《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史大纲》读后感1一腔热忱的挑读一本繁体版的国史,还不是白话文,有那么一瞬间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神气儿。
其实好多字不认识,没关系度娘来帮忙,好多句子超级干涩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开始就继续,知道多少算多少吧!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实这些早都记不住了,一点点的看,刚好理一理朝代的顺序。
书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个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详细的事迹记载,尚书为最早的史书,有缺失,春秋为最早的编年史,然后有春秋,再有左传,以记载列国会盟与战争为主,再接着有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再有汉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正史。
自己看的最乱的是春秋与战国,一会这个兴起一会那个灭亡一会又是吞并,愣是没理出来个头绪。
愚昧的以为春秋有五霸,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诸侯国。
看到了国家的形成。
赶着最后的两个小时去成博看了“秦蜀青铜展”。
进入馆里第一眼看到的墙上四个象形文字“宅兹中国",它出自何尊铭文,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这个词的最早的来源,是这片华夏大地的名字。
“中”字旌旗招展,“国”字长戈护疆,那一刻感叹不已,感叹汉字的如此神奇,也在刹那会想看书时中国是如何凝聚而成的。
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是为了回答问题才正经八本去查了何为“封建”,是分封管理的一种社会制度,我以前理解的就是压迫、残暴的代名词,还有指的旧思想,愚钝“封建老脑筋”“封建迷信”。
现在这词在我这里是老词新解,虽然它其实一直在那里。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特别多,“围魏救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睚眦必报、烽火戏诸侯。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第一篇:《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史大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80年颁布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进程,侧重于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主要思想等进行概括和总结,以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
作为一部涵盖了漫长历史的重要文件,国史大纲的阅读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深刻理解中国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史大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本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史大纲进行了阐释和评价。
国史大纲在全面梳理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上具有独特价值。
国史大纲以史为鉴,自秦汉至清末,系统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重大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面貌,准确地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
在此基础上,国史大纲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使得读者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国史大纲在凸显中国历史文化特质上有其独到之处。
作为一个历史性文件,国史大纲在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上,始终坚持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强调历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
国史大纲通过对汉唐宋元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传统、思想风貌等的全面梳理和总结,突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国史大纲在推崇中国特色历史观念上具有引领意义。
国史大纲凝练了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突出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和特色,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
国史大纲所弘扬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对于推崇中国特色历史观念,树立正确历史观念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
国史大纲在传承发展中国历史学科上有着特殊作用。
国史大纲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历史学科的重大发展,为中国历史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国史大纲强调中国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在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上,强调了对中国历史的尊重和思考,有助于推动中国历史学科的传承和发展,为传承和发掘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7篇《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都有哪些?《国史大纲》这本书都有哪些经典的感想感悟?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带来《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篇1)钱穆老先生的书以前没完整地看过,看的都是节录,当然也读过对他的文章的评论。
今天终于把厚厚的上下两册《国史大纲》看完了。
以前只是觉得老先生是一个严谨的治史者,看过他的书后,才明白,老先生的胸中充满了真正的爱国主义热忱,才明白,没有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爱,是不可能做好历史学的研究的。
老先生的书开篇不是绪言,而是没有任何题目的一篇告示(我姑且这样命名它)。
我把它摘录下来和大家分享:“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个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个有知识的人)。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以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国家自身不发×关系。
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
”我不一个国粹主义者,更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相反的是,我可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学校里就接触外籍教师的中学生,更不要说我大学学的是被认为是最传统最优雅的法语,也不必说我在大学实习时就和那些洋人们成天呆在一起,更不必说我甫一工作就是几乎天天和外国人打交道,这样的教育背景和学习工作经历让我不得不成为一个从来就能跟上时代、愿意跟上时代的人,时至今日,年近不惑的我照样是MSN和QQ并用,周杰伦与莫扎特同听,“偶”和“我”交替共使,《欧洲史》和《蜡笔小新》齐看的双子星(偶的星座,这个俺也了解),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先生上面这番话挑动了我想说出我的想法的欲望,多年不写作的我冒险拿起笔来,想直抒胸意。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它与我们以前所用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大家都不会很陌生,它依据历史的发展,分阶段地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虽然将所有的事件内容表达得很清晰明了,但总是千篇一律,文字枯涩。
而我们总是只能将一些冰冷冷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我们也不能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在学历史,而是把这种意识形态强行塞到我们脑中。
这种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我想,把课本上的东西记得再熟,我们也不能了解中国怎么样兴盛起来,又怎么样落后下去。
像义和团运动,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在《国史纲要》这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也是他撰写此书的主旨。
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也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读完《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清晰的整体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
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古代的夏商周到现代的共和国,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介绍。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历史对我们的重要性,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
在和展望未来。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能从历
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综合来说,读完《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
深刻的认识和洞察,也让我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

《中国史纲》读书报告第一篇:《中国史纲》读书报告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历史——《中国史纲》读书有感王国维先生曾说品读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诗人作诗时的心态等等方面来赏析诗歌,方能知其内蕴,掌其脉搏,不堕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之窘境。
对于文学书籍,也是这个道理。
卢沟桥事变前二年,张荫麟应教育局邀请写当时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史纲》,事变后三年,书半成创作到东汉时代,可谁知而后草创未就,张先生竟英年早逝,凭留半部著作供人吊念。
张先生被誉为文学院四才子,曾赴美留学,后在清华任教。
他青年时,正是中国文化界蓬勃发展,各种思想主义碰撞,新旧之交之际,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转变关头”(张先生语)。
那是一个幸福的年代,百家争鸣,交相辉映,名家辈出,旧的一切假垢腐秽,正遭受彻底的涤荡清割,旧的一切光晶健实,正遭受天捶海淬的锻炼,以臻于极度的精纯,见解的冲突与碰撞,擦出智慧的光火,一点点,一片片,闪耀在神州的星空上,织出一张璀璨的精神银河;这是一个不幸的时代,国土沦丧,外无主权,内无合力,积弱百年,终尝苦果,各个势力轮番上台,保皇共和之斗,国共之争,礼教之变,民族之戾,仿若西方社会的百年演变,在朝夕间便在神州大地集体上演。
这是一个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体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扎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的时代,又是一个日寇寇边,内侵,屠戮,使得文献陷落,百姓流离,生活动荡的时代。
个人的生命在时代的大浪面前,脆弱的如随风飘零的落叶,处于其中,挣扎而显无力,顺从而罔知何从。
但是,尽管个人的命运飘忽难以捉摸,国家的前途飘摇,古训有言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荫麟仍奔波四方,操劳竭力,呕心沥血著写《中国史纲》,日夜不辍地写书立说。
试想在那个炮火纷飞,命若草芥的年代,一个青年,在废墟和火光的背景下屹立,在轰鸣和呼啸的伴奏之中沉思,在枪炮和刀剑的威胁下游走,只为高中生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过往,我不禁纳问,何也?何解?何为?读罢《中国史纲》,辅之王家范先生写的长篇序言与张荫麟先生自己写的三次自序,我想我有了答案。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5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史大纲》读后感1读《国史大纲》的的第二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已经减少了第一阶段看书的那种生涩感,当时看着繁体字相当头大,现在联系着上下文的理解好多了,有可能也是第二阶段所看的内容在朝代上跨度不大,所以没有在借助喜马拉雅了,度娘嘛还是没少用了。
看书的速度还是不快,时间调整的不好,这一点还需要好好计划,挤出充足的时间细细读书,但是每年到腊月公司的情况,挤出的时间就想睡觉啊。
这一阶段看的是西汉、东汉、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刚刚一统的中国,又开始四分五裂了。
西汉自汉高祖到平帝共经历了二百二十一年,王莽从摄政到建朝灭亡共经历了十八年。
汉高祖得天下,“封同姓王,封功臣为侯”,所以政府的组成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类人是宗室,第二类人是以军功受封的侯。
第三类是富人,这些人选为郎、吏。
第四是杂途即文学、儒士。
王莽以后,汉宗室光武复兴,成为东汉,一共十三帝,共一百九十六年。
这个时期的政府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一是王室二是政府,王室又分为王室自身、外戚、宦官。
东汉诸帝大部分童年即位、或者夭折,以及绝嗣,所以多母后临朝,母后后面是一个大的外戚集团,宦官也在王室与政府之判分下也得到了地位。
没有向心力,只顾自己的集团利益,这样岂能长久。
于是三国魏、蜀、吴鼎立。
魏,除曹操后追封为魏武帝外,共五帝四十六年。
蜀,四十三年共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位皇帝。
吴,孙权,共四位大帝五十九年。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成功,继位十六年后,灭吴完成了一次大统,共五帝五十二年,贵族家庭的腐化,贾南风、八王之乱,西晋气数渐散。
晋室迁都南京,史称东晋,共十一帝一百零四年。
东迁时,衣冠也跟着南渡,北方的中国便陷入了纷乱中,割据成了五胡十六国,先后共一百三十六年。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它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热爱。
首先,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灿烂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其次,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阅读《国史大纲》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热爱。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灿烂文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让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它孕育着无数的英雄和伟人,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成就。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为深厚的感情,我将更加珍惜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国史大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作,它对我们了解中国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热爱。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导读:读书笔记《国史大纲》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史大纲》读书笔记——我的追梦和寻根之旅1、缘起我相信因缘。
就像茫茫人海,每个人一生遇到的不过数千,真正能够成为朋友知己的更少。
这数十亿分之一的概率之中,除了偶然和随机因素以外,还有偶然之中的必然。
人和人之间,极有可能因为某一极微因素的干扰,而让两者的道路南辕北辙,就像两条起点没有相交的射线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或者因为众多因素的聚合而相遇、相见。
我相信我和《国史大纲》的缘分必是诸多极微因素的叠加所致。
试想,如果没有空闲时间、没有受到朋友的影响、没有来无锡一个个难题,迎面而来。
先生怎会是故意的呢?这是在一遍遍的筛选读者,先生一遍遍的说:放弃吧。
可是先生心里怎会不知,爱书之人怎会被这一道道栅栏拒之门外。
反倒是这一道道栅栏,会更合爱书之人、爱历史之人的心意。
或许这根本不是横亘阻碍的栅栏,这才是书籍该有的样子罢。
我承认,阅读前期我饱受这一道道“栅栏”的围追堵截,甚至心生疑惑。
中间经历了一段较长的空白期,尤其是读到魏晋南北朝章节,历史脉络本身混乱不堪,国家四分五裂,长久征战,南北割裂,士气消沉,底层政治黑暗。
诸多负面信息冲击之下,我一度想要寻得一位明师的指点,教我渡过难关。
最终,应了求人不如求己的教诲,在搁置冷静一段事件之后,一鼓作气,连跳带跨的读完了魏晋南北朝。
来到隋唐盛世之后,虽然时局仍然时平时乱,但一路读来,渐渐趋于顺畅、高效。
每日拿来一个小时的时间翻阅,待上册被我攻占之后,下册仅用去一月余。
相比上册带来的磕绊,下册阅读速度如有神助。
前期的所有磕绊都已不成为磕绊,读来清晰分明,判若两然。
5、简要在扉页上,先生用这样一段话总揽全篇:这是一部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内容于学术思想,政治制度,社会风气,国际形势,兼有顾及,惟但求其通为一体,明其治乱盛衰之所由,闻其一贯相承之为统,以指陈吾国家民族生命之所寄。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数学系西热艾力.买提玉苏甫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孙述鹏《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二、内容提要《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
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该书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书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融合。
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本书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并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三、推荐理由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钱穆先生还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
国史大纲读后感1500字

国史大纲读后感1500字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本震撼人心的著作,它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历史的演进和沧桑巨变。
这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国家发展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国史大纲》的读后感。
首先,《国史大纲》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历史的大门。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历史的辉煌和悲壮。
从远古的夏朝商朝到中世纪的隋唐宋元,再到现代的清朝和民国,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国史大纲》的阅读,我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从而让我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国史大纲》让我深刻领悟到历史对于现实的启示和教训。
历史是一个大师,它以其丰富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离不开历史的指引。
《国史大纲》中所呈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无不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反映了人性的善恶、智慧的升华、困境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教训,以便更加理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最后,《国史大纲》使我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我们不仅只关心自己的生活,更应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未来。
在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中的兴衰荣辱,以及这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意识和命运。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民的团结,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到发展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收获颇丰。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读物,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真实的案例,让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引和启示,进一步认识到国家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关注国家的命运和发展,为之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刘航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书目名称: 《国史大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一、作者简介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二、内容提要《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
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该书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书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融合。
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本书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并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三、推荐理由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大纲》读书报告书目名称: 《国史大纲》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一、作者简介钱穆(1895年—1990年),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二、内容提要《国史大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使用教科书体例编写而成。
全书在内容取材上详述汉、唐时期而略写辽、金、元、清,详写中原地区而略写周边少数民族,详于阐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而略于具体的人与事,力求简要,仅举大纲,删其琐节。
作者指出该书主旨“则在发明其相互影响,及先后之演变发展,以作国人如何应付现时代之种种事变作根据之借鉴”。
在政治制度方面,该书将中国古代的政治演进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一是到秦汉时期完成的封建集权大一统;二是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完成的政府构成演变;三是到隋唐时期完成的科举竞选制度,至此,科举取代世族门第成为了中国延续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书强调了经济建设与文化、政治建设的相互融合。
三者的发展在整个中国历史中虽然并非每时每刻相互适应,但其总体趋势是在相互调和中的向前发展。
在文化学术方面,本书认为前秦过后,中国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脱离于宗教与政治势力,以一种平民化的气象氛围一脉相承,历久弥新,并在北宋时期达到极盛。
三、推荐理由钱穆先生在全书中以一种独特连贯的眼光来审视时代的变迁,往往能将一个问题进行跨时代的系统梳理,扩大延伸。
钱穆先生还强调史学要与当下的现实相联系,不能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材料进行单纯的堆砌,那样作出的只是号称客观的无人的历史。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书中的内容处处以国家、民族为中心,主张发掘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内在的精神力量。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将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四、精彩章节摘录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以往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以上诸条件者比较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前言,第一页历史知识,贵能鉴古而知今。
至于历史材料,则为前人所记录,前人不知后事,故其所记,未必一一有当于后人之所欲知。
然后人欲求历史知识,必从前人所传历史材料中觅去。
——引论(一),第二页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引论(一),第三页于是有志之士于当身现实之革新,而求知国史以往之大体者,莫不动声色称道,虽牵鼻而动,有勿悔矣。
——引论(三),第六页治史之第一任务,在能于国家民族之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
——引论(五),第一一页即以人物作证,苏格拉底死于一杯毒药,耶稣死于十字架,孔子则梦奠于两楹之间,晨起扶杖逍遥,咏歌自勉。
三位民族圣人之死去,其景象不同如此,正足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
再以前举音乐家与网球家之例喻之,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
——引论(七),第一三页罗马如一室中悬巨灯,光耀四壁;秦、汉则室之四周,遍悬诸灯,交射互映;故罗马碎其巨灯,全室即暗,秦、汉则灯不俱坏光不全绝。
因此罗马民族震铄于一时,而中国文化则辉映于千古。
我中国此种立国规模,乃经我先民数百年惨淡经营,艰难缔构,仅而得之。
以近世科学发达,交通便利,美人立国,乃与我差似。
如英、法诸邦,则领土虽广,惟以武力贯彻,犹惴惴惧不终日。
此皆罗马之遗式,非中国之成规也。
——引论(八),第一四页所以国史常于和平中得进展,而于变乱中见倒退者,此由中国立国规模所限,亦正我先民所贻政制,以求适合于我国情,而为今日吾人所应深切认识之一事。
若复不明国史真相,妄肆破坏,轻言改革,则又必有其应食之恶果在矣。
——引论(八),第一六页何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乎?不知此等分类,在彼仅为一时流行之说而已。
——引论(十),第二二页若其所负文化演进之使命既中辍,则国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离散。
——引论(十四),第三二页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当世其他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
——第一编,第一章,第九页此间中国民族所共同完成之大业,而尤以平民社会之贡献为大,即秦人之统一,亦为此种潮流所促成。
——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一九页秦政府对统一事业,亦大有努力,举其要者,入广封建行郡县。
——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二〇页开拓边境,防御外寇,此皆为完成大一统的新局面所应有之努力。
大体言之,秦代政治的局面,实有一个高远的理想。
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
——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二〇页平民政府有其必须完成之两大任务,首先要完成统一,其次为完成文治,汉政府之实际统一,始于景帝。
汉政府文治之蒸,则始于武帝。
——第三编,第七章,第一三〇页一项制度之创建,必先有创建该制度之意识与精神。
一项制度之推行,亦同样需要推行该制度之意识与精神。
此种意识与精神逐渐晦昧与懈弛,其制度亦即趋于腐化消失。
——第五编,第二十五章,第四一五页五、学员书评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盛世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我们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西方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而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可是在书中钱穆先生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无比的肯定及自信,这点让我敬佩不已。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唯一流传下来的古国文明,需要保护更需要继承和发展。
认可并理解我们的历史,对我们的历史文明抱有崇高的敬意,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的凝聚力,会让我们走得更快更好。
大多数人在一些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的“熏陶”下,熟知不少典故,却对其民族的精髓与意义懵无所知,这犹如空呼爱国。
此其为爱,仅当于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其牛。
爱国是要有基础的,不知其源,怎知其性,不知其性,何谈爱国?知其原方能爱其本,不懂我国历史怎么能全心全意的为这个国家奉献?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唤起我们国家的精神,增强民族的气质,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与气质,支撑着我们的历史延绵不绝。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骨架,后人如若不知,谁来继续这个庞大构架的扩充?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便是是独特。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与气质。
这就是我们研究历史的现实意义。
所以说研究历史并非毫无价值,相反,研究历史的价值是普世的。
钱穆先生在“引论”里指出了研究历史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在说为什么要学历史的时候,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以史为鉴。
问题是鉴什么呢?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后记里说到“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历史总在不断的重复、不断的上演,该发生的一千年前会发生,一千年后还会发生,该犯的错误还是会犯”。
钱穆先生在“引论”中说到:“一个国家的国民,尤其是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过去的历史,应该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不妄自菲薄,不狂妄自大。
”这样的人多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理解更深入,国家才有向前发展的希望。
“以史为鉴”的确是我们研究历史意义之所在,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后果只能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朝代之所作所为不仅要站在现代的高度去俯瞰全貌,而且要走进当时的环境中去体察其目的、背景。
以秦始皇和汉武帝为例,秦皇、汉武历来是争议极大的两个帝王。
其实争议双方都有道理,暴君也好伟人也罢,因为彼此观察角度不同。
如果以秦汉背景分析以后世之影响力去考核,秦皇、汉武都是伟大的皇帝。
始皇帝刑法苛严,然背景是分裂之后的一统,“乱世宜用重典”,不严如何凝聚天下?何况苛严是有法可依,并非任意妄为;汉武帝改变了自高帝以来对匈奴一直实行的“和亲”政策,用武力进行主动出击,开疆拓土,但最终使得中原人口减半,誉之者认为他“雄才大略”,毁之者认为他“穷兵黩武”。
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制度,与今天相比,差异很大,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思维来评价他们,对其进行一味地否定或肯定,而是要走进当时的背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其进行评价或批判。
钱穆先生提到了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两个概念,使我恍然大悟,我一直以来喜欢的“历史”原来只是喜欢历史资料,因为这样能显得自己很博学。
在目前史学教育极度欠缺的情形下比较能吸引人眼球,现在想想简直是亵渎了历史。
可以说我以前对于历史是急功近利的。
其实一开始没想到这是本教科书,一直以来想看久远年代的史书,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历史”二字。
《国史大纲》虽然是部教科书,但政治意味不浓,其根本思想乃是对于历史的思考和反思,探究中国是如何兴盛起来,又是如何沦落到如今这种地步。
钱穆先生期望在这种反思中寻求拯救当下中国的方法及思想。
引论部分详尽地阐述了钱穆先生的历史观,看后受益匪浅。
本书成书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艰苦的时代,凝聚了作者对于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以及对于当下的社会的深刻思考。
当时史学界出现了三个派别,即传统派、革新派、科学派。
作者认为时下的历史俨然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例如,书中写到:“革新派”主张“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皆专制黑暗政体之历史也”,又曰:“二十四史乃帝王之家谱”,他们眼中的中国历史皆以“专制黑暗”一语抹杀,他们把当下之病症,一切归罪于两千年来之专制。
显然这是种很偏激的思想。
然清帝退位,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改变,他们又把矛头指向文化,曰:“中国自秦汉以来两千年,思想停滞无进步,而一切事态,因亦相随停滞不进”、“两千年来思想,皆为孔学所掩弊”,与此同时也极力推崇古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