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球科学概论 海洋
海洋与地球科学大一知识点
海洋与地球科学大一知识点地球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行星,上面分布着广袤的海洋。
海洋与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海洋及其与地球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作为大一学生,了解和掌握海洋与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海洋与地球科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大致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五个部分组成。
内核主要分为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外核是地球上唯一的液态金属部分,而地壳则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部分。
了解地球的构造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洋和地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海洋的形成和分布海洋是地球上占据最大比例的水体,它们由海洋盆地形成。
海洋盆地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构造活动。
全球海洋主要被分为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每个海洋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如洋流、海洋生态系统等。
三、海洋的地理特征海洋具有丰富的地理特征,其中包括海岸线、大陆架、海底山脊、海沟等。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分界线,它们通常是一个相对平缓的区域,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大陆架是指陆地延伸至海洋下面水深200米的区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山脊是海洋中最长的山脉系统,它们延伸了数万公里,是海洋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
四、海洋的循环系统海洋循环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影响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洋循环系统包括风暴和海洋环流等。
风暴是循环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方式,可以产生强风和大浪。
海洋环流是海洋中水流的运动方式,可以分为表层环流和深层环流,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五、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它们包括沿岸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等。
沿岸生态系统是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生态系统,提供了众多的生物和资源。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由珊瑚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是海洋中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区域之一。
深海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物最为丰富的地区,拥有许多奇特的生物群落。
(完整word版)地球科学概论详细习题及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化学元素在宇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
条痕:矿物在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
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
(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总结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中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综合性科学。
海洋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上70.8%的海水。
海洋是环境的产物,能量和物质通过海面、海底和沿岸带的边界传递,也可以通过辐射和地球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传递。
海水是混合溶液,包括水、盐分、气体、悬浮有机物和悬浮无机物。
海洋的形态具有广漠而有垠、深又浅、连通又阻隔等固有特性。
海洋学的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密切。
海洋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也是运输和贸易的中介。
海洋对气候环境有影响,包括环流向高纬输送热量和对气温起调节作用。
海洋与气体之间也有相互作用。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赤潮、海冰、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和海底地震等。
此外,排污与海洋自净能力之间也存在关系。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锰结核、金刚石、重晶石、金和锡等。
海洋中的化学资源包括大量的无机盐,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
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大约有26万种,其中海洋动物约16万种,海洋植物约10万种。
为了发展近岸养殖业,我国利用近海15米以内的滩涂,可供养殖2000万亩,自1989年以来已经养殖了634万亩。
其中对虾养殖的产量居世界首位。
海洋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适度和过度的影响。
海洋药物的提取已经达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在进行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研究。
海洋动力资源包括潮汐、波能、海流和温差。
潮能发电的潜力达到了10亿千瓦,我国已经建有乳山和江夏的潮能发电站。
波能的压力达到了30-50吨/m2,但由于空间分散、时间间断和破坏力大等原因,波能的开发还面临一些挑战。
挪威的XXX的MOW电站在1985年开始运行,但在1988年被冲毁。
苏格兰的Dounreng电站也在安装过程中被摧毁。
海流的能量最低,而温差则难度较大。
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包括军事、航运、港口工程和油气开发。
军事利用主要包括作战、布雷和潜艇等方面。
海洋航运的运输量很大,而且航道不需要维护。
第二章 地球海洋概观
•
•
•
• 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 km2,其中陆地面积1.49×108 km2 ,海洋面积3.61×108 km2, 分别占地表面积的29.2%和 70.8%。 • 地球上的海洋相互连通构成统一 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 的,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 在北半球,陆地占其总面积的 67.5%,在南半球,陆地则占 32.5%。 • 地球上的海洋不仅在面积上超过 陆地,而且其深度也超过陆地高 度。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795米, 而陆地的平均高度仅875米,如 果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削平,则地 球表面将被约2546米厚的海水均 匀覆盖。
• 2006年国际天文学大会通过决议,将冥王星开除 出太阳行星的行列,从而太阳系仅剩下了八大行 星。 • 给出行星的新定义:
(1)必须在环绕太阳的轨道上 (2)有足够大的质量保持圆球形 (3)有能力清除掉轨道附近其他天体
• 冥王星的大小仅是月球的2/3,轨道上有很多其他 天体 • 随后,13位天文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 章抗议这一决定。 • 美国于2006年1月发射了冥王星探测器,以 15000km/h的速度奔向冥王星,预计2015年到 达。
19
地球的演化
• • • •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原始地球接近于匀质体,后由于内 部热作用,导致重者下沉,轻者上 浮的分异作用而形成地核、地幔和 地壳圈层结构。 广泛的火山活动和巨大的陨石冲击 时释放的气体,形成了原始的大气 圈。水汽冷凝形成水文圈。 在存在碳、氧和氮化合物情况下, 通过闪电放电和紫外线照射,产生 了愈益复杂的有机分子,再进一步 结合为能够自身繁殖的有机分子, 形成细胞,逐步演变成生物圈。
3
第二章 地球概观
• 宇宙的开始是一个几 何点,宇宙大爆炸大 约在150亿年前。 •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 宙范围约为300亿光 年,存在有10亿个星 系,太阳所在的星系 叫银河系 • 宇宙有限?无限?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
海洋科学导论--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1地球科学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体系,为此,先对地球科学体系作一简略介绍。
1.1.1地球科学体系在苍茫的宇宙之中,迄今只发现地球上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不能不说是地球的独特与幸运。
地球科学就是以人类之家——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
从不同角度对地球内外不同圈层和范围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各个学科,则是地球科学体系的分支和组成部分。
由于地球科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深入研究其某一部分的学科便不断形成、发展,有的则逐渐分化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与此同时,基于地球各部分之间存在的客观联系,特别是不同学科或方法的互相借鉴、交叉与渗透,遂不断形成一些新的交叉或边缘学科。
这样一来,地球科学便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及相关学科,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
目前占优势的观点认为,地球科学主要包括地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而环境科学和测绘学也与地球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所谓地球表面,通常是指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圈(又称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广义的地球表面,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可达30~35km。
狭义的地球表面,则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由于这一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m,在海洋不超过水下200m,所以狭义的地球表面的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但这却正是生物和人类活动最为集中也最为活跃的场所。
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其漫长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地理学时期——自远古至18世纪末;近代地理学时期——自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地理学时期——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气候变化、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它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个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包括固体地球、液体地球和气体地球。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揭示了地球的起源、演化和运动规律。
在地球科学概论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征。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由各种岩石和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具有不同的厚度和组成。
接着,地球科学概论涉及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
地表形态是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等。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是地球地表的地貌特征。
地表形态和地貌的形成与气候、构造运动、水体侵蚀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地表形态和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质历史。
此外,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天气变化。
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方面的变化。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期的大气状况,如晴天、阴天、雨天等。
地球的气候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大气成分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和天气现象,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气象系统。
最后,地球科学概论还研究地球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地球科学概论通过研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是为地学类相关专业编写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双语教学用书。
全书共19章,包括宇宙与行星地质学、元素与矿物、岩浆作用与火成岩、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地质年代和地球演化史、地震与地球层圈、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风化与剥蚀作用、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地下水及其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与海洋地质学、湖泊与沼泽、风与荒漠、块体运动、人类生存与地球环境等内容。
(完整版)地球科学概论 海洋
任何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都经受了压实 作用,但单纯的压实作用不一定能固结, 还必须有其他成岩方式相配合。
二、胶结作用 (一)胶结作用(cementation):
离大陆较远,一般粗粒的碎屑物较难搬运到这里, 故其沉积物通常以陆源泥质成分为主,也可有少 量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分布最广的沉积物是软泥
深海的沉积作用
深海陆源沉积物浊积物、冰川沉积物和风运物 深海生物源沉积物以生物软泥为主,能形成大
量堆积的生物有硅藻、放射虫、有孔虫、抱球
虫、翼足虫和颗石藻。硅质软泥和钙质软泥
滨海及海岸带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海蚀作 用的结果使海岸从陡岸向缓岸转化;使曲折的岬 湾岸变为平直海岸;使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海岸向 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海岸转化
海岸按岩性可分为基岩海岸、砾质海岸、砂质海 岸,泥质海岸四类。其中后三类是由松散碎屑物 组成的。它们遭受海蚀作用的改造过程以及其所 形成的剥蚀地形都具有一定差别
在海蚀崖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因 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 海蚀作用程度的差异,可形成海穹、海蚀 柱等海蚀地形
如突出的海岬两侧同遭浪击,易同时发育 海蚀洞、一旦洞穴彼此相通,即可形成一 座海蚀天生桥,称海穹
当洞穴增大致使顶板塌落,则可形成孤立 的海蚀柱
砂质海岸的改造
量的蒸发,湖水面常低于海面,因而导致海水补给泻湖
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
浅海的沉积作用
浅海的海水深度小、海底平缓、离大陆近、 生物繁茂,它是海洋中最主要沉积区。无 论沉积物数量及流积作用的类型都居各海 洋环境分区之冠。古代海成沉积岩中绝大 部分为浅海沉积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
地球科学概论作业(完整版)绪论一、名词解释地球系统:地球由固体地圈(地核、地幔、岩石圈)、流体地圈(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圈、生物圈(含人类圈)组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表层:1910年苏联地理学家勃罗乌诺夫提出地球表层,指的是和人最直接有关系的那部分地球环境(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交替、渗透的部分)。
二、论述题1、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人口、资源、环境是人类21世纪面临的三大基本问题,地球科学与人类生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世纪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地球系统科学的新地球观从整体上来认识地球并关注当前资源、环境热点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将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为政府实现人类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宏观决策中(发展规划与法规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2、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全球监测与国际合作;调查研究的时间尺度的极大异差性;调查研究的空间尺度的极大差异性。
第1章宇宙中的行星地球一、名词解释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太阳引力支配、并围绕它作旋转运动的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主要包括太阳和围绕太阳旋转运动的八大行星、66颗卫星,一些小行星,彗星,星际物质等。
彗星: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天体。
不过它们质量很小,是一种云雾状小天体,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是十分扁长的椭圆。
距离太阳近的时候,从彗核蒸发出大量物质抛洒在远离太阳的方向,形成光带,称为彗尾。
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还有数量众多的、用肉眼看不见的小天体,也和八大行星一样绕太阳运行,科学家称之为小行星带。
估计其中有50万颗小行星,谷神星、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是其中最大的四颗。
太阳黑子:名为黑子其实不黑,仅温度比周围光球低1000oC±, 在明亮光球反衬下呈暗黑色。
黑子是太阳表面剧烈活动所激起的气旋涡。
黑子数量和分布范围出现较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黑子周期。
海洋学-02地球海洋概观
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的运动
3 •
4 5 6 7 • • • •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地球概观
海洋的划分 海底地形 构造学说 各大洋及中国海形态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 宇宙中大约有10亿个星系。
• 银河系是其中之一。 • 太阳系处在银河系中。 • 地球是目前发现的太阳系 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体。
• 地表约71%为海洋覆盖,陆地约占地表的29%
12
• 海陆分布不均匀:陆地的2/3分布在北半球
1.海陆分布特点
• 北极是水——南极是陆;
• 北极圈以内——北冰洋 南极圈之内——南极洲
3
第三节
地球概观
• 南半球水域连成一体——北半球陆地几乎连成一体。
威德尔海
罗斯海
13
北冰洋
南极洲
海陆分布特点
地球上海洋相互连通.
45
7
第七节
各大洋及中国海形态
6 中国海形态
东海
太平洋边缘海 北界是启东嘴至济州岛西南角 的连线。 东北部经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与日本海相通,分界线一般取 为济州岛东端—五岛列岛—长 崎半岛野母崎角的连线。 南界至台湾海峡的南端,与南 海相连。 东面以九州岛、琉球群岛和台 湾连线为界,与太平洋相邻接。 面积770000km2 平均水深370m,最深 2719m。
• 飞机为何在平流层飞行?
10
地球的水圈和生物圈
• 水圈
3
第三节
地球概观
• 地球表层的水体,占地球总质量的0.024% • 大部分汇集在海洋里。 • 其他水体有河流、湖泊、冰原及冰川、地下 水等。
• 生物圈
• 是地球上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存 和活动的范围。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
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
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
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
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
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
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
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3.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以及海洋的划分。
地表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总面积约5.1×108km2,分属于陆地和海洋。
地球上的海洋是相互连通的,构成统一的世界大洋;而陆地是相互分离的,故没有统一的世界大陆。
地球科学概论范文
地球科学概论范文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地球,人们开始了地球科学的探索。
地球科学概论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表层的变化以及地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以下将就地球科学概论进行一些介绍。
首先,地球科学概论包括地质学。
地质学研究的是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化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
通过对地球的岩石、矿物、地层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动力学过程。
其次,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土壤、水文、生态系统、人类活动等方面。
通过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特点和人文景观,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另外,气象学也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气象学研究的是大气的物理特性和运动规律。
通过对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可以预测天气、研究气候变化以及气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
气象学的研究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海洋学也是地球科学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学研究的是海洋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海洋覆盖着地球的绝大部分表面,是地球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调节因子。
通过海洋学的研究,可以了解海洋的动力学过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之,地球科学概论是对地球及其各类自然现象的综合性研究。
通过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和海洋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表层的地貌变化、地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地球科学的研究为我们全面认识地球,利用地球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球科学概论-第一章&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球科学概论,气象出版社,缪启龙,2007,第3版。 2.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汪新文等,1999,第1版。 3.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出版社,陶世龙等,2012,第2版。 4.地球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本培等,2000,第1版。
第一章 绪论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 1.3 地球科学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课堂回顾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 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
地球科学的任务是什么?
正确认识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自身发展规律; 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有效防治自然灾害;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1)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理解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
(3)理解并掌握地球科学的特点; (4)了解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重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难点:地球科学的特点。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岩石圈
冰雪圈
地球系统
生物圈
水圈
大气圈
地球科学以地球整体作为研 究对象,包括从地心至地球 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 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 、地幔和地核)、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 身)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 巨系统,称为地球系统。地 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并预 测其未来行为的唯一科学。
人口爆炸:
公元元年2.5亿(中 国西汉末期0.6亿)
1945年25亿(中国 4.6亿)
地球科学概论
地球科学概论
绪论
第一节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海洋地质学概论
第二章海底地貌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大洋地貌: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断裂带大陆边缘地貌: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山与平顶海山,岛链,环礁2、稳定性大陆边缘和活动性大陆边缘区别稳定大陆边缘(大西洋型):洋壳与陆壳间未发生俯冲,大陆与海洋之间仅存在陆棚-陆坡-陆隆的简单组合,是被动的大陆边缘,无火山岛弧、地震。
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洋壳俯冲于陆壳之下,大陆与海洋之间存在互相匹配的火山岛弧带-海沟俯冲带,是主动大陆边缘,有火山岛弧、地震。
第三章海底构造1、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1 大陆边缘的形态2 造山带与地层学3 古冰川及古气候的证据4 古生物的证据5 地磁学证据要点:1、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范大洋2、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3、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4、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残余5、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评价:大陆漂移学说存在诸多缺陷和疑点,主要是动力问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当时未能被大部分人接受,但仍是一个很有独特见解与深度的学说2、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证据和要点。
证据:1、海底磁异常条带研究2、深海钻探验证3、转换断层的发现4、联合古陆的重建、拟合和越来越多的大陆漂移的证据5、在大洋中存在有一贯穿全球的大洋中脊体系6、太平洋边缘的沟—弧体系及其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7、大洋中脊轴部强烈的火山活动和自中脊向两侧沉积物依次变厚的事实8、年轻的大洋地壳,且自大洋中脊向两侧年龄逐渐增大要点:1、大洋中脊是洋壳生长的地方,称增生带2、当洋壳到达海沟时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所以海沟俯冲带又称为消减带3、洋中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4、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其驱动力是地幔对流3、海底磁异常条带和贝尼奥夫地震带的特点和成因。
地球科学概论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一、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体系地质科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地理科学:研究固体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开发和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气候过程,尤其是大气的各种物理现象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空间物理学: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宇宙空间环境中物质组成、运动规律和各种物理现象的科学。
主要是利用空间飞行器直接探测和研究宇宙空间中的物理过程的学科。
第二节地球科学的特点全球性与区域性:地球科学全球性的特点使得各国地球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受到局限,往往需要大范围的合作才能够全面地了解地球;另一方面是地球内部实际观测的难度,目前只能通过地球物理手段进行间接的了解。
时空尺度的差异性:地球形成自今大约经历46亿年的演化,而这些历史很难通过实验加以证实,通常采用的是将今论古的方法。
研究方法内容的多学科性:地球科学涉及学科门类繁多,因此需要建立有特定目标,多学科专家共同合作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地质学、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的合作。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单学科的片面性研究。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宇宙的概念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总星系半径150亿光年,约有10亿个星系,太阳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二、太阳系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受它引力支配而环绕其运动的天体所构成的系统。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
太阳系吸引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慧星绕日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海及海岸带是海蚀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海蚀作 用的结果使海岸从陡岸向缓岸转化;使曲折的岬 湾岸变为平直海岸;使以剥蚀作用为主的海岸向 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海岸转化
海岸按岩性可分为基岩海岸、砾质海岸、砂质海 岸,泥质海岸四类。其中后三类是由松散碎屑物 组成的。它们遭受海蚀作用的改造过程以及其所 形成的剥蚀地形都具有一定差别
砂质海岸的改造是波浪或潮汐的动能引 起的。进浪和潮流可带动砂粒向海岸方 向运动,海水退回时底流又把部分砂粒 带回海中
同时由于海风等共同作用,使得沙质海 岸的沙的成分变的越来越均匀,分选很 磨圆都变的非常高,这一地带也是人们 经常观光游览的去处
二、海洋的搬运作用
按搬运方式可分为化学搬运和机械搬运 波浪、潮流和海流是海洋搬运的主要营力
海蚀崖的基部将继续受浪击,形成新的海蚀 凹槽,并发生新的重力塌落,如此反复进行, 加上风化作用的联合破坏,会使崖壁节节后 退,在崖前形成一个表面平坦,高度几乎接 近海平面,微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平台,称为 波切台
浪蚀作用和海蚀崖坍落的岩块、砂粒由底流 带至水下堆积,形成由堆积物构成的平台, 称波筑台
由于波浪的长期作用,砂粒的分选性和磨圆度 均较好,其成分比较单一,以石英砂为最常见
由于浅水波浪底部水质点的摆动,或因底流和 潮流的单向流动影响,可使潮间带中的砂质沉 积物表面形成波状起伏的波痕。潮间带的波痕 常为不对称波痕,浅海带的波痕则为对称波痕
此外,还常可发现泥裂、雨痕、足迹、流痕等 动力地质痕迹。这些痕迹可作为鉴别滨海环境 的重要标志
在海蚀崖后退和波切台扩展的过程中,因 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导致 海蚀作用程度的差异,可形成海穹、海蚀 柱等海蚀地形
如突出的海岬两侧同遭浪击,易同时发育 海蚀洞、一旦洞穴彼此相通,即可形成一 座海蚀天生桥,称海穹
当洞穴增大致使顶板塌落,则可形成孤立 的海蚀柱
砂质海岸的改造
பைடு நூலகம் 泥滩是由粘土或粉砂为主要组成物质的海滩
多分布于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或海湾
河流或海流携带的粘土质、粉砂质被涨潮潮流 带至地形平缓、波浪作用微弱的海岸地带,并 在落潮前的间隙沉积而
由于落潮时水流多汇聚于潮沟附近并流回海里, 水流较湍急,造成泥滩上沉积物粒度具有自陆 向海由细至粗的趋势
海洋 地质作用
• 现代海洋的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0.8%,它是一个连续的水体,是陆地水体 最主要的汇聚场所
• 陆地上岩石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形成的产 物,随着陆地上各种水体源源不断地输入海 洋,并在海洋中沉积下来,形成各种海洋沉 积物
• 现今大陆上见到的沉积岩和沉积矿产,有许 多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洋中沉积形成的
浅水海域中波浪对碎屑物的搬运可分为横向搬运 和纵向搬运两种形式
三、 海洋的沉积作用
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1.陆源物质主要来源于大陆(以河流搬运物为主,其
次为风的搬运物)
2.海洋源物质海洋生物的遗体,在海洋中形成的化学
物质等
3.火山和宇宙物质
主要发生在滨、浅海地区
滨海的沉积作用
滨海区的海水动荡、潮汐和波浪作用交替进行 潮汐和波浪不仅可以侵蚀海岸岩石,同时还可搬运大量
三亚海滨
一、海洋的剥蚀作用
海洋的剥蚀作用简称海蚀作用。它是指由海水 运动的动能,海水的溶解作用和海洋生物的活 动等因素引起海岸及海底岩石的破坏作用
海蚀方式分机械的、化学的、生物的三种
海水的机械剥蚀作用是由海水运动引起的。它 主要发生在滨海环境及海水运动所能影响到的 海底部分。波浪、潮汐、海流和浊流等是其主 要营力,其中以波浪为最重要
化学搬运作用有呈溶液状态和胶体状态两类。以真
溶液状态迁移的,主要是Na、Mg、Ca、K、CI、S等元素的离子或 化合物;以胶体状态迁移的,主要是AI、Fe、Mn、P、Si等元素的化 合物
海水中处于悬浮状态的碎屑物大部分是由河流和 地表径流向海洋输入的;另外,海蚀作用也可以 形成一定数量的碎属物。搬运方式可分为悬移、 跃移和推移
基岩海岸的海蚀作用
基岩海岸也是能形成独特风景区的海滨地带 由基岩组成的海岸一般地形较陡峭。在岸壁
基部与海平面的接触带,因受波浪的频频冲 击而形成沿水平方向展布的凹穴,称海蚀凹 槽,也可形成洞穴,称海蚀穴 当凹槽不断向内扩大时,其上悬空的岩石因 失去支撑而发生重力垮落,形成陡峭的崖壁, 称海蚀崖
海水的机械剥蚀作用可分为冲蚀、磨蚀两种方式
冲蚀作用是指海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冲击并导致 其发生破坏的过程;磨蚀作用则是指运动着的海水所挟 带的砂砾对岩石摩擦、碰撞而引起的破坏作用
海水的化学剥蚀作用又称溶蚀作用。因海水含较多的二 氧化碳等溶剂,可对海岸及部分海底岩石进行溶蚀
生物剥蚀作用是由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的,生活在 滨海区的生物因海水运动剧烈,一些营钻孔生活的生物, 可以通过分泌某些溶剂来溶蚀岩石或用壳刺钻凿岩石, 形成一些孔道和凹坑,以便于其生存和固着。这种活动 久而久之便可破坏岸边岩石
沿岸堤是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砂横 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
通常是由粗大的碎屑物、海生贝壳碎片和重矿 物等碎屑组成
常发育着双倾向、缓倾斜的交错层理
陆源碎屑物至海湾和较为平静的海域中沉积下来
滨海沉积以陆源碎屑物为主
碎屑物因经反复搬运和磨蚀,其磨圆度及分选性都好 生活在滨海的坚壳或钻孔生物,它们的贝壳常被浪击成
碎片并混杂于碎屑物中沉积 通常只在特殊条件下滨海区才出现化学沉积 滨海碎屑沉积可形成海滩、沙咀和沙堤、潮坪、泻湖等
环境
海滩沉积
分为砾滩、沙滩、泥滩三类
砾滩多分布于山区河流的河口区或陡峭的 海岸附近,砾石多来自海岸及其附近的岩 石,经过反复磨蚀具有良好的磨圆度。其 形状多呈扁圆形或球形,扁圆形砾石常具 定向排列,其扁平面倾向海洋,长轴大致 与海岸线平行
沙滩分布最广,在海湾及平直海岸均可形成, 部分沙滩是在波切台上发展形成的;也有些是 沉积作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