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无锡城变迁】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为什么先建桥再挖河
无锡市锡山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
无锡市锡山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摘要:首先,介绍了无锡市锡山区河道的状况,水质恶化已经很大地影响到了居民生活,政府下定决定进行治理。
期间,本人参与河道整治的全过程,将整治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共享,并介绍了无锡首创的,各级负责的“河长制”,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需要在今后不断完善。
关键词:无锡市河道整治实践锡山区位于无锡市东部,区内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近年来,九里河,北兴塘建有水利工程,虽然提高了无锡市城区防洪能力,但降低了河道水体的流动性,对锡山区大部分区域的水质改善带来压力。
因此,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快河道综合整治迫在眉睫。
本人参与了锡山区河道综合整治的全过程,现结合工作实践,介绍具体做法和体会,与同行们交流。
1、政府重视,合理规划河道整治是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相互协作。
为此,2009年,区委区政委就发出了“关于开展水生态综合整治”的意见。
以开展河道综合整治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锡山区的一项重要任务。
2、广泛宣传,推动整治整治期间,组织拍摄了《锡山水环境警示录》,警示督促各地河道整治工作进度。
通过收集各地河道存在的脏乱差和水质恶化现象,激发保护河道、治理河道水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并向沿河居民寄发公开信,号召沿河群众自觉维护水生态环境,提高沿河居民爱护河道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3、措施到位,成绩初显按照“先截污、后清淤、清垃圾、建绿化、整河岸、清河底”的总要求,对河底、河坡、河岸、河边进行了全面整治,具体采取如下措施:(1)截污纳管。
截污是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为此,锡山区对全区河道两侧直排水体的排污口进行了封堵,主要包括工业排污口、畜禽养殖场排污口、居民小区生活排污口及雨污混合排污口等。
首先,对全区主要河道进行排污口普查登记,共登记1000多个排污口。
然后,分门别类,对排放的污水统一接管至污水处理厂,达标后排放;雨污混合排污口首先进行雨污分流,并留足一定数量的雨水口,确保区域排水安全,其余所有污水在落实处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管道封堵。
无锡城市化历程 Microsoft Word 文档 (4)
一、无锡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无锡城市的当代发展,既受到国家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调控,更多的是在继承和发扬工商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以工业化为动力,通过“苏南模式”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壮大经济开发区促进外向型经济,推进区域城市化、城镇组团化和城乡一体化,加速实现城市化。
从人口增长、建成区面积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结构和在区域中地位的变化来看,可将无锡当代的城市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无锡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期第一阶段(1949—1978),无锡城市化发展处于基础期。
这一时期城区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不大,城市功能较为单一,城市专业功能区发展缓慢,在长三角区域中地位有所回落。
1、这一时期,从人口增长来看,有统计数据的市区人口由1952年的48.79万人增加到了1978年的66.51万人,i平均年增长率为1.02%,人口增长缓慢;从建成区面积来看,由1949年的11平方公里增加到1978年的35平方公里,平均年增长率为8.4%,增长速度较慢;从城市功能的提升来看,由比较单一的经济功能和行政功能向多功能提升,城市功能从1953年提出的轻工业的风景都市转向1959年提出的以纺织、轻化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和风景游览城市以及交通运输中心;从城市结构来看,由于无锡地区所辖县市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断变动,建制镇一度缩小,城市内的居住、工业和商业等功能基本上混杂在一起,没有形成明确有序的专门功能区,城市形态结构上也基本保持纺锤形;从区域中的地位来看,由1949年的长三角地区GDP总量第3名(仅次于上海和南京)到1978年位居第6(次于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宁波)。
这一时期,无锡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自1949年开始不断上升,至1957年到达高峰,随后急剧下降,1970年到达最低点并开始缓慢上升,这个时期城市化年平均增长百分点为—0.12,ii但总体上看,无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无锡的桥的故事
《无锡的桥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无锡那些有趣的桥的故事。
在无锡呀,有一座很有名的桥叫清名桥。
这座桥可漂亮啦,它是用石头砌成的,桥身上还有好多精美的雕刻呢。
很久很久以前,清名桥这边住着很多勤劳的人们。
他们每天都要过桥去干活。
有一天,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雨,河水涨得好高好高。
桥被冲坏了,人们没办法过河,可着急啦。
这时候,村里的一位老爷爷站了出来,他说:“咱们一起把桥修好!”大家听了,纷纷点头。
于是,大家一起搬石头、和水泥,忙得热火朝天。
经过好多天的努力,桥终于修好了。
从那以后,大家过桥就更方便啦。
还有一座桥叫宝界桥。
这座桥又长又宽,站在桥上,可以看到很美的风景。
传说呀,有一个画家来到无锡,看到了宝界桥,觉得太美了,就画了一幅画。
这幅画被很多人看到,大家都想来看看这座美丽的桥。
小朋友们,无锡的桥是不是很有意思呀?《无锡的桥的故事》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无锡桥的故事。
无锡有一座蠡湖大桥,它就像一条巨龙横跨在湖面上。
以前,湖的两边交通很不方便,人们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对岸。
后来,人们决定建一座桥。
建桥的时候可不容易啦,工人们顶着大太阳,辛苦地工作。
终于,蠡湖大桥建成了。
通车的那一天,好多人都来桥上看风景。
晚上,桥上的灯亮起来,五颜六色的,可好看啦!还有一座桥叫吴桥。
这座桥的名字还有个有趣的来历呢。
据说,以前有个叫吴的人,他看到大家过河不方便,就自己出钱修了这座桥。
为了感谢他,大家就把桥叫做吴桥。
小朋友们,这些桥的故事有趣吗?《无锡的桥的故事》小朋友们,再听我讲讲无锡桥的故事哟。
在无锡,有一座桥叫跨塘桥。
这座桥历史可悠久啦。
以前,桥边有个小集市,人们在桥上买卖东西。
有个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赶集,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掉到了桥下的河里。
他急得哭了起来。
这时候,一个好心的叔叔跳下河,帮他把玩具捞了上来。
小朋友高兴得又蹦又跳,直说谢谢。
还有一座桥叫伯渎桥。
这座桥周围的风景特别美。
春天的时候,桥边的花开了,红的、黄的、紫的,漂亮极了。
无锡桥梁发展史及智慧化管养技术
第2期(总第137期)2021-06-25市政设施管理Shizheng Sheshi Guanli工程管理无锡桥梁发展史及智慧化管养技术□高吉庆[摘要]桥因城市而建,城市因桥而存在.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桥梁建设也快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保障.本文介绍了无锡城市桥梁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桥梁管养情况,并对未来城市桥梁智慧化管养新技术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城市桥梁发展历史智慧管养“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水域众多,千百年来,桥梁己然成为人们日常通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如今,桥梁早己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功能性结构物,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写照和国家实力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功能齐全、造型美观的城市桥梁、立交桥、高架桥及大跨径公路、铁路桥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成。
与此同时,大基建模式下与之相匹配的管养模式、养护手段也应谋求更大的发展。
1古代的桥江南水乡,河流纵横,湖沼棋布,河流水势平缓,运输以舟船为主,桥下通航要求较高,因此遍布着驼峰隆起的石拱桥和高低相配的石梁桥。
仅清朝时期,无锡古桥的数量就高达300座,与粗犷稳重的北方多跨石拱桥相比,江南水乡的石拱桥,多是纤细轻盈,蕴含了江南人民的机智灵巧。
清名桥始建于16世纪明万历年间(1573—1620),全长43.4m,桥孔跨度13.1m,桥身全用花岗石构筑,桥框由块石镶嵌。
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是古运河无锡段的最佳景点,同时也是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见图1。
图1清名桥古桥尽管桥型各异,但均是从实用出发,一桥多用的特点使其发挥出了桥梁的最大效益。
迎龙桥名曰“迎龙”,端午节龙舟竞渡至此为终点,两侧开方孔,便于汛期泄水。
定胜桥原名“永胜”,花岗岩与青石混砌,结构坚固,望柱浅刻莲花纹,古朴淡 雅。
西定桥、东门亭子桥等桥上均建屋修廊,一方面增加桥梁自重,以免被洪水冲垮,另一方面保护木梁、铁索不受雨雪腐蚀,此外还可供过往行人躲避风雨,驻足休憩,在美化桥梁的同时造福了一方百姓。
无锡城里的十八条河
无锡城里的十八条河旧时的无锡城很小,就是现在解放路(又叫环城路)圈内的那一点地方,形状就像个乌龟的背壳。
无锡古城也就是这个样子,据查,从秦汉以来,无锡城的样子一直未有大的改变。
小小的无锡城内,曾经是水网密布,河道纵横。
偌大的无锡城内竟有过18条内河,真是水乡泽国,钟灵毓秀,这些河流曾经承载着无锡历史文化的意蕴。
下面就为各位细数一下。
直河:这是旧无锡城的主河道。
1949年建国前,无锡城正中贯通着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它竟是大名鼎鼎的京杭大运河的一段。
京杭大运河流经无锡北水关,从北水关入城后,穿城而过直到南水关出城,流向苏州。
河道全长约三千米,将它的无限的柔情,洒落在沿河两岸。
这条河,历史上称为直河,又称为弦河。
城中的直河,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一段,它的两岸都是民宅,其东岸就是最早的中山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直河被填,为中山二路。
1986年无锡市政府对中山路、中山二路改造,从胜利门到南门就建成了宽40米的新中山路。
这条“直河”从隋唐至宋元,一直是无锡的主要的水道,宋代单愕《吴中水利书》径称城中直河为运河,王仁辅《无锡县志》称此河“越州城”。
明朝灭亡,清兵大军过无锡城,乘船顺流而下,走的就是直河,当时有人记载看到河中船上兵马粮草,金帛财物,还有不少掠得的女人,估计是从扬州得来的。
乾隆帝弘历下江南,过无锡走的也是直河。
当时他看到店铺都关了门,还下令开市,以求热闹。
清代的无锡县志上把直河定为“故运河道也”,即过去的运河。
城内十八条河,都是直河的支流,或者和它相通,或不相通。
这些河如今全部沉睡在马路底下了。
我们从直河的西边、由北向南一一数起。
1、留郎河:直河过北水关向西拐即是留郎桥,桥下即是留郎河,它是城西的内城河。
《锡金识小录》说:“旧有妓女聚居于此,故名留郎。
后妓女散去,当地人因河边多有垂柳,改为柳浪。
今又易名溜龙。
”2、斥读:现今的县前西街是旧时的西河头,这条路的下面就是原来的斥读。
当年河边为姚宝巷,巷内即无锡名人王昆仑的故宅。
无锡河道历史发展情况汇报
无锡河道历史发展情况汇报无锡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无锡市的发展史上,河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锡的河道历史发展情况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无锡的河道是城市的生命线。
作为交通要道,河道连接了无锡与外界的联系,为无锡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河道沿岸的商业活动也随之兴盛,无锡因此成为了繁华的商贸城市。
同时,河道也为无锡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使得农产品可以方便地运往城市,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迁,无锡的河道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一些河道被填埋,有些河道变得污浊不堪。
这些变化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加大了对河道的治理力度,通过清淤、绿化等方式,使得部分河道得到了改善,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今,无锡的河道在城市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河道被重新修缮,成为了城市的风景线。
同时,一些新建的河道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为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
河道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总的来说,无锡的河道历史发展情况可以说是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河道在古代是城市的生命线,随着时代的变迁,河道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在城市发展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锡市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河道的治理力度,希望通过保护和利用好河道资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锡的河道将会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观光游玩,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无锡历史沿革演变图
历史沿革演变图
时间:2003-11-29 11:02:12来源:无锡新传媒阅读2471次
郭,元代用砖石重修城墙,四周开挖护城河。
至此,基本上形成了现在老城区(即环城的解放路以内)格局。
民国期间,拆改部分城墙;解放后,1950年拆除了全部城墙,建设环城路;其后,多次填河筑路,直至形成今天的格局由于运河和沪宁铁路的影响,城市呈现出西北一东南轴向发展的形态。
1949 年城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
1965 年城区面积约19平方公里
圈
无
鏑
血
現
狀1977 年城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
1985 年城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1995 年市区现状图
无锡市城市总怵规划2000市区现状图
市区总面积1 6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6.6平方公里,占4.11%;水域面积为510.44平方公里,占31.47%; 耕地面积575.6平方公里,占35.49%。
2001年,户籍人口213.5万人,城市化水平为71.85% (五普口径)。
2002年, 主城区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约160万人。
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占34.8%,工业用地占30.2%,公共设施用地占10.9%,道路广场占10.1%,绿化用地6.6%。
新闻录入员:wxrb (共计1581篇)。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无锡“城中直河”是指无锡市区内的部分古河段,其前身是明代的城壕,自古以来便是无锡的重要水系之一。
城中直河起源于无锡南门外的“南直门”,流经城区南北向,贯穿无锡市中心,汇入太湖。
如今,城中直河已成为无锡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休闲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无锡“城中直河”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渊源、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历史渊源城中直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无锡城区由南北两城组成,城中直河就是连接南北城的重要水道。
城中直河曾经是城市护城河,是无锡城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中直河逐渐失去了护城河的功能,成为了城市的一条内陆河。
城中直河的上游是无锡市现代城区内的一条人工河道,河床窄浅,水流缓慢,下游则是连接太湖的一条自然河道,河床宽阔,水流湍急。
城中直河是无锡市区内一条十分典型的古河段,它承载着无锡古老的城镇文化和人文历史。
二、现状分析近年来,无锡市政府对城中直河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和景观提升工作,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城中直河治理工程包括河道清淤、堤岸绿化、水质净化等措施,通过提升景观品质,改善了城市水系环境,增加了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城中直河也成为了无锡市的一个重要文化景观,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城中直河的管理和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中直河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垃圾和污水成为了河道的污染源。
城中直河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沿岸的植被遭到破坏,河道的水质受到了严重影响。
城中直河的管理和规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长期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了城中直河的有效治理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未来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城中直河,无锡市政府应当制定长远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加大治理力度,提升城中直河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
应加强对城中直河河道的清淤和污水处理,改善水质。
应完善城中直河周边的绿化和景观设施,提升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同时加大对城中直河的宣传推广,使其成为无锡市的重要文化名片。
【亲历无锡城变迁】建造蠡湖大桥,为何国际设计大咖这样钟情于你
【亲历无锡城变迁】建造蠡湖大桥,为何国际设计大咖这样钟情于你?!无锡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那是极好的~就连无锡的几座大桥也是极美的~蓉湖大桥新颖时尚,夜间五彩斑斓十分漂亮~蠡湖大桥大气恢弘,一眼看过去就非常上档次~今天,咱们就来看看由无锡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副主任俞臻所撰写的《蠡湖大桥桥型的由来》,看看这座特大型桥梁的由来吧~21世纪初,我市谋划启动“爱我无锡、美化家园”2002—2004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决定于2002年集中建设“5个3”工程,即火车站广场、太湖广场、胜利门广场等3个广场,太湖大道、美湖路(金城路)、青祁路等3条骨架道路,蠡湖大桥、蓉湖大桥、金城大桥等3座大桥以及3个城市出入口、3个50万平方米的安置房小区。
2001年11月,因工作需要,我由无锡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调入无锡市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办公室(简称市重点办)技术处工作。
重点办技术处当时正着手展开蓉湖大桥、蠡湖大桥的设计招标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优秀的桥梁设计方案。
我有幸参与了这两座桥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
(蠡湖大桥全景)蠡湖大桥是无锡市蠡湖大道上跨越五里湖的一座特大型桥梁。
根据规划,蠡湖大道连接城市南部环太湖高速和北部京沪高速,是无锡西部南北向重要的快速通道之一。
五里湖是梅梁湖伸入无锡市区的一部分,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0.3—1.2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2003年治理前为5.6平方公里),以湖长五里而得名。
对于这座跨五里湖大桥的桥型,从普通市民到城建系统的技术人员、专家都非常期待,因为这座桥梁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蠡湖大桥桥位以西5公里,是1934年荣德生先生用六十寿礼礼金建造的宝界桥,桥长375米,宽5.6米,是当时无锡最长、“百桥公司”建造规模最浩大的桥梁,俗称“长桥”。
1994年,纪念荣德生诞生120周年之际,由荣老先生之孙荣智健捐资3000万元在老桥东侧造新桥,宝界双虹桥成为五里湖畔景观之一。
宝界双虹桥向西即是享有盛誉的鼋头渚公园,桥位以北还有著名的江南名园蠡园。
无锡老桥记忆丨老祖宗造的桥,名字都透着吉祥
无锡老桥记忆丨老祖宗造的桥,名字都透着吉祥展开全文江南水乡,水道纵横,船桥相望,如果说“水”赋予了江南诗意和灵气,那么“桥”,不仅带给人们通达便利,还为水乡营造了建筑视觉上的美感。
无锡曾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小城,整座县城原有6288条河道,505座桥,那些架在潺潺水波上的桥,是无锡城不可或缺的角色,没有了桥,就没有了便利与畅达,也没了风情和味道。
桥,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投射。
无锡的老桥,作为无锡漫长历史的载体。
从古老的紫金桥、金莲桥、长虹桥等到宋代古桥,到清明桥、鲸塘桥、画溪桥、扬名大桥等明清老桥,再到近现代工商实业家回报桑梓的宝界桥、大公桥...那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老桥,构成了一个时序久远而又精彩纷呈的历史见证。
很多早年建设的古桥现已不复存在,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后期重建,之后又经过修缮的,但因这些古桥桥址未变、桥名未改,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刻痕'...小慢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名字中带有吉祥之意的老桥,在新年之际,祝大家吉祥如意、阖家欢乐。
兴隆桥兴隆桥位于无锡市棉花巷西端,五里新村东面。
旧名“兴朗桥”,又名“西门外吊桥”,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清代,单孔石拱桥,桥身由花岗石、阳山石、青石混砌而成,东西跨向,桥高和宽度为3.5米,跨径为4米。
寿星桥寿星桥位于宜兴市和桥镇北新村官庄自然村南200米吉祥寺内,宜兴市文物控制单位。
建于清代,为单孔石拱桥,东西向,西偏北9度,青石、金山石混砌,其中桥面和拱券为金山石,桥身为青石,桥通长12.3米,桥面长1.8米,中宽2.7米。
矢高2.9米,净跨4.3米。
东坡长5.26米,堍宽3.6米;西坡长5.2米,堍宽3.65米。
积福桥积福桥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后中村、梁鸿村、建新村三村交界处,无锡市文物控制单位。
建于清代,俗称“九曲桥”,平板石梁桥,桥长15米,正桥5.7米,宽1.05米。
平安桥平安桥位于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庄村西干组,宜兴市文物保护单位。
透过“无锡改革开放40年40件大事”看无锡改革开放不平凡历程
透过“无锡改革开放40年40件大事”看无锡改革开放不平凡历程无锡改革开放40年40件大事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无锡这座城市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无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杰出的经济引擎和典范。
一、无锡提出“有机会不再摆渡”1978年,无锡市的众多摆渡船落点中德桥被告知不再摆渡,而是升级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这个消息在当时无疑是个重大的变化。
这一举措标志着无锡开始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迈向了新时代。
二、无锡成立首家乡村企业1979年,无锡市崇安镇岳新村建立了第一家乡村企业,从此开启了乡村经济的新篇章。
这一举措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无锡广大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三、无锡引进外资建设飞机轮胎厂1980年,无锡引进外资建设了飞机轮胎厂,成为全国首个引进外资的项目。
这一举措标志着无锡开始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也为无锡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无锡成立第一家研究所1981年,无锡成立了第一家研究所,从此开启了无锡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这一举措为无锡的科研实力增强提供了平台,也为无锡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无锡推动市场经济改革1984年,无锡市委提出了“引资引技,创造市场经济条件”的口号,标志着无锡市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一举措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锡成为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典型。
六、无锡建设无锡科技园1985年,无锡市开始建设无锡科技园,成为中国最早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这一举措为无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平台,也为无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七、无锡培养第一位博士1986年,无锡市培养出了第一位博士,这一举措标志着无锡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这一举措为无锡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无锡的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无锡打响“中国小钢炮”品牌1988年,无锡市小钢炮公司已初步形成自贸产品、小型钢铁配套设备的制造为主的格局,公司研究的DG6系列老式多功能中型及大型数控火焰切割机已达到国际委员会给定的水平。
江南运河开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逻辑——兼论伯渎港与江南运河的关系
2020/2江南运河开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逻辑——兼论伯渎港与江南运河的关系◎徐道清(无锡市水利局,江苏无锡214000)人类历史发展中,万事变迁都有它的规律,而事物的记载则由于人类智慧、语言、文字、社会等因素的局限而会有各种不足。
因此,分析历史事件既要尊重历史记载,但也不能拘泥于文字记载,还需要尊重事件的发展规律,以逻辑思维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
本文以此观念对江南运河起源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过程,对伯渎港同江南运河的关系进行梳理。
一、泰伯奔吴时期的伯渎港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远古时代,江南是一大片海湾沙滩,间有一些砂丘、岛屿和山脉,后在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泥沙淤积下,逐步在海口形成边滩砂堤,并逐渐南北相接,这使得洪水的排泄受到阻挡,这一地区的水位也因此居高不退。
大约4000多年前,传说大禹治理太湖水利时,开挖“三江”(东提 要:公元前12世纪末期开挖的泰伯渎(伯渎港)是江南最早的运河。
这条河渠在句吴时期最早用于农业排灌,初步具有运河的基本要素。
吴国从无锡梅里迁都苏州后,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条人工水道上升为古江南河(吴古故水道)的核心河段,成为贯通江南北部全局的真正意义上的运河。
后因古江南河的运能不足,夫差把吴古故水道的南、北二段改线开挖了新的江南河(中段仍走芙蓉湖,后由黄歇开始改建成独立河道)。
考察这一历史过程,可以看出伯渎港、吴古故水道和江南运河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同一历史事物起源、变迁和发展的关系。
伯渎港的开挖一定意义上是江南运河的开端。
关键词:伯渎港 吴古故水道 江南运河2020/2江、吴淞江、娄江),凿通海岸线上的边滩砂堤,打开洪水出路,作出了“三江既入,震泽底定”的历史功勋,初步解决了太湖地区的洪水问题,改善了太湖地区的洪荒局面。
一些较高的沙滩、湖底露出了水面,先民生存立足的基本条件得以改善。
但是就整个江南而言,仍然呈现为水多陆少的状态。
具体到无锡周围,其时露出水面可以称为陆地的地方,除比较成片的梅里外,只有从惠山东麓到梅里的一条狭长的带状岗地及梅里东面江海口淤起的砂丘砂堤,在梅里的南北两面则仍都是大片的水面。
无锡新运河的开挖及其影响
无锡新运河的开挖及其影响作者:徐中圆汪春劼来源:《档案与建设》2019年第06期[摘要]为解决无锡市城区段运河桥多、湾多、河浅、水急等问题,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无锡市政府决定开辟一条新航道,因运动不断,这条新航道断断续续挖了20多年,直到1983年底才通航。
新航道在利于航运的同时也对环境产生了一些副作用。
[关键词]新运河无锡航道古运河无锡段,原来是直线通过无锡城南门与北门,以前城内的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都是跨运河的桥梁。
从明朝开始,改道走城东面莲蓉桥、工运桥、羊腰湾,再进入古运河河道。
为解决运河无锡市城区段桥多、湾多、河浅、水急等问题,无锡市有关部门规划对城区段进行改道整治。
当时无锡地理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新运河由吴桥以东的黄埠墩南折,过食品机械厂、蓉湖公园、锡山,再向西南经扬名新村、动力机厂西南,至下甸桥入老运河。
其规格为:河底宽60米,河面宽102.6米,约需运土方15100多万公方。
在新运河上将建造大桥10座,4个大型装卸码头。
全部工程将于1959年春季完成。
到那时,3000—5000吨的轮船可在运河内通行无阻。
”[1]新河从吴桥黄埠墩向南转向,经锡山东麓,穿梁溪河,至南门下甸桥接原运河,全长11.24千米,其中梁溪河以北4.04千米,梁溪河以南7.2千米。
一在缺少机械、没有河塘可以利用的基础上,开挖十多千米的新运河,这样的大手笔也只有在大跃进中才敢想出来,并付诸实施。
那是一个全国大亢奋的岁月:全民除四害、全民搞水利、全民炼钢铁、全民办工厂……大干快干之时,这一工程的线路设计、施工设计都极简约,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全面的论证。
1958年10月无锡市、无锡县(1949年无锡切块设市,分为无锡市与无锡县两个不同的行政单位)组建大运河工程指挥部,抽调市、县二级162名干部和技术人员(其中无锡县13人)参加指挥部工作,动员了民工2万多人(其中无锡县5650人)投入施工。
11月底前完成了测量和拆迁工作,共拆迁1403户居民、27家工厂、 3个仓库、23家商店、1座变电所、3处工人宿舍,拆除楼房316间、瓦平房1520间、草房557间,征用土地1900亩,赔偿费用108.33万元。
寻访无锡的桥文化400字寻访结果
寻访无锡的桥文化400字寻访结果一.无锡的桥梁文化在无锡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桥梁文化。
无锡有“水乡千桥”的美誉,这里不仅有许多古桥,而且每座桥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
比如著名的锡惠桥、洛社桥、绣球桥等等,这些桥梁历经风雨,见证了无锡的兴衰变迁,是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寻访古桥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无锡的桥梁文化,我决定从古桥开始寻访之旅。
我首先来到了无锡市区的锡惠桥,这座桥梁是无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无锡保留最完整的古代木拱桥。
走在这座桥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古朴氛围,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古代的繁华年代。
接着,我又来到了无锡的另一座古桥——洛社桥。
这座桥建于南宋初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是无锡保留最完整的石拱桥。
走在这座桥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韵味,仿佛听到了江南古镇的歌声和笑语。
除此之外,我还寻访了无锡市郊的绣球桥、筧桥等等古桥,每座桥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传说。
在这些古桥上,我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还体验到了无锡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三.桥文化的传承在我的寻访中,我发现无锡的桥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
无锡人民对桥梁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敬畏,他们将桥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对待桥梁如同对待亲人一般,充满着浓浓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桥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无锡人民日常生活中,还体现在无锡的文化遗产中。
无锡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艺术表演,这些艺术品和表演都源自于桥文化,体现了无锡人民对于桥梁的敬畏和热爱。
四.总结通过这次寻访之旅,我对无锡的桥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无锡的桥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
无锡人民对桥梁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敬畏,他们将桥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对待桥梁如同对待亲人一般,充满着浓浓的感恩和敬畏之情。
最后,我想说,无锡的桥梁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珍惜、传承和弘扬无锡的桥文化,让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永远发扬光大。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无锡古城“城中直河”是指从东门入城,经过华府门、大众街、五爱街,至南门一带的河道。
该河道为无锡市内最为古老的河道之一,已有千余年历史。
在古代,它是无锡市内的交通要道、市民生活用水之源,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不断扩大,城市建设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愈加突显。
参考国内外的城市规划经验,对“城中直河”的研究增加了必要性。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城市洪涝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大量的人工面积替代了原有的自然绿地,城市排水系统越来越不足以承载雨水的流量。
发生降水时,因排水系统不畅,就容易导致洪水。
利用“城中直河”建立城市防洪系统,将其纳入到城市排水系统之中,从而增加城市排水能力,缓解洪涝问题。
其次,需要考虑到城市绿化问题。
现代城市化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自然资源,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环境影响。
城市中心绿地稀少,空气污染和高温现象普遍,人们很难在城市中体验到开阔的自然环境。
对“城中直河”周边环境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可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调节城市气候,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历史文化保护问题。
无锡城中直河在历史中留下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行业,如丝绸、绣花、传统建筑等。
这些文化在现代的城市文化环境中逐渐消失,让越来越多的无锡市民感到遗憾。
通过在“城中直河”周边建立文化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可以让历史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也能更好地展示无锡古城的风貌和文化底蕴。
总之,对“城中直河”的研究对于无锡市的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都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希望在保护历史文化、增加绿化率和解决洪涝问题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让“城中直河”成为无锡市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亲历无锡城变迁】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为什么先建桥、再挖河!!
【亲历无锡城变迁】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为什么先建桥、再挖河!!先有河还是先有桥?相信您一定会说,当然是先有河!没有河造啥桥!?今年,咱们一同来看看由汪自力所撰写的《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访问薛成志先生》,来看看这座在陆地上建起的大桥~ 全文如下:山北大桥、凤翔大桥、吴桥、蓉湖大桥、锡山大桥、梁溪大桥、开源大桥、盛新大桥、金匮大桥、清宁大桥、金城大桥……大运河经过无锡城区短短14.96公里,掰着手指头数数,已建的、在建的,竟有这么多的大桥。
除了1917年建成的吴桥外,其余的都是在改革开放30年间造的。
根据“运河通道加密计划”,从梁溪大桥往南至华清大桥,将平均1.2公里河段修建一座跨河通道,实现运河东西岸的“无障碍通行”。
听薛成志先生(原无锡市政府副市长)以浓重的武进口音讲述当年的造桥故事,感到这30年的岁月真是“时光飞驰如电”。
你们找了个好题目你们要写锡山大桥,反映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成就,这是个好题目。
无锡是个河的城市,有河就有桥,围绕交通的变化,最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要说运河的桥,先要说说运河改道的问题。
原先的老运河是从城里穿过的,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航运的河道越来越挤。
在羊腰湾拐向跨塘桥那段,还有西门桥,当年拥挤的情况,已经不是现在的人所能想象的了。
现在人们回忆,都爱说北塘三里桥一带百舸争流的繁忙,确实是人来货往,闹猛得很。
可我还记得送丧的船队,经过西门桥下,偏偏拥堵不堪,船上哭声一片,又是大夏天。
你说怎么办?再急船也开不过。
解决当时水上的交通,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防汛。
当时狭小的河道,已经不能解决梅雨、夏季汛期的泄洪排涝问题了。
汛期时,跨塘桥下60吨的驳船都无法通过。
现在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们当年改道,怎么不把河再改到更远些,离城市这么近,影响这么大,现在要造这么多的桥。
这么说就是不尊重历史了。
可以说,当年没想到小小无锡会发展得这么快,城市会变得这么大,要在河上修这么多的桥。
当年过了惠山,虽然有一条惠钱路,但向西基本上就很荒凉了。
廊桥遗梦…那些记忆中的古桥,承载了无锡的前世今生
廊桥遗梦…那些记忆中的古桥,承载了无锡的前世今生展开全文在无锡有一道非常值得人品味的景致那就是一座又一座的古桥见证了无锡这一片土地的历史也见证了前人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耕耘金莲桥| 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市内现存最古老的石桥。
得名于金莲池,池内千叶金莲,为南北朝时所种,只庐山、华山和惠山三寺才有。
兴隆桥 | 坐落在城西棉花巷外环河上,旧名“兴朗桥”,又名外吊桥,该桥已是无锡地区为数不多且保存完好的明代石桥。
相传明代1573年为防御倭寇入侵,湖广提学副史邹迪光建了这座桥,为市级文保单位。
西门桥 | 可称得上是无锡有史可考最早的古桥,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
解放后,原西门桥移位改建,花岗石桥墩,钢梁桥面,西门桥曾是城里人玩锡惠景区的唯一陆上通道。
瞎子阿炳曾经在桥上拉曲、徘徊。
定胜桥 | 位于南长区虹桥下,原名永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相传是明代宰相莫怀古在此造相府,营建私家花园时,架在溪河上的四座桥。
现桥为清代重建,是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历史景观遗迹。
至今,只有定胜桥还保持着原汁原味。
跨塘桥| 原名阳春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
明万历年初,古桥被南移三丈异地重建。
2001年古桥因碍于城市交通,逐被拆除。
现在我们看到的跨塘桥已是一座重建后的古桥,600多年的历史,被掩盖了大半。
迎龙桥 | 位于五爱家园社区坐落在南长区棚下街南端外环河上。
迎龙桥原来是一座没有栏杆的梁式石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年,晚清重建。
伯渎桥 | 始建于清末,与清名桥相望。
伯渎桥下的这段河道叫伯渎河,它是周太王的儿子泰伯、仲雍“三让天下”来到吴地,定居在无锡梅里,在南门附近开凿的第一条灌溉运河。
清名桥 | 原叫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
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亭子桥 | 始建于南北朝的南齐时,时名熙春桥。
后为庆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桥上建亭子,地方官在亭子里遥拜皇帝,因此得名。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
而其中一个独特的地理特点就是“城中直河”,这条直河自古以来就是无锡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要道,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而如何更好地对这条直河进行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无锡城市规划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无锡“城中直河”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保护措施。
一、直河的起源和发展直河是无锡城中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据历史记载,直河是由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的,它起源于无锡境内的山区,蜿蜒流淌穿过城市,最终注入太湖。
在古代,直河是无锡城市的母亲河,是城市的血脉和命脉,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和交通便利。
随着无锡城市的不断发展壮大,直河也经历了多次整治和修建。
在清朝时期,直河曾经进行过一次重大的整治,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河道格局。
在这一次整治中,直河被规划成为了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沿岸修建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设施和商业建筑,成为了城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直河的重要意义1.交通要道直河作为无锡城市的主要水域,承担着城市交通的重要功能。
古代的直河曾经是无锡城市和外界交通的要道,商贸活动频繁,城市发展繁荣。
而在今天,虽然交通工具的多样化已经改变了交通格局,但直河依然承担着城市内部交通和旅游观光的重要任务。
2.文化遗产直河沿岸分布着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如无锡博物院、无锡市博物馆、锡惠园等。
这些文化设施和建筑形成了无锡城市的重要文化景观,也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
3.生态环境直河是无锡城市的重要水系,也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直河流域,分布着众多的湿地植被和野生动植物,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三、直河的保护措施1.加强河道治理为了更好地保护直河的水质和水量,无锡市政府应当加强直河河道的治理和维护。
对于直河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应当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处理,防止对直河造成污染。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
无锡“城中直河”研究无锡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
“城中直河”是无锡市内独具特色的一条古老河道,它与无锡的历史和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围绕“城中直河”进行研究,探讨它的历史渊源、地理特点以及对无锡城市的影响。
“城中直河”又称“直呈河”,它起源于南京织造局,经无锡城区流经,最终注入太湖。
这条河道全长约50公里,宽度大约10-15米。
在历史上,“城中直河”是无锡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无锡的经济命脉。
在明清时期,“城中直河”的水运贸易繁荣,无锡的丝绸、纺织品等特产通过这条河道运送至全国各地。
“城中直河”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河道两岸建有数座石桥,其中最著名的是望江桥,它是无锡城的标志之一。
桥上的石狮、石马等雕塑精美,体现了无锡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除了石桥,河道两岸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园林和名人故居,如无锡博物馆、蠡园、太湖广场等,它们为无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城中直河”两岸的河滩地带也有一些农田和渔场,成为无锡城市的绿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宜人的休闲场所。
“城中直河”对无锡的影响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上的,还有经济和生态上的重要意义。
作为无锡城市的水网之一,河道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过去,“城中直河”是无锡的主要水源之一,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而如今,“城中直河”也成为无锡市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两岸的景点和绿化带为无锡的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中直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河道的水质受到了人类活动和工业污染的影响,水体变得浑浊不清。
河道两岸的历史建筑和古树古木面临着破坏和拆迁的风险,城市发展压力给这片传统文化保护区域带来了批评和争议。
保护和开发“城中直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方面,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河道水质,减少工业污染和人类活动对河道的影响。
我们应该注重保护河道两岸的历史建筑和风景资源,确保它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妥善的保护和利用。
无锡段新运河的开辟史
无锡段新运河的开辟史每天繁忙的通勤路上,我都要坐车沿着京杭大运河的一段走10多公里。
车内的其余乘客昏昏欲睡,我却喜欢透过车窗观察河面上穿梭不停的船只,仿佛自己在随波逐流。
岸边芳草萋萋,绿树成荫。
对岸的林立的高楼、河中的船只、近处川流不息的车辆,它们由远及近不断变换着姿态,交相掩映,平静而富有动感。
京杭大运河是南北重要的交运航道,在高速路网极其发达的今天,对于货运而言,航运依旧是重要的运输手段。
众所周知,京杭大运河建于隋朝,其串联起中国几十座城市。
运河河道一般都在城市边缘,唯有无锡例外,它是穿城而过,从北门经中直门(即现在的中山路)到南门。
明朝开始,船只改道走城东的工运桥、亭子桥、羊腰湾,进入南长街古运河河道。
康熙乾隆下江南,就是从这条河上经过。
不知道多少次我在横跨这座运河的时候,脑中始终萦绕着一个疑惑:比起无锡的其他狭窄的古运河,为什么这条河段如此宽阔?古代的测绘技术怎么把这段河道挖得如此笔直?随着求学和工作,这个疑惑被我遗忘,直到有一天《江南晚报》的一篇《无锡新运河的开辟与影响》解开了我心中的这个疑惑。
原来这段运河是从1958年冬开挖到1983年冬的正式通航的新运河,是一个土方量巨大的工程,足足挖了25年,可以说是无锡市一个奇迹式的工程。
上世纪20年代无锡运河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无锡市城区段运河桥多、湾多、河浅、水急,无锡市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开挖了这条从黄埠墩到下甸桥的新运河河段。
1958年大跃进开始,这项工程在这个热潮下鸣锣开工。
当时由于生产力落后,工程缺少机械设备,基本靠人力肩扛手提,除了调集民工之外,还经常号召机关、学校、部队、企业来义务劳动。
整个工程分成了前后两个阶段。
1959年冬天,集中开挖梁溪河至下甸桥段新河,1965年秋挖成通航,并建红星桥、金星桥、下甸桥等三座低标准公路桥。
自此,京杭运河无锡端改由江尖经西门桥、西水墩、梁溪桥(现健康桥)转向新运河至下甸桥接南门运河。
原莲蓉桥、工运桥、亭子桥、跨塘桥、清名桥至下甸桥段改称“老运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历无锡城变迁】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为什么先建桥、
再挖河!!
先有河还是先有桥?相信您一定会说,当然是先有河!没有河造啥桥!?今年,咱们一同来看看由汪自力所撰写的《陆地上造起锡山大桥——访问薛成志先生》,来看看这座在陆地上建起的大桥~全文如下:山北大桥、凤翔大桥、吴桥、蓉湖大桥、锡山大桥、梁溪大桥、开源大桥、盛新大桥、金匮大桥、清宁大桥、金城大桥……大运河经过无锡城区短短14.96公里,掰着手指头数数,已建的、在建的,竟有这么多的大桥。
除了1917年建成的吴桥外,其余的都是在改革开放30年间造的。
根据“运河通道加密计划”,从梁溪大桥往南至华清大桥,将平均1.2公里河段修建一座跨河通道,实现运河东西岸的“无障碍通行”。
听薛成志先生(原无锡市政府副市长)以浓重的武进口音讲述当年的造桥故事,感到这30年的岁月真是“时光飞驰如电”。
你们找了个好题目
你们要写锡山大桥,反映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成就,这是个好题目。
无锡是个河的城市,有河就有桥,围绕交通的变化,最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
要说运河的桥,先要说说运河改道的问题。
原先的老运河是从城里穿过的,随着经济、生产的发展,航运的河道越来越挤。
在羊腰湾拐向跨塘桥那
段,还有西门桥,当年拥挤的情况,已经不是现在的人所能想象的了。
现在人们回忆,都爱说北塘三里桥一带百舸争流的繁忙,确实是人来货往,闹猛得很。
可我还记得送丧的船队,经过西门桥下,偏偏拥堵不堪,船上哭声一片,又是大夏天。
你说怎么办?再急船也开不过。
解决当时水上的交通,这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防汛。
当时狭小的河道,已经不能解决梅雨、夏季汛期的泄洪排涝问题了。
汛期时,跨塘桥下60吨的驳船都无法通过。
现在有些人可能会说,你们当年改道,怎么不把河再改到更远些,离城市这么近,影响这么大,现在要造这么多的桥。
这么说就是不尊重历史了。
可以说,当年没想到小小无锡会发展得这么快,城市会变得这么大,要在河上修这么多的桥。
当年过了惠山,虽然有一条惠钱路,但向西基本上就很荒凉了。
河道离城市过远,城市对它的利用就少了,也有不便的因素。
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它对无锡城市的发展、对城市百姓生产、生活的影响,关系太大了。
我们说到它,必须要尊重当时的历史。
(70年代航拍新运河开挖的场景,此时锡山大桥尚未开始建设)运河修修停停,造桥更不容易
无锡新运河是从1958年开工挖掘的。
那时候哪有现在的经济实力,除了调集民工,还时常号召机关、学校、部队、企业来义务劳动,搬运土方。
大家都是肩挑手提,很少有什么机械,就连卡车也很少。
我也参加过多次这样的劳动。
当时
把这么多的土搬到哪里去是个难题,记得后来是把这些土运到砖瓦厂烧了砖,造了居民房才“消灭”掉的。
应该说,从挖河那时起,就有造桥解决东西交通的方案,但为什么直到1982年元旦,锡山大桥才竣工呢?这又要说到时代的制约。
那是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受政治,更多是经济的影响,这段新运河是开开停停,一直到1983年12月6日,才算正式启用通航。
锡山大桥是在陆地上造的
你这份材料(指市城建档案馆提供的《无锡市锡山大桥工程竣工情况说明》)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省计委基顾字(79)第135号、市建委锡革基(79)第197号文批准新建的无锡市锡山大桥工程”,开始的时候是叫锡惠大桥,差不多是和湖滨大桥(后改叫“梁溪大桥”)同时报批的。
1980年3月成立了无锡市大运河大桥建设工程指挥部,由我任指挥,建委沈荣源副主任、城建局等几个局的领导任副指挥。
其实是两个桥一起抓的,指挥部设在蓉湖庄。
那时我每周差不多都要到工地去个两三次。
这两个桥一先一后,差不多是隔了一年建好的。
锡山大桥和梁溪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陆地上造的。
为了造桥,正在挖的运河特别留了一段没挖掉,一边留下来给汽车、行人通行,一边造桥。
因为要照顾到一中学生每天的进出,安排也不容易。
记得每天晚饭后工地上都会有大量的市民来看闹猛,议论不断:咦,桥怎么造在路上?创造了一个纪录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锡山大桥当年可是创造了无锡造桥史上纪录的。
这个桥的跨径当然没法和荣先生的长桥比,可荷载呢?汽车20吨、挂车100吨,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新运河本身就有90米宽的河面,底宽也近60米,桥主跨的跨度也得要120米。
在当时,环城的解放路也只有9米宽,一个车道只能分到2.7米。
而我们的桥面就有24米宽,它是很有超前性的。
(1982年建成通车的锡山大桥)“买酱油的钞票不许买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