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设计_22
年级五年级备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课时第7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材分析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四、拓展延伸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科学概念: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2.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有的却是迅猛激烈的。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从地形图上知道,我国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4.温州的主要地形是丘陵和平原。
高原的特点:面积广大,地形开阔,海拔高,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如内蒙古。
山地的特点:地势较高,蜿蜒起伏(陡峭起伏),层恋叠嶂。
如吉林长白山。
丘陵的特点:山顶浑圆,高低起伏,起伏较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如福建。
盆地的特点: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如四川。
平原的特点: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海拔较低。
如长江三角洲。
5.地球内部可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6.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7.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
8.火山喷发虽然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但是它也有好处,如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9.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山上的岩石布满了裂缝,是它受到风化作用的结果。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1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12.土壤中的微粒按颗粒从大到小排列为:沙砾—沙—粉沙—粘土。
13.细菌:分解动植物的残留物。
蚂蚁:在土壤中群居。
蜗牛和甲虫:靠腐烂的生物为生。
植物的叶、根、茎:腐殖质的主要来源。
蚯蚓:使空气和水容易进入土壤,即疏松土壤,寻找腐殖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知识总结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知识总结一、地球表面的地形1. 地球表面上常见的地形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山地。
2. 地球上的海洋多,陆地少。
3.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 地形的特点5. 观察地形图,我们获得的信息列举如下。
①地球表面上有海洋、河流、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
②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③很早的时候,地球上的七大洲是连在一起的。
④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⑤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植物。
⑥地球表面上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
⑦地球的表面是岩石和土壤。
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 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3.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4. 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5.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6.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
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就像地震、火山。
有时也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就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7.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三、岩石会改变模样吗1. 冷和热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2.流水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3.植物对岩石变化的影响实验4.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 岩石变化的过程风化继续风化岩石岩石碎裂小石子和沙6.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四、土壤1. 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教案doc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的意义本单元的内容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中“地表的变化”的范畴。
“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变化的原因有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等外力的因素,也包含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表的改变。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一切生活、生产资料取自地球表面的岩石、矿物、土壤,以及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表地形的变化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类不当的活动又会加剧因地表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
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加剧了土地沙化、洪水泛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造成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不仅造成了地表地形的局部改变,而且气候异常,疾病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地表地形变化有更多的关注,使学生对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有更多的认识。
科学概念·地球表面由山脉、高原、平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组成,地表的地形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主要原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表现为风化、侵蚀、沉积等。
风化、侵蚀使地表凸起的地方逐渐被削掉,而沉积使低洼的地方逐渐被填平。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生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力和外力在改变地表地形的过程中,有时会对人类造成自然灾害,人类不恰当的活动又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资料,模拟实验等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以及流水、风、海浪、冰川等外力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水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
03 研 讨
平原
高原
丘陵
盆地
山地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04 拓 展
风、水、 地震、火山
红色
黄色
蓝色
地球的表面
五年级 科学
目录
CONTENTS
地球表面的变化
1
地球的表面
2
地球的结构
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4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5
风的作用
6
水的作用
7
总结我们的认识
重在对“变化”的探索
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
探究地震、火山喷发的原 因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探究风、水对地表的改变 探究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1
2 目录
CONTENTS
(二)观察我国地形 图,从局部认识陆地 的地形地貌。
(二)观察 我国地形图, 从局部认识 陆地的地形 地貌。
中国地形图
地势特点: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逐级下降
北纬32度线
我国主要有5种不同的地 形,如:高原,山地, 平原,丘陵,盆地。
平原
高原
丘陵
盆地
山地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研讨 拓展
01 聚 焦
提问: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02 探 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 图,从整体了解地球 表面的样子。
(一)观察 世界地形图, 从整体了解 地球表面的 样子。
1.地球表面大部分被 海洋覆盖; 2.不同的颜色代表不 同的海拔高度,表示 地势的高低。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弯曲的岩层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优质课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地球表面的地形》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2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初步认识地形图的一课,让学生通过实际图片再到地形图的一个过程,从而初步认识观察地形图的方法,同时这样的观察又是开放的、具有探究性。
本课教材中主要安排了两个活动内容,第一、我们所看到过的地形,这一活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回忆曾经去过或年到过的地形来相对应说出这一地形特点的地貌特征,这一认识从实到形,是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转变;第二、观察地形图,这一活动步骤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进一步观察地形图来了解我国地形结构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征状况。
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会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为此在教学活动从交流学生带来的照片、图片或视频看到的典型地形特点进行教学的,由于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狭窄,大家对一些科学术语等都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好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从家乡地形特点展开,同时也从认识家乡地形开始,再进行拓展,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实际上采取这样的措施使我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1【导入】《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一、情境引入1、出示自己旅游拍的照片(背景是高山)今天,我带来一张照片,想不想看一下?观察我身后的地形,你能说出它的特点吗?(引出地形概念)出示地形的概念: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地貌特征。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教科版
1、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上下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阔,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内蒙古是高原、x疆的吐鲁番是盆地、x藏是高原的地形。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内部从外到里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局部。
绝大局部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
6、大陆板块不断运动,如互相碰撞、别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宏大变化。
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7、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8、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9、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10、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小石子和沙是岩石风化形成的。
1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
12、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其次是沙、比沙小的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沙砾的直径大于2毫米、沙的直径小于2毫米,粉沙的直径小于1/16毫米,黏土的直径小于1/256毫米。
13、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
1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8、黏土和细沙容易被雨水冲走,是因为它们比拟轻。
19、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场。
2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21、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溪流聚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
上游河床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纱。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题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一、填空:1、我们乘坐交通工具穿越在广袤的地球表面作长途旅行,就可以看到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盆地、峡谷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2、由于受水、空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地震和火山是由于地球引起的()A、内部运动B、外部运动C、风化现象2、土壤的成分中,用肉眼可以看清楚的是()A、沙砾B、粉沙C、黏土3、土壤中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是()A、小石子B、腐殖质C、黏土4、下列那种行为可以防止土壤流失()A、建筑B、植树造林C、砍伐树木三、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划“√”,错误的在括号里划“×”)1、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2、地球上海洋少,陆地多。
()3、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几百万年前形成的,没有变化。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外部运动引起的。
()5、土壤中只含有沙、小石子和黏土三种成分。
()四、看图填空,完成岩石风化流程图。
---------→---------→五、实验题。
根据提示,请你制定一份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计划:实验名称:雨水侵蚀土地的实验计划1、实验材料:2、土地被雨水侵蚀情况猜想:3、不需要控制的条件:4、需要控制的条件:5、控制方法:六、连线题:将左边的自然现象与右边和它相对应的结果连接起来。
风化可形成山脉、湖泊、峡谷等新地形。
地震所喷射出来的物质可形成山脉等新地形。
火山使岩石碎裂,经过一系列变化,变成土壤。
七、名词解释。
风化:八、观察题。
(观察下列图片完成表格。
)九、简答题。
1、什么是土壤?2、影响雨水侵蚀土地现象的因素有什么?十、实践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4
【教课目的】科学观点: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遇到侵害。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害的水平。
侵害在连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过程与方法:经过模拟实验来研究雨水对土地的侵害。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说,在小组内沟通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害水平的要素。
感情、态度、价值观:着重自然界的侵害现象。
【教课要点】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害作用。
【教课难点】设计模拟实验,研究影响土壤被侵害水平的要素。
【教课准备】【教课过程】师:我们上个礼拜知道了水会对岩石造成影响,以后我们又学习了土壤,那问题来了,雨水会对土壤造成影响么?师:我们来看看这几张图片,这是我们的大地的几种形态,第一组,有高峰,有平川,它们最大的差别在哪里?生:坡度师:第二组,是什么差别?生:光溜溜的地,有植物的地师:恩,有植被覆盖的地和无植被覆盖的地,第三组,是我们既然研究雨水对土壤的影响,除了地有不一样,雨也有大雨和毛毛雨。
师:这几种状况我们都来研究研究好不好,第一雨水下降在坡度大和坡度小的地方状况会同样么〔板书:会、不会〕不会的同学谈谈,你以为坡度大影响大仍是坡度小影响小?〔学生回复,老师板书〕指引学生做出猜想用什么方法来考证你们的想法呢?接下来我们就要做模拟试验了,看看老师带来的实验器械。
装着土壤的盒子模拟什么?这个瓶水,瓶盖上有小孔,模拟什么?老师的这个是模拟以前我们看到的那个平川,这个是模拟山地,有一点坡度。
其余的条件是否是都要同样?那关于第二个实验,这个是模拟什么?这个是模拟什么?〔有无植被〕它们是否是也要其余的条件都要同样,老师这里用的都是平川。
关于第三个实验,什么条件不一样?〔雨量〕那这个下大雨,下毛毛雨,谁来告诉老师怎么做到下大雨,下毛毛雨?(水瓶大,孔大〕出示本卷须知师:你们谈谈为何我们要摇动瓶子使水流出,而不可以挤压?为何瓶口高度要不低于标尺师:此刻老师需要请六位表现最好的同学来辅助老师达成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单元说教材(地球表面及其变化)2016
地形发生了什么样 的变化?
岩石破碎、火山岛、 火山湖、石林、溶洞、 河谷、峡谷、瀑布……
说课标
地形及其变化
地形:平原、盆地、山脉、丘 陵…… 。起伏不平
地球内部 的运动
板块的拉张和挤压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风化、侵蚀、沉积 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地形的多样性
(第1课)
核心概念的安排
地球表面地形多种多样 地球表面崎岖不平
地 球 的 表 面
内力(第2课)
岩浆活动和 板块运动 太阳、水、风、 生物、冰川、重 力等
地 形 不 断 变 化
外力(第3—7课)
人类活动(第8课)
加剧或减轻
自然灾害
有时会发生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地形的多样性
第4课 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 探索土地被侵蚀 的因素 第7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具 体 目 标
返回
第8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编写 体例
编写 意图
教 材 内 容
知识 结构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From SYSU
有效的整合
宇 宙 地球的运动
双螺旋结构
螺旋 (返回) 上升
From SYSU
再现中体验
学习态 度评价 知识掌 握评价 评 价 建 议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综合评价
1.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应根据
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减少对土地 的侵蚀”是 2.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对本单元的综合运用,也是对本单元学习 小组活动中善于合作 3.前科学概念的调查。 的评价。通过让学生设计 和建造我们的家 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 4. 学生的学习发展评价。 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 (返回)
五年级上科学说课地球表面的地形_教科版
五年级上科学说课地球表面的地形_教科版一、说教材《地球表面的地势》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起始课。
本课的要紧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明白五种要紧地势的特点及学会观看地势图,并依照不同的方法分析判定某个地点属于什么地势。
从单元中看本课,本课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将引发学生讨论和交流有关地球表面地势地貌及其变化的一些话题。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爱好。
为以后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地势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势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坎坷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看描述常见地势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势图,能在地势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势研究的爱好,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明白典型地势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势图中发觉整个地球地表地势地貌的分布和特点,明白并描述各种地势地貌的特点。
四、说教学方法这节课采纳的要紧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
五、说学法在这节课中,学生要紧用到的学法是“同意任务——探究学习——运用解决”的方法。
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下完成任务,使学生在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进展能力,训练思维。
六、说教学过程依照科学学科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二)旅行活动,交流总结;(三)把握工具,应用解决;(四)扩展延伸,布置作业具体阐述:(一)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选用了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在这一部分中,我第一提出问题::你明白什么是地势?揭示本科学习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势.》“同学们都喜爱旅行吗?”“你都去过哪里呢?能说说你去的地点的地势有什么特点吗?”学生依照生活中的经历来回答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基础知识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在地形图上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从外到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5.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8.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9.(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10.风化作用改变的地形地貌: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
海南第一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1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岩石→岩石碎裂→土壤)12.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颗粒最大的(沙砾),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上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复习资料www.5ykj.com★★★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3.地球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1.地形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陆地上的地形主要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峡谷、湖泊等。
2.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高山,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山丘,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3.我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4.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如地震、火山;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
5.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现在的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
6.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7.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8.雨水和径流(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9.防止和减少灾害发生采取的措施: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修筑水坝、修梯田、封山育林……★1.根据颗粒大小把土壤的微粒分:沙砾、沙、粉沙、黏土,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2.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因此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PT课件
思考: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收集资料验证你的 猜测。
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 是不是只有火山和地震?
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也会慢慢地改变地形。
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的八级 地震造成地面隆起和升高,这是地壳 板块受到挤压而断裂、错位造成的升 核
地 球 的 内 部 结 构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的厚度约为2300千米, 温度约为2200~50000C,内 核的厚度约为1300千米,温 度约为50000C。然而奇怪的 是,在地核的外核部分,物质 处于一种熔融状态,但在地核 的内核部分,物质反而成固态。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 及其变化》PPT课件
播放时点击目录中的课 题可跳转至本课内容
目 录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冷热的作用
在大自然中,由于昼夜和季节的温 差变化使岩石发生热胀冷缩的现象。
实验材料: 小的岩石、 酒精灯、 镊子、 烧杯、 水、 1、用镊子夹取岩石放在燃着的 实验步骤:
酒精灯上烧。 2、将烧热的岩石立即放入装有 冷水的烧杯中,反复几次。
2007年所罗门群岛发生强烈地震
宁夏南部海原县大地震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使土地流失,改变环境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关注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交流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内容属于地球科学领域中关于土壤是如何形成变化的知识,前面的教材已经展示了地球表面变化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岩石圈形成后受到风化产生土壤,土壤在人类生存中具有巨大的意义,可是土壤容易被多种力量侵蚀,导致一定的环境改变和破坏,如何控制这种改变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价值。
本课后面需要学生理解这种侵蚀的规律,以改进和设计自己的家园。
这是对于人类环境保护的技术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对地球大环境的土壤循环一种认识。
通过本课的模拟实验,能让学生明白一种科学探究的方式,发展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理解土壤被侵蚀的基本现象和过程。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明确坡度的大、无植被覆盖、降雨量大等条件会加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来实施这些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来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都有哪些?——板书课题《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活动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大家猜想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1、我们先来交流讨论“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影响”的实验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班级:姓名: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2、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家长签名:()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3、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4、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有些是猛烈的,比如地震、火山。
有时候也极其缓慢,就像喜马拉雅年复一年的隆起。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
家长签名:()
第三课:岩石会改变摸样吗
1、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整块的岩石风化后岩石碎裂,碎石继续风化就会变成小石子和沙,这些小石子和沙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3、“冷热作用使岩石发生变化”模拟实验研究计划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石块、镊子、盛水的烧杯等。
实验步骤:①点燃酒精灯。
②用镊子夹住岩石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
③把加热后的岩石立即放
入冷水中观察。
④反复实验几次,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并伴有碎石屑脱落。
实验结论:冷热气温变化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家长签名:()
第四课:土壤中有什么
1、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2、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4、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家长签名:()
第五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2、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家长签名:()1、研究题目: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程度有影响吗?
我的猜测: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程度有影响。
土地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土地坡度小,侵蚀程度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不同的条件:土地的坡度
相同的条件: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土壤结构、降雨高度等。
2、研究题目: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程度有影响吗?
我的猜测: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程度有影响。
无植物覆盖,侵蚀程度大;有植物覆盖,侵蚀程度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不同的条件:有无植物覆盖
相同的条件:土地的坡度、降雨量的大小、土壤结构、降雨高度等。
3、研究题目: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程度有影响吗?
我的猜测:降雨量的大小对侵蚀的程度有影响。
降雨量大,侵蚀程度大;降雨量小,侵蚀程度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不同的条件:降雨量的大小
相同的条件:有无植物覆盖、土地的坡度、土壤结构、降雨高度等。
家长签名:()
第七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1、在河流的上游,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侵蚀;在河流的下游,水流速度慢,容易发生沉积。
2、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3、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家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