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体赋在形式上模拟屈原离骚九歌等楚辞体作品的赋作主要
《屈原庙赋》译文与赏析
《屈原庙赋》译文与赏析《屈原庙赋》译文与赏析《屈原庙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赋作。
此赋通过想象描写了屈原的经历,刻画了屈原孤愤无奈、悲伤绝望的心情,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更是表达了他不屈服现实、勇于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全文熔叙事议论抒情为一炉,语言明畅,感情真挚,充盈着一股奋发向上的豪气,被认为是发屈原之心的作品,其词气与屈原暗合。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屈原庙赋》译文与赏析,欢迎阅读与借鉴!原文浮扁舟以适楚兮,过屈原之遗宫。
览江上之重山兮,曰惟子之故乡。
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
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
赋《怀沙》以自伤兮,嗟子独何以为心。
忽终章之惨烈兮,逝将去此而沉吟。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
生既不能力争而强谏兮,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
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
托江神以告冤兮,冯夷教之以上诉。
历九关而见帝兮,帝亦悲伤而不能救。
怀瑾佩兰而无所归兮,独惸乎中浦。
”峡山高兮崔嵬,故居废兮行人哀。
子孙散兮安在,况复见兮高台。
自子之逝今千载兮,世愈狭而难存。
贤者畏讥而改度兮,随俗变化斫方以为圆。
黾勉于乱世而不能去兮,又或为之臣佐。
变丹青于玉莹兮,彼乃谓子为非智。
“惟高节之不可以企及兮,宜夫人之不吾与。
违国去俗死而不顾兮,岂不足以免于后世?”呜呼!君子之道,岂必全兮。
全身远害,亦或然兮。
嗟子区区,独为其难兮。
虽不适中,要以为贤兮。
夫我何悲?子所安兮。
译文小船浮波顺流来到了楚地,经过屈原大夫生活过的遗居。
我放眼眺望江上重叠的山峦,这便是你魂牵梦萦的故里。
想当年,你再次被放逐南荒之地,曾渡过大江的汹涌巨浪。
你离开家园跋涉千里,生无归宿啊死无墓地。
悲哀啊!人当然都不免一死,可是决定怎样死却很不容易。
你独自在江边徘徊不已,想离开人间又未拿定主意。
对骚体赋的描述
骚体赋,又称“楚辞体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赋体形式,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辞,尤其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
它在西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成为中国汉赋的重要分支。
骚体赋的特点主要包括:
1. 句式结构:骚体赋继承了楚辞自由灵活的句式特点,突破了四言诗的严格限制,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以六言为主,又参杂五言、七言,甚至更长的句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 抒情性强:骚体赋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常借咏物以寄托个人的情怀与抱负,内容多涉及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等主题,情感深沉而激越。
3. 语言瑰丽:骚体赋的语言富有象征意味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夸张等,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4. 体制扩展:相比于早期诗歌,骚体赋的篇幅较长,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情感层次,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等都具有较长的篇幅。
5. 章法革新:骚体赋不再拘泥于古诗的固定章法,而是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布局,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性和艺术表现力。
6. 文化内涵:骚体赋蕴含着深厚的楚文化元素,同时又融入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社会关怀,体现了士人阶层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骚体赋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形式,也是楚文化和汉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精选】辞赋的概念及特点
司马相如赋的艺术特色
(a)司马相如的赋在艺术构思上,采用了虚构 的手法。 (b)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以铺排夸张、描 摹渲染的手段来叙事写物。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 诠赋》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司马相如 (c)在语言形式上,大量运用排比、对偶,西京赋》、《东京赋》。这两篇赋合称为《二京
赋》,题材体制均模拟班固《两都赋》,但结构更为宏阔, 思想艺术上也显示出某些特色。 “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后汉书· 张衡传》 “下笔绣辞,扬手文飞” ——弥衡 (b)《思玄赋》和《归田赋》。《思玄赋》主要抒写政 治上忧愤不满的心情。《归田赋》是一篇抒情小赋,《归 田赋》从思想内容到形式体制均有独创。它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部抒发辞官归田,隐逸山林志向的名赋。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 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 娱情。”
汉赋的特点
在虚拟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架构方式来展开内容。 赋文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序”,是开头,交代赋中 人物问对的缘由,以引出正文;中间是正文,主客之 间,或彼此夸耀宫苑、京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 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 服作结,从中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 夸张铺陈,气势宏伟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以大量的连词、对偶、俳句层层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 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 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 犬马、畋猎驰逐的壮观场面。其主旨则既美且刺,一 方面大力宣扬大汉帝国的声威与气魄,歌颂帝王功德; 一方面又对帝王政治上的缺失和生活的奢淫进行讽谏。
冯衍
冯衍,东汉初期的辞赋家。字敬通。《显 志赋》中多用典故,骈偶对仗,用前代名 人的遭际,抒发自己失官的感慨和愤懑。
汉大赋的演变过程
汉大赋的演变过程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
它的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倾向比较空泛,艺术形式过于简单僵化。
散体大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作品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
从形式上来说,它更像散文,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
散体大赋的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1 普遍采用虚拟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
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文赋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 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 辞藻丰富华丽。
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
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朗读。
4 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发现。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现存《礼》、《知》、《云》、《蚕》、《箴》5篇),是用通俗“隐语”铺写五种事物。
旧传楚国宋玉也有赋体作品,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等,辞藻华美,且有讽谏用意,较之荀赋,似与汉赋更为接近,但或疑为后人伪托,尚无定论。
从现存荀赋来看,这时赋体还属萌芽状态。
汉赋的发展阶段和作品
汉赋的发展阶段和作品
(一)汉赋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骚体赋、体物大赋、抒情小赋的发展历程。
1、汉初时期的骚体赋:
1)汉初骚体赋继承楚辞创作传统,不少作家与屈原、宋玉有着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他们往往通过模拟屈宋的作品来抒发不遇之感,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严忌的《哀时命》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2)枚乘的《七发》开始向散体赋转化,其“七体”模式对后来的赋家影响甚大。
无论内容还是形制,都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2、汉武帝到东汉中叶的汉大赋:
1)汉武帝出于“润色鸿业”的需要,招揽文士,提倡写赋,散体大赋的创作进入繁荣时期。
不少赋家都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体现了大一统的思想。
2)西汉中后期,出现了一些篇幅比较短小或抒情或咏物的赋作,其代表作家有东方朔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论》。
其作者均为愤郁不平的才华之士,故能于弥漫的大赋作品中散发出光彩。
3)西汉后期散体大赋创作是武帝时创作的延续,模仿因循之中也有一定的新变,一是赋作逐渐受到经学的渗透,二是题材上有所拓展,如《神乌赋》,杨雄的《蜀都赋》《长杨赋》。
4)东汉前期京都赋兴起,气势壮阔,文辞华美。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汉大赋的代表作。
3、东汉后期的抒情小赋:
东汉末年,社会混乱、政治黑暗、战祸频仍,统治阶级已无功可颂,汉大赋赖以产生的条件丧失殆尽,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在这方面较有代表性。
《归田赋》抒怀言志,绝无夸饰堆砌,语言清丽流畅,标志着汉赋创作倾向的重大转变。
骚体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骚体赋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骚体赋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文学形式,也被称为“骚体诗”或“离骚体”。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一种文学形式之一。
骚体赋的特点是语言华丽、富有诗意,常常用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的文字流畅优美,富有音乐性,常常配合着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来写作。
骚体赋的文体结构也比较复杂,通常包括标题、正文、赋赞三个部分。
其中,标题是直接表达作品主题的文字,正文则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和思想的文字,赋赞则是对正文进行赞颂和评价的文字。
除了骚体赋外,古代中国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形式,如诗歌、词、曲等。
这些文学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拓展:
骚体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骚体赋的文学风格独特,语言华丽,富有诗意,常常用象征、比喻、夸张等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离骚之体”。
除了骚体赋外,古代中国文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形式,如诗歌、词、曲等。
这些文学形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诗歌、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创作风格,共同谱写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壮丽篇章。
追根溯源话骚体!
追根溯源话骚体!先秦文学中的骚体是韵文体裁的一种,得名于屈原的作品《离骚》,语言风格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文学的代表作《诗经》。
由于后人常以“骚”来概括《楚辞》,所以“骚体”亦可称为“楚辞体”。
而汉代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大人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作品因为与《离骚》体裁相类,所以也被称之为“骚体赋”。
这样,“骚体”又包括了与《离骚》形式相近的一些赋。
若追究脉络州可以说当楚语言的诗歌在屈原的时候达到了一个极致形成了《楚辞》,楚辞进行发展变化,便形成了骚体赋和骚体诗。
简介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以《离骚》为代表,一般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参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语助词。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
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
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骚体主要作家:屈原、宋玉、蔡琰。
代表作品有《九歌》、《离骚》等。
特点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诗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句式上的突破,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
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②章法上的革新,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③体制上的扩展,在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
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语言骚体诗,其实我们也有接触过,比如项羽只有两句的《垓下歌》,刘邦只有三句的《大风歌》。
当然骚体诗也有非常长的,比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这些诗的共同特点都是模仿楚辞的语言风格特别是其中带有一个语气词“兮”。
但是并不是带“兮”的就是骚体,这个“兮”和我们现代诗中的“啊”一样,只是语气助词。
古代文学史4-1题库
填空题1.《古诗十九首》在各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古人对它给予很高的评价。
刘勰《文心雕龙 - 明诗》(直接写《文心雕龙》也可以)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佋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2.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
(《后汉书》范晔撰)3.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游记。
这篇游记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封禅仪式也多有交代,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后来《洛阳伽(qie2)蓝记》《水经注》在笔法上和这篇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4.《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
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5.班固、张衡、秦嘉的诗: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被称为:“质木无文“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6.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秦嘉、徐淑夫妇经历过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他们的诗文赠答也成为文学史上流传的佳话。
7.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之分8.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贾谊,他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吊屈原赋》《鹏鸟赋》9.枚乘《七发》: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其次,枚乘和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的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10.七体:从枚乘的七发而来,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后来有人争相模仿。
张衡《七辩》傅毅《七激》刘广士《七兴》11.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艺术特征:铺张扬厉、韵散结合、辞采富丽。
12.扬雄四赋(四大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扬雄的《蜀都赋》开后世京都赋之先河13.王褒:《洞箫赋》“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14.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骚体赋的代表作
骚体赋的代表作骚体赋的代表作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其他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1] 另外,过去有人总结过,“骚”调以虚字为句腰,腰上一字与句末一字平仄相异为谐调,平仄相同为拗调;《九歌》以“兮”字为句腰,句调谐拗亦同。
骚体可以称诗,亦可以指赋。
汉以后署名蔡琰的骚体《悲愤诗》后半部分,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的《惩咎赋》、《闵生赋》等均可归入骚体类。
较之屈原以前的诗歌形式,骚体赋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句式上的突破。
屈原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为主,掺进了五言、七言的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的长句句式。
这是对四言体的重大突破。
二是章法上的革新。
屈原“骚体”不拘于古诗的章法,放纵自己的思绪,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有发端,有展开,也有回环照应,脉络又是极其分明的。
三是体制上的扩展。
屈原以前的诗歌大多只是十多行、数十行的短章。
而他的《离骚》则长达372句、2469字,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长篇体制。
汉代骚体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作品善于运用比兴,情感节律与语言节律相与抑扬,还有着较为明显的楚辞痕迹;武帝时代,骚体赋揉进了三、四言句式,淮南小山《招隐士》句式参差不齐,形象诡异,情景奇特,是其代表;西汉中期以后,骚体赋逐渐定型,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等是典范之作。
历代赋的分类及其特征
历代赋的分类及其特征作者:徐志啸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5期赋自汉代正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始了它自身独立发展演变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赋的文体形式随着时代更迭和文坛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类别形式,大致来说,如按篇幅字数分,赋有大赋、小赋之别,汉代以大赋为主,间杂小赋,到魏晋六朝,小赋占了上风,此后,赋在文坛不成主流,大、小赋之说便随之淡化,相对而言,大赋多系设为问答的韵散间出结构,小赋则一般句式灵活多样,以四言句为主,具骈俪化色彩。
而按文体类式分,赋又可分诗赋、骚赋、骈赋、律赋、俗赋、文赋等多种形式,它们分别在各自朝代的文坛上呈现不同的体式。
从基本体式倾向看,文学史一般认为历代赋的表现形式为:先秦诗赋、两汉骚赋(大赋)、六朝骈赋、唐代律赋与俗赋、宋代文赋以及明清的律赋和文赋(也有称清代股赋的)——当然,这样说,绝非严格之分,只是指其代表性的大致倾向而已,并不能涵盖文坛的全部现象,有些朝代的文坛上,其实是一种形态的赋占主导地位,其他形态的赋并存,或一种形态的赋出现,其他形态的赋交替出现。
以下,拟就历代各种赋的分类,按其形貌特征,分别予以阐述。
要说明的是,在阐述之前,似应先对扬雄的“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作一评述,扬雄属于在汉赋诞生初期对赋的形式特征最早发表独到见解的一家。
扬雄对赋有他的独家看法,这一看法是他在自己早年曾经从事赋创作之后产生的。
《汉书•扬雄传》载,扬雄早年对司马相如所撰“弘丽温雅”之赋“心壮之”,“每作之,常拟之以为式”,这使他问世了不少赋作。
但后来他的这种态度变了,随着他认识到赋并无“风”(讽)的功能,却“极丽靡之辞,闳侈巨衍”、“非法度所存”,于是便“辍不复为”。
他说:“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
童子雕虫篆刻。
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扬子•法言》卷二)这就是说,在扬雄看来,撰写赋作品是他早年年轻时代所为,其时因慕司马相如之赋而下笔撰就,现如今回头再看,这赋乃纯属“童子雕虫篆刻”了——可见,扬雄到壮年时,大约是自身认识水平提高了,看不上这“童子”所为东西了,于是乎直呼“壮夫不为也”。
骚体赋总结
骚体赋总结引言骚体赋,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形式,起源于汉朝西汉末年,到魏晋时期达到了巅峰。
它以骚体(韵文)的形式写作,常常描绘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将对骚体赋进行总结,从其特点、代表作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特点韵文形式骚体赋以韵文的形式展现,不仅需要符合韵律,还需要遵循特定的词牌和格律。
这使得骚体赋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也使得其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独具一格。
情感表达骚体赋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要目的,常常描绘了作者的喜怒哀乐、思考和感悟等。
这种情感表达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使读者能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引发思考骚体赋中常常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社会以及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通过韵文的形式,作者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从而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代表作《九歌》《九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骚体赋之一,它由楚国的屈原所作。
这是一部描绘了楚国九位不同女子的赋诗集,每一篇都以婉转动人的文字表达了女子们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九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字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由战国时期的屈原所作。
《离骚》通过屈原个人遭遇的描写,抒发了对时世的感叹和对命运的思考,体现了骚体赋深邃的思想境界和优美的艺术表达。
影响骚体赋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骚体赋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也对后世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艺术追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骚体赋对后世散文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骚体赋中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的思考,为后世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艺术灵感。
最后,骚体赋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情感表达,关注人生意义。
同时,骚体赋也告诉我们,艺术创作并不受形式的限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
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
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
“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淮南子》等文献中。
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在《淮南子》中。
神话可以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春秋》《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纲,它本为鲁国国史,按照鲁国十二个国君的顺序提纲挈领地记载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前722——前481)共242年发生在鲁国和春秋各国的历史大事。
其记事特点谨严简约,被看作是我国的记事文之祖。
春秋笔法《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三传一般认为是三部解释《春秋》的著作的合称,它包括齐人公羊高的《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谷梁传》和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作的《左氏传》。
三传中,《公羊传》和《谷梁传》是解释《春秋》的,而独有《左传》只是依照《春秋》的编年来记录历史大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左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又名《左氏春秋》。
它是《春秋》后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事同样用鲁国纪元。
起自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68年(鲁隐公元年——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55年的历史。
26.得意忘言说:“得意忘言”
3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29.风骚(风骚传统):“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和《楚辞》是我闻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旅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风骚”传统。
30.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义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39.劝百讽一:语出西汉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是鼓励、提倡的意思,“讽”指“讽谏”。“劝百讽一”是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之语。扬雄认为汉赋本应对统治者进行讽喻,使之归于节俭,但赋中却总是用极大的篇幅和过量的辞藻铺叙他们的奢侈享乐生活,仅仅在结尾处稍微露出一点讽喻之意,结果丝毫也引不起注意和警惕,甚至欲讽反谀,适得其反,助长了奢侈的心理,如扬雄指出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欲以讽谏,而帝反有飘飘凌云之志,这就深刻指出了汉赋讽喻作用的虚伪性。
古代文学史资料
古代文学史资料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等。
九体在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吊念屈原为主题的骚体赋,诸如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
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枚乘假设吴客说七件事,从而启发楚王的太子,因此提做《七发》,《七发》奠定了新体赋的体式,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七发的主要内容《七发》是一篇讽谕性作品。
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通过互相问答,构成七大段文字。
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
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
作品的主旨在于劝诫贵族子弟不要过分沉溺于安逸享乐,表达了作者对贵族集团腐朽纵欲的不满。
《七发》的艺术特色是用铺张、夸饰的手法来穷形尽相地描写事物,语汇丰富,词藻华美,结构宏阔,富于气势。
》)《七发》体制和描写手法虽已具后来散体大赋的特点,但却不像后来一般大赋那样堆叠奇字俪句,而是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对事物做逼真的描摹。
如赋中写江涛的一段,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涛汹涌的情状,如:“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散文体裁,起源于先秦时期,并经历了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对赋体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的简述:
1.先秦赋:先秦时期的赋主要表现为各类辞章的形式,如
《离骚》、《九歌》等,充满了浓烈的抒情色彩。
它们以独
特的韵腔和鲜明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汉赋:汉赋是赋体的重要发展阶段,又被称为赋的黄金时
期。
它继承了先秦赋的特点,注重抒情和表达个人感受,
同时增加了对社会现象、时事政治等领域的描写和议论。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司马相如的
《琴赋》等。
3.六朝赋:六朝时期,赋的形式和题材逐渐多样化,内容上
注重于描写自然、山水风情,以及社会生活场景和人物形
象。
同时,赋中还出现了更多的议论和批评声音。
著名的
六朝赋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陌上桑》等。
4.唐宋赋:唐宋时期,赋逐渐演变为以写实和描写为主的文
体,表现了更加细腻的艺术表达。
唐赋注重抒发个人志怀
和情感,宋赋更侧重于描绘自然风景和社会生活,以及对
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歌颂和评述。
唐赋中的代表作品有杜甫
的《月夜忆舍弟》、李商隐的《无题》;宋赋中的代表作品
有苏轼的《赤壁赋》、辛弃疾的《贺新郎》等。
赋体在演变过程中,各个时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但总体而言,赋体以辞章和文字的华丽辞藻、鲜明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丰富的描写和议论,以及对社会、自然、历史等多方面的描绘为特点。
它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表现形式。
楚辞和骚体赋简介和学习
楚辞和骚体赋简介和学习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地区一种新诗体。
而骚体赋,则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式带韵散的作品。
二者是完全不同文体和形式。
比如呢,赋一般是以主客间敷演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
也往往有某种叙事成分,但是呢,楚辞却是以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并且是以诗歌这种韵文形式。
楚辞“按之而逾深,尚神理”,赋,则是“恢之而弥广,尚事实”《艺概》~这便是楚辞和骚体赋根本的区别,也可以说是楚辞和赋的根本区别。
这两句引用,我不解释了~嘿嘿我的懒病又犯了~所以,我的理解呢,就是说楚辞即是抒发自己感情的,尚神理,而赋(骚体赋)则多是“体物”之作,尚事实。
楚辞,骚体赋,骚体诗共同的一些写法:(1)、一般用四字句到十字句。
楚辞字数相对整齐,而骚体赋则有散文化的倾向,字数差别较大。
四五七九言均有。
(2)、广泛使用“兮”字。
“兮”可以解释为语气词“啊”。
兮字主要出现在两个地方,一为单句句中,二为复句句末。
比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这处,兮的前后就是语法相同或者相似短语,兮可以起一个并列连词作用,又如“若有人兮山之阿”中,兮连接的是单句谓语短语和地点状语。
又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像这样,兮又往往用于两重复句前一个句子的结尾,一方面可以表示停顿,一方面可以提示前后两句子承接转折。
(3)、大量铺写事物,使用赋的手法。
赋的手法《诗经》已有,这是一种铺写的手段。
可以起到一种反复渲染与强调作用。
(4)、一般来说,奇句不用韵,偶句用韵。
下边是朋友给我的一些骚体赋韵律问题一、骚体赋的一般规律根据音韵的基本规律,句子越长,语气就越不强烈,而骚句的基本格式是“实(词)实实虚实实”,很明显这个虚词是将句子分成了两段,先抑后扬,当然实际应用一般不会都是标准句式。
当然这又不是绝对的,“音节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部分”,确实这样,如屈原《离骚》:“又何怀乎故都。
”曹植《洛神赋》:“吾将归乎东路。
[赋的小常识]赋的种类
[赋的小常识]赋的种类
[赋的小常识]
赋的种类
“赋”分为:骚赋、古赋(汉赋、大赋)、俳赋(骈赋)、律赋、文赋。
骚赋也称骚体赋,赋的一个种类。
骚体即楚辞,主要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作家的作品。
宋玉《九辨》,悯惜屈原,以屈原的口吻,来叙说屈原的志向和遭遇,这是楚辞的一个变化。
古赋即汉赋主要指汉代流行的大赋由枚乘《七发》开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等。
汉赋的特点一般都是长篇巨制,结体严密,气象壮阔,文辞富丽,好用典故难字,表现出一种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被视为赋的正宗。
章法上多采用问难对答的形式,句式参差明显,韵文中夹杂散文,诗的气息大为减弱。
俳赋赋体的一种,也称骈赋。
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
“俳”的本意是游戏。
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
“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
律赋赋体的一种。
“律”是格律,指作赋必须遵守的对仗、声韵的限制。
唐代进士科举考试命题作赋,除须遵守俳赋对仗声律要求外,还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韵脚字。
后世便通称这类限制立意和韵脚的命题赋为律赋。
文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回散体的倾向,不刻意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开发流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畅快的气势,称作文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壹与《刺世疾邪赋》
• 赵壹(?-178?),字元叔,汉阳(今甘 肃天水)人。恃才倨傲,耿直敢言,为乡 党所摈。因事下狱,几死,因友人之助而 得免,作《穷鸟赋》以谢。
• 《刺世疾邪赋》为著名的怨愤现实,讥刺 世道的作品,言志抒情的名篇。描写世道 之黑暗、奸邪,大胆激烈,犀利深刻,痛 快之至。
(《史记》、《汉书》合《子虚》《上林》 二赋为《天子游猎赋》)。
《长门赋》
• 司马相如著名的抒情赋。传为替武帝失宠 皇后陈阿娇所作。
• 辞赋生动描摹了失宠后妃落寞凄凉、焦急 期待的心境,成为描写宫怨之作的典范。 “长门怨”后世成为宫怨的代名词。
《子虚、上林赋》(一)
• 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 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 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 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 卒章归之於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 天子大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东方朔《七谏》等。
汉大赋特点:恢宏壮丽
• 内容多描写山川、京都、宫殿、游猎等宏大事物 或事件,极力渲染君国声威,同时含有对君王、 统治者的规谏、批评。
• 写法多以繁富的辞藻、多维铺排夸饰。多数形制 巨大、结构宏伟。铺陈夸张、想象丰富以及辞藻 绚烂、语言华丽两大方面构成汉大赋的基本特色。
• 汉大赋存在语言堆垛,夸饰过甚,模拟因袭、劝 百讽一等缺陷。但汉大赋确是汉代大一统盛世的 产物,也是盛世精神的一种折射。
汉赋四大家
• 汉代大赋的代表性作家。 • 前汉:马(司马相如)、扬(扬
雄); • 后汉:班(班固)、张(张衡)。
东汉辞赋
• 京都大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 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 纪行赋:班彪《北征赋》、班昭《东征 赋》、蔡邕《述行赋》。
• 述志(抒情)赋:班固《幽通赋》、张衡 《归田赋》、《思玄赋》、赵壹《刺世疾 邪赋》。
• 源于隐语(谜语)。朱光潜《诗论·诗与隐》: “隐语为描写诗的雏形,描写诗以赋规模为最大, 赋即源于隐。” 按:《荀子·赋篇》即位隐语一种。
赋体概念与汉赋分类
• 赋本为《诗经》“六义”之一,乃“敷陈其事”的 手法。汉代,赋成为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特殊 文体,既具有诗歌整饬的特点,又不受格律的限 制,可自由叙事状物或抒情说理。
• 《二京赋》为《两都赋》之后又一著名京都大赋,其讽谏 意味更浓。《后汉书·张衡传》:“时天下承平日久,自 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 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 清·何焯《文选评》:“《两京》全祖孟坚,……孟坚意 主和平,平子多含讽刺。”
• 张衡另有抒情赋《归田赋》和《思玄赋》。 • 《归田赋》堪称文学史第一篇描写田园隐居之作,也是第
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 蜀郡成都人。
景帝时曾随天子狩猎,景帝不好辞赋, 相如不得志。
枚乘等游梁,相如亦客游于梁,作《子
虚赋》。梁孝王卒,梁园文人解体,相归 蜀,与卓文君结为伉俪。
武帝时,读《子虚赋》而叹“不得与此
人同时”。狗监杨得意推荐相如,相如以 《子虚赋》仍不足观,而赋《上林赋》
扬雄与“四大赋”
• 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蜀郡成都 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学者。著有《法 言》、《方言》等。
• 扬雄“四大赋”:《甘泉》、《河东》、 《羽猎》、《长杨》。
• 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 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 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 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法 言·吾子》)
班固与《两都赋》
• 班固(32-92),东汉著名历史家、辞赋 家。
• 《两都赋》开创京都大赋之先河,亦为京 都赋开创范例。
• 《两都赋》在继承司马相如、扬雄辞赋的 同时,更加注重对君王的讽喻与诱导,虽 然通篇突出了对东汉统治者的颂美,但也 体现了较为进步的思想。
张衡辞赋
•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人。著名科学家、文学 家。
祢衡与《鹦鹉赋》
• 祢衡(173-198),字正平,平原(今山 东临邑)人。为人能言善辩,刚直不阿, 恃才犯上,为世俗所嫉恨。后为黄祖所害。
• 《鹦鹉赋》通篇以鹦鹉的遭遇自况,托物 言志,为咏物赋之上品。
《子虚、上林赋》(二)
• 本赋为汉大赋的最高代表与典范之作,对大赋影 响巨大。其规模、气魄、辞采、神韵在大赋中均 无与伦比,被奉为大赋第一作。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相如)制作虽甚迟缓,而不师故辙,自抒妙 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明王世贞评《子虚》、 《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 精神极流动,长沙有其意而无其材,班、张、潘 有其材而无其笔,子云有其笔而不得其精神流动 之处云云,其为历代评隲家所倾倒,可谓至矣。”
• 汉赋两大基本类型:骚体赋和散体赋。骚体赋为 主流,主要又为散体大赋,另有形制较小的抒情 赋、纪行赋、咏物赋等。
• 汉代“辞”、“赋”有时合称,但“赋”可包括 “辞”,“辞”一般不包括“赋”。
骚体 赋
在形式上模拟屈原《离骚》、 《九歌》等楚辞体作品的赋作。
主要作品:贾谊《吊屈原 赋》、《鵩鸟赋》;淮南小山 《招隐士》;严忌《哀时命》;
楚骚、汉赋、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汉赋渊源诸说
• 源于《诗经》。班固《两都赋序》云:“或曰: ‘赋者,古诗之流也’。”
• 源于楚辞。班固《离骚序》曰:“其文弘博丽雅, 为辞赋宗。”
• 本于纵横家言。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 “余尝谓《渔父》及《楚人以弋说襄王》、《宋 玉对楚王问遗行》皆设辞,无事实,皆辞赋类 耳。”刘师培《论文杂记》:“欲考诗赋之流别 者,盍溯源于纵横家哉!”
《七发》:骚体赋向汉大赋 发展的关键之篇(七发:吴客以
说七件事启发楚太子)。 “七体”:模拟《七发》的辞 赋。如张衡《七辩》、曹植《七 启》、张协《七命》等。《文选》 专列“七”为一种文体。
《七发》艺术特点
• 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 • 通篇韵散相间(杂有少数楚辞句式)。 • 叙事状物明显带有铺陈夸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