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管理的新概念:专业领域的专家经验
文化管理性质与意义
制定文化建设方案
根据文化诊断与评估的结果,结 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 业特点的文化建设方案,包括文 化建设的目标、措施、时间表等 。
企业文化落地与推广
01 02
制定落地措施
企业文化落地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培训计划、宣传方案、活动策划 等。通过制定落地措施,可以使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和 员工的行为中。
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增强文化软实力 和国家文化竞争力。
文化管理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
02
文化管理的性质
文化管理的综合性
文化管理涵盖了多个领域,如文化遗产、艺术、传媒、旅游等,它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管理性质与意义
汇报人: 日期:
• 文化管理概述 • 文化管理的性质 • 文化管理的意义 • 文化管理的实践应用 • 文化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 未来文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01
文化管理概述
文化管理的定义
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 它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 控制等手段,对文化资源进 行合理配置和利用,以实现
文化发展和传承的目标。
文化管理涵盖了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文化市场、文化 遗产等多个领域,其管理对 象包括文化产品、文化活动
、文化机构等。
文化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的管 理活动,它涉及到管理学、 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 多个学科领域。
文化管理的特点
01
文化管理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历史传 统等密切相关,需要考虑到社 会和历史因素。
了解企业文化现状
通过诊断与评估,可以了解企业文化的现状,包括企业文化的特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文化建设提供依据 。
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文化管理的基本内容1概念及内容文化管理是一种综合的管理活动,面向组织,以前提导向提升企业形象、创造极佳企业环境及建立强大声望为目的,特别要求企业应恪守道德规范,切实做到无论处在何种环境,均能于依法合规、营造良好社会形象,而社会形象的影响力及公司信誉也随之提升。
文化管理主要应用最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切实构建组织文化为核心,特别要重视组织价值理念营造出一种企业“融入”文化,以及态度、行为、规范规定等文化通讯方式,以及社会责任、社会形象等文化活动以及作为组织活动的文化传播,旨在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帮助组织取得更好的发展。
2文化管理的推行策略(1)背景识别:对组织的现有文化状况和潜在文化特征进行整体性的识别和评估,搞清楚企业管理主体、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发展;(2)组织设计:从管理结构入手,遵循企业文化,构建最佳组织结构;(3)文化定位:以企业愿景或者企业定位为依据,结合企业文化定位,推动企业发展。
(4)文化实施:制定目标管理体系,规范企业管理运行;明确企业价值观及企业文化,树立优秀典范;建立优质服务体系,增强人员沟通能力。
(5)文化评估:对企业文化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进行调整,使之更符合企业的发展目标。
3文化管理的突出优势(1)提升公司形象:文化管理将帮助公司主创建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声望;(2)提高员工素养:文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道德观念,专业技能,工作能力,及职业道德素养;(3)提高公司效益:有效的文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4)提高管理水准:文化管理的基本形式是通过激励与管理策略来提升企业管理水准,避免出现不良行为;(5)向世界引介企业文化:文化管理可以有效引介企业文化,向外界引介企业文化,提升企业信誉。
以上就是文化管理的概念、推行策略和优势分析,它在企业治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艺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定位
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艺术概论 课程的教学定位李树榕孙耀华众所周知,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扩大人的情感体验,这从个人经历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事情㊂因为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与认识世界无限性的渴望,使得每一个人都具有更多的潜在需求,希望通过艺术来达到自己情感体验的诉求㊂所以说,让人们拥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可以认为是让文化市场拥有怎样的艺术产品㊂而对文化市场拥有的艺术产品进行衡量的标准,又是由艺术理论所包含的艺术价值论㊁艺术特征论和艺术本质论等等来界定的㊂由此,在培养文化艺术市场经营和艺术管理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对 艺术概论 课程的教学定位,应明确包括艺术学㊁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内容的知识结构㊂从逻辑上看, 艺术概论 课程是全部艺术类专业的先行基础理论课程,是起到统辖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系统性课程㊂因而,有必要根据艺术类专业的具体特点来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㊂以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为例,管理的对象是以产品为基础的市场,包括文化市场中的艺术产品,还包括艺术产品形成的文化市场㊂由此可见,没有产品(艺术作品),就没有市场(艺术文化市场),也就无所谓文化艺术管理㊂而缺少艺术理论知识,对于艺术产品的性能和价值就很难把握,对于艺术市场的走向和前瞻性预测,也就缺乏理论依据㊂因而,培养文化艺术经营或管理的专业人才,就要让他们熟悉,甚至精通包括艺术理论㊁艺术作品评论㊁艺术发展史等知识在内的全部内容,而 艺术概论 作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既能够为指导艺术批评和艺Array术史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够承担起为现实艺术活动确立价值标准的理论素养㊂为此,我们认为 艺术概论 课程应该是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不可或缺的核心课程之一㊂一㊁ 艺术概论 的性质定位就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性质而言,是对艺术产品进入市场前后实行有565 Study of Art效管理的职业人员岗位技能培养,其职业素养必须立足于艺术理论的价值判断㊂因而,一个称职的文化艺术管理者,应当首先是一位称职的艺术评论家㊂例如,第24届电视 金鹰奖 揭晓之后,如果有人问,‘闯关东“为什么能够获 最佳长篇电视剧奖 ;‘士兵突击“㊁‘金婚“等为什么能够获 优秀长篇电视剧奖 ?我们的文化艺术管理者能否做出让广大观众满意的答复呢?这是表明能力的重要体现㊂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加大,电视剧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一些 角儿 因此而扬名,一些剧中的 名言 因此而流布,一些思想因此而深入人心,一些歌曲因此而广为流行,一些时尚元素又因此产生而成为重要的商业发展前景㊂然而,如果有人要问,能够代表中国电视剧30年来最高成就的是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包括演员)为什么是最优秀的我们的文化管理者又能否做出让广大观众满意的答复呢?细细想来,从20世纪80 90年代的‘四世同堂“㊁‘蹉跎岁月“㊁‘雪城“㊁‘渴望“㊁‘西游记“㊁‘红楼梦“㊁‘三国演义“㊁‘水浒传“㊁‘东方商人“㊁‘雍正王朝“,到21世纪初的‘大宅门“㊁‘激情燃烧的岁月“㊁‘亮剑“㊁‘乔家大院“㊁‘戈壁母亲“㊁‘周恩来在重庆“㊁‘大工匠“‘士兵突击“㊁‘金婚“㊁‘相思树“㊁‘闯关东“等等,优秀电视剧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缺少的却是 段位 相当的电视剧评论㊂为什么呢?旁落于市场经济主潮的电视剧评论是落伍于创作的主要原因㊂那么,电视剧评论为什么会落伍呢?因为,评论不仅要引领或启迪观众尽可能充分吸收电视作品的文化养分,以提高精神生活质量,而且还要用细致而鞭辟入里㊁透彻而高屋建瓴,既尊重观众接受心理,又尊重电视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论建树,推进中国电视剧事业的发展㊂但是,当失去了艺术理论引导和价值立场的所谓 评论 或旋转于经济巨人股掌之中变成了恶意炒作㊁低俗渲染,或变成了金钱御用的有偿吹捧时,艺术市场的混乱就在所难免了㊂那么,当文化艺术管理者们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时,能够解答 艺术是什么 ?以及艺术本质和 艺术有什么用 ?一句话,即关于 艺术价值 等问题时,作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的 艺术概论 课程,就成为非常重要理论基础了㊂客观地说,人类的需要,由物质需要㊁精神需要或两者的交融构成㊂前者满足生理欲求,突现人类的自然属性,往往由本能欲望转化为自觉的物质实践活动;后者根源于物质需要,突现人类的社会属性,满足的是人类的心理期待;而两者交融则突显人类生命形态和内在品格的浑溶性与复杂性 在物质需要中蕴涵着精神需要,在精神需要中又指向新的物质需要㊂诚如,马克思所说, 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 毕竟还是人的 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 ㊂ 1 这里的 需要 是由 天然必然性 派生的生存欲求即物质需要;而 私人利益 相对生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带有社会性和文化性色彩,散发着更多 个人占有 的精神倾向性㊂二者以 合命题 的并存,构成了人类生命 胚芽 的质的规定㊂因此,包含着人类未来以及人类各种活动发展的一切可能性㊂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需要是艺术成为产品的深层依据㊂然而,如何揭示艺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如何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探索衡量艺术与非艺术㊁优秀艺术作品与劣等艺术作品的标价值标准,都是目前文化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㊂而研究㊁探讨上述问题,是需要由艺术理论来承担的㊂一般地说,通过艺术活动,研究 艺术是什么 和 艺术有什么用 的学术问题,就涉及艺术学的普遍性理论㊂而且,从广义艺术学理解,由艺术理论㊁艺术发展史(包括门类艺术史,如音乐史㊁美术史㊁设计史㊁舞蹈史㊁文学史㊁戏剧史㊁影视艺术史等)和艺术批评(包括艺术批评方法研究㊁艺术批评史研究㊁门类艺术批评以及比较研究等)的三大系统理论的构成;而狭义艺术学的理解,就是指艺术理论㊂ 2 一般而言,艺术理论是由五个部分构成的㊂首先是基础理论,即艺术概论,或称为艺术原理;其次是艺术分论,即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艺术的起源㊁创作㊁功能㊁价值㊁本质等问题进行研究,形成的理论系统就是艺术分论,它带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再次是门类艺术理论,即针对不同门类艺术,从哲学或美学角度进行原理性研究,就会形成对不同门类艺术本质与价值的原理性言说㊂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就有‘音乐学概论“㊁‘美术学概论“㊁‘舞蹈学概论“等等;第四是艺术理论发展史,即探寻人类自觉对艺术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的历史,以把握艺术理论的发展脉络;第五是艺术理论学,即专门对艺术理论的存在形态(理论范畴㊁框架建构㊁体系发展等)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理论,这些又称为是 关于艺术理论的理论 ㊂可见,作为狭义艺术学派生简化形成的 艺术概论 ,是人们对艺术的存在现实㊁起源与创作㊁发展与风格㊁功能与价值㊁本质与特征等问题进行研究所必须具备的最一般的基本的原理,是艺术理论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形成艺术价12 [德]马克思㊁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㊂李树榕㊁葛丽英:‘艺术概论“,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㊂567 Study of Art值体系必不可少的观念形态㊂既可以提出研究艺术作品的理论观念,又可以指导艺术发展的历史性研究㊂那么, 艺术概论 课程的教学内容究竟如何构成,或者说课程关注的对象是什么呢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而言,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门类总是在不断增加㊂比如,1839年摄影术被发明,1895年活动照相术 即电影被发明,1927或1928年电视机被发明,20世纪中后期互联网蓬勃发展㊂这样,近两百年来,人类的艺术活动就在传统的艺术门类基础上又有新的拓展,如今已经拥有12个艺术门类㊂除了随人类的起源而起源的四个 原艺术 门类,即美术㊁舞蹈㊁音乐㊁文学而外,其他的艺术门类多是变化发展而来的㊂这12个门类分别是:美术㊁舞蹈㊁音乐㊁文学;戏剧㊁电影艺术㊁电视艺术㊁新媒体艺术;书法㊁曲艺㊁摄影㊁杂技等等㊂而艺术活动系统则包括:艺术创作㊁艺术制作㊁艺术传播㊁艺术接受㊁艺术批评㊁艺术研究,等等㊂由此可言, 艺术概论 课程的内容构成或关注对象就必然与时俱进地发展起来,涉及面也更加广泛㊂自然,在此基础上 艺术概论 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仍然是以哲学方法为基础,兼顾多样㊂目的是认识艺术规律,由浅入深㊁由感性到理性㊁由个别到一般㊁由已然到未然㊁由现象到本质的方法,这既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将范畴与框架有机统一的哲学方法㊂因而,从哲学角度出发研究艺术活动,其理论范畴㊁框架范式㊁学说体系都是原理性的㊂这就是为什么 艺术概论 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又会体现出 艺术原理 或 艺术哲学 方法论的缘故㊂艺术概论 课程,作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乃至艺术类专业必修基础理论课程历史悠久㊂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认识艺术规律㊁艺术现象和艺术原理的入门途径㊂但是,对于文化艺术管理专业的专门人才而论, 艺术概论 课程由于能够既为接受者提供科学的分析艺术作品的思维方法;为艺术评论者提供艺术批评的思路逻辑㊁价值标准;为艺术研究者开启进一步研究发展着的艺术现象的新视野和新课题,更可以成为文化艺术管理者探寻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在艺术市场中的 运行规则 所依据的理论,所述这些可以认为是 艺术概论 课程的性质所在㊂二㊁ 艺术概论 课程的逻辑起点就学术意义而言, 任何理论要构成一个体系,总要定位,总要找出一个基点㊁逻辑起点;否则这理论就很难构成一个体系,就一定是不彻底的㊂ 1 因此,我们认为,探索艺术原理体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推进艺术价值标准建设的关键㊂迄今,多种‘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的教材显示,艺术价值系统的缺失㊁拼盘或板块式框架的内在有机性的缺失,都与 艺术概论 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不明确有直接的关系㊂艺术,作为人类对于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总体性把握,势必反映出二者兼而有之的特殊性㊂这其中 体验 则是主体在产生需要㊁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切实而能动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人的 生命进程㊂而主体与客体㊁生命与环境㊁人类与自然的中心关联,就是 体验 ㊂ 2 因此, 只有当我们把体验㊁表达和理解互相结合起来时,人才能够成为人文科学的主题㊂ 3 所以说,人类的生命,就是需要激发行为㊁行为产生结果㊁结果显现价值㊁价值派生新的需要的过程㊂这是自然发展的逻辑,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以 物质实践体验 为前提的 精神体验 ,始终贯穿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㊂由此,我们把 体验性精神需要 作为 艺术概论 课程基础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基于这样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即人类是在不断产生需要和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创造自身也创造艺术的㊂从原始社会看,人类 以有意识的功利观点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 4 ,美国学者马斯洛认为,人类的第一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之后才是安全㊁爱㊁尊重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物质到精神㊁由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㊂ 5 故而,人类堪称是在产生 需要 和不断完成 需要 的过程中形成的 文化物种 ㊂艺术需要,是人类多种精神需要当中不可替代的一种㊂因为艺术不仅能够满足人类体验视听享受㊁扩大生命感受的特殊精神需要,而且根源于物12345 何国瑞:‘文艺学方法论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㊂蒋孔阳㊁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㊂戴文麟主编:‘现代西方本体论哲学论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㊂[俄]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论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㊂‘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分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㊂569 Study of Art质需要和功利性意识行为,最终又超越了物质需要和功利性意识行为㊂因而,人类的艺术需要,是对自由的精神体验的无限期待 在满足 求同性 和 求异性 的基础上,流连于现实与理想㊁历史与未来㊁物质与精神之间,从而期待着体验视听愉悦㊁体验自由想象(幻想)㊁体验丰富情感的对于现实的超越㊂由此,可以生发出艺术活动的有机系统,即体验性精神需要生成艺术行为,行为产生出可供体验的艺术作品,作品在满足人类体验的需要中凝结为艺术价值,价值又衍生出人类新的体验性精神需要㊂于是,又一个循环过程开始了㊂可见,以 体验性精神需要 为逻辑起点,艺术学基础理论就可能发挥作为其他门类艺术 基础规律 的原理功能,并因此具有其开放性㊁科学性和有机性㊂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人类的艺术需要与 精神生产 之间的关系㊂美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㊃阿恩海姆曾经指出: 艺术之所以被人们发现和创造出来,是因为它能给人以愉悦 考察引起愉悦的条件,艺术便可以同引起满足的其他来源相区别㊂这样一来,对于有关艺术所服务的特殊需要的特性,也就可能做出某些推论了㊂这种方法导致的是某种探索而非引入死胡同㊂ 1 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有别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性物质存在,艺术生产 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是因为它 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和知性相结合)系连于主体和他的快感与不快感 2 ,作为打破现实世界既定结构的 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 3 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尽可能丰富而广阔的体验空间㊂即使 在一个为市场而生产的社会里 ,即在 后工业时代 里,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消费,也不断证实 体验性精神需要 在其整个活动中的不可或缺性: 艺术家是一个生产者,而观众则是他的顾客,他们因得到利益而付钱给他,这种利益最终是根据艺术家的产品使他们享受到的心理状态而决定的 4㊂艺术接受的规律也告诉我们:没有享受就没有消费,没有体验就没有享受,而没有需要则没有体验㊂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承认艾布拉姆兹 世界㊁作者㊁作品㊁接受者 四元素说是符合艺术活动规律的话,那么, 艺术家 是创作者㊁ 顾客 是接受者㊁ 艺术家的产品 是12 3 4 [美]鲁道夫㊃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㊂[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㊂[美]苏珊㊃郎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㊂[英]科林伍德:‘艺术学基础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㊂创作结果即艺术作品,而接受者怎样的 心理状态 才可称为 享受 即满足了主体的精神期待,则是不同社会历史阶段对 体验性精神需要 做出的价值评判了㊂所以, 体验 作为四个元素的连接点,也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潜在规则,是揭示艺术价值和艺术本质的最为重要的途径㊂由上可见,如何确立适用于不同历史阶段探索真理的理论机制,如何使这一理论机制具有 可持续发展 的巨大空间,如何在这一机制中有效地贴近艺术活动的事实和规律,这些都可以理解为 艺术概论 课程教学逻辑起点的科学性就是决不能忽略的环节㊂三㊁教学中的艺术价值立场与情感体验如何确立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或者说艺术作品的价值标准?主要是注重 情感体验 对于文化消费者的 诱惑 力,这是一个积极的价值立场㊂当然,这一立场是需要以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深入系统的分析艺术作品为前提的㊂尤其是前者,离不开理论指导下的对艺术历史的研究,后者则离不开贴近市场的艺术理论的指导㊂如果说,建立在视听愉悦基础上的精神享受是艺术存在的根基,那么由此考察艺术的特征,就拥有了一个中心点,即艺术可以 扩大人们的情感体验 ㊂这是一个具有开放性㊁自主性㊁自由性的概念,不仅能覆盖不同时代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现象,而且还能兼容诸多理论倾向的各种学说㊂不论艺术即模仿㊁艺术即生活㊁艺术即关系,还是艺术即感情㊁艺术即表现㊁艺术即灵感㊁艺术即创造,建立在视听愉悦基础上的 情感体验 ,都是艺术的灵魂㊂ 情感体验 ,激发起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致使 模仿 ㊁生活㊁关系㊁感情㊁创意㊁灵感等等都能够以 艺术的 方式表现出来;同时 情感体验 还反映着人类特有的本体特征㊂围绕着 情感体验 这个核心,艺术的特征大体可以概括为四点:技术与形式构建的直观性;想象与虚拟构成的意象性;情感与境界融合的体味性;期待与参与形成的娱乐性㊂四个元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区别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标准㊂其实,单独看这四点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作为艺术之外的人类活动的特点, 技术与形式构建的直观性 就充分体现在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中; 想象与虚拟构成的意象性 则是人类各种宗教信仰活动的基本特点; 情感与境界融合的体味性 又可以在人与人的真情相处中随处可见; 期待与参与形成的娱乐性 又571 Study of Art是人类一切游戏活动的主要特点㊂所以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艺术特征的揭示表明,只有四个方面有机融合时,这个 融合点 才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 艺术性 ,因为它们互渗互融㊁相辅相成㊁有机整一,共同呈现艺术作为特殊精神对象的特殊面貌,因而是缺一不可的㊂不论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还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或艺术接受者的角度考察,这个融合点都是比较接近于艺术活动规律的㊂许多艺术理论家或美学理论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站在不同的研究视角,结合着时代精神的变迁,概括出许多艺术的功能,如认知功能㊁预测功能㊁信息功能㊁交际功能㊁教育感化功能㊁智力开发功能㊁社会改造功能㊁娱乐功能㊁评价功能㊁净化功能㊁补偿功能㊁享受功能㊁审美功能㊁愉悦功能,等等㊂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 审美愉悦功能 覆盖中的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㊂而审美愉悦的基础,就是情感体验㊂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看到某些自然物或人造的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之我们是被感动了,这样的感情上的激动(对艺术品或自然物) 就是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 (茅盾:1950年1月8日在北京大众文艺讲座上的讲话,参见‘文艺报“1950年2月号)㊂这里, 我们对所看到的 艺术品 起了美感 , 愉快兴奋 也好, 悲哀激昂 也好,审美主体因接触到了艺术品而产生的情绪上的激动,都是不由自主进入角色生成情感体验后的结果㊂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里指出: 凡读小说者,心常若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为其书中之主人公㊂ 读‘石头记“者,必自拟贾宝玉 读‘梁山泊“者,必自拟黑旋风若花和尚㊂ 不论欣赏故事片㊁电视剧㊁美术作品,还是读小说㊁看戏㊁听音乐,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进入贴近自身生活经历的特定角色,随之喜怒哀乐㊂艺术产品因此而为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情感体验空间,进而使喜剧性艺术㊁悲剧性艺术品㊁优美性艺术㊁恐怖的艺术㊁荒诞性艺术,都具备了拥有文化市场的机会和资格㊂当然,在我们达观的承认艺术体验多元性的时候,积极而乐观的情感体验导向,永远是优秀艺术作品必须具备的品格㊂有理论家认为当 个人的生命经验 在艺术作品中传达出 能够覆盖全人类的生活体验 时,这个作品就是优秀的㊂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凡是能够给接受者提供丰富而深长的情感体验,同时能够提供深刻启发㊁深邃思想㊁深厚文化的艺术作品,就是优秀的㊂所以,当接收者在艺术作品的境界里进入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所思,茫乎其所迷 的体验状态时,艺术的情感魅力和市场魅力应该是兼而有之的㊂怎样甄别艺术与非艺术㊁优秀艺术与拙劣的艺术,这也是艺术概论课程的现实责任㊂因为我们看到,在不断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同时,现代文化艺术市场有时是回避 艺术本质 问题的,并且淡化艺术应当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等问题㊂因而,开设 艺术概论 课程,就是在面对良莠不分㊁鱼龙混杂的艺术现象时,文化艺术管理者能够以理性的自觉给予充分的评说,扶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作品,批评负面效应的作品,进而使得文化艺术市场对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正面的效应㊂(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艺术与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艺术与文化管理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市场调研、项目策划、资 源整合和营销推广等手段,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 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艺术与文化管理的历史与发展
• 起源与早期发展:艺术与文化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一些 统治者或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享受文化生活,开始对艺术和文化领 域进行管理和干预。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艺术和 文化逐渐从宫廷和贵族的掌控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参与的对象。
术作品的多元解读和阐释。
艺术与文化管理的心理学基础
认知心理学
研究人类如何感知、记忆、学习 和思考,为艺术与文化管理提供 对受众认知过程的理解。
情感心理学
研究人类的情感、情绪和情感反 应,为艺术与文化管理提供对受 众情感需求的洞察。
社会心理学
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互动和影响,为艺术与文化管理 提供对群体行为和社会影响的分 析。
02
艺术与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艺术与文化管理的哲学基础
美学理论
01
探讨美的本质、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为艺术与文化管理提供审
美标准和价值判断。
现象学
02
研究艺术作品如何呈现意识、感知和体验,为艺术与文化管理
提供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解释学
03
研究艺术作品的意义解释和理解,为艺术与文化管理提供对艺
跨文化交流定义
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涉 及语言、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多个方面。
语言障碍
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理解困难。
ABCD
文化多样性
交流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多样性。
文化管理的概念
文化管理的概念文化管理是指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运作的一种管理方式。
它涉及到对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化规划、文化创意等方面的管理,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资源整合和市场运作,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文化管理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和推广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
首先,文化管理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管理者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民间文化研究和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要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通过创新和创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魅力。
其次,文化管理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了文化、艺术、设计、科技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创新的发展空间。
文化管理者要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支持,培育和引导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此外,文化管理还要进行文化规划和市场运作。
文化规划是指对文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计划和策略。
文化规划要注重整体性和可持续性,考虑到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文化管理者要进行科学的文化规划,明确文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合理布局和利用文化资源。
同时,文化管理要注重市场运作,将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和推广策略,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最后,文化管理要注重公共参与和社会责任。
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支持和参与,文化管理者要积极与公众沟通和交流,了解公众需求和意见,推动文化事业与公众利益相结合。
同时,文化管理者要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合作交流和扶贫济困等方式,回馈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文化管理专业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文化管理专业名词解释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艺术有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
艺术风格艺术家或艺术作品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
它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艺术思想内容的制约。
它的形成标志着艺术家的成熟和作品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研究和探讨艺术风格,有利于促进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
艺术形式指作品得以具体表现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又指作品完成后的具体表现形态。
它由艺术结构、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等因素组成。
艺术形式是艺术内容的表现,它和艺术内容紧密相连,但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艺术内容决定形式,艺术形式表现艺术内容。
文艺批评又称文艺评论。
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运用一定的观点,对文艺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运动所作的探讨、分析和评价。
是文艺学的组成部分。
它以文艺作品为对象,以文艺鉴赏为基础,按照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对文艺作品进行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诸多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它随着文艺创作的繁荣而发展深化,又反过来作用于文艺创作。
艺术典型又称“典型形象”。
指以鲜明独特和丰富多彩的个别性,深刻地显示出社会成就的艺术形象。
它是艺术家把不够典型的生活材料,按照文艺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规律,经过艺术的加工改造,构思出具有典型的艺术意象的过程。
艺术欣赏亦称“文艺欣赏”、“艺术欣赏”。
是读者或观众主动接受艺术作品是的一种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是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活动在欣赏者方面的延续,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群众性;同时它也是进行艺术批评的基础。
欢迎下载艺术流派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在创作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派别O自觉结合的流派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的艺术宣言、共同的活动阵地和组织的刊物。
反之,不自觉的结合只有相似的创作见解和艺术风格。
文化管理员团队意识培训内容
文化管理员团队意识培训内容
1. 文化价值观培养:强调文化管理员对于文化的重要性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对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通过介绍文化的定义、历史和意义,让他们深入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对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训团队成员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教授跨文化沟通技巧、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法,提升他们在与外部群体交流时的敏感度、包容性和协作能力。
3. 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介绍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和管理方法。
传授相关法律、政策和规范,并进行案例分析,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和责任感。
4. 文化活动和项目策划:培训团队成员在文化活动和项目策划方面的能力。
教授活动策划、执行和评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提高团队成员的组织能力和执行力。
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如展览、音乐会、文化交流等,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模拟演练。
5. 文化创新与推广:引导团队成员在文化创新和推广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意能力和市场化思维,帮助他们找到更有效的方式和渠道来推广文化,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文化与跨文化管理
文化与跨文化管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及其对跨文化管理的影响变得愈发重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有标识,由它塑造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内部的运作机制。
而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或团体相互接触和交流时,跨文化管理便变得不可或缺。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跨文化管理的紧密关系,并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跨文化管理挑战。
第一部分: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是指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享的信仰、价值观、语言、艺术、风俗习惯等的综合体。
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特点对个体和团体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注重和谐、家庭观念浓厚,而美国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
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管理的基础。
第二部分:跨文化管理的概念与重要性跨文化管理是指在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管理和合作的过程。
由于全球化的推动,企业、组织和团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
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促进团队合作、提高组织效率以及创造全球竞争优势。
有效跨文化管理能够帮助个体和组织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环境,提高组织的全球竞争力。
第三部分:跨文化管理的挑战与解决策略在跨文化管理中,常常会面临语言障碍、价值观冲突、沟通不畅和文化差异等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解决策略:1. 尊重和理解: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并避免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歧视。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信息交流和理解,确保组织中的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3. 培养跨文化敏感性: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个体和组织对跨文化管理的敏感度和能力。
4. 建立多元文化团队:通过建立由不同文化背景人员组成的团队,促进跨文化合作和相互学习。
5. 采用适应性领导风格:领导者应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和领导风格,以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要求。
第四部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跨文化管理的实际应用,以下是一个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案例研究:公司X是一家跨国企业,由美国人创立,员工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
文化管理员培训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文化管理员培训,目的是为了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在此,我谨代表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向组织这次培训的领导和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我想谈谈文化管理员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管理员在新时代的重要地位1.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管理员作为文化工作的基层工作者,肩负着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2. 文化管理员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管理员作为文化工作的实施者,承担着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
3. 文化管理员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保障。
文化管理员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管理员在新时代的作用1.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管理员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传承其精髓,让人民群众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
2.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管理员要关注时代发展,把握文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
3. 加强文化市场监管。
文化管理员要依法行政,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4. 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管理员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文化服务。
三、如何做好文化管理员1. 提高自身素质。
文化管理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成为文化工作的行家里手。
2.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管理员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管理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4. 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文化管理员要走进基层,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文化行业文化人才培养方案
文化行业文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一章文化人才概述 (2)1.1 文化人才的概念与分类 (2)1.2 文化人才的作用与价值 (3)第二章文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2.1 文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3)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4)第三章文化人才培养目标与原则 (4)3.1 文化人才培养的目标 (4)3.1.1 提升文化素养 (4)3.1.2 培养创新能力 (4)3.1.3 增强国际竞争力 (5)3.1.4 优化人才结构 (5)3.2 文化人才培养的原则 (5)3.2.1 坚持以人为本 (5)3.2.2 坚持全面发展 (5)3.2.3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3.2.4 坚持开放办学 (5)3.2.5 坚持可持续发展 (5)第四章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6)4.1 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框架 (6)4.1.1 政策法规层面 (6)4.1.2 教育培训层面 (6)4.1.3 实践锻炼层面 (6)4.1.4 评价激励层面 (6)4.2 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内容 (6)4.2.1 学历教育 (6)4.2.2 职业培训 (6)4.2.3 继续教育 (7)4.2.4 实践锻炼 (7)4.2.5 评价激励 (7)第五章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7)5.1 培养模式的创新理念 (7)5.2 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摸索 (8)第六章文化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8)6.1 课程体系的构建 (8)6.2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9)6.2.1 课程内容 (9)6.2.2 教学方法 (9)第七章文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10)7.1 实践教学的意义与目标 (10)7.2 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10)第八章文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11)8.1 评价体系构建 (11)8.1.1 评价指标设定 (11)8.1.2 评价方法与程序 (11)8.1.3 评价周期与反馈 (11)8.2 激励机制设计 (12)8.2.1 物质激励 (12)8.2.2 精神激励 (12)8.2.3 情感激励 (12)第九章文化人才国际化培养 (12)9.1 国际化培养的必要性 (12)9.2 国际化培养的模式与路径 (13)第十章文化人才培养政策与措施 (14)10.1 政策支持与保障 (14)10.1.1 完善文化人才培养政策体系 (14)10.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4)10.1.3 优化文化人才培养环境 (14)10.2 实施措施与建议 (14)10.2.1 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14)10.2.2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 (15)10.2.3 拓展文化人才培养渠道 (15)10.2.4 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 (15)第一章文化人才概述1.1 文化人才的概念与分类文化人才,是指在文化领域中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能够进行文化创作、传播、管理和经营等活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
文化管理的名词解释
文化管理的名词解释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如何有效地管理和传承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管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旨在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手段,实现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传播。
本文将围绕文化管理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文化管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文化管理的定义文化管理是指通过对文化资源进行组织、规划、推广、保护和营运的一系列行为,以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的过程。
这其中涵盖了对文化遗产、文化机构、文化产品以及与文化相关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协调。
二、文化管理的内容与方法1.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
这包括对于自然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以及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区等进行开发与规划。
同时,文化管理还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文化机构的管理与运营文化管理从机构层面来看,涉及对于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团体、文化中心等各类文化机构的管理与运营。
这包括对文化机构的组织架构设置、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确保文化机构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此外,通过建立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提升文化机构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3. 文化产品的创作与推广文化管理还要负责对文化产品的创作与推广。
文化产品的创作是指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形式,创作与表达特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作品。
而推广则是将这些作品向公众推介,培养观众的文化鉴赏能力和消费意识。
在推广过程中,文化管理需要运用媒体宣传、文化节庆、展览展示等方式,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文化管理的意义与挑战1.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有效组织与开发,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度。
文化管理专业简介
文化管理专业简介2000年9月上旬,文化部教科司召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就文化管理学科列入艺术科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进行了论证。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文化管理学(文化管理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必要条件。
编辑本段文化管理专业详细分类文化产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艺术管理影视制片管理编辑本段文化管理专业考试文化管理专业招生分为普通文理类和艺术类招生,普通文理类招生直接参加普通高考即可,艺术类招生需参加专业测试,一般和其他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同步编辑本段文化管理专业考试内容1. 文艺常识2. 影视评论3. 文化热点现象分析编辑本段文化管理专业考试参考书目《影视高考全析》(吴峯著)《影视高考一本通》(吴峯著)《影视高考试题精粹》(吴峯著)《编导高考面试精讲》(吴峯著)《命题与解题》(吴峯著)《面试与笔试》(吴峯著)《文艺常识》(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影视作品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影视高考真题解析》(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影视高考面试宝典》(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影视传媒类专业考试指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张福起主编)《影视高考基本文体写作》《影评范文点评》文化产业管理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文管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简称,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是2004年新兴的高校专业。
是针对于高考的一门新兴专业,类似于美术、音乐等专业。
但是它的优势是高考过关率与录取率要高于上述两个专业。
此专业刚刚诞生,有五六个年头,但是发展趋势很好,现在全国很多高校都陆续开设此专业,前景是很好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目录Cultural Industries Wlanagement专业介绍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就业亮点相关词条Cultural Industries Wlanagement专业介绍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就业亮点相关词条•招生院校•学制展开编辑本段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编辑本段专业介绍专业性质国家计划内四年制本科,部分院校附设专科;本科高校通过高考招生,也有部分院校作为艺术类招生。
专业的跨文化管理
专业的跨文化管理跨文化管理是指管理者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时,有效管理和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
在如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跨文化管理已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
第一部分: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下,各国之间的商务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不断涌现。
而这些企业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运营,面临各种文化差异。
跨文化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竞争力:跨文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借鉴不同文化的优势,提高竞争力。
通过合理利用全球资源,企业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并拓展市场份额。
2. 促进团队合作: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和沟通障碍,跨文化管理能够帮助打破这些障碍,促进团队合作。
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3. 避免文化冲突: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容易导致冲突。
跨文化管理能够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文化冲突,提高工作环境的和谐程度。
第二部分:跨文化管理的挑战然而,跨文化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挑战:1. 语言和沟通障碍:不同的语言和沟通方式可能导致误解和交流障碍。
跨文化管理需要关注语言培训和沟通技巧的提升,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理解。
2.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礼仪等的差异。
跨文化管理需要研究和了解不同文化,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文化差异。
3. 人员管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可能对权威、领导风格和工作习惯有不同的期望和理解。
跨文化管理需要灵活调整管理方式,为不同员工提供适合其文化背景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第三部分: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为了应对跨文化管理的挑战,以下是几个有效的跨文化管理策略:1. 文化敏感性培训:为员工提供跨文化敏感性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尊重。
基础理论——文化管理
基础理论——文化管理美国传统的科学管理也称为理性主义管理,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走向没落。
这样,现代企业必须选择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新的管理思路来管理企业——这就是文化管理。
成功企业的管理原则,都是和企业价值观或是企业文化相关。
例如,价值驱动就是在强调企业的激励手段,不仅要从物质方面着手,更需要建立起能够团结和吸引住员工的企业价值、目标和信条,让员工产生对这一事业目标的认同感,从而产生精神上的驱动力。
再例如以人促产,是要将人的因素放在影响生产和管理的诸多因素之前,最先来考虑,体现了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
人本管理的实现,单纯通过制度是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它需要建立企业价值并将其转变为每位员工和管理者的思维习惯。
还有其它方面都或多或少需要企业文化来支持,才能够具体落实到管理的各个细微之处。
管理理论发展三个阶段经验管理——从1769年第一家现代企业在英国诞生,到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诞生之前,这140多年的时间,企业管理一直处于经验管理阶段。
所谓经验管理是指:没有成形的管理规律、没有成文的管理制度可以遵循,企业完全按照经营者自己的设想,跟着感觉,凭经验、直觉去管理。
所以,在经验管理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素质,这包括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凝聚人的个人魅力、良好的感觉和直觉。
科学管理——1911年,科学管理理论诞生,它探索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将管理经验抽象化、规律化,使企业管理由经验变成了科学,这是管理的一场大革命。
在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这一理论的开拓者——泰勒,着重于运作管理研究;而法约尔着重于管理的一般原则研究;韦伯着重于组织理论研究。
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指以把人假设是社会人为前提,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将企业的价值灌输到每个员工的思想意识中,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对工的热情和创造力,来实现超越制度管理的飞跃。
在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管理已走向没落,而使文化管理逐渐突显出来。
文化管理的概念
文化管理的概念
文化管理是指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以实现文化的价值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优化。
它涉及到对文化机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创意等方面的管理和运营。
文化管理的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资源管理:文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文化遗产、文化机构、文化活动等的规划、组织、运营和评估。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合理配置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是文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影视、音乐、出版、艺术等行业。
文化产业管理涉及到对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市场运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文化政策与规划:文化管理需要建立和实施相应的文化政策和规划,以指导和推动文化发展。
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可以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教育推广等,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多元发展。
文化创意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管理也需要关注文化创意的培育和管理。
文化创意管理涉及到对创意产业链的管理,包括从创意的孵化、设计、生产到营销和品牌建设等环节的管理和运营。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管理还需要关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并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文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它旨在实现文化的创新、传承、发展和价值的最大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文化产业管理知识点梳理
文化产业管理知识点梳理文化产业作为 21 世纪的朝阳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产业管理则是一门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具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学科。
以下将对文化产业管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范畴文化产业,简单来说,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通过创意、生产、传播和销售等环节,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其范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多个领域。
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事业有所不同。
文化事业侧重于公共文化服务,强调社会效益;而文化产业更注重市场运作,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文化产业的特点1、创新性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
创新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2、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一个好的创意、一个精彩的故事可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3、融合性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能够与科技、金融、旅游等多个领域相互融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4、消费导向文化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因此,了解市场需求,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营销至关重要。
三、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内容1、战略管理制定文化企业或项目的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市场定位、竞争策略、发展目标等。
这需要对文化市场的趋势和竞争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判断。
2、项目管理对文化项目进行策划、组织、实施和控制,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
项目管理包括项目的选题、可行性研究、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
3、市场营销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营销策略,推广文化产品和服务。
这包括品牌建设、渠道拓展、促销活动等。
4、财务管理进行财务规划、预算编制、成本控制、资金筹集和投资决策等,确保文化企业的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人力资源管理招聘、培训、激励和管理文化产业人才,建立高效的团队。
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文化管理(Culture Management)[编辑]什么是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文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最高层次,它通过企业文化的培育,来实现文化管理模式的提升,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进而成为“企业人”。
当然如果要理解这个概念,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
据考证,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人类装饰身体的活动,活动的结果意味着人与原来的状态相区别,由此引申,文化即实现人的角色转变。
所以人的角色塑造成为文化管理最核心的价值追求。
[编辑]文化管理的内容文化管理是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着的管理目标,其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比如包括如下内容:①把企业看成有机的、“人的组织”,是培养人性的学校。
传统上把企业看成生产产品的地方,充满机床设备、物化的东西;而从文化的角度看,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面临两种使命,赚取利润和培养人性,更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增加其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
②从人性假设来看,企业把员工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着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人”,人人是目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家是这样,每个员工也是这样。
③“外圆内方”式管理。
外圆指通过文化来实行好的管理,内方指制度的内化,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习俗。
文化管理很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管理寻找的是一种中性的智慧,寻找的是一种中性的管理理念。
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难以内化成为习俗。
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
应该借鉴中国古代老子的智慧:无为而治、自我管理。
④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
以前强调要什么,不要什么,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变人的被动为主动。
六维管理——管理的新概念
德取向是由其价值取向决定 的。价值影响领导艺
取向决定的。
经验 : 领导艺术的凝结核。经验是在实践中积
现代领导者要不断改善 自身 的价值 、 经验 、 智
艺术的方向, 积累丰富的经验以夯实领导艺术的基
术的审美倾 向。一般来说 , 审美倾向是 由 人的价值 商、 情商四大因素 ,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端正领导
9
超理性思维能力是指领导者 的直觉、 想象 、 灵 叫做不确定 , 部分信息叫做风险。准确可靠的信息 知识管理强调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做事 , 它以计
和理性。凡是做事的正确方法都是知识 , 知识告诉
产生不了领导艺术。在实践 中, 领导者的直觉 、 想 划为起点 , 以战略为核心。当代西方管理强调知识
导者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 , 在这种政治倾 向的背 行为的艺术 , 其基本特征是要求领导者能够因时、
后则是鲜明的价值取向。价值决定领导艺术的道
德取向。领导艺术的感召力来源于领导者及其追 随者的道德力量。一般来说 , 领导者和追随者的道
因地、 因事制宜 , 把握好宽严 、 张弛 、 刚柔 、 方圆的行 为分寸 , 也就是要调节好行为的度。这对于有血有
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策略、 制度、 流程和技巧
情感的开发和控饲能力的量度 。在领导活动中, 情 等管理手段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追
一
维普资讯
求效率 , 以文化和信息为前提 , 它 以理性 、 普遍性和 客观性为基础 , 创新是保持知识管理领先地位的唯
不断地系统化和知识化。 当这种系统化和知识化的
六维管理包括文化管理、 信息管理、 知识管理、 艺术 管理 、 权变管理和执行管理。 文化管理是要保证做正确的事 , 它为组织确立
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总结
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总结
文化专业知识水平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概念和理论:了解文化的定义、内涵与特征,了解不同文化层面的概念和理论,如文化认同、文化冲突、文化转化等。
2. 文化传承与演变:了解文化的传承现象和过程,以及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熟悉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3. 文化研究方法:掌握文化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比较研究等,能够进行研究课题的设计和实施。
4. 文化产业与创意文化:了解文化产业的概念、发展及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熟悉创意文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了解创意产业的运作机制。
5. 艺术与文化事业管理:了解艺术和文化事业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包括艺术团队的组织管理、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文化市场的分析与推广等。
6.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了解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理解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文化冲突问题。
7. 文化政策与规划:了解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理解国家文化规划与地方文化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内容,能够参与文化政策
和规划的研究和实施。
总结而言,文化专业知识水平要求具备对文化概念、文化传承与演变、文化研究方法、文化产业与创意文化、艺术与文化事业管理、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文化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系统了解和熟悉,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文化教案(精选5篇)
文化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文化教案在PEP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文化意识与情感态度的教学活动。
比如,在教学和动物有关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喜爱和保护动物;在教授身体部分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爱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在教授家务劳动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热爱劳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
在节假日到来的时候,可以拿一节课或一个周做一个专题活动。
比如:圣诞节到来了,可以首先介绍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然后可以介绍西方国家的人是怎么过圣诞节的。
介绍之后可以让同学们试一试,如西方的餐桌礼仪,宗教文化等。
可以让同学们自编短剧,进行练习。
最后可以做一个比较,用圣诞节和春节做一个比较,也是两种文化一种很好的融合。
还有很多西方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等。
都是很好的文化意识教学内容。
我就圣诞节的专题活动,设计如下:一.指导思想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多方面的了解英语,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注入更多的力量,特将本课设计如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圣诞节的由来2.使知道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的人来说是第一节日,就如同春节对于我们中国人一样。
3.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和宗教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圣诞节的介绍以及对比。
教学难点是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与宗教文化的介绍。
四.教学准备 1. 2.与本课时相关的PPT。
刀,叉,盘子五.教学步骤 1. Warm-up T: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是有些节日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知道有哪些节日吗?S:元旦节,春节等。
学生说出春节,就此引发学生讨论,春节我们会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同学们对春节的感情等。
然后引出西方国家有一个和春节一样重要的节日——圣诞节。
2. Presentation 1)用动画片的形式介绍圣诞节在什么时候,来历,以及在那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等。
(PPT)看完动画片,就用一些图片介绍圣诞节的相关内容,着重讲在圣诞节当日,西方国家的人们会吃些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管理的新概念:专业领域的专家经验内容摘要:新公共管理正在引进德国的合同管理策略,这种策略具有延长工作绩效与目标的柔性化的特点。
工序控制被越来越多的完成合同的个人责任的结果控制取代了。
在文化领域里,合同管理制以期创造的承诺,不仅在公共管理方面,而且关系行政机构以及新近成立的独立企业的社区。
但在现实中,许多程序进行了不符合理论要求的操作。
为了探索结构层面的订约过程的文化领域,在德国,,我们在文化领域的三个文化场所里进行了专家访谈。
总共有11名专家被要求提供其个人的评价,得出了以下议题:合同管理和特殊效果;进程谈判的有关改革;雇员后果;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后果。
出现的情况是多方面的。
专家们阐述了理论上与合同管理相比更新的选择。
不过,他们抱怨说,由于一些体制上的缺陷和行政任务的大幅度增加,他们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
特别是信任水平对于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的领导层尚未建立.。
而结果将会在正在进行的谈判中讨论。
关键词:合同管理;新公共管理;专家访谈;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公共管理;文化机构简介在德国的文化场所里的合同管理,在这篇文章里给出了实证,可以理解为德国式的新的公共管理(NPM)。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见,例如Donleavy和Hood 1994年;弗林,威廉斯和Pickard 1996年;James和Manning1996年;Osborne和Gambler 1992年;Peters 1998 )。
我们仅限于一些基于Manning (2000)的关键报表论述,是为了提高公共机构及企业的工作效率(前身),以及他们的政治责任。
NPM形容一种管理文化,这种文化强调,(一)集中的公民或客户, (二)问责制的结果,因此提倡分散控制,而服务提供商集中高效优质的服务。
这也引起了各种替代方式来提供服务,“包括由决策者和捐助者提供半市场的公共和私人服务”(Manning2000 : 1 )。
综上所述, 一个主要特点是合同管理扩展工作绩效和目标的柔性化,而同时个人的责任、表现和动机有所增加。
它旨在化解即使是在社会上获得的工作方向和工作身份的矛盾,通过泰勒原理和结构性的限制,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合同管理,越来越少的工序制,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责任与个人对于完成目标的结果控制。
在80年代和90年代,新公共管理被认为在管理领域里是最好和最有创意的方式。
. "但是,衡量它所谓的普遍意义, NPM在发展中国家显然并未成为主要的公共管理模式" (Manning 2000 : 1 ) . 尽管某些方面很有变革性的意义。
,"等级官僚机构还没有被大量相互联系的合同撤换" (Manning 2000 : 1 ) . NPM包含了许多前期的假设,例如"可预见的资源,可信的政策,以及可靠的监管人员" (Manning 2000 : 2 ) . "NPM倡议者并没有看到必须清楚阐明如何把这些事物从何而来,但基金会的改革显然已把他们作为凭借" (Manning 2000 : 2 ) . 一些难题由米勒( 1996 ) , Peters和Savoy ( 1994 ) , Savoy ( 1995年)和Allen ( 1999 ) 进一步阐述.自90年代初以来,德国一直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行政改革. 这一现代化涉及到联邦一级的国家(Bund slander )和社区. 与此同时, 但几乎没有社区开始建立自己的程序并简化行政管理(Heinz 2001年: 10 ) . 不过,增加混乱和所有相关的问题,似乎强烈的交织在一起. 另一个特点是, 经济,技术和社会结构越来越快的变化着。
因此,古典的管理模式已不再有能力应付目前的工作任务的复杂性、组织潜力和人力资源需求(Rider and Hon 2000 : 1 ) . 旧的模式已被证明有行之有效的处理预见和相似的事实. 当它来结束解决新的和复杂的问题,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弱点的旧概念的管理与根据分担的原则执行的过程控制中广泛的阶级控制, 缺乏个性化的合作,缺乏一个战略管理( Nichols和beguile 1998 : 78 )。
文化机构的合同管理,存在一个衔接的“老”和“新结构的研究领域的文化、产业和新媒体”,尤其适合调查这个地区的文化产业是在公共法和国家控制的社会心理动力的合同管理. 但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取消行政干预,并建立一个新的行政架构,透过预算和合同管理; 即使到了建立新的国有公司和基金会,或者通过私有化完全外包。
工作的人,在这个地区,拥有已脱离国家控制的部分预算和合同。
他们现在要面对新的规定与法律,经济,政治利益和心理学的预算和行动。
如上所述,合同管理的关键概念,是在以合同为基础的控制和一个正式的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对绩效挂钩和实现财务目标。
它已经指出,以上这些先决条件都比较'理想'或不太现实。
大致说来,它们是可以确定的(例如,柔性化和责任是确定的, 但目前仍不清楚这项工作是如何来进行)。
还有, 最近美国众议院透露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代表了在“合同管理”不符合有关规定许多程序在实施。
有时,服务外包,但仍然用非常指令性方式。
"作为他们的指令,他们不能找到更好的承办机构,利用绩效承包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做生意。
" (美国总审计局2002 : 2 )。
据这份报告说,只有很少的服务,例如大厦维修,似乎是完全适合于这种形式的管理, "因为测量指明预期成果相对简单, 而且也很少需要政府指定一个独特的需求或如何发挥强大角色" (美国总审计局2002 : 2 )。
因此, 这并不令人感到惊讶,许多这些谈判或合同将需要更好的指导和标准,以满足新的需求. 这些困难和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在一个大背景下进行考虑:不仅包括高素质,他们挑战的基本态度和动机源于没有一种模式可以借鉴,但仍然是当前工作的身份。
合同管理作为关系国家官僚和部分私有化的文化领域带来了多种产业。
在此同时,它保持国有控股。
这造成了地区之间的紧张局势,个人的责任和控制,信任和不信任,个人自主性和不安全, 这是特色,也使其他领域的公共管理部门在新的治理形式付诸实践。
用定性的方法研究在德国不能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也涉及到心理学领域。
定性研究结合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其中许多人受其他理论的影响很多。
虽然早期的发展深受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近期的策略尝试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起来。
从三个角度来比较: ( 1 )重新建设一个什么人想表达出来; ( 2 )叙述行动和社会结构(无口译) ( 3 )重建的基本结构的解释和行动(Loaders和Richards 1986年; Mucks 和 May和2000年5月)。
此外,它也是一种常见的做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不同程度的影响。
问题的焦点或问题的中心是Bremen大学开发的专访技术,大体上是扎根理论( Glaser和Strauss1967〔1998〕又见Kelley 1996年; Mannish和Wetzel 1994年; Wetzel 1982年, 1985年)。
它已发展出新的社会化研究的观念 (Heinz和Wetzel 1995)。
因此, 它旨在通过一般公开性与实证观察取代假设的立场(Witzel2000 )。
不过, 这并不否认理论的知识的指导研究作用。
相反, 作为国家来说,它是围绕(社会)的相关问题处理和公开系统,而不是以预先研究工作为本的专访, 然而,这是始终着眼于个别回应的沟通情况走向柔性化的要求。
这些不过是两个例子窍门。
目前适用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改变,以适应特定研究问题(见,例如, Witzel2000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的研究小组也得出了两者的结合,以确保双方灵活的性。
采访过程中专家访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在社会科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课题,即相对的结构性改革的质疑和具体的知识。
有人认为,专家访谈,虽然这个名词没有确切的定义,在采访者的帮助下制定采访时间表都是最主要的方法,(据德国的情况而言; 例如, Liebold 和Trinczek 2002 )。
专家访谈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个开放的访谈, 访谈者引导谈话,但不是用来替代受访者的议题。
受访的专家们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的学习、整个的个人经验、他们的生平和社会背景都没有直接研究的重点。
相反,他们的感觉是一个特别的"要素" ,在这些相关的主题(见Garz和Kraimer (1991 ))。
除了一个问题-主题焦点访谈。
如上所述,他们主观的看法并非主要讨论的课题。
相反,值得讨论的是他们的知识和信息和他们可以提供的兴趣中心。
因此, 专家的地位是基于其社会地位的( Meuser和Nagel 1994 ) 在这个意义上,专家们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门知识或资格,但他们的各种功能。
专家预料将有助于信息和意见的提出 ( Deeke 95 : 10 ) 。
另一方面,访问者要确保这方面的专长,突出重点,在采访过程中, 和我交谈的大部分是不相关的研究课题(见Meuser和Nagel 1991 : 448 )。
选择专家为了探索结构层面的订约过程, 我们进行访谈的负责人都在文化界有代表性。
我们选择了3个同样的文化部门,是一个相当传统的领域。
这个领域的特点是需要增加或减少公共开支.需要广泛的公共行政改革. 这就是说,公共行政是限于核心任务和领域,而管理基本上是分散的。
合同不在公共机构和文化场所直接谈判。
这是受"控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控制责任) ,其主要任务是控制( 因此,我们将称之为控股份有限公司)。
其服务范围包括控制企业文化与管理, 营销以及承包任务,这样,以前的文化权威接管工作。
因此,该机构有不同的机构属性,就是公共机构。
面试表面试者要遵循的采访日程是为了一道感兴趣的题目而展开谈话。
这个时间表改变了我们的研究问题之间关系方面的自主权和承诺的疆界,而纳入相关领域的探索实践。
我们在第一次谈判的过程中创造了企业自己提供资金的实际情况。
因此, 访谈围绕在一定场所中订约过程及其后果对工作和就业条件有影响的新型工具--合同管理,面试的是有关的知识问题: 目标和战略转型的行政改革的城市,新的工具,执政和合同管理。
在此基础上, 我们要求我们的专家相对于以前的情况描述变化, 按照之前的情况实行合同管理。
我们又问他们,如果新的治理工具从它们的角度与实际应用有不同。
最后会对双方的组织结构和员工有什么影响。
前面已经概述专家访谈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定性访谈的意义,专家们并不摆在首位,询问他们的个人背景和传记。
相反,他们认为,关键是他们作为专家在某一特定领域的行动(见Meuser和Nagel 19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