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练习题

合集下载

最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练习题

最新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练习题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

”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

”上述记载反映了(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解析: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

答案: A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A.汉代江南地区B.明代苏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唐代关中地区解析: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答案: C6.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解析:本题选取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图,要注意观察变化,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高一历史课时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解析:材料揭示“商贾”“不耕耘”“不蚕织”,却“衣必文采,食必粱肉”这一不正常现象,重点在于批判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取巧的现象,故选D。

答案:D2.《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

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B.推行抑商政策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D.农民的负担较重解析:材料中“出三关”“余米五斗”“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可见关税50%以上,商品税率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 项。

A、C两项并非实质,D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答案:B3.下列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汉)“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唐)“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宋)“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抑商政策。

“商之子恒为商”表明对商人的歧视和身份限制,D 项正确。

答案:D4.清朝时,民间流传一首《武夷山采茶歌》,歌词曰:“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

……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材料说明()①清代一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②清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清代福建茶叶主要从江西销往海外④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经济的发展,可用排除法。

高一历史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高一历史练习: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必修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答案】B2.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

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

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

”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答案】D3.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答案】C4.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C.小农经济的瓦解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A5.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材料中清朝实行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强化了自然经济的稳定性和封闭性B.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C.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丧失了与西方商业竞争的能力【答案】A6.明嘉靖、万历年间,张居正提出“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

高一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

高一历史古代的经济政策试题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

这反映出( )A.官府控制商业B.西周宗法制瓦解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形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比较简单。

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范蠡、吕不韦等影响各国政局的大商人”可以看出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2.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

故选D项。

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分析四个选项,A项描述的即是“重农抑商”。

4.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

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答案】A【解析】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

最符合题干的是A项。

5.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答案】B【解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故选B项。

【一课一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课一练】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高三历史一课一练(14)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宁波效实中学期中)19、“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明宣宗实录》)。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A.②③④B. ①②③C.③④D.①④2、(宁波效实中学期中)20、“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①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③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④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杭州重点中学第一学期期中)3.下列言论观点与商鞅变法确立的经济原则相符的有①“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②“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③“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D.①②4、(慈溪第一学期期中)1.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材料反映了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5、(慈溪第一学期期中)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了清朝前期,“乡民以种稻收薄,故为它种(棉花,甘蔗,桑树)以为利。

”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是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6、(慈溪第一学期期中)6.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到:“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慈溪第一学期期中)7.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

高三历史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

专项训练试题: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政策一、单选题1.《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材料表明()A. 重农抑商政策利于国泰民安B. 该思想对商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C. 侧面反映出商业的悠久历史D. 商业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源2.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设官征税,一些大商人借机垄断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困难。

汉武帝时期,颁布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的政策,将盐铁经营和市场物资供应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之下。

材料说明汉武帝()A. 有效解决了国家的财政问题B. 认识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C. 有效打击了商人的投机行为D. 积极谋求社会秩序的稳定3.唐中叶以后,封建正统思想的代表人物陆贽主张“劝农”“固本业”,同时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把“通商务农”看成立国和治国的基本措施。

白居易也强调“使百货通流,四人交利”,使得“务本者致力”,“趋末者同心”。

这反映出当时A. 农业立国指导思想根本动摇B. 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C. 工商业经济的作用得到肯定D. 商业发展环境不断恶化4.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 :“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这表明唐代()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5.“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

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

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 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6.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古代 经济政策练习题

古代 经济政策练习题

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题1.《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3.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4.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导致陶煦形成这一观念的主要根源应该是()A.重农抑商政策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的繁荣5.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6.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

”材料反映了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B.保护远洋渔业C.加强对人民控制D.海禁、闭关锁国政策7《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这说明()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8.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

历史人民版2课后训练: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历史人民版2课后训练:专题一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课后训练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下列言论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经济政策的是()。

A.“是故工商盖皆本业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C.“乡农卖丝争赴市(场)" D.“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2.明代中后期,小说“三言二拍”第一次将商人当作被歌颂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官营商业渐趋消亡D.私营商业发展受阻3.(2011·福建文综)《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4.桑弘羊上书汉武帝说:“今意一总盐铁,非独为利也,特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兼并之路也。

"桑弘羊建议由国家管理盐铁的目的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落实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对人民的统治D.巩固封建统治秩序5.(原创)清朝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说:“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国初海禁"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禁止一切中外贸易活动B.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C.主观上为了维护清朝统治D.重农抑商政策的特定表现6.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B.丧失了外贸主动权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7.(2011·福建莆田高三月考)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

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

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

经济政策练习题(含答案)

经济政策练习题(含答案)

经济政策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他们的主张都A.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要求B.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C.有利于当时的经济发展D.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2)《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汉初统治者“轻田租”的根本目的是A.缓和阶级矛盾B.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C.恢复经济D.稳定封建统治(3)我国今天的粮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等,这种构成的格局基本形成于:A.南朝B.唐朝C.南宋D.明朝(4)下列古币中,你认为属于假币的是: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新唐书·百官志》记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唐政府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B.唐商品经济达到最高水平C.唐政府对城市贸易不加限制D.唐政府抑止城市商业的发展(6)朱元璋说道:“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从根本上有利于A.小农经济的恢复与成长 B.政府增加财政收入C.改变国家贫困落后的面貌D. 巩固明朝统治(7)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8)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司马迁鼓励人们追逐利益 B.商业的发展仍然受到官府的严密控制C.当时商业繁荣和人们竞相从事商业活动D.天下事皆为利益所驱动(9)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的姜尚受封于齐,他可以从事的政治经济活动有①在自己的领地设置官员、建立武装②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③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④将齐北部的一块土地转让给受封于燕的召公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③④(10)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发展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提高(11)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其直接目的是A.劝导农民重视农耕B.维护传统C.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D.限制和打击工商业(12)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C.不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技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13、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促进了历朝经济的发展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目的C、在封建社会前期发挥过积极作用D、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4、古代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商人奸猾不利于经济秩序的正常管理B、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C、统治者大都是农民出身D、古代中国自己自足,不需要商业经济15、唐宋以后,中国的东南地区赋税较其他地区更为沉重,这是因为()A、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百姓相对富裕B、统治者对非统治中心的地区往往课以重税C、削弱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防止人民的反抗活动D、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重税传统16、一般来说,统一王朝时能获得优先发展机会的地方不包括()A、政治、文化中心B、少数重镇C、首都D、边远地区17、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取得实效,这是因为()A、百姓收入多了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禁奢侈,无法“上行下效”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社会风气D、会富足无须禁止奢侈18、古代中国对工商业的管理政策包括()①征收赋税②对“市”的严格管理③、实行盐铁等官营④明清时期的“海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19.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春历史人民必修二练习检测:专题一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含解析

春历史人民必修二练习检测:专题一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含解析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知识点一重农抑商1.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A.春秋时期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解析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2.西汉汉武帝采取打击富商大贾政策的原因是()①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高②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③商贾引诱农耕者弃农经商④商人侵吞农民财产和土地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政策原因的理解能力,应注意思维的发散。

答案C知识点二工商业的管理3.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作用是()①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②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③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④使劳役人员才尽其用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②与史实相反;④与题干要求不符。

答案B4.以下关于我国古代工商业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朝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统一标准B.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为政府增加了收入C.唐朝时期对“市”的管理有所松动,特别是“市”的交易空间不再受限制D.古代王朝对私营工商业通常通过加重赋税的方式加以控制解析唐政府对商人和市场仍严格管制,“市”的交易空间仍受限制。

答案C知识点三“海禁”政策5.清朝实行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产生的相同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小农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答案C知识点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6.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最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解析本题关键理解“近代”的含义。

高中历史 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训练试题 人

高中历史 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训练试题 人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达标1.(2014·泉州毕业考)西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

商人地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官僚机构日益扩大B.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文人社会地位提高D.商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解析:本题首先要通过两则材料搞清楚商人地位的变化趋势,从两则材料对比来看,前者不允许穿丝绸、坐车,并收取重税,对商人极尽压制性;后者允许有才能的商人参加科举,政策相对开明,商人地位有所提高,A、C两项和题干没有关系,D项是商人地位变化的表现,所以排除。

答案:B2.在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家常见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秦代 B.唐代 C.清代 D.汉代解析:材料反映了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清代商品经济发展,徽州地区的读书人对经商亦很重视,“营商好”,故选C项。

答案:C3.(2014·惠州市调研)清代前期,扬州有首童谣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可见,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官商勾结官商身份难以界定C.商业发展推动社会风气变动D.地方商业由官员垄断经营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商人获得巨大财富后,可以购买庄园等家产,被人羡慕赞扬。

这反映了社会风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故选C项。

A项错误,清朝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未摒弃,反而逐渐加强;B、D两项材料并未体现。

答案:C4.(2014·汕头市质检)明代著名清官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了明代( )A.土地兼并严重 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 D.井田制得以恢复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就是为了限田,为什么要限田,就是因为土地兼并严重,所以选A项。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新唐书》载 ( 太宗 ) 谓房玄龄曰:“ 工商杂流,若是技出等夷( 等夷意指同行) ,正当厚赐予财,不可以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

”这反响唐太宗的主张是()A.实行抑商的政策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D.截止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分析:从题干资料“工商杂流不可以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抑商的政策,应选 A 项。

B、 C、 D三项题干资料没有表现。

答案: A2.中国古代历朝多半重申“重本弃末”“强本弱末”“进本退末”。

其目的是()①发展农业②发展商业③限制手工业④限制城市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分析:注意题干中“本”和“末”的含义,即农业和工商业,结合重农抑商政策可知,重农就是激励发展小农经济,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②明显不对,应选D项。

答案: D3.以下政府对工商业管理的措施或规定,没有对商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是()A.秦朝一致胸襟衡和钱币B.西汉初年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C.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D.唐朝依旧实行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规定分析:本题主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秦朝一致胸襟衡和钱币,对商业的发展、商品的流通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D 两项是对商人的歧视政策, C 项将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实行官营也对商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答案: A4.“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用的政策是()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农本商末D.闭关锁国分析:资料与农商并重没关,故 A 项错误;古文意为:市中商店中多一个经商的人,田地里就会少一个耕种的人。

可见,统治者采用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 B 项正确;资料建立在“农本商末”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扬弃的态度,故 C 项错误;资料与闭关锁国没关,故 D 项错答案: B5.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外国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历史主要经济政策试题

历史主要经济政策试题

历史主要经济政策试题1.《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李悝认为"籴甚贵伤民(非农业居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上述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A.重农抑商B.重商轻农C.工商皆本D.重商主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即可概括出指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2.(2013·山东卷)《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答案】D【解析】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商人可以经营什么样的行业或者是不能经营什么样的行业;B项明显错误,材料明显体现的是加强对商人的管理,与增加税收相反;C项错误,材料说明商人有单独的户籍,不能有土地,目的是为了抑制商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从事农业。

D项正确,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保护发展小农经济。

【考点】必修二·古代的经济政策3.(2013·广东卷)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在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本是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题目的关键信息是重本抑末,桓谭认为:“理国之道,举本业(农业),而抑末利(商贾)。

”可知是主张实行重农抑商,B选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是明中后期,选项A不符合史实;桓谭建议重农抑商,无从提现,不符题意,D选项显然与题意无关。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练习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材料体现出古代统治者( )①重视农业生产②关注农民利益③抑制商业发展④力求社会稳定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解析:由材料“先务于农”“易用则边境安”等信息可知,统治者重视引导人民从事农业生产,这不仅有利于发展经济,还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故B项正确。

答案:B2.《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

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A.稳定物价B.严禁流通C.抑制商贾D.提倡节俭解析:材料意思是:加重酒肉税,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样买卖的商人少了……商人少了,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法令的直接动机在于抑制商贾,故C项正确。

从向商人收取重税,看不出是稳定物价,故排除A项。

商鞅主张对商人收取重税,主要是抑商,不是严禁流通,故排除B项。

从材料看不出商鞅有提倡节俭之意,故排除D项。

答案:C3.“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世人统称徽商为“朝奉”。

这本质上说明(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B.走官商结合的道路C.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D.徽商虚伪狡诈的表现解析:徽商不喜欢被人称为“老板”却喜欢被称为“朝奉”,体现不出他们的谦虚,故A错误;材料讲述只是称呼问题,官商结合问题未提及,虚伪狡诈也没有体现,故B、D错误;徽商不喜欢被人称为“老板”却喜欢被称为“朝奉”,说明他们有官本位思想,商人地位太低,本质上反映了明清的重农抑商,故C正确。

答案:C4.“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家出现,即此项政制之绩效。

”此项政制是指( )A.盐铁官营B.“贱商令”C.闭关锁国D.“海禁”政策解析:从汉代汉武帝时期开始施行盐铁官营政策,获利丰厚的行业被政府垄断,故中国古代没有出现“垄断性的大资本家”的土壤,故选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

”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

”上述记载反映了(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解析: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

答案: A
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A.汉代江南地区B.明代苏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唐代关中地区
解析: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

综合上述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
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

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答案: C
6.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选取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图,要注意观察变化,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答案:B
7.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

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 )
A.工商皆本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对题干材料的理解。

根据“居民内迁”、“片帆不许入海”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清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D.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解析:材料显示的是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一现象而题干要求的是实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解析:回答第(1)问应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2)问要围绕商业活动和兴办手工工场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还应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方面去思考。

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