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2.2峨日朵雪峰之侧2024-2025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必修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

答案: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主要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直接描写通过对景色的具体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美。例如,在描写峨日朵雪峰的景色时,作者运用了直接描写手法,详细描绘了山峰的雄伟和险峻。间接描写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比喻和象征,使读者能够深刻地理解自然景观背后的意义。例如,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时,作者运用了间接描写手法,将山峰比喻为一把利剑,象征着自然的威严和力量。这些描绘手法在文中起到了增强语言表现力、传达作者情感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
1.课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通过对峨日朵雪峰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分析课文结构: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理解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和照应等,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进行组织的。
3.评价课文观点: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评价,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答案:课文的情感表达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直接表达通过作者的直接抒情,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例如,在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时,作者直接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间接表达则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例如,在描写峨日朵雪峰的景色时,作者通过对山峰的雄伟和险峻的描绘,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些情感表达方式在文中起到了增强语言表现力、传达作者情感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
3. 在教学媒体的使用上,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峨日朵雪峰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4《构建新闻通讯的读写经验》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构建新闻通讯的读写经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是三篇通讯报道,且都是人物通讯。
从文体来看,这是一类特殊的记叙文,在内容上如何展现出通讯文体的独特性,在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自主建构,在结果上如何升华人物通讯中的情感体验,是本设计重点关注的问题。
以此三点为基础,本设计以课段为组织形式,两个课段各有三课时,课段一的前两个课时为阅读课,第三课时开始转化写作经验;课段二为实践课,以学生访谈活动为主,教师在前中后三个节点相机指导,最终希望实现读写转化,建构新闻通讯的读写经验。
二.教学目标(一)目标展示1. 通过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体会通讯文章通过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理解人物通讯事实和观点的关系,能通过事例选取和用词用语的解读,初步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
2. 通过学习《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深化对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的理解,深入理解事实和观点的关系,掌握辨析和把握新闻立场的方法。
3. 通过学习《“探界者”钟扬》,总结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思考观点和事实之间建立关系的创作方法,体会展现新闻立场的写作方法,感受文中蕴含的情感。
4. 通过“劳动最光荣”通讯报道的访谈和撰写活动,将阅读和写作通讯的经验进行转化,体会合作探究的过程,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二)目标说明高中语文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任务群强调学生应掌握“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交流”,同时应“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新闻通讯便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性文本。
第一课段第一课时,教师为学生阅读理解提供抓手,第二课时,则更关注学生的“独立阅读与理解”,而撰写访谈后的通讯报道并加以反馈,则是希望学生在作业完成的同时,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和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
必修上册语文教材则对通讯这类文体的讲授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在单元导语中,强调“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和观点啊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

以勤追梦以劳铸魂—一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1.概括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3.认识践行工匠精神对于当代的意义与价值;4.学习新闻评论,学会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5.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诗,体会劳动之美和劳动的艰辛,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劳动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难点:把握新闻通讯、新闻评论的特点,掌握其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9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段劳动之形(第一、二、三课时)【教学目标】1.阅读三篇通讯,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优秀事迹;2.分析概括通讯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3.分析三篇通讯特点,了解人物通讯及其特征。
【教学重难点】重点:概括人物典型事迹,分析其精神品质;难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特征。
学习任务一导读与激趣:整体把握学习资源活动一:复习回顾初中所学的新闻知识,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
知识支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的文体。
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
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上特指消息。
消息: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新闻特写:是新闻体裁中富有表现力的重要体裁,以描写为主要手法,“再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一瞬间”的形象化报道,它抓住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某些重要场面,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两个片段,用描写手法给予集中的、突出的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们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使人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通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第二单元复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复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沂水四中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2008级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复习1 复习学案编写:校审: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2009年3月31日第8周复习目标课标考纲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内容目标 1.把握破译诗歌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
2.把我古代诗歌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重、难点目标1、2学情分析(建立在统计的基础上)复习过程※ 旧知回顾同学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往往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读不懂作品;三是作品题目好像都懂,就是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方面解答。
但是,我们深入分析之后就会发现,这中间也有一些规律性和技巧性的东西,通过反复训练可以曲径通幽。
诗歌中的形象应该包括诗歌中涉及到的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等,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语言不是理解词语和诗句的字面含义,而是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等。
因为中国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蓄,这就要求我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够赏析由此所创造出的艺术效果。
听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它可以通过训练获得。
中国传统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有表达方式方面的,有结构形式上的,还有表现手法上和修辞方法方面的。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包括作品的主题,作者的审美情趣等。
总之,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加强训练,就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 复习提示1.回顾学过的古代诗歌,想想理解一首诗的意思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2.回顾学过的古代诗歌,根据思想内容给它们分类,并分析其基本特征。
知识整合一、破译诗歌的思想内容(10分钟)“诗歌鉴赏”,缺乏知识积累,“读不懂”已将很多同学拦在诗歌鉴赏的门槛之外。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分析本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延续了去年的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整体要求,采取“团队赛”形式,每个地市抽调选手组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负责一整个单元的教学,旨在集中省市的优势教学力量探索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力争能够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作出课堂示范,从而促进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全方位落实。
另外,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的教学一定要真实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
经过高一整个学年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均有所进步。
但是,面对先秦诸子散文时,学生仍需要进行基本的文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理解先贤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比较,锻炼思辨思维。
面对多重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时应立足学生的认知现实,情境设置亦应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
二、单元基本信息本单元分为 3 课,第一课是《<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第二课是《<老子>四章》《五石之瓠》;第三课是单篇课文《兼爱》。
单元选文聚焦于先秦诸子的思想阐发,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各家哲思义理并思考经典对当下的指导意义,这是对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任务的落实。
同时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社会、人生的思考,还体现出深刻的思辨性,指导学生在比较中辩证思考、理性分析,则是“思辨性阅读”任务的要求。
三、单元学习任务1.学情分析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隶属于两个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既体现了传统文化、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
同时,选择性必修还承载着编写者的期许:面对国家的复兴道路,需要青年学生认识、理解、认同、热爱、传承并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了孔孟的一些文章,在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还学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1 / 5文之事》和《庖丁解牛》。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儒道思想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本单元选择的篇目和内容都比较陌生,思想艰深,思辨性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可忽视这个单元教学的难度系数,要落实文言学习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追问文章的思想意义和价值。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简笔与繁笔教案 新人教版

简笔与繁笔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能说明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3.理解语言只有“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才能做到繁简得当的道理。
教学建议关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的教学建议并能够在具体的写作实际中进行应用。
置不必过于繁琐,学生能够用原文的话回答即可。
举例如下:1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2什么叫简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3什么叫繁笔?作者的看法是什么?4怎样才能将文章写的繁简适当?关于把握作者观点的教学建议简单的让学生归纳作者的观点,还要引导学生领悟只有热爱生活,发诸真情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
让学生据此谈一谈对“简与繁”的认识。
关于对文章结构及事实论据点拨的教学建议握剖析议论文的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分析方法,领略文章的辩证论述技巧。
可分以下几步进行。
型的短语?它属于什么类型的议论文题目?它表明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论题型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1)什么是简笔?什么是繁笔?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结构的?请列出结构提纲。
(1)“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一句,如何以简胜繁?快,这是武松的心理错觉,表现他的怯意,但返回不可能,故“武松打虎”势成必然。
(2)“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一段如何以繁胜简?(选自《语文名篇教学设计》鲁可俊)《简笔与繁笔》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能说明简笔与繁笔的关系。
3.理解语言只有“来自生活,发诸真情”,才能做到繁简得当的道理。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教学过程[自读指导]一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尽量用原文词语归纳全文要点。
(1)对于写作,以前的文章家的观点是_________(2)作者对写作的看法是___________(3)文章繁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4)当今创作存在着的问题是____________(5)解决现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6)作者的主张是______________明确:(1)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病忌(2)文章的繁简不可单以文章的多寡论(3)句有可削,字不得减(4)有一种长的趋向,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5)提炼生活,洗练语言(6)简练为文。
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一必修语文上册统编版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掌握课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讨论和分析单元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本单元文本的美学价值,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在学习任务中融入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主要任务。
•掌握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与实际阅读过程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独到见解。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多媒体课件(包含单元学习导引、文本分析示例等)•相关文学作品选读资料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任务,分享见解。
•示范法:通过具体文本分析示例,展示如何完成任务。
•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进行实践练习。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以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学片段或相关文化故事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
•明确目标: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强调学习任务的重要性。
2. 新课教学•任务解读:•详细解读单元学习任务,包括阅读篇目、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任务与具体的学习过程相结合。
•方法指导:•讲授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如快速浏览、精读细品、笔记记录等。
•通过具体文本分析示例,展示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任务。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单元学习任务中的某个具体问题或文本片段。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分享阅读体验和学习方法。
•实践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完成部分学习任务,如概括文本大意、分析人物形象等。
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人教)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目标1 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 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3 了解百年北大的历史,体悟北大精神。
教学重点1 诵读文章,理清全文思路。
2 品析语言,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建议从大的方面看,学习这篇文章的任务有二,是一思想内容方面的,二是语言文化方面的。
前者来说,要了解江总书记对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学校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关心,了解江总书记世纪之交对青年提出的殷切期望,并以此转化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后者来说,主要是在这篇课文中落实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重点有二:①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②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对第一个重点来说,因为这是一篇演讲词,内容清楚,结构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所以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并不难,只要先让学生用十几分钟时间读两三遍,再用几分钟时间讨论解决,就可以了。
四个“统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可略加探讨,不必抠得过深。
而第二个问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北京大学历史和传统、科学技术、知识经济、人才竞争、高校改革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中学生不可能懂得太多,这些也不完全属于语文的范畴,跟历史、政治、教育等学科密切相关,所以课堂的学习不可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但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跟上时代脉搏跳动的节奏。
人教社温立三《关于高中语文第一册几篇新选现代文的说明》对品味本文语言的教学建议2段,全段只用了150余字就把北京大学一百年前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关头应运而生的,它的创建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等问题讲得十分清楚,而且中间还插进对“兴学图强”的议论,表达的意思多,内容又相当深刻,却讲得言简意赅。
5段,论述了北大的光荣传统、优良学风以及它和我们民族精神的关系,语言不仅精练,且极为准确。
只用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八个字就概括了北大的优良传统,只用了“钻研、求实、创新、向上”八个字就概括了北大的优良学风,并且指出这些传统和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并且对此也是用“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八个字就作出了十分精当的概括。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悟诸子哲思学立身处世——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共有六篇课文:三篇儒家论说,两篇道家短文,一篇墨家选文。
它们分别体现了儒家、道家和墨家对时代的洞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在先秦诸子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单元综合考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两个任务群,学习时,不能仅把它们当作文言文来学习,还必须当作哲学经典、史学经典来读,当作文化精品来学习。
因而,本设计在“先秦诸子”这个大专题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大概念下的任务驱动来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精研课文,并开展“比较阅读”“互文性拓展阅读”和“联系性拓展阅读”,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落实听说读写能力,既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培养,又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准确理解重点词句含义,掌握“而”“之”“其”“以”等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2.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说风格,深入理解其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
3.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辩证思考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想举办一个“国学大讲堂”活动,今天开始学习的第二单元,恰好是先秦诸子散文,希望同学们认真研习,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在活动中展现风采,争做“修己达人”的新时代好青年!二、任务一:文言知识知多少。
1.熟读课文,疏通课文,能了解大意,并掌握重点实、虚词等文言现象。
(5课时)(1)建议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以自主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为辅,扫除文字障碍。
同时,以表格方式梳理、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以虚词为例,自主填写下列表格:篇目典型语句意义及用法而之以其焉……(2)教师解疑答惑,随课提问,督促学生巩固所学。
三、任务二:诸子哲思大家谈。
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围绕“三家学说之我见”这个话题,展开研习,填写表格内容,并尝试向身边的人介绍儒家、道家、墨家等流派,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孔雀东南飞》

高一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璧。
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本设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古汉语知识和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
2、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这样一篇经典名作,我认为应该不惜时间精读细研,因此我确定用三课时完成。
本单元的话题为爱的生命的乐章,与单元话题相一致,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要深入理解这一重点问题,必须先扫清字词障碍,读懂原文。
本文写作年代离我们十分久远,文中有很多生词、古今异义词等文。
戏剧单元教学设计

年级 单元(或主题)名称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本 单 元 是 一 个 戏 剧 单 元 ,属 于“ 文 学 阅 读 与 写 作 ”学 习 任 务 群 ,人 文 主 题 是“ 良 知 与 悲 悯 ”。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
3.研读剧本,欣赏戏剧组织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 性和个性化。
4.编排演出,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其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
共安排 9 个课时,四个环节。
环节㈠:课前任务设计,1 课时; 环节㈡:交流与思考,2-4 课时; 环节㈢:准备与排练,5-6 课时; 环节㈣:演出与评议,7-9 课时。
学生活动 2 课堂阅读教材节选部分,完成自主学 习任务单。
环节三: 教的活动 3
学的活动 3 整理问题,填写问题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 PPT 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进 入 排 演 阶 段 后 ,投 入 剧 情 ,化 身 为 剧 中 人 物 ,也 许 就 会 发 现 许 多 在 阅 读 剧 本 时 没 有 发 现 或 没 有充分考虑的问题。例如,按照剧情,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 娅 一 直 待 在 舞 台 上 装 作 正 在 读 书 。这 段 台 词 很 长 ,要 考 虑 当 哈 姆 菜 特 独 白 的 时 候 ,奥 菲 利 娅 究 竟 应 该 如 何 表 演 ,才 能 最 恰 当 地 表 现 出 两 人 之 间 的 微 妙 关 系 。诸 如 此 类 看 似 细 枝 末 节 、对 实 际 演出却十分重要的问题,往往只有通过排演才能找到最适宜的处理方式。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中国着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
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着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
新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编者正是按大纲要求把散文的阅读与欣赏安排在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本文是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
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职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
高一【语文(统编版)】第二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

比较是一种非常好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各要素之间的异同,从而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同时也推荐分类讨论的方法,分类进行讨论,可以让我们关注到多种可能性,从而多角度认识问题。
我们可以设计一张表格,来表现你的思维结果。
如图所示:具体见附表1、附表2
第四环节
4.搭建思维框架,提高已有认识
任务四:请完成这张思维导图,想一想这张导图能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
劳动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我们很难说对这个概念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曾经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①同学们认识的劳动更多的指的是体力劳动,对脑力劳动提及较少。
②同学们不太关注劳动模范表彰这类的社会新闻,能够脱口而出的劳动模范只集中在袁隆平、雷锋、时传祥几个人身上。
③同学们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停留在放松、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减轻父母的负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等几个方面,鲜有学生能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劳动对我们的意义。
任务一:今天要学习的是必修上第二单元,这个单元由6篇文章组成,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我们尝试找到6篇文章内在的联系。
启发式提问:
(1)都是歌颂劳动模范,编者为什么选择3篇通讯之后又选择1篇新闻评论?
(2)编者为什么要安排2首古诗?
明确:
联系1:话题都与劳动有关(内容)
联系2:有4篇都属于新闻(文体)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逐步具有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以及发现真善美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
2.语文素养
(1)通过阅读理解3篇通讯、1篇新闻评论,掌握阅读这两种新闻体裁的方法,能够筛选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作者观点、舆论导向等信息,能够明确评价好新闻的标准。
(2)鉴赏古代有关劳动场面描写的诗歌作品,体会劳动的美。
高中语文华东师大版高一上册第二单元5 教学设计《合欢树》

《合欢树》教学设计《合欢树》是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五课。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散文。
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2、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珍惜3、把握本文朴实的文风中蕴藏着的深厚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塑造的母亲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所包涵的情感和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一、导入新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不论年长年少,也不论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不尽思念。
母爱、母子的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
身体健康的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转回北京,1971-1981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代表作知青题材短篇小说: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 : 《务虚笔记》散文: 《我与地坛》2.写作背景:关于合欢树的来历,史铁生母亲到劳动局去给史铁生找工作的那一年把合欢树当做含羞草栽种在花盆里,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
高一语文上学期 第二单元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新人教版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2.学习本文结构的精巧,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3.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对把握本文思路的建议“过万重山”是指1980年作者乘船穿行三峡时的经历。
“漫想”的“漫”有“不受拘束”之意,作者以三峡为踪,情随景迁,景随情变,“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通过“漫想”,对那些勇于开拓的志士仁人表达了由衷的赞美。
因此,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漫想”而不是见和闻。
这个理解可作为阅读本文,把握作者思路的钥匙。
对本文自读教学的几点建议本文是自读课,教学中要突出自读课的特点,即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而达到使学生落实学习要点的目的。
所以,课堂上要放手,一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课文,二要让学生充分思考,发表见解,在探讨中长知识。
此外,要联系前面所讲的知识,把本课放入单元整体教学的链条中去,可以把它处理为落实单元能力训练的一个考查课、提高课,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落实有关理清思路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过万重山漫想》思路之妙一、妙在漫想随航程展开这篇散文的重点不是记游写景,而是抒写漫想胸臆。
然而,“漫想”是航程中的漫想。
三峡观景是漫想的触发点。
把眼前实景和心中漫想在关系上处理好,在比例上处理好,这是构思时需要着重考虑的。
我们看作者的安排真是恰到好处。
船出夔门到穿过三峡,前后点到四处,点动成线。
让人分明感觉船在走,走过了三峡全程。
四处之间是三个漫想空间。
由初见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由茫茫江水,想到洪荒时代三峡的形成,人类有史以来无数“第一个”。
漫想随着航程展开种种想象都有根有据。
景观变化,漫想也由此及彼,上古、现代、未来,组合成为绚烂的画卷。
真是人心要比大地宽,思绪在从洪荒到千百年后的历史长河中飞腾。
二、妙在对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想象从各方面深入展开,而且这是一位学者兼童话作家的想象游览三峡,想到第—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思路从这一步展开自然是妙的。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理解事实与观点探究劳动之价值计划课时总数9【单元教学内容分析】表一:单元教学定位表学习任务群7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课标表述结合本单元解读总述: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
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独立阅读与理解实用性文本,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2.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
3.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1.学习目标与内容:(1)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用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
(2)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
1.能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学会常用实用文本写作。
2.运用新的表达方式、简明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介绍、说明事物事理。
(3)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也可选择新闻传媒类的,如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包括比较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还可选择知识性读物类的,如复杂的说明文、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类通俗读物等。
内容可选择新闻、通讯、调查、访谈、述评,主持、电视演讲与讨论,网络新文体等进行学习或拓展。
2.教学提示:本任务群为1学分,18课时。
(1)教学以社会情境中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主,合理安排阅读、调查、讨论、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
(2)社会交往类内容,在社会调查与研究过程中学习。
(3)新闻传媒类内容,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的过程中学习。
如自主选择、分析研究一份报纸或一个网站一周的内容。
分析其栏目设置、文体构成、内容的价值取向,撰写文字分析报告,多媒体展示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高中语文 / 高一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一篇记叙文、记念性杂感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篇寓意深刻和读后感(《读〈伊索寓言〉》)、一篇谈话体式的策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篇围绕一件艺术品而展开的有关文艺美好的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四篇文章组成。
2、纵观四篇文章内容所关涉的话题可知,从某一事件或物品说开去,论及与之有关的浓重的情感、深遽的道理、重要的政策及艰深的艺术美,是单元内文章的突出特点。
《为了忘却记念》从作者与白莽、柔石等五位左联烈士的感情与私交谈开去,言及五位青年的优秀品质,言及具有如此优秀品质之青年却被当时政府残酷地杀害的恐怖现实,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对民族前途的忧虑情绪。
《读〈伊索寓言〉》从浅易通俗的寓言故事中,或顺向深求,做程度上的深化;或反向追索,拉过来与之相反相悖的另一端作对照看,求得对社会的深层面的剖析和多层的批判。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从香港97回归说起,谈及中国领导层的主权观、为政观、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观,明晰地表明了解决香港问题的“一国两制”基本国策。
《米洛斯的维纳斯》从一尊雕像的断臂谈起,提出“残缺与完整”的美学问题。
“残缺是完整的至极,是美的最高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论题就是从一个具象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3、语言上,要么言简义丰,要么要言不繁;要么欲说还休,寓深刻内涵于不言之中,要么顾左右而言他,本义却在不声不响中,阅读过程中定然疑窦丛中。
只要善于发现,深入探究与钻研,便会了然于心,解疑点以探求之中。
二、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从《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体现文化人灵魂深处的鲜明的政治理念和信仰。
从《读〈伊索寓言〉》中领悟世界文化宝藏中的丰富内蕴。
从《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体悟到世界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联,中国人民为了民族尊严所进行的顽强斗争以及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和雄才伟略。
从《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读出美的理念和美学主张。
2、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研究探讨的前提是提出疑问,文章艰深,疑难多,则要善于突破重点;文章浅易,则要善于在无疑处发现疑问。
学会从概念入手,进行探讨,弄清句意,进而弄清段意、篇意。
篇意的深入领会,则必须在理解文面意思的基础,再做研究探讨,从而达到把握深层意思的目的。
3、理解本单元课文各具特色的言语样式。
把握鲁迅先生寓强烈情绪于冷静叙述之中的语言;把握钱钟书先生“蕴含着真理的‘佯谬’和统一的矛盾‘不谐’”的语言;把握邓小平的庄重又不失风趣、严肃又不失智慧、不卑不亢、刚柔得体的语言风格;把握清冈卓行那“化平易为精辟,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艺术。
在此基础上,领会文中含义深的语句。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会研究探讨,从而深入领会文意。
研究探讨,首要的是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这是研究探讨的开始,实际上明确了研究探讨的对象。
如为什么说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个问题就引导着我们去钻研维纳斯在美学理念中的启示意义。
作者说一种“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如果我们提出“某些东西”是怎样的,便为钻研探讨提代了有价值的目标。
就一篇文章而言,研究探讨对象不外乎词义、句意、段意、篇意。
句意的研究探讨,要从概念入手,弄清了概念,才能明晓句意;段意的研究探讨,则要以句意为基础,既要弄清各个句意是怎样的,又要弄清为什么是这橛,而不是那样,为什么这样表述而不那样表述,各句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它们以怎样的形式组合起来;篇意的研究探讨,要通晓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并且由表及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有的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就要从这一面看到那一面;有的文章话语中有弦外之音、蕴含之意,就要从浅表深入到内里;有的文章使用了象征手法,就要探讨其象征物的象征意义;有的将通俗的道理述说得深奥与艺术化,就从神奇中返璞归真。
2、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研究探讨的技巧,最终形成基本的阅读技能,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而深入的领会。
借助背景材料是研究探讨的重要手段。
就一篇文章而言,背景材料大致包括:作家的政治理会、作家作品的风格、作家对文中有关内容相关见解;文章内容相关的社会状况、社会意识等。
如要真正理解邓小平关于香港问题的谈话,就必须了解香港被侵略者占有的历史材料。
联系上下文,发掘语境内层的富有启发意义的信息是研究探讨的必要手段。
要知道鲁迅先生得知柔石等被杀后,只写了“原来如此!……”四个字的真正原因,只能去认真体会先生与柔石间深厚友谊可知晓。
善于比较也是钻研探讨的手段,因为比较中能辨识真伪、优劣、是非。
逆向思维、反向立意同样是研究探讨的一条有效途径,它可使学生有“柳暗花明”之感。
3、体会本单元各篇章文中风格各异的语言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在“揣摩语言”能力的实践中掌握的技巧,更进一步体会如何才能“深入领会”。
“深入领会”首先是在基本领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领悟的内容要明确地把握;其次是选择的切入点和途径,如要正确理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切入点是收回香港关涉到中华民族的尊严,抓着这一点,才能领会到:中国是不可屈辱的这一深层含义。
其三是注意把握深入的“度”,不要任意拔高,最终违背文章原意,犯牵强附会的毛病。
四、单元教学设计首先,按“研究性阅读”规律和程度作如下设计。
第一步骤,利用《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教读,指导学生学习尝试如何“无无疑处见疑”,教会“见疑”的基本方法:联系法。
比较法。
淘汰法。
第二步骤,利用《读〈伊索寓言〉》尝试如何结合问题,进行研究性阅读,整体感知,研究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局部联系研究寓言的引用,评说与前后的议论存在着怎样的特殊关系,揣摩关键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并研究作者是如何评点九则寓言,“反其义而言之”的思维特征,使得语言颇具幽默特色,表达思想上有怎样的优势。
第三步骤,利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指导学生进行“言语样式”的研究探讨,从而实现对文章的深入领会。
结合具体语句,研究文章在语言运用上,如何做到“表达明确,毫不含糊”,如何做到恰当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含蓄委婉地运用语言进行外交。
第四步骤,组织学生自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尝试自己进行研究探讨,总结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方法,逐步形成习惯。
其次,按照“语言习得”规律设计教学,其程序是,通读四篇课文,比较四篇课文语言样式与语言风格的异同重点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读〈伊索寓言〉》,找出含蓄、幽默的语句,研究探讨此类语言在表情达意,表达中心的警策作用,领会其深层含义结合《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中外交辞令,体会语言如何得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表达特定的意义自读《米洛斯的维纳斯》,研究化平俗为神奇的言语艺术,体会美学层面上的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
其三,按照阅读规律设计教学。
阅读的基本程序是:整体感知——局部探讨——深入领悟。
可打破课文自然编排体系,在通读课文,总体概要地把握各篇课文基本内容后,选择四篇文章中重点语段进行阅读实践,教师适度点拨,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规律,深入研讨。
一、单元课文特点 1.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从文体上看各具特包。
《黄鹂》是‘篇寓情于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杂文::;宽容>序言》是一篇序言形式的散文,但又有很强的哲理性:《我和地坛》是——篇饱含感情的回忆性散文。
文体的选择是与其内容及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的。
2.本单元的课文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情感,都有直得仔细体会和分析评价的地方。
3.本单元的课文记叙、抒情、议论手法完美结合,抒情性语言感情真诚质朴,议论性文字论证充分深刻,很值得学习借鉴。
4.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是对作品做客观分析评价,并学习借鉴吸收。
2.体会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
3.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揣摩浯言,深人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学习语言的简明、得体、生动,并做简要分析。
5.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修养。
培养精益求精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1.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而对课文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在阅读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2.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二,是引导学生在对谭文进行分析浮价的基础上去借鉴吸收。
从而养成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学生个人学识和经历方面的限制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火而影响对作品的评价、借鉴.因而要从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上细心揣摩。
4.每课教学难点:《黄鹂》是一篇具有象征意艾的散文.用象征手法来说理。
身蓄生动,值得借鉴;《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怎样使用浯言才算恰当、得体,要从思想情感上把握:《<宽容》序言》有很强的哲理性。
教学时可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进行把握;《我和地坛》是一篇饱含感情的回忆性散文,注意不要在揣摩细节浯言时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要从情感上,从各部分联系上整体把握。
四、单元教学设计1.本单元计划8课时第一方案:《黄鹂》、《咬文嚼字》作为精讲课,各两课时;《(宽容)序言》、《我和地坛》作为自读课,各一课时;作文讲评一课时;练习或检测一课时。
(本单元所附教案均按两课时设计,亦可灵活安排。
)第二方案:打破课本顺序限制,按单元教学模式,每课时设计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进行分块教学,第一步以分析评价为主,设计4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思想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做综合分析,培养鉴赏能力;第二步以借鉴吸收为主,设计4课时,其中两课时以课内知识为指导做阅读训练,两课时做写作训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可以适当安排比较阅读,如本单元各课之间、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间、不同作家相同风格作品之间等。
3.如条件允许,可尝试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
如利用计算机网络发送对课文学习中重点难点内容的总结知识,发送要求进行比较阅读的典型文章,这样可大大提高课堂容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阅读后的网上作文,教师可进行单独指导,也可与其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把板书设计成幻灯片、实物投影,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