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成因表现

浅析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成因表现

浅析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成因表现网络谣言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成因表现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一种不实信息。

这些信息常常夹杂着夸大、歪曲、编造等手法,以色情、暴力、灾难等内容为话题,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舆论关注。

在高校大学生当中,网络谣言的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获取的单一渠道现代大学生普遍沉迷于网络,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谣言信息简单易得,并且许多人容易被这些虚假信息所吸引。

由于大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水平有限,难以辨别真伪,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

二、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求知欲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

这些压力加剧了学生的心理恐慌感,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并且希望通过谣言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和信息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谣言往往给他们提供了满足好奇心的机会。

三、信息传播的迅速和广泛网络的特点是信息的快速传播,消息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只需要短短几秒钟。

高校的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者,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信息,包括真实和虚假的内容。

当谣言信息在社交网络上蔓延开来,高校大学生往往是第一批接触到的人群,他们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加速了谣言的传播。

四、个人心理的不稳定和缺乏批判思维一些高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个人心理的不稳定问题,或者面临着一些心理创伤和困扰,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被谣言所触动。

另外,高校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较为薄弱,对于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有限,容易被谣言误导。

五、对网络法规的不了解许多大学生对网络法规了解不足,不明白在网络世界中,有关谣言传播的行为已被明确禁止。

他们缺乏对网络法规的正确认知,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有时候,他们甚至出于好意,主动转发谣言以提醒他人,但无意中也助长了谣言的传播。

针对高校大学生中网络谣言的成因表现,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

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大学校园应该开设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教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辨别真伪信息,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浅 析 中学生英语听力能 力提升的途径
0 1 5 0 0 0 巴彦 淖 尔市 田 家炳 外 国语 学校 陈 虹
擅 一:提高 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是至关重要 的,它直接 关系到 学生说 、 读 、写三种 能力的提 高。英语 听力训 练过程 中,教 师应从培养学生娴熟的听力 技能入手 ,指导 学生克服 英语语 言和内容方面的 困难,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诩 :听力 困难 听力技能 教 学策略 听力教学既是一种语言学习,又是一种技 能培养 。在 “ 听、说、读 、写” 四种技能中 , “ 听 ”是语 言的输 入过程 ,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获取 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 ,是提 高其它技能的基础。弗里斯说: “ 学生学会说英语 的前提首先是听 。”亚里 山大也说过, “ 掌握一种 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 比重 占有 9 0 % ,能听懂才觉得舒 服,听不懂就觉得不 自在 。”笔者 认为,在英 语听力教学 中,为 了达 到听懂 的 目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而且还要对 录音、音像材料 的题 目、内容、讲话 者等有所了解。因此,本文从研究 目前中 学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 中拳生听力反应殛理解存在的田难 学生对英语词汇的掌握是影响听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词汇量较大的学生, 其听音理解水平 自然也就 高:而词汇量 少的学生,或多或少对录音内容存在对 些生词无法理解 ,这就会影 响到听力。因此要时刻告诫学生,尽量扩大 自己 的词汇量。 学生 由于 自己发音 不准确 ,造成 听力困难 ,辨别 不清。有些学生 由于一 开始没有模拟正确 的发音方法 ,自身发音不准确,与听力材料中的发音对不上 号,辨别不清词意 。或者没有把 握好 语音、语调、单词发音在句中的变化,如 连读、同化、弱化、不完全爆破等。这些都有碍于听力能力的提高。 受到母 语的干扰 ,从而 影响听 力的反应速度 。一 些学生,在听到 一段语 音信息后,习惯用 中文逐字逐句翻译 出来,而不能直接将语言信息转化成一个 情景 ,因而影响 了反应速度 、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 听力 习惯和 心理 因素的 问题 。听力 主要 目的就是 要弄懂所听材料 的基本 思想。在听的过程 中要尽量 理解 全文的主要 内容,不要力图把每个词、每个句 子都听懂,若 听到每 个词 与每个 句子时就停 下来 思考 ,就会跟不 上语速 。同时, 听力理解也是较复 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 易产生惧怕的心理 ,听力从而受到影响 。 =、如何墙摹 I 学生娴熟的听 力技能 平时 训练不可 忽视。立足于平 时的适量 ,难度 适中的 听力 训练。上课应 广泛开展师生 、生 生之 间的英语会话练习,注意多使用 口语句型,尽量避免使 用书面语的表达形式,这种活动是最基本 、最有效的 自然训练方式。 自我 安定,做好 准备。这点实 际上要求我们在 听力训练之 前,首先安定 好 自身情绪 , 集 中精 力,轻松愉快地做好训练前的一切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 接着在听力材料播 放前,以常态的心情去掠读听力材料 的题干与选项 ,尤其是 第一 、第二题 的内容,以使 自己头脑中有个清晰的信息筛选概念 。这种带着 问 题听录音 ,有利 于学生快速地对所听信息与头脑 中己获取 的其他 的干扰信息进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 会学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 会学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活跃群体,其网络舆论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并为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特点1、高参与度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公共事件关注度高,愿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2、情绪化表达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情绪容易波动,在网络舆论中往往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情绪化倾向。

他们可能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感性认知,而发表过激或片面的言论。

3、从众心理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出现从众行为。

当一种观点或态度在网络上占据主导地位时,很多大学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跟随主流意见发表言论。

4、信息传播迅速借助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大学生能够快速地获取和传播信息,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社会因素1、社会环境当前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例如,就业压力、教育公平、环境污染等问题,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网络舆论。

2、家庭背景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地位等都会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行为产生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看待问题和表达观点时可能存在差异。

3、学校教育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良好的学校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在网络舆论中保持冷静和客观。

4、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如网络暴力、虚假信息传播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的失范。

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应对措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公众所关心的话题和事件引发的舆论,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网络舆情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当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争议性话题、恶意评论等,他们会感受到来自网络社会的不安全感,并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学生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产生自我质疑、自卑等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观点,学生在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容易受到外界价值观的引导,产生对现实社会的不适应感,甚至出现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迷茫。

而且,不良网络舆情往往会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舆情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业成绩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上存在大量娱乐性和消极性的内容,学生容易沉迷于其中,导致学习时间的浪费,丧失对学业的热情和动力。

同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低质量的学习资源也会误导学生,影响他们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追求。

针对网络舆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首先,学校和家长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和方法,教导他们辨别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解决网络舆情带来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调适机制。

此外,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监管和引导网络舆情的传播。

构建健康、积极、阳光的网络环境,减少各类负面信息的传播,提供更多正面、有价值的网络内容。

最后,学校与家庭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引言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随着网络舆论的兴起,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重点讨论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态度和观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1. 网络舆论的积极价值1.1 开放的平台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交流变得更加迅速方便。

网络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大学生可以自由发表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通过网络舆论,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种不同的声音,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1.2 民主参与网络舆论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民主参与。

大学生通过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讨论和决策。

这种参与感和影响力使得大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作用。

1.3 实现公共监督网络舆论可以起到监督作用,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揭露各种不法行为和不公平现象,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这种公共监督可以迫使相关方面改正错误,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2. 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2.1 虚假信息的传播网络舆论中不乏虚假信息的传播。

大学生对此存在担忧,因为虚假信息会误导公众,并产生不良后果。

有些人会故意散布谣言和虚假信息来达到某种目的,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造成威胁。

2.2 负能量的传播网络舆论中经常存在负能量的传播现象,如网络暴力、恶意攻击等。

这种负能量的传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抱有厌恶和回避的态度,以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2.3 隐私泄露和网络谩骂网络舆论带来了隐私泄露和网络谩骂等问题。

大学生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在网络上容易受到他人的攻击和侵犯。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多以保护自己为主,不愿意过多参与和表达个人观点。

3.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应对策略3.1 加强信息辨析能力面对虚假信息的传播,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的信息辨析能力。

要学会分辨真伪信息,提高辨别力,从而避免被误导和误导他人。

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

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

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探究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

大学生网络舆论以理性表达为主,但由于网络舆论内容广泛性,网络舆论形成的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从而出现众多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现象。

由此对大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和抵制力;正本清源,努力净化信息环境;关注网络道德,正确引导学生心理。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一、网络舆论定义及现状对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邹军教授认为:“广义上的舆论,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

它包含了所有的社会舆论模式,有公众舆论,有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

而狭义的网络舆论,则仅仅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发表的舆论。

”而“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众是指作为个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从众心理的过分普遍,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

网络舆论行为是大学生当下一种新的交际方式。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维活跃与感情丰富的年龄阶段。

他们求新异,反传统。

他们的内心充满激情,内心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在网络舆论中,往往充当先锋。

毋庸置疑,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方向产生着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从众心理的原因分析1.网络的虚拟性让大学生网民从众心理有了发源地通过调查发现48.46%的同学不是很提倡网络舆论的激烈措辞,但是为了避免被孤立或被围攻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

43.08%的同学可以公平公正地指出不当之处并且言论不情绪化。

3.85%的同学觉得网络激烈的措辞很过瘾很刺激。

4.62%的同学认为跟着大家一起说也许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二)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二)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二)引言概述:网络舆论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舆论的看法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网络舆论的认识和理解。

正文:一、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1.1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塑造1.1.1 网络舆论的广泛传播加剧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1.1.2 网络舆论的快速传播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1.1.3 网络舆论让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1.2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冲击1.2.1 网络舆论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误导1.2.2 网络舆论的暴力言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威胁1.2.3 网络舆论的冷嘲热讽对大学生的自尊心造成打击二、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态度2.1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认同感2.1.1 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平台2.1.2 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有助于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2.1.3 大学生认为通过网络舆论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话题2.2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批判态度2.2.1 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容易引发群体性的审美疲劳2.2.2 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缺乏真实性和可信度2.2.3 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过度强调个人情绪和情感三、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形成原因3.1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3.1.1 社会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舆论3.1.2 社会对网络舆论权威性的认同度影响了大学生的接受程度3.1.3 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影响了大学生的看法形成3.2 个人成长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3.2.1 大学生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影响了对网络舆论的看法3.2.2 大学生对信息获取方式的需求决定了对网络舆论的态度3.2.3 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个人特点影响了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四、应对网络舆论的策略4.1 提高网络素养,培养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4.1.1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判断能力4.1.2 民众参与网络舆论监管,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4.1.3 增加网络舆论知识的普及,提升大学生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4.2 增强自身价值观念的稳定性和多元化4.2.1 清晰明确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避免受到网络舆论的干扰4.2.2 增加与不同观点和价值观念的接触,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4.2.3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阅历和对价值观念的思考五、总结: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既有正面的推动作用,也存在负面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
参与度高
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 对于热点事件、话题和品牌具有较高的关注 度和参与度。
传播速度快
大学生群体之间信息传播迅速,一则消息、一个视 频往往能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大量人群。
意见表达活跃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意愿和社交能力,对 于感兴趣的话题会积极发表评论和观点。
大学生网络舆情主要问题
01
心理压力
网络舆情中的一些敏感话题和负 面信息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压 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情绪波动
02
03
人格障碍
网络舆情中的一些涉及情感的话 题容易使大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 ,如焦虑、抑郁等。
网络舆情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容易 使大学生的人格产生障碍,如自 卑、自闭等。
04
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对策 分析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沉迷网络
01
网络舆情中大量的信息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影响正常的
学习和生活。
不良行为习惯
02
网络舆情中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
容易使大学生模仿和接受。
社交障碍
03
网络舆情中的虚拟社交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社交障碍,影响其社
会交往能力。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信息失真
由于网络信息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往 往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导致信息失真和误解。
01
网络暴力
部分大学生在表达观点时使用侮辱性言 辞或攻击性手段,给他人带来伤害和困 扰。
02
03
群体极化
互联网上的信息茧房效应可能导致大 学生群体内部的观点极端化,增加社 会不安定因素。
03
网络舆情对当代大学生影 响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

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及对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机会愈发增多。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比如恶意谩骂、传播虚假信息、散播负面情绪等。

这些不当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还会给社会和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探究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溯源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心理溯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匿名性的影响在网络上,大部分平台都允许用户以匿名的形式发表言论。

这种匿名性会让一些大学生感到安全,认为自己的言论不会被追责。

他们可能会更加放肆地发布不当言论,从而导致道德失范的现象。

2. 自我控制的缺失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造成伤害,或者是出于一时冲动而做出不当行为。

3. 社交认同感和虚荣心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会受到自己社交圈的影响,追求他人的认同和赞美。

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赞,他们可能会在言论中夸大事实或者散播谣言,从而造成社会舆论的偏颇。

4. 群体效应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大学生可能会参与一些群体性负面行为,比如网络暴力、集体谩骂等。

在群体中,他们可能会失去个体的责任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对他人产生实质影响,从而放任自己的言论失范。

对策建议1. 提高网络舆论责任感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应该提高自己的舆论责任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网络舆论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和言论,同时提醒他们言行需谨慎,言论不能侵犯他人利益。

2. 加强网络舆论监管学校和网络平台可以加强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舆论管理制度,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论,及时进行处罚和删除。

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网络舆论道德失范的现象。

3. 促进网络舆论健康氛围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努力,通过举办网络舆论道德主题活动、征文比赛、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伦理观念,提倡积极向上、客观公正的言论风气,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舆论不仅是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会对他们的政治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提出一些建议。

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信息的获取也变得更加便捷。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通常更加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而网络上的新闻、评论和讨论往往会左右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度逐渐增加,因此网络舆论对他们的政治心理影响日益重要。

网络舆论的多样性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

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轻松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政治信息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大学生在接触到不同政治观点的也容易受到极端观点和偏激言论的影响。

这种多元化和复杂化的信息传播,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和焦虑,同时增加了政治偏见和偏执的可能性。

网络舆论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在网络上,很多不实信息和谣言都可以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在某些重大事件发生后,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更是惊人。

这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往往会营造出一种负面的政治氛围,使大学生产生恐慌和消极情绪,甚至影响他们对政治的信任和支持度。

针对以上问题,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论,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杜绝不实信息和恶意谣言的传播。

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舆论教育,培养他们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正面的网络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提升网络环境的积极性和健康度。

大学生自身也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看待网络舆论。

他们要懂得辨别信息、抵制谣言,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言论,保持一颗冷静的头脑。

大学生还要主动参与相关政治活动和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增强自己的政治参与度和能动性。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摘要】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指出了网络舆论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的优势。

分析了网络舆论的多样性,说明了不同声音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

文章还讨论了网络舆论中存在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作用以及激化效应。

强调了网络舆论的引导性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作用。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着深刻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策略来理性看待网络舆论并引导其正面发展,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舆论, 大学生, 政治心理, 影响, 传播, 多样性, 虚假信息, 激化效应, 引导性, 结论, 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1. 引言1.1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网络舆论作为新型传播媒介,对大学生政治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政治心理的变化对整个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网络舆论可以快速传播信息,引发大学生对政治事件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和决策。

网络舆论的多样性使得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立场和观点的信息,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全面的政治认识。

网络舆论中也存在着大量虚假信息,可能误导大学生的判断,甚至对其政治信仰产生负面影响。

网络舆论的激化效应可能会让大学生陷入对立和冲突之中,影响其政治情绪和行为。

网络舆论还具有引导性,可以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塑造其政治心理。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政治心理有着深刻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策略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舆论,保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以更好地应对未来面临的挑战。

2. 正文2.1 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可以迅速传播并持续存在的现象。

对于大学生政治心理的影响,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舆论的持续传播使政治信息更加便捷地被大学生获取和传播。

通过网络平台,各种政治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大学生可以迅速了解各种政治事件和观点,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话题讨论和决策。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一)2024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一)2024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一)引言概述:本文就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展开探讨。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形式,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网络舆论的态度和观点。

正文内容:一、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1.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2.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影响3.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言论表达的自由度和勇气的挑战4.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5.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社交活动的影响二、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态度和观点1.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认同和支持2.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质疑和反思3.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信任程度4.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参与意愿和行动5.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期望和改进建议三、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的原因分析1. 大学生受教育背景的影响2. 大学生个人经历和遭遇的影响3. 大学生对媒体的认知和理解4. 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事件的观察和衡量5. 大学生对自身权益和利益的关注四、大学生如何应对网络舆论的挑战1. 培养正确的网络舆论认知和判断能力2. 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 提高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4. 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5. 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实践五、总结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看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舆论持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

这些看法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背景、个人经历、对媒体的认知等。

为了应对网络舆论的挑战,大学生应该培养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表达能力,并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

同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实践也是应对网络舆论挑战的重要途径。

浅谈“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管理策略

浅谈“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管理策略

浅谈“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管理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新的大学生群体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就是所谓的“00后”大学生。

这一群体的成长背景、心理特征和管理策略都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较大的不同,因此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及管理策略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至关重要。

一、心理特征1. 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00后”大学生的个性独立度较高,他们更加注重自我意识的建构和发展,更加倾向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思想和行为上更加自主,不太愿意接受传统的权威和规范。

2. 对网络文化的依赖性“00后”大学生生长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他们对网络文化的依赖性较强,喜欢使用各种新媒体进行交流和娱乐。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3. 成长环境的多元化相比较以往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更加多元化,包括全球化的信息环境、多样化的文化背景等。

这使得他们更加开放、包容和具有跨文化视野。

4. 心理健康问题“00后”大学生在面对社交压力、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时,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视,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二、管理策略针对“0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管理策略:1. 尊重个性,注重引导在教育工作和家庭教育中,应该尊重“00后”大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意识,提供更多的引导而非指令。

建立起互相尊重和平等沟通的关系,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2. 积极引导网络使用面对“0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可以主动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提高信息鉴别和公共舆论意识,注重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伦理意识的培养。

3. 提供多元化的发展空间“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多元化特点意味着他们对于不同文化的接纳和包容度较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提供更多多元化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建立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4. 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关注“0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他们主动表达,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服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网络传媒渠道传播的关于某一事件、主题或个人的舆论态度和情感倾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的崛起与发展,使得舆论引导和影响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个人情绪也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广泛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影响。

一、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直接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高速、全球化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第一时间接触到舆情信息,并且通过网友留言、评论等方式参与到舆情的讨论中。

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情绪容易受到网络舆情的直接影响。

1.1 舆情信息的积极影响积极的网络舆情信息可以给个人带来正面情绪体验。

例如,一篇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可以激发读者的积极情绪和向上动力,使其感到自信、振奋和乐观。

这种情绪的传播作用可以帮助个人建立积极的心态,提升心理幸福感。

1.2 舆情信息的消极影响然而,消极的网络舆情信息也容易对个人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当网络上涌现出大量负能量、焦虑、恐慌的言论时,个人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感染,从而产生抑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

尤其是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时,不负责任的舆论导向可能进一步加剧个人的情绪波动。

二、网络舆情对个人情绪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的情绪影响外,网络舆情还通过其他方式对个人的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2.1 信息过载导致焦虑信息的泛滥和涌入使个人很难及时筛选和处理信息,导致信息过载。

面对庞杂的信息,个人容易陷入焦虑状态。

焦虑不仅可能影响个人的睡眠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

同时,焦虑也会进一步损害个人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2 比较心理带来的负面情绪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个人容易与他人进行比较。

当个人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处于劣势地位时,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落。

对于网络舆情中关于其他人的成功和荣誉的报道,个人可能会感到嫉妒和不满,从而对自己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3 群体效应引发情绪波动网络舆情往往伴随着群体行为和情绪传染效应。

网络舆情心理分析

网络舆情心理分析

网络舆情心理分析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上形成的,反映大众对特定事件、人物、事物等公共事务的持观点、态度和情绪的舆论现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传播观点和参与社会话题的重要渠道。

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网络舆情心理的深入分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首先,需要分析网络舆情背后的心理原因。

人们在网络上进行舆论表达往往受到了因特网匿名性的影响,他们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自由和开放的言论环境。

这种匿名性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安全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在网络上发表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此外,人们在网络上也能够寻求到类似观点的支持和认同,形成网络集体意识,加强对特定事件的共同理解和共识。

这些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网络舆情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并迅速传播。

其次,需要深入分析网络舆情的心理特点。

网络舆情往往具有情绪化、倾向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情绪化特点是指网络舆情往往通过情绪化的言语和评论来表达观点和态度,例如愤怒、悲伤、喜悦等,这些情绪能够更加直接地传递给其他用户。

倾向性特点是指网络舆情往往倾向于表达极端的观点和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二元对立的关系,例如黑白、善恶等。

传染性特点是指网络舆情可以通过网络上的虚拟社交连接与关系来影响其他用户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信息传播的“病毒效应”。

这些心理特点使得网络舆情在传播和影响方面具有特殊的特点。

进一步分析网络舆情的心理机制也是重要的。

网络舆情的传播往往受到心理认知和社会心理的影响。

心理认知是指个体对特定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包括主观偏见、信息获取和加工、信息选择和过滤等方面。

个体的认知和判断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不同的主观偏见和信息选择会影响个体对网络舆情的态度和观点。

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压力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分析-3页word资料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分析-3页word资料

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调查研究与剖析一、引言随着手机等终端媒体普遍使用以及网络快速发展,自媒体时代已经快速到来。

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容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表达自己想法,传达自身意见。

然而,大学生由于受其自身阅历、知识背景、辨别是非能力约束以及网络舆论中存在大量非理性虚假信息与随意感情宣泄影响,如果对其缺乏及时引导或处置不当,大学生容易在网络上发表违法违纪言论,甚至可能引发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

因此,在自媒体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及规律,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特征大学校园网络舆论载体形式多样,例如网站论坛、学校贴吧、微博、微信、QQ等,这些载体为个人观点自由表达与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共平台,随着智能化手机、电脑等广泛使用,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媒体,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阶段表现。

而且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过程是一个舆论主体、客体与网络媒体相互作用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反馈互动、衍生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程度地经历着浅舆论、显舆论与舆论化三个依次递进阶段。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表现特点1.调研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盐城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涉及理工类、文史类、经管类等10个专业。

于2019年6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其中有些问卷280份,问卷有效率93.3%。

其中,男生162份,占57.9%,女生118份,占42.1%。

2.结果剖析由于受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及生活状态与自我角色定位等因素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环境、价值理念多元化,大学生群体在情感、信念、价值观等呈现特有方式,形成具有青年大学生群体特性网络舆论行为。

(1)大学生把互联网做为交流主要媒介,对网络舆论行为认同感高互联网在不仅可以作为资料、数据共享平台,也逐步成为人际交流沟通、意见发表平台,还可以作为信息传播媒介,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通过调查发现,100%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是一种交流载体,且会经常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与他人进行交流,85%大学生表示会经常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舆论,73%认为互联网是资源丰富数据库。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与解读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与解读

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与解读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大量用户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和传播对某一事件、话题或个体的意见、情绪和态度。

它对个体、组织、社会甚至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产生重要影响。

针对网络舆情的心理学分析有助于了解人们对网络舆情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并为社会管理和舆情传导提供科学依据。

一、网络舆情的心理反应1. 虚拟身份与网络舆情: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常以虚拟身份参与讨论与争论。

这种身份虚拟化使得个体在网络舆情中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侵略性和情绪激动。

由于身份隐藏和匿名性,个体在互联网上倾向于暴露出内心真实的一面,从而放大舆情的负面情绪和言辞。

2. 社交心理与网络舆情: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流行使得网络舆情更加迅速传播和扩散,个体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进一步影响他人情绪和态度。

社交心理的核心是归属感和认同感,网络舆情通过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形成碎片化的评论和互动,进而引发情绪共鸣和社会认同。

3. 非理性思维与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往往在短时间内爆发,个体由于情绪的激动和信息的片面性,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思维方式。

这种非理性思维表现为过度一边倒的情绪表达、片面的立场固化和跟风的行为模式。

非理性思维使得网络舆情更容易陷入情绪化的泥沼,对正常的理性沟通和解决问题造成障碍。

二、网络舆情的心理行为1. 信息获取与网络舆情: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与参与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会通过筛选和选择性注意来获取相关信息。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更倾向于接收符合自己意见和立场的信息,同时忽视对立的观点。

这种信息过滤和选择性注意容易导致个体对网络舆情的非客观认知和理解。

2. 互动与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往往通过互动的方式传播和扩散,个体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行为来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

心理学研究发现,互动行为可以提供一种自我表达和社交需求满足的方式,因此个体往往会在网络舆情中积极参与互动,同时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言论和情绪影响。

3. 应对与网络舆情:面对网络舆情,个体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危害与成因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多样化,网络购物、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网络聊天等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性。

[2]其中,网络语言的变化反映了大学生的心态变迁,从中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滋长。

这些心理问题已经给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和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生活等带来了很多的危害。

造成这些严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社会各界思考和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危害当代大学生目前的网络语言和网络行为反映了当代青年大学生诸多的网络心理问题,其中比较严重和典型的是不负责任的心态、网络沉迷、网络依恋、网络厌学、网络孤独症、网络自卑、自我认同碎片化等。

这些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诸多的危害,妨碍了大学生道德精神的健康成长,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阻碍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撕裂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发展现状与健康心理的标准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这也提醒了高校还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成因造成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网络环境本身建设和监管不到位的外在原因,也有学校对大学生网络心理方面教育缺位的原因,还与大学生本人自控力、自调力不强有关。

其中,网络环境的建设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很多非法、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极大地污染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世界。

而学校教育包括学科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科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不够重视,还没有真正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学生本身具有个性强的特点,喜欢自由的网络环境,不主动和积极地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和网络生活,这样难免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给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当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给当今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很多挑战,比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方式、教育内容等,其实这也为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升级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教育理念层面的挑战与机遇。

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

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

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探析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时的行为特征及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

网络舆情的爆发往往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高职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用户之一,需要学会面对网络舆情,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形象。

首先,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和行为冲动。

网络舆情通常涉及敏感的话题和争议性事件,容易激起情绪的波动。

高职学生往往是年轻人群体,对舆情事件很容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可能会产生冲动的行为,例如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以情绪发泄。

面对这种行为特征,高职学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被情绪所左右。

情绪波动时,可以采取一些放松的方式,例如运动、听音乐或与朋友交谈,以缓解紧张情绪。

其次,要对舆情事件进行客观分析,了解各方观点,争议的原因和背景。

通过理性思考和理性表达来应对舆情,避免过激言语的发表。

其次,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还包括盲目跟风和人云亦云。

因为网络舆情尤其是热门话题往往引发大量讨论和争议,高职学生容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盲目跟风,成为一只"喊话鸟"。

这种行为特征容易导致高职学生行为不理性,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特征,高职学生需要采取应对策略来保护自己。

首先,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盲目追随别人的意见。

要通过自己的判断和分析来对待舆情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其次,要加强信息的筛选和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来自网络的消息和言论。

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和渠道获取信息,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

最后,高职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行为特征还体现在传播和参与度。

网络舆情往往以传播迅速和参与度高为特点,高职学生作为网络粉丝和用户,容易被舆情事件所吸引,成为传播的主体和参与的一部分。

这时候,高职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参与传播和参与度的影响力,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面对这种行为特征,高职学生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 3G、4G 时代的到来,网络和便携式设备的普及,各类信息向大学生席卷而来。

作为网络中活跃的群体,大学生世界观和心理还未真正成熟,为了研究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特征,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与上网时间有关;(2)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所产生的行为与他们对网络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认识有关( 3)面对网络舆论,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并肯定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必要
性。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舆论;心理特征
一、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力量,具有很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随着信息网络覆盖大学校园,大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获得信息,网络舆论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与其他媒介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具有不同的特点:多元性的意识形态;包含了互联网中大量的灰色化信息以及庸俗化信息;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等 [1][2] 。

因此,大学生群体面
对网络舆论时,其产生的心理影响以及相对独立的思 维方式和性格特征是什么?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为此,本研究以“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 为重点,选择了江苏某高校的大学生为样本,采用了 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四百多位大学生的数据,试图 从数据中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二)大学生 的上网时间和专业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三)当 代大学生网络使用程度与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态度有 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四)大学生能够清醒的辨别 网络舆论吗?对网络监督有什么看法?
二、大学生网络使用现状 由统计数据分析得知,大学生上网时间与专业有 一定的关系,文科类的学生上网时间呈下降趋势,上 网时间小于 2 小时的学生明显比理工科类的学生多, 理工科类有超过 内, 科类的多,而上网时间在 8 小时以上的学
生数量文科 类和理工类相当, 文科类的略多。

由于学科性质不同, 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学科差异和性别差异。

文科类女生 居多,并且课业负担相对轻松,然而上网时间却在
两 小以内的学生居多,说明文科类的学生不是很依赖网 半的学生上网时间在 2-4 小时以 网时间在 4-8 小时之间的理工科类的学生比文
络,于此同时,文科类上网时间在 8 小时以上的学生 与理工科类的学生数量相当,这也说明了文科类的学 生也有个别依赖网络,如看电视剧、网络购物、情感 聊天、打游戏。

而理工科类的学生 时之间的居
多,上网时间在 4-8 小时及以上的
学生总 量比文科类的学生总量多,这是因为理工科类学生男 生居多,体现出理工类的学生较依赖网络, 如打游戏。

三、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的心理特征 由于网络充斥着各种信息,这对于世界观尚未成 熟、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思维与 理智上的较量。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认为网络舆论的可 信度一般,但与其上网时间有一定程度的关系。




2-4 小时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的可信
2 小时的学生 数量多;上网时间 4-8 小时的学生认为网络舆论的可 信度比上网时间在 2-4 小时的学生多,认为可信度低 的学生比小于 2 小时的学生少,而认为可信度非常低 的学生比上网时间小于 2 小时的学生多。

由此可以得 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舆论的可信度 一般;网时间在 2-4 小
时间小于两小时的同学大部分认为网络舆论的可信度 一般; 度较高和较低的数量都比上网时间小于
(2)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多,大学生对网络舆论可信度的态度两极化更加明显,认为可信度高和可信
度低的人的比重逐渐增多,并且这种趋势在上网时间 为 4-8 小时的学生之间较明显; ( 3)上 学生由于较少接触网络信息,普遍认为网络
舆论的可 信度一般。

大学生面对网上热点关注的网络舆论能够保持理 性、持观望态度,一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对于 未经确认的网络消息,会转发的学生超过半数,这包 括有时会转发和经常会转发;在对待网络舆论对社会 的影响这一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对社会有一定的 影响,有超过百分之 影响;认为网络舆论对社会影响不大的同学完全不转
发未经确认的网络消息的数量比认为有影响的同学少 的多,这体现出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 响不大,可以随意发布或转载未经确认的网络消息, 认为这种行为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而认为网络舆论会 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同学则大多数完全不转发未经确认 的网络消息,只有少数是经常转发。

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看法,大部分学生认识到网 络舆论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倡导采取积极有效的 法律监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 较强的法律意识与较高的自身修养,是比较文明的网 络群体。

然而也不乏少数学生对网络舆论监管持否定 的态度,认为网络监网时间较少的 的学生认为对社会有很大的
督限制了言论自由,应该抵制,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向往绝对自由、性格张扬的特点。

调查中,大学生认为负面的网络舆论的危害程度度从高到低有这些:扰乱社会公正、破坏社会秩序、违反社会公德、主题道德责任缺失、自我意识膨胀、易诱发伦理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够较清楚的认识到负面网络舆论的危害,并且能够认识到并联系网络舆论与自身道德和社会的关系,正确看待并使用网络舆论。

四、研究启示与建议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1)根据专业的不同,导致大学生上网时间有所不同,最后导致他们对网络舆论的可信度不同,每天上网时间在4-8 小时之间的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容易形成两极化的看法,即可信度较高和可信度较低;( 2)面对网络舆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从众,人云亦云,持观望态度;(3)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的态度与他们对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有关;(4)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必要性,认为负面的网络舆论对社会及个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此次调查,我们建议:(1)大学生需要培养正确网络观,提高道德修养,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能
够做出自己的辨别与判断; (2)学校和社会需要对于网络舆论进行监督,采取正确恰当的措施,有利于校园和社会能够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 本论文受到江苏省指导项目《大学生面对网络舆论心理特征分析》和江苏省教育科学“ 项目
五”规划
(B-b/2013/01/036)的资助。

参考文献:
[ 1 ]潘宏.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三观”的影响及对策探究[J].中国报业,2011, (08): 109-110.
[2]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 (3):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