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2)归园田居(其三)优质教案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提示:⑴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⑵彻底悔悟。
⑶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提示:⑴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⑵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尘网羁鸟池鱼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拓展阅读:陶渊明诗中的隐逸分析在古代高贤雅士的眼里,隐逸是一种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
陶渊明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隐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所处的东晋末代,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奢靡,石崇、王恺斗富使侈浊之风登峰造极。
东晋的司马王朝就像一驾老牛拉着的破车,行进在风雨迷蒙的荒野上。
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名将,戎马倥偬而官至八州都督(不知相当于今天来说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封长沙郡公。
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
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
在“回崖叠嶂凌苍苍”的庐山脚下的小村庄,是陶渊明的摇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大自然的日月、山水、草木、虫鱼,启迪着他的聪慧,塑造着他的风骨。
依高山流泉,他从小就苦读诗书。
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他也曾做过几次官。
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
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
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卑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教学重点:会朗读会理解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
(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二、了解诗人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
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
他是谁?——陶渊明。
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
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
3.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
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强化。
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
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板题:归园田居)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出示目标(一)请看学习目标:(投影显示)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
师板书生读错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
下面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
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第一篇:归园田居其三陈思嘉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大意,抓住诗眼理解主要思想2、学习方法,学习隐居精神。
导入: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体会于心,寄托于酒。
古代文人贤士,有一种情怀,寄情于山水田园之中,以求精神的慰藉。
说起山水田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Ppt,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著名的田园诗——归园田居(2分钟)这首诗的写作和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关系密切。
那就是最能体现陶渊明高尚品性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从小有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
陶渊明的性格可谓刚正不阿,适情任性。
几次做官又罢官。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留下了一篇千古名文《归去来兮辞》,归哪?归乡。
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作诗,一面参加农业劳动。
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3分钟)《归园田居》就写于隐居后的第二年,是古体诗,一共有五首,这是第三首。
我们先看看学习这首诗进行的主要活动:一、学生范读,节奏划分。
教师评价,展示;学生齐读,感受节奏。
总结五言诗节奏规律。
做笔记。
二、读出诗味。
先自由吟读一遍,大声。
然后推荐最具有诗情的是谁?读。
然后评价。
范读。
感受。
哪一句最读的与众不同?最后一句。
最后一句在全诗的表达方式中有什么不同?在抒情首联颔联颈联诗句都是在叙事。
所以读出点叙事的味道,前面在叙述什么?耕种,适合慢点读。
试一试。
好,尾联读出抒情的情味来。
最后一句,那些词要注意?不足惜,领读。
(7分钟)吟读这个层面只是对诗歌把握的第一个层次,如何能够读出诗歌的深层韵味来,那一定要有味的“品诗”。
三、品析词句。
咬文嚼字品出字词意味。
品出作者辛苦;问题:陶渊明此时是农夫的身份,评价他是不是一个好农夫?盛和稀的对比。
种田技术不佳。
是个好农夫,但是他很努力是不?从哪些字词中品出他很努力?早出晚归,时间之长,路途艰难,夕露沾衣。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其三)》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下面是课文教学设计,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
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
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
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
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
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
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9篇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1《归园田居》(其三)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我们刚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谁来谈一下对陶渊明的理解?生1:东晋人,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
师:大家补充。
生2:做过彭泽县令,写了五首《归园田居》。
他厌恶当时黑暗的官场。
生3: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他的很多诗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生4:还有,他好像后来的生活很苦。
师:是啊,人总是在选择中放弃,在选择中忍受的。
现在大家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诗歌,弄懂基本的读音和字义好吗?生默读,交流词义。
3分钟后。
一读文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师:早晨的时候我们背诵了此诗,现在我们来进行正式的第一遍朗读——请同学们读出一种尴尬和一种辛苦。
然后我让同学带表情和动作地朗读。
生读。
2分钟后生3:老师,我来读。
“种豆南山下”(平缓)“草盛豆苗稀”(两手摊开,做无奈状)。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做劳累无奈状,劳累,语气低)“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做无奈状,语气低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甩头做无畏状)生鼓掌师:谁来点评生3的表现生5: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意思,有尴尬,有无奈。
我觉得语气还不够准确。
师:哪里?生5:最后一句应该读出一种坚定的语气。
师:你来。
生5:读(语气坚定)师:谁来谈谈诗中的尴尬和辛苦?生6:辞官高高兴兴来种田,结果是草比苗旺,尴尬;每天要披星戴月地劳动,辛苦。
生7:还有,草弄衣服,露水把衣服都弄湿了,很狼狈。
师:还有补充吗?(过了一会,没有)二读文本:读出两个转折和一种执着。
生:慢慢品读生8:老师我读出了。
师:讲。
生8:“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是一个转折,“但使愿无违”是第二个转折。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标题:归园田居(其三)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学生将了解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表达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准备: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作文纸和文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或黑板展示归园田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了解和想法。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归园田居(其三)》的课文材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默读。
2. 请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3.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例如比喻、拟人等。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步骤三:创作活动(20分钟)1. 提供一些关于归园田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你认为归园田居生活的优点是什么?你想象中的理想归园田居是什么样子的?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理解,进行写作活动。
可以让学生选择写一篇小短文、一首诗歌或者制作一幅画,表达自己对归园田居生活的理解和想法。
步骤四: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选择朗读、展示画作等形式。
2. 学生之间进行作品分享和互动,可以提出问题、给予肯定和建议。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归园田居生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
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
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
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特殊的的内涵。
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
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这正是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
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
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本课教学拟据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拓展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
最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
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
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其质朴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田园情怀。
2.难点:赏析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一段乡村田园风光的视频,引出诗歌。
2.陶渊明简介
介绍陶渊明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
(1)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2)分析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和内心感受。
5.田园情怀体会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讨论田园生活对现代人的意义。
6.艺术特色赏析
(1)赏析诗歌的语言质朴、意境清新等艺术特色。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白描、对比等。
7.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田园情怀和艺术特色。
8.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赏析短文。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学习欣赏和理解《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培养学生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课文《归园田居其三》的朗读和解读;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分析;3.阅读讨论与写作活动;4.诗歌创作和朗诵。
三、教学重点1.掌握《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结构和意义;2.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课本《归园田居其三》复印件;3.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谈论归园田居的意义和价值;2.向学生介绍《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朗读和解读课文(10分钟)1.将课文朗读一遍,鼓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2.让学生谈谈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解读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步:课文分析(15分钟)1.让学生分析课文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押韵等方面;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第四步:阅读讨论与写作(25分钟)1.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2.指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感受;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归园田居的短文。
第五步:诗歌创作和朗诵(15分钟)1.激发学生对乡村和自然的情感,让学生尝试写一首有关乡村和自然的诗歌;2.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六步:总结与展望(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或自然景点,增加对归园田居的感知;2.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在乡村或自然中的体验和感受,并与同学分享;3.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第一篇: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
2.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3.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4.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掌握陶渊明的诗歌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理解诗歌寓意,在诗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等。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会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以安慰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看他是怎样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
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处处受到排挤。
在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辞官隐居了。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整体感知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
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三》教案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板书题目)二、了解作者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
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
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
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
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诗经》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
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
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
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停顿,读出情感。
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来解读这首诗。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包括作者杨万里、写作背景等;2. 共同朗读《归园田居(其三)》;3. 诗歌欣赏和分析,包括诗歌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4. 学生自由发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教学步骤:Step 1:创设情境,介绍杨万里及《归园田居(其三)》的背景知识。
-通过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示适合年龄的杨万里图片以及相关的背景音乐。
-介绍《归园田居(其三)》的诗歌背景,包括杨万里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Step 2:共同阅读诗歌,辅助学生了解诗歌内涵。
-老师先朗读全文或者分段进行朗读,学生跟读。
-辅助学生理解生词和短语的意义,解释复杂句子的结构。
Step 3:诗歌欣赏和分析。
-让学生回想自己在刚才共同阅读中的体会,或者再次朗读诗歌。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引导学生从主题、意象、语言表达等方面分析诗歌。
Step 4:学生自由发挥,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或几段诗句,仿照杨万里的字句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诗歌。
-学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Step 5: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或表达成果。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其他形式的表达,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课堂上进行一定的点评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借鉴。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创作和展示来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 学生的创意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创作和展示来评价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互相借鉴和交流来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2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通过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人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表达的追求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课文归园田居其三、课件、多媒体设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田园生活的印象,引发学生对于自然与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思考。
2. 引入课文: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前两句:“归园田居维贤良,岁晏然后忘言兵。
”,让学生猜测接下来的诗句可能表达何种意境。
3. 共同阅读:整体阅读课文归园田居其三,并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诗歌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诗歌的每一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句所表达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引发学生个人的诗歌联想和情感共鸣。
5. 感悟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表达自己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的理解。
6. 创作练习:让学生以归园田居为创作题材,写一篇描述自然与宁静生活的短文。
教师提供适当的写作指导和范例,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7. 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8.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强调要保持对自然的热爱,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的赏析笔记,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拓展:1. 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材料,让他们了解更多与田园生活和自然有关的诗歌作品。
2. 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一些田园风光的图片和音乐,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归园田居的理解和感受。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名称: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目标:1. 了解《归园田居诗》的内容,并理解其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归园田居》其三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
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归园田居景观描写。
2.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归园田居景观描写。
2.学习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文学名著《红楼梦》。
2.教具: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前面授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归园田居”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展示归园田居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阅读与理解(20分钟)向学生介绍《红楼梦》中归园田居的情节,并要求学生分组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和引导。
3.欣赏文学作品(15分钟)选择一段关于归园田居的描写,向学生朗读,并与学生共同欣赏。
师生共同分析描写手法、氛围营造和意境表达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思考与讨论(1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一些思考题,师生共同进行讨论。
例如:“你认为归园田居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这种景观描写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什么样的魅力?”5.小组合作与展示(20分钟)要求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处景观进行描写并制作海报展示。
海报可以包含相关的文字描述和图片。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作为参考。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对他们的小组合作和展示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在家自行阅读《红楼梦》,并撰写读书心得、小说分析等。
2.鼓励学生参观古建筑,感受归园田居的真实场景,进一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景观描写。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培养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编辑包括哪些内容?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屏幕出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2、细读感悟:种豆,除草,起早贪黑,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呀,那么诗人认为辛苦吗?结合诗句、作者的生平以及刚才头脑中展现的画面谈谈你的理解3、深层探究:陶渊明的这首诗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果你是少儿图书的美术编辑,为了吸引孩子,也为了帮孩子更好的理解这首诗,你最希望为这首诗配上哪幅画面?为什么?要求:(1)用第一人称;(2)有景物和人物描写(动作、心理描写);5、推荐交流: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者全班交流[屏幕出示] 1、陶渊明月夜归耕图2、教师习作:我虽然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的草丛中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此起彼伏的蛙鸣,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归耕图如果有“丝竹乱耳,案牍劳形”,哪有机会和心情欣赏这良宵美景?调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来助兴,它给辛劳了一天的我以清凉温柔的抚慰远离官场,远离喧嚣,按自己意愿生活的感觉真好!3、学生点评六、配乐诵读,积累升华为了让这本书更畅销,出版社还打算给她配上音像资料——光蝶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想必大家已经深刻地感悟到作者的志趣情怀,此时的我们不仅能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还能读出情感和韵味来,老师相信你们!来吧,我们一齐背诵——[屏幕出示] 方法指导:事件——所见——所感七、盘点收获,课堂总结回顾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我们如何去鉴赏一首古诗呢?学生畅所欲言[屏幕出示] 读懂诗意——呈现画面——品味语言——感悟意境大家齐心协力,胜利地完成了这首诗的文字、美图、录音的编辑工作,我想这也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诗情画意中感知我们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八、活学活用,课外拓展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我们今天所学的是他的第三首课后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一个“镜头”,改成一篇小散文“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板书设计:劳动平淡愿决别官场,回归田园美好情趣拓展阅读:《归园田居·其三》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
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心灵的感悟,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背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能力目标:
领悟诗歌的意境,懂得怎样去阅读和赏析诗歌。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即陶渊明本性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情境渲染法联想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温故知新)
以背诵《桃花源记》开始,师提问: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地方?(生回答)
师: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今天我们再走进他的诗歌《归园田居(其三)》,去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
先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要求是读准字音和节奏。
(师板书题目作者)
2.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激发朗读诗歌的兴趣)
(1)自由朗读两次,师提示注意读音“荷”(hè)和长(zhǎng)
(2)要求学生划分节奏。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师示范朗读。
(4)全班齐读。
(5)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全班点评。
3.赏读诗歌(感悟诗歌意境,了解田园生活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内心世界)(1)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觉到了诗人笔下田园生活的特点了吗?请同学来说说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你了解到什么。
(畅谈感受)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后,再请学生来谈。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下面我们来欣赏几副插图,结合你对诗句的理解,发挥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小散文。
要求:1.用第一人称。
2.要有景物和心理描写。
3.时间为五分钟。
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优秀作品,而后全班交流。
(笔绘美景)
将生得优秀习作投影交流,师:从习作中,我们能感受到,陶诗中的田园生活是
怎样的呢?
明确:陶诗中的田园生活是美好、温馨、自由、幸福的。
师:那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朗读这首诗,注意要读出自由、幸福的感觉来。
全班饱含感情齐读。
(3)师:大家读得真好。
如此美得诗歌,如果能背下来,那就更好了,给一分钟的时间自由背诵,看看大家能否把它流利地背出来。
全班齐背。
4.深读诗歌(理解全诗的主旨,领悟诗人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人生境界)
师:现实生活和诗歌中描绘的生活有着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反差。
现实生活中的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果真如此地悠闲吗?
(大屏幕显示)《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师:从中你看出五柳先生陶渊明的生活是怎样的?
明确: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师:那为何如此生活拮据的陶渊明在诗中会显得如此悠闲,享受劳动的乐趣呢?你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明确:但使愿无违。
师:那要怎样理解句中的“愿”呢?(板书:愿)
生回答。
师屏幕显示《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从上面诗文中,我们可看出他作官是误入,身在官场,心在旧林。
所以,他面对困顿的生活时不抱怨现实。
种种原因归结为诗歌里的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个“愿”是一种按照自己意愿生活,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的生活态度,把这种态度体现在文中也就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风格,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任真”的本性,即不管做什么事,都全凭自己的真心去表现,于是陶渊明就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达到了“自我实现”境界的文人。
这句道出了全诗的主旨,道出了诗人的心声。
理解了诗歌以后,我们再读一读此诗歌。
学生再次齐读此诗。
5.课堂小结
师屏幕显示:人生格言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
有的人却不同,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师:人总是在不断的舍和得,陶舍弃了官场,舍弃了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宁
静,自由。
他的这一抉择,正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师板书:人生境界)同学们,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将如何正确选择“舍”与“得”呢?诗人的境界我们可以达到吗?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背诵这首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学习诗人追求人生的精神吧。
(播放配乐)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归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