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中考常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定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定句对客观事物表示确信或否定,组成判定与被判定关系的句子,叫判定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组成:1.以虚词配合必然的句式表示的判定句,如借用“者〞、“也〞等词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那么〞、“悉〞、“本〞等词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平民?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定,也是文言文中判定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必然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份,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打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表达句叫被动句。
一样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因此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63 个初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常见句式之一,说它“倒装”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的,其实从古汉语语法角度来看,并不是“倒装”,而是正常句法。
初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宾短语后置。
以下整理出的是初中课内文言文里所有的倒装句。
七年级(上)《童趣》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状语后置,应为“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2.徐喷以烟(状语后置,应为“徐以烟喷”)《<论语>十二章》3.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仁为己任”)《山市》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状语“(于)楼上”后置]《<世说新语>两则》5.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句宾语“何”前置)《河中石兽》6.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当于上流求之”)7.果得于数里外(状语后置,应为“果于数里外得”)七年级(下)《伤仲永》8.还自扬州(状语后置,应为“自扬州还”)《木兰诗》9.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问女所思何”)《孙权劝学》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宾语前置,应为“大兄见事何之晚乎”)11.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口技》12.会宾客大宴(宾语前置,应为“会大宴宾客”)《狼》13.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八年级(上)《桃花源记》14.问所从来(宾语前置,应为“问从所来”)《陋室铭》15.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陋之”)《核舟记》16.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应为“其相比者两膝”)1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应为“盖简修狭者桃核为之”)《记承天寺夜游》18.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1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观潮》20.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于鲸波万仞中”后置)21.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于水面”后置)《湖心亭看雪》22.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23.大雪三日(定语后置,“三日”修饰“雪”)八年级(下)《五柳先生传》2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先生何许人也”)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贫贱”“于富贵”为介词结构后置)《马说》26.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马”的后置定语)2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送东阳马生序》2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应为“弗怠之”)2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小石潭记》30.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岳阳楼记》3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32.多会于此(状语后置,应为“多于此会”)3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应为“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应为“吾与谁归”)《醉翁亭记》35.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状语后置,应为“于途歌”“于树休”)36.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省略句,省略宾语;倒装句,状语“以文”后置)《满井游记》37.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状语后置,“出于匣”即“于匣出”)38.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状语后置,应为“于山石草木之间潇然者”)39.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宾语前置,应为“未知之也”)九年级(上)《陈涉世家》40.祭以尉首(状语后置,应为“以尉首祭”)《隆中对》41.时人莫之许也(宾语前置,应为“莫许之”)42.曹操比于袁绍(状语后置,应为“曹操于袁绍比”)43.信义著于四海(状语后置,应为“信义于四海著”)44.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状语后置,应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于秦川出”)《出师表》4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状语后置,应为“于桓、灵未尝不叹息痛恨也”)46.咨臣以当世之事(状语后置,应为“以当世之事咨臣”)4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状语后置,应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九年级(下)《公输》48.何罪之有(宾语前置,应为“有何罪”)49.胡不见我于王(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0.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51.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应为“管夷吾于士举”)52.征于色(状语后置,应为“于色征”)53.生于忧患(状语后置,应为“于忧患生”)《鱼我所欲也》54.所恶有甚于死者(状语后置,应为“所恶有于死者甚”)55.此之谓失其本心(宾语前置,应为“此谓之失其本心”)《惠子相梁》56.夫鹓鶵发于南海(状语后置,应为“夫鹓鶵于南海发”)57.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58.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邹忌讽齐王纳谏》59.忌不自信(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应为“忌不信自”)60.欲有求于我也(介词结构“于我”后置)《愚公移山》61.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应为“汝之不惠,甚矣”)62.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应为“苦何而不平”)6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
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
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
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
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
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省略量词
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例: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
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
四、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 以虚词配合 (l )陈胜者,阳城人也。
( 2 )夫战,勇气也。
( 3)环滁皆山也。
(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 借助于 “乃”、“是”、“为”、“则”、 (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2 )斯是陋室。
( 3 )项燕为楚将。
(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5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6 )臣本布衣。
(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者”、“也”等词构成。
陈涉世家》《曹刿论战》 《醉翁亭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 悉”、“本”等词构成。
《陈涉世家》 《陋室铭》 《陈涉世家》 《岳阳楼记》 《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3. “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 以下几种形式: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I. 用为•…所 、为所”表示被动。
( 1)二虫尽为所吞。
2. 用“为 +动词 ”表示被动。
(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 用“于 ”表示被动。
(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 [ 蛇]黑质而白章。
( 2) [ 桃花源中人 ]见渔人,乃大惊。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 [鼓]而衰,三 [鼓 ]而竭。
( 2)陈涉自立为将军, [立]吴广为都尉。
3.宾语省略 (1) 上使[扶苏]外将兵。
初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解析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记》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考倒装句汇总一、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例:他那和蔼可亲的笑容,循循善诱的教导,时时出现在我眼前。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教导”和谓语中心语“出现”不搭配。
将“循循善诱的教导”删去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例:我们参观了这个学校开展学英雄活动的经验。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动宾搭配不当,谓语中心语“参观”和宾语中心语“经验”不搭配。
将“参观”改为“学习”即可。
3.主宾搭配不当例:冬天的济南是晴朗无云的季节。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主宾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济南”和宾语中心语“季节”不搭配。
将“冬天的济南”改为“济南的冬天”即可。
4.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例:他在培育杂交水稻方面花费了很大的心血。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修饰语“很大”和中心词“心血”不搭配。
将“很大”改为“很多”即可。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哥哥不但瘦,而且精神饱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将“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即可。
6.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例: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能否”包含了两方面内容,“成功”只包含了一方面内容。
在“成功”前加上“是否”即可。
二、成分残缺1.缺少主语例:通过讨论,使我们的决心更大了。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主语。
将“使”删去即可。
2.缺少谓语例:春天来了,校园中的花草树木。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谓语。
在句末加上“生机勃勃”即可。
3.缺少宾语例:我们应该从小培养诚实守信。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缺少宾语。
在句末加上“的美德”即可。
三、成分冗余1.重复多余例1: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新软件,就难于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解析】这句话的病因在于重复多余。
“否则”和“拿不出新软件”二者重复,应取其一。
例2: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初中倒装句
文言句式(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按照学者的总结,就是“信、达、雅”三字。
“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中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就是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首先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
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然后再作翻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直译严密,才不会错过重点字词,导致失分。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能翻译得通俗明白。
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型,有关重点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虚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前几节课已作了复习,词语解释对于句子翻译固然重要,特殊句型方面的知识也不能忽略。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两种不能简单直译的句型——倒装句和省略句。
1、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跟在动词或者介词后面构成动宾短语或者介宾短语,如“热爱生活”“为人民”“在哪里”,可是文言文中,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语言条件下,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
有三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示例:①……今(安在)?《行路难》疑问代词“安”作动词“在”的宾语,译:……(前途之路)如今(在哪里)?②问:“(何以)战?”(《曹刿论战》)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译:(曹刿)问:“(公)凭什么条件打仗呢?”练习: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译:(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1. 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2. 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
3. 宾语省略(l )上使[扶苏]外将兵。
(2)便要[渔人]还家。
4. 介词省略(l )置[于]人所罾鱼腹中。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三、捕蛇者说》《曹刿论战》陈涉世家》陈涉世家》《陈涉世家》桃花源记》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l. 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
2. 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 用“于”表示被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童趣》陈涉世家》初中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 )陈胜者,阳城人也。
(2)夫战,勇气也。
(3)环滁皆山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借助于“乃”、“是”、“为”、(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斯是陋室。
(3)项燕为楚将。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6)臣本布衣。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陈涉世家》《曹刿论战》《醉翁亭记》《邹忌讽齐王纳谏》则”、“悉”、“本”等词构成。
《陈涉世家》《陋室铭》《陈涉世家》《岳阳楼记》《出师表》《出师表》《出师表》、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丑妇效颦】西施病心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句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倒装句更是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掌握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来强调或突出某些内容,或者是为了满足韵律、节奏等方面的需要。
二、倒装句的类型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这里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自”是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在这里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2、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
”正常语序应该是“于长勺战”,“于长勺”是表示地点的状语,后置了。
3、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可使报秦者”是后置定语。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分别是修饰“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了。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甚矣”,将其前置,造成了主谓倒装。
三、倒装句的作用1、强调突出通过改变语序,将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更显眼的位置,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关注。
2、符合韵律在一些诗词歌赋中,为了满足韵律和节奏的要求,会采用倒装句。
3、丰富表达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语言的魅力。
四、如何识别倒装句1、积累常见的倒装句式通过学习和积累,熟悉各种类型的倒装句,形成语感。
2、结合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处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语序是否合理。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早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3、宋何罪之有?〔〕4、战于长勺。
〔〕5、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6、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7、异哉,是鼠之黠也。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强调“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应为:世悲哉也。
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早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应为:吾与谁归。
我和谁一起相处。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句型:“中心词+定语+者〞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句型:“中心词+之+定语+者〞应为: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在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攻伐,国与国之间形成黑白分明的界线。
而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有一位名叫孙子的军事家,他提出了“兵法”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兵者,必加思考。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是一种“先知己后知彼”的思想,是对决策的高度要求。
如果我们对自己和对手的情况都能有清晰的认识,就有了制定成功战略的基础;反之,如果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情况或对手的情况,就很难做出明智的决策。
因此,孙子在战争中提倡“审时度势”,以便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采取不同的战略和措施。
倒行逆施,非常谨慎,这也是孙子奉行的原则之一。
他认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为弱;先知己而后知彼,则胜率为半,等待战机而后发动,则胜率为三分之二。
选取正确的入手点,借助时机,多方面地协调杀伤力量,这都是能增加胜算的策略。
此外,孙子还讲到了约束士气的重要性。
在鼓舞部队斗志的同时,也要时刻提醒消弱敌方士气的方法。
他对部队的要求是:动则以军事素食,静则以农事休息,持续进行课训。
通过教育来提高战士的技能和素质,同时也能够降低部队的进攻成本。
“攻其不备,及其所不意,出其所不意”,这是《孙子兵法》中比较著名的说法。
意思是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采取出其意料之外的进攻策略,从而达到压倒敌人的效果。
而这种战略的执行,需要优秀的军事指挥和指挥员的积极作用,以便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孙子兵法中的思想理念,不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而且对现代战争也有诸多启示。
它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对手,清晰地分析形势,明确目标,尊重规律,勇于创新,在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被限制在国家之间的冲突中,但军事思想和战略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毋庸置疑,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影响深远。
首先,孙子的“知己知彼”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把大事托付给臣
•
战(于长勺)。… …在长勺战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危难之间
奉命
•
如: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马之千里者。
•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
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
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
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
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5)状语后置句
•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倒 装句
倒装句类型
• 1、谓语提前句 • 2、宾语前置句 • 3、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
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 为”、“是”等作标志。 • 4、定语后置句 • 5、状语后置句
(1)谓语提前句
•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 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 在主语之后。
•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
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
如:
•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在否定句中,宾•
如:城中皆不之觉。
(3)宾语前置句的标志
•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 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 为”、“是”等作标志。
• 如: • 何陋之有? • 宋何罪之有?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定语后置句
•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
质与特征的。
•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
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
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
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
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
如:
•
屠惧,投之(以骨)。 … …用骨投之
•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尉首祭祀
•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
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
的顺序颠倒过来。
•
如:
•
甚矣,汝之不惠(慧)。
•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甚矣哉,为欺也!
•
现代汉语也有这种谓语提前的句子,如,起来,饥寒
交迫的奴隶。
(2)宾语前置句
•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 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