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载计算算例

合集下载

风荷载计算算例之欧阳歌谷创编

风荷载计算算例之欧阳歌谷创编

3.6.风荷载计算欧阳歌谷(2021.02.01)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0k z s z w u u βω=(8.1.1-1)s u ——体型系数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β——风振系数0ω——基本风压k w ——风荷载标准值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确定。

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8.2.1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8.2.1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8.2.1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和2.00。

则90.6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1012Z gI B β=+(8.4.3)式中:g ——峰值因子,可取2.5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 =8.4.4-1)115x x =>(8.4.4-2)式中: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1.28、1.0、0.54和0.26;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风荷载计算算例说课材料

风荷载计算算例说课材料

风荷载计算算例3.6.风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0k z s z w u u βω= (8.1.1-1)s u ——体型系数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β——风振系数0ω——基本风压k w ——风荷载标准值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确定。

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8.2.1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8.2.1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8.2.1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和2.00。

则90.6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90.690(2.00 1.93) 1.93 1.934210090z u -=-+=-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1012Z gI B β=+ (8.4.3)式中:g ——峰值因子,可取2.5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0.12、0.14、0.23和0.39;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 =(8.4.4-1)115x x => (8.4.4-2)式中: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1.28、1.0、0.54和0.26;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风荷载计算算例

风荷载计算算例

3.6.风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wuu(8.1.1-1)kzsz0u——体型系数su——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z——风振系数0——基本风压w——风荷载标准值k体型系数u s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确定。

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u z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8.2.1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8.2.1条地面粗糙度为B类。

由表8.2.1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和 2.00。

则90.6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u z 90.69010090(2.001.93)1.931.9342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3.7.s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T1=0.10~0.15n=3.0~4.5s,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2Z12gIB z1R(8.4.3)10式中:g——峰值因子,可取2.5I——10m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0.12、0.14、1090.7和0.39;R——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B——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z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2x124/36(1x)11(8.4.4-1)30f1x,x511kw0(8.4.4-2)式中:f——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1k——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B、C和D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1.28、w1.0、0.54和0.26;1——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例题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例题

风荷载标准值计算例题风荷载是指建筑结构在风场作用下所承受的荷载,是建筑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荷载的计算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准确地计算风荷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介绍风荷载的标准值计算方法,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假设某建筑结构位于某地区,其设计基本风压为0.6kN/m²,该建筑结构的高度为30m,现需要计算该建筑结构在风场作用下的风荷载标准值。

首先,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出该建筑结构在设计基本风压作用下的风荷载标准值:F = qz × A。

其中,F为风荷载标准值,单位为kN;qz为设计基本风压,单位为kN/m²;A 为结构投影面积,单位为m²。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F = 0.6kN/m²× 30m × A。

接下来,我们需要计算出结构的投影面积A。

在实际工程中,结构的投影面积通常可以通过结构的平面图进行测算,这里假设该建筑结构的投影面积为100m²,代入公式进行计算:F = 0.6kN/m²× 30m × 100m²。

= 1800kN。

因此,该建筑结构在设计基本风压作用下的风荷载标准值为1800kN。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为风荷载标准值的计算方法,实际工程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形式、风场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和计算,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风荷载的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文的例题介绍,相信读者对风荷载的标准值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在实际工程中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风荷载的计算,确保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欢迎共阅1 风荷载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KN/m2)按下式计算:1.1.1基本风压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50年一遇按公式 其中的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规范以粗糙度类别场地确定之后上式前两项为常数,于是计算时变成下式:1.1.3风荷载体形系数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1)圆形平面;(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n为多边形边数;(3)高宽比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的十字形、高宽比,长宽比的矩形、鼓形平面(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23檐口、雨棚、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不宜小于1.1.4米且高宽比的房屋,以及自振周期虑脉动风压对结构发生顺向风振的影响。

且可忽略扭转的结构在高度处的风振系数○1g为○2R为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计算方法如下:为结构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为地面粗糙修正系数,取值如下:为结构第一阶自振频率(Hz);高层建筑的基本自振周期可以由结构动力学计算确定,对于较规则的高层建筑也可采用),B为房屋宽度(m)。

○3对于体型和质量沿高度均匀分布的高层建筑,、为系数,按下表取值:为结构第一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学确定,对于迎风面宽度较大的高层建筑,当剪力墙和框架均其主要作用时,振型系数查下表,其中H为结构总高度,结构总高度小于等于梯度风高度。

为脉动风荷载水平、竖直方向相关系数,分别按下式计算:B。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风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w k z u s u z 0()u s——体型系数u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风振系数0——基本风压w k——风荷载标准值体型系数 u s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确定。

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u z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条地面粗糙度为 B 类。

由表高度 90 米和 100 米处的 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和。

则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u z 90.6 90(2.00 1.93) 1.93 1.9342100 90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 大于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 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T1 = 0.10~0.15 n=3.0~4.5s,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Z1 2gI 10B z 1 R2 ()式中:g ——峰值因子,可取I10——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R——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B 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x126 1 (1 x12 ) 4/3()x1 30 f1 , x1 5k w 0 ()式中:f1——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k w——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1 ——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1 风荷载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表面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表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表面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 (KN/m2)按下式计算:ωk =βz μs μz ω0风荷载标准值(kN/m 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1.1.1 基本风压ω0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 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 ω0=12ρv 02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m 2,其中ρ的单位为t/m3,ω0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ω0=11600v 02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m2。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规范以B 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μZX=(H tB 10)2αB (10H tX )2αX (Z 10)2αXμZA =1.248(Z 10)0.24μZB =1.000(Z 10)0.30μZC =0.544(Z 10)0.44μZD =0.262(Z )0.601.1.3 风荷载体形系数μS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1)圆形平面μS =0.8;(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μS =0.8+√n,n 为多边形边数;(3)高宽比HB≤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μS=1.3;(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HB>4的十字形、高宽比H B >4,长宽比LB≤1.5的矩形、鼓形平面μS=1.4;(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规范。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风荷载计算算例.doc

3.6. 风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wkz usuz 0 ( 8.1.1-1)u s——体型系数u 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风振系数0——基本风压w k——风荷载标准值体型系数 u s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3.1 确定。

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8.3.1 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0.8(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0.5(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0.7(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u z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 8.2.1 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 3.0x30+0.6=90.6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 8.2.1 条地面粗糙度为 B 类。

由表 8.2.1 高度 90 米和 100 米处的 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1.93 和 2.00。

则 90.6 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u z 90.6 90(2.00 1.93) 1.93 1.9342100 90对于高度大于 30m 且高宽比大于 1.5 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 T1 大于 0.25s 的各种高耸结构, 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 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 T 1= 0.10~0.15 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Z 1 2gI 10 B z1 R 2(8.4.3)式中:g ——峰值因子,可取 2.5I 10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 AB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 0.12、0.14、0.23 和 0.39;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B z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x 126(1 x 2 )4/311(8.4.4-1)x 130 f 1 , x 1 5k w 0( 8.4.4-2)式中:f 1 ——结构第 1 阶自振频率( Hz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 、 C 和 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 wA B1.281.0、0.54 和 0.26;1 ——结构阻尼比, 对钢结构可取 0.01,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0.02,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 0.05,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风荷载计算例题

风荷载计算例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风荷载计算的基本例题:
例题:一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形状为正六边形,边长为20m。

房屋共20层,底层层高为5m,其余层高为3.6m。

该房屋的第一自振周期T1=1.2s,所在地区的基本风压w0=0.7kN/m2,地面粗糙度为C类。

试计算各楼层处与风向一致方向总的风荷载标准值。

解题步骤如下:
1. 确定体形系数:该房屋共有6个面,查表得到各个面的风荷载体形系数。

不为零的4个面分别用①②③④表示。

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得出:
* ①面的体形系数:0
* ②面的体形系数:0.8
* ③面的体形系数:-0.5
* ④面的体形系数:-0.5
2. 计算各层的风压高度系数:近似假定室内外地面相同,则二层楼面离室外地面高度为5m,查表得到对于C类地面粗糙度,z0=0.74。

同理可求得其余各层楼面标高处的风压高度系数。

3. 计算风荷载标准值:根据各楼层处的风压高度系数和体
形系数,以及基本风压,计算各楼层处与风向一致方向总的风荷载标准值。

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正。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风荷载计算方法与步骤

1 风荷载当空气的流动受到建筑物的阻碍时,会在建筑物外表形成压力或吸力,这些压力或吸力即为建筑物所受的风荷载。

1.1 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建筑结构所受风荷载的大小与建筑地点的地貌、离地面或海平面高度、风的性质、风速、风向以及高层建筑结构自振特性、体型、平面尺寸、外表状况等因素有关。

垂直作用于建筑物外表单位面积上的风荷载标准值ωk 〔KN/m ²〕按下式计算:ωk =βz μs μz ω0风荷载标准值〔kN/m 2〕=风振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基本风压1.1.1 基本风压ω0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米高度处10分钟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的最大值确定的风速v 0(m/s),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通过计算确定数值大小。

按公式 ω0=12ρv 02确定数值大小,但不得小于2,其中ρ的单位为t/m ³,ω0单位为kN/m 2。

也可以用公式ω0=11600v 02计算基本风压的数值,也不得小于。

1.1.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在同一高度,不同地面粗糙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标准以B 类地面粗糙程度作为标准地貌,给出计算公式。

μZX=(H tB 10)2αB (10H tX )2αX (Z 10)2αXμZA =1.248(Z 10)0.24μZB =1.000(Z 10)0.30μZC =0.544(Z 10)0.44μZD =0.262(Z 10)0.601.1.3 风荷载体形系数μS1〕单体风压体形系数〔1〕圆形平面μS =0.8;〔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平面μS=0.8+√n,n为多边形边数;〔3〕高宽比HB≤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μS=1.3;〔4〕V形、Y形、L形、弧形、槽形、双十字形、井字形、高宽比HB >4的十字形、高宽比HB>4,长宽比LB≤1.5的矩形、鼓形平面μS=1.4;〔5〕未述事项详见相应标准。

风荷载计算算例

风荷载计算算例

.风荷载计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0k z s z w u u βω= ()s u ——体型系数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β——风振系数0ω——基本风压k w ——风荷载标准值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确定。

本项目建筑平面为规则的矩形,查表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和。

则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90.690(2.00 1.93) 1.93 1.934210090z u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1012Z gI B β=+ ()式中:g ——峰值因子,可取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 = ()115x x => ()式中: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风荷载计算解析及例题

风荷载计算解析及例题

3.风荷载(wind load)1)《规范》规定的一般情况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Wx=βHsHzWg其中,w,——风荷载标准值,单位为kN/m²。

w,——基本风压,单位为kN/m²。

β,——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μ——风荷载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由教材表10—4查得。

表7.2.1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料高地面或海平面高度(m)地面租粉度类别A B C ()5 10 15 20 30 40 50 60 70 S) 9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2450 1.171.381.521.631.801.922.032.122.202.272.342.482.642.832.993.123.123.123.121.001.001.141.251.421.561.671.771.801.952.022.092.382.612.80)2.973.123.123.120.740.740.740.841.001.131.251.351.451.541.621.702.032.34)2.542.752.943.123.120.620.620.620.620.620.7300.840.931.021.111.191.271.611.922.192.452.6%2.913.12表7.3.1风荷载体型系数项次类别体型及体型系数p.1封闭式落地双坡屋面α0°30°≥60°中间值按插入法计算2封闭式双坡屋面≤15°30°≥60°Hs-0.6+0.8中间值按插入法计算2)单层厂房的风荷载(1)不考虑风振系数,取β。

=1(2)屋盖顶面斜坡部分的风荷载计算,要将垂直屋面表面的荷载投影到水平面上。

(3)均按檐口、柱顶离室外地面距离作为计算高度z 3 ) 排架中风荷载的计算(1)排架上的风荷载类型A.柱顶以下墙面:按均布风荷载考虑kN/mB.柱顶至屋脊间屋盖部分:仍取为均布的,其对排架的作用则按作用在柱顶的水平集中风荷载W 考虑严0.58-0.75.-山工8.0+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荷载计算 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规范,风荷载的计算公式为:
0k z s z w u u βω= ()
s u ——体型系数
z u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z β——风振系数
0ω——基本风压
k w ——风荷载标准值
体型系数s u 根据建筑平面形状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项次30,迎风面体型系数(压风指向建筑物内侧),背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侧风面(吸风指向建筑外侧面)。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z u 根据建筑物计算点离地面高度和地面粗糙度类别,按照规范表确定。

本工程结构顶端高度为+=米,建筑位于北京市郊区房屋较稀疏,由规范条地面粗糙度为B 类。

由表高度90米和100米处的B 类地面粗糙度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分别为和。

则米高度处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通过线性插值为:
对于高度大于30m 且高宽比大于的房屋,以及基本自振周期T1大于的各种高耸结构,应考虑风压脉动对结构产生顺风向风振的影响。

本工程30层钢结构建筑。

基本周期估算为()1T =0.10~0.15n=3.0~4.5s ,应考虑脉动风对结构顺风向风振的影响,并由下式计算:
1012Z z gI B β=+ ()
式中:
g ——峰值因子,可取
10I ——10m 高度名义湍流强度,对应AB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R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
z B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脉动风荷载的共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1f ——结构第1阶自振频率(Hz )
w k ——地面粗糙度修正系数,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可分别取、、和; 1ζ——结构阻尼比,对钢结构可取,对有填充墙的钢结构房屋可取,对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可取,对其他结构可根据工程经验确定。

经过etabs 软件分析,结构自振周期1 4.67f s =
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式中:
1()z φ——结构第1阶振型系数
H ——结构总高度
(m ),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H 的取值分别不能大于300m 、350m 、450m 和550m ;
x ρ——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z ρ——脉动风荷载竖向方向相关系数;
k 、1α——
脉动风荷载的空间相关系数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竖直方向的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 ——结构总高度
(m );对应A 、B 、C 和D 类地面粗糙度,H 的取值分别不应大于300m 、350m 、450m 和550m ;
(2) 水平方向相关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B ——结构迎风面宽度(m )
,2B H ≤。

振型系数1()z φ应根据结构动力计算确定,对外形、质量、刚度沿高度按连续规律变化的悬臂型高耸结构及沿高度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振型系数可根据相对高度z/H 按照规范附录G 确定。

本工程风荷载计算不分段,认为风荷载沿竖向倒三角形分布,沿结构竖向只需计算顶点风压,本结构质量刚度沿竖向分布比较均匀,其第一振型的参与对风压脉动的影响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对顺风向响应仅考虑第1振型的影响。

计算顶点的振型系数为z/H=,则1() 1.0z φ=
0 1.51(0.80.5) 1.93420.45 1.709k z s z w u u βω==⨯+⨯⨯=kN/m 2
由此,确定了该结构顶点风荷载标准值为m 2,地面风荷载为0,风荷载按照倒三角形分布,可将风荷载简化为集中荷载分布于楼层处,由风荷载的分布形式和大小可以计算得到分布于每个楼层处的风荷载大小。

结构顶层风荷载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