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全清诗郑板桥集原文与解析
全清诗郑板桥集原文与解析《全清诗郑板桥集》原文与解析郑板桥(1693年-1765年),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乾隆朝廷的官员,同时也是一位钟爱古典诗词的艺术家。
他的诗作以清新婉约、意境深远而闻名,并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全清诗郑板桥集》。
《全清诗郑板桥集》是一部汇集了郑板桥所作诗歌的文集。
全书分为多个卷,收录了他的作品近千首,以及各种诗体和题材的作品。
下面,我们将选择一些诗歌原文,并进行解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郑板桥的诗词艺术。
篇一:《题梅》【原文】雪压梅梢低且曲,纤枝慢挥千娇翠。
林间晴昼洒幽香,深院高秆朝眠一群鸟。
别有幽芳未讶然,落英缤纷遍林泉。
【解析】这首诗以梅花为题材,展现了梅花在冬天的柔美和坚韧。
诗中用“雪压梅梢低且曲”来描绘梅花在雪压之下的姿态,表现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
接着描述梅花的枝条慢慢地挥动,如千娇翠一般美丽。
在晴朗的白天,梅花洒下幽香,引来一群鸟儿在高秆上唱歌。
整首诗意境深远,以形容梅花的幽香和美丽。
篇二:《秋思》【原文】连山秋色隔帘栊,千里丹霞满旧峰。
遥思故国空销恨,独立寒江明月中。
【解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借助连绵的山脉、缤纷的秋叶和明亮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他用“连山秋色隔帘栊,千里丹霞满旧峰”来形容远离故国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最后,用“独立寒江明月中”来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悲凉。
篇三:《听雨》【原文】飞沙远岫接青霄,宝剑金钗又劈脑。
失却江舟水一方,世间好事知几个。
【解析】这首诗以雨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悲观态度。
诗中描绘了雨水连绵不断的景象,用“飞沙远岫接青霄”形容雨水之势如何庞大。
接下来,用“宝剑金钗又劈脑”来比喻人们被世俗之事所扰,不能自由发展。
最后两句“失却江舟水一方,世间好事知几个”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无奈的感叹。
整首诗犀利地剖析了社会的险恶和个人命运的无常。
郑板桥七言诗
郑板桥七言诗郑板桥(1693年-1765年),字青阳,号峰下,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和文人。
他一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尤其在七言诗创作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
以下是几首郑板桥的七言诗及相关内容参考。
1.《寄题丛封山居》山居隐瀑只自知,客到闻声始有诗。
人世浮沙几乱破,天涯无事恋深枝。
这首诗词描绘了郑板桥在山居生活中的自得和心境。
他在山间隐居,只有自己才能品味到瀑布的声音,客人到访时才会有诗句的涌现。
在浮躁的人世中,他选择了远离凡俗的生活,只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真善美。
2.《和夏至南山卢舍人言志》岚光探梦傥成仙,絮叶风轻不可言。
青松萧瑟宜年少,薰风吹雨识先天。
这首诗以夏至时节为背景,举例描述了郑板桥对山林之美的赞叹和太和之境的追求。
岚光探梦指的是翠绿的山峦如梦似幻的景色,絮叶随风飘舞,轻细得难以形容。
瑟瑟的松林使人们联想到年轻时的激情和活力,而清新的薰风和雨水也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3.《闻王羲之圃林记事》晓霞淡淡挂红楼,林字花韵养心柔。
玉篆丹批留世立,千秋万代对圣丘。
这首诗表达了郑板桥对王羲之和其作品的敬佩之情。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备受推崇的书法家之一,他的艺术造诣是无与伦比的。
在诗中,郑板桥声称自己尽管纸上形影般的林字有自己的格调,但是与王羲之比起来,他不过是凡人罢了。
4.《晚秋宿虞部冯员外书斋》一点南窗净,万种月影新。
细雨帘上竹,残云帘下云。
风筝寒不碍,叶烛灯忽焚。
龙虎未归处,晓霞满屋闻。
这首诗叙述了郑板桥在秋日夜晚宿在朋友冯员外书斋中所见所感。
诗中描述了虽然窗外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细雨,窗内却是干净明亮的。
竹叶在雨中轻轻颤动,而云彩则在纱帘的上下飘动。
尽管寒风吹动了风筝,叶烛也忽然一下燃尽,但诗人依然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美好。
等到龙虎归来的时候,屋中的晨曦将会满布。
以上是几首郑板桥的七言诗及相关内容参考。
郑板桥的诗词作品以其深远的意境、精湛的技艺、凝练的语句而闻名,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贡献。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译文赏析
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译文|赏析《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是清代诗人郑燮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首先描写一夜在县衙中所闻之声,进而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最后抒发诗人将民生系己之身的志向。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原文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署:衙门。
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
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
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
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
关情:牵动情怀。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
“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
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
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
他在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
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 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
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郑板桥的诗竹石
郑板桥的诗竹石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郑板桥的诗竹石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郑板桥的诗竹石《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优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共性特征表露无遗。
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坚韧。
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
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青翠的青竹仍旧“坚劲”,傲然直立。
“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二.写《竹石》的郑燮还写过哪些诗题半盆兰蕊图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江晴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峭壁兰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题画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盆兰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山中雪后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很多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游白狼山两首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
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
七言诗清郑燮古诗
七言诗清郑燮古诗
哎呀,说起七言诗清郑燮,那可真是有好多值得说道说道的!郑燮
就是郑板桥呀,他的七言诗那叫一个妙!
就比如说他那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
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你想想,这竹子紧紧咬定青山,根在破岩
里都不放弃生长,经历无数磨难还那么坚韧,这不就像咱们人生中遇
到困难也绝不低头吗?
再看他的:“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他画竹子画了四十年,白天画晚上想,把那些繁琐
的去掉留下清瘦的风格,这不就跟咱们追求真理,去掉繁杂留下精华
一个道理吗?
郑燮的七言诗,总是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说出最深刻的道理。
难
道你不觉得他的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咱们前行的路吗?
我觉得呀,郑燮的七言诗不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人生的指南,让
人读了受益匪浅,深受启发!。
郑板桥最有名的八首诗
郑板桥最有名的八首诗
1、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释义:秋风昨夜渡过潇水湘水,惊动石头,穿过树林一贯发狂。
2、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释义:只有竹枝浑然不怕,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
3、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清代:郑板桥《竹》
释义:世上人都爱栽花,只有老夫我爱栽竹。
4、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清代:郑板桥《竹石》
释义:不需要每天报平安。
曾见过它清风一般高洁的情操。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代:郑板桥《竹石》
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代:郑板桥《竹石》
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7、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清代:郑板桥《予
告归里》
释义:写出一枝清瘦的竹竿,在清风潇潇的江上做钓鱼竿。
8、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清代:郑板桥《效李艾山前辈体》
释义:清风何必自己寻路,寻到青竹梧桐中。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七言诗》是郑板桥的一首诗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郑板桥七言诗解析,欢迎阅读。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原文: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七言诗
郑板桥七言诗郑板桥(1693年-176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画家,字伯温,号伯温、鹤洲居士。
郑板桥擅长文学、绘画与篆刻,且三者兼长,尤以绘画和书法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郑板桥的七言诗作品很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其中,他的诗以山水诗和咏物诗为主要创作方向,既有清新淡雅的山水意境,也有直观独到的对物的描绘。
以下是郑板桥的一首七言诗《观山寺图》的赏析。
《观山寺图》观山寺的殿阁旁,翠竹高梢云影凉。
白石绿波清溪水,千盏红灯夜色长。
夜静星稀闻梵语,钟声余音入耳房。
忆昔僧侣行者迹,人间世事已非常。
这首诗表达了郑板桥游览观山寺时的景象与感受,通过对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寺庙、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相关参考内容的分析和赏析。
首句“观山寺的殿阁旁,翠竹高梢云影凉。
”描绘了寺庙旁的翠竹,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受。
既有翠竹高耸的形象,也有流动的云影,通过字里行间的描写,展现了郑板桥对大自然的敏感和喜爱。
接下来的两句“白石绿波清溪水,千盏红灯夜色长。
”描绘了溪水旁的白石和灯火,形成了明暗对比的画面。
白石与绿波交相辉映,清澈见底的溪水在夜晚显得更为美丽。
而千盏红灯的点缀,给夜晚带来了独特的色彩,让人陶醉在美丽而神秘的夜色之中。
倒数第二句“夜静星稀闻梵语,钟声余音入耳房。
”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法喜。
夜晚的静谧,星星点点的繁星,使人感受到一种遥远而神圣的氛围。
梵语的传来和钟声的余音,更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净化心灵的氛围。
最后一句“忆昔僧侣行者迹,人间世事已非常。
”则反映了郑板桥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通过观山寺的游览,他回忆起了古时僧侣的行迹,暗示人间世事已经变得非常不同。
可以从中看出郑板桥对于人生苦难和无常的思考,以及他追求心灵净化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郑板桥的七言诗《观山寺图》通过对景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于寺庙、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既有自然山水的清新意境,又有对夜色、灯火和梵语的描绘,带给读者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
郑板桥《定风波》:体悟意境联绵起伏
郑板桥《定风波》:体悟意境联绵起伏
定风波,是郑板桥在张旭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歌表达出了郑先生对命运的抗争、对生命的不朽之心。
这首诗以郑先生的笔调表达出一种抗争精神,以及对无常世间的渴望。
它以动人的意境联绵起伏,令人深思不已。
一盏走漏暗烛昏,岸边孤帆浪自翻。
一个空山老枯草,无处话凄凉残花瘦。
当我手牵孤舟时,眼前却水木难定。
定就风波,定就波澜,定就无边悲恸的桥转。
牛毛翻洒似瀑水,怦然心动,跃起白浪斗志气。
雁九陌,浮桥联断,万里苍茫天地烟波,是逝者的天涯。
苍茫的江与河,无尽的消息,山野的景象,把心伤透了,泪痕瞬间滋润。
浮桥旁,古渡口,重温了隐涅诗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感受到了郑先生留给后人的无尽追求与勇气。
定风波,定住每一份挣扎和痛苦,定住每一缕风中的希望。
从曲径而来,走向那山野之中,畅想未来,勇敢无畏,不忘初心,在每一个步伐中,在每一次细语中,郑先生特有的精神活力展现,让人II有一股热血沸腾的力量,维持着人类的斗志。
定风波,也定着对未来的向往,对生命的不朽之心。
它不仅仅
是一首抒情的诗,更是一位诗人让时光定格的声音,那么坚定的信念,定着一路的勇气,也让我们继续活,继续拼搏。
郑板桥七言诗
郑板桥七言诗郑板桥(1693-1765),字明达,号卫涛,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书画家、篆刻家。
他以诗文著称,擅长七言绝句和诗词创作,作品内容涉及社会风俗、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等。
以下是一些郑板桥的七言诗作品及其相关参考内容:1.《雨中寻花》长簷短亭润物华,能传一柱赛氛霞。
楼榭葱茏藏翠致,篮舆杂处湿红霞。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寻花的景象,表现出人们对美景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描绘雨中花卉的韵味、描绘楼榭的美丽、描绘篮舆的繁华等方面进行拓展。
2.《广陵散·洞庭青饻》沉浮过后梦难成,秋江破浪满湘亭。
洞庭青饻休洗药,岔路白杨度子庚。
这首诗以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江破浪满湘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洞庭湖的地理环境、洞庭湖的旅游景点、洞庭湖的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拓展。
3.《金陵三怨·记述》帘飘微雨渐无声,丹枫团扇湿寒莹。
半岭浓霞飞不得,南园春立白杨青。
这首诗以金陵(今南京)为背景,描绘了金陵秋雨中的景色和丹枫飘飘的美丽情景。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金陵的历史文化、金陵的风俗习惯、金陵的名胜古迹等方面进行拓展。
4.《春望·长安》腊雪晴蓝碧水凝,长安庭院映花明。
宿鸟归林多少翼,春风吹动万家馨。
这首诗以长安(今西安)为背景,描绘了春天长安的景色和生活气息。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长安的历史文化、长安的建筑风格、长安的人文景观等方面进行拓展。
5.《七夕词》河汉无声溢碧流,七夕银河近鹊洲。
牵牛女儿空笑意,只整妆容不整裾。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情景,表达了牵牛女儿的美丽和俏皮之态。
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七夕节的习俗起源、七夕节的传说故事、七夕节的庆祝活动等方面进行拓展。
以上是一些郑板桥的七言诗作品及其相关参考内容的简要介绍,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拓展,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郑板桥的诗作,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竹石的诗意精选
竹石的诗意精选《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竹石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原文: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的诗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诗人借物喻人,通过描写竹子坚韧挺拔的特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节操。
诗的前两句赞美了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竹子“咬”定青山,扎根“破岩”,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但没有屈服,反而更加挺拔,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
后两句进一步写恶劣的自然环境对竹子的磨炼,在经受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风的捶打,它依然临风而立,丝毫没有畏惧。
全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竹子贤韧顽强的性格特征。
诗歌语言简单质朴而又形象生动,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
《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
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竹石》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鉴赏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郑板桥《咏梧桐》古诗赏析
郑板桥《咏梧桐》古诗赏析
高梧百尺夜苍苍,乱扫秋星落晓霜。
如何不向西州①植,倒挂绿毛幺凤皇②。
注释
①西州,指扬州。
②幺凤皇,又名桐花凤,凤凰的一种。
参考译文
高大的梧桐树在暮*下能够扫动天上的寒星,拂落晓霜。
(两句诗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梧桐的高大雄伟。
)为何不种在扬州,从而引来凤凰栖息?
作者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简析
《咏梧桐》是清代郑板桥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诗。
诗中以“扫落秋星”的梧桐所生非地,无凤凰来栖比喻有才之士所生非时,无所成就。
比喻形象贴切。
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自己或友人不平遭遇的愤慨。
郑板桥昨夜西风动寒竹完整诗句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法和绘画家,也是文学家。
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留有重要的地位。
而他的一首诗《昨夜西风动寒竹》更是不朽传世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沉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被誉为现代人草书能手,书法、绘画均有很高成就。
对于这首诗,有许多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解读郑板桥这首诗。
1. 诗词背景《昨夜西风动寒竹》是郑板桥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在清代秋色诗中,构成了一种主题化的意象体系,它揭示了竹在风雨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品格。
诗中描绘了“西风动寒竹,一夜之间,竹子可谓是独自承受了风雨的考验。
2. 诗词撰写郑板桥的《昨夜西风动寒竹》选用了七言绝句,字句简练,行文紧凑,取意字斟句酌。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作者将大自然中的风雨与生活中的坎坷比拟,深刻而富有哲理。
3. 诗词主题《昨夜西风动寒竹》传达了郑板桥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对人生风霜的感慨。
诗中“昨夜”、“动”、“寒竹”等意象都非常传神地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同时也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生活的画面,使人不禁为之一振。
4. 诗词意境郑板桥用“昨夜西风动寒竹”这样简短的语言,表达了大自然的威严和生活的沉重,而寥廓中的唯美,胡鸿钧之造瘠。
在诗中,竹子被赋予了人的形象,在风雨中依然挺然而立,这种顽强的品格激励着我们不畏风雨,坚韧不拔。
5. 诗词意义郑板桥的《昨夜西风动寒竹》由于其格调高远,情思悠久,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使这首诗成为了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它告诉我们不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像竹子一样,始终保持坚韧不拔的品格。
这也是能够鼓舞人们不畏艰难,保持乐观心态的哲理所在。
6. 诗词影响《昨夜西风动寒竹》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也被广泛收录在各种文学选本中。
它以它简洁清新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感染了许多文学爱好者。
郑板桥诗词赏析
郑板桥诗词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郑板桥诗词赏析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
郑板桥《七言诗》含义赏析
郑板桥《七言诗》含义赏析谷雨到了,一朵花儿,一粒晨露,被你写进了诗歌中。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郑板桥《七言诗》含义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郑板桥《七言诗》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郑板桥生平事迹简介郑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的画家,除此之外,他还是诗、书也不差,被人称为是“诗书画三绝”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而相比其他画家,郑板桥先生只画兰、竹、石,想知道如此有个*的郑板桥是哪朝朝代的人吗?还有,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以下见分晓。
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人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是一个这样的人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除此之外,郑板桥还非常的擅长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
郑板桥七言诗大全
郑板桥七言诗大全
(原创版)
目录
1.郑板桥简介
2.郑板桥的七言诗特点
3.郑板桥七言诗代表作品
4.郑板桥七言诗的艺术价值
正文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己,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
"郑板桥七言诗大全"是对郑板桥七言诗的整理和汇编,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郑板桥的七言诗以其豪放、奔放、直率、幽默的风格著称。
他的诗歌内容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
在他的诗歌中,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他的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郑板桥的七言诗有许多代表作品,如《竹石》、《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破幽梦孤雁》等。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郑板桥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郑板桥的七言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他的诗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气魄,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诗歌在清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1页共1页。
郑燮的诗文——精选推荐
郑燮的诗文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们。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
竹郑板桥(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竹石清·郑板桥(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清)郑板桥(郑燮)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清)郑板桥(郑燮)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题画(清)郑板桥(郑燮)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清)郑板桥(郑燮)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清)郑板桥(郑燮)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题画(清)郑板桥(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清)郑板桥(郑燮)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题画(清)郑板桥(郑燮)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竹石清·郑板桥(郑燮)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郑燮)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山中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中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借此诗作托物言志。
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此诗也含蓄地表现了词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中雪后》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山中雪后清朝郑板桥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翻译/译文清晨起来刚一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
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
房檐的积雪尚未开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注释①山中雪后:这是一首寓托身世的诗。
②檐流未滴梅花冻:屋上积雪未化,庭中亦因寒而未开放。
③清孤:凄清孤独。
④等闲:寻常、一般。
创作背景郑板桥出身贫寒,年轻时“为忌者所嘱不得入试”,曾流浪街头卖画,有时甚至靠乞讨度日,饱尝人间辛酸。
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给他的心灵带来严重创伤,所以他经常在诗词作品中,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山中雪后》就是作者在大雪之后见景生情所做的诗歌。
赏析/鉴赏《山中雪后》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
清晨,诗人推开门,外面天寒地冻、银装素裹,刚刚升起的太阳也显得没有活力。
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描图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点氛围)的画面。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绘图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析情感)。
在这首诗歌中,郑板桥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写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凄凉,看似写景状物,实则见景生情,将景和物交融一起,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导读: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原文: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
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
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1.七言诗15首
2.七言诗英雄诀
3.无题七言诗
4.七言诗句
5.李白七言诗汇总
6.赞美春天的七言诗
7.植梅现代七言诗歌
8.关于描写花的七言诗
上文是关于郑板桥七言诗解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