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建筑施工噪声产生和控制工作,保护周边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维护公共秩序,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城市、乡村等建设活动中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对于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施策、分类管理、依法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健全噪声管理制度,明确职责,积极采取措施,控制施工噪声的产生和扩散。
第五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措施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六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加强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噪声管理工作。
第二章建筑施工噪声的规定第七条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建筑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声音,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的声音、爆破声、车辆行驶噪声、人声等。
第八条建筑施工噪声的产生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噪声限值标准。
具体的噪声限值标准由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和公布。
第九条建筑施工噪声的评估和监测应当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并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与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保持沟通。
第十条建筑施工噪声的产生和控制应当参考《建筑施工噪声源分级与控制》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噪声污染。
第三章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措施第十一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制定具体的施工噪声控制方案,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备。
第十二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选择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施工,减少噪声的产生。
第十三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和休息日进行噪声大的施工作业。
第十四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合理布置工地,减少噪声传播到周边居民的程度。
第十五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设立专门的噪声管理人员,负责噪声源的控制和管理。
第十六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备噪声监测设备,定期检测施工噪声的情况,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建筑施工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环境保护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工作,按照要求改正违规行为。
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制度

施工噪声防治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施工现场噪声的防治工作,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施工现场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
三、责任主体1. 施工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工作,确保施工现场噪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 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噪声控制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3. 监测单位:负责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及时评估噪声水平,提供噪声控制的参考依据。
四、施工噪声防治措施1. 施工前应制定施工噪声防治方案,明确噪声控制目标和措施,并报相关部门审批。
2. 选择低噪声设备和材料,减少施工噪声的产生。
3. 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设备噪声。
4.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5. 对施工人员进行噪声防护教育,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6. 设置噪声监测点,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
五、施工噪声管理要求1. 施工单位应按照相关标准规定的噪声限值要求进行施工,不得超过规定的噪声标准。
2. 施工单位应建立并健全噪声管理档案,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记录并保存一年以上。
3. 施工单位应定期进行噪声管控验收,确保施工现场噪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4. 施工单位应及时处理施工现场的噪声问题,对超标的噪声源进行整改。
5. 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得到落实。
六、施工噪声管理的效果评估1. 对施工噪声控制和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 监测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评估施工噪声管控的有效性。
七、施工噪声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1. 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噪声防护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噪声防护意识。
2. 施工单位应开展噪声防治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噪声控制技能和知识水平。
八、施工噪声管理的奖惩措施1. 对达到或超过噪声控制标准的施工单位给予奖励,鼓励他们做好噪声防治工作。
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办法

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方法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动和经济快速进展,建筑工地所带来的防尘、防噪声等环保问题渐渐成为城市管理重中之重的问题。
因此,如何实行有效措施来防止和掌控工地污染已成为施工全部人和城市管理部门紧密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防尘、防噪声两方面启程,探讨如何通过规范施工现场管理、优化施工工艺等措施,实现对施工现场的防扬尘、防噪声污染掌控。
一、防扬尘污染措施1.通过现场管理掌控扬尘产生施工现场扬尘是由暴露土壤、堆放物料等因素共同造成的。
因此,通过科学的现场管理能够有效地掌控扬尘产生。
实在措施如下:(1)在施工前进行场地规划和清理:规划合适的场地,通过土地整理、绿化等工作保证场地表面平整、无尘。
(2)保持施工现场的清洁:要确保施工区域内垃圾皆在规定的垃圾堆中集中处理,避开造成扬尘。
(3)采纳封闭式分层开挖方式:在挖坑前,先对挖掘区域布置管束梁,然后使用长臂挖掘机进行挖掘,将挖出的土方依次装入施工渣土车中运输,以确保土方胶固性较好,不易形成泥浆,降低扬尘。
(4)对堆存场地进行管控:物料堆存应进行分区分层、分种存放,禁止在露天地面上任意堆垛。
(5)尽量使用湿法施工:如喷水降尘、喷雾等方法。
2.采纳防尘设备和技术除了现场管理掌控,还可以使用防尘设备和技术,有效地掌控扬尘产生,包括:(1)使用洒水车、喷雾装置等保持现场湿度。
(2)对于扬尘较为严重的较大工程,应采纳雾炮或雾泵降尘,尽量削减尘土飞扬。
(3)对于有特别粉尘产生的区域,如混凝土搅拌站、琉璃瓦、石材的切割等,可以采纳抽尘设备进行处理,将粉尘收集起来,削减扬尘。
3.处理扬尘污染一旦扬尘形成,适时进行处理非常必要。
处理方法包括:(1)采纳湿扫法清扫地面。
(2)对于大面积喷水浇灌,削减扬尘污染。
(3)在必要时使用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戴手套等。
二、防噪声污染措施1.实行噪声源掌控措施在施工现场,一些机械设备、机器人会在运转过程中产生噪声,这些噪声对四周居民、交通与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024年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

2024年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保障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建筑施工活动,包括房屋、道路、桥梁、管道等。
第三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措施,减少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
第四条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应当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施工方制定详细的噪声控制方案,并按照该方案进行施工。
第六条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由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建筑施工噪声的限制第七条建筑施工期间,白天(07:00-22:00)的噪声限制为55分贝。
第八条建筑施工期间,夜间(22:00-07:00)的噪声限制为45分贝。
第九条建筑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限制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第十四条建筑施工现场应设置有效的噪声隔离设施,减少噪声向周围环境的传播。
第十五条建筑施工现场应采取措施,减少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
第十六条建筑施工现场中的噪声源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降低噪声的传播。
第三章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责任第十七条建筑施工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施工噪声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责任由施工方承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噪声。
第十九条监理单位应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噪声符合相关标准。
第二十条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监测和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对于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建筑施工噪声,居民有权向城市环境保护部门投诉要求整改或控制噪声。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的监测与评估第二十二条建筑施工噪声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并记录施工现场的噪声数据。
第二十三条建筑施工噪声监测应采用专业的噪声监测设备和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四条建筑施工噪声评估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评估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温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温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发文字号】温州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发布部门】温州市政府【公布日期】2020.03.21【实施日期】2020.05.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温州市人民政府令(第6号)《温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已经2020年3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姚高员2020年3月21日温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装修装饰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以及其他专业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但是已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室内装修装饰产生的环境噪声除外。
本办法所称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是指建筑施工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本市城市市区范围内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城市管理等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建筑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施工现场条件、施工所用机械设备、作业时间等情况,安装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并保持正常使用。
纳入声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建筑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噪声污染监测设备并保证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鼓励其他建筑施工单位安装使用噪声污染监测设备。
第六条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推广使用低噪声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和工艺。
建筑施工单位应当优先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其他辅助施工设备。
第七条纳入声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采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本单位名称、建筑施工噪声超标排放情况、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和施工场所负责人及其联系方式、投诉受理渠道等有关信息。
建筑施工噪音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噪音管理制度建筑施工噪音是目前城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噪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居民的权益,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建立和完善建筑施工噪音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噪音源控制、施工管理和居民沟通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建筑施工噪音管理制度。
一、噪音源控制1.使用低噪音设备和机械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低噪音设备和机械可以大幅减少噪音污染。
政府可以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施工单位购买低噪音设备,并进行相关的补贴和奖励措施。
2.限制施工时间段为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可以规定施工时间段,限制施工作业在夜间和假日进行。
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延长施工时间的,施工单位需要提前向相关部门申请,并得到批准后方可进行。
3.加强施工噪音监测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施工现场噪音的监测,建立监测点,并对施工单位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
对于噪音超标的施工单位,要进行罚款和停工等处罚措施,严肃违规行为。
二、施工管理为了保障施工工人的安全和施工质量,同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管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1.强化施工现场管理建筑施工现场应设立专门的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秩序管理,确保施工作业的有序进行。
减少重型机械的同时工作,合理安排施工流程,避免噪音集中排放。
2.施工工人培训施工单位应对工人进行噪音危害教育培训,普及噪音对人体的危害和防护知识,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控制噪音的能力。
三、居民沟通2.提供投诉渠道施工单位应设立专门的投诉渠道,方便居民对施工噪音问题进行投诉和反馈。
并且要对每一次投诉进行记录和处理。
3.定期沟通会议施工单位和居民代表可以定期举行沟通会议,就施工噪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以减少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四、处罚和奖励措施为了执行建筑施工噪音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还应制定相关的处罚和奖励措施。
1.处罚措施对于违反建筑施工噪音管理制度的单位,可以采取罚款、停工或吊销施工许可证等行政处罚措施,以保护周围居民的权益。
2023年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办法

2023年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有效防止扬尘、噪声污染,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各类施工现场的防扬尘、防噪声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施工现场,是指进行各种建筑工程、道路施工、矿山开采等活动场所。
第四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防扬尘、防噪声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第二章扬尘污染管理第五条施工现场应当进行扬尘污染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六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确保扬尘污染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七条施工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扬尘污染防治:(一)尽量使用无尘作业或低尘作业的工艺和设备。
(二)在扬尘源头采取封闭、密闭、围挡等措施,防止扬尘扩散。
(三)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扬尘源,定期清理施工现场。
(四)优先使用环保材料和设备,减少扬尘的产生。
改。
(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扬尘防治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八条施工现场应当设置合适的扬尘监测点位,并定期进行扬尘监测,确保扬尘污染的控制效果。
第九条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扬尘排放台账,记录扬尘治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扬尘排放量等相关信息。
第十条扬尘污染控制费用应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不得转嫁或外包。
第三章噪声污染管理第十一条施工现场应当配备合适的噪声检测设备,并进行噪声污染预评价。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应当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方案,并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实施。
第十三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应当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确保噪声污染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十四条施工单位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噪声污染防治:(一)尽量使用低噪声设备和工艺。
(二)控制施工设备的噪声排放,采取隔声、吸音等措施。
(三)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噪声源,减少噪声的产生。
(四)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减少夜间施工噪声。
改。
(六)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噪声防治意识和操作技能。
施工噪声管理办法

施工噪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活、工作环境,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施工噪声污染是指施工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各单位,必须将施工噪声排放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第四条各分部(场)是施工过程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各分部(场)经理要对环保工作负全责,并接受当地环保部门监督管理。
第五条所有员工有责任保护环境,并有权对施工噪声污染环境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
第二章施工噪声排放标准第六条《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第七条凡是向已有地方噪声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施工噪声污染的,应当执行地方噪声排放标准。
第三章施工噪声污染防治与管理第八条工程项目向周边排放施工噪声污染的,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第九条开工前,各单位要针对工程特点、设计要求、施工方案和工程所在区域的环保要求,认真制定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措施,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减轻噪声对周围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的影响,保障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
第十条各分部(场)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措施应当纳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含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报经理部审核同意后方可开工。
第十一条经理部和各分部(场)要确定环保管理主责部门,配备专兼职技术人员,落实施工组织设计中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并负责工程项目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日常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各分部(场)要切实加强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低噪声机械设备和先进的防治噪声技术和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噪声排放,保护和改善施工场界环境。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范本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范本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由于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以及进行钻孔、打击、冲击等作业,都会产生噪声扰民。
为了保护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健康权益,需要对建筑施工噪声进行管理和控制。
一、总则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环境和居民健康权益,合理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而制定。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建筑施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建筑等区域。
三、责任主体1. 建筑施工单位应负责施工现场的噪声管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噪声控制方案、配备噪声监测设备、培训工作人员等。
2.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监管和执法,及时处理违规建筑施工单位,并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施工噪声。
3. 监测机构应负责对建筑施工噪声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四、噪声控制措施1. 建筑施工单位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环境需求,制定相应的噪声控制方案,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备。
方案需包括噪声排放源的预防、减轻和控制措施,施工期间的噪声限值等内容。
2. 建筑施工单位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且噪声较低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进行施工作业。
3. 建筑施工单位应使用降噪设备,如降噪罩、隔音板等,减轻噪声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4. 建筑施工单位应设置隔离带或屏障,将施工现场与周边居民区分隔开,减少噪声的传播。
五、施工时间限制1. 白天施工时间应控制在早上7点至晚上10点之间。
2. 夜间施工时间应尽量避免,如确有必要,应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并在噪声控制方案中说明夜间施工的原因和措施。
六、噪声监测与评估1. 建筑施工单位应配备噪声监测设备,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监测数据。
2. 建筑施工单位应定期进行噪声评估,评估施工现场的噪声情况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七、罚则1.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建筑施工单位,政府相关部门有权责令其停工整改,直至符合噪声标准。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ISO45001-2018)一、编制依据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城区施工噪声污染的有关要求,保证本工程施工工期,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文明施工,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要求特别编制本施工噪声污染控制方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广东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BJT15-97-2013《绿色施工标准摘录重点》GBT50640-2010二、噪声污染管理目标➢施工噪声污染控制达标;➢周边无居民重大投诉;➢无因施工噪声控制不善造成的上级处罚和通报批评;➢上及部门检查验收达标;三、施工噪音污染防治保证体系在本工程施工中,成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以施工工长、技术负责人为骨干的施工噪音污染防治小组。
明确项目经理为施工噪音污染防治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施工噪音污染防治的组织实施。
本工程施工噪音污染防治保证体系如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环境监察员:项目施工区工长:四、噪声污染控制管理岗位职责1、项目经理➢履行承揽合同要求,制定噪声管理目标,健全管理组织,配备必要资源,对工程噪声环境管理全面负责。
➢贯彻执行务项有关环境管理的法令、法规、标准和制度,落实噪声管理措施和资源的配置。
➢项目经理负责噪声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管理项目的噪声预防。
2、项目技术负责人➢全面执行环境噪声控制措施。
➢检查分包队伍的资质证明、证书,与分包队伍签定噪声管理协议。
➢组织对职工的噪声管理教育培训工作。
➢定期检查各项噪声管理记录。
➢直接负责项目噪声管理工作,协助项目经理项目的噪声预防。
3、项目工长➢预防噪声污染,保证噪声达标排放。
➢负责施工现场内的临时降低噪声和改造。
➢噪声的治理和监控工作。
五、施工噪声的控制1、噪音控制目标、指标根据国家标准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届噪声限值》的要求,对不同施工作业的噪声限值见表所示。
在工程施工中,要特别注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的限值,凡在人口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时,须严格控制作业时间,一般10点到次日早6点之间停止强噪声作业,尤其是夜间禁止打桩作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修正)【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发布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2.29【实施日期】2018.12.29【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五章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办法(三篇)

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办法一、施工现场防扬尘措施1.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施工垃圾,使用封闭的专用垃圾道或采用容器吊运,严禁随意凌空抛撒造成扬尘。
施工垃圾要及时清运,清运时,适量洒水减少扬尘。
2.拆除旧建筑物时,应配合洒水,减少扬尘污染。
3.施工现场要在施工前做好施工道路的规划和设置,可利用设计中永久性的施工道路。
如采用临时施工道路,主要道路和大门口要硬地化,包含基层夯实,路面铺垫焦渣、细石,并随时洒水,减少道路扬尘。
4.散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应尽量安排库内存放,如露天存放应采用严密遮盖,运输和卸运时防止遗洒飞扬,以减少扬尘。
5.生石灰的熟化和灰土施工要适当配合洒水,杜绝扬尘。
6.在规划市区、居民稠密区,风景游览区、疗养区及国家规定的文物保护区内施工,施工现场要制定洒水降尘制度,配备专用洒水设备及指定专人负责,在易产生扬尘的季节,施工场地采取洒水降尘。
二、施工现场防噪声污染的各项措施1.人为噪声的控制施工现场提倡文明施工,建立健全控制人为噪声的管理制度。
尽量减少人为的大声喧哗,增强全体施工人员防噪声扰民的自觉意识。
2.强噪声作业时间的控制凡在居民稠密区进行强噪声作业的,严格控制作业时间,晚间作业不超过22时,早晨作业不早于6时,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或夜间作业)的,应尽量采取降噪措施,事先做好周围群众的工作,并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施工。
3.强噪声机械的降噪措施(1)牵扯到产生强噪声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制作作业(如预制构件,木门窗制作等),应尽量放在工厂、车间完成,减少因施工现场加工制作产生的噪声。
(2)尽量选用低噪声或备有消声降噪声设备的施工机械。
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砂轮机等)要设置封闭的机械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
4.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加强施工现场环境噪声的长期监测,采取专人管理的原则,根据测量结果填写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测量记录表。
施工现场防扬尘、防噪声污染管理办法(二)是用于管理和控制施工现场产生的扬尘和噪声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模版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模版一、总则为了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维护公众利益和居民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
二、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管理。
三、基本原则1. 法律依据:本办法依据《环境保护法》、《建设工程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 安全可控:建筑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控制在安全可接受的范围内。
3. 防治为主:建筑施工单位应优先考虑采取控制噪声产生的措施,降低噪声污染。
4. 合理布局:建筑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活动,尽量避免对居民和周边环境产生噪声干扰。
5. 精确测量:建筑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的噪声进行精确测量,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6. 公众参与:建筑施工单位应积极开展公众参与,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四、噪声管理措施1. 施工现场的布置和管理(1)合理配置施工设备:建筑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需要选择低噪声设备,并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
(2)临时噪声防护墙的设置:建筑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周边设置临时噪声防护墙,起到隔音、降噪的作用。
(3)施工时间限制:建筑施工单位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作息,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夜间或休息日进行施工活动。
2. 声源控制措施(1)工程设备噪声控制:建筑施工单位应对施工设备进行噪声控制,如采用降噪装置、减速装置等措施,减少噪声产生。
(2)施工工艺优化:建筑施工单位应探索和推广施工工艺的改进,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方法和工艺。
(3)车辆运输控制:建筑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车辆的管理,限制其在施工区域内的行驶速度和发动机的噪声排放。
3. 建筑环境噪声控制(1)建筑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周边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确保噪声达标。
(2)建筑施工单位应对施工现场周边的居民提供噪声保护措施,如提供隔音窗等设施,减少噪声干扰。
(3)建筑施工单位应定期对施工现场周边的噪声进行检测,确保噪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范本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保障周边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要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相关人员按照规定限制噪声的产生、传播与影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负责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确保施工过程中噪声的控制。
第五条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噪声管理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噪声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噪声管理的基本原则第六条噪声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综合施策。
建设单位应优先选择低噪声技术、低噪声设备和低噪声工艺,减少建筑施工过程中噪声的产生。
(二)噪声控制与资源节约相结合。
建设单位应当合理规划施工场地,选择噪声传播路径短的区域,尽量减少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三)合理时段进行施工。
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在夜间和居民休息时间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作业。
(四)加强技术管理。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噪声管理水平,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确保噪声控制达标。
(五)加强监督检查。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噪声污染问题。
第三章建设单位的责任第七条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前必须编制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向环境保护部门申报。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噪声污染,确保施工过程中噪声的控制。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噪声管理台账,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进行记录和统计,将噪声数据及时报送环境保护部门。
第十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噪声管理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噪声管理意识和技术水平。
第四章施工单位的责任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单位和设计文件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声。
第十二条施工单位应当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噪声管理方案,明确噪声控制的目标和具体措施。
施工噪音管理控制管理办法

施工噪音管理控制管理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施工场界噪声控制限值 (2)第三章噪声控制措施 (2)第四章噪声监测 (4)第五章检查与考核 (6)第六章附则 (6)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的控制施工现场的施工噪声,以防止噪声对施工作业人员身体,特别是听力伤害和施工现场周围社区居民及相关机构的影响,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与《文明施工与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修订)》共同执行,互为补充。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项目建设各施工现场的噪声控制和管理;各工区依据本办法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噪音控制管理办法。
第二章施工场界噪声控制限值第三条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昼间不得超过70dB,夜间不得超过55dB。
第四条当场界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其室外不满足测量条件时,可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并将相应的限值减10 dB(A)作为评价依据。
第五条深圳市允许施工的时间段为7:00~12:00、14:00~23:00;不允许施工的时间段为12:00~14:00、23:00~7:00。
第六条当由于施工工艺要求或其他原因,必须连续作业或进行夜间施工时,项目经理部必须按有关规定向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提前24小时通报社区居民等相关方,争取得到社区及相关方的认可和谅解。
第三章噪声控制措施第七条土石方施工前,施工场界围墙应全部建设完毕。
所选施工机械应符合环保标准,操作人员需经过环境教育。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装载机装载量,严禁超负荷运转。
加强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缩短维修保养周期,确保机械设备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
第八条在正常使用下,易产生噪声超限的加工机械,如、冲击钻机、旋挖钻机、搅拌机、电锯、电刨等,采取封闭的原则控制噪声的扩散。
封闭材料应选择隔声效果好的材料,其几何尺寸视现场实际情况决定。
尽量选择低噪声设备,最大限度降低噪声。
在有噪声的封闭作业环境下,要为操作工人配备相应的劳动保护用品,如对讲机、耳麦等。
第九条车辆噪声采取保持技术状态完好和适当减低速度的方法进行控制。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建筑施工噪声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权益,保障建筑施工活动的正常进行,制定和实施合理有效的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就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进行阐述,以促进健康城市建设。
一、建立噪声控制标准建筑施工活动会产生噪声,噪声的控制是保障居民权益的重要手段。
针对建筑施工噪声,应建立相应的噪声控制标准。
根据不同施工场所和环境要求,确定不同类型施工活动的噪声排放限值,并对施工设备和工艺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噪声产生。
同时,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测方法和措施,保证施工噪声符合规定。
二、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为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在居住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应禁止或限制夜间和节假日的施工活动,尽量减少影响居民生活的噪声。
同时,对于需要在敏感区域进行施工的情况,可以采取临时隔离措施,降低噪声传播。
三、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噪声的产生主要源于施工现场。
为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应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首先,要对施工场所进行布局规划,合理安排各项施工活动,减少相互干扰和噪声交叠。
其次,要配备适当的施工设备和工具,选择噪声较低的设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噪声产生。
另外,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噪声污染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确保施工行为符合环保要求。
四、加强噪声监测和执法力度为保证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噪声监测和执法力度。
建立完善的噪声监测系统,对施工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噪声问题。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噪声管理办法的行为进行严格处罚,确保施工单位和个体认真履行噪声管理责任。
总之,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保障居民权益,保障施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
通过建立噪声控制标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以及加强噪声监测和执法力度,能有效减少建筑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促进健康城市建设。
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方案

建筑施工噪声防治方案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是当前城市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施工期间噪音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建筑施工噪声,保护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
下面是一份针对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的方案:一、施工前期准备工作1. 选址:在选址过程中要尽量远离居民区、学校和医院等噪声敏感区,减少噪声传播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2. 设计规划:在施工设计规划中要考虑噪声控制的要求,合理规划施工场地布局,使噪声干扰尽量减少。
3. 施工时间安排:尽可能将施工时间安排在白天,避免在夜间或早晨等时间段进行噪声较大的施工,以免影响周边居民的休息。
二、施工中的噪声控制措施1. 采用噪声低的机械设备:选择低噪声的设备和机械进行施工,减少施工活动产生的噪音源。
2. 环境隔离措施:在施工工地周边设置临时的隔离墙或挡板,减少施工噪声向周围环境传播。
3. 使用噪声控制设备:如噪声屏障、消声器等设备,对施工场地周边设置有效的噪声控制装置,减轻施工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4. 噪声监测与管理: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进行监测,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噪声污染,并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确保施工噪声符合环境要求。
三、社会宣传和教育1. 建立噪声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单位和工人的噪声管理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施工单位严格遵守噪声控制的相关规定。
2. 举办培训和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建筑施工人员对噪声控制的认识和意识,养成良好的施工习惯。
3. 倡导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理念,采用低噪声材料和结构设计,从源头上减少施工噪声的产生。
四、定期检查和评估1. 定期检查: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对施工工地的噪声控制情况进行评估,并随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结果评估与公示:根据噪声控制的效果对施工单位进行评估,并公示相关检测结果,增加施工单位和工人的噪声控制的责任感。
总之,建筑施工噪声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施工前期准备工作、施工中的噪声控制措施、社会宣传和教育以及定期检查和评估等方面都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国家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五章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十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
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所有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三、管理职责(一)建设单位1. 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2. 在工程开工前,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要求进行公示。
3. 指导施工单位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噪声污染防治责任。
4. 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噪声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
5. 在工程竣工后,向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提交噪声污染防治总结报告。
(二)施工单位1. 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有关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2. 在工程开工前,向建设单位申报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要求进行公示。
3. 按照噪声污染防治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噪声排放。
4. 定期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确保噪声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标准。
5. 对施工现场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三)环境保护部门1. 依法对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2. 负责对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3. 定期对施工噪声进行监测,对噪声排放超标行为进行查处。
4. 对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四、噪声污染防治措施(一)工程开工前1. 建设单位应制定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方案,明确噪声污染防治目标、措施和责任。
2. 施工单位应按照噪声污染防治方案,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低噪声设备、工具,减少噪声产生;(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开居民休息时间;(3)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闭管理,设置围挡,减少噪声传播;(4)对施工机械进行定期维护、保养,降低噪声排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第一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苏一建2004第号
状态:受控
编制:安全管理部
批准:顾臻宪
日期:2004年9月30日
第一条:目的
为防治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减少噪声对施工场区及周边区域的影响,确保员工和社区居民的工作、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苏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各项目部的噪声控制和治理。
第三条:噪声排放申报
各项目部在城市市区范围内施工时,在工程开工以前,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期限、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以及所采取的防治措施,获得许可后施工。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周围,除因抢险等应急任务外,禁止夜间进行噪声大的作业;工艺上要求连续作业,确需在夜间进行有噪声污染的作业时,应事先填写申请表,报经环保部门审批,核发《夜间作业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第四条:噪声排放标准
各项目部在城区施工时,所排放的施工噪声应当符合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制》标准。
标准如下:
第五条:噪声的控制
1.声源控制
1)钻孔机、挖土机、塔吊等大型设备运转产生的噪音,尽量使用低噪音型号的动力发动装置。
2)发电机、空气压缩机、砼搅拌机、电锯、砂轮切割机使用时的噪音应尽可能采用隔音设施,如发电机房、操作间,临时隔音棚、隔音罩等。
3)砼浇筑时振捣器产生的噪音,应严格按规范操作,禁止振捣器振捣钢筋,模板等。
4)风镐产生的噪音、凿毛、钻孔产生的噪音,应调整作业时间,如严禁夜间施工、避开午休时间等,以减低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5)动力、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日常管理及维修保养工作,避免异常噪音的产生。
6)模板、钢管、钢筋等装卸操作时产生的噪音,应加强职工的文明作业教育,采用传递,轻搬轻放,严禁抛掷。
模板清理时尽量采用铲刀,避免铁锤敲击产生的撞击噪音。
2.接收者的防护
让处于噪声环境下的人员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用品。
减少相关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第六条:噪声监测
1.施工中噪音的日常监测,由项目经理部负责,根据所在地环保主管部门,在每个施工阶段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场界噪声的监测,噪音比较严重的施工阶段或社区居民投诉时,可增加监测频次。
监测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整改,每次噪音监测均应作监测记录。
2)噪音控制执行GB12523《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
第七条:
各分公司施工科负责下属各项目工地的噪声污染的控制管理和监督检查,并定期向集团公司安全管理部汇报。
各项目部负责对本工程项目的噪声污染进行控制,并负责对场界噪声的监测。
第八条:本规定所称建筑施工噪声,是指在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影响周围地区环境的声音;夜间是指晚22点至晨6点期间。
第九条:本规定自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