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选择一项:对错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选择一项:对错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选择一项:对错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选择一项:对错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选择一项:对错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选择一项:对错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选择一项:对错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选择一项:对错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选择一项:对错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选择一项:对错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选择一项:对错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选择一项:对错二、单选题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选择一项:A. 文化实践B. 物质生产实践C. 科技实践D. 政治实践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
选择一项:A.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D. 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3.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解析: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它的变化也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分数:2.00)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解析:解析: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交出表现。
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4.下列概念中表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分数:2.00)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形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的概念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因此选B。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分数:2.00)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概念和内涵。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三)含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三)(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16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可知性和不可知性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所以,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
因此,选项B 正确。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B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C.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D.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体现的就是这一道理。
所以A 选项正确。
知识模块: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3 .党中央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了2016—202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国家制定“十三五”规划根据的是A .现实的可能性B .好的可能性C .抽象的可能性D .现实性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实性与可能性。
这是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因此选项D 正确。
制定规划等必须从现有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实性。
规划中追求的目标以及最后要实现的理想,根据其是否有充分的根据和实现的条件,分为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在现实的可能中,有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要求人们两手准备,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
考研政治三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三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三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 题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A. 阶级斗争- B. 剩余价值- C. 社会主义革命- 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解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2. 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 A. 改革开放-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答案:C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二、多项选择题1. 题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 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ABC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三、简答题1. 题目: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同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 四、论述题1. 题目: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这一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
## 五、材料分析题1. 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材料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考研政治马原试题
考研政治马原试题2023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A.马克思主义视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动身点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相识C.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阅历的科学总结D.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D.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志向是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B.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D.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比。
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马克思逝世已101多年了,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它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学问C.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它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性和创建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不行分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表现在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根据世界的原来面目照实地相识世界B.力求全面地相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D.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3.在1873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3(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解析:解析: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它的变化也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分数:2.00)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解析:解析: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交出表现。
这种反作用就在于,它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4.下列概念中表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是( )(分数:2.00)A.生产关系B.生产力√C.上层建筑D.社会意识形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的概念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表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因此选B。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分数:2.00)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关系的概念和内涵。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考研政治马哲训练题
考研政治马哲训练题•相关推荐考研政治马哲训练题普通高等教育统招硕士研究生招生按学位类型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两种;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两种,均采用相同考试科目和同等分数线选拔录取。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哲训练题,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考研政治马哲训练题1一、单项选择题1.垄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不断发展变化,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A.提高剩余价值B.增加利润C.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D.扩大企业规模,增强竞争力2.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A.获得垄断地位B.获得垄断利润C.获得垄断价格D.获得垄断统治3.垄断利润是A.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B.垄断资本家凭借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垄断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D.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4.马克思指出:“某些商品的垄断价格,不过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具有垄断价格的商品上。
”这句话说明A.垄断资本家剥削了中小资本家B.垄断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中小资本家创造的C.垄断价格不可能增加商品的价值,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D.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家随便制定的5.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A.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B.国际卡特尔C.国际托拉斯D.国际康采恩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了更迅速、更普遍的发展,国家干预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尽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实质都是A.国家政权取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型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C.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D.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7.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A.垄断资本主义的金融化程度不断提高B.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C.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D.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二、多项选择题1.2012年,美国司法部起诉苹果公司与美国5家出版社非法合谋抬高电子书价格,以削弱亚马逊公司在电子书市场的地位。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马克思指出,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该时代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去解释。
这里的“物质生活矛盾”从根本上说是()A.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存冲突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现存冲突C.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现存冲突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现存冲突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有三条道路,即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从奴隶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
这体现了()A.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B.社会形态跨越的随意性C.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观性 D.人类历史发展的曲折性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A.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C.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D.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考研政治三试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三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A. 创立了唯物史观B. 创立了辩证法C. 创立了唯物主义D.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答案:A2.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以上都是答案:D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 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答案:A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以上都是答案:D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答案:B6-20. (略)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A.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B. 人民当家作主C. 依法治国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A.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C.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D. 坚持新发展理念答案:ABCD4-10. (略)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A.产品的分配形式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A.客观的物质世界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意识形态B.政治法律思想C.国家政权D.政体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参考答案: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B. 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 全部社会关系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 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6.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参考答案:三、简答题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测验3 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测验3 答案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
D.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正确答案是:C.物质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
D.社会达尔文主义正确答案是:A、B、C。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是()。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物质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实体 C.物质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 D.物质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正确答案是:A、B、D。
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它源于19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原理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商品经济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个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阶级斗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部分劳动的报酬
6.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
C.购买原材料价值和购买劳动力价值的比例
D.劳动者转移生产资料和新创造价值的比例
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9.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本 题难度系数为 0.7)()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经原理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 3 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这个公式与(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货币流通规律的矛盾
B.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矛盾
12345678910 ... 下一页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4.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问题上,首先要区分(本题难度系数为 0.5)()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10.剩余价值(本题难度系数为 0.6)()
A.在生产领域中产生,可以离开流通领域
B.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
C.在生产领域中产生,通过流通领域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四、判断说明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是因为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不力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没有完整意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历史观方面有些进步的思想家有唯物史观的思想萌芽,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唯物史观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之所以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2.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劳动发展的历史正确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劳动不仅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与物质自然界相联系,劳动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是社会意识形态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形式从其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另一类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只有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才是社会意识形态,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则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最明显的特征是非意识形态部分是阶级性的,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等。
4.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生产力越发达,社会意识就越先进错误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说明了社会意识产生和变化的根源。
但唯物史观同时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属于上层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产力的变化,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介才能同生产力发生联系,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条件的关系更为密切。
因此,生产力发展迅速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先进,而生产力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5.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正确生产力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选题1.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A.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影响实现B.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C.对个体胜利结构的影响实现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实现答案:B解析: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生存依赖着地理环境。
这种依赖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
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地理环境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制约不同国家社会的发展。
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来实现。
2.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A.经济关系B.政治关系C.思想关系D.血缘关系答案:A解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3.在上层建筑的各种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A.艺术B.宗教C.政治D.哲学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政治。
4.唯物历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 人的价值追求B.人的政治立场C.人的情感态度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案:D解析: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生产工具B.管理手段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答案:A解析: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邓小平提出。
7.”谋事在天,成事在人“这种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 .机械决定论D.唯意志论答案:A解析: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三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D 4.D 5.D 6.C 7. A 8.B 9.A 10.A 11.C 12.D 13.C 14.C 15.A 16.D 17.C 18.D 19.D 20.A 21.D 22.B 23.C 24.A 25.D 26.A 27.D 28.A 29.B 30.D 31. C 32.C 33.B 34.B 35.D 36.D 37.A 38.A 39.C 40.C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 3.ABCD 4.ABC 5.ABCD 6.AB 7.BCD 8.ABCD 9.ABCD 10.AC 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1)生 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 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 生产力系统的基本要素。
现代生产力系统在包括这些实体性要素之外,还具有重 要的智力性要素,如 科学技术、管 理等。
科 学技术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 越大, 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是第一生产力。
2、「答案要点」(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 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 产主义社会。
高 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 2)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 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
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 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 成员的物质几文化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三)知识点概要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的本质。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实践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功能。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A.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D.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3.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表明人的才智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C.发展的动力在于实践 D 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是革命行动的动力B.革命行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的运动的成败5."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6.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广这句话肯定了A.直接经验的作用B.间接经验的作用C.感性认识的作用D.理性认识的作用7.“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B.先验论C.辩证反映论D.辩证唯物论8.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三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选择一项:对错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选择一项:对错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
选择一项:对错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选择一项:对错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选择一项:对错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选择一项:对错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选择一项:对错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选择一项:对错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选择一项:对错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选择一项:对错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选择一项:对错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选择一项:对错二、单选题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选择一项:A. 文化实践B. 物质生产实践C. 科技实践D. 政治实践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
选择一项:A.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D. 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3.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B.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10.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12345678910 ... 下一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 3 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意的。
1.在国家社会发展问题上,有一种观点是“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这 种说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65)()
A.强调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包含的事物发展的哲学道 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曲折发展的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9.下列各项古代汉语表述,属于因果关系的有(本题难度系数为 07)()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D.对立统一规律
7.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C.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D.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三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里的“基础”指的是A.实践B.认识C.价值D.感觉2.毛泽东曾经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
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
到了16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
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
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
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
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
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6.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7.列宁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
”表明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选择论B.反映论C.建构论D.创造论8.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
上述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9.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这一观点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0.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是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C.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D.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1.“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像登山运动员登山一样,每登高一步,就接近顶峰一步。
与登山不同的是,人们永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顶峰。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它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性B.它揭示了真理发展的过程性C.它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D.它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12.实用主义奠基人詹姆士认为“凡是有利于我们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标准”,这一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3.“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两种说法A.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B.都揭示了真理具有主观性C.前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后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D.前者揭示了认识主体的差别性,后者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14.列宁指出:“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说明A.人们无法认识世界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是对特定事物在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D.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15.“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而科学从认识的较低阶段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上升,但是永远不能通过所谓绝对真理的发现而达到这样一点,在这一点上它再也不能前进一步,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一观点A.是不可知论的观点B.肯定了真理的辩证性C.否定了真理的绝对性D.否定了真理的相对性16.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说明A.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B.真理与谬误可以相互转化C.真理与谬误在性质上并无根本对立D.真理与谬误可以随时转化17.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说明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19.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A.主张知易行难B.主张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20.“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像,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像,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这表明A.想像是获得认识的基础B.想像对主体认识活动有诱导作用C.想像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D.想象属于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2.有几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
第一个人摸到了鼻子,他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
”第二个人摸到了尾巴,他说:“大象像个细细的棍子。
”第三个人摸到了身体,他说:“大象像一堵墙。
”第四个人摸到了腿,他说:“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
盲人摸象的故事表明A.人的认识结果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3.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4.柏拉图认为:“如果是我们在出世前获得了知识,出世时把它丢了,后来又通过使用各种感觉官能得到了原来具有的知识,那么,我们称为学习的这个过程,实际上不就是恢复我们固有的知识吗?我们把它称为回忆对不对呢?完全对。
”这一观点A.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来源B.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C.是一种唯心主义D.在认识论上属于先验论5.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
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这个故事说明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C.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6.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的两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7.毛泽东说:“一切比较完全的知识都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第一阶段是感性知识,第二阶段是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感性知识的高级发展阶段。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B.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8.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9.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的观点A.是唯理论的观点B.是经验论的观点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10.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这说明A.在科学研究中想象力是最重要的因素B.认识也需要想象C.想象能够促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D.想像有助于科学的发现11.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
对他的观点分析正确的是A.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B.他没有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C.他没有看到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D.具有不可知论的倾向12.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13.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