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网络对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课堂教学之利弊调查报告

网络对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课堂教学之利弊调查报告

网络对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课堂教学之利弊调查报告研究目的:通过前段时间文献资料查询,经过实证性研究,包括发放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对个别网络成瘾学生长时间的跟进采访,并进行研究总结,初步性的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高中生健康上网,上“绿色网”,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指引高中生逐渐成为一名健康的网民。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学生访谈主要内容:一、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调查如今国内上网人数日益增加,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群体,其中又以中学生居多。

那么,这么多的高中生群体运用网络,一般都做些什么呢?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高中生上网,是有益还是无益呢?我们先来看一个调查: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学生网民为1.95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4.5%,远高于整体网民28.9%的平均水平,2009年中国新增青少年学生网民2800万。

青少年学生在学校上网的比例从2008年的19.1%增加到2009年36.3%,同比增加17.2个百分点。

其中,处于低等教育阶段的学生网民在学校上网的比例上升最快,2009年小学生和中学生在学校上网的比例分别达到36.7%和46.3%,同比增加27.7个和28.3个百分点。

排名前三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值得关注的是,未成年网民(18周岁以下)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以网络游戏为例,未成年网民的使用率达到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也高于青少年学生网民77.2%的平均水平。

青少年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高中生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

二、高中生学生上网行为特征(一)上网地点家里和网吧是目前高中生最主要的上网场所。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我个人今年的小课题研究即将进入尾声,为了使下一次的课题研究能更好的开展,并取得更好的、更有效的研究成果,现将本次小课题研究总结如下:一、本次小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下面就分阶段小结如下:(一)研究准备阶段:1、结合当前个人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课题,为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我是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深知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和数学课堂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受到数学阅读水平低劣困扰的问题,提出了《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的小课题研究申请。

2、申请了、开通了博客,方便专家的指导和与其他课题成员的交流。

3、获得了课题研究通知后,我个人结合课题研究申请,个人实际情况及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中的要求,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在开题报告中具体的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4、将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上传到博客,在专家的指导下,不断修改完善,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制定了可行的、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1.根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通过上网、书刊阅读查找与培养和提高《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能力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同时通过自己学习,逐步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

2、结合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直接或改编后,用于课堂进行实践,进一步理解、体会理论。

通过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验,及阅读李爱民《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吴存明《数学课上,您让学生看书了吗?——小议数学阅读的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等中的案例,收集并初步整理出了一些提高和培养学生阅读水平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3、将学到的、理解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实践,撰写了一些教学随笔、教学设计反思,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

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

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

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网络已经成为高中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负面影响,包括沉迷网络、社交孤立、压力过大等健康心理
问题。

因此,如何在虚拟网络背景下塑造高中生健康心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这方面可以参考某些国外学校的做法,开设媒体素养课程、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伦理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
网络的优点和缺点,提升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减少被网络误导的风险。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

由于网络行为可能引发压力、孤独等多种不适,学校需要留意学生的行为,如出现异常时要及时介入。

此外,学校应该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渠道,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支持,改变误解。

此外,父母也应该在家中建立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为了避免学生沉迷网络,建议父母定期与孩子交流,控制屏幕时间,并参加有益的户外和家庭活动,以增加和
家庭一起的互动和联系。

另外,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积极慷慨地与他们分享他们在网
络上看到的内容,并告诉他们该如何有效地使用网络,以此帮助孩子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和父母应该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了解他们的状况,并协助任何必要的诊治,以便达成较好的治疗效果。

将心理健
康纳入教育和生活当中的关键环节,才能使虚拟网络成为服务人类的有益工具,同时
塑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有成就的高中生心理。

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

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

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问题。

首先介绍了虚拟网络对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影响,并分析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

然后探讨了虚拟网络如何塑造高中生健康心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虚拟网络背景下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有效策略促进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本研究指出未来应关注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方向,并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展望。

综合以上内容,本文总结了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虚拟网络、高中生、健康心理、塑造研究、影响、问题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方向、展望、结论、心理健康。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虚拟网络中,高中生可能会面临来自社交网络的压力,比如虚拟网友的攻击与排斥。

网络游戏中的竞争和虚拟现实的世界构建也可能对高中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对于有效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适应虚拟网络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虚拟网络对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影响,分析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塑造策略,旨在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方式及途径,帮助高中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通过深入分析虚拟网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高中生在虚拟网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研究如何利用虚拟网络对高中生心理进行积极塑造。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虚拟网络背景下的作用,提出有效策略促进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可以为未来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最终促进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高中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心理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成长,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和稳定。

虚拟网络作为当今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交流平台,对高中生的健康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中学生群体中,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各种信息和影响的网络环境中。

网络世界的便利和多样性给中学生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的挑战。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包括来自社交媒体、网站、游戏等的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给中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但也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可能导致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

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不良现象也可能对中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心理抵抗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只有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字数:272】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分析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找出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策略和实施途径,以及评估这些教育策略的效果和成效。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探讨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通过对教育效果的评估,我们也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教育的成效和影响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研究目的结束】2. 正文2.1 网络环境及其影响网络环境是指由互联网技术构建而成的虚拟空间,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学生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网络,而网络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信息量庞大,中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这种信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和矛盾感。

浅谈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

浅谈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

浅谈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同时虚拟网络在人们的交流和社交领域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对高中生的健康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针对虚拟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进行研究。

一、网络社交对高中生的健康心理的影响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育期,能力、认知和性格都在不断地发展,他们特别需要互动、交流和倾诉。

网络社交的兴起给高中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随意交流的平台,然而网络社交也同时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社交过度会导致孤独感。

在虚拟空间中,个体缺乏面对面交流的亲密感和真实的情感体验,交流变得冷漠、机械和无真心。

与此同时,虚拟网络也存在很多的误解和欺骗,这会让高中生感到被隔绝和孤独。

其次,过度参与网络社交会导致沉迷并且影响学习和生活习惯。

高中生在面对网络社交的同时也应该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否则过度沉迷网络社交会严重损害学习成绩和生命方式。

对此,家长和学校应该建立联合机制,加强对高中生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其意识和规则意识,切实保障其健康成长。

二、网络游戏对高中生的健康心理的影响网络游戏如今已经成为许多高中生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而过度玩游戏也是导致高中生心理健康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网络游戏会占据高中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业和锻炼身体的时间。

高中生玩游戏过度会形成自我封闭、自卑、孤独等消极情绪,妨碍其自我成长; 其次,过度玩游戏使高中生成为了游戏的奴隶,这会让他们容易被游戏内部社交体系所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旦脱离游戏,会感到身心上的虚弱和精神上的恐慌。

对此,家长和学校应该合理规划和管理高中生的娱乐时间,积极参加青少年活动,帮助他们培养多元化兴趣爱好,并切实加强对游戏的管控,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如何在虚拟网络背景下塑造高中生的健康心理在虚拟网络环境中,高中生的健康心理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如何做好他们的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 《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前郭县新立乡初职中学徐海燕本人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少年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经过充分准备,于2018年11月正式开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开题会。

课题主持人作了开题报告,较为详尽地阐明了该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并提出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认真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分工。

大家一致表示,要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一、课题目的、意义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接受并熟悉。

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和网络教学的普及,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教育一元化的框架。

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以往的心理素质培养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影响是以网络为背景,以中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活动为载体。

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

在网络活动中求知,在网络活动中成人,在网络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

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研究,是一种教育缺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

网络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心理素质研究在我国风毛麟角,且大多是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中学生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后的心理素质研究,无论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角调动了活动者参入的积极性,因此,加强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的研究,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信息技术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通过网络平台、移动应用和多媒体课程等方式,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达给学生。

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如心理测试、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等内容;移动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健康日记、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课程等;多媒体课程可以为学生呈现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些信息技术手段,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丰富、便捷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度和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可以推动教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

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课程,如网络课程、在线讲座、数字资源等形式,让教师在工作之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技术技能。

学校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指导,让教师更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得以提升,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网络平台和移动应用,学校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空间和互动平台,如心理健康讲座、家长心理健康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日记等功能,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学校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支持,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与分析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与分析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学习心理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心理,这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社会环境。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中学生也正在重新审视他们的学习心理,他们正在调整他们对学习的理解,以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以及如何分析和改善这些心理。

首先,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多样的,一些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心理,他们比较乐观积极,坚持毅力,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信。

与此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学习心理,这些学生比较悲观,看不到希望,缺乏自信心,缺乏自律性,容易放弃。

其次,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可以进行观察、实地调查、访谈,等等,来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并从中找出一些问题。

例如,他们是否把网络信息作为学习的有效资源?他们是否有适应性和学习的耐心?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来获取学生的学习心理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学习心理。

最后,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改善其学习成绩。

首先,学生可以学会理性学习,不要为了短期的成绩而忽视长期的学习,要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可以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按计划安排学习,注重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也要多参与社会实践,以获得丰富人生阅历,扩展视野,发现新的学习机遇。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学习心理是复杂的,要分析和改
善他们的学习心理,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使他们适应当前的环境,发挥自身的能力,实现最好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开题报告范文一、研究现状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培养高素质的符合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很多的人观念还需要转换,采取的措施还需要加强。

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及时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传统的“三机一幕”到多媒体计算机和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专家认为,我国包括课程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必须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必须是基于信息技术的。

《面向21世纪教育的改革创新》中强调“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使中国教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宝贵的人力资源。

”最新修订的课程计划对课程的实施作以下要求:要变单纯的接受式为体验式、研究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研究性。

教育家彼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世界正从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过渡,知识经验得到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逐渐聚集在知识经济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深入实施教学改革的今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注重学生的发展性是教师着力要努力的方向。

因此,进行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无论从国家、教师、学生哪一方面来说,均具有实践价值。

由此看来,“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

我们今天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

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

因此,我们今天倡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的课程应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网络背景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背景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 应该 建立 青少 年网 络心 理 教育 站等 , 这种 解 决网 络带 来 的 心 理健 康问 题。 改变 高中 生 对网 络 的 痴 速, 盲目 和失 控 等 现象 。

网络 时 代 心理 健 康 策略
中图分类 号 : G 6 2 3
文献 标识 码 : A
的成 年 , 对 周 围 的 事物 都 有猎 奇 心 理 。 新 鲜 心 理 健 康 。 高 中生 对网络 的 需求 不 同, 呈 的 事 物 出现 的 时 候 , 有的青少年 就不能 自 多元化 的状态 , 在 高 中 生 中对 于 网络 活 动 拔, 严 重影 响 了健 康 心 理 的 形 成 。 的类型 多种多样 。 学 生 对 于 心 声 事 物 的 好
良影响 。 高 中 生 大 多 数 还 没 有 真 正 意 义 上
能 会 走 向犯 罪 的 道 路 , 严 重 影 响 青 少 年 的
手法 。 学 生 对 于物 质 的 渴 求 , 在现 实社 会 中 不会 得 到 的 , 他们 会转 而 到 虚 拟 的社 会 中 。 青少年的成长正处 于青春 期 , 对 于 情 感 类 的 问题 总 是 很 模 糊 , 这 样 会 导 致 消 极 的 一
摘 要: 随 着科技 的进 步和 同络技 术的 发展 , 互联 网 日益普及 , 在这种 背景下 高中生 不断地接触 网络 , 影响 了心理健康 高 中生繁 重的学 习节奏, 加上 网络 具有一定的休 闻和娱 乐功 能, 与这种 现状形成 了 鲜 明的对 比 。 高中生的思想还没 有完善 , 很 容易被 网络谤 惑, 网 络 时代不 同的教育文 化 背景 使得 高中生 的心理健康 受到 了威胁 。 高中生的 自制 力差 , 教育 的背景不 同, 家庭和成 长的环境 不 同 导 致高中生. 釜健

信息化网络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对策

信息化网络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对策

信息化网络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对策新的时代,节奏加快的生活,人们的信息化网络环境,这些都带来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根据《21世纪教育报》的一篇报道,近年来中学生发病率明显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愈加急迫。

若想有效控制和预防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对策。

首先,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深度的研究,如明确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定义、分类、特点、影响因素等;其次,总结探讨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再次,分析信息化网络背景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根据当前网络环境及社会文化背景,科学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加强关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是要合理组织中学生的日常行为,加强留学生的体育和文化活动,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减轻学习压力。

二是设立心理卫生教育课程,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强调积极有效的心理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是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师的作用,通过个案分析和访谈,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维护能力,增强学生自身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信息化网络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学校要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避免因网络成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此外,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要为了学习而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多关心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总之,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都应当发挥积极作用,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教会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的心理文化知识,避免由于心理上的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以上是就《信息化网络背景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及对策》做出的研究及对策建议,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总结探讨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分析信息化网络背景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并提出科学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以促进中学生的良好心理发展。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论文课题开题报告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校《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课题,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问题的提出: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

但现状是,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中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

但过去高中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

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

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研
究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教育领域,网络也被广泛应用到学习中。

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一门必修课程,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如何创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网络优势,提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急需之举。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研究内容:
1.概述现阶段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学习现状。

2.探究探究性学习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分析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4.设计一套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5.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预期成果:
1.本研究将形成一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补充和提升。

2.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3.本研究将为培养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实践研究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际上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虚拟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枯燥乏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标签: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整合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分析课程的目标、内容与要求:《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课程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教育,应达到四个学会做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三个层次发展、预防、治疗的目标。

在高中阶段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尽快投入到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为学生的文理分科以及以后的职业选择方面提供咨询和帮助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文理分科的学习生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升学观,正确对待高考培养学生健康的应试心态,掌握科学合理的应试技巧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其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找到改革的整合点,才能真正的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的心理活动较容易表露出来,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

但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正在寻找“成人感”,开始进入了心理的“闭锁期”,所以就会出现家长与老师眼中学生的逆反现象,同时由于家长与教师的急切心理使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不易沟通的现象。

但是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中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式就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便可以使学生主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找到学生的成长空间,使其更健康的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论文之《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校《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课题,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一、问题的提出: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这个目标明确地指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发展性和补救性两个方面入手。

但现状是,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更多的人只片面强调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和克服心理障碍当成了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中生心理和身体一样,有健康的一面,也有不健康的一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

但过去高中班主任或老师发现学生有了心理问题,不是送到心理咨询室就是亲自进行心理辅导,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的,做些事后的补救工作。

其实,心理辅导是一个从助人到自助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逐渐学会自己治疗自己。

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自助的动机,看到自己心理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有信心战胜不健康的因素,恢复心理健康;应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调动他们心理的积极因素,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人人身处网络环境之下,老师、学生也不例外,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不回避这样一个大环境,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兴趣与熟悉,学校老师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积极面,规避其消极面,便成为我们提出这一课题的初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得益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zentmihalyi)。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学正式为世人熟悉的标志是2000年1月塞里格曼和契克森米哈在《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

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进行实验性和探索性研究。

我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在2001-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增长平缓,从2006年开始论文数量出现了快速增长。

在我国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始人是孟万金教授,他于2002年提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并于2006开始在全国开展实验性研究,积极心理品质也是他们课题研究的核心。

但总的来说,国内目前对高中生积极品质研究的较少,而且因为国内刚刚兴起研究积极心理学的热潮,很多理论和实践都有待进行科学的验证。

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培养对青少年成长及其今后的人生非常重要,因此本课题旨在网络信息时代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各方的力量,培养高中生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一生受益。

三、研究意义价值:1、选题意义:针对网络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教育教学对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退化和异化的现实,结合衡阳市八中倡行的“和谐校园”、“生态校园”、“人文育人”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使生命个体富有活力。

创建一套全方位、开放式,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营造培养积极心理的环境,从而构建学校心理教育体系。

2、研究价值:(1)实践价值:通过构建心理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运用可操作性的网络平台,形成心理教育联动效应,形成学校“和谐”“生态”育人环境,实现学校心理教育转型,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并梯次发展。

(2)理论价值:构建学生积极心理的评估体系和生成机制,寻求现代网络技术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和点,进一步完善现代心理教育的理论体系。

四、课题核心概念界定:网络环境:网络环境是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个多媒体计算机物理上互联,依据某种协议互相通信,实现软、硬件及其网络文化共享的系统。

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即赛伯空间(cyberspace)。

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不仅仅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发生作用的地点,还可以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策略等非物理形态。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多维度的,是包含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积极品质的集合。

作为当代高中生,心理品质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具体言之,要具备“四心四力”即自信心、公益心、责任心、进取心和意志力、审美力、亲和力、创造力。

五、理论依据:1、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灵活性,我们以普通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课题研究的总体理论依据;2、政策依据: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六、拟解决的问题和创新点:如果普通高中学校能够以“构建学校和谐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形成办学特色,提升受教育者的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学生和归宿点,通过创建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开展新型高效的阳光心理活动,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能,就能使高中教育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的生存压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心理基础,同时是学校的文化内涵得以进一步提升并焕发出新的活力,促进校园育人环境的良性发展。

我们拟创新之处有:1、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界定。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高中生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积极心理品质,这点非常重要,本课题采用多角度调查统计,经高中生自己、高中老师、高中生家长和相关成功人士等多方人士的认同,确定了高中生需要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四心四力”。

2、新型心理课程的建设。

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的今天,如何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相关理念贯彻到课堂,让学生在最大的时间和空间广度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七、研究预期目标:1、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让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内化为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

2、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从教学到生活均能持续地影响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

3、通过多角度、多途径、多方式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积极心理情绪,领略积极心理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影响,自觉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八、研究内容:1、当代高中生心理现状调查与研究。

通过调查,从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及学生自我等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知,从利于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角度研究当代高中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积极心理品质。

2、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研究与搭建。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搭建专业校园心理信息平台,并合理应用此平台,及时掌握有关学生心理状态的第一手资料,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我等多方联动来培养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依据。

3、网络环境下新型心理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研究“新型心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管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与家庭文化,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以及该课程建设的评价研究、组织推进办法等等。

4、“心理网吧”研究与实践。

研究“心理网吧”的创建模式、有效运行机制及环境、常用心理量表、心理小游戏等的网上使用、基本网络互动工具的积极应用以及网络心理咨询的开展与推广等。

5、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研究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模式与实践,包括目标、机制、内容、载体、手段、跟踪反馈以及评价等等。

九、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与技术:思路:深入调查,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借鉴其教育方法。

同时,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之成为学校积极心理培养的生成点和推动力。

积极动员开发,赋予学校现代信息工具以新的职能,创建“绿色心灵自在吧”、“兰姐电子信箱”、“心理网吧”等网络心理教育平台,大力开展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以进步的文化去引领学生,着力构筑校园精神和班级灵魂。

整合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学科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胆创新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快乐心理活动,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在课题研究中,做到宏观理念与微观操作的统一,理论指导与实践创新的统一。

以“积极心理创造人生”为起点和归宿。

本课题拟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观察法等相结合,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出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生如何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结论。

十、实施步骤及主要活动安排:论证准备阶段(2011.3——2011.9):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进行系统论证;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并分析整理,为课题研究做准备;建立管理网络,制定和落实层级管理制度,为课题研究有序展开做准备;初步确定课题整体思路,重点做好开题论证及准备工作。

初步展开阶段(2011.9——2011.12):进一步细化研究方案,深化部分细节论证;分类整理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分别向家长、学生、老师发放问卷调查,精细统计并深入分析调查数据,全方位了解八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对积极心理品质的认识;初步搭建校园心理信息平台并初步设计制作“心理网吧”网页,向部分师生及家长试开放运行,收集反馈信息;初步确定新型心理课程的基本模式与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

深入攻坚阶段(2012.1——2012.10):基本建成校园心理信息平台,细化美化“心理网吧”网页,全方位展开互动,多方面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完善平台;完善新型心理课程系统理念并积极实践,落实到校园文化建设、班级管理、课堂教育教学以及家长学校培训各环节中;基本确定网络环境下高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整套模式;资料整理归结,论文撰写,结题报告基本成型。

结题完善阶段(2012.11——2013.6):最后收集整理所有反馈信息,细化研究分析,完善校园心理信息平台与“心理网吧”网页,确定专人专业人员维护管理;新型心理课程理论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最后定型并形成文字,整理部分教案、课件归档;资料整理,论文撰写及结题报告最后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