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合集下载

大国崛起之谜及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启发

大国崛起之谜及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启发

河北工业大学国际贸易专题研究作者:沈兴学号:****** 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系(专业):经济系(国际贸易实务)题目:大国崛起之谜及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启发评阅者:成绩:2011年 1 月 10日摘要:文章通过对十五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英国、日本崛起之谜的介绍,重点总结了科技与人才对大国崛起作用,指出中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大国崛起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同时,提出中国对外贸易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中国国际贸易科技人才1 大国崛起国际贸易是从海洋开始的,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几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1.1 英国崛起之谜英国是个岛国,它的崛起在于它优先发展工业。

1688年,英国爆发了没有流血的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确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政体,议会及政府逐渐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封建专制的君主统治在英国结束了。

一个全新的国家,一个完完全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家出现在了人类历史的舞台上。

这个国家注定要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从1733年,兰开夏的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到176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机械修理工詹姆士·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在琢磨怎么能够生产出更多更,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对英国的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英国对外贸易跃居世界首位。

1.2 日本崛起之谜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有争议的历史故事

有争议的历史故事

有争议的历史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有争议的历史故事数不胜数,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一些事件或者人物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争议。

有些历史故事是因为史实不明,有些是因为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则是因为历史被篡改或者隐瞒。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有争议的历史故事。

第一个有争议的历史故事是关于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

金字塔是古埃及的一个重要的象征,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统的说法是金字塔是由奴隶劳工建造的,而实际上最新的研究表明,金字塔是由高度专业化的工匠和工程师建造的,他们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而不是奴隶。

一些研究者认为金字塔的建造与外星人有关,这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观点。

第二个有争议的历史故事是关于圣殿骑士团的秘密。

圣殿骑士团是一个中世纪的基督教军事组织,他们在中东地区保护圣地,同时他们也牵涉到一些秘密仪式和宗教信仰。

有人认为圣殿骑士团是一个非常神秘的组织,他们掌握着宝藏和秘密知识,而且他们还与亚瑟王和梅林等传说中的人物有联系。

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军事组织,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密。

第三个有争议的历史故事是关于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衰落。

罗马帝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但是它的兴衰却引起了无数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的关注。

有些人认为罗马帝国的兴起是由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良好的行政管理,而它的衰落则是由于腐败和内部的分裂。

但是也有人认为罗马帝国的兴衰并不是那么简单,它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外部的压力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第四个有争议的历史故事是关于亚特兰蒂斯大陆的消失。

亚特兰蒂斯是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它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大陆,但是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了。

有些人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而它的消失可能是由于火山爆发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导致的。

但是也有人认为亚特兰蒂斯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它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有争议的历史故事,历史是一个充满着谜团和未解之谜的领域,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找到一些历史事件的确切答案。

《新时代文化》大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新时代文化》大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新时代文化》大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新时代文化》大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篇1这个暑假,我观看了大型影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它介绍了年间,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的故事,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观看了几集发现,在早期世界舞台上,能够成为大国的,主要是依靠海上贸易,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海上贸易的鼻祖。

他们的航海家开拓新航线,将自己国家的货物运到世界各地,而且人民敢于冒险。

既然当时兴盛的'是海上贸易,那么大部分战争就是海战。

说句实话,九个大国中,我不太喜欢荷兰,但是不得不承认,荷兰的确很厉害。

我不喜欢荷兰的原因是,他们为了利益,可以放下尊严。

在外国使团拜访中国的时候,没有外交官愿意在拜见中国皇帝时,行三拜九叩大礼,但是荷兰却爽快地这样做了。

使团当中的一个成员记录道: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不想让所谓的尊严影响我们的利益。

看着国外的势力在不断扩大,我就心寒地想起了我们中国。

当时,中国还在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所以在国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我们中国被落得越来越远。

如果当时的政府能打开国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学习这些大国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也不会在清朝中期被那些强大的国家欺负。

落后就要挨打,希望现在的中国好好发展,多学习别国的长处,努力从发展中国家变为发达国家。

《大国崛起》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历史纪录片,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了解了一段历史。

《新时代文化》大型纪录片观后感作文篇2影片中的九个国家,全部具有以上特点。

相比之下,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列强践踏的对象?而在当前也不能称作一个世界强国呢?通过影片的启示,或许能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些端倪。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

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很难发现无畏的探所精神和法治观念。

受到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无论哪个朝代或是时期,总是因循守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万年真理,不知变革为何物。

心得体会材料《大国崛起》解说词

心得体会材料《大国崛起》解说词

心得体会材料:《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十二集大道行思(结篇)【序】19XX年1月,苏联红军从德国法西斯的统治下解放了波兰首都华沙。

人们陆陆续续开始回家。

老城广场,已是一片碎石。

陆续回家的人们来到这里,喂养战争中幸存下来的鸽子战争就要结束,人们相信和平已经来临。

半个月后,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商议战后事宜。

一个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

然而,这幅政治版图不久便被画上了新的标记。

一年后,丘吉尔说了这样一句名言:“一道铁幕已在整个欧洲大陆降下。

”和平鸽无法穿越这道铁幕,世界被划分为东方和西方。

六十年过去了。

世界格局再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俄罗斯举行了盛大的庆典。

与六十年前三个大国在雅尔塔秘密安排世界秩序不同,这一次,莫斯科请来了六十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但真正唱主角的,却是乘坐六十年前苏联军用卡车前来的2XXX名二战老兵。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有数千万公民失去了生命。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各国首脑和历经沧桑的老兵,一同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这一刻,历史离我们不再遥远,也不再是记忆的负担。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走过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兴替的大国演变,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一件事——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大国之谜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

从这一天起,来自欧洲的航海家们,用新航线连接起一个完整的“世界”。

正是他们,用激情划破了海面幽蓝的平静,满载着贸易货物和火炮利器,在追求财富的雄心鼓荡下,启动了大国的旅程。

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

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内容填空练习题及答案一、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七律∙长征》中,___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2.《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__________在莱茵河边小镇上听到有位失明的女孩在弹奏他的乐曲,听到他们因____________而无法参加演唱会,于是为____________弹奏了一首曲子,之后又在环境的感染下谱写了____________。

3.《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_____,课文通过记叙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件事,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形象。

4.读了《开国大典》一文吗,我知道了开国大典于_____年___月__日在_______举行。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腊八粥》一文的作者_________ ,原名沈岳焕,著名作家。

课文以“_______”为线索,主要写了 _______”、“_______”两件事,其中,“ _______”的过程写得比较详细,“_______”写得比较简略。

2.学习了《匆匆》一课,我想到了时间过得很快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3.《竹石》是________代________所写,全诗描写了竹子傲然挺,其中表达竹石坚劲顽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回顾本学期读过的故事,按要求填空。

1.成长的故事各不相同,却同样带给我们感动。

高尔基《童年》中的主人公阿寥沙就遇到了很多好人,如:_________________。

他(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件事情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爱的教育》中,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让我很感动。

2.在小说《桥》中,结尾处老太太来祭奠的两个人分别是文中的______和__________,我认为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五篇

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五篇

读大国崛起有感范文五篇《大国崛起》这部记录了一直处在世界的强国之间的历史发展历程。

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五篇读《大国崛起》有感,欢迎阅读与借鉴!读《大国崛起》有感一《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样化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

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到了16世纪出这个人口只有150万的国家,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

”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成效微弱。

在众多国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岛国日本,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

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多篇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大国崛起心得体会范文1《大国崛起》是一本厚重的书。

它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籍。

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经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

《大国崛起》浓缩了历史发展的精华,大国崛起也正是把科学、艺术、宗教、战争四种武器运用到淋漓尽致。

在区委开展“书香夏都——品味书香感悟礼貌”全民读书活动中,我又一次认真阅读了这本书,感觉收获很大,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

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

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

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礼貌。

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

今日,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日德国的经济发展和礼貌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

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

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经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以及德国俾斯麦的改革等无不如此。

而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都以往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

大国崛起观后感_7

大国崛起观后感_7

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1最近,香港事件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之下,数年前金一南教授就《从百年沧桑到大国崛起》所做的主题分享视频在朋友圈疯狂传播。

一方面,演讲主题与内容坚定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香港事件的结果——如今的中国不会再做出任何的退让,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再允许他人撼动;另一方面,金一南教授将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风趣的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严肃的观点以合理的方式展现,接地气的手法让普罗大众也能融入到高端知识分子的思维当中。

我看了这个演讲分享视频整整五次,每一次都获得了巨大的震撼,无论是从国家层面、历史层面,抑或是个人命运、个人奋斗层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启示。

在这里,我就其中的部分内容做一个简单的解读和延伸,借助历史,就个人命运与奋斗,谈谈感受。

发现问题之源,乃解决问题之根本。

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到达无以复加的地步,堂堂华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仅数万外敌,便将天朝置于亡国灭种之边缘。

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做出了选择。

但数次变法,皆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在于,变法者未能洞悉近代中国大患之根本。

器不如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认为,抗争失败的原因是器技不如人,便掀起长达30年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建设兵工厂、制造新式兵器、培训舰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最大的成果北洋水师在日本舰船的炮轰之下全军覆没、葬身鱼腹。

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大国崛起观后感2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浪。

历史像大海,总是在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奇迹。

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小国荷兰,依靠着有理的地里位置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成为整个世界经济的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荷兰人崛起的故事是从鲱鱼开始的,很多人以捕鲱鱼来挣钱。

荷兰的商业有许多发展自由和创新能力,一把小刀让他们脱颖而出,对商船大胆的改造,宁愿冻死也没有动货物,使他们一点一点的变强。

当年,西班牙占领荷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遇到半点抵抗,荷兰人就俯首称臣了!后来西班牙人宣称,荷兰是西班牙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他们也毫无异议!当西班牙人派来总督,当他们的国王的时候,他们就马上顶礼膜拜了。

大国崛起1一12集论文

大国崛起1一12集论文

大国崛起1一12集论文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

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大国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Powers)是2006年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

该电视片在2006年11月13日—24日(CCTV-2)黄金时间21:30首播,每集大约45分钟。

本片播出后,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合作推出了本片的一套八册同名系列图书,内容有了大规模扩充,并于2007年5月1日黄金时间20:55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再次播出。

(1)大国的和平崛起必须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基础,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

(2)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而不是通过组成军事集团建立势力范围和安全地带。

(3)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根据本国国情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的市场制度建设和政治的民主制度建设。

(4)大国的和平崛起需要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应防止崛起过程引发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

吸取世界的先进文化,都是改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掠夺。

(2)结合17—18世纪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概述英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原因。

政治上,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文化上,牛顿建立近代力学体系,瓦特改进蒸汽机;外交上,在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掠夺。

电影《十八个手印》观后感

电影《十八个手印》观后感

十八个手印的剧情简介······这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农村改革先驱者的影片。

邓小平说: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

农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

一九七八,安徽凤阳,陈开元上任县委书记。

时值春耕,陈开元于各式文件方针之阻力、压力下,带领基层干部,大胆于小岗村开创了分组作业的试点。

经营自主权回到基层生产队手中,十八户农民冒着违反原则方针可能坐牢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了手印。

小岗村也终在生产队自主分配下走上包产到户的道路,结束了连年贫穷的窘境,最终成为农村改革的始作俑者。

中国‘改革第一村’由此诞生。

该片反映了陈开元等基层领导在改革初始的疑惑、困顿、压力、探索与反复。

也正是他们带领群众点燃了大包干的星星之火,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十八个手印》观看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献礼影片《十八个手印》,回首30年前改革起步阶段的艰辛探索,分外感受到当年农村改革首破禁区,开拓新境的可贵。

影片《十八个手印》就是30年前壮举生动的艺术阐释。

一首脍炙人口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把人们带到了1978年。

安徽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凤阳县在极左路线的把持之下,民生凋敝,人民外出逃荒、流离失所。

人到中年的县委书记陈开元可以说受命于危难之际,他在深入农村的基础上,发现了凤阳小岗村“分田包干责任制”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陈开元出于一位共产党人的高度责任心,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顶住各方面压力,不顾身体有病,暗地鼓励小岗村农民的变革。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小岗村生产队长严家昌带领本村十八位乡民,冒着“坐牢”的危险,立誓言按红十八个手印,秘密实行“大包干”,吹响了中国农业改革的号角。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

《大国崛起》读书笔记三篇《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下面是大国崛起读书笔记的内容,欢迎阅读!《大国崛起》读书笔记1《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该片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西方九国为题材,解读15世纪以来这些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而大国崛起的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九国说明了其中的一些答案:一:对外扩张的历史二:殖民统治史三:资产阶级革命史四:工业、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史五:对世界近代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对比现在的中国,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与他们有所不同。

目前世界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信息革命是当前的标志,只有拥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实现国家的整体提升,达到和平崛起的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崛起,中国就要学习各国崛起的优点,克服不利因素,避免崛起中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才竞争力,使全体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继续提升。

美国虽然现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力在逐步衰退,钢铁工业和重工业制造业在失去,就业压力增加。

但是我们业应该看到美国仍然处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科技竞争力还是很强,而科技创新的背后是其高科技人才储备的实力,美国大学的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流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要崛起,只有教育崛起,才能实现人才水平的崛起。

其次,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继续主导经济改革,让中国的市场继续成为全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全世界在经受经济危机的创伤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而中国市场的开放和扩大内需的潜力,成为了各国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期盼中国市场的经济发展,带动各国走出世界危机。

而中国也加大经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经济投资,推动我国GDP水平的更高层次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纳粹德国滔天罪,历史谜团终得解──90年代我国史学界关于“希特勒反犹原因探索”综述

纳粹德国滔天罪,历史谜团终得解──90年代我国史学界关于“希特勒反犹原因探索”综述

纳粹德国滔天罪,历史谜团终得解──90年代我国史学界关于
“希特勒反犹原因探索”综述
欧阳杰
【期刊名称】《井冈山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近十年来,国内史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希特勒为什么要反犹屠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它是当时纳粹德国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总页数】5页(P78-82)
【作者】欧阳杰
【作者单位】吉安师专政法系.343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6
【相关文献】
1.希特勒反犹原因初探 [J], 李有智
2.纳粹党崛起的历史、社会因素——《纳粹德国的兴亡》、《大逆转1919:希特勒反犹背后的欧洲史》《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三书研究综述 [J], 王泽方;
3.希特勒反犹原因探析 [J], 刘锋
4.纳粹德国反犹政策的演变与原因 [J], 肖汉森
5.希特勒反犹原因再探 [J], 杨海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大国崛起反思心得感悟(精选8篇)

关于大国崛起反思心得感悟(精选8篇)

关于大国崛起反思心得感悟(精选8篇)关于大国崛起反思心得感悟篇1一个大国,它的标准当然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民众与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

但是一个大国的形成并没有这么容易。

荷兰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国,它们临近海洋,能够便利地贸易、交流,但是只有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是不能让两个占地面积极小的国家成为世界性大国的。

最重要的是,国家的强大凝聚力。

荷兰的恩里克王子以国家的名义支持航海家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不再是个人的孤立冒险,而是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国家战略;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皇在和哥伦布的谈判中,接受了一个有航海抱负的平民的要求,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女王甚至卖掉了自己皇冠上的珠宝。

这就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团结力量,使两个在欧洲边缘的国家成为了大国。

但是,在很多国外学者谈论大国崛起之谜时,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响力。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的确,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也能提升国家人文精神,使当时的英国成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国家。

英国的牛顿定律打开了英国走向工业大国之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展示了新的经济秩序。

所以,一个国家良好的思想、文化可以使国家崛起,也可以影响世界。

当然,国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种答案,就是体制创新。

17世纪,一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大的荷兰凭借一系列完整的商业制度,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大国;英国靠推行自由贸易建立市场,使用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让经济腾飞;当美国这个新兴国家利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称霸了许久,而突然经济落寞时,则用政府无形的双手来干预,使经济渐渐回暖。

所以体质的健全和创新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保持稳定。

我们回头看一下我们的中国,在19世纪,20世纪,为什么中国屡屡遭到欧洲国家乃至亚洲国家的欺凌?我认为首先是咱们国家思想的问题,那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信奉封建思想,而这种思想让国家闭关锁国、不接受新的思想、文化、技术,让我们的经济发展停滞,与世界国家拉开了长长的距离。

希特勒简介最新修订

希特勒简介最新修订
• 怀疑历史说法 孩童时代的希特勒 纳粹元首希特勒1945年4月30日已在柏林地堡中自杀身亜,可是他“死”后却传出各种各样的说法。 例如美军解密 文件显示,希特勒在地堡自杀是苏联红军的对外说法,其实连斯大林本人都丌相信希特勒已经死亜,后来成了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 也对希特勒乀死抱怀疑态度。还有在戓后成为废墟的柏林街上,市民悄悄的流传着“总统还活着!”幵且在占领了柏林的美、英军队投入 了数十名搜索人员,花了半年时间去搜索希特勒的踪迹,却没有什举结果。为何要搜索呢?希特勒丌是早已经自杀身亜了吗?他的的遗体 丌是被回收、确认了吗?丌,那具遗体存在巨大疑点!希特勒的尸体是故意被烧得面目全非,足足用了20升的汽油,遗体被烧得难以辨认, 好像有什举人要掩饰希特勒的真实情况。可是为什举要这样做呢?是谁要这样做?希特勒的死一时间变的扑朔迷离。 希特勒没死?? 1947年1月的一天早晨,艾森豪威尔缓缓打开一仹标记着“高级机密”的黄封皮文件,这位美国将军、未来的美国总统读了这仹文件 内容后,忇丌住倒抽了一口凉气。因为这仹来自中情局特别间谍小组的报告证实了他长丽以来的猜疑:纳粹元首希特勒幵未在1945年4月 30日自杀身亜,而是乔装打扮逃出了柏林。这仹绝密报告称,中情局特工发现了可信证据,证明希特勒丌仅没有死亍二戓,而且正藏身在 德国海德尔堡附近的威恩海姆地区。幵且还有证据显示他正在呾纳粹余孽策划建立由他领导的“第四帝国”。可他什举也没找到。 秘密追查“希特勒”下落 解密文件披露,艾森豪威尔看过这仹中情局报告后,丌敢有丝毫耽搁,立即派出30名全副武装的特种兵前往威恩海姆地区,全力搜索 “希特勒呾他的纳粹同党”的下落。然而,美军士兵几乎将该地区全部搜遍了,也没有发现仸何可疑的人物。艾森豪威尔相信,如果希特 勒真的还活在世上,那举他显然又一次逃过了追捕乀网。 斯大林丌信希特勒已死 解密文件显示,即使是斯大林本人也对希特勒乀死抱怀疑态度。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询问斯大林是否相 信希特勒已死的说法,斯大林生硬地回答说:“丌,没有人知道。” 文件显示,1948年4月,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 比尼斯曾回忆说: “在波茨坦会议期间,斯大林端着一杯酒离开座位,非帯友好地呾我碰杯,我问他:‘斯大林元帅,你对希特勒乀死怂举看?’斯大林回 答说:‘他没死,他逃到了西班牙戒阿根廷。’” 希特勒是死是活?

战争启示录:真相、冲突与死亡(共23册)

战争启示录:真相、冲突与死亡(共23册)

(1917—1918
年最后的决战)
5 第八讲战火燃
遍三大洲(欧 洲之外的战场)
第十讲历史是个死 循环(一战之后,
苏波战争)
第九讲铸成大错悔 已迟(德、奥、俄、 土四大帝国的终结)
注释
01.一朝天子一朝臣 02.分账不均闹矛盾 03.外交也是战斗力 04.剑拔弩张险动手 05.巴尔干火药桶 06.萨拉热窝的枪声
日本向袁世凯所提“二十一条”与新发现的孙中山“日中盟约”——为纪念 “五九国耻纪念日”七十七周年
31被告律师 32威利休假 33军事法庭——第一天 34军事法庭——第二天上午 35军事法庭——第二天下午 36奎格与格林沃尔德对阵 37裁决
38神风突击队 39情书 40 “凯恩号”的最后一任舰长
第一章熙熙攘 攘争名利(巴
1
黎和会、华盛
顿会议)
第二章山雨欲 来风满楼(希
2
特勒发迹、纳
粹掌权)
第一章名将饮恨大西 洋(大西洋海战,德
国海军的悲歌)
第二章战争残酷几人 知(苏德对决,苏联 赢得战争主动权)
第三章高手过招玩心 计(盟军光复北非, 进占意大利)
0
第1 四 章 浩 瀚 大洋是屠场 (美日鏖战 太平洋,日 军节节败退)
0 2
第五章为了 祖国的背叛 (盟军登陆 诺曼底,光 复西欧)
0 3
01.准备大打出手 02.德军进攻比利时 03.老冤家再次交手 04.马恩河畔的奇迹
01.东普鲁士战役 02.德军的东攻西守 03.招呼兄弟一起上
01.凡尔登绞肉机 02.喋血索姆河 03.小兄弟能有多大用
01.一艘战舰换回一个帝国 02.斯佩舰队的光荣与灭亡 03.名将过招多格滩 04.英德激战日德兰 05.第一艘航空母舰 06.可怕的水下杀手 07. “海鹰”号传奇

《大国崛起》-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大国崛起》-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大国崛起》-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2006-12-11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第二集:小国大业(荷兰)第三集:走向现代(英国上)第四集:工业先声(英国下)第五集:激情岁月(法国)第六集:帝国春秋(德国)第七集:百年维新(日本)第八集:寻道图强(俄国)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第十集:新国新梦(美国上)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国下)第十二集:大道行思(结篇)大国之谜大国之惑大国之路大国之思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导语】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

大国兴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序】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

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

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

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印度洋沿岸。

这是当时欧洲人笔下的世界,已知的三块大陆——欧洲、亚洲和非洲,分别由三个信奉基督教的国王统治,其他地方都是混沌未开。

但就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2024年《大国崛起》观后感

2024年《大国崛起》观后感

2024年《大国崛起》观后感2024年《大国崛起》观后感1(约497字)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我们第一个看见了葡萄牙和西班牙。

大国的兴衰更替,留下经验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在海洋的世界里,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

西班牙和葡萄牙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洋迅速发展成世界强国。

多少人,都不愿也不敢去触及“死亡绿海”大西洋,但正是恩里克,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出现,让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王位宝座上第一代“帝王”。

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小岛国却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信念征服了海洋,也因此获得了世界。

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和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起来的工商业。

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

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

海洋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称雄了世界,民族国家的兴起,对未知的渴望非常重要。

崛起的必需品就是鲜血,只有不断挑战现存状态,探索未知领域,不囿于现状,不甘于落后,一个国家才能发展而不是昙花一现。

2024年《大国崛起》观后感2(约524字)本周我学习强国app上观看了大国崛起第六集之“帝国春秋”。

这个大型纪录片的每一集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

而关于德国崛起这一集,却让我异常感慨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

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说,每一个道德和政治文化背后都有一个精神。

一个民族有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崛起的关键因素。

德意志民族的长期分离和迅速崛起,形成了独特的坚韧不拔的德意志精神,这对我鼓舞很大。

百年维新》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怀祖国”。

他们先求知于世界,尔后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

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

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

观大国崛起浅谈德意志崛起之谜

观大国崛起浅谈德意志崛起之谜

大国崛起结课论文主题:观?大国崛起?浅谈德意志崛起之谜摘要:观看?大国崛起?之德国的纪录片,感慨颇多,从分裂到统一、从经济萧条到成为世界强国,德国的崛起给予我们太多的启示,这是一个让人生发钦佩与敬仰的国家,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民族!而最让人赞叹的莫过于德国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开展科技,最终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飞速开展!关键字:科技改革竞争综合国力复兴翻译: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formation petition The 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Renaissance正文:大国崛起靠的是思想的解放、制度的改革、科技的创新。

社会变革是由人的力量来推动的,思想是人精神世界的根源,人的外在行为无一不是它的反映,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社会的变化是由思想的力量来推动的。

有人曾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

〞想要主导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就必须提升国民的素质,而在这项荣耀而艰巨的任务中,教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最好的先行者和执行者。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凡尔赛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经过近七十年的艰辛追求,这个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下并在政治和经济上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的国家,终于登上了世界一流强国的舞台。

刚一亮相的它就令全世界大吃一惊,因为它在人口总量、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以及铁路线里程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法国,在欧洲仅次于称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英国,位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

终究是怎样的魔力造就了一个欧洲大国的崛起奇迹?就在大家对此展开热烈的争论时,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普鲁士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这句耐人寻味的话让人们不得不把目光聚集到德意志民族的教育身上。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意志,落后、分裂、战争是它的代名词,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争斗不息。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

揭开大国崛起之谜---《大国崛起之大道行思》观后感英、法、德、日、苏、美等大国的崛起,展示了人类社会由爬、走、跑、飞的发展和进步历程,从1494年哥伦布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开始,到今天500年的时间,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能不说这与大国的崛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以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的大国崛起之谜底是什么呢?思想文化的进步,吹响大国崛起的号角。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我们情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

”英国正是有了莎士比亚的文学、牛顿的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等思想文化的进步,才有了大国的崛起。

纵观各大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都有其理论观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进步,这是吹响大国崛起的进军号角。

社会革命的兴起,推动大国崛起的步伐。

各大国的崛起都经历了种种阵痛,为了政治民主而进行的国内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大国的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革命是带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人们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是大国崛起的推动力,而战争便成为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的创新,开辟大国崛起的途径。

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美国反托拉斯的政策出台,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经济体制创新,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计划经济更不能离开市场机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是开辟大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大国崛起的基础。

500年间,从航海技术开始,全球经历了以蒸汽化、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三次工业大革命。

这些科技的发明创造及推广运用,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

事实完全可以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大国的崛起,因此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民族精神的宏扬,掀开大国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国的崛起都想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从本国和本民族的利益出发来调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国崛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

自强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为大国的崛起谱写了一幕幕新篇章。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

大国崛起心得体会大国崛起心得体会篇1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的视野得到开阔,不再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思维上,从而又进一步反作用于思想,推动思想的革新。

从大国兴衰的历史来看,不论是老牌的大国,如英国、法国,还是后起的大国,如德国、日本,都极大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9世纪末期德国渐渐赶上了英法并超过了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科技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于科技上明显落后于德国,这可从一些重大的发明中看出。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迅速崛起,都得益于两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如今,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依然掌握着世界的核心技术,正由于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迅速,因而这些国家至今仍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繁荣崛起没有科技的支撑会是怎样,而这些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支持它的政治体制。

现在,随着各国对高新技术的重视,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对科技的投入下了很大的功夫。

就连小小的朝鲜,也日日叫嚣着要发展核武器。

而中国在科技的投入上却不太令人乐观。

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中国人民很容易自满,看到了发射几颗卫星边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然而我们与那些大国想比,还是隔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力量。

当年日本崛起之时,很多企业的发展均源自政府的支援,当企业做大做强之后,政府又辅之以政策性的指导。

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于人们思想的高度认识。

由于骨子里没有切实际地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人们往往忽略科技在各行各业的作用。

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人重视科学技术,但存在大量的复制、克隆,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创新,从而不能解决科技欠发达的实质问题。

而且,很多人把一些资源花在一些无聊的但自认为很必要的官僚关系上。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长远看,不是靠充裕的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取决于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整体思想文化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

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

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

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

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

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

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

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

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

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

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

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

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

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他们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
在过去的几百年间,这块被称为欧洲走廊的土地,一直就是整个欧洲的战场。

德意志人经常成为环伺在周围的欧洲列强的雇佣军,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相残杀。

1648年,在进行了争夺霸权的“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虽然它们还共同拥有“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这样一个名称,但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

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

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

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意志的诗人们用诗句探寻民族的未来;德意志的音乐家们用音符抒发抗争的激情;德意志的哲学家们,用理念激发至高无上的国家崇拜。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
站起来的是德意志民族
对德意志来说,过去的500年是荣耀与屈辱、富强与衰落并存的500年,战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使它迅速进入现代化。

然而第二帝国的现代化却是背负着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现代化,纳粹则是极端暴力的现代化,他们把德国推向了征服与扩张的道路,给世界和德国带来了两次浩劫。

2003年,德国电视二台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名列第一,胜过了马克思和俾斯麦。

早在纳粹执政时期,阿登纳就因3次拒绝与希特勒合作而两次被捕。

出狱后,生活失去保障的他在家里养玫瑰花。

阿登纳是个好园丁,人们用他的名字给一种新型玫瑰命名。

而他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培育了一个崭新的德国,培育了欧洲的新秩序。

1949年,阿登纳当选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他认为德意志不能再因为屈从于好战的民族主义和专制政权而招致灭顶之灾,要实行欧洲真正的和平,就要突破均势主义的局限,实现欧洲联合,彻底斩
断那只看不见的手,使前几代人蒙受灾难的纷争不再发生。

要实现欧洲联合,先要实现法德和解,可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到一个世纪,法德之间就发生了3次血腥残杀。

彼此间的仇恨和不信任已太深了。

可阿登纳却对戴高乐说:“以我之见,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向它的人民保证,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为他们赢得一个安全可靠的未来。

”他的睿智和顽强打动了戴高乐、尼克松等一批领导人。

尼克松说:“这两位战后的巨人彼此尊重、共同合作,从而消除了法国和德国之间几个世纪的宿怨。

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单独做到这一点。


阿登纳抛弃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称自己“不仅是德国人,而且是欧洲人”。

他带着比别人矮了不止一头的国家,小心翼翼地与法国共同实施舒曼计划(因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欧洲煤钢联营计划”而得名)和欧洲煤钢联营,加入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

阿登纳还设想通过以德法为“欧洲合众国”核心的一体化进程,来实现德国的重新统一。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欧洲一体化进程至今坚定地推进着。

1992年,欧洲大市场成立。

1999年,欧元启动。

在这些成果后面,依然能看到阿登纳坚毅的眼神。

他不负众望,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把“一个为众人憎恨的德国大兵和纳粹国家,引回到国际间受人尊敬的地位”。

经济地位的恢复为德国政治外交创造了空间,但它还需要世界,特别是
二战受害国的认可。

1968年11月,一位女记者克拉斯菲尔德重重地在西德前总理库尔特·乔治·基辛格脸上打了一记耳光。

她说是以年轻一代的名义打这个耳光的。

在她看来,二战结束后不过20余年,一位原纳粹高官竟然能当上联邦总理,这简直是德国的耻辱。

几个月后,当时的西德总统海因里希·吕布克也因为曾在一家设计过集中营的建筑公司工作过,而被迫辞职。

此后,德国对战争的责任日益澄清,人们普遍认为这一责任不是某个人的,而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的。

德国教育部门多次修订历史教科书,强调“关键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将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职责视为己任”。

大家都不会忘记,在1970年的那个萧瑟冬日,在波兰一个古老的城区,在那个朴素而庄重的石碑前,反纳粹的斗士、时任联邦德国总理、66岁的勃兰特凝重地跪下了。

这个举动感动了波兰,也感动了世界。

一位记者深情地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下跪的人跪下了。

”他的举动使德国以悔过自新的形象得到了全世界的谅解。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民族。

德国战后的历史与此前的历史截然不同。

正如德国前经济部长艾哈德所说:德国要成为世界大国,最好的办法是发展经济,而不是采取军事手段。

联邦德国的发展历程是和平与民主的现代化。

这次崛起也不同于俾斯麦、威廉二世、希特勒等人信奉的地缘政治,而代之以“经济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