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实录汇编(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实录汇编(全册)

1《北京的春节》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出示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师:喜欢童谣吗?生:喜欢师: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生齐:过年。

师:对,过年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很开心的日子,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二、初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在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按照老规矩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巡回指导学生)师:看到同学们都坐好了,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完成任务了。

那好,老师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字词掌握的怎么样了?(课件出示生词)生1读。

师:谁再来读一下第一行?生2读。

师:其中有个词“蒜瓣”,和“杂拌儿”读法相似吗?(指导儿化音)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师:非常好!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根据老舍先生的介绍,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生1:老师我知道按照老规矩北京人在腊八这天要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师:对,老舍先生风趣地说,腊八粥像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八蒜色味双全。

生2:老师我知道除夕这天很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ā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师:说得很好,除夕真是很热闹。

还有吗?生3:老师我知道初一这天男人们去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逛庙会,店铺到初六才开张,人们可以一直休息到初六。

师:说得好!还有谁想说?生4:还有正月十五这天要赏灯吃元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5.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主动参与,学会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
6.塑造良好品格:从诗人的品质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
-词语理解:熟练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并理解其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石灰吟》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石灰吟咏志的奥秘。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对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讲解,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修辞手法仍然难以掌握。为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亲自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以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不过,我也观察到部分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次组织类似活动时,提前为学生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以提高讨论效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石灰吟》的基本背景和诗人于谦的生平。这首诗通过对石灰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它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传达出深刻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中的“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等词句,探讨它们在实际中如何展现出诗人的精神品质。

(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表里的生物

(课堂实录)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6 表里的生物

16 表里的生物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猜谜语:兄弟三人齐上路,有快有慢不停步,走了三百六十日,没有走出玻璃铺。

(打一生活物品),钟表。

2.师:表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师: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学生交流,教师补充)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

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师:请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出示生字。

出示词语:机器钟楼洪亮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个别读,指名读,全班读)3.再次默读全文,联系课题。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

师: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藏戏》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藏戏》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藏戏》课堂实录《藏戏》课堂实录一、品“戏”夏日的夜晚,现在的孩子喜欢做啥?答案不约而同:“吹空调,看动画!”“你们知道吗?鲍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看戏。

”星空是背景,草地是席,树上知了声声,台上美轮美奂的温婉越剧……孩子爱听故事,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暗示老师:我们对戏“来电”啦!鲍老师继续“添火加薪”,大屏幕上连播了好几段“戏”:长袖一甩,就能变出个脸谱,是什么戏?“川剧!”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示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声情并茂、铿锵有力,这是哪出?“京剧,《苏三起解》。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很清脆、很温婉、很熟悉,它是什么剧?“越剧!”孩子们这次绝对是异口同声。

还有黄梅戏,最经典的一段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广泛流传于世界的最高处,它叫?”“藏戏!”课堂上有喜悦和骚动声。

匠心拆解旁征博引藏戏相比大众戏剧,稍微偏门一点。

“先把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引进来,让课内外知识互相补充。

”鲍老师说,学习的过程,都是从陌生到熟悉,要孩子不惧怕,就要掌握运用以往经验的技巧。

这样,孩子对课文很亲切,也能间接了解其他剧种知识,收获更多。

二、入“戏”“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有个男生反应敏捷。

大屏幕上亮出“提示”:……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

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哪两个词和课文紧密相连?”鲍老师提问。

生一:“藏族。

”生二:“应该是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聪明的孩子抓住几个词,就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了!”匠心拆解细读课文前提示语“阅读课文一般很长,有些段落需重点阅读,有些可能一带而过,怎么让孩子们学会抓重点?”鲍老师说,有很多小技巧的。

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课文前阅读提示,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马诗》课堂实录师:我们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谁能背一首给同学们听一听呢?(指名三位学生背诵古诗,对出现的不准字音予以纠正,并予以鼓励。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诗,请大家看老师写诗的名字。

(板书“马诗”)齐读课题。

同学们见过马吗?请说说。

(学生交流对马的认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交战时,大将军可都是骑着战马,威武得很。

今天我们要学的《马诗》就是写古代战马的。

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贺,他可是很了不起,7岁就成了全国有名的诗人,是个神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我们先自己读一读这首诗,会认的字就读字,不会认的字先读读音节。

要把诗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古诗,教师巡堂辅导,了解学情,及时个别辅导。

)师:(指着一位同学)黄可欣同学很会学习,他读了几遍诗后,就把生字做上了记号,还把生字多读了几遍,这样就可以把生字记得更牢了。

(学生圈画生字,自读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我们可不可以再在小组里读一读呢?小组长可以把老师发给你的生字卡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一起读一读,考一考。

(小组内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能不能认识这些生字呢?(屏幕出示本首诗的生字。

指名一个小组先来齐读生字,再指名一个学生按顺序认读生字,重点指导“燕”“络”“踏”,再指名一个学生不按顺序认读生字,及时肯定学生,并在肯定中指导读准字音。

)师:老师还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不用看字,只看你们的嘴巴,只要一做生字的口型,老师就能猜出是哪个字。

(师生玩猜字游戏)师:我们把生字都读准了,那么把这些生字送回诗句里去,我们能读准他们吗?请同学们再来读诗吧,争取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读,教师巡堂辅导)师:我们也可以在小组里一起读一读。

(小组内一起读)师:谁可以来大声的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评价一下别人读诗。

生1:(读完了这首诗)生:李强同学读书声音很大,但是把“月似钩”的“似”字读成了“shi”。

师:王娜同学既会听,又会评。

他表扬了李强同学读书的声音大,但又能发现他的不足之处,真棒!(老师用卡片出示了读得不准的“月似钩”三个字,组织全班同学巩固了这三个字的读音。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课堂实录2022年3月10日,星期四,下午2点,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学生们正在进行为期一小时的语文园地四课。

课堂实录如下:老师在台上说:“同学们,上课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语文园地四,主题是‘乐意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进步’。

你们都知道,批评和建议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会遇到批评和建议时怎么做。

你们是否愿意学习呢?”全班同学齐声回答:“愿意!”老师点头示意,并组织学生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小组中,同学们互相交流了自己遇到批评和建议的经历,并讨论了怎样接受批评和建议,不断进步。

小组之一的李明感慨地说:“我曾经写作文时,总是有拼写错误,老师批评了我,让我很受伤。

可后来我想通了,老师之所以批评我,是为了让我进步。

所以我现在特别注意拼写,不再犯错了。

”小组之二的小强表示:“遇到批评和建议时,我们要保持平静,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

”小组之三的小玲认为:“在接受批评时,我们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并且在克服不足的同时,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

”小组之四的小华说:“我觉得接受批评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只有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找到更好的改进方式,不断进步。

”学生们的讨论让老师十分欣慰,他在台上说:“同学们,你们的讨论十分精彩!学会接受批评和建议,是我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要害怕批评和建议,相信自己,相信你们一定会越来越好!”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完后,老师请同学们进行小组汇报。

小组之一的李明向大家分享了自己接受批评的经历,他说:“在老师批评我时,我觉得自己很难受,但后来我明白了,老师是为了让我进步。

现在,我已经不再犯那些错误了。

”小组之二的小强分享了自己接受建议的经历,他说:“有一次我写作文,同学帮我修改了其中的错误,这让我受益匪浅。

从那时起,我意识到接受建议非常重要,它能让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

”小组之三的小玲说:“在接受批评和建议时,我们还要记住自己的长处,这可以让我们在改进的同时,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4文言文二则(课堂实录)

⼈教部编版六年级语⽂下册14⽂⾔⽂⼆则(课堂实录)《学弈》课堂实录⼀、感受⽂⾔,了解特点师:今天我们学⼀篇古⽂(板书“古⽂”)。

知道什么叫古⽂吗?⽣:古代的⽂章⽣:古代的⼈写的⽂章。

师:说得有道理。

古时侯的⼈写的⽂章⾃然就是古代的⽂章了。

古⽂有时也叫⽂⾔⽂。

古⽂和我们现在学的现代⽂有很⼤的区别。

我们现在学的⽂章,包括你们⾃⼰习作课上的写的⼀些⽂章,都叫“⽩话⽂”。

⽩话⽂是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倡导的。

古⽂与现在的⽩话⽂有很⼤区别。

⽐如这个字(板书“之”)。

谁能把它组成⼀个词语?⽣:明⽇之星。

师:对,你们校园墙上就⼤⼤地写着这四个字。

知道词语的意思吗?⽣:学校让我们好好学习,成为将来的明星。

(众笑)师:解释得不错,但这个“星”可不是让你们都去当影视明星、当歌星,它是指⼀切有成就的⼈。

我再问你,这个词语中的“之”字当什么讲?⽣:就是“的”的意思,明⽇的星。

师:讲得很明⽩。

谁还能组词?⽣:之乎者也。

(众⼤笑)师:"之乎者也"可不是⼀个词。

这本来是互不相连的四个字,它们是古⽂⾥的⼀些语助词。

不过也有⼈⽤它来讽刺那些⽩话⽂还写不通,却⽼想胡撰两句⽂⾔的⼈,如:“这个⼈之乎者也说了半天,谁也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明⽩了吗?(⽣答明⽩)师:还能组词吗?⽣:军属门上有时贴⼀张"光荣之家"的纸。

师:对。

其中的"之"字怎么讲?⽣:当“的”讲。

师:也当"的"讲。

刚才说了这个"之"字是古⽂中常⽤的⼀个字。

现在⽤它⼀般都当"的"字讲;但在古⽂中,它却有许多种讲法;我们今天这篇课⽂⾥,“之”字先后⼀共出现了六次,⼤致有三种讲法;有时即使是同⼀个讲法,但所指的对象也不同,真的有点复杂。

⼤家⼀会⼉读的时侯要注意细⼼区分、理解。

好了,现在⼤家打开课⽂,读⼀下课题。

⼆、解读课题、激发兴趣⽣:(齐)学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6月15日上午第1-3节课地点: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授课教师:王老师总人数:40人【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认识语文园地一2)学习文章“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中的词语3)了解流水账的写法4)掌握通过流水账方式来叙述事件的方法2. 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表达的勇气和自信心2)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情感表达3)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的标题2. 老师分发课文,要求学生预习3. 老师准备活动道具和素材二、引入老师进入教室后,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同学们,大家听过“流水账”这个词吗?(学生们纷纷摇头)那我们来学习一下。

其实,流水账是一种写账的方式,用于记录各种事情。

就比如说,某天你拿到一本日记本,你在里面记录下了今天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就是流水账。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看看这篇文章是如何利用流水账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经历的。

三、讲解1. 老师呈现标题“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并介绍一些相关词汇。

老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这个标题,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这里面有几个词汇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第一个是“流水账”,即日记的一种写法,主要是记录各种事情。

第二个是“选上”,意思是被选择,被要求去进行一件事情。

同学们,你们都想被选上吗?(学生们纷纷点头)2. 老师对课文进行逐一解读并进行讲解。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小学语文下册》中的第一篇文章《利用流水账,我被选上了》。

这篇文章讲述了小明参加课外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通过了选拔,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物。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写了很多流水账,让文章更加生动、直观。

同学们,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热身运动。

我认真地跟随老师进行了热身运动,了解了队员们的名字。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

12.《为人民服务》课堂实录一、打破预期,创设语境师:同学们好!生:(齐答)老师好!师:同学们辛苦了!生:(齐答)老师辛苦了!师:同学们是这样回答老师的问候的。

如果我去问候台下的老师们,他们肯定与你们答的不一样。

他们会怎样回答呢?(转向台下的老师)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台下老师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全场笑,掌声。

)师:哎!同学们!奇怪吧,老师们回答的是“为人民服务”,回答得那么整齐、响亮,这是为什么呢?好吧,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天安门前阅兵式的录像。

(播放阅兵式片段: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

师:听到了吗?那一遍又口号是——生:(齐答)为人民服务。

遍的师:再来一遍,也那么有力、整齐、响亮——生:(齐答)为人民服务!师:同学们,“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

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那是经久不衰、深人人心啊!而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

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生:(齐读)为人民服务!二、聚焦文体,提纲挈领师:翻开书,第12课。

同学们预习过课文,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很特别?它到底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生2:这篇课文没有事例,只讲道理。

师:你说得很对。

我们以前学的很多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比如《一夜的工作》《凡卡》是写人的,《草船借箭》《钓鱼的启示》是记事的。

可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既不是写人,也不是记事,它很特殊,这种文体就是他说的议论文。

(板书:议论文) 它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词藻,它跟你讲道理,分析问题,它有的是深刻的思想。

你们知道吗?这是咱们小学阶段遇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所以得好好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哦!因为是第一次嘛,所以有点难。

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

有信心吗?生:有!师:说这篇课文很特别,还特别在它也是主席参加张思德同志追悼会的演讲辞。

(板书:演讲辞)(图片演示主席演讲的各种姿态。

)在半个小时的演讲中,主席没有看稿,却字字珠玑、慷慨激昂、一气呵成。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个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以期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有所启示与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大鹏展翅》、《登鹳雀楼》和《悯农》三首古诗。

2. 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

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件、音频和文字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对每首古诗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并通过教材之外的材料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导入古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音频或者通过朗读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文字阅读与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逐句解读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朗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古诗,逐渐掌握并牢记古诗的内容。

教师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调和音律,培养学生对古诗韵律和美感的感知。

5. 分析古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6. 诗歌创作在学习了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仿写古诗的形式和风格,或者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课堂实录)《迢迢牵牛星》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迢迢牵牛星》借助“牛郎与织女”这个美丽凄婉的爱情神话传说写离别有什么好处?生1:使主题更深刻,立意更深远。

生2:有一点浪漫和神秘。

师:很有感受力。

生:更经典。

师:很漂亮的词。

(追问)你还知道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哪些经典故事?生:梁祝化蝶,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干将莫邪……师:神话是一个民族童年的梦想,是这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土壤。

你还知道哪些文学作品,借助了这些色彩斑斓的神话传说?生:《聊斋志异》、《西游记》,还有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

师:看来比比皆是,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些神话传说与天不老,与地同春,具有无穷的魅力。

《迢迢牵牛星》引用神话传说,还有其他的作用吗?生:更有天上人间的感觉。

师:好!怎么样理解“天上人间”?生:既是指天上的“牛郎织女”,又写人间的“怨妇思夫”。

师:你真的很棒!在你的启发下我甚至明白了《红楼梦》借助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写出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爱情前世今生的感觉。

看来,为了增添表现力,我们也可以在作文中涉及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

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阅读和感受这首诗。

(生全体读。

)师:可以分四组讨论:体会六组叠字的作用。

体会河汉女形象。

和秦观的《鹊桥仙》比较,体会“牛郎织女”的形象。

仿句练习。

(学生讨论。

)师:第一组的同学对这首诗的叠字有什么样的认识?生1:读起来有一种音韵美,非常深情。

“迢迢牵牛星”的“迢迢”,“皎皎河汉女”的“皎皎”悠长美丽,有了光年,有了岁月,有了永恒,甚至有了光亮和色彩。

生2:叠字可以加深程度,使得文章情深意长意境开阔。

生3:纵观这六组叠字,有写距离的如“迢迢”,有写光彩的如“皎皎”,有写外貌的如“纤纤”,有写感情的如“盈盈”和“脉脉”。

师:虽然这种分类不十分科学,但却是一种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

很不错,请继续补充。

生:我看了课下注释,这是一首汉代的诗歌。

老师讲过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运用叠字的艺术手法,这里是不是对《诗经》的一种传承?师:说得好!文化具有传承性,如果说《诗经》是叠字的滥觞的话,那么《迢迢牵牛星》就是一种很好的继承和光大。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书戴嵩画牛》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书戴嵩画牛》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文章大意,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3、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行家里手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感受文言文简约凝练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地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板块一:了解作者,趣解题意。

1、猜人物,知作者:同学们,画面上有两幅图都是同一个人,你们猜猜是谁?出示苏轼的图片,介绍苏轼。

(1)我们班的同学已经了解苏轼了,比如说我来上句,你一定知道下句。

(2)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哦-我还可以再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是说的他的诗,我们可以再说他的词:明月几时有——天啦,太厉害了!苏轼的诗词家喻户晓,可是他有种体裁我们却很陌生,猜猜看是什么体裁?有的同学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统计,他们发现苏轼的题跋竟然是词的近一倍,是不是很惊讶?那我们今天不学他的诗也不学他的词,我们来学他的题跋。

2、出示题跋的概念。

“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首题跋。

3.出示课题《书戴嵩画牛》指导正确朗读课题,解释课题意思。

书,是什么意思(书写在戴嵩斗牛图上的故事)。

书写,书写在《戴嵩画牛》图上的话。

板块二:吟诵古文,品读感悟1、回顾—提炼方法《书戴嵩画牛》是文言文形式写的题跋。

同学们学过文言文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美(读出节奏、韵律、停顿、语气)读懂(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意思,明白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展开想象补白,选择角色讲故事)现在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和步骤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求:1.仔细读三遍,第一遍读准生字和多音字,把文读通、读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实录一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难点)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结合三个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能够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写一段话。

(重点)3、通过展开想象等方式,能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字词入手,检查预习1、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叶XX)对于他你都有哪些了解?2、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叶XX的小说占据了中国的半壁江山。

这样一位著名科普作家写的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多的同学读了()遍,少的同学也读了三四遍,那字词一定没问题喽?第一组词语机械旋涡敏锐花圃石蕊逆时针(抽生读,纠正读音)4、接着看第二组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集体读)5、质疑:那这些词语中你感觉哪个词语的意思不太好理解?(学情了解:见微知著)6、你觉得要理解这个词语,关键要理解哪两个字?(微、著)引导学生理解微:细微、微小著:明显(大屏幕出示字典中的解释,选择)7、课文里面就向我们介绍了三个见微知著的事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生用简练的语言交流三个事例,师相机指导概括方法)【设计意图: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叶XX的资料,激发学生收集材料和学习本文的兴趣,有效地落实本学段的一项重点训练一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另外,字词方面,注重课堂反馈,学生会的不教,从学生质疑入手,开始对文本的学习。

】二、细读课文,品析感悟三个事例鲜活而有趣,虽然他们发现同,但这三个事例都说明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1、探究第一个事例(1)(点击课件,每一部分现象、问题、过程、真理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字体),请看大屏幕,这就是第一个事例,现在快速默读这段话,猜猜老师为什么要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来出示?(板书: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谢XX发现了什么问题呢?预设:每次放掉洗澡水的时候,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3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精彩画面(教学重点)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我想用“美妙”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师:你是透过哪些词语想象到画面的呢?生:从“地白”一词,我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有一汪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微微摇动。

师:多美的想象啊!抓住关键词语,加上丰富的想象,优美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用美读的方式读给我们听。

(生读古诗第一、二句。

)师: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我想用“静谧”来形容。

读到“树栖鸦”这个词,我仿佛听到乌鸦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棱棱地展翅欲飞。

刚开始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个词既从侧面写了月色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师:请你通过朗读,读出这份静谧之感。

(生读古诗第一、二句。

)师:谁还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生:这是个清香的夜晚。

“湿桂花”这个词,我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师:这样的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我想象到:夜已经深了,露水很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真是意境悠远,请读出这种美感。

(生声情并茂地读古诗第一、二句。

)师:再读一读后两句,你还感受到了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那是个孤寂伤感的夜晚。

师:你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说一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在望;夜已经深了,可诗人仍在望。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生:那是诗人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有感情地读第三、四句。

)师:平日里你有没有过和亲人分别的感受?在这圆月之际,你有过亲人不在身边的感受吗?你想对他说什么?生1:我有过这种感受。

我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很长时间见不到他,我很想他……师: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生读完,已泪流满面。

)生2:我的妈妈在外地打工,好久才回一次,我很想她……师:你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生有感情读。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藏戏》课堂实录1

人教【新教材】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藏戏》课堂实录1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藏戏》课堂实录《藏戏》课堂实录一、品“戏”夏日的夜晚,现在的孩子喜欢做啥?答案不约而同:“吹空调,看动画!”“你们知道吗?鲍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看戏。

”星空是背景,草地是席,树上知了声声,台上美轮美奂的温婉越剧……孩子爱听故事,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暗示老师:我们对戏“来电”啦!鲍老师继续“添火加薪”,大屏幕上连播了好几段“戏”:长袖一甩,就能变出个脸谱,是什么戏?“川剧!”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示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声情并茂、铿锵有力,这是哪出?“京剧,《苏三起解》。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很清脆、很温婉、很熟悉,它是什么剧?“越剧!”孩子们这次绝对是异口同声。

还有黄梅戏,最经典的一段是?“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

”……“其实,还有一种戏,它广泛流传于世界的最高处,它叫?”“藏戏!”课堂上有喜悦和骚动声。

匠心拆解旁征博引藏戏相比大众戏剧,稍微偏门一点。

“先把孩子熟悉的生活经验引进来,让课内外知识互相补充。

”鲍老师说,学习的过程,都是从陌生到熟悉,要孩子不惧怕,就要掌握运用以往经验的技巧。

这样,孩子对课文很亲切,也能间接了解其他剧种知识,收获更多。

二、入“戏”“细心的同学发现,这篇课文带星号,我们知道阅读课文要抓住什么?”“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

”有个男生反应敏捷。

大屏幕上亮出“提示”:……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

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哪两个词和课文紧密相连?”鲍老师提问。

生一:“藏族。

”生二:“应该是藏戏的‘形成’和‘特色’。

”“聪明的孩子抓住几个词,就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了!”匠心拆解细读课文前提示语“阅读课文一般很长,有些段落需重点阅读,有些可能一带而过,怎么让孩子们学会抓重点?”鲍老师说,有很多小技巧的。

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如课文前阅读提示,能事半功倍地提高“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这个感人的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体会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练习运用快速阅读法,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练习快速阅读,透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课题,提出质疑。

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这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师:为什么这么读?生:我想明白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

谁还读?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阿?生:我想明白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你还想了解什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看一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生默读课文,找答案)师:透过这次的阅读,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预设:生:故事发生在长征时期,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都有预习的习惯,那么你还了解到了故事的哪些资料?预设:出示时代背景师出示课件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理解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师: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依据勾画的词,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这篇课文能够分成几部分?并用小标题把每部分的资料归纳出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8.匆匆【课堂实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8.匆匆【课堂实录】

《匆匆》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

课前我请大家了解了解朱自清先生,做到了吗?生:做到了。

师:怎么样?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生:据我所知朱自清在清华园里写了非常有名的《荷塘月色》师:嗯,写了《荷塘月色》,非常有名的散文,还有什么呢?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他不仅是散文家,还是杂文家,写了很多杂文。

……师:朱自清先生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尤其他的散文被称为美文的典范,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篇散文《匆匆》,我们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拼音读准,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开始吧。

生读课文(师板书:匆匆)出示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头涔涔泪潸潸师:这些词语离开拼音以后你还认识吗?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一个词语。

生:我知道泪潸潸是泪流满面的意思。

生:我知道头涔涔是满头大汗的意思。

生:我知道徘徊是走来走去的时候。

师:我们在什么时候徘徊?生:犹豫的时候,没事干的时候。

生:无助的时候。

生:思考问题的时候。

生:我们在等待和寂寞的时候徘徊。

师:还理解了哪些词。

生:我理解了伶伶俐俐。

就是机灵,灵活。

师:什么灵巧?生:动作灵巧。

师:对了,动作非常得快,非常灵巧。

赤裸裸知道什么意思吗?生:就是光溜溜的。

师:好,我们再读一遍。

生读词语。

师:读了匆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呢?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讨论一下。

好,让我们再快速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画一画,一会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默读课文。

师:来,我们交流交流,你读明白了什么?生:通过读课文我知道时间飞逝,我们应该珍惜,在比较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一些成绩。

师:对,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还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

生:我明白光阴似荐,我们应该抓住有限的时间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师:哎哟,我感觉你是一个非常高尚的同学,真好,请坐。

新金色的鱼钩片段教学设计课堂实录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新金色的鱼钩片段教学设计课堂实录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金色的鱼钩》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心是重点。

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生:(默读课文,略)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
教师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师:再读课题,你们已经有了哪些了解?请联系课文下面的批注和课文的第一段,(点明了时间,作者是李星华回忆的是李大钊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害)
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是──?
生:1943年
师:那么女儿回忆了父亲哪些事情,浏览课文,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学生交流:
学生1:讲了坚持留下来的事情,教师概括这就是讲了被捕前的事情。

板书:被捕前
学生2:讲被捕时的事情。

师:你刚才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被捕时的情形。

板书:被捕时
学生3:父亲视死如归,说明对党的信任。

师引导:这是被捕时还是被捕后的事情?谁来说说被捕后的情形。

学生4:对敌人的不卑不亢,对家人的平静慈祥。

板书:被捕后
师: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讲了一个个故事,这些事情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老师也不例外,所以课前也做了预习,找了资料,播放课件,教师介绍(当时的形势和李大钊40多个小时的受刑时间)我像你们这样大的时候读过,长大后也多次读过,但是每一次我总是被深深地打动。

师:请你们默读课文,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深深地打动了你,做批注。

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了典型的批注方法(批注关键词语、关键句子,还有写了读后感受),以这三位同学为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默读批注。

师点评:忠于党忠于革命,宁死不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等,你们写得对的,但是李大钊也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也有血有肉,所以,他应该还
有更丰富的感情,请你们继续批注,写出真情实感,可以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下来。

四人小组畅所欲言,要求先告诉同学找到的是哪几个段落,然后再说说感受,要言之有据。

教师一直躬身其中,在巡视中指导。

集体交流:哪些所说所做打动了你?
学生1:第7自然段……事态发展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了党组织瓦解……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读读,刚才那位同学说了两个意思,那你是从哪里看出事态到了白热化的地步的?
教师:你读读第2~6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句子:烧文件、工友被捕(都说明局势严重)。

“只好”说明不得已“父亲含糊地回答我”与前面说的耐心慈祥比较,从中看出事态的严重,“早出晚归”写的是工作忙,怎么看出形势严峻?忙的内容不一样了,他忙的是整理文件烧文件。

教师梳理学生的回答──
那么刚才那位同学,你在体会局势严峻的同时,哪些词语打动了你的心呢?(学生把“坚决地常”读重。


师:为什么?
师:表面上是说父亲离开和留下的事情,其实离开意味着什么?留下呢?而父亲做这份选择容易吗?
指名读第7自然段──自由朗读这段──指名朗读,
教师:你再读“多么重要”,为什么这么读?
教师:这时候父亲的朋友、家人最想对他说什么?而这时候父亲是怎么回答呢?再读父亲的语言“我哪能离开呢?”的意思就是说?那干脆说:我不能离开,你感受到什么?
再次集体朗读第7自然段。

师:那被捕时父亲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大家呢?
交流:态度严峻与态度严肃比较读读13自然段,讲讲当时的情境
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不慌不忙──
在法庭上父亲的哪些言行深深打动你?
交流:学生读27自然段,感受到对孩子的爱请大家也读读,你们是怎么感受出来的?
学生:头发是乱蓬蓬的,没有戴眼镜,说明受刑了,但是面对亲人们的时候却是平和,说明李大钊勇敢,也说明李大钊不想让家人们为他担心。

师:敌人是怎样折磨李大钊的?(十指连心剥去指甲)
指导朗读19段,学生没有读好,教师示范读,谁有信心读好?
集体读19段
学生交流读第23自然段,师:你们看到了父亲当时的表情吗?
(安定、沉着)
集体读20段,这是最后一次与亲人见面,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我们多么希望父亲能说些什么,联系课文第19~23自然段,想象为什么父亲没有说一句话?
学生1:不想连累我们,不让我们卷入灾难“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学生联系了第28自然段)
教师:我还想请你们再读读28段
父亲还会怎么想?
学生:想用自己的行为去安慰、感染他的亲人不要紧张,要沉着要稳定
教师:李星华刚到法庭的时候是怎样的?(又哭又喊)后来呢?
(父亲的平和使我们变得机灵了)
教师:再读读第23自然段第一句话和第28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你发现什么了?一直在对我们说话读懂了吗?
(眼神)
在这生死离别时候,父亲想对妻子说些什么?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再次自由朗读第28自然段,读得能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指名读
教师:对家人明明有着深深的爱,而此时却只能默默相对,明明眷恋生命,却只能舍身相弃,李大钊何来这么大的力量?读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教师:指着板书说,当──他──,就因为,读──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播放最后的临刑前的照片,配乐,教师介绍当时情况
读最后部分
(父亲被害后)
教师:4月28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读读这两处,你了解到了什么?
学生:对父亲的怀念
再次集体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你感受到什么?(伤心过度不舍痛恨敌人)正是因为这样的刻骨铭心,所以牢牢记住了这一天──4月28日读读开头和最后,发现什么?(首尾呼应)
当我们读到现在,是不是感觉这个日子对我们也已经刻骨铭心有时候,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表达感情。

师:4月28日,是李大钊逝世80周年的纪念日。

播放媒体,李大钊的塑像,把你此刻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