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九讲 宣传学)【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宣传的概念与特点,同时还论述了宣传的主要方法,以及一些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主要以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区分新闻和宣传,对宣传的定义及其延伸做整体把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宣传的历史(见表9-1)★表9-1宣传的历史考点二:宣传的概述(见表9-2)★★★★★表9-2宣传的概述考点三:宣传的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劝服是其首要特点。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或一群人(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起辅助作用,因此宣传者始终是主动者。
(3)宣传的对象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运动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对宣传效果有直接影响。
(5)宣传不是万能的,是有条件的,宣传技巧必须与环境背景相吻合。
考点四:宣传的主要方法(见表9-3)★★表9-3宣传的主要方法【考点拓展】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见表9-4)表9-4新闻与宣传的区别考点五: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见表9-5)★★★表9-5违背宣传伦理的宣传技巧9.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宣传(中山大学2019年研;吉林大学2018年研;青岛大学2017年研;湖南师大2017年研;西安工程2017年研;复旦大学2016、2012年研;华东师大2016年研;华南理工2015年研;人大2008年研;中青政治学院2008年研;中南大2007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2.洗牌作弊法(华南理工2010年研)3.宣传的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人大2018年研)4.宣传价值(湖南大学2016年研)二、简答题1.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是什么?(中南大2010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安徽师大2017年研;湖南大学2016年研;陕西师大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相关试题:(1)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何不同?(河北大学2015年研)(2)新闻与宣传的差异点有哪些?(厦大2016年研;江西师大2013年研)(3)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8×5=40分)1.新闻选择2.新闻价值3.舆论引导4.媒介批评5.新闻自由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简述弥尔顿与《论出版自由》。
3.简述我国新闻法难以出台的原因。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析当前中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2.试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具体有哪几方面的内容?3.试述舆论监督的作用。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新闻选择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
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其实质则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
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
②需要性选择。
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
③外迫性选择。
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受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2.新闻价值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
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
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
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
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2.公民新闻3.宣传者4.客观性报道5.新闻框架二、简答题(15×3=45分)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5=40分)1.舆论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
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
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
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
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
“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新闻理论十讲核心知识点梳理写在前面的话:各位童鞋,无论你选择报考人民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硕还是专硕,《新闻理论十讲》都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哈,自从该书2008年出版以来,每年选自《新闻理论十讲》的考题都会有一两道,且所占分值不少,故而此书需要精心研读,看薄看透并且对结构框架烂熟于心是每一位考生的不二选择哈。
下面是对于本书的笔记梳理,建议童鞋们在看过书后再用这份笔记加以复习。
在复习后期,应该做到看到每一个标题,就能立刻反映出此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2012年专硕论述题第一题)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重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其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宣传可以分为商业宣传和政治宣传。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及时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新闻是为了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而宣传是为了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四、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舆论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这是舆论与新闻的关系。
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第一、新闻报告的是现实事物。
第二、强烈的时效要求。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丹《新闻理论⼗讲》重点整理新闻理论⼗讲第⼀讲新闻——叙述事实⼀.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的是让对⽅了解⼀件事,只要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各种符号传播⼀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为的⼀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们的态度、控制⼈们的⾏为,所以宣传⾏为的中⼼不是接受者,⽽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种传播⾏为,可以相互渗透,⽽且有交叉的地⽅。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的是其中⼀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个⽅⾯:⼆.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然产⽣的、⾃在的意见形态。
在⼀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个⼀个⾮常具体的事实,⽽且往往与⼤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个关系。
B.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活传播结构有⼀下⼏个特征:1、信息内敛,⽂化内聚⼒是社会群体⽣存发展的依托。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十讲 舆论学)【圣才出品】
第十讲舆论学一、概念题1.舆论[华南理工2013年研;中南财大2010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研;华中师范农业大学2009年研;南京师大2008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山东大学2008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
具体表现在:①公开性;②公共性;③急迫性;④广泛性;⑤评价性。
2.舆论监督[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中山大学2012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05、2007年研]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
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3.舆论引导[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新闻媒介具有反映舆论、表达舆论、组织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
其中,引导舆论,在这四种作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报刊、广播电视的最主要的任务。
在社会主义国家,报纸、广播电视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工具。
正确引导舆论,坚持党的宣传思想战线极其重要。
正确引导舆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思想动员,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上来。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健康的舆论去占领新闻阵地,而是任其按商品交换关系发展,那么其后果,轻则会使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流于媚俗,严重则会出现错误的政治导向。
4.舆论及其基本要素[南京师大2002年研]答: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
陈⼒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法治)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区分“法制”与“法治”1.“法制”与“法治”的概念(1)“法制”“法制”作为名词,即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中性概念;作为动词,它的英⽂对应词组是rule by law ,即通过法律进⾏统治,主语是统治,带有制定者任性的性质,中国并不缺区分“法制”与“法治”世界上的两⼤法系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我国新闻⽴法的历史知情权“四权”理念隐私权隐匿权新闻传播法的基本理念和⼤体内容更正与答辩权分清“诽谤”与“侮辱” 新闻法应有的⼤体内容和结构法的刚性与意识形态弹性的⽭盾权利的普遍性与等级性的⽭盾我国新闻传播法⽬前难以出台的原因法的稳定性与舆论导向随机性的⽭盾法的普遍性与纪律的有限性的⽭盾对传媒的随机控制和依法⾏政的⽭盾我国新闻实践中的“新闻官司”新闻法治乏,秦始皇的时候就实现了。
(2)“法治”①“法治”的英⽂对应词是rule of law,是指⽤法来治理政治,“法”在这⾥是主体的所有格,即依法⽽不是依具体政治领导⼈的主观意志办事,法治社会不会由于领导⼈的更迭⽽轻易改变法律制度,“法治”是⼀种稳定的社会状态,隐含所有⼈都在法的治理之下的意思。
②“法治”是“⼈治”的对⽴⾯,反对社会政治中的个⼈独裁,强调⼈民主权和法律治理,它以法律来防⽌“⼈存政举,⼈亡政息”的发⽣;它主张法律⾯前⼈⼈平等,反对法律之外和法律之上的特权。
“法制”则不具备这种特性,可能出现“⼈治底下的法制”。
2.关于“法治”的法学解释(1)英国法学家戴雪对“法治”提出了三点解释:①除⾮明确违反国家⼀般法院以惯常⽅式所确⽴的法律,任何⼈不受惩罚,其⼈⾝或财产不受侵害。
②任何⼈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且所有⼈,不论地位条件如何,都要服从国家⼀般法律,服从⼀般法院的审判管辖权。
③个⼈的权利以⼀般法院提起的特定案件决定之。
(2)英籍法学家约瑟夫·拉兹在《法的权威》⼀书中提出了“法治”的⼋条原则:①法律必须是可预期的、公开的和明确的。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第一章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中国新闻业的先行者对行业的两种不同角度的认识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列宁: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 毛泽东: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其他“工具论”的观点 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定位传媒 作为治理技术的传媒 “教育论”的观点 关于报纸“通上下”职能的认识 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传媒观 传播学关于传播“四大功能”的观点 新闻专业主义的传媒职能定位 瓦耶纳关于大众媒介基本职能的观点 传媒是一种文化产业 记者对传媒职能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权重的选择 政党报刊时期传媒具有阶级性、党派性 传媒与阶级、党派的关系 商业报刊时期传媒产品作为商品传播科技的发展与对传播的控制传媒生产中的商品交换情形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最早的一批中国新闻从业者,已经十分清楚传媒是做什么的。
不过,那时的报人多半是被动就业,为啖饭而来。
1.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报人职业视为文途末路、下等艺业那时的传媒道听途说为多,记载多夸,社会名声不好。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芷湘考中进士后,即刻脱离报馆。
士人与报人的角色冲突,消解了他们本来对报纸原有“职业”的认同。
2.报刊地位的变化(1)1896年开始,梁启超论证了一系列关于出版自由、第四种族、舆论监督等等观点,引进西方新闻学的学术观点,主要服务于政治斗争。
他将报刊视为“政本之本,教师之师”。
(2)早期有政治抱负的中国记者,都认为立言、立德,是记者之天职,记者的职能是平天下之不平。
这是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的影响。
(3)于是,关于传媒是做什么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方位的认识: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定位传媒;从新闻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角度定位传媒。
二、一种泛化认识: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1)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的最早论述从18世纪开始,许多思想家都在一般意义上谈到传媒是舆论的表达者这个观点,最早可能是英国伦理学家边沁,他在自己的论著《宪法法典》中谈道:舆论表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报纸。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真实)
第三章 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 1.不同的领域或学科都讲真实 (1)哲学的真实,在于探究事物的本质。
哲学家都有一种探究事物本质真实的内在驱动力。
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传媒呈现的世界的真实程度是有限的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新闻是否真实还取决于接受者的认同 类型化 传播者的文化背景、现实政治经济体制影响新闻真实 礼仪化权势的选择标准使得传媒很难完全真实地反映事实 传媒对事实的命名、定义 传播符号表达意思的有限造成对事实的误读 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体制性失实 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造成的失实 “新闻策划”造成“传媒假事件”泛滥记者报道科学事实与科学研究的性质存在天然差异 传媒对科学的误读 请记者用理性来审视事实警惕科学新闻背后可能站着的利益集团 四种情形中要特别警惕科学假新闻故意制造、传播虚假事实建立失实后的更正与答辩机制 新闻真实(2)文学的内容大多是虚构的,但是它必须来自生活,是生活与感受的真实。
文学真实,从欣赏者角度看,一类要求生活的真实(小说、故事片等),一类:要求感情的真实(诗歌、散文等)。
(3)宗教真实是指信仰的真诚,有句话叫“诚则灵”,便是指这种情形。
(4)司法要求真实,这是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依据的非常严格的真实要求。
在司法上,没有确凿的证据,就不能确认它是事实,这是司法工作特有的要求。
新闻的真实,远没有司法真实那样严格。
2.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新闻是对事实的叙述,理论上讲,记者的叙述与事实必须完全相符,事实是检验新闻真实的标尺。
(1)新闻毕竟只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不是事实本身,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根据生活经验,如果这个距离适当,大家都会认为某篇新闻报道是真实的,不会苛求。
(2)具体的事实本身是非常复杂的,而记者在报道的时候,篇幅、时间都是有限的,说得大体差不多,受众就会认为报道是真实的,这是新闻真实与司法关于事实真实要求的不同点。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五讲 大众传媒的职能)【圣才出品】
第五讲大众传媒的职能一、概念题1.喉舌论答:喉舌论是说明报刊或其他新闻媒介作用的比喻,主要是指报刊是党、政府、人民或读者的耳目喉舌,既起着沟通信息的作用,又发挥检测环境的功能,同时还能引导舆论。
这一形象性提法来自西方。
早在19世纪初,资产阶级报人都纷纷以国民的耳目喉舌自居。
马克思也认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
”在我国,最早提出喉舌观的是梁启超,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文《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他强调报刊的作用是“通上下”。
将报刊的职能定性于与政治的关系,肇始于这篇文章。
2.多元功能答:多元功能,又称多样性功能,新闻机构从事的主要活动是传播活动,是多样化的、多类型的传播活动,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业的功能是多样的。
对于新闻业的功能,代表性的观点有:①拉斯威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②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③施拉姆与波特的“三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说”(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实行、麻醉精神)。
我国学者主要从新闻媒介的角度对其社会功能做出概括: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
3.基本功能答:基本功能,是指新闻媒体最基本的职能。
在中国的环境中,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多样性功能中,传播新闻、监督社会和引导舆论是最基本的功能。
传播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核心功能;新闻传媒,是社会公器,是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公共舆论机构;传播者是社会运行的守望者、监测者、瞭望者。
因而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测社会环境的最新变化。
传播者通过报道新闻的方式,营造一种信息环境,使新闻收受者的观念、态度甚至行为方式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强化或转变,这就是舆论引导。
陈力丹理论十讲 笔记
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1 新闻不等于宣传2 新闻不等于舆轮3欧州文明中的新闻是指新鲜的东西。
4中国历史对“新”赋予更多地伦理色彩5宣传比较复杂一些,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此来影响以及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社会性传播活动。
归宿是:受者杨其理”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只有人们感兴趣时才能产生效果。
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互相渗透,又互有交叉。
我们现在从事的新闻工作,可以有宣传,但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播的差别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新闻重视信息,宣传重视形式2新闻重视新异,宣传重视反复。
3新闻重视事实,宣传重视观点。
4 新闻重视时效,宣传重视时机5新闻重视沟通,宣传重视操纵6新闻重视平衡,宣传重视倾斜:做新闻的人都有这样的工作经验:新闻报道在叙述一件有争议的事情的时候,要把争议双方的观点都说到位,而且,各方在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应该相当。
按照这样的方式写的报道,不会受到某一方面的过分指责。
宣传并不是坏事,但有的宣传者强调,我们的用意是好的,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些不合法的手段。
如果是这样。
就存在一种宣传目的和手段的道德冲突。
这是我们在理论上要予以注意的。
新闻中的宣传:例子:俄罗斯:俄罗斯官方把这个新闻压了半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公开?这个个时候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俄方要借助这个机会告诉美方不要干涉俄罗斯的内政。
这个就是新闻中的宣传。
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直接把宣传当做新闻。
宣传里没有新闻,很生硬。
这样的说法是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没有受众,新闻不等于舆论:新闻是对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舆轮是一种自在的意识形态,不是自为的。
自为即是有组织的,有组织的意见不是舆论。
舆轮不是可以随便说的。
说“舆论认为”你必须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那个舆论是舆论。
在某种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以,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成为舆论。
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达到了三分之二,我们可以说这种意见掌控了全局。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新闻客观性原则【圣才出品】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通关提要】本章主要讲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概念、发展过程、理论含义,并对其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争议、矛盾等进行了详细探讨。
本章考点主要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在学习时,要对客观性原则的理论内涵及现实矛盾进行辨析和掌握。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见表4-1)★★★表4-1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考点二: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见表4-2)★★★表4-2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考点三:我国历史上存在的“客观主义”概念★★1.我国新闻和宣传领域使用过的“客观主义”的概念该概念最早出现在1948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北《人民日报》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批示中。
在当时背景下,是对新闻客观性理念的否定,是批评性的政治概念。
2.现在新闻学界学术讨论中的“客观主义”(1)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较为正式地承认了“新闻客观性原则”。
(2)学术上的“客观主义”是中性概念,指新闻报道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种主张或认识。
考点四:我国新闻中存在较多的主观操控现象★★(1)人物报道方面,主观定性在前、寻找例子证明在后。
这和客观性原则相反。
在报道人物时要客观,不要带有过多主观色彩。
(2)国际会议相关报道的主观色彩浓重。
(3)在采访时不注意平衡评价观点的选择。
(4)报道新闻时,通过带有倾向性的形容词、副词和有方向性的谓语动词,传达太多的主观意愿。
考点五:新闻表现立场与客观报道之间存在矛盾★★(1)没有不能报道的公开发生的事实,即使此事实不利于报道一方的利益,关键是要找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及客观的报道方式。
(2)涉及不同观点的争论,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涉及观点时,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报道各种不同的观点。
考点六: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见表4-3)★★★表4-3客观的职业理念受到的自然而无形的影响【考点拓展】新闻客观性的意义(见表4-4)表4-4新闻客观性的意义4.2考研真题一、概念题1.新闻客观性(中山大学2019年研;上海大学2015、2013年研;湖南大学2010年研;厦大2007年研;中传2005年研;人大2005年研)2.新闻的倾向性(山东师大2015年研)3.客观主义理论(聊城大学2017年研)二、简答题1.简述客观报道原则的内涵及优势。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复习笔记及详解_才聪学习网[电子书]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是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
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新闻理论考研(博)真题,这些学校均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博)参考教材。
所选考研(博)真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
(3)解析课后习题,补充典型题。
本书参考大量新闻理论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1.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单元关于“新闻”的理论第一章新闻与宣传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价值2.2.1 复习笔记2.2.2 课后习题详解2.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真实2.3.1 复习笔记2.3.2 课后习题详解2.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客观性原则2.4.1 复习笔记2.4.2 课后习题详解2.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单元关于“新闻传播业”的理论第一章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3.1.1 复习笔记3.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章新闻出版自由3.2.1 复习笔记3.2.2 课后习题详解3.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章新闻法治3.3.1 复习笔记3.3.2 课后习题详解3.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四章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3.4.2 课后习题详解3.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一单元新闻理论的简要历史与现状1.1.1 复习笔记【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新闻理论的起点1.新闻理论的起点1690年,德国人托俾厄斯·波伊瑟写的博士论文《关于新闻报道》是世界上第一篇新闻理论论文。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职业道德)
第四章 新闻职业道德3.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1.什么是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或新闻传播业的行业道德,要求传媒遵循一般的社会道德和本行业的专业标准,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1)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①一般社会道德在新闻传播职业领域的运用,诸如要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不说谎等, 关于新闻职业道德的一般理解新闻自律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现状 体制转型造成职业道德和规范缺失的主要原因 商业利益 行业内混岗传媒人的劳动保障不到位、人员流动率过高 目前在新闻职业道德方面首先要做的事情中国新闻职业规范概述有偿新闻财经记者利用职业之便获取利益 几类违反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情形 媒介审判制造“传媒假事件”报道缺乏人性 新闻职业道德即“什么不能做”的道德责任。
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偷窃,不要说谎,尊敬他人……这些,也即新闻职业道德的底线。
②职业规范,即“应该如何做”的专业技术方面要求。
(2)新闻自律①作为名词,是指职业道德和规范的成文条款,或公认的不成文惯例。
②作为动词的“自律”,即自我约束。
这里的自我,除了个人对自己的约束外,行业内的自律组织对行业内人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也是自律,即行业内的自律。
(3)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
(4)记者在遵守一般道德上存在的问题①除了新闻行业的技术规范外,我国记者在遵守一般道德上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为采访到需要的素材而随意说谎。
不说谎,也是人的基本的道德底线,人人都说谎,结果必然是大大增加每个人确认真实的成本,这是一种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最低道德保障”。
“底线”根植于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中。
“说谎”或“造假”这样由记者制造的看点,如果不坚决加以制止,传媒的公信力将丧失殆尽。
②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性质一样,是一种内心认同,如果没有这种认同,可能会走回到行政他律方面。
新闻传播学考研:《新闻理论十讲》笔记(9)
?第九讲宣传学一、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中国古代的“宣传”是传达宣布的意思。
宣传,即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首先,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符号和无声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其次,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最后,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二、宣传的几个特点首先,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其次,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活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第三,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
对于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
但是,从宣传策略上看,宣传的重点在于未被卷入的人群。
第四,宣传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对宣传者有智慧、思维、风格、知识四方面的要求。
三、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1、西方常用的宣传方法:(1)加以恶名,即标签法。
(2)美化,即光晕效应。
(3)假借。
(4)现身说法,即佐证法。
(5)以平民自居。
(6)洗牌作弊。
(7)号召随大流,即花车巡游法。
2、中国常用的宣传方法:(1)“最大—最大”策略。
(2)无我策略。
(3)求同存异。
(4)小骂大帮忙。
(5)适可而止。
(6)微调。
(7)强调移情,扮演角色。
四、宣传伦理焦点集中在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上,目的正当,也要和手段对应,手段也应该是正当的,如果手段不正当,目的正当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目的不正当,方法再精致,也是一种罪恶。
和平时期的宣传不能对人民说法,否则有背伦理道德。
战争时期的宣传技巧:1、“六种扭转人们思想的扳手”控诉暴行;夸大利害关系;把对手形象妖魔化、非人化;二元对立(非敌即友);强调神的旨意(即把我方的言行“合法化”);反宣传(全盘否定对手的观点)。
2、“三色宣传”白色宣传,即公开表明消息来源;灰色宣传,即不说明消息来源;黑色宣传,即故意隐蔽真实消息来源。
新闻理论十讲
这本书对于新闻理论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作者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 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线索。
《新闻理论十讲》是一本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对于新 闻传播学界和非新闻专业人士以及新闻业界人士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不 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 用这些理论的策略和技巧。
新闻理论十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新闻
重要
新闻理论十讲
概念
教材
深入
以往
新闻
理论
陈力 探讨
课程
理论
专业
报道
实践
作为
进行丹在2008年由复旦大学社的一本著作,该书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 基础课程和非新闻专业通用课程,对于新闻业界人士而言,也是充满智慧、极富启发的优秀读本。 在本书中,陈力丹对新闻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他以新闻理论关键词作为章名,以重要 论断作为节名,形成了开放式的体例结构,避免了以往教材刻板生硬的演绎和组织。 在内容方面,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他克服了以往教材说教和武断的观 点罗列,提倡应用性的新闻理论,充分吸收了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前沿成果,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 理论,对于中国新闻实践颇具指导意义。 陈力丹还对新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新闻理论十讲》这本书的目录分析表明,它不仅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体例,而 且具有新颖的内容和观点。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启示,同时 也为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陈力丹《新闻理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新闻客观性原则)
第四章 新闻客观性原则2.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1.三方面的情形为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形成提供了环境条件客观性的理念并非是哪个阶级或哪个阶级的代表人物提出来的,而是伴随以下三方面的情形。
(1)19世纪中叶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转变。
新闻传播业要满足尽可能多的受众的共同需求和兴趣,而不再是与自己观点相同的同一党派的人群。
新闻客观性的确是商业报纸所为,但是为了政治功能——公共利益的保护和客观性理念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 作为新闻职业理念的客观性原则 作为职业理念的新闻客观性的内涵 新闻客观性原则长期生存于悖论之中 客观性原则的一般操作要求 作为报道方式的“新闻客观性”不同新闻体裁如何表现新闻报道的客观 “客观主义”在我国特有的负面内涵防止过于明显的新闻主观操控:媒介审判要求新闻旗帜鲜明与要求客观公正的不同背景影响新闻客观传播的自然而无形的因素 新闻客观性原则监督——的发挥。
便士报这种保护自然权利和公共利益的要求,是建立新闻客观性结构的持久性基础。
(2)19世纪中叶,“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观点占上风,而客观叙述便是一种被认可的认识方法。
19世纪晚期,人们对于科学的认识起了变化,进化论成为科学的范式,它意味着科学不只是事实材料的汇集,更是事实的历史联系。
关于科学知识的这种标准性观念,对新闻客观性的影响是明显的。
(3)传播科技的发展,促使人们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还原的。
19世纪后半叶那种对现实精确、准确并能被广泛辨认的照相复制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新闻客观性。
在上述社会条件下,大众传媒有意识地建构了它的职业理念的基石——新闻客观性原则。
它们通过主动调整新闻业同政党、商业的关系,并结合传媒市场的情形进行自我建构,确立了传媒自身的职业逻辑,即通过提供事实吸引受众,通过广告扩充商业利益,实现了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目的。
19世纪后半叶那种对现实精确、准确并能被广泛辨认的照相复制理念,影响了后来的新闻客观性。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九讲 宣传学)【圣才出品】
第九讲宣传学9.1 复习笔记一、宣传概念的历史和定义1.宣传的历史(1)宣传这个词用于“观点的移植”这个现代概念,起源于17世纪初罗马教皇建立的宣传信仰圣教会。
(2)18世纪以后,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宣传这个概念得到普及,而且运用也很广泛。
(3)“宣传”这个概念的现代含义是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由日本转入中国的,留学日本的人把这个词从日本传回来,要在汉语中找一个词对应,就使用“宣传”这个概念。
2.宣传的定义(1)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和引导人们态度、控制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2)宣传是一个广义概念,它包括各种符号——有声的符号和无声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达到的目的,一是引导人们的态度,二是控制人们的行为。
(3)它是一种社会传播活动。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34年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宣传,从最广泛的含义而言,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
”二、宣传的几个特点(1)宣传的本质是劝服。
强制灌输的行为,严格意义上不是宣传,而是一种以暴力威胁为背景的行为。
(2)宣传形式上总是一个人或一群人(例如各种表演)向特定的多数人传播观点,它以单向传播为主,双向交流在宣传中是辅助性的,因而宣传者始终处于主动者的地位。
(3)宣传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同道者,一类是未被卷入宣传的人群。
①对同道者的宣传目的,在于巩固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同道者进一步扩大宣传。
②从宣传策略上考虑,宣传重点应在于为被卷入的人群。
(4)宣传者的素养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
在宣传中,宣传者是施控者,要经常根据宣传对象的反应对宣传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
因而,宣传者需要智慧。
一流的宣传家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宣传目标。
三、几种常见的宣传方法1.西方常用的宣传策略或技巧(1)加以恶名(又称“标签法”)即给一种观点(或人物、事物)贴上坏标签,使人们不经验证就对某种观点、某个人、某一事物持反感态度并加以谴责,例如“民族败类”、“反动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宣传学
一、概念题
1.宣传[复旦大学2012年研;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中南财大2007年研]
答:宣传是指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共由七个环节组成:①宣传者——谁来宣传(who);②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③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④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样的地方作宣传(where);⑤宣传时机——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时机作宣传(when);⑥宣传动机——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⑦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上述七个环节,总称6W1H。
这七个环节是决定宣传效益的七个因素。
2.宣传者[中南财大2008年研]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
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
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3.传者
答:传者又称为传播者,它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作者、出版机构等信息知识的生产者、
制作者和传播者,又包括使信息知识广为传播成为可能的人、组织、机构等,如广告主、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等。
4.把关人
答:“把关人”,是指在传播过程中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选择、加工和传播的组织或是组织化了的人。
出版者实际上就是出版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出版者受到信息知识、传者、传播目的、受者、媒介等差异性的影响,从而赋予了自己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
5.受众
答:受众在出版中可以称之为读者、消费者或用户。
读者主要是指书报刊等传统媒介的阅读者;消费者更多是指人们不仅作为媒介内容的阅读者,而且也是媒介中所承载广告产品的购买者;用户主要是指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者。
这些概念所强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都属于信息知识的接受者。
6.潜在受众[辽宁大学2006年研]
答:潜在受众是指具备健全的阅听能力,而尚未接触全部或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的人。
对新闻传播媒介而言,可将接触某种新闻传播媒介而不接触其他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视为其他媒介的潜在受众。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潜在受众是该新闻传播媒介尚待开发的受众市场,媒介应该进行充分的、深入的调查,有针对性地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上切实改进工作,努力使潜在受众不断地转化为现实受众。
7.现实受众[黑龙江大学2006年研]
答:现实受众是指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
现实受众使新闻传播有现实的作用对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保证。
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但在新闻作品问世后,他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
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的多寡,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新闻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
8.媒介
答: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信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连接出版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
媒介决定着信息知识反馈的速度和质量。
现代社会更多依靠的是大众传媒,并将从传媒中获取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
出版传播过程,既是出版物的生产、制作、复制的过程,也是应用各种媒介进行广泛传播的过程。
9.反馈
答:反馈,是指受者对传者所出版信息知识的反应。
它体现了社会出版传播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体现出受者的能动性。
不同媒介的反馈速度和质量是有差别的。
反馈是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对出版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都会产生影响;同时,反馈也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响。
10.宣传的三元素
答:宣传的三元素包括事、理、情。
事实是形成一定思想、支撑一定观点的基础,是触发人们感情的酵母。
因此,在各种各样的宣传中,宣传者总是大量地选用事实。
选用的事实应具
有真实性、接近性和典型性的特征。
理性宣传是指用理论、观点、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伦理等向社会作广泛传播,在宣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情感元素要求宣传者在写作中尽可能地动之以情,使受众的心理产生强烈震动,受到感染,和宣传者产生感情共鸣。
11.固定成见[四川大学2008年研]
答:“固定的成见”,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其后又有人将此提法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刻板印象论”等,意指人们由于生活在较狭小的一隅,对该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
这种看法一经形成,轻易不会改变。
因此,人们常依据这种“刻板印象”去理解和接纳从外面传来的信息。
新闻传播者只要事先了解这类人的“成见”,可把大致符合这类人口味的新闻信息定时发送,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12.洗牌作弊法
答:洗牌作弊法,是宣传的一种方法,是指选择并运用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论证,以使某个观点、方案、人物、产品处于最有利的或最不利的情况之下,即宣传者一面倒地美化或丑化某一对象。
在表扬己方的时候,只挑对自己有利的方面讲;在批评对方的时候,只挑对对方不利的东西讲。
13.光晕效应
答:光晕效应,又称美化,是指把某种观点(或人物、事物)与一个美好的词联系起来,使人未经验证而接受、赞许某观点、某人、某事物。
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
在广告宣传上,这是一种很有效的传播方法。
14.伊里调查(伊里县研究)[南京师大2009年研;南开大学2007年研]
答:伊里调查是指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与卡兹等人在时代—生活公司赞助下,对总统大选中的宣传战所进行的调查。
该调查的目的是测定大众传播对选民态度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发现大众传播并没有力量左右人们的态度,决定选民投票意向的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素,如“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
根据这项调查,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两级传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
这项研究对于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
15.休眠效果[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研;清华大学2010年研;华中师大2008年研;厦门大学2007年研;南京师大2006年研]
答:休眠效果是由霍夫兰等人总结出的理论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16.枪弹论
答: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
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17.信息平衡论
答:“信息平衡论”反映了“信息论”和“耗散结构论”的一些观点,认为:社会乃至自然充满了各种信息,而信息的流动总是从高密度地区流向低密度地区,即趋于平衡。
信息本身是一种无序,信息的流动是多变的,因此,传者和受者的角色也是经常互换的。
18.有限效果论
答:有限效果论是著名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约瑟夫·克拉珀提出的,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关于政治或社会说服性传播效果的问题。
他提出在传者和受众之间主要存在四项中介因素:心理的倾向性和选择过程;群体和群体规范;舆论领袖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克拉珀的基本结论是,这些中介因素对传播效果有影响,传播更经常地作为一种强化受众原有态度的力量而发挥作用。
19.心理动力理论
答:心理动力理论最可贵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个体差异对媒介传播内容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继而采取不同的行动,提出了“有效劝服的关键在于改善个人内部的心理结构,通过这种改进过程,将取得期望的行为反应”。
这也就是说,传者对其传播的信息知识是有预期和期望的,鉴于受众个体接受的差异性,传者要想达到意图,就应当研究受众的心理与需求,以影响受众的态度、意见乃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