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故事——俭仁孝勤

合集下载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

古代家风家训故事在古代,家风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着家族的优良传统和智慧,为家庭成员树立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孝顺敬老。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孟子的孝子,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天,他的母亲生病了,孟子日夜守在母亲的床前,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敬老”的家风家训,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故事二,诚实守信。

在古代,有一位商人,他做生意非常诚实守信,从不欺骗顾客。

有一次,他收到了一笔多余的货款,他毫不犹豫地归还给了顾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实守信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故事三,勤俭节约。

在古代,有一位农民,他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告诉自己的儿子,要懂得节俭,不要浪费粮食和物资。

这位农民的勤俭节约精神影响了他的儿子,也成为了家族中的一种家风家训。

故事四,尊师重教。

在古代,有一位学生,他对师长非常尊敬,时刻恪守“尊师重教”的家训。

他勤奋好学,虚心向师长请教,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尊师重教是古代家风家训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美德。

这些古代家风家训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家风家训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家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发扬古代的家风家训,让这种优良传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传承和弘扬这些美德,让家风家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坚强支撑,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

传承家风故事

传承家风故事

传承家风故事家风,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它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是家族凝聚力的源泉。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传承家风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能够让家族的传统得以延续,更能够让家人们心灵相通,共同成长。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关于传承家风的故事,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家风传承的重视和思考。

故事一,勤俭节约。

曾经,有一位叫做王大爷的老人,他家世代务农,生活并不富裕。

然而,王大爷一直秉承着勤俭节约的家风,从不浪费一粒粮食。

他告诫子孙们要珍惜粮食,不浪费食物。

每当家里有米饭剩余时,他都会将剩饭淘洗干净,做成米饭团,放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保存起来。

有一次,家里的粮仓被鼠患所害,粮食都被咬坏了,家人们无粮可吃。

这时,王大爷拿出了之前晒干的米饭团,让家人们吃饱肚子。

从此,王家的子孙们明白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他们也都开始从小事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不浪费食物。

故事二,孝顺敬老。

在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叫做李婆婆的老人,她一生孝顺敬老,深受村里人的尊敬。

李婆婆有一位儿子,儿子结婚之后,儿媳妇对李婆婆不够尊敬,经常和李婆婆发生矛盾。

然而,李婆婆从不和儿媳妇计较,她依然每天早早起来做饭,照顾儿媳妇和孙子。

她用自己的行动,教育了儿子和儿媳妇,也感染了村里的人。

渐渐地,村里的人都学会了孝顺敬老,村风也变得更加和谐。

故事三,诚实守信。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家人世代经营着一家小商铺。

他们一直秉承着诚实守信的家风,待人诚实守信,从不欺骗顾客。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诚实守信,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也才能让生意越做越红火。

他们的诚实守信也感染了村里的人,村风变得更加纯朴和谐。

他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成为了村里的一大标志。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传承家风是多么重要。

勤俭节约、孝顺敬老、诚实守信,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

只有将这些美德代代相传,我们的家风才能得以延续,我们的家族才能得以团结,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优秀4篇)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优秀4篇)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优秀4篇)尊老爱幼,其中“尊老”指的是尊敬长辈,“爱幼”即爱护晚辈;形容人的品德良好。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4篇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闻雷泣墓篇一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一个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其中勤俭持家的这种优良传统作风更值得我们弘扬下去。

通过这个故事更让我们懂得‘‘勤俭”二字的重要性。

母亲常常告诫我们:‘‘男人是搂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绳绳。

’’这个俗语也是说明‘勤俭’的重要性。

男人要勤劳,女人不忘根本。

懂得节约不能浪费,不能大手大脚,或者女人一切从简非常俭朴,但男人懒于行动,不手勤,眼勤,脚勤,照样没有幸福的日子。

这两个字紧密相连。

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

‘家和万事兴’有了和谐的家庭,再加上勤俭持家,这无疑是锦上添花。

生活中我们便是如此。

我们的家规:人走灯灭,人离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

我经常倡导孩子们不轻易浪费粮食,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饭放到下次在吃,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用过后的水也可以擦地板,冲马桶等等。

这样一年下来水电费也用不了多少,还有平时用的纸张,我把未用过的反面钉在一起,以便孩子们进行练习题演算。

这样的言传身教都默默的影响着每个孩子,他们都会学着我们的样子,不浪费粮食、水、电、纸……这些虽然都很微小,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也是我们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家人教会了我四个字“俭、勤、仁、孝”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家人教会了我四个字“俭、勤、仁、孝”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家人教会了我四个字“俭、勤、仁、孝”我出生在一个极其平常的农村家庭。

在这个家庭里,我的家人教会了我四个字:“俭、勤、仁、孝。

”什么是俭?俭就是节俭。

记得一次晚餐,我没吃完碗里的饭,刚准备要走,这时,爸爸把我叫住,我看着爸爸满脸生气的样子,就轻轻地问了一声:“怎么了?”爸爸气冲冲地说:“我从小是怎么教你的,让你一定要把碗里的饭给吃完,浪费一粒都不行,你要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的啊!”听了爸爸的训诫后,我想到古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于是我连忙把碗里剩下的米饭,一粒一粒的吃了,自从这次以后,我的碗里就没有再剩过一粒米饭。

什么是勤?勤就是勤劳。

有一句话说的好,“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意思是不勤奋努力去求索的人,就不会有所收获。

说到这个勤,我就不得不提起我妈妈了。

那是一个傍晚,妈妈的手里拿了两袋饺皮,和一些做饺子馅的材料。

我问妈妈这是要干嘛?妈妈说:“包饺子啊,你一会儿别看电视了,跟我一起包饺子。

”“我不要”我不开心地说。

“你要是不做的话,今晚饺子你就吃不到了哟。

”听妈妈这么一说,我只好勉强地答应了。

妈妈在厨房把饺子馅弄好后,端到了我的面前,我拿起了一张饺皮,然后在饺皮边缘沾了一点点水,然后把饺子馅放入了饺皮里面,把饺皮一合,一个饺子就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不一会儿,我们就把所有的饺皮给包完了。

晚上爸爸回来了,妈妈把煮熟的饺子捞了出来,我看着热腾腾的饺子,不时的还流下了口水……我夹起一个,吹了一下,放到嘴里。

“这次的饺子比以前的饺子好吃。

”妈妈说:“当然了,以前的饺子都是别人做的,这次有你亲手做的,当然吃起来就会觉得很好吃了。

”这时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先苦后甜了。

什么是仁?仁就是仁爱,也就是宽仁慈爱。

我的爷爷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他经常跟我说这么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句话也就是说,你爱别人了,别人也会爱你,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

有一次,我和爷爷在家的附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爷爷走了过去,把小女孩扶了起来,爷爷跟小女孩进行了一番沟通。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故事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故事

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尊重父母、关爱家人的重要品质。

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而家风,正是孝道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将分享几个关于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梁启超的孝心。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孝子。

他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深知父母的辛苦。

每当他看到父母辛苦劳作时,他总是默默地帮助他们,尽自己所能减轻父母的负担。

梁启超的父亲曾生病卧床,梁启超白天读书,晚上则照顾父亲,一直到父亲病愈。

梁启超的孝心感动了父母,也感动了身边的人。

他的孝心和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二,乡村敬老的家风。

在中国的一些乡村,有着非常浓厚的孝道文化。

有一位农民,每天都会去看望自己年迈的父母,帮助他们做家务,照顾他们的生活。

即使工作再忙,也从不忘记孝敬父母。

他的孝心感动了村民,也影响了整个村子的家风。

在这个乡村中,孝道已经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习惯和风气。

故事三,现代都市的孝心故事。

在现代社会,孝道也在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

有一位年轻人,工作繁忙,但每个周末都会回家看望父母。

他会陪父母散步、聊天,帮他们处理一些琐事。

他说,父母养育自己不易,自己要用心去孝敬他们。

他的孝心和行动,也在慢慢地感染着身边的人,成为了周围人学习的榜样。

这些家风故事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的家风是多么的重要。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乡村还是都市,孝道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应该从这些家风故事中汲取力量,将孝道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让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在我们的家庭中代代相传。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位孝子或孝女,让家庭充满温馨和幸福。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

古人有关家风家训小故事故事一:孝顺为先从前有一户人家,父亲去世后,家里只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和一位年迈的母亲。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这位年轻的儿子却一直尽心尽力地孝顺母亲。

每天早早起来帮助母亲做早餐,上学放学之后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照顾她的起居生活。

即使在家庭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他也不放弃对母亲的呵护。

这位年轻人的这种行为感动了周围的人们,让人们对他深表敬意。

他也因此成为了全村孝顺和谦恭的典范。

母亲也因为这个孝顺的儿子而倍感欣慰和幸福。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之恩永远不能忘记。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孝顺父母,父母养育之恩永远不能还完。

故事二:诚实为本古时候,有一位父亲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各一块金子,让他们各自到市场上去买一样东西,并且规定要在夜里的时候在树林里交换东西。

没想到他们两个人竟然都买了一只猪回家,而且还恰好是一模一样的。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兄弟俩在树林里遇到了,发现对方买的东西竟然是一样的。

于是,当他们回家之后,父亲对他们说:“看来你们两个都是一个样,都是不诚实的人,一个人是不会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处的。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诚实是一种美德,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只有诚实守信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尊敬和器重。

造成整个家风的不端就表示家风败坏了。

故事三:尊敬长辈从前,有一个家庭,父亲去世之后,家里只剩下了一个年幼的孙子和他的祖母。

这个孙子一直对祖母非常尊敬,无论是在饮食起居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始终尊重她。

每天早上,他都会为祖母烧一壶白开水,等她起床之后再给她送上一杯温水。

他在外面玩耍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回家看看祖母是否需要帮忙。

这样的孝顺和尊敬深深感动了身边的人,让人们对他深表敬意。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尊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祖父母辈的人不仅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应该尊敬和敬畏的长者。

尊敬长辈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美德。

故事四:团结互助在很久以前,有一家人居住在一个村庄里,这个村子里的人都非常团结。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

名人家风家训故事家风,是指家庭的风尚和家族的传统。

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能够代代相传,影响着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

名人家风家训,更是体现了优秀家风的典范,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吧。

第一则故事是关于孔子的家风家训。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倡“仁、义、礼、智、信”的家风,教导子弟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勤奋好学,诚实守信。

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深受弟子和后人的尊敬。

孔子的家风家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则故事是关于林则徐的家风家训。

林则徐是清朝末年的名臣,他在家庭教育上非常严格,要求子女要孝顺父母,勤奋好学,正直诚实。

他本人也是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爱民。

他的家风家训,不仅在家族中得到了传承,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则故事是关于李鸿章的家风家训。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的名臣,他提倡家教严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讲究礼仪。

他本人也是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得人民的爱戴。

他的家风家训,对他的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社会树立了榜样。

通过这些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家风家训,对子孙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

良好的家风家训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后代,也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今天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

只有让优秀的家风家训代代相传,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后代,也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够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让优秀的家风家训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耕读修己,孝悌传家——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耕读修己,孝悌传家——我的家风家教故事

耕读修己,孝悌传家——我的家风故事我们家是一个农民家庭,有十二口人,公公婆婆和我们兄弟三房人,不管是长幼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都互相体恤互相谦让,一家人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和和睦睦,情味浓浓。

母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一个家庭和美的关键,“耕读修己、孝悌传家”是我们家每个人都恪守的家训。

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的故事。

公公是独子,幼年丧父,老婆婆一生勤俭持家,在艰难的年月,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供公公读书识字、扶持他成家。

婆婆也是书香人家的女子,知书识礼。

进门后,和老婆婆、我公公一起,出门则在田地里挥汗如雨,回家则浆衣洗裳、缝缝补补,里里外外地为这个家操持。

我爱人弟兄三个,没有姐妹,他是长子。

婆婆为了他弟兄三个读书,几年舍不得置办一件新衣服。

老婆婆呢,更是节俭,,连袜子都是补丁摞补丁。

老婆婆疼爱孩子,亲戚送来的罐头、白糖总是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着等读书的孩子们回来。

我公公在大队开办的采石场做会计,不抽烟,不喝酒,工资经常是分文不动,全部给孩子们读书。

我爱人讲,他十八九岁的时候,暑假就在采石场打工。

有次食堂里加餐,公公从食堂打来一大碗面。

他正饿,端起碗就吃。

那碗面真扎实,还卧了四个荷包蛋,吃到一大半就撑不下了。

他抬头看看父亲,父亲也看着他。

他怕父亲说他浪费,硬撑着吃下了。

后来才知道,那碗面是两个人的量,因为只有一个碗,父亲本来打算他吃不完自己再吃,结果……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公公婆婆就是这样为了孩子,宁愿自己受苦挨饿。

我爱人讲完这个故事,我和女儿都感动不已。

在我爱人上大学的时候,老婆婆积劳成疾,得了食道癌,一病不起。

老婆婆倒床到去世的一年多时间,婆婆没日没夜地照顾老婆婆。

不管多晚,只要老婆婆喊,她就披衣起身端茶倒水、伺候上厕所。

老婆婆最后的一个多月大小便失禁,婆婆知道老婆婆一生爱干净,大冬天的,婆婆每天都得给老婆婆换洗,结冰的池塘边每天都看到婆婆的身影。

老婆婆干干净净地离世了,婆婆却病倒了,还落下了风湿的病根。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

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家风”(family style)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

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

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名人的家风家训小故事(精选6篇),欢迎鉴赏。

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某某某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梁启超教出全能儿女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其中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某某某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某某某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小学生作文10篇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小学生作文10篇

我的家教家风故事小学生作文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我的家教家风故事小学生作文10篇我的家教家风故事小学生作文精选10篇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化教育,在成长中占据着重要作用,需要家长孩子相互成就。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俭”来的幸福

我的家风家教故事---“俭”来的幸福

“俭”来的幸福实验初中90班李光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生活习惯,孩子总会受父母一定的影响,从孩子身上总会看到父母的“影子”。

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拥有良好家风的家庭是优秀的人的摇篮。

良好家风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良好家风背景各异,所以各有千秋。

比如本分做人,诚信待人;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团结友爱;或克勤克俭,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讲究精打细算节约……当然,良好的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教育、践行养成的。

我家的家风是“俭”。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能教给我的知识有限,但是他们教会了我节约,这也许比别的知识更有用。

从爷爷那一辈起,节约在我家已经成为习惯。

爷爷奶奶年轻时,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那时全国经济萧条,我们这里当然非常穷。

本来就挣不到多少钱,有时又有天灾,只能节衣缩食了。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爷爷、奶奶和姑姑经历过饥荒,知道粮食的可贵;爸爸、叔叔出生时,经济条件有了好转,起码能吃到饭了,但他们也懂得节约。

他们已经习惯了节约,即使现在社会大有发展,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他们也没有丢掉从前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来不花多余的钱。

节约并不是“吝啬”。

节约,是不花多余的钱、想办法花小钱办大事,随手关灯,重复用水也是节约。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吝啬就不同了。

吝啬可以理解为“过度的节约”,也就是该花的钱不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甚至舍不得花钱治病。

我的父母没读过多少书,他们只是普通劳动者,收入不算高,但是他们绝对不会把有限的收入拿去挥霍,而是一笔一笔存起来,因为他们从心底明白,不能浪费。

经过多年的积攒,最终在县城买了房子。

当看到父母在县城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买房子时,我怔住了。

一直以来,家里的生活似乎并不是很富裕,连买菜时妈妈都要“货比三家”,买了那一家比别人便宜几角钱的。

可是……后来,我才明白了,父母不是舍不得花钱,是舍不得浪费钱,舍不得把钱花在没用的地方。

家庭清廉小故事(勤俭节约,敬老孝亲)

家庭清廉小故事(勤俭节约,敬老孝亲)

家庭清廉小故事(勤俭节约,敬老孝亲)我的家风家教故事勤俭节约孝老爱亲家,是成长的摇篮,是休憩的港湾,是对我们人生影响最最深的地方。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族的精气神。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家风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涵养。

我的家庭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身上的品质就是我们家无形的家风。

勤俭节约,是我的父母潜移默化教会我的第一个品质。

父母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从小马车到手扶式拖拉机再到货车,车子的变化始终伴随着我们家庭的成长。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做事要勤恳,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故事父母讲述了一遍又一遍。

在我眼中,父母是一刻也闲不下来的人,就连房前屋后的空地上也总是瓜果飘香。

也正是因为勤恳,家里的日子才蒸蒸日上。

爸妈常常教育我们“死水经不起瓢舀”,金山银山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节约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能丢。

母亲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于是我和妹妹有了补了又补的“新”书包。

孝老爱亲,是我的父母言传身教的第二个品质。

俗话说:“有爱才有家”。

黑暗中点亮的一盏灯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家里飘香的饺子味又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父亲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太奶奶已经过世十多年了,但母亲那次给老人家送去一层一层认真包裹的糖葫芦的画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仅仅是因为太奶奶说想吃串糖葫芦,母亲便大老远买回来给她尝一尝。

太奶奶在86岁高龄去世的时候还在一个劲夸儿孙孝顺。

去年年初的时候奶奶突然查出得了肺癌,一家人一下子像泄了气一样。

沉寂了几天,大家心照不宣地忙碌起来。

有的想方设法给奶奶找名医找偏方,有的天天陪着两个老人聊天。

奶奶病重吃不下饭,大家竟然不约而同给奶奶买了酸奶,那天爷爷奶奶的房间堆满了各种类型的酸奶。

一听说老人家想吃什么,下午的饭桌上肯定就有这个菜。

三个月以后奶奶还是离开我们了。

奶奶去世以后,家里人遵从爷爷的意愿,给爷爷换了房间,换个新环境。

三苏家风家教孝慈仁爱小故事

三苏家风家教孝慈仁爱小故事

三苏家风家教孝慈仁爱小故事在古老的三苏家族里,家风家教可真是有一套。

说起三苏,大家可能一开始会想起那几位著名的文学大家,苏洵、苏轼、苏辙。

但他们的家风更是值得一提,简直可以用“有声有色”来形容。

想想看,苏轼这个老兄,才华横溢,诗词歌赋样样行,但他最大的本事不是写诗,而是对待家人的那一份孝心和爱。

哦,你知道吗?他经常给家里的亲戚朋友送点小礼物,光是那份心意,就已经让人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在三苏的家庭里,孝道可是大事。

苏洵教导儿子的时候,总是说:“一个人啊,先要懂得孝顺父母,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人。

”想想那种场景,苏洵坐在书房,满脸慈爱地跟两个儿子讲这些,简直就像老爷爷在讲故事,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儿子们每次听完,都会点头如捣蒜,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做个好儿子。

这种感觉啊,就像是阳光洒在脸上,暖洋洋的,心里乐开了花。

再说说苏轼,除了写诗,他可是个“家里蹲”的好儿子。

每天不论多忙,总得抽出时间陪伴母亲,做做家务。

他甚至会跟母亲一起下地干活,哈哈,这个场景真是有趣极了,想象一下,苏轼一边割草一边跟母亲聊着天,那种温馨的气氛,简直能让人心都融化了。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这话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心里,父母永远是第一位的。

接着说说苏辙,那个弟弟可真是个灵活聪明的角色。

跟哥哥苏轼比起来,苏辙更像个“小机灵鬼”。

他在家里经常帮妈妈做饭,哎呀,你能想象他做的菜有多好吃吗?每次做好了,他总是带着一脸得意的神情,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厨师。

邻居们都说:“这小子可真有两下子。

”每当听到这些夸奖,他都笑得跟朵花一样,心里乐滋滋的。

家里的饭桌上,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气氛可比什么都珍贵。

再说到家教,三苏家可真是严中有爱,宽中有责。

苏洵在教育儿子时,从不打骂,而是用心去引导。

他常常会给他们讲一些古人的故事,告诉他们什么是仁爱、什么是诚信。

每次讲完,儿子们总会思考半天,心里默默下决心,要做个对得起良心的人。

哎,这样的教育方式,难怪他们兄弟俩能成大器。

简短的家风小故事勤俭节约一年级

简短的家风小故事勤俭节约一年级

简短的家风小故事勤俭节约一年级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以俭持家。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

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

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

”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勤于治学。

除了“俭”,曾国藩对子女的另一条要求是“勤”。

曾国藩坚持给子女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探讨学业和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他写信给儿子曾纪泽,要他每天起床后,衣服要穿戴整齐,先向伯、叔问安,然后把所有房子打扫一遍再坐下来读书,每天要练1000个字。

曾国藩还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

女子于衣、食、粗(工)、细(工)四字缺一不可。

”曾国藩想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实际上女儿做得比父亲期望的更好。

家风家教故事——俭仁孝勤

家风家教故事——俭仁孝勤

家风家教故事——俭,仁,孝,勤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与家教是一个家庭拥有健康环境的核心。

在此,我所理解的家风和家教,是家庭予以树立的一种道德标准和个人成长的初始化教育。

浅谈生活中的家风与家教,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与错,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家人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标准,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而我家的家风与家教体现出:俭,仁,孝,勤。

爷爷教会我: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在小时候爷爷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

爷爷是一个老党员,也是我最尊敬崇拜的长辈,小时候我总喜欢跟着爷爷去地里干活,听他讲那些抗日战争小日本鬼子的一些事情,听他道那个年代的穷苦,告诉我那个时代每天吃不饱饭,更没有现在的生活三餐有肉。

这也让我知道有很多天然的“食材”(野菜,野果子等等)是可以做食物的。

当然,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并没有很理解爷爷所说的贫苦,但是我看到的是他脸上满满的知足感,而现在生活逐渐改善,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淳朴民风。

所以,从小爷爷就教导我不可以霸占,不可以浪费,不可以挥霍。

至今,我们家吃完饭的碗里都不会留下一粒米,这个好习惯一直跟随我至今,因为爷爷让我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

俗话说“成由勤俭破由奢”细细品品这句话在结合现在社会现象来看,勤俭节约的人和奢侈浪费的人的确是有品格上的差异化,所以又说‘俭以养德’。

这些代代流传的名句总是精辟的总结,一定是通过很多实例论证过的。

未来,我会秉承爷爷的优良品质,一直发扬下去。

奶奶教会我:仁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

我觉得用这个字来形容我的奶奶是最合适不过的,在我的心里她是慈祥的,是仁爱的。

可惜在我七岁那年,奶奶就因癌症病逝了。

在我的记忆里和周边邻居的描述中,从来也没有见过奶奶跟谁红过脸,只要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奶奶都会第一时间去帮忙,所以在村里的人缘非常的好。

对于我妈妈婶婶姑父这些后天亲人,奶奶对谁也不偏心,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也都以她们为主,不争不怨,包容着每一个孩子。

勤俭节约好家风故事

勤俭节约好家风故事

勤俭节约好家风故事篇一:勤俭节约置家私——我的好家风故事我的好家风故事从记事起,我的家人就常对我说:“勤俭节约置家私。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渐渐地,渐渐地,这句话就在我的心里生了根,也成了我们家的家风。

记得有一天,我起了床,眼睛朦朦胧胧的,带着一丝倦意走进卫生间,打开水龙头,准备刷牙。

我先把杯子洗一下,也顾不上关水龙头,就只顾挤牙膏,然后慢慢刷了起来。

而此时,水还一直在哗哗流着,用水量就比往常成倍增加。

刷完以后,我将嘴巴冲洗干净,才准备洗脸时,外婆从旁边走来,皱起眉头,二话不说,连忙关好水龙头,一脸不舍的样子,又意味深长地说“你啊,就是不会节约,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水。

你知道吗,在你心里这点水虽不算什么,但在缺水地区,它们是多么重要啊!以后千万不能这样浪费啊!”听了外婆的话,我惭愧极了,想想以前,每天早上起来刷个牙,都会把水龙头一直开着,让水长流,而自己却无动于衷。

每天都这样一如既往地浪费,每天都这样毫不在意,真是太不应该了。

外婆说得没错,我们人人都要学会节约水,节约更多的东西。

这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外婆喜欢说的一句话:“勤俭节约置家私。

”还有一次,上了一整天学的我,一放学回到家,书包一扔,就吵着要吃饭。

很快饭菜就上桌了,我狼吞虎咽地吃着,不到一会儿就吃完了。

这时,外婆看看我的碗,和蔼地对我说:“孩子啊,这米粒虽小,但它是爷爷奶奶用汗水换来的,不能这么浪费啊!你还记得我们家的好习惯吗?勤俭节约!”一语惊醒梦中人。

外婆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猛然醒悟。

正如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怎么能这么浪费呢?想到平时,我三口两口将饭菜吃完,而碗里却还留下许许多多米粒,总不以为然,心想:那点儿米就扔了吧,反正我不高兴吃了。

所以每次家人的碗里一粒米都不剩,而我的却数不胜数。

别人不看,都知道那是我的碗。

现在我明白了:生活穷困,要勤俭节约,生活富裕,也应该勤俭节约。

就是外婆说的那句话:“勤俭节约置家私。

孝廉家风故事

孝廉家风故事

孝廉家风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风传承着一种美德——孝廉。

孝顺、廉洁,这是他们的家风,也是他们生活的准则。

这户人家的家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总是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着孝廉的含义。

他对长辈孝顺,对邻居友善,对官府廉洁,他的行为成为了村民们的楷模。

他的儿子们也深受家风的影响。

他们从小就被告教育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廉洁奉公,不谋私利。

这种教育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行为。

其中,最出色的是老人的小儿子。

他聪明好学,才华横溢,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他长大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官员,他的清廉正直,深得百姓的爱戴。

小儿子在官场上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深知权力的诱惑和危险。

他始终牢记家风——孝廉,以此为原则,公正廉明地处理公务。

他的行为不仅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在家乡,他也没有忘记家风。

他常常告诫家人和村民们要遵守孝道,廉洁奉公。

他的行为深深地影响了家乡的人们,他们纷纷效仿他,成为了孝廉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家风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孝廉家风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提高了家庭和家族的声誉,也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孝廉家风是一种传统美德,它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种美德,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公正、有爱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风家教故事——俭,仁,孝,勤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规矩不成方圆。

家风与家教是一个家庭拥有健康环境的核心。

在此,我所理解的家风和家教,是家庭予以树立的一种道德标准和个人成长的初始化教育。

浅谈生活中的家风与家教,并不能用文字去定义它的正解,也不能任意评判它的对与错,它们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于家人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标准,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而我家的家风与家教体现出:俭,仁,孝,勤。

爷爷教会我: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在小时候爷爷教会我的第一首古诗。

爷爷是一个老党员,也是我最尊敬崇拜的长辈,小时候我总喜欢跟着爷爷去地里干活,听他讲那些抗日战争小日本鬼子的一些事情,听他道那个年代的穷苦,告诉我那个时代每天吃不饱饭,更没有现在的生活三餐有肉。

这也让我知道有很多天然的“食材”(野菜,野果子等等)是可以做食物的。

当然,我成长的这个时代并没有很理解爷爷所说的贫苦,但是我看到的是他脸上满满的知足感,而现在生活逐渐改善,他依然保持着节俭的淳朴民风。

所以,从小爷爷就教导我不可以霸占,不可以浪费,不可以挥霍。

至今,我们家吃完饭的碗里都不会留下一粒米,这个好习惯一直跟随我至今,因为爷爷让我懂得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

俗话说“成由勤俭破由奢”细细品品这句话在结合现在社会现象来看,勤俭节约的人和奢侈浪费
的人的确是有品格上的差异化,所以又说‘俭以养德’。

这些代代流传的名句总是精辟的总结,一定是通过很多实例论证过的。

未来,我会秉承爷爷的优良品质,一直发扬下去。

奶奶教会我:仁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也。

我觉得用这个字来形容我的奶奶是最合适不过的,在我的心里她是慈祥的,是仁爱的。

可惜在我七岁那年,奶奶就因癌症病逝了。

在我的记忆里和周边邻居的描述中,从来也没有见过奶奶跟谁红过脸,只要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忙,奶奶都会第一时间去帮忙,所以在村里的人缘非常的好。

对于我妈妈婶婶姑父这些后天亲人,奶奶对谁也不偏心,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也都以她们为主,不争不怨,包容着每一个孩子。

听过很多邻里乡亲的家长里短,可是在我家,从来没有至亲的人红过脸吵过嘴,我的爸爸叔叔姑姑遇到事会在一起想办法,谁都争着出一份力,家里有这样的景象跟我那仁慈的奶奶是分不开的。

因为孩子都是家长的样子,就像家境可以贫穷,但是你的家教一定是富有的,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成长下,才会有做人的根本道德。

如奶奶,把爱分给我们每一个人,不论是孙子还是外孙都一视同仁。

包括邻里之间,有什么事情,都会来与奶奶分解忧愁,有时家里会让奶奶少操点心,毕竟上了年纪了,可是奶奶总是乐此不疲的去为他人解决一些事情。

其实,奶奶是没有文化的,也不识得几个字,所以,我很敬佩我的奶奶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虽然她走的早,也一直被影响着。

爸爸教会我: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

“百善孝为先”,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遵从孝道。

爸爸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性格开朗,有时候也有自己的小任性,嘴上不情愿,转身就会默默的做一些感动家人的事。

那年大舅舅生病(大舅舅一直就一个人生活),上吐下泻,拉屎拉尿,都是爸爸一个人在医院照顾的。

平常有什么好吃的,第一时间就会喊舅舅过来吃。

奶奶走的早,那会我还不太记事,记得在奶奶的白事上,我看到爸爸一个人坐在奶奶的窗前偷偷的掉眼泪(我没有见过爸爸掉眼泪,爸爸在我心目中一直很坚强),那是对奶奶的一份深深的思念与不舍……我上大学那年,爷爷腿摔掉了,后来又查出了食道癌,感觉家里一下子乱了。

生病后由于食道问题,爷爷的痰很多,很多时候咳不出来或者吐地上了,爸爸都是第一时间去清理的。

后来,爷爷病重了,大小便不能自主,每次也都是爸爸帮爷爷擦洗更换衣物的,爸爸的那份孝心,我和妈妈都是看在眼里的。

在爸爸的眼里,作为一个粗线条的大男人,并没有姑姑们的那份细心,在生活上对父亲细微的照顾,但是在必要环节,他以他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去孝敬他的爸爸。

当然,不止我的爸爸,还有妈妈对长辈也是很孝顺关爱,所以,我也会潜移默化的跟着学到,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和睦乡邻。

妈妈教会我:勤
一生之计在于勤。

人的一生要以勤劳为根本。

家里永远有一个“停”不下来的人,那就是我的妈妈。

她和大多的家庭妇女一样,但却也不一样,一样的是都是在忙来忙去,不一样的是她永远“停”不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妈妈就像一个超级赛亚人,打工,种地,带孩子,干家务,照顾老人……懒惰这个词就没有在她的身上出现过,总之,她就像万能助手,而且从来不抱怨。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可是我的妈妈就像钢筋混凝土,从没有见过她柔弱的样子,有时我都觉得是我抽出时间去陪她做一些事情,而她永远都有一股干劲满满的能量。

也是她教会我今日事今日毕,是她教会我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是她教会我一切借口都是懒惰的源头……就是这样一个平凡勤劳的女人,培养了我优良的人格和品德,让我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妈妈常说: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听她小时候的故事,有时候我很心疼那个年代的妈妈,年代的不同生活方式的转变,可是妈妈却一直保持着勤劳的作风,不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勤劳的孩子早当家。

当然,在妈妈的身上我领悟到的不仅仅是“勤”,还有很多很多向上的正念。

家是起点,是寄托,是归宿。

家人是师长,是朋友,是另一个自己。

所以,在个人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与家教,而好的家风与家教可以养成一个人优秀的道德行为准则。

所以,小家大国,一个小家的家风家教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文明进步,
无论是时代的变迁,还是生活格局的改变,都要以家庭建设为重心,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善尽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