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一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扌窜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按照:“盼看社戏”一“去看社戏”一“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1.【新独家原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 )着一支白péng()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 ),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孱孱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bì()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泊.( ) 磕.( )白péng() bì()绿(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文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2.【新考法·语法综合】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偏僻”“宛转”“简直”三个词语都是形容词。
B.“月光皎洁”“振作精神”“喝采起来”三个短语的类型相同。
C.“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与“他想左右我,没那么容易”两句话中的“左右”的词性和意思相同。
D.“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
3.【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B.《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文中的“平桥村”“鲁镇”是虚构的。
C.《社戏》是一篇经典课文,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体察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
D.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准确简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风趣幽默的特点。
4.【学科素养·语言运用】【新独家原创】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社戏》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社戏》教案精选八篇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从嗅觉、视觉、听觉等入手,写得有味,有色,有声,更有情.作者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江南水乡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戏途中愉快的心情。
写行船之快,衬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自选探究1.读读喜爱的语段。
2.说说探究的内容。
3.问问不懂的问题。
4.帮帮助解决疑难。
5.选选探究优胜者。
四人学习小组互动交流集体交流教师强调:“偷豆”的是与非?(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1.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迅哥之意不在戏,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山水人和之乐,得之心而寓之戏也。
2.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社戏》教案「篇二」《社戏》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二.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疏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小组互动探究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二)作者简介,检查字词(三)感知课文,互动交流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情节。
小说的主要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1.重点探究课文第11,12自然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社戏》,鲁迅著短篇小说,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
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我们留下了质朴,温厚,可爱的农村小朋友的形象,农村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乐土,可以不必读书,可以钓鱼放牛,可以看社戏,作者描摹出孩子的真实心理。
同时,作品的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对看社戏雇不到船时的急切和有船时的轻松两种心情,刻画的真切动人。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检测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 dāo)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篙(ɡāo)踱(duó)宛转(wǎn)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5分钟)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3、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4、关于课文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人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
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
《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自学探究(10分钟)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
归省行家惮踱棹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絮叨装模作样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概括全文内容。
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文章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
三、互动探究(15分钟)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1课《社戏》教案(精选2024)
第1课《社戏》教案(精选2024)教案:第1课《社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主要学习《社戏》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描绘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参加社戏活动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社戏的热闹场面和农村孩子的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社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教育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社戏活动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课文朗读录音3. 相关社戏图片或视频资料4. 生字词卡片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起源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决自己的疑问。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社戏活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朗读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社戏在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讨论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六、板书设计1. 社戏的起源和特点2. 课文中的生字词3. 作者的情感变化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观社戏表演,深入了解社戏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戏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艺术。
社戏第一课时教学方案
《社戏》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基本情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
2.熟记文中重点字词的的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1.熟记文中重点字词的的字音、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清文章思路,划分文章层次。
教学难点文章层次的细致划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在你心中我们的戏曲是什么样子的呢?你喜欢不喜欢那浓妆重彩的脸谱?你喜欢不喜欢那悠扬绵长的唱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他心中的戏曲是怎样的吧!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文选自《呐喊》。
《呐喊》收录了鲁迅1918—1922年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2.关于“社戏”“社”,原指土地神,后指土地庙,而后发展演变为以演戏的方式来酬神祈福的活动,活动中演的戏就叫“社戏”。
后来“社”成为了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
绍兴的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3.背景链接《社戏》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农村看社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言社戏是一种融合了人群互动和表演的戏剧形式,它能够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社戏》教学设计的第一课时,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社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戏剧维度的综合素养。
1. 教学目标- 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熟悉社戏的发展历史和不同形式;-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教学内容及步骤2.1 热身活动(10分钟)在开始正式的教学之前,进行一些简单的热身活动,以帮助学生进入戏剧的氛围。
可以选择以下活动之一:- 快速命令游戏:教师快速给出一系列动作指令,学生需立即执行,如“跳跳跳”、“齐刷刷向左边转”等。
- 音乐启动游戏:播放一段节奏明快的音乐,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动作,如跳跃、摆手等。
2.2 社戏概念和特征介绍(20分钟)在本节课开始时,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例如:“你们知道社戏是什么吗?”“社戏和普通的戏剧有什么不同之处?”之后,让学生集体讨论和总结社戏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展示不同形式的社戏,如民间社戏、现代社戏等,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2.3 观察力训练(30分钟)社戏强调观察和表达能力,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段社戏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回答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 观察角色的表情和动作,你可以描述他们的心情吗?- 观察演员的动作和表演技巧,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这个表演有哪些特色是与其他戏剧不同的?- 你有什么兴趣了解关于这个社戏的更多内容吗?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将慢慢培养出对社戏的敏感度和独特的观察角度。
2.4 分组合作(40分钟)为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由3-5名学生组成。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主题或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社戏的理解,设计一段短小的社戏表演。
《社戏》第一课时教案
16社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社戏的相关知识,掌握生字词;2、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3、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的脉络,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像一条七色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酿愈香。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二、解题,了解社戏的相关内容。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三、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代表作品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等。
作品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四、检查字音字义的预习。
归省行辈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潺歌吹蕴藻家眷漂渺桕树撮棹惮五、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扫读课文,思考课文层次划分: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情节写了哪些事情?(看社戏;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2、除了看社戏外,文中还写了其它活动或事件吗?(开头:随母亲小住平桥村、钓鱼、放牛等有趣的乡间生活。
结尾:和六一公公的对话、六一公公送豆)3、那么,文章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呢?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围绕线索将全文分为三大部分。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六、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看戏前听课文第1、2、3自然段录音,思考下面的问题:1、小说交待的时间是在什么季节?地点是在哪里?(夏季、平桥村)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3、这部分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社戏》教案-1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模板七篇《社戏》教案篇1【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2.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了解背景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道中落以后,他更了解了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3.知识链接社,旧时祭祀土地神的地方。
社戏,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中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
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4.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归省(xǐng)不惮(dàn)行辈(háng bèi)棹(zhào) 怠慢(dài) 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絮叨(xù dāo) 潺潺(chán chán)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 miǎo)纠葛(jiū gé) 渔父(fǔ) 蕴藻(wēn zǎo)5.解释词语。
第1课社戏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背景、作者鲁迅的批判精神以及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反映”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社会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鲁迅的批判精神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社戏》中人物形象或社会现象相关的实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人物性格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此外,修辞手法的讲解也是一个难点。我注意到,学生们在区分和运用修辞手法时,常常感到困惑。为此,我设计了专门的练习,通过实例分析和模仿练习,让学生们逐渐掌握了讽刺、夸张等修辞手法。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积极参与,但有时讨论的主题偏离了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此,我及时调整了讨论的引导策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问题,使讨论更加深入、高效。
《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社戏》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四、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开头和结尾是学习的难点,二者对表达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导学生分析三、教法:用讲读、研讨法突出重点。
四、教学时数:三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文章《社戏》。
(解题)社戏:“社”原指土地庙。
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村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社戏》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见预习提示)2.根据课后练习一所提示的内容,快读课文。
再按课文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顺序。
3.讨论课文段落层次。
(1)课题为《社戏》,由此可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
提问: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2)除了看社戏以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开头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结尾写:六一公公送豆小结: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间、地点的转移,因此小说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布置作业:编写阅读提纲。
初中语文《社戏》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社戏》课时教学设计《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点:一、通过对双喜、六一公公为代表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认识并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善良、诚挚友爱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本文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有机结合的特点。
三、体会文中叙述与描写相结合表达中心的作用,以及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四、体味结尾句的含义,明确本文的中心。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3.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重点:1.通读课文,熟悉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内容,能基本复述故事情节。
2.介绍小说的整体内容,帮助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能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介绍小说前一部分的内容,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听录音机的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帮助理解小说的主题。
一.导入:《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
前一部分写辛亥革命后,“我”在北京两次看京戏;后一部分写“我”在家乡绍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录的正是小说的后一部分。
小说的`前一部分写在北京,“我”看过两回中国戏。
第一回是迟到,戏场里拥挤不堪,风气又极坏,只得走出完事。
第二回在“用不着争座位”的“第一舞台”;谁知竟是“连立足也难”,向旁边的胖绅士打听一下演员的姓名,竟遭到白眼,忍耐到半夜十二点,主角却没有来,只得“挤而又挤”,出了大门;而戏院门外,却有一帮闲汉等着“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
如此戏场,终于使“我”感到“不适于生存了”,从此便与中国戏“告了别”。
前一部分后有一段过渡,大意是:“我”看到一本日文书,其中有一段讲到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由此联想到自己“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
初中 初二 语文《社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关于“社戏”: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
社戏,指在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
2、关于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鲁迅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4、关于文中的“我”:小说《社戏》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二、扫清课文的字词障碍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结合课后练习一)2、研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情节从平桥村的概况娓娓道来,告诉读者那是一片和小伙伴玩耍的乐土,到看社戏的经历:无船出行、月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
总之,开篇铺叙,情节较缓,后来直叙而下,展开情节,到最后补述余事。
可以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四、理解作者写作意图1、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2、那夜的“戏”好看吗?明确:文章结尾所写的“好豆”“好戏”不是好在“豆”和“戏”本身,而是好在“吃豆”“看戏”过程中表达出来的童真童趣、人情温暖,小伙伴的善良淳朴。
五、布置作业:随着抒情柔婉的音乐,去重温昨日的那段经历、那份情愫。
请写一段文字, 和大家提供自己童年时光的美好经历。
注意:描写生动,真情实感。
(3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社戏》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
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自学检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 dāo)
怠.慢(dài) 撺掇
..(cuān 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miǎo)
纠葛.(gé) 篙(ɡāo)踱(duó)宛转(wǎn)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省,探望、问候。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惮:怕,畏惧。
怠慢:招待不周。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3、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小
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等,都收
在《鲁迅全集》里。
4、《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
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
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
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5、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6、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简
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视频朗读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从时间角度来概括:看戏前——看戏——看戏后。
从事情角度来概括(请你用四字短语来概括):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
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送豆
②“夏夜行船”你怎么知道是“夏夜”?
文中“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就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③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朗读第1至3段,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从中可以体验到
没有约束,人人平等的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
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更是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
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
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
3、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
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
尤其是双喜。
4、有人说,《社戏》是鲁迅笔下一幅画,一幅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
这幅长长的画卷中描绘了儿时的记忆。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社戏》中描绘了儿时哪些记忆?将你读到的情节或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小组讨论概括:
戏前风波月下美景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归航偷豆戏后送豆教师总结:如画的文字加上同学灵动的思维,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这幅江南水乡风俗图。
5、请问:你最喜欢哪个情节或画面呢?为什么?
请同学们下去认真朗读课文,下节课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五、课后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朗读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