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课件资料讲课教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朱熹批语】愚谓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
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 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 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深探其本也。
《为政以德》课件资料
孔子简介——
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 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 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 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终无所 遇。前484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 接回来。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孔子政治主张——
“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礼”:周礼。孔子要求统治者“克己复礼”,对民众要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 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 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
孔子简介——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 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 “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 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 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 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 的编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2岁时,突然得知仲由在卫死于国 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 孔子寝疾7日,赍(jī)志而殁(mò)。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為政以德
——論語
时代背景——
【材料】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 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 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 百五十余次。
【政治特点】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 实际上已失去掌控诸侯的力量。诸侯们为增强自身国 力,常不惜互相征伐,导致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 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持续不断,小国被吞并。各 国内部,卿大夫势力强大,动乱时有发生,弑君现象 屡见不鲜。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 )
【朱熹批语】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
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 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 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 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 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 危急而可弃也。
【我的批语】孔子主张内在的自我约束而不太赞成外在强制
的约束,这是他人道思想的体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 化的条件,事实上一个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内心里有强 烈的道德感和羞耻感。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法治也是需要的,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非对立矛盾的。
【南怀瑾《论语》别裁】
他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说是政治的原理。他说领导一个国 家, 一个社会,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 “齐之以刑”,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是用法制来管理 人民,这样一来“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而且 他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他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他不 了,毫无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 道理一样,法令越多,犯法的人越多。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假如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 德的涵养,“齐之以礼”,以礼教化。这就谈到礼义精神了,大 家能自动自发,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 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 不要等到法律制裁,自己就很难过, 这就是有耻。到了这种情形,则“且格”,就达到了政治的目的。 所以他是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这就是儒家与法家的 精神之不同了。
【原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
【朱熹批语】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
以教之。胡氏曰:“天生斯民,立之司牧,而寄以三事。然自三 代之后,能举此职者,百无一二。汉之文明,唐之太宗,亦云庶 且富矣,西京之教无闻焉。明帝尊师重傅,临雍拜老,宗戚子弟 莫不受学;唐太宗大召名儒,增广生员,教亦至矣,然而未知所 以教也。三代之教,天子公卿躬行于上,言行政事皆可师法,彼 二君者其能然乎?”
【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
星共之。”(2·1)
【朱熹批语】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
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动 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无为 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范 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 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 “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 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 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 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 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 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 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 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 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