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天线技术发展分析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dda4c65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4.png)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旨在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通过利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多天线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信号质量、增加传输速率,并减少信号衰落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多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其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一、多天线技术的原理及应用多天线技术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大规模天线阵列等。
MIMO技术利用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通过多路径传播实现空间复用和多路复用。
而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则通过部署大量天线以增加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MIMO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多天线技术之一。
在MIMO系统中,多个天线同时传输和接收多个信号流,利用空间分集技术减小信号的衰落幅度。
通过接收端的信号处理算法,可以将多个信号流分解出来并恢复原始数据。
MIMO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和系统容量,同时提高抗干扰能力。
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则通过部署大量天线来实现增强的信号覆盖和容量提升。
大规模天线阵列系统中的每个天线都可以独立发射和接收信号,通过优化天线的位置和参数,可以达到更好的信号覆盖和传输性能。
特别是在室内环境或高密度用户场景下,大规模天线阵列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二、多天线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多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中具有多个优势。
首先,多天线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信号的覆盖范围和传输速率,特别是在复杂的无线环境中,如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或山区等。
其次,多天线技术可以减小信号衰落的影响,提高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多天线技术还可以增加通信系统的容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
然而,多天线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多天线技术需要大量的硬件资源支持,包括发射和接收天线、射频链路、信号处理算法等。
这给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带来了复杂性和成本的增加。
其次,多天线技术需要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来实现多路信号的分解和恢复,对系统的计算资源和功耗要求较高。
此外,多天线技术在室外和室内环境下的性能和适用性也存在差异。
高阻抗天线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研究
![高阻抗天线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007a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8.png)
高阻抗天线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研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阻抗天线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高阻抗天线技术是指利用高阻抗天线结构和调谐网络实现天线的高效匹配和辐射性能的技术。
它在物联网应用中具有许多优势,包括尺寸小、适应频段宽、易于集成等。
本文将介绍高阻抗天线技术的原理和在物联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一、高阻抗天线技术原理高阻抗天线技术基于天线的调谐,通过调谐网络实现天线与传输线之间的高效匹配。
天线调谐网络通常由阻抗调谐电路和频率选择电路组成。
阻抗调谐电路用于匹配天线的阻抗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以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
频率选择电路则用来选择或过滤特定频段的信号,以适应物联网应用中不同频段的通信需求。
高阻抗天线技术的实现方式非常多样。
常见的方法包括电感耦合、电容耦合和微带线耦合等。
这些耦合方式可以形成高阻抗的天线结构,有效提高天线的输入阻抗和波束宽度,从而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
二、高阻抗天线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研究进展1. 小尺寸高阻抗天线设计物联网应用对天线的尺寸要求通常较小,因为物联网设备往往需要紧凑的设计和布局。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设计小尺寸的高阻抗天线,以适应物联网应用需求。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微带线耦合技术,结合碍波器和电感器等元件,实现小尺寸高阻抗天线的设计。
2. 宽频段高阻抗天线设计物联网应用中通信频段多样,因此需要设计能够适应多个频段的天线。
研究人员通过优化天线结构和调谐网络,实现宽频段的高阻抗天线设计。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分段调谐网络结构,在不同频段使用不同的调谐网络,以实现宽频段的天线性能。
3. 多频段高阻抗天线设计物联网应用中常常需要同时支持多个频段的通信,因此需要设计能够实现多频段天线的高阻抗技术。
研究人员通过采用双谐振器和多级匹配网络等方法,实现多频段天线的高效匹配和辐射性能。
4. 高阻抗天线与其他传感器的集成物联网应用往往需要与其他传感器进行集成,以实现全面的监测和控制功能。
(西安海天)天线课件PPT课件
![(西安海天)天线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9eda9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ad.png)
02
天线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天线负责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将信号从移动终端传输到基站或从基站
传输到移动终端。天线的性能直接影响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03
移动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天线类型
移动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天线类型包括智能天线、MIMO天线、平板天线
等。这些天线类型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天线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的辐射和接收。当天线受到传输线中的交变电流激励时,就会向周围空间 产生电磁波的辐射。而当电磁波照射到天线时,天线则会感应出电动势,从而实现信息的接收。天线 的性能指标如方向性、增益和带宽等都与其形状、尺寸和工作原理有关。
02
天线技术参数
增益
增益是指天线在某一方向上的辐 射强度和功率密度之比,通常用
物联网中的天线技术
天线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天线设计考虑因素
天线是实现无线通信的关键部件,在 物联网中负责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包括增益、波束宽度、阻抗匹配、极 化方式等。
天线类型
包括鞭状天线、板状天线、柱状天线 等,适用于不同场景和频段。
物联网天线的发展趋势
5G技术推动物联网天线的发展
01
随着5G技术的普及,物联网天线将朝着小型化、集成化、高性
分贝(dB)表示。
天线的增益与天线口径面积、天 线效率、波长等因素有关,是衡
量天线性能的重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数之一。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高增益天线 可以获得更好的信号覆盖和传输
效果。
方向性
方向性是指天线辐射能量的空间分布特性,即天线在各个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不同。
天线的方向性可以用图形或数据表示,通常有三种类型:全向、双向和单向。
天线工程师前景分析
![天线工程师前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fca9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0.png)
天线工程师前景分析天线工程师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主要负责设计、开发和优化各种类型的天线系统,以实现无线通信和数据传输。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天线工程师的职业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天线工程师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卫星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5G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更高性能、更小尺寸、更低功耗的天线的需求越来越大。
天线工程师在设计和优化天线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快、更稳定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服务,因此在智能手机和无线通信领域有着广阔的就业机会。
其次,天线工程师在无人驾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载天线被广泛应用于实现车辆之间的通信和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
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也需要天线工程师为各种设备设计合适的通信天线,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需要天线工程师参与到设计和优化天线系统中,提高通信和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
再次,天线工程师在国防和航天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雷达和通信系统是军事和航天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设备,而天线是这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天线工程师在设计和优化雷达和通信系统的天线时,需要考虑到复杂的环境、极限条件和性能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和专业性。
最后,天线工程师还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天线技术是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中需要拥有天线工程专业的专家和研究人员。
综上所述,天线工程师具有广阔的职业前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论是在智能手机、无线网络、无人驾驶、物联网还是在国防和航天领域,天线工程师都有着重要的角色和机会。
此外,天线工程师还可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推动天线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对于有兴趣和热情投身于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人来说,选择成为一名天线工程师将会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先进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先进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2e2ab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e.png)
先进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无线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手机通话、无线网络连接,到卫星通信、物联网等领域,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而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作为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通信质量和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天线技术的出现为无线通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先进天线技术是指那些在性能、功能和结构上相对于传统天线有显著改进和创新的天线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智能天线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技术、毫米波天线技术等。
它们的出现,使得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好的信号覆盖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智能天线技术是一种具有自适应波束形成能力的天线技术。
它通过对接收和发射信号的方向和功率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地提高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容量。
在移动通信中,智能天线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和信号环境,动态地调整波束方向,减少多径衰落和同频干扰的影响。
例如,在基站端使用智能天线,可以将信号集中发送到目标用户所在的方向,提高信号的强度和可靠性;在移动终端使用智能天线,则可以更好地接收来自基站的信号,降低掉话率和误码率。
智能天线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还为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可能。
MIMO 天线技术是另一种在无线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先进技术。
它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实现空间复用和空间分集。
空间复用是指在相同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上,同时传输多个独立的数据流,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空间分集则是通过多个天线发送或接收相同的信号,利用信号在不同路径上的衰落差异,提高信号的可靠性。
MIMO 技术的应用,使得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在不增加频谱带宽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例如,在 4G 和 5G 移动通信系统中,MIMO 技术被广泛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更快的网络速度和更好的通信体验。
物联网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
![物联网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30caac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b.png)
物联网 = 感知设备 + 互联网 感知设备 = 各种传感器(RFID = 被动传感器) 互联网 = 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 = 三网融合 物联网 = 各种传感器 + 三网融合
智能处理→云计算、各种应用软件 可靠传递→各种无线网络、各种有 线网络及设备,三网融合
奥 本 大 学 也 获 得 D A R PA 支 持 , 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 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 些实验系统的研制
宾汉顿大学计算机系统研究实 验室在移动自组织网络协议、 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应用层设计 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国外高校物联网研究现状
STEP1
STEP2
STEP3
州立克利夫兰大学
国内研究机构在理论研究方面,如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协议、 算法、体系结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与理论。 在这方面,国内的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都取得了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成 果。
01 南京邮电大学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软件DisWare, DisWare是基于移动代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平台,它实现
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BRAND
PLANING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 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 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 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 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 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 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 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 和控制
2
基于MIMO技术的天线设计与优化
![基于MIMO技术的天线设计与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3d2383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f.png)
基于MIMO技术的天线设计与优化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以及5G时代的到来,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在无线通信中,天线则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将电磁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或将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信号的媒介。
为了提高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和通信质量,MIMO技术也逐渐应用于无线通信中。
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即多输入多输出,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多个天线进行收发信号,实现数据传输的多路并行。
在基于MIMO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的设计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天线元件、天线构型和天线电路方案三方面探讨基于MIMO技术的天线设计与优化。
一、天线元件的选择和设计在天线元件的选择和设计中,需要重视天线的增益、带宽、频率响应、辐射模式等因素。
对于基于MIMO技术的天线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天线元件之间的互相干扰问题。
因此,在天线的元件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减小天线元件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使天线元件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小,以避免天线元件之间的相互耦合。
对于MIMO天线系统中的每个天线,还需要注意其天线阻抗匹配问题。
一般来说,天线应该被设计成50Ω的阻抗匹配,以便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其他设备相配合。
在天线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天线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二、天线构型的选择在选择天线构型时,需要考虑到天线的结构、材料、几何形状和适应的频率范围。
在MIMO天线系统中,天线的构型也需要经过一定的优化,以提高天线的通信效果。
一般来说,MIMO天线系统需要采用适当的空间分集技术,使天线之间的互相干扰最小,并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通信质量。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天线的位置和空间分布,以便实现更好的通信效果。
针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场景,比如电信杆、地面覆盖等,还需要考虑天线的环境适应性,以使天线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稳定工作,达到理想的通信效果。
三、天线电路的设计方案在MIMO天线系统中,天线电路的设计也尤为重要。
天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天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cf67b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9.png)
天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天线是指将电磁波从空间中传输到接收器中的装置,广泛应用在通信领域。
随着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天线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目前,天线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小型化:随着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天线的体积要求越来越小。
因此,天线制造商正在努力研究和设计体积更小、更轻巧的天线,以适应各种小型设备的需求。
2. 多频段:现代通信系统需要支持多种频段的信号传输,因此多频段天线的研发成为一种趋势。
天线制造商正在致力于设计能够覆盖多个频段的天线,以提供更广泛的通信支持。
3. 定向天线:为了提高无线信号的传输距离和传输速度,定向天线的研发也逐渐得到重视。
定向天线可将信号集中在某个方向上,减少信号的衰减,提高通信质量。
4. 天线阵列:天线阵列通过将多个天线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天线矩阵来增强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天线阵列具有更好的方向性和增益,广泛应用于雷达、卫星通信等领域。
未来,天线技术的发展趋势可能出现以下几个方向:1. 高频段应用:在运营商努力推动5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中,天线技术也将面临更高频段的挑战。
天线制造商将致力于研发适用于更高频段的天线,并提高天线的频率响应和信号处理能力。
2. 自适应天线:自适应天线可根据环境和特定条件自动调整其性能,以提供更好的信号传输效果。
这种天线技术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天线和射频芯片的集成:将天线和射频芯片集成在一起可以提高通信设备的性能和效率。
这种集成可以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杂散信号干扰。
4. 智能化和自动化: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未来的天线可能具备智能识别和自动优化的功能,以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和需求。
综上所述,天线的发展正朝着小型化、多频段、定向天线、天线阵列等方向发展。
未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天线技术有望越来越智能化、集成化和自适应。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34ac5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30.png)
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研究第一章引言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而,无线通信频段资源有限,为了提高通信质量和容量,多天线技术逐渐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章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简要概括多天线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第二章多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2.1 多天线系统的基本概念多天线系统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个天线的通信系统。
通过增加天线数量,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本节将介绍多天线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多天线信号处理和多天线天线阵列等内容。
2.2 多天线技术的原理多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径传播的信号特点,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来提供空间上的多样性。
本节将详细介绍多天线技术的原理,包括空时编码、空分复用和波束成形等。
第三章多天线技术的应用3.1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多天线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本节将介绍多天线技术在4G、5G等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空间复用、干扰消除和功率控制等。
3.2 多天线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物联网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多天线技术在物联网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节将介绍多天线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方面。
第四章多天线技术研究的挑战和前景4.1 多天线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多天线技术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
本节将介绍多天线技术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天线设计、干扰管理和算法复杂性等方面。
4.2 多天线技术的发展前景多天线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容量。
本节将展望多天线技术的发展前景,包括6G、物理层安全和无线电频谱利用效率等方面。
第五章结论本文总结了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阐述了多天线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
终端天线国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终端天线国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b2d5e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4.png)
终端天线国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终端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物联网终端、汽车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终端天线在国外市场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终端天线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首先,就终端天线在国外市场上的现状进行分析。
近年来,随着5G技术的商用化,终端天线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在国外,美国、欧洲和亚洲(主要是中国和韩国)是终端天线市场的主要发展地区。
其中,美国是全球终端天线技术的领先者,美国企业如时代通信、深波、康奈尔邦克斯等在终端天线技术上拥有较为先进的研发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欧洲的华为、爱立信等公司也在终端天线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而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拥有庞大的5G市场需求,推动了终端天线的发展。
其次,就终端天线未来的趋势进行展望。
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终端天线将面临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多频段支持将成为终端天线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5G的到来,频段变得更加丰富。
目前的终端天线主要支持2G、3G和4G频段,但随着5G频段的逐渐开放,终端天线需要具备更广泛的频段支持能力,以满足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
其次,小型化和集成化将是未来终端天线的发展主流。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对终端天线的体积和重量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终端天线需要向更小、更轻、更集成的方向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终端设备的设计需求。
同时,终端天线的集成化设计能够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第三,天线阵列技术将成为终端天线的重要技术突破方向。
随着5G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好的信号覆盖和容量支持。
天线阵列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波束形成和波束跟踪能力,在保证用户体验的同时,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此外,终端天线的智能化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终端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越来越普遍,终端天线需要具备智能感知和智能适应的能力。
通过感知环境和用户需求变化,智能终端天线能够自主调整工作状态,并提供更优质的通信服务。
《5G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范文
![《5G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641c8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0e.png)
《5G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革新。
其中,天线作为移动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设备的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
因此,对5G 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5G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背景、意义、设计思路及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5G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背景与意义5G技术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优势,将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通信体验。
然而,为了实现这些优势,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其中之一便是天线的设萈。
在5G时代,天线需要支持更宽的频带、更小的尺寸、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好的抗干扰性能。
因此,对5G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5G移动终端天线的设计思路1. 频带要求:考虑到5G网络的频带宽度,设计时应确保天线在全频段内的性能稳定,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2. 尺寸优化: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小型化,天线的尺寸也需相应减小。
设计时需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天线的物理尺寸。
3. 效率提升:提高天线的辐射效率,降低能耗,提高通信质量。
4. 抗干扰性能:在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中,天线应具备良好的抗干扰性能,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5G移动终端天线的设计方法1. 材料选择:选用具有良好导电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材料,如合金、陶瓷等,以提高天线的性能和耐用性。
2. 结构设计:根据5G网络的频带特性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尺寸要求,设计合理的天线结构。
可采用多天线技术、MIMO技术等提高通信质量和传输速率。
3. 仿真分析:利用电磁仿真软件对天线进行仿真分析,优化设计参数,提高天线的性能。
4.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测试天线的性能指标,如增益、辐射效率、抗干扰性能等,确保设计符合要求。
五、5G移动终端天线的应用前景随着5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5G移动终端天线将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物联网等领域。
柔性天线发展现状
![柔性天线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6039a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d.png)
柔性天线发展现状柔性天线是一种采用柔性材料制作的天线,具有较高的弯曲和拉伸能力,可以适应各种复杂形状的设备和器件。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和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天线在无线通信、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柔性天线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趋势:首先,多频段和宽频带的柔性天线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由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标准和频段需求不同,传统的天线往往无法满足多频段和宽频带的需求。
柔性天线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结构和材料,实现在多个频段上的工作,从而满足各种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
其次,多模态和天线阵列的柔性天线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多模态柔性天线可以同时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如天线辐射模式和接收模式,实现更灵活的通信方式。
而柔性天线阵列则可以通过组合多个柔性天线单元,实现波束形成和空间分集等高级信号处理功能。
此外,柔性天线的制造工艺和材料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传统的天线制造往往采用刚性材料,制造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
现在,随着微纳制造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柔性天线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已经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生产。
同时,新型的柔性材料如可伸缩聚合物、金属纳米线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柔性天线的制造中,提高了材料的柔韧性和导电性能。
最后,柔性天线在应用领域的拓展也尤为突出。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型电子设备的需求迅速增加。
而传统的刚性天线很难满足这些设备对灵活曲面和小型尺寸的要求,柔性天线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此外,柔性天线还应用于无人机、车载通信等领域,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之,柔性天线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线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柔性天线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柔性天线将继续在材料、结构和性能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和性能,为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线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
![天线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0a256727284b73f2425038.png)
天线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XXX2010-03-05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天线的基本概念及功能。
接着又讨论了目前天线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主要是向着小型化、超宽带、多频段、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对目前国内外实现天线的小型化与宽频化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
最后,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发展现状讨论了天线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应用于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中。
关键词:天线小型化宽带化智能化一、引言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无线电设备中的主要两个功能是能量转换功能和定向辐射或接收功能[1]。
它把被导电磁波转变为自由空间的无线电波(发射系统中),或者做相反的变换(接收系统中),从而在任意两点之间实现电磁信号的传递。
发射机末级回路的高频电流经过馈线送到发射天线,发射天线的作用是将高频电流变换成电磁波,并向规定的方向辐射出去。
反之,接收天线的作用是将来自一定方向的无线电波还原为高频电流,经过馈线送入接收机的输入回路。
由此可见,天线的作用是将高频电流转换成电磁波(用于发射)或将电磁波转换成高频电流(用于接收)。
天线广泛应用于广播和电视、点对点无线电通信、雷达和太空探索等系统中。
天线通常在空气和外层空间中工作,也可以在水下运行,甚至在某些频率下工作于土壤和岩石之中。
总而言之,在无线通信中天线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所有的通信数据都要经过天线接收和辐射电磁波来传输,所以天线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
随着手机的普及、射频识别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无线传感网络(WS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以及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的提出,对推动天线技术的不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天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以现代无线通信、卫星通信、舰船通信以及雷达隐身为代表的各种军用以及民用电子设备都在朝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各种无线传递方式对电子技术的应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特点
![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54cf9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f.png)
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特点随着5G技术的发展,Massive MIMO技术已经成为了5G基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Massive MIMO技术是指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它通过利用大量的天线和信道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网络覆盖范围。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的特点。
1. 天线数量大Massive MIMO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天线数量大。
传统的MIMO 系统可能只使用几个或几十个天线,而Massive MIMO系统则可能使用上百甚至上千个天线。
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多的空间自由度,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和容量。
2. 高度集成Massive MIMO基站中的天线数量庞大,但其体积却相对较小。
这得益于Massive MIMO技术的高度集成特点,通过采用半导体射频集成电路和高度集成的天线阵列,使得大量的天线可以布置在相对小的空间内,从而减小了基站的体积和重量。
3. 智能波束成形Massive MIMO技术还具有智能波束成形的特点,利用基站上的大量天线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信号传输和接收。
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可以使得信号更加集中地覆盖在用户的接收设备上,从而提高了传输速率和数据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还具有覆盖范围广、抗干扰能力强、多用户接入能力强等特点,为5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将会在未来的5G通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4. 高速数据传输5G基站Massive MIMO技术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
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天线和信道,Massive MIMO系统可以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数据传输速率。
这意味着在5G网络中,用户可以更快地下载和上传大容量的数据,享受更加流畅的高清视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体验。
高速数据传输也为各种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连接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靠的网络支持。
天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天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cb017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2.png)
天线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天线是无线通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增加,天线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特点和趋势。
首先,天线的发展趋势是多频段、宽频带和宽角度。
随着无线通信设备的不断增多,常常需要在同一个设备上同时支持多个频段的通信,而传统的天线通常只能工作在一个特定的频段上。
因此,多频段天线的需求逐渐增加,能够同时覆盖多个频段的天线成为市场的重要需求。
同时,随着通信速度的提升,宽频带天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另外,由于无线通信信号的覆盖范围要求越来越广,天线的辐射角度也要求越来越宽,能够实现宽角度辐射的天线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次,天线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和集成化。
无线通信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要求越来越小,因此天线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小型化。
此外,集成化也是天线的发展趋势之一。
传统的天线通常是独立的组件,需要通过电缆连接到无线设备。
而集成化的天线可以直接安装在设备的板上,无需通过电缆连接,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整体性能。
再次,天线的发展趋势是多模式和多功能。
未来的通信系统将支持多种通信模式,如蜂窝通信、卫星通信、物联网等。
为了适应不同的通信模式,天线需要具备多模式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通信模式下工作。
此外,随着无线通信应用的不断扩展,天线也需要具备多种功能,如方向性、干扰抑制等。
这将推动天线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最后,天线的发展趋势是智能化和自适应。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天线也需要具备智能化的能力,能够自动感知和调整天线的辐射特性,以适应不同环境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此外,自适应天线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和质量,自动调整天线的工作状态和参数,以提高通信质量和性能。
综上所述,天线的发展趋势是多频段、宽频带和宽角度、小型化和集成化、多模式和多功能、智能化和自适应。
随着无线通信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推进,天线技术也将不断创新和进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天线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价值分析
![天线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价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a1350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b.png)
计算公式:投资回报率=项目收益/ 项目投资额
提高投资回报率的方法:优化项目 设计、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等
天线项目投资价 值
项目技术优势
01
技术先进:采 用最新的天线 技术,提高信 号传输效率
02
性能稳定:天 线性能稳定, 使用寿命长
03
节能环保:采 用节能环保材 料,降低能耗
04
适应性强:适 应各种环境, 满足不同需求
天线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价值分析
演讲人
壹天
线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贰天
线 项 目 投 资 价 值
目录
天线项目经济效 益
项目成本分析01源自设备成本:天线设备、安装费用等
02
运营成本:维护费
用、人工成本等
03
材料成本:天线材
料、耗材等
04
研发成本:研发费
用、技术升级等
项目收益预测
成本预测:根据项目规模 和生产成本,预测天线项
目的生产成本
投资回报率预测:根据项 目投资和利润预测,预测
天线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01
02
03
04
销售收入预测:根据市场 需求和竞争情况,预测天
线项目的销售收入
利润预测:根据销售收入 和成本预测,预测天线项
目的利润
项目投资回报率
投资回报率:衡量项目经济效益的 重要指标
影响因素:市场需求、技术水平、 成本控制、管理水平等
项目市场前景
01
5G技术的普及,对天线的 需求不断增加
03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 设备的普及,对天线的需求 持续增长
02
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产业 的发展,为天线市场带来新 的机遇
天线在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天线在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5f3f3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0.png)
天线在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物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智能家居中的设备互联到工业自动化中的远程监控,从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通信到医疗保健领域的远程诊断,物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
而在实现物联网高效、稳定通信的背后,天线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线作为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系统的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
在物联网中,由于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天线的技术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首先,小型化是物联网天线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不断小型化和集成化,天线也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性能的信号传输。
例如,在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天线的尺寸必须足够小,同时还要保证良好的信号接收能力。
为了实现天线的小型化,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微带天线、缝隙天线等。
这些天线结构紧凑,能够有效地节省空间,满足物联网设备对尺寸的严格要求。
其次,多频段和宽带化也是物联网天线的关键技术。
由于物联网涉及到众多不同的通信标准和频段,如 WiFi、蓝牙、Zigbee 等,天线需要能够在多个频段上工作,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
宽带化的天线能够覆盖更宽的频率范围,提高通信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通过采用加载技术、多枝节结构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拓宽天线的工作频段,使其能够适应物联网复杂的通信环境。
此外,天线的方向性和增益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指标。
在一些特定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中,如远程监控、智能物流等,需要天线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较高的增益,以实现远距离的信号传输和精确的定位。
通过采用阵列天线、抛物面天线等具有方向性的天线结构,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能量集中程度,从而满足物联网在长距离通信和高精度定位方面的需求。
在物联网的实际应用中,天线的布置和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例如,在智能家居中,不同的设备分布在不同的位置,天线的布置需要考虑到信号的覆盖范围和相互干扰问题。
物联网中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中关键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915c2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f.png)
物联网中关键技术分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智能设备、嵌入式系统和传感器网络构成的。
在物联网中,关键技术是支持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因此,本文将就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数据处理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数据处理。
大量的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网络可以收集各种类型的数据,但是对于大规模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因此,对数据的处理和管理技术是物联网中的一个难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1.大数据存储技术:物联网的数据量非常大,对存储设备的要求也很高,需要采用高效的存储技术,如云存储、分布式存储、物联网边缘计算等。
2.数据安全技术: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广泛,数据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要。
对于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数据安全技术,如加密算法、密钥管理等。
3.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对物联网中庞大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以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如数据模式、趋势等,以帮助企业和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
二、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物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环境和物体的信息,实现对物联网终端设备和环境的控制和监测。
因此,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技术。
目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传感器技术正在向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如微型天线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智能传感器等。
2.传感器网络: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传感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互连,同时提高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通过采用一系列的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可以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以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三、云计算在物联网中,云计算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能够实现物联网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云计算能够很好地解决数据处理的瓶颈问题,同时能够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天线技术发展分析物联网能够主动感知环境中人和物的行为及状态变化情况,做出正确识别和实时响应,自适应地提供不同类型的智慧服务。
天线是实现泛在无线覆盖、精准信息传感和按需智慧服务功能的关键部件之一,研制高性能天线是物联网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与常规通信天线相比,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天线在形态、特性和功能等方面更趋多样化,其小型化和宽带化设计[1]需求更显突出。
探索物理概念清晰、通用性强的天线设计理论及方法,就能研制出性能优异、成本低廉、便于量产的小型宽带天线,充分满足物联网多样化应用场景的迫切需求。
根据目前研究现状及按照物联网天线的功能,可大致将其分成如图1所示的五大类别。
图1物联网天线的大致分类及其设计理论基础(1)射频识别(RFID)天线RFID是物联网最重要、最常用的末梢技术之一,高性能RFID天线则是最常见的物联网天线,应用覆盖也最广泛,用于解决物联网无线传感环境中各种目标及其状态的感知、读取和识别[2]问题。
(2)可穿戴(wearable)天线及可植入(implantable)天线以人体为中心、基于可穿戴和可植入通信的体域网(body area n etwork,BAN)[3]是物联网的重要末梢形式之一,它利用可穿戴天线或可植入天线,拾取和传输各种体征信息,解决人—机、人—人、人—物之间的可靠通信问题,在军事通信、安防救援、健康监护、医学诊疗等场合中有广泛应用。
(3)多物理量传感天线将各种先进功能材料集成在天线上,能够把不同物理量映射成天线的电参数,使天线具有湿度、温度、气/液体浓度、受力等多种物理量的传感功能[4],从而解决物联网末梢的多物理、非电气信息的有效拾取、精确感知和传感测量问题。
(4)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天线能量收集天线可视作整流天线[5]的一个重要类型,它能富集自由环境中的各种无线电能量,将其整流转化成直流电能,为能量受限情况下的传感节点补充电能,从而解决终端自供电问题及延长物联网节点生存时间。
(5)片上封装天线结合新材料、新物理机制和新工艺,可在一块芯片上实现整个射频前端与天线(阵列)的集成化设计,由此产生了片上封装天线的概念设计[6],这类天线着眼同时解决物联网芯片内部信号互联及外部无线传播的问题。
上述几类天线,绝大多数是从经典天线结构(如偶极子、单极子、微带贴片等)演化而来的,依托基于“单腔单模”及“多腔单模”思想(即所有谐振器只采用谐振的主模式贡献辐射)的传统天线理论及方法来设计实现。
以下将围绕上述大致分类及理论基础,介绍各类物联网天线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而介绍面向物联网应用、基于“单腔多模”思想的新型多谐宽带天线设计理论。
2物联网天线的发展概况2.1射频识别天线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来看,RFID天线可分为读写器天线(reader antenna)和标签天线(tag antenna)两大类;按工作机理及其传感范围区分,则可分为远场辐射型和近场感应型两大类。
以900 MHz超高频(UHF)RFID系统为例,兼容多标准RFID 制式的宽带读写器天线[7-10]是长期以来天线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共享孔径(shared-aperture)概念还能在缩小天线体积的情况下将其拓展至多频段工作[8],而工作在高频近场感应状态下的读写器天线更是属于RFID天线设计领域的挑战性难题[1 0]。
与读写器天线相比,标签天线设计则更侧重于小型化[11-16],特别是适用于金属部件识别的小型标签天线[13-14]。
由于标签体积受限、工作环境多变而苛刻,因此如何在小型化基础上确保系统具有足够大的读出距离,成为RFID标签天线的研究难点和热点:通过引入各种折叠和介质加载手段,可成功地将标签天线的尺寸缩小至1/10波长以下而保持足够长的读出距离[14-16]。
而对于工作在高频(HF)的近场通信(NF C)天线,研究工作则侧重于与UHF频段天线的兼容设计[17-22],特别是与金属外壳的便携式终端[19-21]、可穿戴设备[22]等的集成化设计,其主要技术是利用涡流与NFC环天线之间的耦合增强来提升其读出性能[18-20]。
总而言之,随着物联网应用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未来的RFID 天线可能会工作在体积进一步受限、传播特性更加复杂恶劣的电磁环境中。
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下,RFID天线的小型化和宽带化设计仍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1]。
2.2可穿戴/可植入天线可穿戴天线在军事、消防、救援以及日常消费电子领域有广泛应用,它既可以与纽扣、徽章、拉链、耳机等附件集成在一起[3,23-25],又可以安装在头盔上[26-27],还能直接与布料集成混纺在服装表面[28-29]。
由于可穿戴天线靠近人体或直接共形于衣物上,因此如何降低人体对其性能的扰动,实现其共形/柔性化和耐磨损设计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难题[23-33],常用的办法包括采用电磁带隙(EBG)结构[25]或人工磁导体(AMC)结构[30]来降低天线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采用各种优化的金属—布料混纺工艺[28-29]和新型柔性材料[33-34]来增强天线的抗皱褶和耐拉伸能力等。
目前,主流可穿戴天线覆盖的工作频段与RFID天线类似,主要包括900 MHz UHF-RFID频段、2.4 GHz工业/科学/医学(I SM)和5.8 GHz频段,头盔式可穿戴天线则还需要覆盖全球定位系统(GPS)频段。
随着物联网和无线通信向更高频段演进,如何设计出覆盖频段多、工作带宽较宽、与人体相互作用小、工艺简单、小巧隐蔽且不易磨损的可穿戴天线,仍将是未来一大充满挑战性的研究领域。
与可穿戴天线类似的是可植入天线,它们主要用于各种生物医学领域,如医学成像、生理/病理研究、疾病诊疗等。
常见的可植入天线类型包括可降解胶囊天线[35-36]、脑神经记录仪天线[37]、牙医天线[38]、合金骨骼天线[39]、射频消融天线[40]等,主要用于维持体内—体外的通信功能,工作频段为2.4 GHz ISM波段或3.1~10.6 GHz超宽带波段。
由于天线位于人体内部,因此其性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体组织复杂电磁参数的影响,如何优化天线结构,提高其工作效率以提升无线链路余量,进而改善系统信噪比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41]。
2.3多物理量传感天线物联网末梢采用各种传感器来精确拾取各种非电物理量(如压力、物质浓度/pH值、温度、湿度、声音等),准确地感知网络环境状态数据,于是催生出多物理量传感天线的概念设计。
就其本质工作机理而言,可以不失合理地把多物理量传感天线视作RFID标签天线的一种外延类型,或将其称为“广义RFID标签天线”。
通过将不同性质的新型信息材料集成到常规RFID标签天线上,就能将上述多种物理量映射成RFID标签天线的电参数,对多种物理参数进行精确传感和测量。
目前已见报道的多物理量传感天线类型很多,主要包括湿敏天线[42-43]、气敏天线(“电子鼻”天线)[44-45]、压敏天线[46-47]、热敏天线[48-50]、p H值检测天线[51-52]以及复合功能传感天线[53]等。
为了提高传感灵敏度,多物理量传感天线的工作带宽必须足够窄,然而这将导致系统传输数据率受限。
如何在确保传感灵敏度的前提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天线工作带宽、提高传感数据传输速率,可能成为天线领域与未来新型传感材料及制造工艺领域交叉的一大挑战性课题。
2.4能量收集天线与前述天线类型相比,能量收集天线的定义并不唯一:第一种可能定义是整流天线(rect antenna),即其主要功能和作用并不是为了实现信息传输,而是为了解决物联网节点的能源问题,它能够将环境中的交变电磁能量转化成直流电能,存储在超级电容器中作为无线节点的备用电源[54],从而延长节点的生存周期;第二种可能定义是反向散射(back scattering)通信系统的收发天线[55],即能量收集天线应类似于无源RFID标签天线,主要针对物联网环境中海量低功耗、低速率节点的接入通信而设计。
为了区别于RFID 标签天线,此处将按照前一种定义来描述能量收集天线。
常见的能量收集天线包括常规整流天线[5]以及近年来出现的、采用铟化合物或纳米金属(金、银)材料制成的透明天线(transparent antenna)[56-58]。
能量收集天线比较常见的工作频段是2.4 GHz ISM波段[59],也可以覆盖超宽频段[55]或多个无线通信/广播频段[60-61],甚至覆盖至太赫兹及红外波段[62]。
通过工作原理的分析可知,能量收集天线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流电路效率以及环境电磁能量密度,故如何结合新材料(如研制具有低损耗和光学透明特性的新型导体材料[57])、新器件和新工艺(如研制具有极低导通电压的精密整流二极管[61])、优化提升其整流效率及口径效率,或将成为能量收集天线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2.5基于先进材料/工艺的片上封装天线随着近年来新型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的快速发展,涌现出大量基于新物理机制、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天线,催生出“片上微纳天线”的概念设计,例如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微纳天线[63-64]、采用磁—电异质结材料及体声波—电磁波耦合效应实现的超小型天线[65]、基于表面等离激元[66]和固态等离子效应的纳米天线[67-68]等。
事实上,部分片上微纳天线的本质工作机理有别于传统天线,应将其归入“广义天线”范畴,这类广义天线工作频段不定,可覆盖至太赫兹及可见光频段,主要用于解决未来物联网光-电混合芯片内部信号传导互联或传感问题。
与传统天线工作机理一致、作用和功能更接近的是与有源射频前端集成在一起的片上封装天线(on-chip packaged antenna),主要包括两种常见类型:第一类是采用柔性硅基[69]、纸基[70-71]和液体金属[72]结合三维喷墨打印工艺[71-73]制作而成的柔性片上封装天线,随着三维打印和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用三维打印及柔性工艺实现的有源器件类型、电路复杂度也将进一步增加,柔性片上封装天线可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柔性电子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类则是采用半导体集成电路工[74-78]、低温共烧陶瓷(LTCC)工艺[79]、多层有机印刷板工艺[80]制作的单片/混合集成封装天线及阵列。
与柔性片上封装天线相比,单片/混合集成封装天线的制作工艺更成熟、集成度更高,并已在毫米波段第五代(5G)移动通信中崭露头角[74-78]。
总而言之,片上封装天线主要用于同时解决物联网通信芯片的内部互联和外部传播问题,为未来毫米波、亚毫米波段和太赫兹波段[81]的物联网应用奠定信息传输基础,如何改进其制作工艺和成品率、提高集成度和降低制作成本,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