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08+神经系统1PPT幻灯片
《神经系统》PPT课件
功能分区
65
66
皮质区功能
❖ 前額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解決问题, 情緒, 复杂性的思考
❖ 运动联合区
❖ (Motor Association Corte)
复杂性运动的协调,例如:舞蹈
❖ 主要運動皮質區 (Primary Motor Cortex)
自主性动作的启动
❖ 主要自体感覺皮質區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由身體接收觸覺訊息
长约40~45cm。
❖ 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部,自颈髓第四
节到胸髓第一节称颈膨大;自腰髓第二至骶髓第三 节称腰膨大,脊髓的末端变细,称为脊髓圆锥。
❖ 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细长的终丝,它已是无神经组
织的细丛,在第二骶椎水平为硬脊膜包裹,向下止
于尾骨的背面。
23
24
❖ 脊髓被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
管周围、连接双侧的灰质称灰质连合,将左 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
❖ 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 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
❖ 后角内含有联络细胞,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
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 感觉径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
❖ 灰质周缘部和其联合细胞以其附近含有纤维
的白质构成所谓的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
3
神经系统的构成
大脑
脑 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神
central
经
nervous system
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脊髓
系
脑神经
躯体神经
统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
内脏运动神经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神经系统
考纲要求
1. 掌握突触的概念,掌握内脏痛的特点,掌握牵涉痛的概念及临 床意义,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及生理意义,掌握条件反 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和区别。
2. 熟悉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熟悉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牵 张反射、大脑皮层及小脑的功能),熟悉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概念。
出的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能使所有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其他神经元都发生抑 制,都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根据抑制性神经元的功能和联系方式的不同, 突触后抑制可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是指在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人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 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 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例如,伸肌的肌梭传入纤维进 人中枢后,直接兴奋伸肌的ɑ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 元,转而抑制屈肌的ɑ运动神经元,导致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这种抑制曾被 称为交互抑制。这种形式的抑制不是脊髓独有的,脑内也有。这种抑制能使不 同中枢之间的活动协调起来。
除小肠平滑肌舒张外,其余均收缩、兴奋。 c.阻断剂 酚妥拉明。 ②β受体 a. β1受体 ◆分布:心脏。 ◆效应:心跳↑。 ◆阻断剂:普蔡洛尔(心得安)。 b. β2受体 ◆分布:交感神经支配的支气管、胃肠、子宫和血管平滑肌。 ◆效应:舒张。
◆阻断剂:丁氧胺。 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1.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辅散式联系(2)聚合式联系(3)环式联系(4)链锁式联系 2.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2)中枢延搁(3)总和现象(4)易疲劳性(5)后发放(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7)兴奋节律的改变 3.中枢抑制 中枢抑制可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活动引起的。由这一抑制性神经元发
《神经系统介绍》PPT课件
精品医学
27
二、臂丛
(一)组成和位置 组成:
C5根 C6根
上干
前股
外侧束
C7根
中干 后股 后束
C8根 T1根
下干
位置:
斜角肌间隙
前股 内侧束 锁骨后方
中干 前股 上干
腋腔
后股 下干
精品医学
28
(二)分支
1、腋神经
臂丛后束
腋神经
三角肌
肌支: 三角肌、小圆肌
皮支: 肩和臂外侧皮肤
四边孔
损伤: 肩不能外展(肩部骨突起,三 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精品医学
14
(二)白质
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
后索
外侧索
白质前连合 前索
精品医学
15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 位于后索,传导同侧 躯干核四肢的意识性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或辨别性触觉。
楔束
后索病变,深感觉的信息不能上传到 大脑皮质,闭目时不能确定患侧肢体 的位置,姿势和运动方向,出现站立 不稳,走路如踩棉花状。精细触觉也 丧失。
对第1腰椎
精品医学
9
马尾: 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 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 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 尾 马 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
精品医学
10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
的
后
延髓上部的顶为第四脑 室脉络丛和脉络组织
延髓下部的顶为后 索及薄、楔束核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ppt课件
情绪与行为的神经基础主要涉及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海马、扣带回等结构。这些结构参与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 节等过程,同时也与行为决策和动机等密切相关。
情绪与行为的相互作用
情绪可以影响行为决策和执行,同时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情绪体验。例如,积极的情绪可以促进个体 的探索和创新行为,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退缩和回避行为。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大脑皮层是学习与记忆的主要神经基础,尤其是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区域。此外,海马、杏仁核等结构也参与学习与记忆过程。
语言与认知
语言的定义和要素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要素组成。
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
语言处理涉及多个脑区,包括布洛卡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威尔尼克区(听觉性语言中 枢)和角回(视觉性语言中枢)等。这些区域分别负责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书写等功能。
运动单位
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 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功能 单位。
运动神经元
位于脊髓前角或脑干运动神经核 内的神经元,负责将神经冲动传 导至肌肉或腺体,引起肌肉收缩 或腺体分泌。
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起自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 其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 出的神经轴突,是接受锥体束、锥体 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 最后共同通路。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应急反应,动员机体潜能,适应环境急骤变化
副交感神经系统
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中枢控制
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等 对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包括反射性运动控制、模式化运动控 制和随意运动控制等。其中,反射性 运动控制是最基本的运动控制方式, 模式化运动控制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 学习和记忆形成的固定运动模式,而 随意运动控制则是中枢神经系统根据 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运动策略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4 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元的分布
广泛分布于内脏、血管和腺体等 器官,形成交感神经链。
通过反复练习和深化理解来巩固。
03
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学习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学习的结果。没有学习,就没有可回忆的内
容;没有记忆,则无法保持和再现学习的成果。
情绪与情感
情绪
情感
短暂的、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通常与 特定的生理唤醒和表情模式相关。例如, 愤怒、恐惧、快乐等。
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心理体验,通常与个 人的价值观、信念和期望相关。例如,爱 、恨、信任等。
交感神经递质
主要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管 收缩、心跳加快等效应。
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在应急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使 机体处于“战斗或逃跑”反应。
副交感神经系统
1 2
副交感神经元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心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器官。
副交感神经递质
主要释放乙酰胆碱,引起血管舒张、心跳减慢等 效应。
3
副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目录
• 神经系统概述 • 感觉神经系统 • 运动神经系统 • 自主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育与可塑性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和周 围神经系统(包括感觉神经、运 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组成。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
3.突触后 ↓
不变
膜兴奋性
4.潜伏期 较短
较长
持续时间 较短(10 ms) 较长(100-200 ms)
突触后抑制
5.影响 抑制突触后神经 范围 元所有的兴奋性
信息传递 6.生理 调节传出神经元 意义 活动。使神经元
活动及时终止或 促进同一中枢内 神经元活动协调
突触前抑制
仅抑制某一传入 神经末梢的信息 传递 调节传入神经元 活动,选择性控 制传入的感觉信 息
筒箭毒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1)肾 上 腺 素 ( adrenaline,A ; 或
epinephrine,E)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 norepinephrine,NE) 及其受体 ① 肾上腺素能纤维:多数交感节后纤维, ②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位于延髓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主要在低位 脑干
(三)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1.轴浆运输的形式 顺向运输:快速运输(410mm/d) 慢速运输(1-12mm/d) 逆向运输:NGF、病毒、毒素。
2.轴浆运输的机制 驱动蛋白(kinesin)
(四)神经与靶组织的相互营养作用 1、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neurotrophin,NT)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主要生物效应: (1)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正常发育和
6.嘌啉类递质及其受体
A1, A3 P1 A2A, A2B
CAMP CAMP
P2 P2Y,P2U G-蛋白, 磷脂酶 C
P2X (P2X1,P2X2,P2X3) P2Z
P1 受体对腺苷敏感,P2 受体对 ATP 敏感,主要起抑制作用。
2024年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完整)一、引言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负责传递、处理和储存信息,以协调和控制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本课件旨在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信号的产生、传递和处理过程。
通过学习本课件,您将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包含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维持神经元的生命活动。
树突是神经元的输入部分,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神经元的输出部分,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
突触是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或靶细胞之间的连接点,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2.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或树突组成的纤维状结构,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鞘和无髓鞘两种类型。
有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快,主要负责传递长距离的神经信号。
无髓鞘神经纤维的传递速度较慢,主要负责传递短距离的神经信号。
3.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组成的复杂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神经信号。
神经网络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处理和储存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传递信息。
三、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神经元在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一般为-70毫伏。
静息电位的存在是由于神经元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导致离子通过细胞膜,形成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兴奋状态下的电位变化,用于传递神经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离子流动,使细胞内外的电位迅速反转。
这个过程称为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速度可达每秒数十米。
3.突触传递突触传递是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神经系统生理学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学习记忆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即在外界刺激或经验作用下,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可发生适应性改变。
学习与记忆
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获得新的行为或知识的过程,而记忆则是对这些经验和知识的保持和再 现。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学习记忆密切相关,通过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胶质细胞参与等 机制实现学习记忆的过程。
02
根据收缩速度和代谢特征,肌纤维可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
不同肌纤维类型的生理特征
03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慢肌纤维收缩速度
慢,力量小,但耐疲劳。
运动控制与协调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包括运 动指令的产生、传导和执行。
运动协调
运动控制的生理机制
包括感觉输入、中枢处理和运动输出 三个环节,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 节、小脑和脊髓等多个结构。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疗。同时,关注患者 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THANKS
感谢观看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失衡
调节
通过神经递质、激素等多 种方式实现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节,维持机体平衡
失衡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可能导 致多种疾病,如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等
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采取药物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 施,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平 衡
05
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学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大脑皮层的分区
感知内外环境变化,调节机体各 器官系统活动,维持内环境稳态 ,实现高级认知功能
神经元与突触传递
《神经系统》PPT课件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6
1、脊髓的外形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7
2、脊髓横断面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8
3、马尾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19
4、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关系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20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 大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 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 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 脑,脑细胞死亡越多)。 一个人的脑储存信息的 容量相当于1万个藏书为1000万册的图书馆
❖ 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水,占80%。它虽只占人体 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 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大脑的血 液为2000升。大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 约相当于25瓦。
25.02.2021
初教系 欧阳建良
44
三、少年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
(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 老师要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歧视有缺陷少 年儿童,更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少年儿童,以保 证少年儿童在学校学习、生活愉快。
21
脊髓的功能
❖ 【传导功能】
脊髓是感觉和运动神经冲动传导的重要通路, 其结构基础即脊髓内的上、下行纤维束。除头、 面部外,全身的深、浅感觉和大部分内脏感觉冲 动,都经脊髓白质的上行纤维束才能传到脑。由 脑发出的冲动,也要通过脊髓白质的下行纤维束 才能调节躯干、四肢骨骼肌以及部分内脏的活动。 如果脊髓白质损伤,将导致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 动和感觉的功能障碍。
《生理学神经系统》PPT课件
CHAPTER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处理各种信息,控制机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分,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根据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神经元的分类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及突触后膜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与突触传递1 2 3包括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它们在突触传递中起关键作用。
神经递质的种类根据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特性可分为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偶联型受体和酶联型受体。
受体的类型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改变受体的构象或激活相关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效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神经递质与受体CHAPTER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受器的生理特性适应、换能、编码等听觉传导通路耳蜗→ 听神经→ 脑干听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层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放射→ 大脑皮层触压觉传导通路外周触压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痛觉传导通路外周痛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温觉传导通路外周温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丘脑→ 大脑皮层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中枢及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感觉整合多种感觉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整合,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整体感知感觉剥夺与感觉过敏感觉剥夺指长时间缺乏某种感觉刺激,导致相应感觉能力下降;感觉过敏指对某种感觉刺激过于敏感,产生不适或疼痛等异常感觉。
CHAPTER03运动单位与肌纤维类型关系不同运动单位包含的肌纤维类型不同,影响肌肉收缩特性。
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PPT课件
课件•神经系统概述•感觉功能•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目录•高级神经功能•神经系统疾病与功能障碍01神经系统概述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负责整合和协调全身各部位的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连接中枢神经系统与身体各部位,传递信息。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030201神经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神经元与突触传递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突触传递的过程包括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等步骤。
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通过改变膜电位和离子通透性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
03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通过特定的结合位点实现,影响神经信号的传递和细胞的生理功能。
01神经递质的种类与功能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等,参与不同的生理过程,如运动控制、情绪调节等。
02受体的类型与作用包括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偶联型受体等,与神经递质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的生理反应。
神经递质与受体02感觉功能感觉器官与感受器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类型光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化学感受器等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性传导通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非特异性传导通路痛觉、温度觉、触觉等感觉中枢与感觉整合感觉中枢大脑皮层的感觉区感觉整合多感觉信息的整合与处理03运动功能运动单位与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肌肉收缩的基本单位。
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内的神经元,其轴突构成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形成运动终板支配骨骼肌。
运动传导通路起自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构成的下行传导束。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下行纤维(锥体束)和脊髓前角细胞构成。
除锥体系以外的所有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传导通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B分类 按产生部位分为
外周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嘌呤类或肽类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2.受体 (receptor)
A.概念:位于突触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
的特殊蛋白体,能识别特定递质并与之 结合,从而实现兴奋或抑制过程的传递。
脑
中枢
神 神经 脊髓
经 系
脑神经
统 外周 脊神经
神经
内脏神经
8.1 概述 8.2 神经系统的机能 8.3 脑的高级功能
8.1 概述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双极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构成。胞体的中央有细胞核,核的 周围为细胞质,胞质内除有一般细 胞所具有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 网等外,还含有特有的神经原纤维 及尼氏体。
(3)根据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将 中间神经元分为两类:
①高尔基Ⅰ型神经元:轴突 较长,又称投射性中间神经元。
②高尔基Ⅱ型细胞:轴突较 短,常在特定局限的小范围内传 递信息,又称局部中间神经元。
(4)根据神经元合成、分泌化学递 质的不同,可将神经元分为四类:
①胆碱能神经元:位于中枢神经 系和部分内脏神经中。
神经元的突起分为树突和 轴突。树突较短但分支较多, 它接受冲动,并将冲动传至细 胞体。每个神经元只发出一条 轴突。胞体发生出的冲动沿轴 突传出。
2.神经元的分类: (1)根据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 从形态上分为三大类: ①假单极神经元; ②双极神经元; ③多极神经元。 (2)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
②单胺能神经元:包括儿茶酚胺 能、5-羟色胺能和组胺能神经元, 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
③氨基酸能神经元:以-氨基丁 酸、谷氨酸等为神经递质,主要分 布于中枢神经系。
④肽能神经元:以各种肽类物质 (如生长抑素、P物质等)为神经递质, 广泛分市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
3. 神 经 纤 维 : 神 经 元 较 长 的 突 起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为神 经纤维。被髓鞘和神经膜共同包裹 称有髓纤维;仅为神经膜所包裹则 为无髓纤维。周围神经的髓鞘由施 万细胞(Schwann cell)环绕轴突 所形成同心圆板层,表面的施万细 胞的核和质膜为神经膜。
的轴突可以通过分 支与许多神经元建 立突触联系,此称 为辐射原则。
图注:1.传入神经元 3.中间神经元
3.聚合:同一神经元的细
胞体与树突可接受许多不 同轴突来源的突触联系, 此称为聚合原则。
图注:2.传出神经元 3.中间神经元
4.链锁状与环状
链锁状:兴奋冲动通过链锁
状联系,在空间上加大了 作用范围。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髓纤维 的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所形 成。髓鞘呈分节状包绕在轴突外面, 在相邻两节髓鞘之间处称郎飞节。 神经纤维越粗、髓鞘越厚,其传导 电信号的速度就越快。
髓鞘 郎飞节
4.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
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感受器 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特化区域。神 经元通过突触才能把信息传递到另 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
每一种受体均有其相应的激动剂和阻 断剂。
B.分类:根据受体结合的神经递质不同
a 胆碱能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称 为胆碱能受体。包括
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这类受体与乙酰 胆碱结合,引起副交感效应。阿托品是M受体的 阻断剂。
烟碱型受体(N型受体):能与乙酰胆碱结合, 使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兴奋;还能和烟碱结合, 称为烟碱型受体(2个亚型)。N1被箭毒和六烃季 铵阻断,N2被箭毒和十烃季铵阻断。
①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 元,一般位于感觉神经节内,周围 突接受内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经 胞体和中枢突将冲动传至中枢。
②运动神经元:又名传出神 经元,一般位于脑、脊髓的运动核 内或周围的植物神经节内,它将冲 动从中枢传至肌肉等效应器。
③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 元,是位于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 间的神经元,起联络、整合等作 用,为多极神经元。
传播距离有多远,时间有多长,其动作电位的幅度和速度, 始终不变。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2.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 (1)基本形态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图)等 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图)、少突胶质细 胞、小胶质细胞。 (2)主要功能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营养性作用 摄取和分泌递质
环状:兴奋冲动通过环状联
系,一方面可能由于反复 的兴奋反馈,在时间上加 强了作用的持久性,另一 方面可能由于回返的抑制 反馈,在时间上使活性及 时终止。
(三)神经递质与受体
1.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A定义:由神经元合成并在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
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 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 的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A.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B.绝缘性:神经干中包含许多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但在
传导兴奋冲动时,总是互不干扰。
C.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的任何一点,兴奋冲动均可沿
纤维向两端传导。
D.相对不疲劳性:在合适的条件下,连续高频的刺激,神
经纤维产生和传导动作电位的幅度、数目、速度等不变。
E.不衰减性: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不管
雪旺氏细胞(施万细胞Schwann cell)
施万细胞 (Schwann cell)环绕轴 突所形成同 心圆板层
神经元轴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星形胶质细胞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神经元可区分为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三种。
1. 单线式:一个突触前神经元仅与一 个突出后神经元发生突触 连接。
2.辐射:一个神经元
突触的类型:轴-树、轴-体突 触、轴-轴、树-树, 体-体突触。
突触分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 种。化学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 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当神经 冲动沿轴突传到突触前部时,小泡 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 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电位变 化而产生神经冲动。
突触前部 突触间隙
突触后部
电突触:突触前、后膜之间 的间隙很小, 一个神经元的电位 变化可直接引起另一神经元的电 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