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教案
幼儿园科普知识《植物的分类》教案
幼儿园科普知识《植物的分类》教案植物的分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
2.认识不同的植物。
3.学会植物的分类知识,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二、教学环节:1.导入环节:询问幼儿对植物的认识。
2.知识讲解:教师将植物的分类方法用图示和例子讲解给幼儿听。
3.知识巩固: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植物分类游戏。
4.知识拓展: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植物分类图。
5.任务布置:回到班级后,幼儿各自找寻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资料,分享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会询问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引导幼儿讨论并回答问题,为本次教学内容做好渗透准备。
例如:“你们见过哪些植物?”2.知识讲解:2.1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
通过简单的案例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如外观、生长环境等的不同。
同时讲解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如种、属、目等。
2.2 认识不同的植物。
在讲解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植物,让幼儿了解基本特征和习性。
3.知识巩固3.1 植物分类游戏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植物分类游戏,该游戏可以是配对或是分类游戏。
让幼儿将看到的植物进行归类,巩固所学知识。
3.2 制作植物分类图教师带领幼儿制作植物分类图,让幼儿自己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制。
4.知识拓展回到班级后,让每个幼儿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收集有关信息,画出自己的植物分类图。
带领幼儿分享认识和体验,丰富学生见闻和做到知行合一。
5.任务布置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收集更多的植物资料和知识,在下次课上分享自己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幼儿所收集的植物资料显示在班级的植物墙上,让幼儿分享所抓获的认识和经验。
五、教学总结植物分类是科普知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特征、生长环境及分类方法等等。
幼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加深对植物分类的理解、认知和掌握。
在植物分类教学中,给幼儿制定具体任务,营造良好的学风管理和互动氛围,让幼儿拥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快乐教育体验。
植物分类学教案
植物分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标准;3.学会运用植物分类学的方法进行植物分类。
二、教学内容:1.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a.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和作用;b.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程。
2.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a.分类原则: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等;b.分类标准:种、属、科、门等的定义和特征。
3.植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a.形态学分类法: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b.化学分类法:根据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c.遗传学分类法:根据植物的遗传关系进行分类;d.生态学分类法:根据植物的生态适应性进行分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植物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植物是如何分类的。
2.植物分类学基本概念的学习(20分钟)a.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和作用;b.回顾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到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和前景。
3.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原则与分类标准(30分钟)a.分类原则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等作为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b.分类标准的讲解: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种、属、科、门等分类单位的定义和特征。
4.植物分类学的分类方法(40分钟)a.形态学分类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形态学特征,如植物的叶片形状、花瓣数量等;b.化学分类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化学成分对分类的影响;c.遗传学分类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遗传关系对分类的影响;d.生态学分类法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对分类的影响。
5.总结与小结(10分钟)a.回顾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确保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有深刻的理解;b.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进一步研究兴趣。
四、教学辅助工具:1.讲义、PPT等教学材料;2.拓展阅读资料,如植物分类学著作和科普文章;3.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材料。
八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分类》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一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引出植物分类的主题。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对植物进行分类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以检验学生对植物分类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或周边环境中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要求如下:
-描述该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生物习性;
-尝试运用植物检索表进行该植物的识别,并注明所属类群;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基础,对生物的分类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植物的多样性充满好奇,对探索植物世界的兴趣浓厚。然而,学生对植物分类的深入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尚需加强。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6.在线互动:鼓励学生登录学校生物学习平台,参与植物分类知识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作业提交时间:请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将作业完成,以便教师及时批改、反馈。
注意事项:
1.作业要求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注重细节;
2.重视实践作业的完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实践能力;
3.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鼓励和指导,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保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幼儿园植物分类教案
幼儿园植物分类教案课程名称:幼儿园植物分类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引导幼儿学习如何分类植物。
3. 培养幼儿的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2. 植物的分类3. 常见的植物分类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1. 初识植物:将一些植物喜闻乐见的图片展示于课堂上,让幼儿进行观察和猜测。
2. 导师小结:通过问答的形式,对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考察以巩固幼儿对植物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1. 给幼儿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绿色、含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食物等。
2. 展示不同植物的图像,让幼儿分析植物的特征。
第三步:植物的分类1. 介绍植物的分类方式:按照植物的外貌、内部结构等进行分类。
2. 展示不同植物的图像,让幼儿分析植物的分类方式。
第四步:常见的植物分类1. 让幼儿观察一些常见的植物,了解不同的植物分类。
2. 介绍常见的植物分类:(1)树木:常绿树、落叶树。
(2)草木:草本植物、灌木。
(3)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
(4)多肉植物:叶肉、茎肉。
第五步:总结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巩固幼儿所学知识。
2. 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开展植物分类小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此次教学的设计,以引导幼儿对植物的认知为出发点,使幼儿能够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2. 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图片展示、问答、游戏等。
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旨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不断与幼儿互动沟通,及时纠正幼儿的错误,保证教学效果。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案课程名称:植物的主要类群课程目标:1.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方法。
2.掌握主要的植物类群的特征和代表物种。
3.了解植物类群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角色。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分类方法1.1植物分类的意义和目的-介绍植物分类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对植物进行研究和交流。
1.2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1.3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形态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地理学和化学分析等。
第二课: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2.1苔藓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如无维管束、无真根等,以及代表物种如泥炭藓、藓状珊瑚藓等。
2.2蕨类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如有维管束、有真根等,以及代表物种如水蕨、地钱等。
2.3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角色-介绍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方式,如细胞壁钙化、繁殖方式等,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课: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3.1裸子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介绍裸子植物的特征,如有裸露的种子、无花果等,以及代表物种如松树、银杏等。
3.2种子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介绍种子植物的特征,如有包裹种子的果实、有花等,以及代表物种如玫瑰、苹果树等。
3.3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角色-介绍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生活方式,如种子的传播方式、花的结构等,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课:被子植物的分类和特征4.1被子植物的分类和特征-介绍被子植物的分类,包括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其特征,如有真根、有包裹种子的果实等。
4.2单子叶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介绍单子叶植物的特征,如叶子的形态、花的结构等,以及代表物种如水稻、玉米等。
4.3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和代表物种-介绍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如叶子的形态、花的结构等,以及代表物种如玫瑰、葡萄等。
植物的分类与识别 - 教案
教案植物的分类与识别教案一、引言1.1植物分类的重要性1.1.1帮助理解植物多样性1.1.2促进生物学研究1.1.3支持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1.1.4增强对自然世界的欣赏1.2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1.2.1形态学特征1.2.2遗传学特征1.2.3生态学特征1.2.4生长发育特征1.3教案目标与结构1.3.1建立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1.3.2学习识别常见植物种类1.3.3探索植物分类的应用1.3.4教案分为十个章节,逐步深入二、知识点讲解2.1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2.1.1物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2.1.2属:共享一组相似特征的物种集合2.1.3科:具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属的集合2.1.4目、纲、门:更大范围的分类群2.2植物分类的方法2.2.1形态学分类:基于植物的外观特征2.2.2遗传学分类:基于遗传物质的相似性2.2.3生态学分类:基于植物的生活环境2.2.4综合分类法:结合多种分类方法2.3植物分类系统2.3.1林奈分类法:最早的现代分类法2.3.2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基于种子植物的花部特征2.3.3apg分类法:基于分子遗传学证据2.3.4不断演进的分类系统三、教学内容3.1教学重点3.1.1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单位3.1.2学习使用分类工具和参考资料3.1.3识别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特征3.1.4理解植物分类的实践应用3.2教学难点3.2.1理解不同分类方法之间的差异3.2.2学习复杂的分类系统3.2.3识别相似植物种类的细微差别3.2.4理解分类学的科学进展3.3教学活动设计3.3.1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植物特征3.3.2分组讨论:分析和比较不同分类方法3.3.3实验操作:使用分类工具进行植物鉴定3.3.4项目研究:探索植物分类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1.2理解植物分类的层次结构4.1.3掌握常见植物的特征及其分类4.2技能目标4.2.1能够使用植物分类工具进行物种识别4.2.2能够独立进行植物分类的实地考察4.2.3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分类方法的效果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对植物多样性的兴趣和欣赏4.3.2增强对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4.3.3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5.1.2学习使用专业的分类工具和数据库5.1.3识别相似植物种类的细微差别5.1.4理解分类学的新进展和争议5.2教学重点5.2.1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2.2学习使用分类工具进行植物鉴定5.2.3识别常见植物种类及其特征5.2.4理解植物分类的实践应用5.3教学策略5.3.1采用直观教学,如实物展示和图片5.3.2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讨论5.3.3运用案例研究,加深对分类方法的理解5.3.4结合实地考察,增强实践经验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师准备6.1.1植物分类的教材和参考书籍6.1.2植物分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6.1.3实验室设备和分类工具6.1.4实地考察所需的记录表格和指南6.2学生准备6.2.1笔记本和书写工具6.2.2植物分类的作业和练习册6.2.3实地考察所需的户外装备6.2.4用于制作植物标本的工具和材料6.3教学环境准备6.3.1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教室6.3.2实验室空间,用于植物鉴定6.3.3实地考察的预定地点6.3.4安全和清洁的学习环境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展示植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7.1.2提问: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是什么?7.1.3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主题7.1.4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7.2知识讲解与演示7.2.1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7.2.2演示如何使用分类工具进行植物鉴定7.2.3通过实例讲解植物分类的应用7.2.4强调教学难点和重点7.3学生活动与练习7.3.1分组讨论,分析植物分类的案例7.3.2进行植物分类的实地考察或实验7.3.3完成植物分类的作业和练习7.3.4小组展示和讨论活动成果7.4.1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7.4.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7.4.3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供反馈7.4.4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八、板书设计8.1知识框架8.1.1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8.1.2植物分类的层次结构和分类单位8.1.3常见植物的特征及其分类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教学重点: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8.2.2教学难点: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8.2.3教学难点:使用专业的分类工具和数据库8.2.4教学难点:识别相似植物种类的细微差别8.3教学活动与时间安排8.3.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明确教学目标8.3.2知识讲解与演示:讲解植物分类的知识点8.3.3学生活动与练习:分组讨论、实地考察、作业练习九、作业设计9.1课后练习9.1.1完成植物分类的练习册9.1.2制作植物标本,进行分类鉴定9.1.4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材料9.2家庭作业9.2.1阅读植物分类的教材和参考书籍9.2.2观察家庭周围的植物,进行分类记录9.2.4准备下一节课的个人展示9.3评价与反馈9.3.1教师批改作业,提供书面反馈9.3.2学生互相评价作业,分享学习经验9.3.3教师组织作业展示,提供口头反馈9.3.4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作业修改和完善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0.1.3思考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0.1.4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设计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植物分类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10.2.2研究植物分类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0.2.3调查植物分类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4参与植物分类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1.教学难点与重点:植物分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用专业的分类工具和数据库、识别相似植物种类的细微差别。
植物的分类教案初中生物
植物的分类教案初中生物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基本特征;
2. 掌握主要的植物分类;
3. 培养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 植物的分类方法;
2. 植物的主要分类;
3. 植物的特征和区分;
4. 植物分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展示植物图片或观察周围的植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植物的分类方法和重要性。
二、讲解
1. 植物的分类方法: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
2. 植物的主要分类: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 植物的特征和区分:维管植物有导管组织,非维管植物没有;裸子植物种子裸露在外,被子植物种子包裹在果实内;
4. 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有助于了解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指导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三、练习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几种植物进行分类和区分,加深对植物分类的理解。
四、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植物分类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多观察和思考,深入了解植物世界。
五、作业
布置植物分类的作业,要求学生对周围的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加深对植物分类的理解和
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总结,引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基本特征,培养其分类思
维和观察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植物分类的理解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植物的分类教案
初中植物的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方法。
2. 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植物。
3. 理解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各种植物的标本或图片,准备分类卡片。
2. 学生准备: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学生:“你们能看出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分类可以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依据,如根、茎、叶、花、果实等特征。
2. 展示分类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植物分类的方法(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方法,如形态学分类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法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分组讨论并给出分类结果。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 每组给出分类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植物分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邀请植物学家或生态学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分类的意义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植物园或植物研究所,亲身体验植物分类的工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植物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给植物分类教案
科学给植物分类教案大班科学植物教案篇1活动目标1、能识别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
2、通过拣菜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活动准备1、课件:一株黄豆的生长过程2、ppt课件;蔬菜分类3、白纸、胶水等活动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教师:这几天,你们去找植物了吗?一定看到了许多植物吧!谁来讲给大家听听。
(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植物。
)2、出示课件:《一株黄豆苗》教师:植物的身体也像人的身体一样,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你们知道这株黄豆苗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点击黄豆苗的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发现种子(幼儿自由观察、交谈,老师参与讨论。
)2.了解植物身体的各部分三、操作实践,加深认识。
1、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参与讲评。
教师:我们知道了植物的身体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
你们知道哪些植物是可以吃的?吃的是它身体上的哪个部分?2、幼儿分小组拣菜,并互相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来帮厨房里的阿姨拣菜。
每一组的篮子里装有不同的蔬菜。
大家先认一认,自己组里拣的是什么菜?再想一想,我们吃的是它的哪部分?把吃的部分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能吃的放到另一个篮子里。
(给各小组分别提供:豆角、芹菜、菠菜、花菜。
)3、各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介绍。
四、总结大班科学植物教案篇2活动目标:1、喜欢在大自然中玩耍,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2、认识植物的名称和形状活动准备:事先与社区联系并制作介绍牌、请一位社区工作人员协作合作、社区植物的图片活动过程:1、带幼儿在社区内转一圈,欣赏风景2、一块地方席地而坐,师:刚才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看到的植物外形与颜色)3、根据幼儿的描述拿出相应的图片和介绍牌,教师简单介绍植物4、师:我们都认识这些植物,现在我要给你们一个任务,两个小朋友有一个介绍牌,要求你们又快又正确找到介绍牌上的植物,并且将介绍牌插到植物的旁边,比比看哪一组的小朋友第一个回到这儿,出发。
生物植物分类初中教案
生物植物分类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典型代表。
3. 能够辨别并归纳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
【教学重点】1. 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主要植物类群的特征及典型代表。
【教学难点】1. 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
2. 复习并总结各种植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植物分类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2. 班级准备课堂展示所需的植物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植物分类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对植物分类产生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细胞结构等方面的分类依据。
2. 通过示范几个典型的分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分类的过程和意义。
三、植物分类的典型代表(20分钟)1. 教师介绍主要的植物类群,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2. 通过展示植物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植物类群的典型代表,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长环境。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让学生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和知识,尝试对几个未知的植物进行分类。
2. 教师辅导学生进行分类的过程,帮助他们加深对植物分类原则的理解。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分类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不同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归纳。
【教学反思】本课程设计结合了教师讲解和学生实践操作,通过展示、分类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同时,激发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植物分类学简介1.1 植物分类学的定义与意义1.2 植物分类学的历史与发展1.3 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方法与步骤1.4 植物分类学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二章:植物的形态与结构2.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2.2 植物组织的类型与功能2.3 植物器官的分类与特征2.4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三章:植物的生殖与繁殖3.1 植物的有性生殖3.2 植物的无性生殖3.3 植物的繁殖策略与适应性3.4 植物的繁殖技术与繁殖材料的选择第四章: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4.1 植物分类的依据与原则4.2 植物分类的等级与系统4.3 植物分类的方法与技术4.4 植物分类的命名与代码第五章:植物分类群的特征与分类5.1 植物门的特征与分类5.2 植物纲的特征与分类5.3 植物目的特征与分类5.4 植物科的特征与分类第六章:植物科的分类与特征6.1 植物科的分类依据与原则6.2 常见植物科的特征与分类6.3 植物科的命名与代码6.4 植物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七章:植物属的分类与特征7.1 植物属的分类依据与原则7.2 常见植物属的特征与分类7.3 植物属的命名与代码7.4 植物属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八章:植物种的分类与特征8.1 植物种的分类依据与原则8.2 常见植物种的特征与分类8.3 植物种的命名与代码8.4 植物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第九章: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技术与方法9.1 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9.2 植物形态学观察与分析9.3 植物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9.4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分类中的应用第十章:植物分类学的应用与实践10.1 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估10.2 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10.3 植物分类学在园林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0.4 植物分类学在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植物分类学的定义与意义植物分类学的定义: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的分类、系统发育和命名的科学。
植物分类学的意义:了解植物多样性、探究植物进化历程、指导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一年级数学上册《植物分类》教案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年级数学上册《植物分类》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植物分类,如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等。
2.掌握不同植物属于不同的分类。
3.学会使用简单的分类语言,比如多年生、一年生、木本。
二、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植物,如树、草、花等。
让学生感受和认知植物。
2.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认知植物外形与分类,例如:花粉、叶子形状、植物高度等。
并且让学生自己分类,练习分类思维。
3.对策如果有学生不懂得分类时,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展示或指路引导。
也可以让学生组队互相询问讨论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向互动讨论,达到学生学会分类语言和分类思维的效果。
特别是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分类思维去探索和研究。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引入本次课的主题——植物分类。
2.知识部分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并让学生学会使用简单的植物分类语言。
3.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分类思维,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及想法。
五、教学重点引学生进行植物分类,让学生对植物的外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难点让学生准确的使用植物分类语言,并且能够把不同的植物分类归纳总结。
七、教学评价1.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2.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分类思维。
3.教师通过现场互动和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进行评估。
八、教学结论此次学习以探究为主,让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达到了教学目的。
同时,学生更加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分类思维的重要性。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
《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植物分类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则;了解植物的分类特点和分类方法;掌握常见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树立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则;植物的分类特点和分类方法;常见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依据。
2.教学难点:对植物分类学的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对植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15分钟)-引入话题:“植物有很多种类,你们能说出有哪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植物多样性,进而引出植物分类学的概念。
2.知识讲解与展示(30分钟)-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可以通过PPT、图片或视频进行讲解。
-介绍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学分类、生态学分类和系统发育分类。
-选取几个代表性的植物进行展示,介绍它们的分类特点和分类方法,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操作与实践(40分钟)-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已经采集好的植物标本,并让他们观察和研究标本的形态特征。
-要求学生根据形态特征将标本进行初步的分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归纳总结,给标本分配到相应的分类级别上。
-学生报告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归纳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总结与延伸(15分钟)-教师对整个课堂进行总结,并强调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了解植物分类学的研究成果,展开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索。
四、教学手段与辅助工具1.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互动等。
2.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PPT、图片、视频、标本等。
五、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植物分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初中植物分类教案
初中植物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2. 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类群的植物。
3. 掌握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1. 植物分类方法和依据。
2. 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1. 植物分类的依据。
2. 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植物分类的PPT、实物标本、分类卡片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植物分类相关知识,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你们能将这些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吗?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植物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进行,比如形态、生长环境、用途等。
二、植物分类方法和学习依据(10分钟)1. 介绍植物分类的方法:形态分类法、生理分类法、遗传分类法等。
2. 讲解植物分类的依据: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特征。
三、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10分钟)1. 种子植物:讲解种子植物的特征,如种子繁殖、根茎叶发达等。
2. 孢子植物:讲解孢子植物的特征,如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等。
3. 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特征,如无根、有茎叶的分化等。
4. 蕨类植物:讲解蕨类植物的特征,如有根茎叶的分化、产生孢子等。
四、实践活动:植物分类(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些植物标本和分类卡片。
2. 学生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将分类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学会了哪些植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2. 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植物,描述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了植物分类的方法和依据,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类群的植物。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节特征,提高学生的分类准确性。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植物标本的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植物的种类教案
植物的种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生长环境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生长环境等。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植物的世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新课学习:通过讲解、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介绍植物的分类方法,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生长环境等。
3.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植物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植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列举一些常见的植物,并对其分类。
2.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植物知识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并总结。
3.评价方式:通过小组报告、口头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植物图片库、植物分类手册等。
2.教学工具:PPT演示文稿、实物展示台等。
七、结论本节课通过对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生长环境等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对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更多有关植物的知识。
《植物分类学教案》
《植物分类学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3. 培养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植物分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
2. 植物的分类方法:形态学分类、生理学分类、遗传学分类等。
3. 植物的分类体系:植物界的划分、门的特征、纲的划分等。
4. 常见植物分类举例: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2. 教学难点:植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植物标本、图片、PPT等。
2. 教学场地: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起学生对植物分类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组讨论植物的分类。
4. 举例:通过展示不同类群的植物标本和图片,讲解它们的分类特征。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植物分类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农业、林业、园林等领域的植物分类和识别。
2. 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趋势:如分子生物学在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植物分类学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九、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植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系统。
2. 教学方法:讲解、展示、小组讨论等。
3.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分类依据,掌握植物的分类系统。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植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分类体系。
中班数学教案植物分类
中班数学教案植物分类中班数学教案:植物分类导言:在中班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植物分类是一个可以培养幼儿观察和分类能力的好主题。
通过引入植物分类的概念,幼儿可以学会如何观察植物的特征,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组,从而培养他们的分类和逻辑思维。
一、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的植物,如花朵、树木和草。
2. 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和大小。
3. 学会将植物按照其特征进行分类。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5.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或图片2. 彩色纸和剪刀3. 彩色铅笔或蜡笔4. 黑板和白板笔5. 植物分类卡片三、教学过程:1. 植物的观察与描述(15分钟)a. 准备一些植物标本或图片,给幼儿观察。
b. 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特征,例如花朵的颜色、叶子的形状等。
c. 鼓励幼儿一个接一个地进行描述,例如“这朵花有红色的花瓣”或“这个叶子是绿色的”。
2. 植物分类的引入(10分钟)a. 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分类表格,例如“花朵”和“树木”两列。
b. 将一些植物图片或标本放在桌子上,并请幼儿将它们放在合适的分类下。
c.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选择这个分类,例如“这朵花有花瓣,所以应该放在花朵那边”。
3. 分组活动(20分钟)a. 将幼儿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彩色纸和剪刀。
b.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植物,使用彩色纸和剪刀制作一个大的标识,上面写着这种植物的特征和分类。
c. 鼓励幼儿在标识上使用彩色铅笔或蜡笔来画出植物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d. 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标识挂在教室里,展示给其他小朋友。
4. 分类游戏(15分钟)a. 准备一些植物分类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植物的图片和名称。
b. 将卡片打乱顺序,并让每个幼儿轮流选择一张卡片。
c. 让幼儿根据卡片上的植物特征将其放在合适的分类下,例如用图钉将卡片固定在相应的分类表格上。
d. 鼓励幼儿描述自己选择的植物特征,并解释为什么将其放在某个分类下。
幼儿园大班植物的分类教案
幼儿园大班植物的分类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及基本特征。
2.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的分类。
3. 能够动手进行简单的植物分类。
4. 培养幼儿对植物的兴趣和爱护精神。
教学重点:幼儿能够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幼儿能够辨别常见植物的分类。
教学准备:植物标本、植物图、分类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音乐欣赏:播放《小野花》。
2.出示水果,促进幼儿对植物分类的思考。
二、讲授(30分钟)1.生命的共同特征:自我营养、生长发育、繁殖后代。
2.分类方法:按叶片形状(叶子)、按植株形态(草、木)。
3.常见植物的分类:举例子辨认。
4.分类练习:教师出示标本或图片,幼儿识别分类。
三、实验(30分钟)1.幼儿分组,使用手边材料进行植物分类实验。
2.辨认植物,填写分类表格。
四、总结(10分钟)1.检查分类表格,由幼儿汇报分组内的分类情况。
2.老师进行综述,强调植物分类的重要性和正确分类的方法。
五、作业(5分钟)1.颜色分类:幼儿可在家园、幼儿园的环境中观察、找寻植物,进行简单的颜色分类。
2.识别练习:教师准备标本或图片,让幼儿进行训练,练习辨认植物的分类。
教学扩展:1.野外观察:到校园内的花园、野外进行野外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植物的生长环境。
2.美丽尝试:让幼儿亲手植种,并且给予养护;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植物生命周期的奇妙。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植物分类的教学,对幼儿的科学认识和观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的一步步进行,让幼儿兴趣逐渐加深,从而更好地完成这次学习任务。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分组活动需要继续加强;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出现高低点。
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好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植物的分类初中生物教案
植物的分类初中生物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并能够根据特征将植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植物的分类方法,常见植物的特征,植物分类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植物的分类。
教学准备:
1. 展示板:展示不同类型的植物图片,以便学生观察。
2. 实物:备有各类植物样本,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3. 教材:课堂所需教材《初中生物教程》第三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植物有哪些不同的特征?为什么需要对植物进行分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分类。
二、讲解:介绍植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种子的特征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植物的特征。
三、实践:分组让学生观察植物样本,通过比较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根据特征将植物进行分类。
四、总结: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了植物的分类方法和意义,强化对植物分类的理解。
五、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分类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并探究其分类的原因和意义。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身边的植物进行分类,并写下分类的理由和意义。
七、反馈:下节课开始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反馈,巩固植物分类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植物的分类方法,提高对植物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奠定基础。
植物的分类初中科学教案
植物的分类初中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掌握植物的主要特征。
2. 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了解它们的分类归属。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方法: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分类。
2. 植物的主要特征: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生活史等。
3. 常见植物的分类归属: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你们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植物的多样性。
二、植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1. 教师介绍植物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植物,根据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 各组汇报分类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植物的主要特征(15分钟)1. 教师讲解植物的细胞结构、组织、器官、生活史等主要特征。
2. 学生观察植物样本,分析它们的主要特征。
3.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植物特征的理解。
四、常见植物的分类归属(15分钟)1. 教师介绍种子植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常见植物的分类归属。
2. 学生观察植物样本,判断它们的分类归属。
3.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践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2. 学生撰写观察报告,内容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类归属等。
3. 各组汇报实践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物的分类方法和主要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建议。
3.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探索植物的世界。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方法和主要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环境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可以引起有害藻类爆发。在淡水中,微囊藻爆发式生长形成“水华”,严重污染水体,引起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产生微囊藻毒素,能损害肝,致癌,直接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此外,漂浮在水面上的“水华”影响景观,并有难闻的臭味.在海域,以甲藻类为主大量爆发,形成赤潮。
①药用,如松萝能疗痰、催吐。石蕊能生津润咽、解热化痰,还可作茶饮;
②食用,如石耳、石蕊、冰岛衣等,许多地衣还作动物饲料,提取淀粉、蔗糖、酒精等;
③作香料、染料等。如扁枝衣属、树花属、石蕊属、梅花衣属、肺衣属等含有芳香油,可配制化妆品、香水、香皂等,也可用于卷烟。有的可作染料、指示剂等。
地衣大多数是喜光植物,要求空气清洁新鲜,特别对二氧化硫非常敏感,所以在工业城市附近很少有地衣的生长,因此,地衣可作为鉴别大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菌丝分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无隔菌丝是一个长管形细胞,有分枝或无分枝,大多数是多核的。有隔菌丝是有横隔壁把菌丝隔成许多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二个核。
3、真菌的异养方式有寄生和腐生。有的只能寄生,称为专性寄生;有些菌类只能腐生,称为专性腐生;以寄生为主兼腐生的,称为兼性腐生;以腐生为主兼寄生的,称为兼性寄生。
藻类的一般特征:
1、藻类为自养的原植体(也称“叶状体”,无真的根、茎、叶分化的植物体)植物,含光合色素,进行光合自养,目前发现有近3万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气生。
2、植物体称藻体,由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巨大藻体。多细胞的种类中,有丝状、片状和较复杂的构造等,但均无根、茎、叶的分化;
3、繁殖方式:藻类植物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地衣是一类由真菌和藻类共生在一起的很特殊的植物,真菌的菌丝缠绕藻细胞,从外面包围藻类,夺取藻类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使藻类与外界隔绝,只能靠菌类供给水分、CO2和无机盐。因此,它们是一种利益不均等的特殊共生关系,若将它们分离,藻类能生长、繁殖,而真菌只能饿死,它们是在弱寄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共生关系。
2、学名:对每一种生物制定的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
双名法:1753年林奈首创。每一种植物的名称,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为种名,形容词;后面再写出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缩写,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例如:
稻Oryza sativaL.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
药用:黄青霉、点青霉等真菌,是人类制取青霉素的重要材料;猴头菌、灵芝在制取抗癌药物方面有很好的开发前景;冬虫夏草是名贵中药,能补肺益肾、止咳化痰,可治多种疾病;木耳、银耳有益气、活血、强身、补脑、提神等功效
三、地衣植物
地衣是由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共生的复合有机体,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和遗传等生物学特性,能产生一类特殊的化学物质(如地衣酸),是藻菌原来所没有的,故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类群。
五、植物检索表
(一)定距检索表(等距检索表)
在这种检索表中,相对立的特征,编为同样号码,且在书页左边同样距离处开始描写。每一组性状编排时,向后(右)退一格。如此继续下去,描写行越来越短,直至追寻到科、属或种的学名为止,最终查出植物的名称。
1.无真正的菌丝体;如有菌丝体,一般不具横隔壁………………藻菌纲
糯稻Oryza sativaL. var.glutinosaMatsum
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var.acephalaf.tricolor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1867年8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通过。以后有多次修订。
异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以外的植物拉丁名,统称异名。
现有的苔藓植物约有4000种。我国约有2100种。苔藓植物可分为苔纲和藓纲。苔纲常见的代表植物有地钱,藓纲的代表植物是葫芦藓。
(一)苔纲:植物体多为两侧对称的叶状体;假根单细胞;茎无中轴分化;叶无中肋;原丝体不发达,其上只长出一个芽体;孢蒴无中轴,无蒴齿而具弹丝,成熟时两纵裂。
四、苔藓植物门
苔藓植物是一种小型的非维管高等植物。作为高等植物,它们和真核藻类的主要不同是:
1、植物体大多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并不是真正的茎和叶,具假根;
2、生殖器官为多细胞结构,有多细胞的保护壁层;
3、受精卵发育为胚;
4、绝大多数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
5、为非维管植物;
6、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
4、藻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1)食用:念珠藻属中的地木耳、发菜,绿藻中的石莼(海白菜)、浒台等可供食用,紫菜是著名的蔬菜。供食用的还有石花菜、江篱、海人草、鹧鸪菜、海带、昆布、裙带菜和鹿角菜等。海洋面积广大,从事海洋养殖潜力巨大,称之为“牧海”。但是,发菜生于草原,大量采集导致资源枯竭,草原退化,生态破坏。
植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由植物多样性决定;提供了一个信息存储系统;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常用资料来源:形态学、解剖学、地理分布和生态学、染色体、植物化学、繁育系统、化石、孢粉、胚胎、分子生物学、超微结构和微形态学等。
三、分类学的基本分类的单位
(一)植物分类的分类的单位
界、门、纲、目、科、属、种。
现以稻为例,说明它在植物分类上的各级单位。
界植物界Regnum Vegetable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
目禾本目Graminales
科禾本科Gramineae
属稻属Oryza
种稻Oryza sativaL.
(二)种、亚种、变种、变型、品种
种: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是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种以居群的方式存在;一个种的所有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结构,同一种的个体间能进行有性生殖,生出完全能育的正常的后代;种占有一定的分布区。
苔藓、蕨类植物的雌性生殖器官为颈卵器,裸子植物中也有退化的颈卵器,它们合称为颈卵器植物(archegoniatae)。
一、藻类植物及其门
藻类是地球上最早登上生命舞台的绿色植物,它们大多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阴湿的地面、岩石壁和树皮等处。我们日常所见,井水比较清澈透亮,但池塘里的水就往往混浊而带绿,甚至呈现锈色以至淡红,海水也每每如此,这就是有藻类植物的原因。
难点
植物分类的方法,基本分类的单位,种的概念,掌握物种学名及检索表的基本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方法
教学内容
第四章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一、什么叫植物分类?
根据一定的依据来辨别植物的类别、名称、性能和对植物的描述,就是植物的分类。
二、植物分类的方法
(一)人为分类:按照自己的方便和意图,选择一个或少数性状(形态、习性、用途)作为分类的依据,而不考虑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关系。
明朝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共收集植物药达1195种,分为草、木、谷、果、菜5部,每部又分若干类,共分60类。
瑞典分类学家林奈(1707~1778)根据有花植物雄蕊的有无、数目及着生情况,分为24个纲。
(二)系统发育分类(自然分类):根据植物之间的亲疏程度,作为分类的标准,它是从19世纪后末期开始的,力求客观地反映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发展。
裸子植物(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 Angiospermae)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所以称种子植物(seed plant)或显花植物( phaneragamae)。
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具有维管束,合称为维管植物(vascular plant),藻类、菌类、地衣、苔醉植物无维管束产生,称为非维管植物(non-vascularplant)。
二、菌类植物及其门
菌类植物通常是指不具叶绿素和其他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制养料,典型异养的一类植物的总称,大多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分布很广,在水中、陆地以及生活的动植物身体上和死去的动植物尸体上都能见到,可分为细菌门、黏菌门和真菌门。
1、细菌门:是一群原核生物。单细胞,体微小,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粘质复合物,一般不具纤维素壁,用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2、粘菌门:是一群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真核生物。无细胞壁,变形虫状体型,用孢子繁殖,孢子具纤维素壁。
3、真菌门:是一群具有真核,产生孢子的生物,通常为分枝的丝状营养体,大多具有甲壳质(几丁质)的细胞壁,少数种类具有纤维素成分的细胞壁,它们一般行有性和无性生殖。
真菌的一般特征
1、真菌的细胞不含质体和叶绿素,是典型的异养植物。其外部形态各式各样,但基本结构均是由分枝或不分枝的无色菌丝(纤细的管状体)组成,所以它的营养体叫菌丝体。高等真菌的菌丝体,常形成子实体。
亚种:种内的变异类型。在形态构造上有显著的特征,地理上有一定的大的地带性分布区域。
变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没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
变型:形态性状变异比较小的类型,如毛的有无、花的颜色等。
品种:栽培植物的变种或变型,多基于经济意义和形态上的差异,不是名和异物同名现象。
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绝大多数都是陆生,(除苔醉植物外)都有根、茎、叶分化,雌性生殖器官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再长大成植物体,因而它们合称为高等植物(higher plant),也称为有胚植物(emhryophyte)。
藻类、菌类、地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进行繁殖,合称为孢子植物(spore plant),由于它们在生活过程中不开花结果,所以又称隐花植物( cryptogarnae)。
第二节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类群。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亲缘关系等,通常将植物界分为: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
藻类、菌类和地衣是植物界中出现较早,但又是比较低级的类型,所以合称为低等植物((lower plant),由于它们有性生殖的合子在生殖过程中不产生胚而直接萌发成新的植物体,故又称为无胚植物( non-emhyophy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