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合集下载

白芥子《

白芥子《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最外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粘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下皮1-2列细胞,壁薄;栅状细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l/2处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细胞呈颓废状。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于叶发达,细胞内含糊粉粒和油滴。
【化学成份】种子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白芥子甙(sialbin)。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siapine)和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 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 benzylamine)。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各家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中药学第57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中药学第57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前面我们谈了胆南星的加工炮制的情况,那么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了这个天南星是一个温燥的药物,胆南星是一个苦寒的药物。所以在临床上用的时候,是湿痰证、寒痰证的时候就用偏于温燥的天南星,如果是在临床上是热痰证,或者因为热引起的肝风内动,比如说小儿惊风,这样的一些热性病,那么一般就用胆南星。虽然我们没有要求胆南星,但是我们知道它和天南பைடு நூலகம்的区别,那么今后处方的时候也是可以经常使用的。这是关于胆南星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书上作为附药。
禹白附的第二个功效,息风止痉。这个和天南星一样,而且常常配伍在一起,主要是用于治疗风痰引起的口眼㖞斜、破伤风或者癫痫这一类的都可以使用。这个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另外呢,它也能够消肿散结,但习惯上这个禹白附多数说它是解毒散结,就是认为它攻毒或者解毒的效果比天南星或者半夏要略强一点,因为它常常治疗毒蛇咬伤,半夏、天南星很少在这方面使用,所以就认为它的攻毒作用明显一些,实际上在这方面区别不大,对于疮痈肿痛。
下面的一个药,皂荚。这个不要求,但是大家简单地了解这个是豆科的植物。过去主要是用它结的皂荚来洗衣服。这个药作为一个祛痰药它是比较峻猛的,所以有的时候咳嗽痰多非常顽固,把它祛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少量的让他引起比较明显的恶心呕吐,有利于痰的祛除,(所以)说它类似于西药当中的那种恶心性的祛痰药,那么现在呢,由于它是有毒的药,尤其是口服,很少使用,所以现在一般都不用它,我们对这个药就不要求。
下面我们介绍另一味燥湿化痰的药物,禹白附。通过前面的半夏和天南星的介绍,这个禹白附就作一个一般的了解。这个禹白附也是天南星科的植物,药用的部位也是块茎,禹白附比半夏大一些,比天南星块头要小一些,它们的毒性都是相似的,属于同一类的药。
禹白附的第一个功效也是燥湿化痰,禹白附燥湿化痰的作用最弱,比天南星还弱得多,当然也没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禹白附是可以用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的,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1”里面就谈了这方面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临床医生主要选择半夏来治疗寒痰和湿痰的咳嗽证,有时候可以选用天南星,很少有选禹白附的。那么我们这里的“应用1”之所以这样子来写是便于同学们学这三味相同的药,在他们学习的时候进行比较,便于记忆,也就是说它的燥湿化痰在治疗湿痰、寒痰咳嗽方面,它的实用价值不大,根本不常用。所以这一点在其它的教材里面没有相应的(说明),这个功效没有相应的主治,这也是可以的。那么有,是便于大家记忆,没有,就说明它不重要。这个加以说明,不然见到不同的教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大家就知道这个原因。

中药学第57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中药学第57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

中药学第57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第五十七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下面第二味化痰药,天南星。

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类的,是属于同科的。

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块茎,但是个头比较大,它一般的直径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

天南星作为一个化痰药,基本的功效也是燥湿化痰。

作为燥湿化痰药,天南星的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就是它的毒性,都强于半夏,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强于半夏,但是它的止咳祛痰的作用并不优于半夏,所以这个半夏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天南星相对就要次要一点,就没有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它可以和半夏一样的,用于湿痰或者寒痰的咳嗽痰多,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

它重要性不如半夏,对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因为它的毒烈的性质,温燥的性质更强,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更好,所以它临床的价值相对来说就要低一点。

但是在教材上常常有一种表述不是很准确,给同学们造成一种误解。

在有的书里面,这个天南星用于湿痰、寒痰的顽症,好像顽痰,就是很顽固的很重的就要用天南星。

那么这样不是天南星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就应该优于半夏。

那么它为什么又会有那样的表述呢,实际上它主要是指的导痰汤那一类的方剂,那么一般的湿痰咳嗽、寒痰咳嗽,用二陈汤,就用半夏配橘皮就够了。

如果比较重的,顽固的一点,只用二陈汤,只用半夏橘皮还不够,再还要加一点天南星这样的药,使整个方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更强一些,那么对于比较顽固的湿痰或者寒痰咳嗽,对导痰汤来讲就更加适合,并不是说的天南星的单味药和半夏相比较更适合这个顽痰证。

所以如果见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实际上它是把复方和单味药没有能够很准确地区别,在表述上有一点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天南星的燥湿化痰就掌握刚才我们说的一点就行了。

它和半夏比较相似,但是温燥毒烈的性质过之,所以常常可以和半夏同用,用于湿痰或者寒痰咳嗽证。

另外呢,由于它的消痞这一类的作用呢,实际上还不如半夏,所以对于湿痰引起的痞闷、痞满,往往就没有用天南星,而是用的半夏,所以燥湿化痰不是天南星的优势,天南星的优势和半夏相比,主要在于祛风止痉,就是一般说的祛风痰,应用于肝风夹痰,它既有祛痰,或者说有消痰的作用,又能够息风止痉,所以它常常用于风痰证。

中药学_白芥子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_白芥子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白芥子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名称:白芥子 别名:辣菜子(《中药志》)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原始出处:《唐本草》 引自:《中药大辞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药材基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 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 除去杂质。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中药材:白芥子药用价值详解>>>
谢谢!
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 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 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 (《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 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 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 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 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 精。"。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 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 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 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 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 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 用。149例患者经1~2疗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白芥子
功能主治: 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 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

中药知识文库:白芥子

中药知识文库:白芥子

中医药系列文库——白芥子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中医药知识点“白芥子”的介绍,以供大家了解。

白芥子【概况】:异名蜀芥、胡芥(《纲目》),(《蜀本草》),白芥(《开宝本草》),芥子(《中药志》)。

基源为十字花科白芥属植物白芥子的干燥种子。

白芥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只有1栽培种。

原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Brassica hirta Maench;B.alba(L.)Boiss.]历史本品始载于《唐本草》,列于芥条下,云:“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梁米,甚辛美,从戎中来。

”《蜀本草》中亦有本品的记载,但直至《开宝本草》始将白芥从芥中独立成条,又名胡芥,蜀芥。

在《纲目》中亦载有“其种来自胡戎,而盛于蜀,故名”。

但《植物名实图考》中却仍将其归入芥条中,考证以上诸家所述,即今白芥。

形态一或二年生粗壮草本。

茎直立,被散生白毛,高50~120cm,具纵棱,上部多分枝。

单叶互生,质薄;具叶柄,长3~10mm;茎基部叶大,呈羽状分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5~15cm,宽2~4cm,顶裂片大,具侧裂片1~3对,边缘具疏齿;基生叶具短柄,较少,茎上部叶裂片数渐减少。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披针形或长圆形,无毛或稍有毛,边缘膜质,直立,长4~5mm,宽1.5~1.8mm,花瓣4,乳黄色,宽卵形,长8~10mm,宽2.5~3mm,基部具长约5mm的爪;雄蕊6,4长2短,花丝线形,花药长椭圆形,基着;雌蕊1,子房长柱形,密被白色长刺毛。

长角果圆柱形,密被白色硬刺毛,长2~2.5cm,果瓣在种子间缢缩呈念珠状,角果顶端具扁平剑形的喙,长1.2~1.5cm,无毛或具疏柔毛,每室有种子2~3枚;果梗粗线形,在果轴上水平状着生。

种子淡黄色,近球形,直径2~2.5mm。

花期4~6月,果期6~7月。

(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14页.445图) 生境与分布原产欧洲。

中药学_芥菜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_芥菜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原始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 茎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 有时微被白粉。基生叶大,呈琴状分裂, 先端裂片特别长大,两侧裂片甚小;茎上 部的叶不分裂,披针形至线形。总状花序 多数,聚成圆锥状;花萼4,绿色;花瓣4, 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鲜黄色;雄蕊6,4 强;子房长圆形。
归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兼入肾。"。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功能主治: 宣肺豁痰,温中利气。治寒饮内盛,咳嗽 痰滞,胸膈满闷。
①《别录》:"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 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②《食疗本草》:"主咳逆,下气,明目, 去头面风。"
③《纲目》:"通肺豁痰,利膈开胃。"。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原始形态: 长角果光滑无毛,无明显的嚎。花期4~6 月。果期5~8月。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生态环境: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而温。"。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芥菜 中医药用价值
详解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名称:芥菜 别名:芥(《仪礼》),大芥(《方 言》),雪里蕻(《野菜笺》),皱 叶芥(《纲目》),黄芥(《中药 志》)。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原始出处:《千金·食治》 引自:《中药大辞典》。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芥菜
药材基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芥莱的嫩茎叶。

中药白芥子的典故

中药白芥子的典故

中药白芥子的典故
(最新版)
目录
1.白芥子的来源和传说
2.白芥子的药用价值
3.白芥子的应用
4.白芥子的注意事项
正文
1.白芥子的来源和传说
白芥子,又名白芥、芥子,为中药材。

它源于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

关于白芥子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贫苦的读书人,得了一场大病,咳嗽不止,胸部疼痛,四处求医无果。

一天,他来到一座寺庙,向和尚求救。

和尚见他病重,便拿出一种白色的种子,让他煎水服用。

读书人服用后,果然病情好转,咳嗽和胸部疼痛都缓解了。

他感激不已,向和尚询问这神奇的药物,和尚告诉他这是白芥子。

从此,白芥子便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和胸部疼痛等症状。

2.白芥子的药用价值
白芥子性温,味辛,归肺、脾经。

具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

适用于寒痰喘咳、胸胁满痛、痰注关节、肌肤所致关节疼痛、肢体不利等症状。

3.白芥子的应用
白芥子在中医治疗中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它不仅可以内服,还可以外用。

内服:白芥子可与陈皮、半夏、茯苓等药材配伍,用于治疗寒痰喘咳、胸胁满痛等症状。

外用:白芥子可研末调敷,用于治疗阴疽流注、痰核等。

4.白芥子的注意事项
虽然白芥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在使用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孕妇忌用。

2.肺热咳痰、阴虚火旺者慎用。

3.白芥子具有较强的散寒作用,久服易伤正气,因此应根据病情适量使用。

综上所述,白芥子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广泛应用于治疗寒痰喘咳、胸胁满痛等症状。

白芥子

白芥子

白芥子发布者:中草药网点击: [4892]共1条评论【出处】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Zǐ【英文名】White Mustard Seed【别名】辣菜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apis alba L.采收和储藏:春播于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实大部分出现黄色时割下全株,后熟数日,选晴天晒干,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每1hm2产7500kg左右。

【原形态】白芥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壮草本,高40-120cm。

茎直立,具纵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

叶互生。

质薄,具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现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5cm,宽2-3cm,顶裂片大。

有侧裂片l-3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数渐少。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牛;萼片小4,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5-9.5mm,短雄蕊长6-6.5mm;雌蕊l,子房长柱形,长9-10mm,密被白争长刺毛。

长角果圆柱形长2-2.5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角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

种子近球形,淡黄色。

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欧洲。

我国辽宁、山西、新疆、山东、安徽、四川、云南多有栽培。

【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1.气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

2.整地:在土壤干湿度适度,表土略呈白色时,深耕耙细,至播种前翻耕耙细整平,开设排水沟。

育苗移栽的并须作好苗床,以1.4-1.5m宽为宜。

3.田间管理:苗高3-4cm时,即行匀苗补苗。

除草三次。

并结合施肥。

人畜粪2000-4000斤/亩。

4.种植:在寒露与霜降时,直播或移栽。

5.病虫害防治:对菌核病及白锈病,除在播种时以盐水浸种预防外,初期查喷洒波尔多液,并拔除病株后,撒石灰消毒。

【性状】性状鉴别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

白英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白英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4《本草纲目》
「释名」谷菜、白草、白幕、排风,子名鬼目。
「气味」(根、苗)甘、寒、无毒。
「主治」
1、风疹、丹毒、瘴疟。用白英煮汁饮服。
2、目赤头眩(风热上攻,眼花面肿)。用白英 子(鬼目)(焙)、甘草(炙)、菊花(焙)各 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临醒时温水送下。
5《本草经集注》
味甘,寒,无毒。主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 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 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 根。
诸方药不用。此乃有 菜,生水中,人蒸食之。此 乃生山谷,当非是。又有白草,叶作羹饮,甚治 劳,而不用根、花。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 之,皆充健无病,疑或者此。(《大观》卷 六,《政和》一六五页)
6《神农本草经》
味甘寒。
主寒热,八疽,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 年。一名谷菜(元本误作黑字),生山谷。
3.用于风湿痹痛。
白英有祛风湿作用,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秦艽、 枪活、独活等药同用。
近年来用本品配伍蛇莓、龙葵、白花蛇舌草等 药,用于肺癌以及胃肠道癌肿等症。
【处方用名】白英、蜀洋泉(洗净,晒干,切碎 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可用一 两至二两,煎服。
2《名医别录》
无毒.一名白草.生益州.春采叶,夏采茎,秋 采花,冬采根.
陶隐居云∶诸方药不用。此乃有 (音斛)菜,生 水中,人蒸食之。此乃生山谷,当非是。又有白 草,叶作羹饮,甚疗劳,而不用根、华。益州乃 有苦菜,土人专食之,皆充健无病,疑或者此。 唐本注云∶此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 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 饮,解劳。东人谓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识之而 不的辨。今按陈藏器本草云∶白英,主烦热,风 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煮汁饮之。一 名鬼目。《尔雅》云∶苻,鬼目。注∶似葛,叶 有毛,子赤如耳 珠,若云子熟黑,误矣。又按别 本注云∶今江东人夏月取其茎、叶煮粥,极解热 毒。

芥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芥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芥1《名医别录》味苦,寒,无毒.主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一名梨.叶如大青.2《吴普本草》《要术》卷三一名水苏,一名劳祖,一名鸡苏。

3《新修本草》味辛,温,无毒。

归鼻。

主除肾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久服温中。

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

其子可藏冬瓜。

又有茛,以作菹,甚辣快。

〔谨案〕此芥有三种∶叶大粗者,叶堪食,子入药用,熨恶注至良;叶小子细者,叶不堪食,其子但堪为齑耳;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从戎中来。

《别录》云∶子主射工及注气发无恒处,丸服之,或捣为末,醋和涂之,随手验也。

4《新修本草》味苦,寒,无毒。

主消渴,止血,妇人疾,除痹。

一名梨。

叶如大青。

5《本草乘雅半偈》(别录上品)芥茎叶【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归鼻,除肾经邪气,利九窍,明耳目,安中。

久食温中。

芥子【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归鼻,去一切邪恶、疰气、喉痹。

白芥子【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发汗,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

醋研,敷射工毒。

【核】曰∶南地多芥。

相传岭南无芜菁,土人移种种之,尽变为芥,地土使然耳。

今北地亦多芥,南地亦有芜菁矣。

八月布种,冬茂者曰冬芥,春茂者曰春芥,夏尤可食者曰夏芥,春味极辛,研调作浆,以侑蔬品,香辣爽人。

白芥子稍肥大,色黄白,入药充啖,臭味转胜也。

种类亦多,有青芥,似菘而毛,色青绿,一名刺芥,味极辛;有大芥,叶大而皱,色深绿,味更辣,俱为药用。

有马芥,叶如青芥而无毛;有花芥,叶多缺刻而如菘;有紫芥,茎叶俱紫而如苏;有石芥,茎繁细碎而低小;有旋芥,叶纹旋绕如大芥;有南芥,高五六尺,子大如鸡卵。

刘恂异物志云∶出岭南,多此芥,此又芥之持异者。

白芥,一名胡芥,原从大原河东来,今近道亦有。

但种莳者少。

六八月布种,冬月可食。

春末起苔,高三四尺,叶花有叉如花芥,色青白。

茎中虚,质极脆,疾风大雪,须谨获之,否则易于损折。

三月黄花,香郁可爱,角子亦如芥,但少肥壮,色黄白耳。

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子粒更大,虽属芥类,形色迥别,入药则胜于诸芥也。

白及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白及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白及1《中药炮制》『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产地』湖北、安徽、江西等地。

『采收季节』8~11月采挖。

『炮制方法』去杂质洗净,冬春用热水浸2~3小时,夏秋季用温水浸1~2小时,捞入筐内,上盖湿布,每天翻动,润1~2天取出,切片或刨片半分厚。

也可研粉备用。

『用量』6~12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2《吴普本草》《御览》卷九百九十一名臼根。

神农∶苦。

黄帝∶辛。

李氏∶大寒。

雷公∶辛,无毒。

茎叶如生姜、藜芦也。

十月华,直上,紫赤。

根白,连。

二月、八月、九月采。

生宛句。

3《本经逢原》苦辛平微寒,无毒。

反乌、附。

《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发明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

《本经》主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伤,胃中邪气亦邪热也。

贼风痱缓,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所致也。

其治吐血咯血,为其性敛也。

用此为末,米饮服之即止。

试血法∶吐水盆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

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疮及痈疽方多用之。

4《本草纲目》「释名」连及草、甘根、白给。

「气味」(根)苦、平、无毒。

「主治」1、鼻血不止。

用口水调白及末涂鼻梁上低处(名“山根”);另取白及末一钱,水冲服。

2、心气疼痛。

用白及、石榴皮各二钱,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黄豆大。

每服三丸,艾醋汤送下。

3、妇女阴脱。

用白及、川乌药,等分为末,薄布包一钱,纳入阴道中,觉胜利内热即止。

每天用一次。

4、疔疮、肿疮。

用白及末半钱,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药摊厚纸上贴于患处。

5、跌打骨折。

用白及末二钱,酒调服。

6、刀伤。

用白及、煅石膏,等分为末,洒伤口上。

7、冬季手足皲裂。

用白及粉加水调匀,填入裂口。

患处不能沾水。

8、汤火伤。

用白及粉调油涂搽。

9、重伤呕血。

每日服白及末,米汤送下。

10、肺、胃出血。

治法同上。

清热解毒的卜芥

清热解毒的卜芥

清热解毒的卜芥卜芥功能主治解毒退热,消肿散结。

治钩端螺旋体病,毒蛇咬伤,瘰疬,一切肿毒初起。

①《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退热,消肿镇痛。

治高热不退,毒蛇咬伤,肺结核,流感,肠伤寒,蜂窝织炎,无名肿毒,毒蜂螫伤。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解毒,散结。

治瘰疬,疖疮,一切毒疮初起。

"③《广西药植名录》:"根状茎:治慢性骨髓炎,钩端螺旋体病,汤火伤;叶:治毒疮。

"清热解毒卜芥的原形态尖尾芋,直立草本。

地下茎粗壮,肉质;地上茎圆术形,粗3-6cm,黑褐色,具环形叶痕,通常由基部伸出许多短缩的芽条,发出新枝。

叶互生;叶柄绿色,长25-30-80cm,由中部至基部强烈扩大成宽鞘;叶片膜质至亚革质,深绿色,宽卵状心形,长15-40cm,10-18cm,先端渐尖,基部微凹,全缘,叶脉两面凸起。

花序柄圆柱形,稍粗壮,常单生,长20-30cm;佛焰苞近肉质,管部长圆状卵形,淡绿色至深绿色,长4-8cm,粗2.5-5cm,檐部狭舟状,边缘内卷,先关具狭长的凸尖,长5-10cm,宽3-5cm,外面上部淡黄色,下部淡绿色;肉花序比佛焰苞短,长约10cm;雄花序位于上部,雄花的雄蕊合生成六角形的单体,中性花在中部;雌花序位于下部,雌花的雌蕊子房1室;附属器淡绿色、黄绿色,狭圆锥形,长约3.5cm。

浆果淡红色,球形,直径6-8mm,通常有种子1颗。

花期5-6月,果期7-8月。

清热解毒卜芥的化学成分本品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焦粘酸pyromuc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还含有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er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acid,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膊氨酸prol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

白芥丸_医学入门卷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白芥丸_医学入门卷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白芥丸_医学入门卷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白芥丸_医学入门卷七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白芥子1两半,萝卜子1两半,山栀1两,川芎1两,三棱1两,莪术1两,桃仁1两,香附1两,山楂1两,神曲1两,青皮5钱,黄连1两半(一半用吴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4)1.2.功效:男妇食积死血,痰积成块在两胁,动作腹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

(4)1.3.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83%:连萝丸 (5)2.1.组成:黄连1两半(用吴萸、益智各炒过一半,去萸、智),萝卜子1两半,香附1两,山楂1两,川芎5钱,山栀5钱,三棱5钱,莪术5钱,神曲5钱,桃仁5钱。

(5)2.2.原方对照:白芥子1两半,萝卜子1两半,山栀1两,川芎1两,三棱1两,莪术1两,桃仁1两,香附1两,山楂1两,神曲1两,青皮5钱,黄连1两半(一半用吴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5)2.3.减:白芥子、青皮 (5)2.4.功效:妇人死血、食积、痰饮成块在两胁,动作雷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

(5)2.5.来源:《医学入门》卷八。

(5)3.相似度83%:化积丸 (5)3.1.组成:黄连1两半(一半用吴茱萸炒,去茱萸;一半用益智炒,去益智),山栀(炒)半两,川芎半两,三棱半两,莪术(醋煮)半两,神曲半两,桃仁(去皮尖)半两,香附(童便浸)1两,萝卜子(炒)1两半,山楂1两。

53.2.原方对照:白芥子1两半,萝卜子1两半,山栀1两,川芎1两,三棱1两,莪术1两,桃仁1两,香附1两,山楂1两,神曲1两,青皮5钱,黄连1两半(一半用吴萸水炒,一半用益智仁水炒)。

(5)3.3.减:白芥子、青皮 (5)3.4.功效:食块,死血、痰积成块,在两胁动作,腹鸣嘈杂,眩晕身热,时作时止。

(5)3.5.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济阴纲目》卷五。

白鲜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白鲜_思维导图_中药学_药材来源详解

白鲜1《本草图经》白鲜,生上谷、川谷及冤句,今河中、江宁府、滁州、润州亦有之。

苗高尺余,茎青,叶稍白,如槐,亦似茱萸;四月开花淡紫色,似小蜀葵;根似蔓菁,皮黄白而心实。

四月、五月采根,阴干用。

又云∶宜二月采,差晚则虚恶也。

其气息都似羊膻,故俗呼为白羊鲜,又名地羊膻,又名金爵儿椒。

其苗,山人以为菜茹。

葛洪治鼠已有口,脓血出者,白鲜皮煮汁服一升,当吐鼠子乃愈。

李《兵部手集方》疗肺嗽,有白鲜皮汤方,甚妙。

2《本草纲目》「释名」鲜,音仙。

亦名白、白羊鲜、金雀儿椒。

「气味」(根皮)苦、寒、无毒。

「主治」头风、黄疸、咳逆、风疮、疥癣、赤烂等症。

产后中风,但体虚不能服他药的病人,可用白癣皮加新汲水三升煮成一升,温服。

李时珍指出:白鲜是治各种黄疸病和风痹的要药,但许多医生只用之于疮科,这是不够的。

3《本草蒙筌》味苦、咸,气寒。

无毒。

山谷俱有,苗茎尺余。

(嫩可作茹。

)叶梢白似槐叶尤繁,花淡紫(四月开。

)如蜀葵略小。

根与蔓菁仿佛,心实皮色白黄。

二月采根取皮,差晚则虚恶也。

因作羊膻气息,故俗加羊字呼名。

(俗呼为白羊鲜。

)恶桔梗、螵蛸及茯苓、萆。

疗遍身黄胆湿痹,手足不能屈伸。

治一切癞毒风疮,眉发因而脱落。

消女人阴肿或产后余疼,止小儿惊痫并淋沥咳逆。

时热发狂,饮水多多,煎服尤宜。

葛洪治鼠有脓,熬白鲜皮膏,吐出立愈;李兵部理肺嗽不已,制白鲜皮汤,饮下即差。

4《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生川谷。

《名医》曰:生上谷及冤句,四月五月,采根阴干。

案陶宏景云:俗呼为白羊鲜,气息正似羊膻或名白膻。

中药学_卜芥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药学_卜芥_药材详解课件模板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临床应用: 用基础上,每次剂量曾提高为成人8片, 小儿4片,未见毒性反应。
③预防稻田皮炎
用卜芥20斤捶烂,与石灰5斤混匀,加水 浸过药面,3天后过滤去渣,在下田前用 药液涂擦四肢浸水部位。
谢谢!
①《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解毒退热, 消肿镇痛。治高热不退,毒蛇咬伤,肺结 核,流感,肠伤寒,蜂窝织炎,无名肿毒, 毒蜂螫伤。"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解毒,散结。 治瘰疬,疖疮,一切毒疮初起。"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功能主治: 名录》:"根状茎:治慢性骨髓炎,钩端 螺旋体病,汤火伤;叶:治毒疮。"。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临床应用:
3克)。成人每日3次,每次3~4片或胶囊 1粒。危重病人可半小时服1次,连服8次 后改为每小时服1次。以后视病情逐渐延 长给药时间,每隔2~4小时服1次,直至 症状消失。小儿剂量酌减。治疗100例, 其中溶血毒型21例,神经毒型4例,混合 毒型75例。除1例因被银环蛇咬伤达9小时 入院抢救无效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鲜品1~2两,须炮 制,宜煎2小时以上,以免中毒)。外用: 捣敷。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相关疾病症状:
疮疡、毒疮、毒蛇、毒蛇咬伤、肺结核、 蜂螫、蜂窝织炎、蜂螫伤、高热、钩端螺 旋体病、骨髓炎、火伤、疖、解毒、流感、 瘰疬、慢性骨髓炎、清热、清热解毒、散 结、散结止痛、伤寒、蛇咬、蛇咬伤、退 热、无名肿毒、消肿、消肿散结、镇痛、 止痛、肿毒。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药材基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假海芋的根茎。全年均可 采收。
中医药用价值详解:卜芥
原始形态:

看图识药:这些美白中药你认识哪几个?

看图识药:这些美白中药你认识哪几个?

看图识药:这些美白中药你认识哪几个?1、白芨: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

每年8-11月采挖。

其味苦、甘、涩,性微寒。

可入肺、肝、胃经。

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

《药性论》载:白芨可治结热不消,可令人肌滑。

' 《济急仙方》有一治疗手足皲裂方:将白芨研末,以水凋和敷在患处,勿沾水。

2、白芷:为植物白芷干燥的根入药,夏、秋期间叶黄时采挖。

其味辛,性温。

可入胃、大肠、肺经。

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之功效。

《神农本草经》在:白芷可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 可见白芷也是有着美肤之功效。

3、白附子:为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秋季时节采挖,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后入药。

其味辛,性温,有毒(药店购买的均为炮制后的饮片)。

可入胃、肝经。

具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

在用作美白时可打粉与白芷同用。

但孕妇慎用!4、白茯苓:为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多于7-9月采挖,白茯苓是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因其功效广泛、所以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

其味甘、淡,性平。

可入心、肺、脾、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功效。

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

《红楼梦》第60回中便介绍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以牛奶或滚开的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于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净含量约20克),其滋补效力最好。

5、白蒺藜:为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秋季果实成熟后、晒干入药其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

可入肝经。

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效。

白蒺藜中含有其中所含的过氧化物分解酶,可以帮助我们抗衰、并祛除瘢痕。

6、白牵牛:为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

其味苦、性寒;有毒。

可入肺、肾、大肠经。

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之功效。

孕妇忌用!白牵牛可同白芨、白芷等共同打粉外敷用。

7、白僵蚕:味辛、咸,性平。

可入肝、肺,胃经。

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

《本草纲目》载:'其可治疗皮肤风疮,丹毒作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芥1《本草纲目》
「释名」胡芥、蜀芥。

「气味」(子)辛、温、无毒。

「主治」
1、反胃上气。

用白芥子末一、二钱,酒冲服。

2、热痰烦晕。

用白芥子、大戟、甘遂、硭硝、
朱砂,等分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服二十丸,姜汤送下。

此方名“白芥丸”。

3、腹冷气起。

用白芥子一升,微炒,研为末,
加开水沁过的蒸饼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姜汤
送下十丸,甚效。

4、肿毒初起。

用白芥子还想,加醋调涂。

2《本草蒙筌》
味辛,气温。

无毒。

原种来从西戎,白脆作茹甚
美。

冷气堪却,五脏能安。

子生比他芥略粗,色
白与粱米相类。

善却疰气,最辟鬼邪。

研醋敷射
工,煎液消痰癖。

久疟蒸成癖块,须此敷除;皮
里膜外痰涎,必用引达。

故三子养亲汤方中,加
萝卜子消食,苏子定喘,此却消痰。

是皆切中老
人病也。

青芥极辣,似菘有毛。

细叶者杀人,大
叶者为美。

生食发丹石发毒,煮食动膈气动风。

合兔肉同
餐,成恶疮尤验,亦堪主疗。

尝载《本经》,利
窍明耳目;温中归鼻,除邪气止咳。

子细青色,
作酱甚香。

扑损瘀血冷疼,生姜研贴。

麻痹风毒肿痛,酽醋和敷。

酒调未下咽,心脾痛
竟止。

又紫芥花芥石芥,种却多般;惟采取作茹
作,不复分别。

3《证类本草》味辛,温,无毒。

主冷气。

色白,甚辛美,从西
戎来。

子,主射工及疰气,上气发汗,胸膈痰
冷,面黄。

生河东。

(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白芥,生太原。

如芥而
叶白,为茹食之,甚美。

日华子云∶白芥,能安
五脏,功用与芥颇同。

子,烧及服,可辟邪魅。

图经文具芥条下。

陈藏器云∶主冷气。

子主上气,发汗,胸膈痰
冷,面目黄赤,亦入镇宅用之。

外台秘要∶治反
胃,吐食上气。

小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

又方∶三种射工即水弩子。

以芥子杵令熟,苦酒
和,浓敷上。

半日痛即便止。

又方∶治游肿诸
痈。

以芥子末、猪胆,和如泥敷上,日三易之。

肘后方∶治中风,卒不得语。

以苦酒煮芥子,敷
颈一周,以帛苞之,一日一夕乃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