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新加坡巨亏案例分析说课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新加坡巨亏

一.案例介绍: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 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 年的16 . 8 万美元猛增至2003 年的1 .

28 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 多倍,公司于2001 年12 月6 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公司几乎100 %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成为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取得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 0 03 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意在希望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利用衍生工具的保值和锁定价格的功能,降低其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石油交易的价格风险。但事与愿违,在2003 至2004 期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掩盖其交易事实,期间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订了期货交易场外交易合约即OTC 。陈久霖卖出看涨期权,赌注每桶38 美元。从2003 年下半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就开始交易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 万桶石油,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交易中获利。2004 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潜亏580 万美元,公司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希望油价能回跌,同时增加了交易量。2004 年第二季度,随着油价持续升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 万美元左右。而此时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决定继续延后到2005 年和2006 年交割合同。2004 年10 月油价再创新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交易盘口达5200 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剧增,面对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此母公司提前配售15 %的股票,将所得的1 . 08 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没想到从2004 年10 月以来国际油价一路攀升,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而根据合约,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每桶油价每上涨1 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支付5000 万美元的保证金,这导致新加坡公司现金流量枯竭,由于石油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的每桶55 美元,公司面对大量无法满足的保证金要求被遭逼仓,从2004 年10 月26 日起,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 . 94 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 . 6 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 . 54 亿美元。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已经没有足够资金来缴纳巨额保证金,最后不得不承认在石油衍生工具交易中蒙受了巨大损失。于2004 年12 月1 日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

参与期货保值是国际惯例,不保值则意味着风险完全暴露,在实际竞争中很容易被淘汰,国际市场环境迫使中国企业寻求期货市场,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企业参与期货保值主要目的正是回避市场风险。期货保值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之错并不在期货本身,而是在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在期货保值过程中抛弃了自己的初衷与原则,大规模投机期权造成巨亏,我们绝不能将投机损失与期货保值等同看待。

二、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陈久霖”事件分析及教训总结

(一)事件影响

1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案发后,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集团公司责令新加坡公司立即停止投机性石油衍生品贸易。锁定、关闭全部期权盘位,根据资金状况和油价走势适时斩仓,尽可能减少损失;集团公司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新加坡公司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严格规范资金使用和重大事项的处理,包括对外披露信息的审批程序。

2 .母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集团向其提供了1 亿美元紧急贷款,并就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重组事宜与淡马锡进行了接触。2005 年上半年,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提出债务重组计划并于5 月24 日对计划进行了修改。6 月8 日,新重组计划在债权人大会上获高票通过,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终于免遭清盘命运。

(二)案例评析

1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的期货损失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的处理不当,特别是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对冲交易来规避风险。在卖出看涨期权之后,没有预见到可能由此带来的巨额损失,进行对冲操作,而是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坐等购买人行使自己的权利,这样一来,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不仅仅损失了保证金,而且必须为购买人行使权利支付价款。

2 、在期货交易上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做了国家明令禁止不许做的事,参与场外交易大量持有没有对冲的期货,并且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

3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事件将严重打击末来一个阶段内国际市场对于中资股的信心,中资股信用危机可能由此产生。另外,这一事件将对中国内地企业海外上市造成不良影响,海外机构对中国内地企业挂牌多持观望态度。

(三)教训总结

1).社会风险意识不足是“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

1. 不完全的竞争环境使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尤其是国营垄断行业,长期依靠国家解决问题,企业逐渐丧失了对系统性风险的防御能力,相关企业管理层也养成淡薄的风险意识。中国企业跨出国门,直面国际竞争,在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企业很难适应新的竞争环境,企业管理层始终缺乏全面的风险管理意识,给企业发展留下隐患。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企业要全面考虑方方面面的风险管理,而我们的经验却远远不足,即使我们很认真去学习,但短期内很难如愿。

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事件发生之后,很多人认为公司风险制度不足。其实,由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风险管理手册》,无论是风险控制流程设置,还是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人员设置,我们都可称之完备,事实上在期货头寸处理过程中,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确实按照风险流程在做,遗憾的是越做越错,但要说风险管理制度不足缺乏有效依据。问题的关键是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由具备高度风险意识的管理人员来执行,而陈久霖本人并不具备这种素质。据《财经》报道,陈久霖本人始终认为自己没有违背风险管理规定,“亏损是指实际亏损,不是账面亏损,我们当时只是账面亏损。”风险意识十分淡薄。

2. 政府过度承揽风险弱化了社会民众的风险意识

改革开放20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20年。在中国经济市场化发育的过程中,国家处于稳定社会需求,对系统性风险大包大揽,使国内市场长期处于低风险运营状态。如此环境下成长的中国社会民众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足。

国内证券市场,投资者乐于追涨杀跌,整体投资理念不很成熟,市场对资金与政策过分依赖,每当股指大幅下挫都会引发社会恐慌,因为国内投资者缺乏风险承担能力,股指只许涨不许跌,国家监管部门疲于应付。社会民众以防范社会动荡为借口,强烈要求政府救市,报刊舆论跟风炒作,事实上政府最终每每被迫出面托市。从表面看来是政府保护了投资者,维护了社会稳定,但实际上政府行为养育了一批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者,误导了投资理念的形成。“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事件”之后,国内舆论谴责国际资本的不道德,纷纷猜测政府会否示意中石油、中石化接手“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与以往一样希望政府再度出面收拾残局。从“中国航油(新加坡)有限公司”事件的产生、发展、处理、讨论的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