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

合集下载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

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第一篇:新课标感受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听“曹培英老师专题讲座”有感开学初,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应邀为运城市的两千多名数学教师做了题为“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的专题讲座。

曹老师首先追溯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中“核心词”的历史演变,接着重点阐述了“数感”“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这五个“核心词”的内涵、教学误区、教学策略等问题。

数感,曹老师认为可简单地说成“是对数的感觉和理解”,数感可以数出来,读出来,算出来,估出来,用出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策略有:(1)观察:有序观察,选择对象,变换角度;(2)操作:学会画图,动手操作,自我释疑;(3)变式:变化形状,变化位置,变化大小;(4)辨析:同中见异,异中求同,精确分化;结合:形象与语言结合,数与形结合。

接着,曹老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经典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十个核心词在教学中的应用。

每位教师无不被曹老师渊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语言所折服,深感受益非浅。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下面谈一下我的个人感受: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培训心得体会培训中,我们分别听取了六位获得省数学德育优质课的老师讲的课及他们对自己的课所进行的案例分析,这两天的下午又听取了之前所听的7节优秀德育课例中的四位老师的案例分析,他们都阐述了在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哪里渗透了德育教育,又是通过哪些策略和方法进行渗透的。

在听取这几位老师的案例分析时,我重点结合听课记录上的内容,着重用红笔在德育渗透的教学环节进行了标记,并对是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努力在听报告的过程中尽量消化吸收,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前两天每一天的下午,上海静庵区的曹培英教授均对当天的5节课进行评课与总结,曹教授的总结我感觉是一针见血,直截了当,让我更是醍醐灌顶,感觉对于学科德育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其实在我们平日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课都在进行着德育渗透,只是我们并没有对它有个清楚明白的认识,还处于“相见却不相识”的阶段。

在第三天上午,又听取了济南的谢毅老师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德育实施纲要的解读,再一次加深了我对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反思这几天的学习收获,我感觉自己对于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有了如下的几点认识:1.数学学科德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听取了这么多的优秀课例及学科德育实施纲要的解读,我知道了,其实数学课本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是学科德育渗透的一个点,它或者是思维严谨,或者是理性精神,或者是数学审美,或者是这其中的两点或三点,爱国主义更是存在于每一个知识点中,爱国主义是所有学科教学中都具有的一个德育教育理念。

我们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其实都在无意识中给学生渗透了思维严谨、理性精神、数学审美、爱国主义,只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也并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这些德育精神。

像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平日里我们的教学只是教给学生怎样一位一位地去乘,每一步的得数为什么要写在这里,可能也渗透了一些像思维严谨、理性精神这样的德育教育,但更多的只是简单地教给了学生思考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可能学生并没有切实体会到为什么要这样做。

课标培训感受 再次感受“核心词”

课标培训感受   再次感受“核心词”

听会感受再次感受“核心词”2014年2月18日我参加了运城市小学教师教学交流活动,有幸聆听了曹培英教授对新课标的专题讲座《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

听了此次讲座,本人受益匪浅。

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完全理解课程标准。

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崭新的变化,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再结合在工作过程中的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一、从小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对于小学数学来说: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那么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曹专家这样讲解例如:运算符号“+”多以竖就是“加”,“-”少了一竖就是“减”“X”加号旋转45度就是“乘”,“÷”平均分就是“除”经过这样的讲解后,我相信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肯定不会说我把加法看成了减法,把除法看成了乘法来计算了。

二、培养学生的数感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让学生数学地理解和认识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怀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例如,一位学生家里收到8袋花生,如果出售可以换到多少人民币,就要估计每袋有多少千克,每千克是多少元。

又如,一位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墨水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这个过程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三、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

案例一:《上下、前后》教学片断师:现在的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瞧。

(播放①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②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生:红绿灯。

课标培训感受《学会在聆听中寻找自我修炼的路径

课标培训感受《学会在聆听中寻找自我修炼的路径

学会在聆听中寻找自我修炼的路径——听曹培英老师的讲座有感在网上、期刊中多次拜读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的文章,获益匪浅,却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聆听曹老师的报告。

2月17日非常感谢运城市教育局交流中心组织了全市13个县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交流活动,非常有幸地聆听了曹老师作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专题报告。

曹老师的报告运用大量生动的鲜活的教学案例阐述和深刻的分析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性,引领着我们每个学员再一次审视自己的学科知识积淀,也引领着我们每个学员重新定位自己,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把握教材,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境地,正如曹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聆听的全过程我都在不停地向自己发问,我的本体性知识是否健全?我在教学设计时有无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延时性?我有没有注意到教材内容的更新?曹老师的讲座与其说是个人研究成果的回报,还不说是对我们本体性知识的测试。

一、领回“走丢”的本体知识说到专业知识,曹老师认为具体可以分为三部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生涯,实践性知识确实每天都在不断积累;条件性知识由于需要考研、需要进行课题研究,的确也重新读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但本体性知识却早已被遗忘了很久。

说实在,相对于五年制师范出身的教师而言,我应该算是有比较好的数学学科知识,高中学过空间和代数,大专学过微积分和概率统计。

但从没意识到这些上位知识,与小学数学内容之间会有怎样密切的联系。

曹老师的报告将我再次带回到了大学的课堂,从对古典概率与统计概率概念的区别上,介绍了为什么在小学教学中要将“抛硬币”换成“抛纸杯”。

这个操作对象的更换会对概率的学习产生哪些深远而有意义的影响。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正月十七,我校全体数学老师有幸聆听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培方案” 小学数学骨干老师培训首席专家曹培英的课程标准解读——“十个核心词”的理论研究,感慨颇多。

20__〔版〕数学课程标准最大改变之一是由“双基” 〔根底知识、根本技能〕变为“四基” 〔根底知识、根本技能、根本思想、根本活动经历〕;“双基” 扩展为“四基” ,强调在注重数学“根底知识” 和“根本技能” 的同时,开展数学“根本思想” ,积累“根本活动经历” ;曹老师强调了新增的两基在目的上要实现:一要懂什么,会什么;二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三那么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目的了。

也就是说把“四基” 的含义在原“两基” 的根底上继续深化:根底知识重在掌握,起到奠基的作用;根本技能重在训练,它是初步的;根本思想重在领悟,它是关键,是核心的内容;根本活动经历要从实物、形象、表象入手,是直接的接触,让孩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改变之二就是原来课程标准的六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才能〕变为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p 观念、运算才能、应用意识、推理才能、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而且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 进展了充分的阐述,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开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 和一些在开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 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开展学生和指导教学。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词” 的理论研究》。

我没有参与学习,都是在网上找的资料,所以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和理解不透侧的地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详细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的意义. 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1. 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如用正方体表示:个、十、百、千。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1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寻求问题答案。

更重要的是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优化数学教学方式,精讲多练,在练习中使学生的思维活t/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费自己,才能教好学生。

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表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各种意见。

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2为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让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遵循课标精神,落实课程理念,真正把“双减”政策下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到实处。

20xx年5月11日,我校数学教研组所有老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的线上培训活动。

本次培训中曹教授通过解读“小学数学的教学改进”——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中提出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工作,我们在教学时是否真正的做到了这两点呢?曹教授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点无大小、线无粗细以及用点表示小数,数形结合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只有真正做到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吃透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在讲座的最后,曹教授总结了教学改进的“秘诀”:既要将两个吃透与教学经验有机结合,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检验理论。

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术语面前,在眼花缭乱的教学口号面前,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心得体会
曹培英小学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学校特色丰富,以小学数学教学为重点。

最近,学校开展了一项有关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与同学们一起参与了这项研究,获得了多种有价值的改进意见。

首先,我们认为,数学课程应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而不仅仅是一种乏味的知识传授。

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游戏、模拟和探究,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其次,数学课程应该立足于学生,老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并给学生合理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引导学生以质疑思维的方式挖掘并理解数学课程中的知识点。

此外,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练习中,老师应该不断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水平。

努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收获与快乐,而不应只把重点放在分数上。

最后,数学教学应强调体系性,把课程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去辅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参与此研究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改进不仅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教学,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按照以上的研究结果,努力改进小学数学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更大力度去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他们获得更多知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能力。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读书交流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曹老师这本书非常适合专业知识不足的数学教师细读,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读起曹老师的这本书感觉有些吃力,里面的有些内容有所不理解,但是读书如用餐,细嚼慢咽后方觉其中的美妙滋味。

以下是我读完曹老师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一、什么是十大“核心词”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刚刚知道数学课标里居然有十个核心词时真的特别惊讶,核心词居然有这么多?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词确实是有点多,但仔细看来,每个核心词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意拿出一个核心词,脑海中联想其相关知识或是教学案例后,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反复学习、领会课标中的十大核心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核心词”的解读1.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己必须真正地、深入地解读数感。

但有关“数感”过于学术性的阐述又让人读起来吃力。

因此当看到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现在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头脑关于数感的认知中突然明朗了。

读到曹老师关于数感的介绍后,回想自己教授《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时,真的是掉入了误区--将“数感”与“量感”相混淆。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几种方法:“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算”出数感与“估”出数感、“用”出数感。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习体会上周,我们在沂南参加了名师中国行小学数学特色课堂教学研讨会,也让我们有幸聆听了曹培英老师带来的精彩报告——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研究。

曹培英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为我们讲解:一、什么是核心素养;二、核心素养的框架;三、核心素养的主要功能;四、核心素养的演变与反思。

通过这一次的培训让我学习了许多理论知识,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我羡慕这些特级们,他们用心去上每一节课,无论成败;他们会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写下来,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他们敢于创新,敢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验证。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数学核心素养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要解读数学核心素养,这直接关系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一堂数学课的成功与否:无论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或模式,应更加关注自已的教学是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也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会让学到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转变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积极思考,精心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考虑,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数学意识,形成良好数感。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

4、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

5、培养数学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

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

工作十一年,参加无数各种各样的观摩学习活动,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一次心灵的升华,所以,我很珍惜这次到福州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示范课观摩交流活动。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程合琴2月16日,我参加了2014年运城市小学教师教学改革交流活动,聆听了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教授的讲座。

曹教授以“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为题,主要解读了课程标准的四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

曹教授先回溯了核心词的演变历程,从清末的熟习日用计算(两个核心词),到小学数学(1978年)4个核心词,到义务教育教学(2001年)的6个核心词,最后到2011年的10个核心词。

让我们了解了10个核心词的大致发展脉络。

接着曹教授解读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数据分析观念四个核心词。

在每一个核心词的解读中,曹老师都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概念的理解,二是现实教学存在的实践误区或认知偏差,三是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在理论讲解中结合生动的教学案例,既有深度又有高度,既精辟又透彻,给人引领与提升,让人豁然与思考。

下面就这次学习并结合市教育局领导的发言谈几点体会:一、正确认识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

曹教授在阐明课程标准中数感的定义后,先后举了“估豆子”、“估纸”、“估人民币”“张北贵一抓准”的案例,让我们认识到一些教师对数感的认知偏差和实践误区,最后举了一位老师“数千字文”的教学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素材。

曹教授还简单介绍了几个如何培养数感的策略,如: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在计算中培养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感等。

“数学源于生活,又寓于生活”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

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

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心得体会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心得体会

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心得体会读了曹培英老师编著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一书,颇有收获,此书是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十个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一个核心词一章。

其中谈及到了十个数学核心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本书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这十个核心词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剖析。

不仅让我能够重新全面、正确地理解这些核心词,也对这些核心词的教学落实,提供了操作的可行性建议,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较高的参考价值。

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的几点体会: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教师在平常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3、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使学生达到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

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实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理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下面我就学习中的一点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数感的感悟。

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词语,早在1954年美国数学家就提出了数感,而我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了。

最新课标培训-听《曹培英报告》感悟

最新课标培训-听《曹培英报告》感悟

课标培训,听《曹培英报告》感悟我有幸去盐化高中参加为期三个多小时的学习,听了曹培英老师关于《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词的实践》的讲座,他是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从核心词展开,风趣生动的向我们诠释了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听后收获颇多。

当天下午,曹老师主要从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理论与实践的断层两方面,让我们理解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变化——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教学观和教学方式的整体改革。

由于培训时间短,能力有限,我对新课标的理解还不是那么透彻和完整,但是,我还是就学习中的体会做如下的一些总结。

一、新课标定位上最大改变是:1、“双基”扩展为“四基”,“两能”转化为“四能”的重要调整。

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得到一定的肯定。

理解+记忆,铺垫+变式……回归结果与过程并重的理念。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设计思路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特色。

本次修订更加注重数学的学科特性,但也十分突出对儿童数学学习的关照,几乎所有内容的调整和要求改变都是甚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实背景、身心特征、学习规律而进行的,是对儿童的服从。

2、“六个核心词”的增加到“十个核心词。

新课标提出了10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意识是新增加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据分析观念是名称或内涵发生变化的。

学段划分上统虑九年的课程内容,体现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在各学段中国,都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性。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听曹培英老师讲座课标有感

听曹培英老师讲座课标有感

听曹培英老师讲座有感生命因思想而精彩,人生因教育而美丽。

这次开学第一天就非常幸运地聆听了曹老师作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课程标准若干核心词的实践》专题报告。

曹老师的报告运用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从新课程的改变,核心词的“演变”,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等几个方面作出了生动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引领着我们每个学员再一次审视自己的学科知识积淀,也引领着我们每个学员重新定位自己。

在对“数感”的解读中,曹教授指出:纵观我们的数学教学,数感培养从来存在,提出来是为了让我们在工作中,做到从自发走向自觉。

在以往的教学策略中,我们在数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等相关教学中都能做到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数感。

也就是说:数感首先是数出来的;并且,读数可以读出数感,写数可以写出数感,数感还应该是算出来的、估出来的、用出来的。

曹教授尤其指出: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务必理清数感与量感的联系与区别,虽然数总以特殊的量为载体,但是,一定要排除量的负面干扰,关注最直接的数感的培养。

这一点,让我们深思。

只有认识了数感的本来面目,就不难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数感的建立、发展与练习巩固,就显的十分平常,相应的教学措施也就不必煞费苦心,另辟蹊径了。

在对“符号意识”的解读中,曹教授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让孩子亲近符号,理解、接受符号。

在这一板块中,曹教授对于“+”、“-”、“×”、“÷”四种运算符号的形象性教学建议,对于“=”、“>”、“<”、“≈”、“≠”等关系符合的联系性教学建议,都令我们很自觉的进行反思:教学时,我们应怎样把数学的科学性,符号的“形象性、简缩性、约定性”,和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三者之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呢?在“数据分析观念”中,曹教授指出统计活动的统计有待增强,应重视统计数据的分析过程,也就是说,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数据中蕴含着很多信息,但图的直观性也可能产生误导。

我们教师要有一颗不断探索的心,我们要不断的去探索,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形式和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快乐的学习数学、爱上数学、会用数学,进而用数学收获成长,用成长去幸福他们的人生。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读曹培英的《计算教学》有感政和县澄源中心小学范柳青 2014年6月今天有幸在营东小学通过远程系统,聆听了上海曹培英老师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

曹老师从以下几点讲解了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的重要性:(一)运算意义的教学积累感性认识,理解运算含义。

概括感性认识,明确运算意义。

1、加减运算的意义加=合并和=一共2、同数连加: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如:每组5人,3组一共多少人?关键在于自己正确的选择运算3*5 5个3相加 5*3 3个5相加(二)运算法则的教学1、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例:12-7=?“互逆发”——想加算减“破十法”——拆被减数“连减法”——拆减速“转化法”——差不变2、推导方法的多样性以“分数/分数”“归一法”“转化法”“还换法”3、把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为例两位*一位(不进位)两位*一位(进位)多位*一位中间有0的数*一位数末尾有0的数*一位数4、循理入法,以理取法可能性:计算法则是计算操作过程的程序化,逻辑思维过程的规范化。

必要性:理解记忆的重要,灵活运用的重要。

如:两位数+两位数的教学通过操作实例,感悟算理4()+()3————8 15、揭示计算法则的实质与联系6、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提高练习效率。

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三)运算性质的教学(四)口算能力的培养(五)估算能力的培养(六)计算的趣味性和思考性以趣促思,以思引趣1、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有趣——乐趣——志趣2、揭示数学的内在魅力数学的内在美如正方形数:4 9 16 25 36 49……数学的人文性. . . . . .如1/7=0.142857 2/7=0.285714 ……6/7=0.857142“角谷问题”:一个自然数,如是偶数除以2,如是奇数乘3加1,如此计算,总能得到1。

13—40—20—10—5—16—8—4—2—13、穿插趣味性思考练习用扑克“算24”。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有感《 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

听曹培英教授讲座有感《 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

培训体会听曹培英教授讲座有感——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解读我有幸参加了2月16日在盐化中学开展的全市小学教学改革交流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曹培英教授给我们做了《核心词的“演变”与实践的解读》的讲座,是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从核心词的“演变’,风趣生动的向我们诠释了新课程标准变化的理念及精髓。

下面就我学习中的体会做如下总结。

一、曹教授首先出示了“引言”。

在引言中谈了课标定位上的的最大改变是:“双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

四基: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核心词的“演变”。

其最初的形态是在清末时期,小学算术的两个核心词是:日用、计算,50年代“日用计算”仍具合理性,然后提出质疑, 100多年过去了,难道还要回归油盐柴米的计算?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知识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吗?并举出一些看似“屠龙之技”的例子,如量角、求三角形的面积等,使我们明白联系生活的目的是帮助建构知识意义,促进理解和培养应用意识,同时还要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

三、对核心词进行讲解。

曹教授分别对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这几个核心词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对“数感”的解读。

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如打球要有球感,音乐要有乐感一样。

曹教授给我们举了一些很形象的例子,如:姚明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他在NBA赛场上,大家都看到他一个个漂亮的投球、一个个漂亮的动作,这都是跟他的球感分不开的;还有歌手,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音乐细胞,具有较强的音乐感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五音不全,也就是说他缺少音乐感,你想说他要成为一个歌手那就是做白日梦一样,就是让他唱一首普通的歌曲都很难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的对数感的认知偏差:曹教授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1.有关数数的例子。

曹培英培训有感范文

曹培英培训有感范文

曹培英培训有感范文在网上期刊中多次拜读著名特级教师曹培英老师的文章,获益匪浅,却一直没有机会当面聆听曹老师的报告。

这次山西省数学年会上,曹老师作的《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专题报告。

曹老师的报告运用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从“课改背景下教师本体知识调研、课改背景下教师本体知识的缺失、怎样认识数学学科特点、面对‘缺失’我们怎么办、哪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几个方面对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数学素养的重要性,作出了生动的阐述和深刻的分析,引领着我们每个学员再一次审视自己的学科知识积淀,也引领着我们每个学员重新定位自己,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必须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

唯有如此,方能准确把握教材,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尴尬境地,正如曹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的那样:“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内容分类教师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实践性知识(教学经验)我国的“传统观念”:“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桶论”→“活水论”→“找水论”量→质→方法研究的缘起本体知识:十多年被大家遗忘的角落教学困惑:很多源于本体性知识缺失“迄今为止的课堂,大多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去学科’的课堂改进至少是一种缺失,不了解、曲解学科本意的改进甚至是一种危险”附眼下备课的重点——过程设计:引入的设计、激趣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对话的设计、课件的设计……不应忽视的内容——内容挖掘:探究的思路、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内在的规律、结论的验证……曹老师报告的大概内容:聚焦热点反思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从教学的有效性谈起1. 有效性——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

2. 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国际视阈。

3.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本土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成功,先学后导,师生情感每一项做到极致,都能提高有效性。

浅谈曹培英老师的深度学习 马晓凯

浅谈曹培英老师的深度学习  马晓凯

浅谈曹培英老师的深度学习寒亭区实验小学马晓凯在峡山双语学校,特级教师曹培英向我们做了“深度学习的实践与反思”的讲座。

曹老师用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是深度学习?”以及“怎样进行深度学习?”。

一、背景不管是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还是从核心素养到深度学习,都是为了回应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育人价值。

每节课都应自觉审视他的学科育人价值,数学课堂学习价值偏离往往不易察觉。

曹老师通过培养数感为例,告诉我们很多老师往往对数感与量感部分,而一些大数应该靠概念推出数感。

数学应该依靠推理获得正确结论,有时无法也无需实验检验。

只知眼见为实恰恰是理性思维缺失的表现,我们应该注重数学的育人价值。

二、深度学习的含义1、计算机领域的深度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学习应该深入到计算机领域,由学习的规则。

通过计算机而生成学习的原理。

2、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曹老师谈到深度学习应该包括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三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有挑战、有意义。

让学生达到高投入、高认知的水平。

三、深度学习身在何处1、教育理论学者的诠释。

深度学习中的“深”应该是在人的心灵里,在人的精神境界上,在系统结构中,在教学规律中。

郭华教授的诠释告诉我们理论层面能给我们以启发,但实践层面难以指导操作。

2、基于学科实际的诠释曹培英老师谈到数学的落脚点。

首先,深在内涵和本质上,着重数学中之所以然的解释和数学思想的感悟。

其次,应该在过程与方法上,包括知识和学习的过程方法。

其实不管哪个落脚点,都应从理解起步,只有学生理解了才能达到深度。

3、学习深度的水平刻画曹培英老师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告诉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几何意义,甚至可以进行算理的推导,让学生达到真正的深入学习,而一些合情验证是没有必要的,再给知识下结论的时候,应该将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相结合。

凸显区别,防患未然,最终使学生从理解起步,走向深度学习。

2022年6月17日曹培英讲座克与千克心得体会

2022年6月17日曹培英讲座克与千克心得体会

2022年6月17日曹培英讲座克与千克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克与千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的内容,是学习质量单位“吨”的根底。

“克”和“千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曹培英结合教材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经历为根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猜、掂、比、称等活动,使学生详细地感知,从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

曹培英不但精心备课,课件制作巧妙,而且课前准备充分,不仅有足够的2分硬币、回形针、黄豆、鸡蛋、盘秤等教学具,还让学生带回一些用克或千克作单位的物品,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时,曹培英运用情境教学法,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苹果让学生说哪个重、哪个轻:再通过猜两个大小相当苹果的重量,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并让学生掌握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在建立克与千克的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找生活中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并分别用手掂一掂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说说感觉怎么样,加深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性认识,知道克和千克的关系,强化1千克=1000克。

这节课板书简明清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曹培英特别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研如何评课——听曹培英教授讲座心得体会铁金梅听课评课,在学校教学中工作是最常规的教研活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公开课、研究课、观摩课等层出不穷,而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

然而我们平时较多地关注“上课”、“说课”、讨论“好课”的标准、“好课”的设计与落实,较少把我们的视点聚焦于“评课”方面。

曹教授说,评课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课的目的在于“增值”,而不是教师水平甄别,主要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评课的标准趋向多元化,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以教促学,以学论教,把普适性理论置于具体背景中诠释,要允许老师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

3、评课的作用重在诊断。

4、评课的方式强调对话,评课过程应是一种沟通、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

5、评课的成效需要行为跟进,才能外显隐性感悟,实现自我超越,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体现评课成效。

曹教授还说评课视角多样,不仅有教学分析视角、学科分析视角,还有专题分析的视角,评课不仅要评老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我校开展教研活动多年来,如何评课、怎样才能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课堂效果等一序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作为数学教研组长的我。

最近一个月来我反复观看曹教授的讲座(DVD光碟),使我茅塞顿开、受益非浅。

从事教学工作迄今已有23年,这23年中,我听过的公开课不少,参与评课活动也不少,被人评课也不少。

对于怎样评课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记得有段时间,凡评课,老师们就只讲好话,场面话,美其名曰:要充分肯定优点,发掘闪光点。

评课就是唱赞歌,老师们在评课中纷纷表示自己要向上课老师学习,好像不这样就是不虚心好学,就是夜郎自大,这样的评课对老师的专业成长帮助不大。

于是领导们发话了,这样不行,以后评课重在讲缺点,不能粉饰太平,又美其名曰:为了互相提高,少讲好话、空话、套话,尽量“鸡蛋里挑骨头”,多说不足和缺点。

于是乎,老师们评课一张嘴就说:优点“我”就不讲了,主要讲讲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一个教研组十几二十几个人,评课几乎成了批斗会的代名词,老师们精心准备的展示课到最后简直一文不值,心情也越来越沉重,难过、压抑一阵阵袭来,仅有的一点自信就这样被击垮了,有的老师口头上说多谢赐教,可一转身就眼泪盈眶,老师们渐渐害怕起上公开课了,于是出现了摊派上公开课。

事实证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性、创造性、不确定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教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

创造性地开发教育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理结论,要善于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跳起来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绝不和盘托出。

这样才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价数学课呢?通过听曹教授的讲座。

我认为评价一节课既要看学生,又要看老师。

一看学生: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体验、感受、经历数学学习体验过程,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什么?得到哪些有助自于身发展的能力;“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冯恩洪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

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

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课堂教学也如此。

二看老师: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有利于与学生愉悦地进行学习交流、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是否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是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

是否关注了课堂上的生成。

也就是说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得看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其次,看老师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再次看老师是否实施有效性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益,让教师教得轻松而学生学有所成,正是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

课堂教学中,要用最少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必须实施有效性教学;要提高课堂效益,就应当彻底改变“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到课下都必须具有主动性,而教师成为导学、助学和促学者。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重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让学生想思、想学,并能在取得成功中愉快地学习。

创设一个恰当的、富有情趣的、启迪性的、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开动学生脑筋、美化学生心灵、提升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实施有效性教学,需要充分关注让学生怎样主动学、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多少、能否应用、能力达到了何种程度。

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才能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所以,评课者还应该做到:第一、评课要有准备,切忌信口开河。

评课时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听课时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使之上升为理性的东西。

听课时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或经验,评课时要对这些看起来似乎是各种独立的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还必须注意那些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本质问题。

第二、评课要有重点,切忌吹毛求疵。

评课的重点应主要围绕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堂教学组织结构、课堂基本信息传递结构、学生思维活动的密度和质量、教师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不要在琐碎问题上吹毛求疵。

有的老师在听课时往往抓不住课堂教学中的要害问题,总喜欢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性错误抓住不放,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会严重的伤害教师的自尊心。

第三、评课要全面衡量,切忌以偏盖全。

我们在听课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教师在某一方面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令人赞叹不已。

例如粉笔字写得漂亮、简笔画栩栩如生等。

这些突出的优点会使听课者产生一种愉快的心境。

相反,有时候也会因为授课教师存在某方面的缺陷,给听课者一些沮丧失望的心境。

这种愉快和失望的心境使人对其他他问题也会带上相同的感情色彩,产生“一好遮百丑”或“一丑遮百好”的心理感觉。

因此评课时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情用事,以偏概全。

第四、评课要因人而异,切忌程式化。

评课的角度和深度要根据被评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第五、评课要实事求是,切忌片面性和庸俗化评课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敢讲真话。

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指出错误。

现在评课中的庸俗化现象比较严重,只谈成绩不谈缺点,或者对一些明显存在的缺陷,讲一通模棱两可的话,甚至把缺点也说成优点,讲假话,吹棒。

这些评课中的不正之风,无论对授课者本人,还是对于参加评课的其他教师,都是十分有害的,要坚决反对。

第四、评课者要不断学习,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

当今时代,小学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确实有缺失的现象,这样阻碍了老师们的备课、授课、评课。

小学数学的本体性知识就是小学数学知识。

只有学习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服务于评课。

我们有时更多的注重数学的形式,却忽略了本体性知识。

一部分老师、或领导或评课者,只注重某一学段的知识,却没有把小学阶段的所有数学知识贯穿起来,造成顾此失彼的错误现象。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多考虑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加强学段之间的研究。

想法接触一些初中的数学知识,这样有助于自己站在一个高起点来研究教学。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范围和小范围的梳理,即大至把握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小至各年级、各学期、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熟记于心,应用自如。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

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总之,我们教学生常以鼓励为主,学生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想学生说出更精彩的答案,我们也通常是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

其实人都是这样,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老师亦然。

因此我觉得我们评课时首先要挖掘亮点,无论怎样的一堂课,都有其闪光点,我们要善于抓住师生思维的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再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并考虑选择老师易于接受的方式,体谅优先。

就像曹教授说的那样,评课要充分挖掘亮点,突出重点,避免吹毛求疵,挑剔、苛求并非严谨,宽容才是大气,要克服“官气”“流气”,力求深入浅出,我个人很赞同。

课堂因师生个体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一堂好课呢?有人说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的常态课,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就是好课;有人说少教多学,学生该听的都听进去了,该做的都做好了,该想的努力想了,该说的尽情说了,学生学得愉快,这样的课就是好课等等,不一而足,真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所以我觉得评课时,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我们应该尽量维护老师的尊严,体谅老师的心理感受,语气委婉些,相信我们的老师能一点就通。

评课过程就是一种沟通、交流的专业对话过程,我衷心希望所有的老师能享受这一过程并从中获得专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