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徽菜介绍
第九讲徽菜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徽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独具一格,自成一体。
徽菜源于白云深处、群山之间的徽州,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清朝中、末期达到鼎盛。
徽菜是徽州六县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
伴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
徽菜的代表菜品有黄山臭鳜鱼、问政山笋、黄山毛豆腐、石耳炖鸡、茶笋炖老鸭、清蒸山鹰龟、火腿炖甲鱼、徽州一品锅等。
千年徽菜独具三大特色即重油、重色、重火功。
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三大特色。
第一“重油”,是指徽州人十分了解各种油料的特点,也十分讲究各种油料应用的技巧。
比如炒制绿叶蔬菜,先用素油下锅,高温杀青,以便蔬菜快熟,保持本色,炒熟之后,略施荤油收锅,使得菜肴软糯,口感更觉美好。
如果是煎炸食物,则改用茶油或麻油,保持食材内部水分,使菜肴显得形美色靓。
制作凉菜,只用小磨麻油适当浇淋,便觉香气扑鼻,味爽可口,夏天去火去热,冬天不易上冻。
至于徽菜的重头戏即炖制汤菜,一般都用火腿佐味,而不是另外加油。
“菜油炒、猪油烧、麻油浇”,这一套综合用油的操作方法,集中体现出徽菜工艺讲究用油的原则和水准。
再说徽菜的“重色”。
徽州擅长红烧,擅长着色。
人们烧菜、卤菜,或者烹制动物蛋白、脂肪含量高的菜肴,往往利用白糖冰糖调味,原汁酱油上色。
属于粗纤维食材,木质糖含量较高的食材,比如茭白、萝卜,如果需要着色,甚至不用酱油而干脆用酱。
但是徽菜“重色”的真正含义,至少还有下面三层。
其一是讲究各种菜肴之间的色调组合。
在上桌的多个菜看中,尽管红烧的荤菜常成为中心,红色常常成为主色,但是少不了其他多种菜肴颜色的间隔、错落和搭配。
徽菜讲究的是:“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一菜各显一色。
”其二是注重食材的本色,注重以色选材,以料定色。
青是青,白是白,黄是黄,红是红,大量的菜看都以食材本色为重。
例如烹制“荷包鲤鱼”,可以蒸,可以炖,唯独不能红烧,因为荷包鲤鱼本身的红色非常艳丽,如果红烧就会破坏它的本色,岂不可惜!其三是讲究主料与主料、主料与辅料的本色搭配、异色组合。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豆制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臭干、千张、豆腐果、油炸泡、素鸡(用酱油、千张包扎成卷)、豆腐皮、豆腐脑等。
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县、屯溪的酱油干驰名省内外。
芜湖市的煮干丝,合肥的油炸臭干子是著名风味小吃。
另外豆制品也可同鱼、肉一起制做成可口的荤菜,如:鱼头烧豆腐、银鱼煮干丝、干子炒肉丝(片)、豆腐(干子)烧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皖北地区是指淮河以北的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一带。
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与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带如蚌埠、淮南等地又与其有相似之处。
主食——皖北是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群众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是收啥吃啥,随季节而异。
在麦收季节皖北俗语有所谓“滚子响,鏊子热”,群众日常吃的主要是麦面制品,有馍馍、烙饼、煎饼、油饼等。
烙饼更是群众喜爱的食品,制法吃法多种多样。
在收杂粮的季节,多吃杂粮制品。
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农村杂粮和米饭兼吃,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餐次为一日三餐。
一般农村是两稀一干,如:早餐是红芋汤或杂面糊、稀粥,午餐吃干馍、豆杂面条汤,晚餐吃山芋疙瘩汤。
也有吃两餐的,干稀搭配,如:利辛县一带早上吃馍或卷子粑粑、大饼,喝稀粥(红芋粥、面条、疙瘩汤等),中午吃面条或馍,晚上天黑就人睡,不再吃东西。
徽菜饮食文化了解徽州饭店的餐桌礼仪
徽菜饮食文化了解徽州饭店的餐桌礼仪徽州饭店是中国徽菜餐饮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餐桌礼仪成为了人们热衷学习的对象。
本文将介绍徽菜饮食文化的特点,并详细探讨徽州饭店的餐桌礼仪,让读者全面了解徽菜文化和宴会礼仪。
一、徽菜饮食文化的特点徽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以其讲究原汁原味、口味独特、讲究色、香、味、形的特点而闻名。
徽菜以其独特的烹调方法和选材讲究,广受人们的喜爱。
在徽菜饮食文化中,讲究四大菜系,即淮菜、徽菜、宣菜和皖菜。
每个菜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做法,展示了徽州人的独特智慧和饮食文化。
二、徽州饭店的餐桌礼仪在徽州饭店就餐时,了解其独特的餐桌礼仪是必要的。
徽州饭店注重品味和传统,它的餐桌礼仪常常带有浓厚的徽州风格和历史文化。
1. 入座礼仪在徽州饭店,客人们一般会事先预定桌位,到达饭店后需要向服务员报到,然后按照主人指引入座。
在入座时,一般女士会优先入座,男士绅士风度地让座行礼。
入座后,客人需要等待服务员上菜,不可随意动筷。
2. 点菜礼仪在徽州饭店用餐时,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需求点菜。
但要注意的是,徽州饭店通常以小份为主,所以一般会点几个主菜和几个小菜。
在点菜时,可以向服务员咨询或者根据饭店的特色推荐选择菜品。
3. 用餐礼仪在徽州饭店用餐时,需要注意以下礼仪:- 使用筷子:用筷子夹菜时要用指尖,而非全手握住筷子。
同时,在夹起菜品后,不要将筷子垫在碗缘上,更不要用筷子敲击碗储菜。
- 品味主食:徽州饭店的主食一般是米饭,可以用勺子舀起。
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可大声喧哗。
- 喝茶礼仪:徽州饭店通常会提供茶水,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品茗。
品茶时要握杯底,轻抿小口,不可用咂嘴的方式喝茶。
4. 结账礼仪在结束用餐后,需要结账离店。
在结账时,可以等待服务员来收取账单,然后按照自己的支付方式进行结账。
在结账时,要保持礼貌和耐心,不可大声争吵或对服务员发脾气。
三、徽菜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徽菜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徽州饭店独特的代表,对于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弘扬徽州地方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徽菜独特品味徽州的地域特色
徽菜独特品味徽州的地域特色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
徽州是徽菜的发源地,在徽州地区,徽菜凭借其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品味,成为了当地的代表菜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徽菜的独特品味以及徽州的地域特色。
一、徽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徽州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处江淮汇流之地。
该地区地势复杂,有山有水,土地肥沃。
同时,徽州还有湖光山色等自然风景资源。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徽州成为了徽菜独特品味的滋养之地。
二、徽菜的发展历程徽菜的发展可追溯到徽州文化的形成时期。
徽州自古以来就是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之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
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徽州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催生了徽菜的独特口味。
徽菜的发展经历了徽商文化、徽州官府文化等多个时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味。
三、徽菜的特色与品味徽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脍炙人口。
徽菜注重色、香、味的协调,强调菜肴的极致呈现。
徽菜的品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口味鲜美:徽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口味鲜美,不偏不倚。
徽菜崇尚自然,以原汁原味的菜肴为主,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本风味,不加过多的调料和香精。
2.注重烹调技巧:徽菜烹调注重火候和时间的掌握,讲究烹饪细节。
徽菜的制作工艺独特,有煨、炖、炖焖、卤、炝、焯、焗、蒸、煮、烹、炒等多种烹调方式,使得菜肴更加鲜嫩可口。
3.讲究刀工:徽菜的制作过程中非常讲究刀工,经常有“百刀不争锋”之说。
刀工巧妙的处理使得徽菜的造型独特、美观,增加了食欲。
4.独特的食材搭配:徽菜注重食材的搭配,常常将豆腐、山珍、野味等天然食材与猪肉等动物性食材相结合,以丰富的配料及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制作出一道道引人入胜的佳肴。
四、徽州的地域特色与徽菜的关系徽州地域特色与徽菜的品味紧密相连。
徽菜独特的风味正是受徽州地域的影响而形成的。
徽州地域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分明,使得这里的食材独具特色。
徽州地区的农田环抱山水,这种环境孕育出的食材品质好,口感鲜美,也为徽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安徽美食的调研报告
安徽美食的调研报告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经过对安徽美食的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特点:首先,安徽菜以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安徽菜讲究选材考究,采用原料多是当地的名优特产,如徽州绿毛蟹、铜陵鳙鱼等。
烹调技法上追求原汁原味,注重保留食材的原有营养和口感。
同时,安徽菜的色香味俱佳,追求“四绿”的色调,即淡绿色、嫩绿色、翠绿色和墨绿色,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其次,安徽菜注重炖煮和蒸煮,注重炖汤保留食材的鲜香。
安徽菜以炖煮为主,擅长将不同食材炖煮在一起,使其汤汁醇厚,味道更加浓郁。
安徽菜中的炖菜以原味为主,选用带骨肉类、海鲜和菜肴等进行慢慢炖煮,既能保留食材的鲜美,又能增加口感。
同时,安徽菜还善于蒸煮,将食材放入锅内蒸煮,做出的菜肴鲜嫩可口。
另外,安徽菜注重食材的刀工和调味品的匹配。
安徽菜追求食物的质地和口感,注重对食材的刀工处理,使其更有嚼劲和口感。
同时,安徽菜注重调味品的使用和匹配,如酱油、盐、醋、胡椒等,以及独特的调味品——“蘸料”,如花生酱、糖蒜等,调味品的合理使用和搭配,使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最后,安徽菜以独特的美食小吃和糕点闻名。
安徽拥有丰富的美食小吃和糕点,如徽州烧香鸭、宣城草地头鸽蛋、铜陵炒肝、巢湖焖面等。
这些小吃和糕点制作精致,风味独特,口感鲜美。
据了解,安徽的糕点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如徽州还有“益春堂”、“黄三元”、“万师傅”等糕点老店,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综上所述,安徽美食以原汁原味、色香味俱佳而著称,主要以炖煮和蒸煮为主,注重食材的刀工和调味品的搭配,并以独特的美食小吃和糕点闻名。
这些特点使安徽美食在丰富味道的同时也彰显了安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菜特点
安徽菜特点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菜系也被分为八大菜系。
其中川菜以麻辣为主,粤菜于甜为主。
回家也是抱着在斜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主要起源于徽州。
比较常见的就有红烧臭阙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等。
都是一些让人垂涎欲滴的食物。
那么安徽菜的特点是什么了?就让我们通过下文来进行了解吧。
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徽州源于南宋时期的徽州府(现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组成),徽菜是古徽州的地方特色,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徽菜独有的味道,由于明清徽商的崛起,这种地方风味逐渐进入市肆,流传于苏、浙、赣、闽、沪、鄂以至长江中、下游区域,具有广泛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度居于八大菜系之首。
代表菜品:徽州毛豆腐、红烧臭鳜鱼、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等。
宋高宗曾问歙味于学士汪藻,汪藻举梅圣俞诗对答“雪天牛尾狸,沙地马蹄鳖”。
牛尾狸即果子狸,又名白额。
据《徽州府志》记载,早在南宋间,用徽州山区特产"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做菜已闻名各地。
徽菜起源于徽州府城歙县(古徽州),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徽菜在绩溪继续进一步发展。
安徽省绩溪县被授予中国徽菜之乡称号,每年均举办国际徽菜饮食文化节。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
菜系特色取材徽菜的烹调方法上一是就地取材,以鲜制胜。
徽地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就地取材使菜肴地方特色突出并保证鲜活。
二是善用火候,火功独到。
根据不同原料的质地特点、成品菜的风味要求,分别采用大火、中火、小火烹调。
三是娴于烧炖,浓淡相宜。
除爆、炒、熘、炸、烩、煮、烤、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
四是注重天然,以食养身。
徽菜的原料,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徽州地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物产丰盈,盛产茶叶、竹笋、香菇、木耳、板栗、山药和石鸡、石鱼、石耳、甲鱼、鹰龟、果子狸等山珍野味,著名的"祁红"、"屯绿"是驰名于世的徽州特产。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安徽饮食文化大体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类,总体上讲究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同时又各具特色。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常识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安徽饮食研究报告
安徽饮食研究报告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安徽的饮食文化也是独特且多样化的。
本篇报告将重点介绍安徽的饮食文化,包括传统菜肴、特色食材以及烹饪方法等方面。
首先,安徽的饮食文化以淮扬菜和徽菜为主要代表。
淮扬菜以清淡、细腻、鲜嫩为特点,注重原汁原味的烹调方式。
典型的淮扬菜有狮子头、盐水鸭等。
徽菜则以其独特的烹调方法和独特的口味而闻名,例如毛豆腐、徽菜薄饼等。
这些菜肴都注重色、香、味的搭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安徽的特色食材丰富多样。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徽州瑶柱、徽州绿茶和徽州火腿。
徽州瑶柱是由鲜瑶柱经过精细炮制而成,口感鲜嫩、味道鲜美,是安徽菜肴中常用的配料。
徽州绿茶则以其碧绿的外观和清香的味道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绿茶之王”。
徽州火腿是由纯正的脑髓肉制成,经过长时间的腌制和风干,口感香醇,颇具口感。
最后,安徽的烹饪方法也是独特多样的。
其中最受欢迎的要数红烧、烧炖和蒸煮等。
红烧是将食材用猪油炸至微微发黄,然后加入酱油、糖等调料炖煮而成,口感鲜嫩、味道浓郁。
烧炖则是将食材和调料先拌匀,再用小火慢慢炖煮,使其汤汁更加浓郁。
蒸煮则是将食材包裹在粽子叶或荷叶中,加盖蒸锅蒸煮,使其保持原汁原味。
综上所述,安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传统菜肴、
特色食材和烹饪方法都为安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安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相信通过对安徽饮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安徽徽菜文化是指以安徽黄山西坞(硖石)、芜湖为中心,融合池州古茗、桐城糳吉、泾县佛蒙特及以常山面传统传统得来的各地特色后所形成的地方性的中原性的徽菜特征。
安徽徽菜文化以其新颖的烹饪手法、菜式精致、口感独特而闻名,具有天时地利人和
的理念。
它以其“四明灵”厨艺而独具一格,以精致、细腻、敏锐、时尚为特色,把鲜味
和美滋滋的滋味融入一起,烹饪和制作菜品立体生动,美味可口,香气浓烈,具有一定的
营养价值,成为许多文化保护者引以为傲的文化象征。
安徽徽菜由粥、汤、拌、蒸、汆、煎、炒等七大烹饪方式组成,以糳子、蒸串、祖安
菰子、蒸七宝、炸泡饼、扒鸭、熬醇酒等为主,是名副其实的“安徽文化烹饪技术”,是
安徽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徽菜文化融合了传统泰国料理与茶道文化、象征仪式宗教仪式等,在口味上也有
很大的创新,以醋香、豆香、油香、葱香和浓郁的鱼香调味,烹饪完美的安徽徽菜在中国
是著名的饕餮之地,受到民众的喜爱。
安徽徽菜文化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赞誉。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烹饪技艺,而且菜肴烹饪
精彩纷呈,充满独特的文化气息。
它把国内外众多传统美食以新的形式进行重组,把烹饪
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把精致、时尚、健康和开放式文化相结合,更能令游客爱不释口。
安徽徽菜文化是一种地方特色的烹饪技艺,能够体现非凡的营养价值和精致的艺术气质,把独特的风格与优美的气息融为一体,耐人寻味、耐人尝登。
安徽徽菜文化融合传统
与现代,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是安徽人民的骄傲和历史文化的宝藏。
安徽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饮食文化特点安徽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特点。
在历史长河中,安徽地区曾受到中原文化和南方水乡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饮食文化。
以下是安徽饮食文化特点的一些概述:1.家常菜与宴席菜并重:安徽饮食文化以宴席菜和家常菜并重而闻名。
宴席菜以山珍海味为主,讲究丰盛、烹饪精细,形成了多种经典的宴席菜系,如徽菜、徽席等。
家常菜则注重原汁原味,讲究清淡、营养和健康,注重食材的自然美味,如徽州素斋、徽州小炒等。
2.以徽州菜为代表:安徽的饮食文化以徽州菜为代表,徽州菜又被誉为安徽菜。
徽州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丰富的菜品种类而受到广泛的欢迎。
徽州菜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统一,注重刀工炒制手法,多用火候较长、调味较为复杂的烹调方法,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颇具特色。
其中,徽州的酒席更是菜品丰盛,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讲究烹饪技巧:安徽饮食文化注重烹饪技巧的传承与发扬。
尤其是刀工技巧和火候把握方面,安徽菜的刀工娴熟而精细,能将食材切成各种花样,使得菜品更具观赏性。
同时,安徽饮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掌握火候”,在火候加热、保持铸铁炒锅的火力恒定等方面都要求严格,以确保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4.追求天然、健康:安徽饮食文化注重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强调食材本身的天然色香味,尽量避免化学添加剂和过度调味。
此外,安徽人崇尚健康饮食,重视菜品的搭配和营养平衡,以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效果。
因此,徽菜以“三清”(清蒸、清炖、清煮)为主要烹调手法,清爽的口感,淡雅的味道,使其成为安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5.丰富的小吃文化:安徽有着丰富的小吃文化,其中最有名的是徽州小吃。
徽州小吃以精巧玲珑、五味调和而著称,包括腐竹烧饼、灌汤包、臭鳜鱼、芜湖瓜片糕等。
这些小吃在安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也展示了安徽的独特风味。
总之,安徽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菜品种类、精美独特的烹饪技巧以及强调天然与健康的食材选择而闻名。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2)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2)安徽的特色美食淮南牛肉汤安徽名吃、淮南一绝——淮南牛肉汤是苏豫鲁皖沪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据传源自清宫御膳秘方,融入“以食养身”的现代食补理念创制而成。
主辅料均取材当地特产,高营养、高蛋白、高热能、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汤味醇厚,鲜香爽辣,回味无穷,具有营养美味,滋补养身的食疗功效。
巢县干丝制作精细,一块干子能剖出10多层,切后细如线,柔如丝,韧而不断,可穿针眼。
干丝以高汤煮片刻入味,再配以各种调料,上以虾米、火腿丁、嫩姜丝、青红椒丝、摊蛋皮丝、时鲜蔬菜氽水切丝盖在入盘的干丝上浇上麻油,食之柔软爽口,回味无穷,既是不可或缺的早点名菜,又是待客佐酒的佳,风味别致,名闻遐迩。
乌饭团在安徽沿江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据传说,此饭有驱魔、避邪的作用。
相传,古代有一孝子名叫目莲,其母因犯罪入狱,目莲常去给母亲送饭,都被狱兵吃掉。
后来目莲做成乌饭送去,狱兵见是黑色的饭不敢吃,便送给目莲的母亲吃了。
此小吃流传至今。
小笼渣肉蒸饭滋润软糯,味美香咸老鸭汤汤汁澄清香醇,滋味鲜美,鸭脂黄亮,肉酥烂鲜醇,是安徽沿江的风味小吃。
透骨香辣鸭卤中仙透骨香辣鸭皮脆肉香骨嫩,色香味具全。
全国独创辣烤技术!香辣特征明显,入口就能感觉到辣味,且持续时间较长;烤制出的产品有中式特征的红棕色,表面富有光泽,具有明显的烟熏香味与肉的香味融合较好;辣度很高,由于产品整体风味比较饱满,辣味也较柔和;在咸香的底味与辣味的衬托中,还有一丝淡淡的甜味,另人回味,是平时招待友人家庭聚餐必不可少的熟食之一,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肉质劲道、口味无穷选用优质的板鸭为原料,通过多道工序,严格把关做成。
特点为味美可口,用手一撕就烂,是招待亲朋之佳品。
入口回味无穷,吃后有过瘾之感。
苎叶保苎叶保原是皖南山区民间的点心,每年"立夏"时节,人们皆采集苎麻叶掺入糯米粉中做成饼,蒸熟食用。
有"立夏吃苎饼,热天不中署"的传说。
安徽饮食研究报告心得分享
安徽饮食研究报告心得分享> 作者:[你的姓名]引言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
此次参与对安徽饮食进行研究,收获颇多。
通过深入了解安徽的饮食习惯、特色菜肴以及历史渊源,我对安徽饮食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分享我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饮食习惯安徽的饮食习惯深受其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四面环山,水网纵横,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由于多河流纵贯,安徽人普遍喜欢吃水产,如江河中的螃蟹、鱼虾等。
此外,安徽人对米饭的偏好明显高于面食,多以米饭作为主食,注重主食和配菜的搭配,讲究菜的鲜嫩口感和原汁原味的烹饪方式。
饮食内容多样,包括有荤有素、有甜有咸,并注重荤素搭配的平衡。
特色菜肴安徽独特的饮食文化使得其拥有许多著名的特色菜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系是徽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手法和口味而闻名于世。
徽菜注重原材料选用,独具特色的调味品和独特的烹饪工艺,让菜肴的色香味俱佳。
徽菜中,酱鸭、黄山烧鸽、臭鳜鱼等都是具有浓郁徽派特色的经典菜肴。
此外,安徽的农家菜也以其简单、鲜美的特点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如有名的徽州酱肉、酱鸭腿、水晶肴肉等,都是在家常菜中战胜众多菜品,凭借独特的味道和做法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饮食历史渊源安徽的饮食文化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沉淀,深深地融入了中原饮食文化的精华。
在古代,凤阳和下辖的宿州历史悠久,且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交通要道,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资源和文化交流。
这为安徽的饮食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以后,“宴于徽州”的盛况使得安徽的饮食文化更加繁荣起来。
当时皇帝到徽州巡游时,会有官员陪同,徽州世袭的地方官员对菜肴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徽菜就从这个时期起步发展起来。
心得体会通过对安徽饮食的深入研究,我不仅了解到了安徽的饮食习惯和特色菜肴,还深感安徽的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安徽的饮食包含了丰富的菜肴,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每道菜品都融入了安徽人对美食的独特追求和独特的烹饪技巧。
安徽菜的特点
安徽菜的特点
安徽菜,又称为徽菜,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主要特点包括:
1.选料严谨:徽菜注重原料的品质和季节性,选用当地特产的优质食材,如黄山炖鸡、符离集烧鸡等。
2.刀工精细:徽菜以刀工精湛、粗细均匀、整齐划一著称,如丝、片、丁等不同规格的切配。
3.注重火功:徽菜烹饪讲究火候,注重原汁原味,炖、烧、焖、蒸等技艺独特,如砂锅炖鸡、砂锅豆腐等。
4.调味多变:徽菜以咸鲜为主,兼具酸、甜、苦、辣等多种味道,如糖醋排骨、红烧肉等。
5.菜式多样:徽菜菜式丰富多样,包括传统名菜、地方特色菜和家常小菜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6.文化内涵丰富:徽菜与徽文化紧密相连,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徽菜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食客,是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徽菜的烹饪技巧与风味特色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徽菜的烹饪技巧与风味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地区都有独特的特色菜肴。
徽菜,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巧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风味特色而闻名。
本文将介绍徽菜的烹饪技巧和风味特色,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魅力。
徽菜是中国传统菜系之一,起源于安徽省。
其特点是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器的综合表现,追求菜肴的精致和高雅。
下面将引领读者一窥徽菜烹饪的精髓。
一、选材讲究徽菜注重食材的选择,追求色、香、味的综合和谐。
一般常用的食材有鱼、虾、蟹、鸽、鸡、猪肉等。
其中,绿色蔬菜和山珍海味被广泛使用,以增加菜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二、烹饪技巧1. 刀工精湛:徽菜注重菜品的切剁和造型,要求刀工细腻熟练,以保持菜品的原汁原味和形状美观。
2. 炖煮入味:徽菜以炖制技法为主,重视炖煮的时间和火候掌握,将原料的鲜味和营养锁入菜品中。
3. 炒炸独特:除了炖煮,徽菜也运用炒炸技法制作出色香味美的菜品,使菜肴更加多样化。
三、徽菜的风味特色1. 味道鲜美:徽菜注重鲜、咸、酸、甜、辣的协调,追求口感的多样性。
例如,“锅巴菜”是徽菜中一道经典的代表,“锅巴”制作精细,口感酥脆,搭配各种菜品,增加了菜品的香味和口感。
2. 筋道适口:徽菜独特的烹饪技巧使菜品的质地更为筋道适口。
例如,“清蒸蹄筋”是徽菜中的名菜之一,以蹄筋烹调而成,有着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特殊的筋道口感。
3. 色香味俱佳:徽菜菜品的色香味是整个烹饪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徽菜追求色泽鲜艳、香味浓郁,能够激发味蕾的享受。
例如,“徽州扣肉”是徽菜中的经典之作,它具有肉质酥烂、肥而不腻的特点,色泽金黄,入口即化。
综上所述,徽菜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精巧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风味特色而被广泛赞赏。
徽菜注重选材讲究,烹饪技巧高超,并且以鲜美、筋道、色香味俱佳的特点著称。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更好地了解和品味徽菜,体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
徽菜的饮食文化
徽菜的饮食文化徽菜是中国传统的烹饪流派之一,源于安徽省的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徽菜以其丰富多样的烹饪技法和讲究细腻的味道而闻名于世。
在徽菜的饮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菜肴、独特的烹饪方法和独特的食用方式,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首先,徽菜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菜肴而闻名。
徽菜以清淡、鲜美、鲜嫩、香脆和独特的口味为特点。
它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尽可能保持食材的天然本色。
徽菜所选用的原材料非常讲究,通常选择品质优良的农畜产品,以确保烹饪出的菜肴口感鲜美、质地鲜嫩。
徽菜的制作过程中,注重刀工的精细与烹调的精心,以保持菜肴的色、香、味、形俱佳。
其次,徽菜的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
徽菜以煨、炖、焖、炒、炸、烹等多种传统烹调技法为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煨"和"焖"。
煨是指把食材放入浓汤中煮熟,再用火继续慢慢炖透,以达到保持肉质鲜嫩和保留食材原味的独特效果。
焖是指将食材和调料一同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炖煮,使食材的汁液促进融合,味道更加香醇。
这些独特的烹饪方法使得徽菜的口感更加丰富,给人以独特的美食体验。
再次,徽菜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独特的食用方式上。
徽菜讲究分食、区食、逐食的顺序食用原则,体现出对食材特点和菜品味道的认真对待。
徽菜注重菜品的搭配,追求一道菜一种味,使得每个菜品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各具特色。
此外,徽菜还非常注重食材的新鲜度,追求所谓的“诚实”饮食,尽可能选用当地最新鲜的食材,以确保菜肴的质量和口感。
总结来说,徽菜的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菜肴、独特的烹饪方法和独特的食用方式为特点,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之处。
徽菜的饮食文化既注重菜品的原汁原味,又注重菜品的创新和提升,以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品味。
徽菜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烹饪技法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徽菜的饮食文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美味。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
安徽的饮食文化特点看过那么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想必大家都有一种看得见吃不着的痛楚。
话说小编也是一枚吃货,总想尝遍世间美食!所以,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一起来见识下安徽的饮食文化,欢迎阅读!安徽皖中皖南饮食习俗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安徽饮食习俗
(二)皖北饮食习俗。 1、主食: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 食,一般是吃啥收啥,随季节而变化。 早餐,啥汤、油酥烧饼。 2、菜蔬:牛肉、羊肉等,腌制咸 菜。 3、饮料:烈性酒,“无酒不成 席”。 4、特色节令饮食:腊八粥、年夜 剩饭、饺子。
Hale Waihona Puke 安徽饮食习俗(一)皖中、皖南饮食习俗。 1、主食: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吃 些杂粮,早餐大米稀饭,辅以早点, 如大馍、油条、烧饼、包子等。 2、副食:喜欢制作酱菜、酱品、腌 制鱼、肉、蛋类;喜欢豆制品。 3、日常饮料:有饮茶习惯,还有用 糖水招待客人的习俗,喝用糯米、大 麦酿制的烧酒,甜酒。 4、特色节令饮食:吃腊八粥、蒸年 糕、做米花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饮食文化特点内容简介:介绍安徽饮食文化、饮食习俗特点和安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基本情况概述安徽省地处华东地区。
长江、淮河流贯境内,将该省分成面积大致相当的三部分。
淮北地区属暖温带,淮南地区(又称皖中)、江南地区(又称皖南)则属亚热带气候。
淮北主产小麦及山芋(甘薯)、玉米、高粱等杂粮,居民以面食为主。
数十年前这里十年九淹,灾害频繁,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群众生活困苦,日常菜肴单调,几乎不吃什么菜。
皖中包括江淮丘陵地区和长江冲积平原,这里有长江、淮河、巢湖等天然河湖,又有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丰饶田畴。
盛产大米、棉花、茶叶、水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水产、家禽、家畜也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较发达的水陆交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文化也日臻繁荣,这些都给当地人民的饮食生活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
皖南山区群峰叠嶂,风景秀丽,又有新安江、水阳江、徽水等河流,使山区拥有林茶之利,山麓盆地与河谷地区又适于农业耕作。
这里地少人多,居民中经商的较多,加之山区物产需要外销,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自唐来以来,巨商富贾,历代不乏其人。
他们的豪华享乐生活,也必然要给当时的饮食生活与习俗带来某些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别,安徽几个主要地区不但粮食蔬菜品种不同,人们的口味也有差别。
以淮北平原来说,群众喜咸中带辣,汤汁重色浓,并惯用生大蒜、香菜佐味和配色,喜食牛羊肉。
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区因为水产和家畜产量多,群众多以鱼肉、鸡、鸭、鹅及禽蛋等制做菜肴。
尤以烹调水鲜、家禽、猪肉见长,讲究刀工、注意形色,除用盐和酱油等调味外,还适当以糖调味。
农村居民口味偏咸。
大别山区群众的口味也偏咸,还嗜辣味。
皖中群众还习用茶叶、木屑或稻壳的烟熏制肉肴。
如用黄山毛峰等名茶熏制长江的鲫鱼,玉脂金鳞,芬芳可口。
又如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无为熏鸭”,也是采取先熏后卤的独特制法。
此外还有群众喜爱食用的腐乳爆肉、蜈蚣鱼、水晶荸荠圆、珍珠鸡、清炒鳝鱼、清炖甲鱼等传统名菜。
农村中,除食用一般的时鲜蔬菜外,农民还喜爱食用腌制的腊肉、咸菜和豆腐乳等。
咸菜花样较多。
皖南地区善于烹制山珍野味,如火腿炖甲鱼和红烧果子狸,即是以皖南山区特产沙地马蹄鳖、雪天牛尾狸做主料的。
其他如黄山炖鸽、清蒸石鸡、问政山笋、清蒸花菇等荤素名菜,都是取村于本地区的黄山鸽、石鸡、问政山笋和花菇等特产制成。
这一带虽然水产不多,但烹制水鲜别具特色。
如腌鲜桂鱼(即臭鳜鱼)、烧青鱼等,都不同于皖中地区的制鱼方法,有独特风味。
本地区的菜多烧、炖,讲究火功,芡大油重,原汁原味。
日常饮料以茶为主。
这里是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茶的产区。
绿茶是本地群众最喜爱的日常饮料。
皖中皖南饮食习俗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 http://特色饮食.cn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这种锅巴香酥可口。
老年人牙齿差、消化力弱,农村人便用小罐煨饭,饭中放入少量肉屑及油盐,这是供给老年人的特殊饭食。
此外,农村的某些手工业工人(如铁匠),也往往用吊锅煨饭吃。
皖中皖南地区除油条、烧饼等一般早点外,各地还有一些传统点心,有的不只是做早点,也是宴客的佳点。
如:大救驾、小红头、双冬肉包、蟹黄汤包、庐阳汤包、冬瓜饺、油酥饼鱼皮蟹黄饺、山粉圆子、小笼肉蒸饭、瓠子饼、三河米饺、香椿馃、黄豆肉馃、毛豆抓饼、油炸臭干、干丝等。
除上述名点外,皖中、皖北各城镇还有全椒的酥笏牌、鸭油烧麦、蚕蛹酥、脆炒面、蝴蝶面、蟹锅贴、深渡包袱、豆皮饭、混汤酒酿元宵、舒城笼糊、油堆、鸡血糊、芋糯麻团、荠菜圆子、蓑衣圆子、绿豆火腿粽子、梅干菜烧饼、柳叶包子、示灯粑粑、荸荠糕、赤豆猪油糕等。
这些点心,其粮食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及其他杂粮,配料则就地取材。
副食品——菜肴一般分鱼、肉、蛋及家禽为原料制做的荤菜和以蔬菜、豆制品等为原料的素菜。
皖中人一般不吃狗肉,有“狗肉不上拜”的谚语。
皖南人喜欢吃蛇肉、鹿肉、野猪肉等。
皖中、皖南群众还喜欢吃腌制的菜品,还喜欢制做酱菜。
除此之外,安庆人还喜欢用泡菜坛放入白菜、萝卜、黄瓜、扁豆之类青菜制做泡菜。
干菜也是这一地区人民所喜食的。
另外他们还喜欢把花生米、芝麻、红辣椒等晒干研末,或再加入盐水制成各种酱,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做调味品。
内容简介:介绍安徽饮食文化、饮食习俗特点和安徽饮食文化历史发展情况。
<<<<<<当地群众还喜欢腌制鱼、肉、蛋类。
农村每到腊月大都家家要杀猪,少部分春节食用,大部分腌成火腿和咸肉。
到春天把咸肉穿在竹竿上,放太阳下晒,然后挂家中阴凉处慢慢吃。
在城市里,大多数家庭这个季节也要腌一些咸肉和草鱼。
到端午节前后还要腌些鸭蛋,做些皮蛋。
豆制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臭干、千张、豆腐果、油炸泡、素鸡(用酱油、千张包扎成卷)、豆腐皮、豆腐脑等。
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的采石茶干,和县、屯溪的酱油干驰名省内外。
芜湖市的煮干丝,合肥的油炸臭干子是著名风味小吃。
另外豆制品也可同鱼、肉一起制做成可口的荤菜,如:鱼头烧豆腐、银鱼煮干丝、干子炒肉丝(片)、豆腐(干子)烧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日常饮料——这一带群众都有饮茶的习惯,城市居民一般用茶杯泡茶,农村中一般用茶壶泡茶。
过去农村茶壶有两种,一种是瓦壶,泡茶后放在锅台的热水罐中,或置入灶中,利用热水或灰烬保暖;另一种是锡壶,放入木制的“暖壶套”内。
皖中、皖南一带是安徽的茶叶产地,许多农民的菜园中也要种上几株茶树。
另外皖中、皖南还有用各种糖水招待客人的习惯。
夏季也喜饮用红糖水解暑。
酒也基本上属于群众的日常饮料。
喝的是用糯米或大麦酿制的烧酒。
农民多请酒匠到家中酿制。
富裕家庭长年备有糯米酿制的封缸甜酒(亦称“套酒”)。
皖北饮食习俗皖北地区是指淮河以北的宿县、阜阳两地区和淮北市一带。
这一地区的饮食习俗与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带如蚌埠、淮南等地又与其有相似之处。
主食——皖北是以生产小麦、玉米、高粱、山芋、豆类等杂粮为主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的群众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是收啥吃啥,随季节而异。
在麦收季节皖北俗语有所谓“滚子响,鏊子热”,群众日常吃的主要是麦面制品,有馍馍、烙饼、煎饼、油饼等。
烙饼更是群众喜爱的食品,制法吃法多种多样。
在收杂粮的季节,多吃杂粮制品。
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农村杂粮和米饭兼吃,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餐次为一日三餐。
一般农村是两稀一干,如:早餐是红芋汤或杂面糊、稀粥,午餐吃干馍、豆杂面条汤,晚餐吃山芋疙瘩汤。
也有吃两餐的,干稀搭配,如:利辛县一带早上吃馍或卷子粑粑、大饼,喝稀粥(红芋粥、面条、疙瘩汤等),中午吃面条或馍,晚上天黑就人睡,不再吃东西。
近年来皖北地区的农业收成有了发展,民间俗语说:“夏收一湖麦,秋收一湖棉,吃的精白面,花的副业钱。
”表明了这个地区农民生活的改善。
现在大部分山芋等杂粮已成为饲料或制酒原料了。
-- http://特色饮食.cn --菜蔬——由于皖北地区群众的日常主食水饺、菜盒子等食品都包有新鲜肉馅、菜馅,用餐时不需要用其他菜佐食,就是面条、疙瘩汤等流食,也多以青菜、油、盐等调味,不另做菜也可以饱餐。
大馍、煎饼、卷子、粉馃、大饼等较为粗糙的食品,在制做时,也要放入盐、姜、五香粉、麻抽等多种作料,又经过油煎、油炸或火炕,多香酥可口,有辣酱、俺蒜、大葱等佐餐即可。
近些年来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日常菜肴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农村的许多群众在地里种下了常见的四季蔬菜,这样群众日常的餐桌上也有了多样的菜肴,不再满足于只吃粮食了。
而城镇人民的餐桌上也比较讲究了,不但有蔬菜,还要有猪牛羊肉及禽蛋菜肴。
白牛肉、炸牛肉、肚三洋、牛蹄花、焦炸羊肉、苔干羊肉丝、羊肉汤、红扒羊蹄等,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名菜。
淮北名菜中,有的是从外地传入的,保留了外地风味,再经过本地的加工,也具有不同的特色。
如宿县符离集烧鸡,源于山东德州的五香脱骨扒鸡,改用十三味香料,先经高温卤煮,后用小火回酥。
成品肉烂而丝连,嚼骨有余香。
皖北地区群众,平时吃面食还有喜欢用汤的特点。
这种汤往往是把几样菜烩成一锅,调味品放得极少,放入少量的淀粉勾荧,既当菜吃,又是面食,且量大,往往用瓢舀到碗里,一碗一碗地喝,群众称之为“喝汤”。
甚至有些家庭以喝汤代替吃饭。
人们相互见面时常常问道:“喝过汤没有?”一些较富裕的家庭,对喝汤也很讲究,同样是一锅杂烩汤,里面却放入鸡肉、木耳、金针菜、鸡蛋等,质量很高。
当地群众还善于根据不同的季节加工腌制蔬菜。
如:清明前腌鸭蛋,立夏腌春腊菜,梅雨季节做豆酱、豆腐乳,白露后做泡菜和麻辣酱,立冬时腌冬腊菜,冬至时腊制种种腊味(肉、鱼、鸡、鸭、鹅等)。
其中有些副食品,如太和的火腿豆腐乳、颍上的腐竹等,还能供应省内外市场的需求。
在蔬菜旺季,农民们喜欢制作各种干菜,以当地特产苔菜制做的苔干菜,驰名于省内外。
小吃点心——点心种类繁多,既有制作精细、风味独特的名点,也有营养丰富、制作比较简易的大众化点心。
有:蒙城油酥饼、狗肉包子、鸡丝卷、重油麻花、盘香饼、水晶豆沙饼、小酥、佛手酥、绿豆煎饼、穿心馃、酥面馃、玉米馃、高庄馍、牛肉馍、狮子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