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地方行政制度.ppt
合集下载
第五章 政府规制
一、政府规制和宏观调控的区别
1. 两者调节经济社会的目标不同
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规制的目标: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市场价格合
理化、个人收入均等化、治理污染与 保护环境等。
2. 两者调节的对象和视角不同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
从总量角度调节市场经济运行, 着重解决市场机制引起的宏观经济失灵和 社会资源未充分利用问题;
第三节
政府管制俘获理论
一、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公共利益理论
理论假定:
政府管制的目:提高资源配臵效率和增进社会福利, 管制者专一地追求这一目标。 管制者:能够代表公众对市场作出理性的计算, 使这一以矫正市场失灵。 传统的政府管制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 20 世纪 60 年代,经济学界认为,管制有利于生产者。
政府规制、政府管制、政府调节 government regulation
2. 政府规制的作用
(1) 培育和发展竞争性市场,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2) 保护消费者
(3) 协调社会成员的利益, 增进社会福利
(4) 保护环境, 减少外部性
(5) 提供公共产品
(6) 保护国内产业, 维护民族经济利益
二、政府规制的内容
1.产权、契约制度
对投资者的产权保护
对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对消费者的权益保护
2.行业的进入与退出机制
3.价格(收费)制度
(1) 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
(2) 对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 (3) 对金融等行业的价格规制 (4) 通货膨胀时的价格规制
(5) 对不正当价格的规制
(6) 事业单位收费规制
4.数量、质量规制
规制方式: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 名称分类: 1、二州、二郡的合称,如西汝南北义阳二郡 2、双头郡“南”或“北”字贯下而言,如南彭城南 下邳→南彭城下邳 3、双头郡省称“南”字,如南琅琊南彭城→琅琊彭 城 4、双头郡省“二”字为称 5、双头州郡常单称,如青冀二州单称青州或冀州
第三节 双头州郡的设置原因
•与侨置州郡有关,简单易行 •临边诸州郡因土地荒残、民户寡少,故合二州、 二郡,置一刺史、太守 •以战守需要,于边地形胜冲要之处置双头州郡 •沿长江而下、近畿要地,为重其资力、藉资控 御而置
第二节 设置原因
汉末大乱,乃有都督制度 之兴起,本为统军而设,及 三国后,为了边防及入侵战 事而统州为府,以集中兵力
第三节 特点
1、都督府是以州和军镇为基本单位的 军事组织,后逐步形成了州以上一级 的行政区划 2、主要目的是边防,设置在特定区域 3、都督也有九等级之分,根据其统领 州的多少表现出来
第一节 州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兼领民事和 军务,权力转重,形成了郡以上的一级行政组 织。 魏晋南北朝时期州设置主要倾向是:州数目 日益增多,州的辖区也就日益缩小。
三国
三国以降,蜀得益州;吴得荆、扬、交3州, 分交州置广州,共置荆、扬、交、广4州;魏得 司隶、豫、冀、兖、徐、青、凉、并、幽9州, 又有分置,共13州; 曹魏后灭蜀得益州,又分益州置梁州,至魏末 有建制15州。
西晋
晋武帝灭吴统一全国,凡有司隶、豫、兖、 徐、青、荆、扬、交、广、益、梁、凉、并、 幽、冀、雍16州。 后又分州,新置数州,因此,西晋有20州的 建制。
东晋
东晋偏安江左,分荆州置湘洲,其所 统辖有扬、荆、湘、江、益、梁、宁、 交、广9州,徐州只存其半。
南朝刘宋
前期,刘宋承袭东晋疆域,稍有扩大;又 分置数州。 后期,北魏举兵南下,青、冀、徐、兖以 及豫州之淮西失守。令置数州之地,又置州 侨治地方。
第五讲地方政府的构成
二、行政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
行政体地方政府由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
完全隶属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服从中央政府
或上级政府指挥,对其负责。由地方国家行政机
关构成,不存在代表当地公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议
机关。 P84
帝制、自治国家高层地方、联邦直属地区
沙特:地区、分区、中区三级,加拿大西北、育空,芬兰省
1、绝对议行合一体制地方政府构成。
地方政府权力由一院制的地方议会 (或委员会)统一执掌,只存在一个地方自 治机关。地方政府单位就由地方议会(或 委员会)构成。
绝对议行合一体制地方政府构成
选 举
地方议决机关 (议绝、执行、 行政权)
权力链
居
民
委 员 会
委 员 会
委 员 会
2、相对议行合一体制地方政府构成
1、地方立法机关
一般均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存在与否、 名称和职责不太一样。 美国州以下地方立法机关称议会,权力广泛, 包括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调查权等。 法国的地方立法机关也叫议会,分为大区、 省和市镇三级,权力要小得多。 中国的地方立法机关为各立法仅、人事任 免权和监督控制权。
行政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
中央、上级政府
领 导
无议五所执
行政机关(行政权)
工作部 门
工作部 门
工作部 门
三、自治体地方政府单位的构成
由宪法、法律、特许状或自治宪章规定的自治 机关构成。根据地方政府的议决权、执行权和
行政权行使机关不同,自治体地方政府单位分
绝对议行合一、相对议行合一、绝对议行分立
和相对议行分立体制。
选
举
议决机关 (议绝权)
彼此制衡
行政机 关(执 行、行 政权)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 (四)县乡制度
• 魏晋南北朝大县均置县令,小县置县长。孝文帝 时,推行“三长”制度。
隋朝地方行政制度
• (一)州(郡)、县二级制
• 隋立国之初,州郡数量成倍增加。地方区划过小, 机构重叠,人员增多,效率低下,政局不稳。隋朝为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常派遣中央官吏出使地方,督察地方 行政。此外,随后又收地方人事权于上,九品以上州县官, 均由中央任免。吏部还对地方官每年进行考核。地方长官 三年向中央述职一次,不得擅自进京。县州佐官每三年需 更换,不得久任,地方官一律由外籍人士担任。
郡国并行政体(汉初)
• “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与秦略有不同。即在 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诸侯王的郡国并行政体。 • 在楚汉战争中,出于军事上的政治上的需要,刘邦曾封八 个异姓王。随着异姓王的逐个翦灭,刘邦又封宗室子弟子 为王,“皇子封王,其郡为国”,一下子封了九个同姓诸 侯王,这些诸侯王封国极大,致使“藩国大者,夸州兼郡, 连城数十”。汉初全国共五十四郡,诸侯国占三十九,中 央控制的郡仅十五。 • 势力过大的诸侯王自然成为政局日益不稳定的因素。他们 持亲骄横,渐与中央抗衡,成为“国中之国”。汉初实行 的郡国并行政体,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赢得 时间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郡县制(秦代)
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的 行政管理制度,建成“海内为郡县,法令 由一统”的政治体制。 秦初,全国设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六。 郡行政长官称郡守,由中央任命,掌一郡 政治、经济、军事与司法等事务。
• 郡下设县,为地方基层政府。万户以上称县令, 不满万户为县长,县令(长)主管县内政务,均 由中央任命 • 县下是乡,实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的地方基层 组织制度。乡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分掌 地方教化、民政、诉讼、治安以及征收赋税等事。 • 乡下有里,设里正,掌管百家。里下百家按什伍 组织编制户籍,是地方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
行政法课件05行政程序
时效制度、代理制度、不停止执行制度、 紧急处置制度、排除行政障碍制度和行政协助 制度等。
第三节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一、资讯公开制度
(一)行政相对人可以获取信息范围 (二)行政相对人对资讯公开权利的救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生效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 息。 NO33-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 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 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行政程序
英国法律格言:“正义不但要伸张, 而且必须眼见着被伸张。”
(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 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
2、法律特征: (1)法定性 (2)多样性 (3)分散性
二、行政程序分类
(一)主要程序与次要程序 1.主要程序指行政主体若不遵守将可能对行政相对 人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程序。 2.次要程序指行政主体不遵守并不会对行政相对人 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程序。 (二)强制性程序与任意性程序 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行政主体必须告知当事 人听证权之后才能作出,否则,行政处罚决定无效。 《盐业行政执法办法》第23条规定:“盐业执法 人员在调查案件时,应当向当事人、证人提出询问, 作出《询问笔录》,索取有关证据,必要时可对进行 现场勘查。”
(2)行政机关要公正地了解必要的事实真相, 查明事实并收集有关的证据。
(3)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 时要排除偏见,如实行回避、审裁分离、禁 止单方面接触制度等。
第三节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一、资讯公开制度
(一)行政相对人可以获取信息范围 (二)行政相对人对资讯公开权利的救济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生效 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 息。 NO33-2:“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 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 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行政程序
英国法律格言:“正义不但要伸张, 而且必须眼见着被伸张。”
(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当遵循的 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
2、法律特征: (1)法定性 (2)多样性 (3)分散性
二、行政程序分类
(一)主要程序与次要程序 1.主要程序指行政主体若不遵守将可能对行政相对 人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程序。 2.次要程序指行政主体不遵守并不会对行政相对人 合法权益产生实质影响的行政程序。 (二)强制性程序与任意性程序 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行政主体必须告知当事 人听证权之后才能作出,否则,行政处罚决定无效。 《盐业行政执法办法》第23条规定:“盐业执法 人员在调查案件时,应当向当事人、证人提出询问, 作出《询问笔录》,索取有关证据,必要时可对进行 现场勘查。”
(2)行政机关要公正地了解必要的事实真相, 查明事实并收集有关的证据。
(3)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决定 时要排除偏见,如实行回避、审裁分离、禁 止单方面接触制度等。
地方政府学
1,行政体地方政府 • 基本特征:地方政府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行 政机关,不存在代表当地公民利益和意愿的代议 机关。其首长及其所属官员,由中央或上级政府 任命,是中央政府在当地的代表。它依据中央政 府的意志,秉承中央政府的命令,在中央和上级 政府的指挥下,在当地执行中央和上级政府交办 的任务,维护中央政府的统治。地方政府本身无 独立的人格。它的权力来自于中央政府,并隶属 于中央政府。它仅以代表中央政府的资格 ,在当 地行使这种权力。 • 实质:集政治统治权、行政管理权于一身的实体。
• 权限: (1)组织权 (2)财政权 (3)公务执行权 (4)地方立法权 (5)制裁权
• 优点: (1)能较为广泛地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当地地方事务 的管理,从而增进地方政治民主的发扬,能有效 地监督政府的行为。 (2)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 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地办好本地的各项事务,可以 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益。 (3)地方事务的经费由地方自筹资金解决,经费 使用是否得当,其效果是否有利于居民,居民最 易切身体受,从而增加对政府费用使用的监督。
四、层级体制形成 一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形成,是一国 国情的客观产物,取决于一系列复杂 的因 素:人口、地域面积、民族、历史、权力 体制安排、社会发展水平等等。
国 名 国家结构 日本 单一制 菲律宾 单一制 土耳其 单一制 泰国 单一制 越南 单一制 比利时 单一制 丹麦 单一制 芬兰 单一制 法国 单一制 意大利 单一制 英国 单一制 挪威 单一制 西班牙 单一制 阿根廷 联邦制 德国 联邦制 美国 联邦制 奥地利 联邦制 印度 联邦制
层级 2 3 4 4 3 3 2 2 3 3 2 2 3 3 3 3 3 4
面积万平方公里 37.78 29.97 76.93 51.31 32.95 3.05 4.31 33.81 55.16 30.13 24.25 38.70 50.59 277.69 35.70 937.26 8.38 297.47
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与行政制度
意义:州府制的 形成与发展,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有利于 维护国家统一和 稳定
郡县制与州府制的比较
起源时间:郡县制起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州府制则是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形成。
管辖范围:郡县的管 辖范围较州府更小, 数量也更多,从而使 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更强。
官员任免:郡县的官 员由中央政府任免, 权力集中于皇帝,而 州府官员的任免则相 对自主。
添加标题
避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缺点, 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监 督等,以保障现代地方行政的 公正性和透明度。
汲取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教训, 如权力斗争、腐败问题等,以 加强现代地方行政的法治建设 和监督机制。
感谢观看
汇报人:
03
郡县制与州府制
章节副标题
郡县制的起源与演变
郡县制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郡县
郡县制的演变:汉朝时期,郡 县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 善,同时出现了州府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郡县制的发展:秦统一六国后, 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并设立 了郡守、县令等地方官员
添加标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的管理方式,如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对现代地方政府的 绩效考核、行政监督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06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优缺点
章节副标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优点
中央集权:有利 于维护国家统一 和稳定
地方自治:有利 于调动地方积极 性,促进地区发 展
官僚制度:有利 于选拔优秀人才 ,提高政府效率
郡县制的影响:郡县制的实施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 政府的行政效率,对中国古代 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政领导概述(PPT 54张)
7
二、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一)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含义 在西方,领导、管理工作专业化经历了两次转型。 第一次是“硬专家”转行式领导。 第二次发生于20世纪中期。具有领导、管理专业知识 的职业“软专家”开始逐步成为组织各级的领导人和管 理者。泰勒和法约尔就是新管理时代的主要开创者。 西方经几代人完成的两次专业化“转型”,现在要在 中国同一代人身上实现。
第五章 行政领导
一、行政领导概述 二、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责任
三、行政领导制度
四、行政领导的方法、方式和艺术
五、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六、公共领导:行政领导的发展趋向
1
第一节 行政领导概述
一、领导及其特点
二、领导、管理工作的专业化
三、行政领导的含义和作用
2
一、领导及其特点
(一)领导的概念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制度。
民主制,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当家作主,有权
以不同的合法方式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
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 会事务的管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人民负 责,受人民监督,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25
集中制,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现合理集中,实行 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 从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的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
领导的三要素构成两对基本矛盾:
一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
二是领导活动参与主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与领导
活动客体的矛盾。
5
3、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 4、领导是体现高度权威的管理活动
6
(三)“领导”与“管理”:概念的异同辨析
1、在广义或外延层次上二者具有相等性
第五章行政规范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之一)
如2013年9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建立宁夏内陆开 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函》(国办函 〔2013〕89号)
(15)纪要(原“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金源铝业污染治理等问 题现场办公会议纪要》(黄政阅【2009】4号)
A.行政法规
B.国务院的决定
C.规章
D.一般规范性文件
请思考,该办法不属于选项A行政法规?
2.行政规章
含义:它是指特定行政机关依照特定法定程序制定并经行政首长签署、公 布的普遍性法律规则。
类型:行政规章主要包括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军事规章三个种类。
制定主体:
部、委、行、署
情况。 需注意:通报一般不能作为处理的根据性,不具有行政规 定的性质。但有些通报还包括权利义务的内容。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柳州市壶东大桥特 大交通事故的通报》,在通报事故情况的同时,针对现实 的需要发出号召或提出规范性要求。
(10)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 的询问。
有关规章制定程序的依据,查阅国务院的《规章 制定程序条例》的相关规定。
该知识点在司考中的题型,见下两个考题实例:
2014年司考卷二单选题真题
46.《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 理办法》于1997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由 公安部于1997年12月30日以公安部部令发布。 该办法属于哪一性质的规范?
前述这些规范性文件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文件?制 定这些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又分别是何种行为?
二、行政规范的类型
从行为规则及其效力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四种类 型:
(15)纪要(原“会议纪要”改为“纪要”)
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如,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政府《金源铝业污染治理等问 题现场办公会议纪要》(黄政阅【2009】4号)
A.行政法规
B.国务院的决定
C.规章
D.一般规范性文件
请思考,该办法不属于选项A行政法规?
2.行政规章
含义:它是指特定行政机关依照特定法定程序制定并经行政首长签署、公 布的普遍性法律规则。
类型:行政规章主要包括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军事规章三个种类。
制定主体:
部、委、行、署
情况。 需注意:通报一般不能作为处理的根据性,不具有行政规 定的性质。但有些通报还包括权利义务的内容。 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柳州市壶东大桥特 大交通事故的通报》,在通报事故情况的同时,针对现实 的需要发出号召或提出规范性要求。
(10)报告 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 的询问。
有关规章制定程序的依据,查阅国务院的《规章 制定程序条例》的相关规定。
该知识点在司考中的题型,见下两个考题实例:
2014年司考卷二单选题真题
46.《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 理办法》于1997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由 公安部于1997年12月30日以公安部部令发布。 该办法属于哪一性质的规范?
前述这些规范性文件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文件?制 定这些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又分别是何种行为?
二、行政规范的类型
从行为规则及其效力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四种类 型:
第五章行政管理理论与实务行政领导[文字可编辑]
? (一)行政领导的涵义与特点
? 行政领导: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由国家 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 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的决 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 过程。它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和行为内 容三个要素。
? 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工作的人,他可 以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也可以是非政府部 门中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者。
? 三、行政领导集体
? (一)行政领导集体及其重要性
? 领导集体,又称领导集团或领导班子。 行政领导集体,就是国家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行政部门、行政单位的领导班子。如我国中 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班子,国家各 部委,省市各厅、局晨的领导班子等。实行 集体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优良传统和成功的 经济。。
?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一文中又强调:“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 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 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 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 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集体领导在我 们国家行政事务起着主要的领导作用。尤其 是现代社会中实行集体领导更有它重要意义。
力。 ? ④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综上所述,给领导下个定义:领导就是指 挥、引导和鼓励部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 努力的过程。
? (二)“领导”与“管理”两个范畴之间 的关系 1.在广义或外延层次上二者具有相等性 2.在狭义上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异性 3.二者广义和狭义的混合关系
? 二、行政领导的职位与职权
? 4、根据上下级关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 导方式和类型
第二节:行政领导者与行政领导 集体
? 一、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 (一)选举制。
? 行政领导: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由国家 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 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的决 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 过程。它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和行为内 容三个要素。
? 行政领导者:从事行政领导工作的人,他可 以是政府部门的领导者,也可以是非政府部 门中从事行政工作的领导者。
? 三、行政领导集体
? (一)行政领导集体及其重要性
? 领导集体,又称领导集团或领导班子。 行政领导集体,就是国家地方各级行政机关、 行政部门、行政单位的领导班子。如我国中 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班子,国家各 部委,省市各厅、局晨的领导班子等。实行 集体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优良传统和成功的 经济。。
? 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一文中又强调:“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 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 主集中制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 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 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实行集体领导在我 们国家行政事务起着主要的领导作用。尤其 是现代社会中实行集体领导更有它重要意义。
力。 ? ④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 综上所述,给领导下个定义:领导就是指 挥、引导和鼓励部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 努力的过程。
? (二)“领导”与“管理”两个范畴之间 的关系 1.在广义或外延层次上二者具有相等性 2.在狭义上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异性 3.二者广义和狭义的混合关系
? 二、行政领导的职位与职权
? 4、根据上下级关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领 导方式和类型
第二节:行政领导者与行政领导 集体
? 一、行政领导者的产生方式 ? (一)选举制。
{行政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 2、州郡僚佐的任命权,完全收归吏部,九品以 上地方官均由中央任命,吏部考核。同时规定县 佐必须回避本郡,任期三年,不得连任。
• 唐 358州,1,551县。
• 州县均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 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 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 县,其余为下县。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20.8.1820.8.18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3:41:0623:41:0623:418/18/2020 11:41:06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8.1823:41:0623:41Aug-2018-Aug-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3:41:0623:41:0623:41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8.1820.8.1823:41:0623:41:06August 18, 2020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下午11时41分6秒23:41:0620.8.18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0年8月下午11时41分20.8.1823:41August 18, 2020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11时41分6秒23:41:0618 August 要自强不息。下午11时41分6秒下午11时41分23:41:0620.8.18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0年8月下午11时41分20.8.1823:41August 18, 2020
• 唐 358州,1,551县。
• 州县均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 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 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 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 县,其余为下县。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20.8.1820.8.18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3:41:0623:41:0623:418/18/2020 11:41:06 PM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8.1823:41:0623:41Aug-2018-Aug-20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3:41:0623:41:0623:41Tuesday, August 18, 2020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8.1820.8.1823:41:0623:41:06August 18, 2020
•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下午11时41分6秒23:41:0620.8.18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0年8月下午11时41分20.8.1823:41August 18, 2020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0年8月18日星期二11时41分6秒23:41:0618 August 要自强不息。下午11时41分6秒下午11时41分23:41:0620.8.18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0年8月下午11时41分20.8.1823:41August 18, 2020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_图文
• 2、影响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体系经过2000多年的循环演变,终于确定 了单一三级制的政区划分原则,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 划体系今天还在沿用,只是将府改为了市。
• 清代边疆地区的军管制度有助于保持国家的稳定和领土完整, 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即转化为常规的行省。1883年,分伊犁 将军辖区建新疆省。1885年,分福建省建台湾省。1907年又 改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为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 江省,这也是清代最后设立的几个行省。
地方制度或地方行政区设置 分封制 郡县制 初期郡国并行制,后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两级制 逐渐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行省—路—府—州—县 省府州县四级制与省州县三级制并存 省府三级制
1、汉代
(1)汉初郡国并行制(分封+郡县)
影响:中央与封国矛盾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七国之乱。
7、清朝
• 1、机构
• 清代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 在明朝原有疆域内,实行传统的省、府、州、县行政区
划体系,改明代的布政使司为省,同时撤销了属州的辖 县,从而形成了单一的省、府(直隶州)、县(属州) 三级行政区划体系。 • 在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划分若干将军辖区,实行军 政合一的军管制度。青海、西藏划分为两个办事大臣辖 区,保持中央政府在藏区的存在。
州的最高长 官为刺史, 郡的长官为 太守。如东 汉末年刘表 为荆州刺史, “医圣”张仲 景为长沙太 守,是刘表 的下属。
(2)设立节度使
藩镇割据现象 实质是中央集 的实质是什么? 权与地方分权
之争
在唐后期150年里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藩镇,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 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由来
高平
统万城
隋唐政区变迁
隋 :州(郡)县 唐贞观、开元增设十道和十五道 山河形便,分为十道:一曰关内道,二曰 河南道,三曰河东道,四曰河北道,五曰 山南道,六曰陇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 江南道,九曰剑南道,十曰岭南道。 景云二年,分天下郡县,置二十四都督府以 统之。议者以权重不便,寻亦罢之。
22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府2南京府顺天府行政区4川边特别行政区热河特别行政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绥远特别行政区地方4西藏地方蒙古地方青海地方京兆地方地区3阿尔泰塔尔巴哈台地区伊犁地区插花飞地调整与边界的确定插花地系指甲乙两县毗连境界互有交错地段或同一村庄属两县或两县以上管辖界线不为分明者而言
五服图(依据明本禹贡图注五服图制作)
荒 要 绥 侯 甸甸 甸甸 侯 绥 侯 绥 侯 绥 要
荒
圈 层 地 域 结 构
要 荒
要 荒
早期国家行政制度:商代的行政制度
王国维将商王朝的国家结构分为商邑(都城)、王畿、归 附的异姓国、族三个层次。 1、分封说:董作宾:甲骨文中的侯、伯等爵称,提出商代 开始实行分封 胡厚宣:畿——妇、子、功臣的封国——受封的方国。 (岛邦男) 扬升南:王畿“商”和诸侯“四土”
新发现秦郡材料(简牍)
县与道
道:有蛮夷曰“道”。(《汉书百官公卿表》)
凡县主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 秦国已经设道,汉代记载有32个,实际上列30个, 是可信的。 除道、故道: 周晓陆:除道 秦封泥有“方渠除丞”,《张家山二年秩律》有 “方渠除道……秩各六百石”等,周天游等认为《汉 志》北地郡点读错误为方渠、除道,“除道”实际 上是“方渠除道。” 笔者:故道为管理故氐而设,治所在今宝鸡观音堂 一带。
第五章行政程序
三、行政公平原则 行政公平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要在程序上
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各方,排除各种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见的因 素。 一般通过建立以下程序制度来保证公平原则的实现。 1.回避制度 2.听证制度 3.辨明制度 :辨明制度为日本所独创,渊源于美国听证制度中的 陈述性听证。 4.告示制度 5.职能分离制度 6.档案制度 7.防止偏见制度 为了保障公平原则的实现,一些国家还确立了事实确认制度、 代理制度、宣誓保证制度、言词辩论制度、当事人自拟裁决制度 和行政行为的溯及力制度等。
第五章 行政程序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第二节 行政程序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第四节 行政程序法治化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遵守的 方式、步骤、空间、时限。
从其实质上看,行政程序反映了行政权的运行
过程,是行政行为空间和时限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
高效地处理行政案件,在世界许多国家被证明是在市场经济和 民主政治条件下行使国家行政权最为有效的方法。 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公正、公开、民主 的方式达到行政目的重要程序。 但是,听证程序繁琐复杂,如果所有的行政行为都适用听证 程序,势必影响行政效率。而且,从各国行政实践中也可以看 出,听证程序的实际适用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
第四节 行政程序法治化
2.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由于美国法律体系与英国法律体系的渊源极为密切, 英国自然公正原则在美国法律中直接延伸为正当法律程 序原则。而其直接法律渊源,则是美国宪法第5修正案 和第14修正案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
行政法治原则是法治国观念的一种表现。
法国行政程序法侧重于事后救济,从而具有较强的司法性。
这与英美行政程序法相比并无实质的不同。英美行政程序无论事 前程序还是事后程序,都具有较强的司法性。
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各方,排除各种可能造成不平等或偏见的因 素。 一般通过建立以下程序制度来保证公平原则的实现。 1.回避制度 2.听证制度 3.辨明制度 :辨明制度为日本所独创,渊源于美国听证制度中的 陈述性听证。 4.告示制度 5.职能分离制度 6.档案制度 7.防止偏见制度 为了保障公平原则的实现,一些国家还确立了事实确认制度、 代理制度、宣誓保证制度、言词辩论制度、当事人自拟裁决制度 和行政行为的溯及力制度等。
第五章 行政程序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第二节 行政程序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第四节 行政程序法治化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必须遵守的 方式、步骤、空间、时限。
从其实质上看,行政程序反映了行政权的运行
过程,是行政行为空间和时限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
高效地处理行政案件,在世界许多国家被证明是在市场经济和 民主政治条件下行使国家行政权最为有效的方法。 听证程序是行政程序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公正、公开、民主 的方式达到行政目的重要程序。 但是,听证程序繁琐复杂,如果所有的行政行为都适用听证 程序,势必影响行政效率。而且,从各国行政实践中也可以看 出,听证程序的实际适用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
第四节 行政程序法治化
2.正当法律程序原则
由于美国法律体系与英国法律体系的渊源极为密切, 英国自然公正原则在美国法律中直接延伸为正当法律程 序原则。而其直接法律渊源,则是美国宪法第5修正案 和第14修正案的正当法律程序条款。
行政法治原则是法治国观念的一种表现。
法国行政程序法侧重于事后救济,从而具有较强的司法性。
这与英美行政程序法相比并无实质的不同。英美行政程序无论事 前程序还是事后程序,都具有较强的司法性。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PPT课件
【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
❖ 4.(2017·全国I卷·T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 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地方郡国并行制的演变,命题立意在 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 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启示我们遇到和 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
【考情分析】
❖1.从前面所选的真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地 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这是必修 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主干知识。相 对而言,地方制度的演变考查的频率比中央官制的调 整考查的频率更高。
【近五年全国卷真题体验】
❖ 5.(2018·全国I卷·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 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 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 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 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 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 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 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 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
❖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 中汉宣帝的话可知,他在强调郡太守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即地方官吏的重要性。故A正确。B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根据“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可知,后世的君主只是 认可汉宣帝对地方吏治重要性的认识,不是沿用汉代地方行 政制度,也不是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可排除C、D。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目录分析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本全面探讨中国秦汉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的学术著作。通过对该书的目录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对秦汉时 期的政治体制、行政管理、地方自治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从整体结构来看,《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按照时间顺 序,从秦朝到东汉,逐步展开论述。这种时间顺序的安排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 到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变化,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各个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特色 和优缺点。
本书还探讨了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地方行政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影 响。例如,郡县制的推行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分化,使地方社会从贵族统治向官僚统治转变。地方 行政制度对当时的经济也产生了影响。例如,郡县制的推行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水利的建设,推 动了经济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还对当时的法律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还对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指出,秦朝实行严格 的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详细的登记和统计,以便于征税和征兵。然而,这种制 度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谎报年龄、逃避赋税等。到了汉朝,户籍制度得到了进 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实行了更为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管理手段。
《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学术著作, 通过对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要性和特点。
该书详细探讨了秦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体系。从郡守、县令到乡官, 各级地方官员的职责、权力以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都被详细阐述。这些内容的分 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地方政府的运作方式,以及中央政府如何通过地方行政机 构实施统治。
该书还对秦汉时期的地方自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地方豪强、宗族和士 人等社会力量的分析,该书揭示了当时地方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些力量的 存在和互动,既推动了地方社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地方行政区也采用双轨制。北方采取部落制,以 部族为单位,这种方式适合对游牧民族的管理; 汉人和渤海人所在的地区则划分道(府)、州 (军、城)、县三级制。
• 辽全盛时有5京(道、路)、6府(五京府和黄龙 府)、156州(军、城)、209县,52个直辖部落, 60个附属部落。
金朝
• 金朝极盛时期的版图,北至黑龙江、外兴安岭以 北,东至大海,南与南宋沿淮河为界,西及大散 关并与西夏为邻。
• 县设令(大县)长(小县),设丞、尉,分掌行 政和军事。
• 郡县各设有府署,有一批府属小吏分管各方面的 具体事务,这些府属小吏由郡县长官自行选用。 这样,比较完整的地方管理体制就逐步形成。
秦朝
•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 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
• 秦当时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
80 60 40
北周有211州,南北合计
20
竟有253州。
0 三国
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是战争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在 战争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出现适应这种形 势需要的行政区划。
• 如曹魏时期的屯田行政区;
• 北魏时期的军镇行政区;
• 晋南朝时期的侨置州县,为少数民族设立 的左郡左县行政区,以及免兵户的军事编 制行政区等。
• 夏代地方诸侯称为“君”、“伯”,而更 多的则称为“某某氏”,这反映出当时是 处在早期国家时期,聚居在各地的部落首 领还具有酋长性质。
•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夏王 朝对各部落已经具有一定控制能力。
•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是夏代对各 部落的控制是建立在朝贡关系上的,这也 是早期国家对各部落统治形式。
• 地方行政区划则“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 府,是为十九路。其间散府九,节镇三十六,防 御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军十有六,县六百 三十二。后复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 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县加于旧五十一, 城寨堡关百二十二,镇四百八十八” 。
• 实际上是路(府)、州、县三级制,第二级则分 散府、节镇州、刺史州、防御州四等,第三级则 分赤县、剧县、诸县三等。
• 在复杂的政治势力升降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中,有些诸侯国开始取消或剥夺世袭权利, 出现了新的地方管理体制,那就是由诸侯 直接任命官吏去管辖某地。取消封邑,将 之纳入国家行政控制之内,郡县制出现了。
战国
•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为激烈,齐、秦、楚、韩、 魏、赵、燕等七雄并立,十余个小诸侯周旋于大 国之间,活动领域较春秋时期更为扩大,今云南、 贵州、甘肃、四川、江浙、辽宁西南部等地区也 纳入诸侯国势力范围,为统一的多民族帝国疆域 奠定了基础。
• 南宋极盛时,“东尽长淮,西割商秦之半, 以散关为界” 。
• 划分为浙西、浙东、江东、江西、淮东、 淮西、湖南、湖北、京西、成都、潼川、 利州、夔州、福建、广东、广西等16路。
辽朝
• 辽朝极盛时期的版图,北达今蒙古高原色楞格河、 石勒喀河以北地区,东临日本海、黄海,南至今 河北霸州市、雄县,西越阿尔泰山。
唐朝
• 在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王朝的疆域 “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 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 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如果加上 唐王朝以羁縻形式控制的周边少数民族地 区,其势力范围已经东至日本海,西至咸 海,南至越南中部,北至贝加尔湖北岸及 叶尼塞河中游,是当时世界无与伦比的强 盛大国。
隋朝
• 隋炀帝时,隋朝达到极盛,在大业五年 (609),隋朝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 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 南),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疆域 超过秦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 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同样为了 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郡,恢复郡县两级 制。
• 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除保留少部分封采邑残 余之外,普遍推行郡县制。
• 战国时期仍享有分封采邑名号的人已经不再拥有 军政权力,采邑只作为受封者俸禄待遇的部分, 与原来的分封采邑制有根本的区别。
• 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较为普遍,郡县长官由国 君任命,是概不世袭的官僚。
• 在郡中设守,掌管全郡事务;设尉以分掌军事; 设御史(有些国设丞)以监察郡守、尉的工作; 三者直接向国君负责。
商朝
• 商代的政治势力范围比夏代要大,王朝直接控制 地区号称“邦畿千里”,而且不断扩展,全盛时 “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 北不过朔方” 。
• 也就是说商王朝的势力范围,东至今黄淮地区, 西至太行山以西,北至今河北北部,南至长江流 域。
• 以外的地区,则仍为各个方伯所控制,在王朝强 盛时期,方伯在名义虽然保持臣附,但王朝并不 能左右他们的内政。
两宋
• 两宋疆域虽然迥然不同,但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却 是相同的。
• 两宋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 北宋极盛时的疆域,“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
极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万一千六 百二十里”。在这辽阔的领地里,划分为开封、 河南、大名、应天等4京府,开封府畿、京东东、 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河 东、陕西、淮南东、淮南西、两浙、江南东、江 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梓州、利州、 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23路。
• 西周初期采取分封诸侯制,周天子在分封 时,除了赐给象征性的器物,还要“授民” 和“授土”,诸侯带着天子所授之民,来 到封地,与原来在封地居住的人民一起, 组成新的诸侯国。
东周
• 成周一带约六百里土地,“南阳背泽、潞,富甲 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拥有今河南洛 阳、原阳、济源、修武、孟县、温县、沁阳、武 陟、偃师、巩县、嵩县、登封、新安、宜阳、孟 津、汝阳、鲁山、临颍等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
省级34
25
20
15
10
5
4
0 直辖市4
23 省23
5 2
自治区5 特别行政区2
省级
地级333
盟3 3
自治州30
30
地区17 17
地级
地级市283 0
28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县级2860
林区1 1
特区2 2
自治旗3 3
旗49 49
自治县117
117
县1463
•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藩镇割据使中央政府失去对 地方的控制,虽然中央多次企图改变藩镇割据的 局面,总是收效不大,“迄唐亡百余年,卒不为 王土” 。
五代十国
• 五代十国活动的疆域远不及隋唐,地方行 政区划或三级或两级,各视自己的控驭势 力而定。
• 如州一级中有府(重要之地)、军(冲要 之地)、监(有矿产之地)等。这样,虽 然总的形势是处在分裂状态,但局部政权 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得到加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
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州郡 260
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 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
240 220 200
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 180
围都在缩小。
160
140
• 以州来说,三国时期有19 120
州
州(魏13州、蜀2州、吴5 100
州),西晋有21州,延至 南北朝末期,南陈有42州,
东汉
• 东汉全盛时,也只是“东乐浪,西敦煌, 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 几于西汉” 。
•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动乱不止,地方割 据,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已经有限。
• 两汉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设立郡, 分封地区设立王国,归属地区设立属国, 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校尉、中郎将,这 些都属于第一级行政区划。
• 商代的地方已经有内外服之分。
•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区,外服是商王直接 统治区外的臣服部落。
• 内外服有侯、甸、男、卫、邦伯等,都是 接受商王分封或册封的,按照商王控制程 度的强弱和地域的远近,他们在自己的管 辖领域内仍拥有大小不同的独立自治权, 与王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
内服 侯 甸 男 卫 邦伯
• 随着诸侯势力的崛起,周王室的领地渐渐缩小, 春秋末期,“王所有者,河内、武陟二县,及河 南府之洛阳、偃师、巩县、嵩县、登封、新安、 宜阳、孟津八县,汝州之伊阳、鲁山,许州府之 临颍县,与郑接壤而已” ,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春秋
• 春秋诸侯争霸,诸侯国一方面进行兼并, 一方面还是采取西周制度,使卿大夫控制 着各自的封地。
• 后来又有所扩充,其所辖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晋、 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 粤、桂等14省区的全部,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 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 夏东南部、越南东北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
• 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郡下辖县,是郡县两级地方行政。
元朝
• 元朝是一个幅员广袤的大帝国,它“北逾 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元史》卷58 《地理志一》)。以今日地理而言,帝国 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 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 西亚。
• 元朝统治者采用多种形式来实施管理,归 纳起来,大概有四种形式:
• 一是由大汗(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这 部分地区是原属于金、南宋、西夏、大理 的部分领土。
• 二是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大约占元 王朝领土的60%以上,其大都周围称为腹 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余分为岭北、
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 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中 书省。省以下有路、府(州)、县三级, 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区划。
• 二级行政区划是县、国(诸侯的封地)、 邑(公主的封地和皇陵区、祭祀地)、道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 汉武帝时期曾经设立13(部)州为监察区, 州刺史治官不治民。东汉后期,州刺史有 了固定的治所,并直接向皇帝奏事,州则 变成高于郡的地方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 级行政区划制度。
• 辽全盛时有5京(道、路)、6府(五京府和黄龙 府)、156州(军、城)、209县,52个直辖部落, 60个附属部落。
金朝
• 金朝极盛时期的版图,北至黑龙江、外兴安岭以 北,东至大海,南与南宋沿淮河为界,西及大散 关并与西夏为邻。
• 县设令(大县)长(小县),设丞、尉,分掌行 政和军事。
• 郡县各设有府署,有一批府属小吏分管各方面的 具体事务,这些府属小吏由郡县长官自行选用。 这样,比较完整的地方管理体制就逐步形成。
秦朝
•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实行统一的王朝,它 奠定了我国的疆域基础。
• 秦当时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 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
80 60 40
北周有211州,南北合计
20
竟有253州。
0 三国
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是战争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在 战争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出现适应这种形 势需要的行政区划。
• 如曹魏时期的屯田行政区;
• 北魏时期的军镇行政区;
• 晋南朝时期的侨置州县,为少数民族设立 的左郡左县行政区,以及免兵户的军事编 制行政区等。
• 夏代地方诸侯称为“君”、“伯”,而更 多的则称为“某某氏”,这反映出当时是 处在早期国家时期,聚居在各地的部落首 领还具有酋长性质。
•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 ,夏王 朝对各部落已经具有一定控制能力。
•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是夏代对各 部落的控制是建立在朝贡关系上的,这也 是早期国家对各部落统治形式。
• 地方行政区划则“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 府,是为十九路。其间散府九,节镇三十六,防 御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军十有六,县六百 三十二。后复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 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县加于旧五十一, 城寨堡关百二十二,镇四百八十八” 。
• 实际上是路(府)、州、县三级制,第二级则分 散府、节镇州、刺史州、防御州四等,第三级则 分赤县、剧县、诸县三等。
• 在复杂的政治势力升降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中,有些诸侯国开始取消或剥夺世袭权利, 出现了新的地方管理体制,那就是由诸侯 直接任命官吏去管辖某地。取消封邑,将 之纳入国家行政控制之内,郡县制出现了。
战国
•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为激烈,齐、秦、楚、韩、 魏、赵、燕等七雄并立,十余个小诸侯周旋于大 国之间,活动领域较春秋时期更为扩大,今云南、 贵州、甘肃、四川、江浙、辽宁西南部等地区也 纳入诸侯国势力范围,为统一的多民族帝国疆域 奠定了基础。
• 南宋极盛时,“东尽长淮,西割商秦之半, 以散关为界” 。
• 划分为浙西、浙东、江东、江西、淮东、 淮西、湖南、湖北、京西、成都、潼川、 利州、夔州、福建、广东、广西等16路。
辽朝
• 辽朝极盛时期的版图,北达今蒙古高原色楞格河、 石勒喀河以北地区,东临日本海、黄海,南至今 河北霸州市、雄县,西越阿尔泰山。
唐朝
• 在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王朝的疆域 “地东极海,西至焉耆,南尽林州南境, 北接薛延陀界,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 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如果加上 唐王朝以羁縻形式控制的周边少数民族地 区,其势力范围已经东至日本海,西至咸 海,南至越南中部,北至贝加尔湖北岸及 叶尼塞河中游,是当时世界无与伦比的强 盛大国。
隋朝
• 隋炀帝时,隋朝达到极盛,在大业五年 (609),隋朝的疆域已经东南两面至海, 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 南),东西9300里,南北14815里,疆域 超过秦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 “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 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 。同样为了 集中权力,隋代省并州郡,恢复郡县两级 制。
• 战国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除保留少部分封采邑残 余之外,普遍推行郡县制。
• 战国时期仍享有分封采邑名号的人已经不再拥有 军政权力,采邑只作为受封者俸禄待遇的部分, 与原来的分封采邑制有根本的区别。
• 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较为普遍,郡县长官由国 君任命,是概不世袭的官僚。
• 在郡中设守,掌管全郡事务;设尉以分掌军事; 设御史(有些国设丞)以监察郡守、尉的工作; 三者直接向国君负责。
商朝
• 商代的政治势力范围比夏代要大,王朝直接控制 地区号称“邦畿千里”,而且不断扩展,全盛时 “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 北不过朔方” 。
• 也就是说商王朝的势力范围,东至今黄淮地区, 西至太行山以西,北至今河北北部,南至长江流 域。
• 以外的地区,则仍为各个方伯所控制,在王朝强 盛时期,方伯在名义虽然保持臣附,但王朝并不 能左右他们的内政。
两宋
• 两宋疆域虽然迥然不同,但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却 是相同的。
• 两宋地方行政区划实行路、府(州)、县三级制。 • 北宋极盛时的疆域,“东南际海,西尽巴僰,北
极三关,东西六千四百八十五里,南北万一千六 百二十里”。在这辽阔的领地里,划分为开封、 河南、大名、应天等4京府,开封府畿、京东东、 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河 东、陕西、淮南东、淮南西、两浙、江南东、江 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梓州、利州、 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23路。
• 西周初期采取分封诸侯制,周天子在分封 时,除了赐给象征性的器物,还要“授民” 和“授土”,诸侯带着天子所授之民,来 到封地,与原来在封地居住的人民一起, 组成新的诸侯国。
东周
• 成周一带约六百里土地,“南阳背泽、潞,富甲 天下;轘辕、伊阙,披山带河”,拥有今河南洛 阳、原阳、济源、修武、孟县、温县、沁阳、武 陟、偃师、巩县、嵩县、登封、新安、宜阳、孟 津、汝阳、鲁山、临颍等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
省级34
25
20
15
10
5
4
0 直辖市4
23 省23
5 2
自治区5 特别行政区2
省级
地级333
盟3 3
自治州30
30
地区17 17
地级
地级市283 0
28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县级2860
林区1 1
特区2 2
自治旗3 3
旗49 49
自治县117
117
县1463
•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藩镇割据使中央政府失去对 地方的控制,虽然中央多次企图改变藩镇割据的 局面,总是收效不大,“迄唐亡百余年,卒不为 王土” 。
五代十国
• 五代十国活动的疆域远不及隋唐,地方行 政区划或三级或两级,各视自己的控驭势 力而定。
• 如州一级中有府(重要之地)、军(冲要 之地)、监(有矿产之地)等。这样,虽 然总的形势是处在分裂状态,但局部政权 对地方的控制力却得到加强。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行
政区划虽然基本承袭州郡 260
县三级制,但在不断限制 地方势力发展的情况下,
240 220 200
三级行政区的实际管辖范 180
围都在缩小。
160
140
• 以州来说,三国时期有19 120
州
州(魏13州、蜀2州、吴5 100
州),西晋有21州,延至 南北朝末期,南陈有42州,
东汉
• 东汉全盛时,也只是“东乐浪,西敦煌, 南日南,北雁门,西南永昌,四履之盛, 几于西汉” 。
•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动乱不止,地方割 据,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已经有限。
• 两汉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地区设立郡, 分封地区设立王国,归属地区设立属国, 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校尉、中郎将,这 些都属于第一级行政区划。
• 商代的地方已经有内外服之分。
•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区,外服是商王直接 统治区外的臣服部落。
• 内外服有侯、甸、男、卫、邦伯等,都是 接受商王分封或册封的,按照商王控制程 度的强弱和地域的远近,他们在自己的管 辖领域内仍拥有大小不同的独立自治权, 与王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政治和军事上。
内服 侯 甸 男 卫 邦伯
• 随着诸侯势力的崛起,周王室的领地渐渐缩小, 春秋末期,“王所有者,河内、武陟二县,及河 南府之洛阳、偃师、巩县、嵩县、登封、新安、 宜阳、孟津八县,汝州之伊阳、鲁山,许州府之 临颍县,与郑接壤而已” ,势力范围越来越小。
春秋
• 春秋诸侯争霸,诸侯国一方面进行兼并, 一方面还是采取西周制度,使卿大夫控制 着各自的封地。
• 后来又有所扩充,其所辖的区域包括今天的晋、 冀、鲁、豫、陕、苏、皖、浙、闽、赣、湘、鄂、 粤、桂等14省区的全部,以及甘肃东部、四川东 部、云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内蒙古南部、宁 夏东南部、越南东北部、朝鲜西北部等局部地区。
• 设立了36个郡级行政区,后增至40余郡。 郡下辖县,是郡县两级地方行政。
元朝
• 元朝是一个幅员广袤的大帝国,它“北逾 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疆域“有难以里数限者”(《元史》卷58 《地理志一》)。以今日地理而言,帝国 的势力所及,北到北冰洋,南到越南、泰 国北部,东南至海而达澎湖,西至东欧和 西亚。
• 元朝统治者采用多种形式来实施管理,归 纳起来,大概有四种形式:
• 一是由大汗(皇帝)直接统辖的地区,这 部分地区是原属于金、南宋、西夏、大理 的部分领土。
• 二是中央政府实际控制的地区,大约占元 王朝领土的60%以上,其大都周围称为腹 里,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其余分为岭北、
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 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中 书省。省以下有路、府(州)、县三级, 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区划。
• 二级行政区划是县、国(诸侯的封地)、 邑(公主的封地和皇陵区、祭祀地)、道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 汉武帝时期曾经设立13(部)州为监察区, 州刺史治官不治民。东汉后期,州刺史有 了固定的治所,并直接向皇帝奏事,州则 变成高于郡的地方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 级行政区划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