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康德的一生
康德的一生
第三小组 组长: 组员:
康德 -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 月12日逝世。
•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 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 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 始人。其学说深刻地影响 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 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 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 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 家之一。
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 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 • 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 • 1804年2月12日病逝。 •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
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主要思想
•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康德生活
• 康德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他喜欢打牌,经常去看戏剧或听音乐会。
•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他每天早上5时准时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烟。他 每天都邀请各界朋友一起讨论政治和哲学,午餐是他一天中最大的享受,他
不愿意一个人单独用餐,认为一个人吃饭更消耗精力,因为孤单一人用膳, 头脑就得不到休息。而如果用餐时同朋友们边吃边聊可以使人不再想其他的 事,使人身心快乐。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茶、写作、讲学 、进餐、散步,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的,如每天下午3时是他散步的时间 ,风雨无阻。据说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就是在他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的。
•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 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 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 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 (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哲学思想综述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2.1.1 先验感性论▪ 2.1.2 先验逻辑论▪ 2.1.3 先验分析论▪ 2.1.4 先验辩证论▪ 2.1.5 先验方法论▪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3 名言∙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6 参考文献∙7 外部链接[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
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
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
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哲学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刻贡献。
康德给人留下了“启蒙时代的巨人”、“现代哲学的转折点”等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康德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
1. 自由意志(Freiheitswille)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意志是重要的一个概念。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心灵的主要特征,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感觉的限制,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不同,它超越了自然法则的约束,我们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由意志的决定而非外在的因果关系。
2.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康德将理性分为两个领域: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和目的性。
它通过道德律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够在自由意志的框架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实践理性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和整个人类共同的理性原则相统一,实现我们作为理性生命的目标。
3. 经验(Erfahrung)经验在康德的哲学中被视为对感性认识的过程。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既受感性直观经验的限制,又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概念的运用来解释和理解。
因此,康德提出了经验的双重特性:事物外部的感性经验和事物内部的概念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概念认识,进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知。
4. 范畴(Kategorie)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范畴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天生具备的。
范畴是我们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中的先验条件,它们帮助我们将感性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
5. 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纯粹理性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领域。
纯粹理性关注的是通过纯粹概念来了解事物本质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通过纯粹理性,我们可以超越感性直观和经验的限制,探求人类认识的极限,但也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层面来认识世界。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
康德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和《和平论》等著作中,具有很高的思想独立性和理论深度。
其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和平等原则:康德认为个人应该被视为最终目的,而不是手段,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赋予自由权利。
他把自由权利看作是自然权利,个人应该有权自由地思考、言论和行动,自由才是个人能够追求幸福的基础。
康德还主张平等原则,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和权利保护。
二、社会契约论:康德认为权利来自社会契约,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必须同意遵守一定的规则以换取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这些规则包括法律、道德和国际法等,而政府的职责就是维持社会契约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三、民主制度:康德支持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在专制政治条件下实现。
他主张民主政治制度,认为民主政治能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情感,并使政府的决策更加公正、有效。
四、世界和平:康德强调世界和平问题,认为国家之间应该通过合作和友好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使用武力。
他主张建立一个国际秩序和法治体系,以解决国际冲突和促进国际合作。
他还提出了“永久和平”的理念,认为通过教育、道德和文化交流可以达到此目的。
总之,康德的政治思想强调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和民主制度,以及建立一个稳定和平的国际秩序。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政治哲学和国际关系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影响。
康德对人的认识
康德对人的认识
康德是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人的认识被称为“康德的人类学”。
在康德的人类学中,人被视为既是自然界中的物种,又是理性自由存在的个体。
首先,康德认为人类是一个独特的物种,具有生命、感觉和思考的能力。
人类的生理特征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生存需求,人类的感知和知识能力则使其能够理解和应对各种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人被看做是一种自然物种。
但是,康德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具有自主性和理性。
人类的自主性表现在其能够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不受外界的支配。
人类的理性则意味着人能够理解和使用普遍的理性法则,对于道德、政治、宗教等复杂问题也能够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康德认为,人类的自主性和理性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通过自由决定的行为才能体现出理性的价值。
因此,康德强调人应该追求自由和理性,这是人类作为独特物种的核心价值。
康德还提出了“人格”的概念,认为人格是一种自主和具有理性的存在方式。
人格不仅反映了人类的普遍性和自身内在的特点,还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和尊重。
因此,康德反对将人视为一种工具或资源,而应该将人视为具有尊严和自由决定能力的主体。
他认为,这个主体应该受到社会正义和人权的保护,其自主和理性的表现也应该受到道德赞扬。
康德的自由观
康德的自由观
康德的自由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列入《实践理性批判》部分,和时空观一起组成批判哲学的三大主线。
康德对自由的定义非常复杂,他把自由分为广义自由和狭义自由两种。
广义自由与必然性相对立,而狭义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意志。
在康德看来,自由不是主观个人的,而是对于理性的存在,自由作为认识对象是先天普遍有效的,作为道德律令的基础是不可避免的。
他进一步把自由划分为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三个层次。
先验的自由源于理论理性,即设定一种“自由的先验理念”的必要性。
他认为,机械因果律永远需要追溯更早的原因,因此其序列永远是未完成的和不充分的,这就违背了充足理由律,无法解释这个世界的现实存在;因此必须假设一个最初的纯粹自发的原因,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原因,因而是自由的,这样才能够彻底解释世界的发生。
实践的自由则在于人的自由选择。
康德认为,主体的自由选择必须是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的。
在他的分析中,主体作为选择者仅仅依据自己的主观基础进行选择;同时,作为意志本身,主体是自己构造自己的主观基础。
因此,主体可以完全脱离对象而在选择中作用于对象,因而是完全自由的。
最后的道德的自由则是以道德法则为基础的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遵循道德法则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自由行为。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_教育实践
一、引言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为宗旨,强调教育实践中的实践性、启发性和个性化。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教育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二、康德的教育理念1. 教育的目的康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道德和自由。
他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道德是人的行为准则,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
自由是人的权利,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由意识和自由精神。
2. 教育的内容康德主张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
自然科学是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基石,人文科学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感的基础,艺术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教育的方法康德强调教育方法中的实践性、启发性和个性化。
实践性是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启发性是指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个性化是指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三、康德的教育实践1. 哥尼斯堡大学教育实践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教授期间,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主张将教育内容分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艺术三个部分,并亲自开设课程,如《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等。
康德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
2. 普鲁士教育改革康德曾担任普鲁士教育委员会主席,参与普鲁士教育改革。
他主张将教育普及到全社会,使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康德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如设立公立学校、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学校管理等。
3. 家庭教育实践康德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和自由意识的重要途径。
康德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他提倡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康德关于美的主要观点
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在关于美的观点方面有许多独特的看法。
以下是康德关于美的主要观点:
1.美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它可以将我们的道德情感表现出来。
2.美是感性的知识。
康德认为,美是感性的知识,它与理性的知识是分开的。
我们感
性地认识到美,而不是通过理性的分析。
3.美是自然界中的普遍价值。
康德认为,美是自然界中的普遍价值,它是一种客观的
存在。
4.美是对真理的反映。
康德认为,美是对真理的反映,它是真理的表面形式。
总的来说,康德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的象征、感性的知识、自然界中的普遍价值和对真理的反映。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康德(Immanuel Kant)是西方伦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道德的定义和解释在伦理学和哲学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和原则,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康德对道德的定义。
1、道德本质是自律
康德认为,道德的本质即是自律。
人类作为一个自主的存在,必须自我约束和掌控自己的行为,以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康德指出,只有那些能够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行为的人,才能真正地遵守道德标准,并成为一名优秀的道德人。
2、道德的依据是人类理性
康德认为,道德的依据来源于人类的理性。
道德准则并不是来自于感性的情绪和欲望,而是基于理性、逻辑和思考的方法所得出的准则。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旨在遵守道德的自然本能,这种本能的来源就在于人类的理性。
3、道德的普遍性
康德认为,道德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准则,并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文化、种族或群体。
他认为,道德应该是独立于个体的感受和主观意识中,具有客观普遍性的准则。
道德的普遍性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遵守道德准则,而不管他们的背景如何。
4、道德的纯粹性
康德认为,道德并不是一种基于利益和动机的行为。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纯粹表现,不应该受任何利益或动机的影响。
人类应该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责任感和义务来行动,而不是受任何人或物的诱惑。
综上所述,康德对道德的定义是基于人类理性、自律和普遍性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在道德准则的指导下,行动自律、不受任何人或物诱惑,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道德人。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摘要:I.康德哲学概述- 康德哲学的历史背景-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先验认识论- 道德哲学- 审美哲学- 宗教哲学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I.康德哲学概述康德哲学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创立的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理性进行批判,来确立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
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A.先验认识论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经验,还有先验的成分。
先验认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主张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先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时间和空间概念、因果关系等。
这些先验知识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对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以道德法则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概念。
他认为,道德律令是人类内在的道德原则,它不受个人欲望和目的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康德主张,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来行事,以实现自身的道德责任。
C.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判断,它不受任何实际目的和欲望的驱使,而是基于人类对美的内在感受和欣赏。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审美无功利性”原则,并试图通过审美哲学来探讨艺术、美学和人类审美经验的意义。
D.宗教哲学尽管康德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对宗教哲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它具有道德价值。
他主张,宗教应该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神秘和超自然现象。
康德提出了“道德神学”的概念,试图将宗教哲学与道德哲学相结合。
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康德的自由概念
康德的自由概念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自由的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自由的理论。
康德的自由概念主要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以及自由的公共精神。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康德的自由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康德强调自由的自律。
他认为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放任,而是在道德法则的约束下自主决定行动的能力。
康德将自由定义为“能够在道德法则的框架下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律的理性,这个理性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遵循道德法则。
自律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处,是人独有的特质。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任性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其次,康德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律,也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
他提出了法律自由的概念。
法律自由是指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康德认为法律是人们社会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公开、普遍、能够普及给所有人的规则。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自由,使其不受他人的侵犯和压迫。
他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认为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地位、财产或社会地位。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享受自由的权利。
最后,康德关注的是自由的公共精神。
他认为自由并非仅限于个体的自由,还包括公众空间的自由。
他强调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和发表意见,而不受到约束或恐吓。
康德强调公共领域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他强调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活动要遵循理性和道德的规范,追求真理和公共利益。
总结起来,康德的自由概念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和自由的公共精神。
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行动的能力,还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和公共领域的开放环境。
自由需要个体自律的理性、法律的保护和公共领域的民主开放,才能真正实现。
康德的自由概念对人们在追求自由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崇高的解读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崇高的解读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被公认为“现代哲学之父”。
康德对崇高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道德哲学》一书中,康德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对康德而言,崇高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普遍有效的、可以指导行为的观念。
康德认为,特定的行为只有当它符合一种崇高的准则时,才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结果。
这个准则必须符合“自然的碰撞”的准则,即“行为只有当它符合道德准则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康德强调,崇高的观念必须超越个体的私心,不应仅限于个体的利益考虑。
这意味着,一个理智的人必须遵守一种道德准则,即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不能轻率地侵犯他人的权利。
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道德哲学
它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抉择。
因此,个人要获得真正的善行,必须以一种崇高的范式来思考。
康德强调,崇高的观念不仅局限于一定的原则上,而且也可以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从而实现伦理研究的真正价值。
康德认为,人们在做出有意义的抉择时,必须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出发,看到行动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而不仅仅限于自己的短期利益。
可以总结说,康德认为崇高是一种道德哲学
可以促使人以一种崇高的视角思考,不仅帮助他们做出准确的抉择,而且也可以实现伦理研究的真正价值。
康德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 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它的夜曲。
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 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 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邓晓芒译,杨祖陶 校《实践理性批判》)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 愈使心灵充满日新又新、有加无以的景仰和敬畏: 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实 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 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 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 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 律令。(冯晓虎)
参考文献
[美]曼弗雷德.库恩. 康德传[M]. 黄添盛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张国林. “物自体”:认识的界限与本体的涅槃——论康德哲 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继承与开拓[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06). [英]罗素. 西方哲学史[M]. 张作成译.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7.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 约翰·洛克、大卫·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 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 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 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 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 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 (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 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 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 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 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 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你知道吗?康德觉得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的时候,不是因为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的好处,就单纯是觉得它好看、让咱心里舒服。
比如说,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咱不会想着把它摘下来卖钱,就是纯粹觉得它美,这种美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想法的。
还有哦,康德说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说,你觉得这片晚霞美极了,你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觉得美。
不是说因为你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爱好才觉得美,而是好像有一种普遍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美。
他还提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听起来有点绕哈,但其实就是说,美的东西好像没有特定的目的,但又好像有一种隐藏的目的,让它变得恰到好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但就是能让人欣赏和喜爱。
另外呀,康德强调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
咱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脑子会自动发挥想象力,同时理解力也在工作,两者配合得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看到一幅抽象画,想象力让我们天马行空,理解力又帮我们抓住一些线索,这样美的感受就更深刻啦。
怎么样,康德的这些美学观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以后看美的东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想起这些观点,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1724年4月22日伊曼能尔?康德生于哥尼斯堡。
1730年入小学。
1732年入中学。
1737年母亲去世。
1740年9月24日康德考取哥尼斯堡大学。
1746年父亲去世。
《论对活力的正确评价》1747年康德在安德施牧师家当教师(在古姆比年附近的犹德申村)。
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德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
1753年在凯瑟林伯爵家当教师(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1754年回到哥尼斯堡。
6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某种变化》。
8月《关于从物理学观点考察地球是否已经衰老的问题》。
1755年3月《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
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论火》。
5月13日硕士学位论文考试。
6月12日获得硕士学位。
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
《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1756年春《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1758年1月(至1762年7月) 康德——俄国臣民。
春《运动和静止的新学说》。
12月康德争取基波克死后虚悬的教授职位,未成。
12月14日向伊丽莎白女王呈交的申请书。
1759年10月《试对乐观主义作若干考察》。
1760年6月《对丰克先生夭亡的想法》。
1762年《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论脑病》、《对自然神论饿道德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
1765年《关于1765年冬季学期讲课时间表的通知》。
1766年2月康德被任命为王家图书馆副馆长。
《视灵者的幻想》。
1768年《论空间方位区分的基本根据》。
1769年埃尔兰根大学聘请担任教授职务。
1770年1月耶拿大学聘请。
3月31日被任命为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和形而上学编内正教授职务。
8月21日学位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答辩。
1771年评论莫斯卡提的作品。
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1772年5月康德辞去图书馆副馆长一职。
1775年《论各种不同的人种》。
1776—1777年论文“博爱”的两篇文章。
康德生平
康德生平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目录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在康德去世的1804年,出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期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Feuerbach,Ludwig Andreas 生平概述1十八世纪的德意志天空里,闪耀着的是思想和艺术的群星,其康德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
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不过,在数十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没有准时出现。
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墓碑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
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
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年。
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
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
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
康德有关道德的名言
康德有关道德的名言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影
响到整个西方哲学史。
以下是康德有关道德的名言:
1. "道德不是由个人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是由整个社会所决定的。
" -康德(Kantianism is a social philosophy)
2. "最高的道德原则是自由。
" -康德(The highest moral principle is the freedom of the will)
3.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康德(Each person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actions)
4. "真正的道德不是一件单独的事情,而是需要普遍遵循的准则。
" -康德(The true moral principle is a general principle that everyone should follow)
5. "道德是普遍适用的,而不是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的。
" -康德(Moral principles are universal and apply to everyone)
6. "道德是自我决定的。
" -康德(Moral principles are decisions that one makes for himself or herself)
7. "道德不是通过规则来建立的,而是通过价值观建立的。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康德是德国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也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终身未婚,被称为“光棍康德”。
然而,他的生活却异常幸福。
康德出生于1724年,父亲是布鲁诺·诺伊曼·康德,母亲是安妮·雷吉娜·康德。
自小聪明过人、好学不倦的他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数学和物理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斯宾诺莎、勒内·笛卡尔、约翰·洛克和伽利略·伽利雷的思想对康德影响深远,使他逐步建立了以唯理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重要著作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他被誉为现代哲学的“海尔曼·关键”。
但是,康德的生活过得平淡而幸福。
他曾说过:“我更倾向于在一个默默无言的房间里读书,而不是去菲律宾、洛杉矶或巴黎。
”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孤独和艰辛,他总是深夜读书、凌晨写作,追求真理和智慧。
康德的朋友很少,他的社交圈子非常狭窄。
但是他厌恶甚至反感那种应酬性的交往方式,他认为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批判性思维和追求真理,这与社交活动无关。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康德的确感到孤独和无聊,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幸福感。
他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
他很喜欢音乐,特别是巴赫的音乐,每天晚上都弹琴。
他还喜欢散步,白天和晚上都会在城里散步,思考自己的学问和生活问题。
他还喜欢烹饪,他每天都自己做饭,这样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饮食和健康。
康德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追求他所钟爱的学问,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追求。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情能够得到实现,你才能感到幸福。
康德的生活虽然简单单调,但却是一种丰富、深刻和意义深远的幸福。
他的另一个超乎寻常的幸福之处在于,他的学问和思想不仅得到了当时的尊重和赞誉,而且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推崇。
康德的思想是“人类普遍性历程的形而上学”,它的主旨是“纪律意志、自由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不是范畴导源于经验,而是经验导源于范畴。
➢ 5. 人为自然立法 自然在质料上是显象的总和,没有联结。 自然在形式上有秩序和合规则性,它们来源于知性。 人通过知性范畴为自然提供法则和秩序。
认识主体:知性-自发性-纯粹思维形式:范畴
先天形式:规则 综 ------------- 合 后天质料:杂多
➢4. 自然的合目的性的原则
(1)关于自然美的判断:先天综合的反思判断 (2)先天综合的反思判断的根据:自然的合目的性
➢5. 美作为道德性的象征
(1)先天概念的感性化的两种方式:直观和象征 (2)自然的美的东西作为道德上善的东西的象征
(四)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
➢1. 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 (1)自然目的及其合目的性:内在/外在 (2)如何评判自然目的及其合目的性
(2)四个谬误推理的根源及其解决
➢ 5.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1)理性宇宙学关于世界的四个二律背反
1)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 反题:世界在时间上无开端、在空间上无界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
2)正题:世界中每个复合实体都由简单部分构成,除了简单东西或由简单东西 复合成的东西,任何地方都没有任何东西实存着。
认识主体:感性-接受性-纯粹直观形式:空间+时间
先天形式:时空
认识对象
刺 ------------
显象
激
后天质料:感觉
自在对象 物自身
(三)先验知性论 ——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 1. 人的认识的形成——知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知性认识的区别:直观和概念
➢ 2. 知性的纯粹概念或范畴
➢ 3. 范畴的演绎 (1)演绎的涵义 (2)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
二、批判哲学的理论哲学
(一)先天综合判断的发明
➢ 1. 形而上学认识的特点 (1)源泉:出自纯粹理性 (2)对象:考虑客体,具有质料 (3)类型:先天综合判断
➢ 2. 先天综合判断的特点
➢ 3. 批判哲学的理论哲学的任务 (1)纯粹数学如何是可能的? (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是可能的? (3)一般形而上学如何是可能的? (4)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是可能的?
认识中的合法则性
实践中的合目的性
自然哲学
道德哲学
中介能力:
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特殊的
一般的
纯粹趣味
目的论判断力
中介概念:
自然的合目的性
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客观的实在的合目的性
自然美
自然目的
(三)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
➢1. 自然美
(1)趣味判断的四个环节:量、质、关系、模态 (2)自然事物如何被评判为美的
反题:世界中没有任何复合事物由简单部分构成,世界中任何地方都没有 简单东西实存着。
3)正题:按照自然法则的因果性不是世界的显象全部能由以导源的惟一因果性。 为了解释这些显象还必需假定一种通过自由的因果性。
反题:没有任何自由,世界中一切东西都仅仅按照自然法则而发生。
(2)四个二律背反的批判裁决和最终解决
(1)中介能力:判断力 (2)中介概念:自然的合目的性概念
(二)反思判断力
➢1. 一般判断力的划分
规定判断力:以概念为基础,在普遍的东西被给予 的情况下,从普遍的东西出发来统摄特殊的东西
反思判断力:以直观为基础,在特殊的东西被给予 的情况下,从特殊的东西出发来寻求普遍的东西
➢2. 反思判断力的划分
质:不带有任何兴趣而令人愉悦的东西 量:不需要概念而普遍令人愉悦的东西 关系: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东西 模态:不需要概念而必然令人愉悦的东西
➢2. 崇高
(1)崇高的特点 (2)崇高的划分: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3)崇高理论作为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理论的附录
➢3. 艺术美
(1)艺术的概念 (2)艺术的划分:机械的、感性的(快适的+美的) (3)艺术美的特点:有目的的合目的性 (4)艺术美对自然的合目的性原则的贡献
从质料上表述:要这样行动,使得你把你自己人格中的人性 和每个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同等地始终同时作为目的、从不单纯 作为手段来使用
从总体上表述:每个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作为一个给予普遍 法则的意志
(三)至善
➢1. 至善的两种意义
(1)道德性:构成一切其他善的限制条件 (2)德性和幸福的统一体:是实践理性的全部客体
➢ 2. 纯粹实践理性的法规 对于来世和对于上帝的道德信念
➢ 3. 作为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的体系
三、批判哲学的实践哲学
(一)善的意志
➢1. 善的意志是一切其他善的前提 ➢2. 两种善
(1)自在的善 (2)工具的善
(二)实践法则和命令式
➢1. 准则和法则的区分
➢2. 法则的分类
(1)法则:理论法则 + 实践法则 (2)实践法则:实用法则 + 道德法则
➢ 2. 著作:《康德著作集》九卷,比较重要的著作: 《纯粹理性批判》(1781、1787)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785) 《实践理性批判》(1788) 《判断力批判》(1790、1793) 《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 《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
➢ 3. 哲学分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时间分界:1769/1770 思想分界:从独断主义转向批判主义
第二节 康德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与批判哲学的形成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
➢ 1. 自然哲学 基本立场:继承和发展牛顿自然哲学 主要观点:对地球的演化和地质运动、宇宙的起源
和结构、运动和静止等提出自己的解释,最著名的是他 的星云假说。
实用法则:为了达到幸福的法则 道德法则:为了达到道德的法则:要这样行动,使得 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同时作为一种普遍立 法的原则而适用
➢3. 命令式及其分类
(1)命令式的概念 命令式是实践理性向不完善的理性存在者颁布的原则。 它的表达形式:应当做什么。
(2)命令式的分类
假定命令式:把一个行动作为达到人们意愿或可能意愿的另 外某个事物的手段而表象为有条件必然的
➢4. 自然的目的论原则和机械论原则的统一 (1)反思判断力的原则的二律背反 (2)两种处理方式的区分:独断和批判 (3)反思判断力的原则的二律背反的解决 自审美)反思判断力和目的论反思判断力
➢3. 反思判断力批判的任务
揭示和展现自然的合目的性的概念和原则。 自然的主观的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展现:自然美 自然的客观的实在的合目的性的展现:自然目的
批判哲学的目的论的出发点和任务(图示)
认识能力: 立法对象: 运用特点: 认识体系:
知性
判断力
理性
自然
自由
定言命令式:把一个行动作为自为的、不与另外某个意图相 关而表象为无条件必然的
技术命令式:为了一种可能的意图而做某个行动 实用命令式:为了一种现实的幸福而做某个行动 道德命令式:为了一个必然的行动而做这个行动
(3)定言命令式的三种不同表述
从形式上表述:要这样行动,仿佛你的行动的准则将通过你 的意志而变成自然的一条普遍法则
(二)先验感性论 ——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 1. 人的认识的开端——感性认识 (1)先天、先验、先验批判 (2)感性、感觉、显象、感性论 (3)直观、纯粹直观、纯粹直观形式
➢ 2. 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直观形式的阐明 (1)阐明的涵义 (2)空间和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3)空间和时间的先验阐明 (4)纯粹数学如何可能 (5)先验观念论的确立
知性 认识对象
自然
感性认识对象 经验事物
(四)先验理性幻相 ——一般形而上学如何可能
➢ 1. 人的认识的终结——理性认识 理性和知性的区分:逻辑运用、先验运用方面的区分
➢ 2. 先验理念 (1)涵义: (2)种类:理性心理学、理性宇宙学、理性神学的理念
➢ 3. 先验幻相 (1)理性的逻辑幻相和先验幻相 (2)先验幻相的种类:纯粹理性在心理学理念方面的谬
(四)实践公设
➢1. 实践公设的涵义
➢2. 三个实践公设
(1)意志自由 (2)灵魂不死 (3)上帝实存
(五)道德宗教
➢1. 道德必然导向宗教
➢2. 纯粹的道德宗教
上帝和人的道德关系纯粹化,摆脱神人同形同性论
四、批判哲学的目的论
(一)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过渡
➢1. 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的鸿沟 ➢2. 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之间的过渡
➢2. 作为自然目的的自然事物 (1)两种因果联结:作用因和目的因的联结 (2)作为自然目的的自然事物的特点 (3)作为自然目的的自然事物是有机体 其各部分和整体互为手段和目的; 其作用因的因果联结能够同时被评判为
目的因的因果联结。
➢3. 作为自然目的系统的自然整体 (1)整个自然作为一个目的系统的理念 (2)其必要条件一:自然的最后目的 (3)其必要条件二:自然的终极目的
➢ 3. 批判哲学的主要问题和根本任务 (1)开端问题:自由和自然必然性的关系。 (2)中心问题: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是可能的? (3)终结问题:人是什么?
➢ 3. 批判哲学的主要问题和根本任务 (4)根本任务:拯救自由和重建形而上学。
➢ 4. 批判哲学的体系结构 (1)理论哲学 (2)实践哲学 (3)目的论
误推理、在宇宙学理念方面的二律背反、在神学理念方面的理想
➢ 4.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1)理性心理学关于灵魂的四个谬误推理
在理性心理学的推理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下面这种形式的谬误推理: 大前提:只能被思维为主词的东西也只作为主体而实存,因此就是实体。 小前提:一个思维的存在者单纯作为这样一个存在者来看只能被思维为主词。 结 论:因此,这个思维的存在者也只作为主体、亦即作为实体而实存。
➢ 6. 纯粹理性的理想 (1)纯粹理性的理想的涵义 (2)从思辨理性出发不可能证明上帝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