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斜报告模板

合集下载

船舶倾斜试验报告

船舶倾斜试验报告

表一:船舶状态及吃水计算船名:总长: 53.70m型深: 3.38m 垂线间长: 50.60m满载吃水: 2.70m 型宽: 9.00m表二:试验移动重量及测试设备布置表表三:移动力矩表倾斜试验报告书共15页第5页表四:试验时船上多余物件表倾斜试验报告书共15页第6页表五:试验时船上不足物件表表六:挂锤读数记录表mm挂锤编号:#1挂锤线长度: 3.40m 设置位置:船舯前观测员姓名:表七:挂锤读数记录表mm挂锤编号:#2挂锤线长度: 4.20m 设置位置:船舯后观测员姓名:表八:纵倾水线下排水体积浮心坐标及水线面惯性矩的计算T F=0.580m T A=1.506m tgθ=(T A- T F)/L=0.018 (θ纵倾角)共15页第10页表九:倾角和初稳性计算表经自由液面修正的GM1=GM0+δGM=7.828+0.0263=7.854m式中:GM0——未经自由液面修正的初稳性高(m)倾斜试验报告书共15页第11页表十:自由液面计算表纵倾水线有关参数的计算:下述各参数,根据表八进行计算:站距△L = L/10 =5.06m型排水体积 V = 1/3 △L Σ(四)=270.271m3浮心垂向坐标 Z B=Σ(六)/Σ(四)=0.712m水线面惯性矩 I X= 2/9 △L Σ(九)=2395.779m4横稳心半径X/V =8.864m横稳心垂向坐标 KM = Z B+BM =9.576m重心垂向坐标 Z G1cosθ=1.724m浮心纵向坐标 X B= △L* Σ(十一)/Σ(四)= -3.396m 重心横向坐标 X G = X B + (Z G-Z B)tgθ= -3.378m型排水量 W = 1.006*V*ν=278.69t注:本表也可改用梯形法计算。

表十一:空船重量及重心位置计算表。

倾斜试验报告书

倾斜试验报告书

船舶静力学计算及稳性衡准系统 V4.2(201208)WH030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倾 斜 试 验 报 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船 名 : 苏中油09数据库名 : 苏中油09.mdy图 纸 号 : JFYZ4220-委托单位 :计算标识 :计算单位 : 武汉交发船舶计算签名 : 王景审核签名 :批准签名 :计算日期 : 2016 年 04 月 12 日程 序 编 制 单 位 : 中 国 船 级 社 武 汉 规 范 研 究 所倾 斜 试 验 报 告一 船舶主尺度船 长 L ------------------- 85.000 m垂线间长 Lp ------------------- 82.000 m型 宽 B ------------------- 14.800 m型 深 D ------------------- 4.800 m设计吃水 T ------------------- 4.000 m二 试验时的情况1 试验情况说明⑴ 试验时间 : 2016 年 04 月 12 日 10 时 30 分起至 2016 年 04 月 12 日 18 时 10 分完成⑵ 试验地点 : 申泰船厂⑶ 天气情况 : 晴天 风 向 : 东南风 风 力 : 1 级⑷ 水流情况 : 平静 流 向 : 流 速 : m/s⑸ 试验主持者: 洪工 验 船 师 : 刘工 船东代表 : 试验参加者: 船东代表,验船师,设计公司(扬州),试验人员⑹ 备 注 : 船已建造完工,船首系一缆绳,处于自由漂浮状态⑺ 试验水域水的重量密度 r = 1.000 t/m^3⑻ 船舶初始横倾角 Qo = 0.000 deg船舶原始纵倾角 Qto = 0.000 deg2 船的装载情况⑴ 多余重量计算垂向坐标 纵向坐标 横向坐标 序号 项 目 重 量 力 臂 重量矩 力 臂 重量矩 力 臂 重量矩 (t) (m) (t.m) (m) (t.m) (m) (t.m)1 试验水桶 12.500 6.600 82.50 25.000 312.50 -5.200 -65.002 试验水桶 12.500 6.600 82.50 18.000 225.00 5.200 65.003 试验水桶 12.500 6.600 82.50 -17.000 -212.50 5.200 65.004 试验水桶 12.500 6.600 82.50 -24.000 -300.00 -5.200 -65.005 人员 0.750 6.500 4.88 -25.000 -18.75 0.000 0.00 多余重量 50.750 6.599 334.88 0.123 6.25 0.000 0.00 ⑵ 不足重量计算垂向坐标 纵向坐标 横向坐标 序号 项 目 重 量 力 臂 重量矩 力 臂 重量矩 力 臂 重量矩 (t) (m) (t.m) (m) (t.m) (m) (t.m) 1 生活物资 0.500 10.420 5.21 -33.875 -16.94 0.000 0.00 不足重量 0.500 10.420 5.21 -33.875 -16.94 0.000 0.00 3 移动重量布置组别编号 位置纵向坐标 移 动 重 量(m) (t)№ 1 25.000 12.500№ 2 18.000 12.500№ 3 -17.000 12.500№ 4 -24.000 12.500总 计 50.0004 测量挂锤布置挂锤编号 位置纵向坐标 挂 锤 线 长 度(m) (m)№ 1 32.800 3.000№ 2 -28.000 3.9505 试验状态下船舶的吃水情况位 置 型 吃 水 计 算 吃 水 有原始纵倾时的计算吃水(m) (m) (m)艏垂线 Tf 0.255 0.255 -----中垂线 To 1.103 ----- -----艉吃水 Ta 1.950 1.950 -----计算吃水 Tp = 1.103 m初始纵倾角 Qt = -1.184 deg---------------------------------------------------------------------计算吃水 Tp = (Tfo+6*Too+Tao)/8吃水误差 δT = (Tfo+Tao)/2-Tp艏 吃 水 Tf = Tfo-δT-tg(Qto)*Lp/2艉 吃 水 Ta = Tao-δT+tg(Qto)*Lp/2初始纵倾角 Qt = arctg((Tf-Ta)/Lp)三 倾斜试验记录1 移动力矩及倾侧力矩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移动重量 ( t ) 0.0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12.500 移动力臂 ( m ) 0.000 10.400 10.400 -10.400 -10.400 -10.400 -10.400 10.400 10.400 移动力矩 (t.m) 0.000 130.000 130.000 130.000 130.000 130.000 130.000 130.000 130.000 倾侧力矩 (t.m) 0.000 130.000 260.000 130.000 0.000 -130.000 -260.000 -130.000 0.000 2 测量挂锤读数记录表 ( 单位: mm )挂锤编号 № 1挂锤线长度 3000 mm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读数平均 499.5 469.0 440.0 470.1 500.1 530.0 559.0 530.1 499.2摆 幅 值 0.0 30.5 29.0 30.1 30.0 29.9 29.0 28.9 30.9挂锤编号 № 2挂锤线长度 3950 mm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读数平均 499.5 539.2 577.4 541.1 499.4 459.9 420.2 460.5 499.3摆 幅 值 0.0 39.7 38.2 36.3 41.7 39.5 39.7 40.3 38.8四 试验数据分析计算1 横倾角计算挂锤编号 № 1 挂锤编号 № 2序号 挂锤线长度 3000 mm 挂锤线长度 3950 mm 平均横倾值摆幅值 tg Q 摆幅值 tg Q1 0.0 0.0000 0.0 0.0000 0.00002 30.5 0.0102 39.7 0.0101 0.01013 29.0 0.0097 38.2 0.0097 0.00974 30.1 0.0100 36.3 0.0092 0.00965 30.0 0.0100 41.7 0.0106 0.01036 29.9 0.0100 39.5 0.0100 0.01007 29.0 0.0097 39.7 0.0101 0.00998 28.9 0.0096 40.3 0.0102 0.00999 30.9 0.0103 38.8 0.0098 0.01012 初稳性高度计算和误差分析移动力矩 横倾角值 初稳性高 修正值 初稳性高 误 差序号 M tg Q M.tg Q tg Q^2 GM' δf GMi e e^2 (m.t) (m.t) (m) (m) (m) (m) (m^2)1 0.000 0.0000 0.000 0.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2 130.000 0.0101 1.314 0.0001 12.413 0.000 12.413 -0.221 0.0493 130.000 0.0097 1.257 0.0001 12.977 0.000 12.977 0.344 0.1184 130.000 0.0096 1.250 0.0001 13.054 0.000 13.054 0.421 0.1775 130.000 0.0103 1.336 0.0001 12.208 0.000 12.208 -0.426 0.1826 130.000 0.0100 1.298 0.0001 12.568 0.000 12.568 -0.065 0.0047 130.000 0.0099 1.282 0.0001 12.727 0.000 12.727 0.094 0.0098 130.000 0.0099 1.289 0.0001 12.651 0.000 12.651 0.018 0.0009 130.000 0.0101 1.308 0.0001 12.471 0.000 12.471 -0.163 0.027 ∑ 10.334 0.0008 0.000 101.070 0.566 ------------------------------------------------------------------------------------------ 计算系数 n = 8算术平均值 GMo = ∑GMi/n = 12.634 m试验均方差 O = SQR(∑e^2/(n-1)) = 0.284初稳性高度的相对误差 δh = SQR(∑e^2/(n-1)/n)/GMo = 0.008排水量计算的相对误差 δd = rSδT/(SQR(3)*△) = 0.000试验总的相对误差 δV = SQR(δh^2+δd^2) = 0.008试验总的绝对误差 δhc = GMo*δV = 0.100 m计算初稳性高度 GM1 = GMo+δGM-δhc = 12.533 m3 排水量计算根据吃水位置按型线图和邦戎曲线计算排水量和浮心位置首 吃 水 Tf = 0.255 m尾 吃 水 Ta = 1.950 m型排水体积 V = 1029.887 m^3排 水 量 △ = 1036.067 t横稳垂向坐标 KM = 16.332 m浮心垂向坐标 Zb = 0.654 m浮心纵向坐标 Xb = -6.825 m浮心横向坐标 Yb = 0.000 m4 试验状态下船舶的重心计算重心垂向坐标 Zg = KM-GM1*COS Qt = 3.801 m重心纵向坐标 Xg = Xb-(Zg-Zb)tg Qt = -6.760 m重心横向坐标 Yg = Xb-(Zg-Zb)tg Qo = 0.000 m五 空船计算1 空船重量和重心计算垂向坐标 纵向坐标 横向坐标 序号 项 目 重 量 力 臂 重量矩 力 臂 重量矩 力 臂 重量矩 (t) (m) (t.m) (m) (t.m) (m) (t.m)1 试验船舶 1036.067 3.801 3938.42 -6.760 -7003.69 0.000 0.002 多余重量 50.750 6.599 334.88 0.123 6.25 0.000 0.003 不足重量 0.500 10.420 5.21 -33.875 -16.94 0.000 0.004 空 船 985.817 3.661 3608.75 -7.128 -7026.87 0.000 0.00 ------------------------------------------------------------------------------------------- ( 4 ) = ( 1 ) - ( 2 ) + ( 3 )2 空船浮态和初稳性高度计算根据空船重量和重心按浮态方程计算浮态和初稳性高度首 吃 水 Tf = 0.201 m尾 吃 水 Ta = 1.904 m吃 水 Tp = 1.053 m初稳性高度 GMo = 13.387 m。

学校教学楼测斜报告

学校教学楼测斜报告

xxx学校教学楼建筑物倾斜观测报告JC-CL-2009-0106x x x二00九年十月xxx学校教学楼建筑物倾斜观测报告报告编号: JC-CL-2009-0106 委托单位: xxx 工程名称: xxx 测量: xxx 计算: xxx 审核: xxx 批准: xxx 报告日期: 2009年10月17日x x x二OO九年十月目录文字部分:一、工程概况 (1)二、建筑变形观测的目的 (1)三、观测的依据 (2)四、观测设备、周期及时间 (2)五、变形点的布置与埋设 (2)六、测量方法原理及计算方法 (3)七、观测结果分析与结论 (4)一、工程概况:受xxx学校委托,我院承担了xxx学校教学楼主体结构整体倾斜观测任务。

该建筑位于东莞市xxx,建筑高度约16.09米。

二、建筑变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工作是测定建筑物及其地基在建筑荷载等各种因素的外力作用下随时间而变形的工作。

通过对建筑物上的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从中了解建筑物变形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建筑变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1)客观原因:地下水降低导致地基土有效应力增加引起地面土体下沉;建筑荷重作用于地基,引起地基土变形;建筑结构、形式产生的内部应力促使建筑物本身及其基础产生变形;风力、震动对建筑物产生变形等。

(2)主观原因:建筑场区地质勘察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建筑设计对结构、地基承载力验算或计算有误;建筑材料配置、施工质量不当等。

若建筑物变形超过允许变形值,会影响建筑使用,并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在建筑物施工及运营期间,必须不间断地对建筑物变形状态进行监测。

建筑物变形类型包括垂向变形及径向变形。

建筑物本身及其基础受地基土变形及内部应力作用变形是以垂向为主,其变形来源于建筑物荷载作用。

本建筑物变形主要为建筑物本身及其基础变形。

因此本建筑物变形观测为垂向变形观测,即沉降观测,其变形为静态的,变形值为时间的函数。

综上所述,本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的目的是研究建筑的变形过程,为对建筑施工及运营期间进行安全监测。

测斜仪应用报告(成果)

测斜仪应用报告(成果)

附件1 类别:
科学技术成果申报表
成果名称矿井地质探测仪震波技术应用报告
任务来源龙煤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南山煤矿
完成单位及龙煤股份有限公司鹤岗分公司
南山煤矿地测大队
主要研究人员李纯杰吕贵友丁宝国杨之化高志广
赵金奎李东林任子良王正东
主要协作单位福州华虹智能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起止时间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盖章)
填报日期2012年1月29日
注:如本栏填写不下,可添页(大小应与本页同)
1
2
主要研究人员名单
3
4
附件2 类别: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
鹤矿鉴字[200 ]第号
成果名称:矿井地质探测仪震波技术应用报告
完成单位:鹤矿集团公司南山煤矿地测大队
鉴定形式:
组织鉴定单位:
鉴定日期:
鉴定批准日期:
5
鉴定委员会名单
6。

测斜报告模板

测斜报告模板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8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学校教学楼测斜报告

学校教学楼测斜报告

XXX学校教学搂建筑物倾斜观测掖告JC-CL-2009-0106XXX二00九年十月XXX学枝教学搂建筑杨倾斜观测掖告报告编号:___________ JC・CLJ009・0106 _________ 委托单住:______________ xxx ___________________ 工程名称:__________ x 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 ______ X 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________ X 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 X 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枇准:________ X X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告目期: __________ 2009年10月17目_______________XXX二OO九年十月丈学部分:—、工程概况 (1)二、建筑变形观测的目的 (1)三、观测的依据 (2)5、观测设备、周期及肘问 (2)五、变形点的布置与埋设 (2)六、测量方法原理及计算方法 (3)七、观测结果分析与结论 (4)一、工程.紙况:受XXX学狡委托,我院.承担了XXX学校教学搂主体结构整体倾斜观测任务。

该建筑住于市XXX,建筑壽度约16.09采。

二、建筑吏形观测的目的变形观测工作是测定建筑杨及其地基在建筑荷载等各种因素的外力作用下随肘问而麦形的工作。

通过对建筑物上的观测盍进行重复观测,从中了鮮建筑物变形的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建筑变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丿瘵观原因:地下水阵低导敷地基土有效应力增加引起.地面土体下沉;建筑持重作用于地基,引起.地基土变形;建筑结构、形式并生的部应力促使建筑物本身及其基础产生变形;风力、震动对建筑物产生变形等。

(2)主观原因:建筑场区地质勘症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建筑设计对结枸、地基承我力验算或计算有誤;建筑材料紀置、施工质量不当等。

边坡变形观测报告

边坡变形观测报告

边坡稳定性监测报告报告编号:(JC)字第WSWA00801************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注意事项1、报告未盖本公司“检测试验专用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公司“检测试验专用章”无效。

3、报告无批准、审核、编写、检测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缺页无效。

5、对检测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检测单位提出。

0八三宿舍区地质灾害整治工程二期边坡稳定性监测报告监测人员:报告编制:项目负责人:报告审核:报告批准:声明:1、报告未加盖本检测单位检测专用章和骑缝章无效。

2、报告签字不全或者涂改、错页、换页、漏页无效。

3、报告非本单位复制无效,复制需加盖本单位检测专用章和骑缝章,否则无效。

4、报告中的结论部分未盖“检测单位检测专用章”无效。

5、对报告若有异议,请在收到报告之日起15日内向本单位提出书面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6、检测报告仅对检测样本负责,检测数据为样本检测数据。

7、未经本单位同意,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商业广告使用。

2011年11月25日目录1.工程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监测目的与监测内容 (6)监测目的 (6)监测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监测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监测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边坡检测报告模板

边坡检测报告模板

边坡检测报告模板报告编号:xx边坡⽀护⼯程边坡⽀护⼯程质量检测报告⼯程名称:xx边坡⽀护⼯程委托单位: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检测单位:xxxx公司xxxx公司⼆0 xx年x⽉x⽇注意事项尊敬的⽤户:当你收到报告后,请务必注意:1、本报告出现下述情况时,将会导致报告⽆效:a、报告⽆本公司“测试专⽤章”⽆效。

b、复制的报告未重新加盖本公司“测试专⽤章”⽆效。

c、报告⽆审核⼈、批准⼈签字⽆效。

d、报告数据有⼿写或涂改现象⽆效。

2、图⽂传真或电话记录,不具备法律效⼒。

3、对报告若有异议,应于收到报告15⽇内向我公司提出,逾期不予受理。

4、对于委托检验,样品的代表性由委托单位负责。

地址:xx科技产业园邮政编码:xx电话:xx报告编号:xx边坡⽀护⼯程质量检测报告编写年⽉⽇审核年⽉⽇批准年⽉⽇xxxx公司⼆0xx年x⽉x⽇⽬录1、⼯程概况 (1)2、检测⽬的 (2)4.1原材料检测 (3)4.2预应⼒锚索 (3)4.3格构梁 (3)4.4挂⽹喷射混凝⼟ (4)4.5伸缩缝检测 (4)4.6泄⽔孔设置检查 (4)5、检测仪器 (4)6、检测结果 (5)6.1 边坡竣⼯⽴⾯布置⽰意图 (5)6.2 检测情况简述 (5)6.3 检测结论 (6)附录1 边坡竣⼯⽴⾯布置⽰意图 (7)附录2 格构梁截⾯尺⼨偏差检查结果表 (9)附录3 混凝⼟强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11)附录4 格构梁钢筋直径检测结果汇总表 (13)附录5 格构梁钢筋间距检测结果汇总表 (14)附录6 喷射混凝⼟强度检测汇总表 (14)附录7 喷射混凝⼟厚度检测结果汇总表 (20)附录8 喷射混凝⼟区钢筋⽹钢筋间距检测结果汇总表 (26)附录9 现场检测⼯作照 (57)1、⼯程概况xx位于xx公路南侧。

变电站边坡沿消防通道西侧AB段出现⾼34~51.7m,长74.3m的边坡,边坡为顺向中风化岩质边坡;9#、10#楼消防通道AE段由边坡AD、DE段组成。

工地拉测斜社会实践报告

工地拉测斜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拉测斜是建筑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施工监测技术,主要用于监测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倾斜程度,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为了深入了解拉测斜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工地拉测斜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告。

二、实践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桥梁、隧道等大型工程项目不断增多,这些工程对施工质量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拉测斜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拉测斜技术的实际应用,我们选择了一项正在施工的高层建筑项目作为实践基地。

三、实践内容1. 拉测斜技术简介拉测斜技术是一种利用钢弦式测斜仪进行测量的方法,通过测量钢弦的振动频率变化来反映结构物的倾斜程度。

该技术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

2. 实践步骤(1)现场勘查:首先,我们到达施工现场,对建筑物进行初步勘查,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施工进度等情况。

(2)仪器安装:根据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点,安装钢弦式测斜仪。

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水平、垂直度,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3)数据采集:启动测斜仪,进行数据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稳定性,避免外界因素干扰。

(4)数据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建筑物的倾斜程度。

(5)结果汇报: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向相关人员汇报。

3. 实践成果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成功掌握了拉测斜技术的操作方法,了解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以下是部分实践成果:(1)测量点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可靠。

(2)仪器安装规范,操作过程严谨。

(3)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正确,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四、实践体会1. 拉测斜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拉测斜技术是保障工程质量、提高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拉测斜技术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2. 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掌握了拉测斜技术的操作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测斜曲线

测斜曲线

5月29日 2.10 1.28 1.42 1.54 1.26 1.54 1.34 1.22 1.42 1.66 1.32 1.58 1.26 1.48 1.46 1.40 1.44 1.36 1.28 1.90
墙体测斜(CX1--CX20)累计变化曲线图
单位:mm

16.00
6月4日 3.22 3.08 4.10 2.72 2.42 2.22 2.56 2.54 2.60 3.18 3.28 3.12 2.90 3.02 3.26 3.20 3.30 3.10 2.50 3.86
6月5日 3.76 3.52 4.48 3.48 2.50 2.66 3.08 2.70 2.88 3.54 3.58 3.26 2.98 3.26 3.64 3.28 3.60 3.14 2.64 3.94
5月21日 0.72 0.78 0.62 0.86 0.86 0.64 0.52 0.58 0.60 0.48 0.58 0.62 0.46 0.64 0.70 0.74 0.82 0.82 0.76 0.88
5月22日 0.68 0.74 0.56 0.78 0.82 0.62 0.66 0.64 0.62 0.50 0.50 0.66 0.58 0.68 0.74 0.78 0.80 0.80 0.76 0.86
6月6日 3.94 3.82 4.82 3.98 2.78 2.84 3.10 2.88 2.94 3.88 3.80 3.34 3.00 3.70 3.70 3.54 3.70 3.14 2.70 4.02
6月7日 4.28 4.22 5.04 4.46 2.94 3.00 3.46 3.00 3.12 4.12 4.02 3.64 3.34 3.86 4.04 4.00 4.12 3.42 3.12 4.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7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4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2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6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9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5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1次(初值)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8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取样间距(m)
反测 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6.0 17.0 18.0 19.0 2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3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单点差值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工程编号 监测日期
累计差值 本次位移(mm)累计位移(mm)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9.0 20.0
0 0
0 0
0 0
0 0
0 0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成果表
第10次 工程名称 测试孔号
深度(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正测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图 (xxxx监测孔)
位移(mm)
-5
0.0
-4
-3
-2
-1
0
1
2
3
4
5
1.0
2.0
3.0
4.0
5.0
6.0
7.0
初值
8.0
9.0
10.0
11.0
深度(m)
初值
初值
初值
初值
初值
初值
初值
初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