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合集下载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时间单位的转换》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时间单位的转换》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时间单位的转换》教案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时间单位的转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时间单位:时、分、秒2. 换算关系:1时 = 60分,1分 = 60秒3. 实际问题:如何将已知的时间转换为其他时间单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已知的时间转换为其他时间单位。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时间单位换算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时间单位。

1.2 学生分享时间为1小时、1分钟和1秒钟的感受。

2. 讲解时间单位换算关系2.1 教师讲解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

2.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换算关系:1时 = 60分,1分 = 60秒。

3. 小组合作3.1 教师布置小组任务:将已知的时间转换为其他时间单位。

3.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4.1 教师出示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将30分钟转换为秒数。

4.2 学生分享操作过程和结果。

5. 解决问题5.1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活动持续了2小时30分钟,问这个活动持续了多少秒?5.2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3 教师出示拓展问题,如:如何将24小时转换为分钟?七、作业布置1. 完成练册第67页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时间单位的使用,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数与代数(二)——《计算和解决问题》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数与代数(二)——《计算和解决问题》课件
小试牛刀 1.李村的李伯伯从家到水泥厂拉水泥,去的时候速度为
50千米/小时,用了3小时到达,返回时用了5小时, 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二、深化知识
已知去时的速度和时间,可以算出来什么?
路程知道了,又知道返回时的时间,可以 算出返回时的速度。
路程:50×3=150(千米) 速度:150÷5=30(千米/小时)
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笔算
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 乘得的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练一练
最后把两部分积相加
一、知识梳理
因数中间、 末尾有0的 笔算方法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 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练一练
因数与积的 变化规律
练一练
积随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积与因数的变化相 同,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除以) 几,积也乘(除以)几(注意除数不能为0)
÷40
80
2
800
20
8000
200
÷3
900
300
÷30 900
30
900 ÷300
3
二、深化知识
2.估算:
89÷30≈ 3 (90)
143÷70≈ 2 (140)
60÷19≈ 3 (20)
632÷90≈ 7 (630)
继续
二、深化知识
6.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小试牛刀 1.填一填
分 除以60 时
的性质 商不变
练一练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深化知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小试牛刀 1.估算。 189×62≈ 12000 200 60
79×402≈ 32000 80 400
98×21≈ 2000 100 20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第2课时例2》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统计图的概念,并能够简单地阅读和分析条形统计图。

但是,学生对于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操作,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和相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图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

时间计算教案

时间计算教案

时间计算教案教案名称:时间计算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计算时间,包括时、分、秒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时、分、秒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将时间运算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白板、书写工具、计时器、时钟、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5分钟)1. 向学生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计算时间,你们在什么情境下会用到时间计算?”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引导他们提供各种情境,如倒计时、比赛用时等。

二、教学内容(30分钟)1. 讲解时、分、秒的基本概念和转换关系。

-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1小时=3600秒2. 进行基础计算的示范和讲解。

- 示例1:如果现在是8点,再过1小时30分钟,是几点几分?- 讲解过程:先将1小时30分钟转换为分钟数,即1×60+30=90分钟。

然后将现在的时间8点转换为分钟数,即8×60=480分钟。

最后将两个时间相加,490分钟。

除以60得到4小时,余数为10分钟。

所以答案是8点+4小时10分钟=12点10分钟。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自行计算。

- 练习题1:现在是9点15分,再过40分钟,是几点几分?- 练习题2:现在是13点30分,再过1小时45分钟,是几点几分?三、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将一个包含时、分、秒的时间计算题目写在黑板或白板上。

3.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思考和计算,给出答案。

4. 每个小组代表轮流宣布答案,并进行讲解。

四、巩固练习(20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卷。

2.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练习题的难易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度的挑战。

3. 学生完成练习后,检查答案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概括整个教学过程,回顾所学知识点。

2. 强调时间计算的实际应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02课时_条形统计图(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02课时_条形统计图(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02课时_条形统计图(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二)》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学会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读取和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统计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们能够理解并运用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如计数、比较等。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2.培养学生通过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能够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读取和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绘制和观察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绘制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彩笔、直尺等。

2.教学素材: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统计,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展示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中的信息。

2.呈现(10分钟)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

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够读取和分析图中的信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常见数量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2课时常见数量关系

授课资料范本〔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_2_课时 _常有的数量关系编辑: __________________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授课目的: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 =总价、速度×时间 =行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责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睁开学生解析、比较、概括、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亲近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觉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授课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行程之间的关系。

授课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授课准备:课件授课过程:一、发言引入1.回忆生活中的常有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 50元, 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 200千米, 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应。

2.导入新课。

在平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好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有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有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授课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 28页例题 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 12元,练习本每本 3元;要买 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置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虑:依照题目中购置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 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单价数量总价钢笔〔〕元/支〔〕支〔〕元练习本〔〕元/本〔〕本〔〕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置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 解决问题(第2课时 路程问题)课件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 解决问题(第2课时 路程问题)课件

速度
时间
速度
(2)声音每秒传播340米,声音传播1700米要用多
长时间? 求时间
路程
三、巩固反馈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 时用了两小时,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40×3=120(千米)
三、巩固反馈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冲冠一怒为红颜,英雄难过美人关。只愿博得美人笑,烽火戏侯弃江山。 宁负天下不负你,尽管世人唾千年。容颜迟暮仍为伴,倾尽温柔共缠绵。 ►蜜蜂深深地迷恋着花儿,临走时留下定情之吻,啄木鸟暗恋起参天大树, 转来转去想到主意,便经常给大树清理肌肤。你还在等待什么呢?真爱是 靠追的,不是等来的!
120÷2=60(千米/时)
四、课堂小结
1.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2.千米/时、米/分都是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书写单位时要按 从左往右的顺序书写,中间的斜线要从右上向左下书写。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A man is not old as long as he is seeking something. A man is not old until regrets take the place of dreams. 只要一个人还有追求,他就没有老。直到后悔取代了梦想,一个人才 算老。 ►Bad times make a good man. 艰难困苦出能人。 ►Life is a path winding in the mountain, bumpy and zigzagging. 生活是蜿蜒在山中的小径,坎坷不平。
求4个7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2.笔算除法例1例2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2.笔算除法例1例2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六单元《2.笔算除法例1例2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2.笔算除法例1例2第2课时》主要讲述了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这部分内容是对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2. 对于除法运算的运算规律理解不够深入;3. 对于复杂的除法运算,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运算规律。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采用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运算规律。

3.采用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形,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实物和图形的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掌握程度。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
1.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学生通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养成遵守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组织了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内讨论时间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出现了算法
多样化。】
(2)老师:你们真聪明!老师出了一些题想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出示题:
3时=()分3分=()秒
240分=()时1时=()分
(播放录像:日照海洋馆的场景。)
导游: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城西小学的学生,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想采访大家,你们都到哪里旅游过?
导游:今天我要带大家到日照海洋馆游览,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现在就跟随我一块儿去看看吧!
(播放录像:日照海洋馆的场景。)
【设计意图: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一开始就给学生引入一则学生到日照海洋公园游览的场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2分=()秒180秒=()分
指名说。
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
2.时间的计算。
师:小导游又来了,走,瞧瞧去!
(1)情境教学。
导游:同学们,海洋馆还有海豚表演呢,很好看很精彩,你们想看吗?一起走吧!
导游:现在是10:30分,海豚表演10:45分开始,我再过多长时间才能看上海豚表演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4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复习导入 口算。 10×5= 50 20×3= 60
210×4= 840 200×3=600 130×5= 650 240×2=480
探究新知
2 (1)160×30=
自主探究 试一试:独立尝试计算160×30。 说一说: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1 16 58 696
2. (教材P48 T2)
390×13 =5070
390 × 13
117 39 507 0
305×50 =15250
305 × 50 1525 0
180×50= 9000
180 × 50
9 00 0
206×40= 8240
206
×
40
8240
巩固运用 1.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
(1)160×30= 4800
先口算出16×3=48,再 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1)160×30= 4800
160 × 30
000 480 4800
我用笔算。
(1)160×30=4800
16 0
× 30
4 8 00
我喜欢这样笔算。
为什么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呢?
160 × 30
000 480 4800
2. 在 中填上“>”“<”或“=”。(教材P49 T6) 120×20 = 12×200 500×10 < 10×550
16×400 > 210×4
19×300 > 30×180
3.神舟九号飞船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90分钟,它绕地球 运行201圈需要多少时间? (教材P49 T4)
201×90=18090(分) 答:用了18090分钟。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主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在合理安排时间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知道如何分配时间、做事拖拉等。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时间有关的图片、故事等,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操练。

3.计时器:用于测量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早上起床后,需要洗漱、吃早餐、整理书包等,让学生观察小明是如何安排时间的。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安排时间。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与时间管理相关的故事、图片等素材,让学生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合理安排时间?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3.操练(15分钟)设计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时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填空。

(1)计算420×50要先算()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个0,积是()位数。

(2)200个18是(),125的40倍是()。

(3)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 )千米。

2.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计算因数中间有0 的乘法的时候,可以直接划掉因数中间的0。

()(2)203×32和302×23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3)计算440×35时,先计算出44×35的积,再在后面加一个0就可以了。

()3.列式计算。

(1)37的150倍是多少?
(2)153个20是多少?
(3)25个208的多少?
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1周所用的时间是120分钟。

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40周需要多少分钟?
参考答案
1.(1)42 5 2 五(2)3600 5000 (3)960
2.(1)×(2)×(3)√
3.(1)37×150=5550
(2)153×20=3060
(3)25×208=5200
4.120×40=4800(分钟)
答: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40周需要4800分钟。

人教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 烙饼问题

人教四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    烙饼问题
8 数学广角——优化
第2课时 烙饼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复习导入
煮熟一个鸡蛋要用5分钟。
煮熟3个鸡蛋最快要用 多长时间?
3个鸡蛋同时煮,既节约 时间,又节约能源!
5分钟
探索新知
探究点 烙饼问题
每次最多只能烙2 张饼,两面都要 烙,每面烙3分钟。
爸爸、妈妈和 我每人 1张。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几分钟能烙完一张饼?
……
烙饼所用最短时间:单面时间×张数
请快速说出烙20张、50张、101张饼所用最短时间。
探索新知
此内容源于《典中点》
1.一个平底锅每次最多只能烙 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需要 2分钟。 (1)把下表补充完整。
探索新知
饼数 1 2 3 4 5 6 …
烙饼方法 正、反
2张同时烙 正正、正反、反反
2张2张地烙
当堂练习
1.一种电脑小游戏,玩1局 要5分钟,可以单人玩, 也可以双人玩。小东和 爸爸、妈妈一起玩,每 人玩两局,至少需要多 少分钟?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小东 √ √
爸爸 √

妈妈
√ √
怎样安排他们玩,才能让时间最少?
尽量让双人同时玩,这样省时间。
5×3=15(分钟)
当堂练习
2.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3× 3× 2=18(分钟) 答: 至少需要 18 分钟。
课堂总结 此内容源于《点拨》
烙饼的最优方案是什么呢?
每一次尽可能让锅里按要求放最多张饼,别让锅 有空余,这样既没有浪费资源,又节省了时间。
课后作业
作业
节约时间的烙饼方法:两张饼同时烙。
探索新知
每次最多只能 烙2 张饼,两 面都要烙,每 面烙3分钟。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课时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商的变换规律,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在学生已有的除法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一位数的除法运算。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情况,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换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教学难点:商的变换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计时器,用于记录课堂时间。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有24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展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案例,如:360÷40。

让学生观察并进行笔算,引导学生发现商的变换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类似的除法运算练习,如:256÷32、180÷20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选取几个典型的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新人教版(新插图)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插图)四年级上册数学 第2课时 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案(教学设计)

第2课时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48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 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方法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开心吃水果。

35×2=140×7=280×3=230×4=13×6=105×2=18×3=250×3=17×5=1.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师: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怎样计算?学生说算理。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知作准备。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师:“0”是一个神奇的数字,在运算中,我们会经常看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例题:160×30师:如何计算这道算式?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尝试算一算。

(1)尝试独立计算,讨论交流计算结果。

方法一:口算。

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则160×30=4800。

方法二:笔算。

(2)引导学生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 和非0 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讨论下明确:把0前面的数对齐,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160×30=48002.整理算法。

回顾计算过程,归纳计算方法: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

小试牛刀课件出示“基础导学练”的题目。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索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

第2课时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教学目标】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时钟模型、课件。

【情景导入】1.师用时钟模型拨时间,师提问:(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2)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3)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又是多少呢?2.1时=()分1分=()秒3.教师演示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

4.引出课题:时间的计算。

【进行新课】1.时、分之间的单位换算。

2时=()分(1)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学生汇报:①60+60=120分②2时就是2个60分,即2时=120分(4)师板书小结:2时=(120 )分(5)巩固练习:5时=()分120分=()时2.分、秒之间的单位换算。

1分=()秒3分=()秒(1)学生尝试练习。

(2)学生讨论:你是怎么做3分=()秒的?(3)学生汇报。

(4)教师小结:1分=(60)秒3分=(180)秒3.让学生做P4的“做一做”和补充题。

3时=()分4分=()秒180秒=()分60秒=()分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4.教学例2。

教师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1)师拨7时30分到7时45分之间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时间的变化。

(2)提问: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①分针从6走到9。

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②45-30=15,是15分钟。

5.小结。

6.生生互动:学生分组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其他的学生帮忙算一算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需要多少时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学广角第2课时—合理安排时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观察和描述课外活动,了解时间的概念。

2.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3.学习时间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合理安排时间的意义。

2.时间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难点1.时间表达方法(小时、分钟)。

2.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四、教学准备1.时间轴模型。

2.课本、习题册。

3.计时器。

4.小组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时间轴模型介绍时间的概念,引出合理安排时间的话题。

2. 学习•分组讨论课外活动,每组介绍一个活动并表达需要多少时间完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表。

3. 操练•老师给出一些日常活动(如起床、吃饭、做作业等)时间,让学生用时间轴模型表示出来。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时间表,并交流讨论优劣之处。

5. 拓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天的时间表,考虑包括学习、娱乐、运动等各方面活动。

6.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以后自主合理安排时间。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掌握了时间的表达方法,能够运用时间轴模型设计简单的时间表。

七、课后作业1.设计一个一周的时间表,包括学习、娱乐、家务等各方面内容。

2.讨论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效率,享受生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二次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备课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加减法、长度和质量、时间和日历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能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对数学的基本认识和运用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教材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考查学生对数学的基本认知和使用能力”为主要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备课时需要重点关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备课,学生能够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长度和质量的比较、时间和日历的运用等基本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和解题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数的大小比较、加减法运算、长度和质量的比较、时间和日历的运用是本次备课的重点,需要重点讲解和强化学生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加减法运算和时间日历的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方式和举一反三的示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开展多种教学形式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 个性化辅导在备课和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课时:数的认识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介绍数的概念,让他们了解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2. 第二课时:数的比较通过比较大小的游戏和实际操作,教授数字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掌握数字大小关系。

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课件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4三位数乘两位数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课件新人教版

5. 有一种树叫紫金牛, 它最高也不过30厘米。世界 上最高的杏仁桉树约是最高紫金牛树的520倍。最 高的杏仁桉树大约高多少米?
520×30=15600(厘米) 15600厘米=156米 答:最高的杏仁桉树大约高156米。
6.(2019·湖北黄冈)商场上午卖出14台电暖器,下午 卖出20台,每台电暖器308元。这些电暖器一共卖 了多少钱?
4640
(× )
改正:
508 × 80
60640
4.(2019·湖北武汉江岸区)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读书活 动,需要购买308本《诗经》。已知《诗经》的价 格为42元/本。请你算一算,采购老师带12000元钱 够吗? 308×42=12936(元)
12936>12000,不够 答:采购老师带12000元钱不够。
1. 在 中填上“>”“<”或“=”。【课本49页“练习八”第6题】
120×20 = 12×200 500×10 < 10×550
400×16 < 210×4
19×300 > 30×180
3. 【课本49页“练习八”第4题】
我国发射的“神舟 九号”飞船绕地球 一周约用90分钟。
一共绕地球201圈, 用了多长时间?
14 + 20 = 34(台) 308×34 = 10472(元) 答:这些电暖器一共卖了10472元钱。
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课题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32×2= 64
109×5= 545
140×6= 840 230×4= 920
16×5= 80
107×5= 535
101×6= 606 280×3= 840

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 优化2:烙饼问题教案与反思

2021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课时 优化2:烙饼问题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优化2:烙饼问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江缘学校陈思梅▶教学内容教科书P105例2,完成教科书P105“做一做”第2题,P107“练习二十”第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2.在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并在寻求最优方案中,初步感悟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阅读与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5例2的情境图。

师:你们从图中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学情预设】学生能明确烙熟1张饼需要烙两个面,每面要烙3分钟,这个锅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当然1张饼也能烙。

2.思考与交流。

师:烙1张饼需要几分钟呢?引导学生用数学书代替“饼”现场来“烙一烙”:先烙正面,用时3分钟,再烙反面,也用时3分钟,烙熟这张饼一共用6分钟。

板书:1张饼正——反时间:6分钟师:烙2张饼又需要几分钟呢?【学情预设】有学生会说烙1张饼是6分钟,烙2张饼就是2个6分钟,也就是12分钟了。

当然也有学生会想到一次能烙2张饼,我们可以把2张饼一起烙,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和能源。

师:你们觉得谁的办法好?【学情预设】同时烙2张饼的方法好。

引导学生用2本数学书同时“烙一烙”:先同时放上2本数学书的正面,用时3分钟,再同时放上数学书的反面,也用时3分钟,烙熟这2张饼一共用6分钟。

【教学提示】用数学书代替“饼”来进行直观演示烙的过程,学生很有兴趣,边“烙”边说,教师顺势教给学生用简单符号记录过程的方法。

板书:2张饼正1正2——反1反2时间:6分钟师追问:为什么烙2张饼和烙1张饼都用6分钟?【学情预设】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解决烙1张或2张饼需要花费多长时间的问题,学生的困难在于不知道如何简单地记录烙饼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