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学院教案
讲稿
第四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与选材要求
深度报道的报道目的是“求是”,而“实事”是手段。如何以客观报道手法准确传递出事理,是深度报道的基本报道要求和报道技巧。有学者分析以调查性报道闻名的《60分钟》时,说:“从主持人的演播室介绍、解说词的补充说明、提问的巧妙设置,再到各式人物的采访,再到节目最后的评论,《60分钟》基本上不把主观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整体的态度印象,不影响观众自身的理解和判断。但观点往往隐藏在镜头与画面的精心编辑、典型画面及细节的突出和放大,主持人的巧妙设问及提问顺序中。”《60分钟》的这种报道风格就是中国新闻界一直强调的用事实说话报道原则。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报道类作品是通过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的。用事实说话原则应用于深度报道中,要特别注意事实和事理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从业人员深深感到,在深度报道中,“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互相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本章探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如何实现事实与事理的结合,尤其要关注以论断、结论、观点或公式、定律、定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与以具体形象和样貌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象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1)
深度报道采写过程往往也是记者逐渐确定观点的过程,当记者提笔撰写新闻稿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但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观点的给出强调缘事论理、水到渠成,这就要求:首先,记者使用的客观事实能够支撑起主观观点;其次,记者在报道中可以夹叙夹议,但在用事实说理过程中,要尽可能以中立的面貌出现,避免主观色彩过浓;第三,语言表达层面,记者的爱憎情感通过客观抒情和客观议论给出,把握好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的分寸。
一、事实与事理间的因果关系判断,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新闻报道类作品以叙述事实来达到发表现点的目的,为了说明事理,首先要处理好叙述要素的逻辑层次。任何叙述都是由物质对象、运动状态、时间、空间、原因、结果六个要素构成。因为“物质对象包括人和物;运动状态指的是特定的物质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形态。而物质对象及其运动状态又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又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结果”。叙述六要素也恰恰是新闻报道类作品的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影响等。当新闻报道要运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时候,原因和结果这对要素就特别值得注意了。尤其在深度报道中,事实与事理的关系通常是因果关系,用事实来证明事理,或者用事理来证明事实。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联系,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都没有无缘无故产生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一切事物也都必然地会造成一定的结果。科学发现的重要特征就是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爱因斯坦曾感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
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联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客观事物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事实与事理间的关系很少一因一果的,通常是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乃至多因多果。因果关系判断要特别注意避免以偏赅全、以点带面、强扭角度,要注意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辩证统一、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的有机结合。事实间因果关系的判断,需要记者的生活常识,更需要逻辑推理能力,因果关系同演绎论证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省略的演绎证明。如下面的例子:
某电视台的报道,大致内容是:在同一天里,两个自然条件相同的相邻的山村——南浦村和南源村,发生了两件截然不同的事,一个是南浦村投产800万元的炭黑生产线投产了,一个是穷得丁当响的南源村拍卖了村党支部的办公窑洞。报道中出现了这样两组判断:
1.南浦村之所以富裕,是因为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办了很多村办企业,南浦村人人入股,人均收入即将超过3000元。逻辑关系是:南浦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办企业致富——南埔村的富裕是由于由村党支部的领导。
2.南源村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南源村没有村党支部的领导。逻辑关系是:南源村一派贫困面貌、材党支部多年没有开展工作——南源村的贫穷是由于村党支部多年没有开展工作造成。
3.为了证明南源村村党支部没有发挥作用,尤其在群众致富道路上没能起到领导作用,报道中又给出了一组关系:南源村已经23年没有发展党员了——南源村党支部没有做任何工作——南源村贫穷。
4.结论:因为南浦村有党的领导,村庄繁荣富裕;南源村没有党的领导,村庄贫穷,所以农村地区致富,必须有党的领导。
第一组判断是成立的。现象一:南浦村富裕和现象二:南浦村党支部发挥了作用,是有因果关系的。报道中给出了关系:南浦村领导带领群众,办村办企业,全村人人入股,因而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第二组判断不成立。现象一:南源村贫穷和现象二:南源村村党支部多年没有开展工作,二者没有必然联系。逻辑上不能从村党支部不作为必然推出村庄贫困。这个论证很容易被驳倒:在农村很多村党支部有作为,村庄依然贫穷;反之也有很多村庄富裕,村党支部没有作为的例证。
第三组判断不成立。南源衬已经23年没有发展党员了,只能说明南源村在发展党员工作上是落后了,但是不能说明南源村村党支部在一切工作上都落后,更不能得出结论:南源村的贫困是由村党支部造成的。
第四组判断部分成立。南浦村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村庄繁荣富裕,成立;南派村因为没有党的领导,村庄贫穷落后,成立;并且两相对比,在自然条件、政策条件、人口素质等问题方面,二个村庄没有差异。那么结论:南浦、南源两村贫穷和富裕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党的领导,成立。
由一种情况导致另一种情况出现,这种联系被称为条件联系。因果关系是一种条件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条件联系都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判断要注意的是:因果联系是必然性,而不能是人为的因果联系。当前新闻报道中普遍存在,以似是而非的现象来说理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报道的真实准确和客观可信。甚至在某些送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位专家在评奖综述中说有的报道“将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归结为某位领导的示范,并将所有成绩又都归结于这个方法取得的效果,是论证出现片面性”。
那么,从逻辑上如何探求事实间的因果联系呢,逻辑学家穆勒概括了五种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穆勒五法”根据因果联系的一些特点,把那些不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的先行情况排除掉,而在其余的先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确立因果联系的方法。因此,“穆勒五法”也叫“排除归纳法”,或“排除归纳推理”。以下简述“穆勒五法”中,深度报道事实判断最常用、最基本的两种方法,供参考。
1.求同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种情况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唯一共同的情况就是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求同法要求在被研究对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的相关情况中,除一种情况相同外,其他情况的差异越大,结论就越可靠。但是,在实际思维中,要寻求唯一共同的事例是很困难的,并且人们也不可能穷尽被研究现象出现的所有场合。求同法的特点是:异中求同,结论不是必然推出的。应用求同法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比较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越高。因此,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实验,才能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如果在相关因素中发现有若干相同的因素,则可初步确定这个共同因素群与发生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然后再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分析。第二,有时表面上的相同因索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在相异的因素中隐藏着真正的原因。
2.求异法(差异法)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种场合的先行情况中,唯有一种情况不同,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求异法的特点:(1)同中求异。即正负场合其他情况完全相同,只有一种情况不同。(2)结论不是必然推出的。应用求异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正负场合中除了某一种情况不同之外,如果还隐藏着其他不同情况,那么,它可能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或结果)。(2)要分析正负场合中唯一不同的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全部原因还是部分原因。因为如果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复合的,而且各部分原因的单独作用是不同的,那么,全部原因的一部分情况消失时,被研究对象也不会出现。
求异法与求同法是两种探求因果关系的员基本的方法,应用很普遍。从作用来看,求异法比求同法又进了一步,它不只有正面场合,而且有反面场合相比较。
二、体现中立立场,避免主观色彩过浓
新闻报道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记者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怎样把鲜明的倾向性寓于平和的叙事手法之中,是客观报道的基本手法。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