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第三节基本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三节_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根本方法
弗莱明
伦琴发现X射线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伦琴发现X 射线,都与善于利用偶然因素紧密相关。
现实性和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性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 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 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关系
现实性和可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没有现 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新的现实
老婆问:“在哪里?”他拿出那个鸡蛋说:“这就是。只 要十年功夫,家当就有了。”他解释说:“我拿这个鸡蛋, 到邻居家借母鸡去孵,待小鸡孵出,从中拿一只小母鸡回 来,鸡生蛋,蛋孵鸡,两年之内,就可以有鸡三百只。把 鸡卖了,可买回五头母牛。母牛生母牛,三年可以有牛二 十五头。母牛再生母牛,再过三年可以有牛一百五十头。 把牛卖掉,即可得到一大笔钱。把这笔钱全部用来放债, 再过两年,我就有一份像样的家当了。”这个人越想越高 兴,越说越得意,于是就盘算发财以后的事情了:置地、 盖房,还要娶个小老婆……老婆一听说他要娶小老婆,勃 然大怒,一拳把那个鸡蛋打得粉碎。这个人的一份家当就 这样全部毁掉了。
形象点讲:
客观辩 证法
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 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本
质
表现形式不同
统
一
主观辩
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
证法
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 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概念辩证法)
矛盾分
析法
确定作用
的唯 理物 论辩 体证 系法
基本 规律
基本 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 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 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 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 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补偿。但是, 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 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1)--第一章第3课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下)3(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基本情形:第一,在一个特定的参照系中,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第二,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对立: 两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反对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极端观点一是要防止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二是要防止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过去、现在、将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
”(1)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辩证唯物的时空观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2)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唯物辩证的时空观其一,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A.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B.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首先,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形态不同而不同;其次,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 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空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物质世界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
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了认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相联系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
基础,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对世界和认识的认识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主要知识点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P27)2、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有神论、无神论;辩证法、形而上学。
(P29)4、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5、列宁的物质定义。
(P30)6、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P30)7、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8、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P32)9、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10、什么是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的特点是什么?(P32)1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P33)12、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P35)13、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P36)1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8—39)第一章第二节主要知识点1、什么是联系?联系有那些特点?(P40)2、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P41)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4、矛盾及其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P43)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4)6、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P44—45)7、如何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P45)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怎样的?(P45)9、什么是质、量、度?(P46)10、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P46)11、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P46—47)1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P47)1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方法论意义(P49—50)14、辨证思维方法有哪些?(P50—52)第一章第三节主要知识点1、规律及其特点。
(P54)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P55)3、意识的能动作用及主要表现。
(P56—57)4、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57—58)5、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P58—59)6、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事物的普遍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4.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中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 PPT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及其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
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
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意义: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第一,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
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
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
绪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第五节: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
1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狭义上 广义上
二、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3、科学社会主义:核心、归宿
七、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的构成部分(三个)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22
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定义 2、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九、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分
23
十、资本的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18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9
一、商品的二因素 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定义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整理-重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及第一章
• 德谟克利特:
智慧生出三种果实:
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黑格尔认为: “哲学是人的精神故 乡”,如果没有哲学,就如 同走进一座庙宇, “其它 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 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内容-两方面 (3)为何- 不能回避的问题 划分哲学派别的标准 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 人们实际活动的基本问题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黑格尔哲学
缺陷-唯心主义的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
精华-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费尔巴哈哲学 缺陷- 不彻底性(历史观 形而上学性
上的唯心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 ·斯 密(1723-1790)
主要代表人物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
理论贡献- 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的科学内涵 (1)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古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原初物质”
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
原子
泰勒斯:世界的本原是水
赫拉克利特:世界的本原是火
德谟克利特: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世界的本原是金、木、 水、火、土 古代印度:世界的本原是地、火、水、风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 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2、为什么
(1)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
十、资本的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3、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十一、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工资的定义 2、工资由工人的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 3、工资的形式
23
十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基本矛盾 2、生产过剩 3、资本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0
五、价值形式与货币的产生 1、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2、货币的本质、职能
六、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七、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的价值的构成部分(三个)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21
八、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定义 2、剩余价值率的公式
九、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区分
12
第三章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社会的基本矛盾
13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 由此开始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
主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
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同步
性、不平衡性、能动的反作用(突出 表现)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和 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 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 的问题,由此区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由此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及其意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
的反映。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必备各章节知识点
a t i me an dA l lt h in gs in th ei r be i ng ar eg oo df o rs om et h in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什么是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3、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发展为条件。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竞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说明和谐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 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 )2
• 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
• 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
•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2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 别是( )1
多选题: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的有( )
A.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B.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C.法官在法庭审理案件 D.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具体表现在 三个方面: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 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 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 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多选题: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
A.引力场
B.反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分享版)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四方上下曰宇(空间) 往古今来曰宙(时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 一维性。(一个数量、一个方向)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三维空间是唯一真实的空间。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是标志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暂时处于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 两种情况: 一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
生位置的变化。 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
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 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只有承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意识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社会实 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 着决定性作用。
劳动奠定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意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是反对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 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要求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 题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必然与 偶然、可能与现实 四种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 历史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与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门科学,它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了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进行复习。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1. 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包含在其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的基础是劳动价值。
这一概念对我们理解商品生产和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家能够获取利润并推动资本的积累。
3.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阶级斗争的实质是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与矛盾。
4.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它追求的是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公有制,并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灵魂是第二性的,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世界,都是在物质的基础上运动和发展的。
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它强调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运动的认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辩证法批判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静止性,强调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
3. 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指出了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相互转变的规律和机制,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作出了科学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是进行 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工 作经验。(由果溯因)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增强 工作中的预见性(由因及果)。“凡事 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 现象与本质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表面特征 的外部联系。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种 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外部表现 形态的根据。它是由事物的内部特殊矛盾构成的。
(二)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多因多果,或复合因果:即多种原因交互作用,共同引起多 种结果。ຫໍສະໝຸດ (三)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二者相互区别, 不可混淆。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与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以 及昼夜交替的关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相互 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 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2)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 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 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 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 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 方法。
毛泽东
二. 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 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 外部表现方式。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区别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现实事物的内在 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是对 立的。 联系表现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内容决 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区别之一: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 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 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区别之二: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 稳定。 区别之三: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而本质则 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区别之四: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 单纯、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具有复杂性。 同一内容可以采取有多种形式。例如,同一题材 可以采用小说、电影、电视、戏剧等形式来表现。 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同样是小说, 既可以表现健康的内容,也可以表现不健康的内容。
(三)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要求我们在 观察和处理问题、确定事物性质的时候,首先 要注意事物的内容。(并根据内容的发展,变革旧的形式) 要反对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形式主义。
五. 必然性与偶然性
(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含义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 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 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 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分子热运动
车祸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是由事物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 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偶然性是事
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非根本 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 或延缓作用。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 性的纯粹必然性。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 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 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 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 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 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马克思
(二)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多样性 1、因果关系具有客观普遍性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 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 一定的因果关系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也就承认了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
2、因果联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因多果,有两种情形:一个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同一 个原因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引起不同 的结果,叫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也有两种情形:一个结果由多种原因同时引起; 同一结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或条件下,是由不同 原因引起的,叫同果异因。
2、根据形式对内容有巨大反作用原理,要创造、 选择适合于内容的形式。 反对只强调内容否认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三.原因与结果
(一)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 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风吹草动
熟能生巧
因果关系二个特点:
因果联系往往具前后相继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原 因
结 果
因果联系是必然的联系。
四.可能性与现实 性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1、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 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几种区分: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分——是否有根据。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的区分——是否具有 实现条件。 两种相反可能性的区分。 可能性大小的区分.
2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 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 系的综合。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 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 代表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 物是谁,又带有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 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2、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 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 上。 3、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 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 4、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 视并善于利用机遇。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可能性与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对立。 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相互依赖,并且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
(二)可能性与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 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可能出发。正如列宁所指 出:“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 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 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我们必须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 动性。
现象与本质的联系表现在: (1)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
(2)现象反映本质,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 歪曲的、颠倒的表现。
(三)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科学 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现象与本质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的必 要性;而现象与本质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 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