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

合集下载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制定了一系列的检验标准,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首先,电子元器件的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外观检验包括外包装、引脚、焊盘、引线、标识等方面的检查。

外包装应完整无损,无明显变形、裂纹、氧化等缺陷。

引脚、焊盘、引线应平整,无变形、断裂、氧化等情况。

标识应清晰、完整,无模糊、脱落等现象。

其次,电子元器件的尺寸检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尺寸检验主要包括外形尺寸、引脚间距、引脚长度、引脚直径等方面的检查。

各项尺寸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偏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除此之外,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检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性能检验包括静态特性、动态特性、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检查。

静态特性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参数的测量,动态特性包括开关速度、响应时间等参数的测试,环境适应能力包括耐高温、耐低温、耐湿热等性能的验证。

此外,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检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可靠性检验包括热冲击试验、温湿循环试验、盐雾试验等方面的检查。

这些试验可以模拟电子元器件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状态,验证其在各种恶劣条件下的可靠性。

最后,电子元器件的包装和储存也需要严格检验。

包装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能够有效保护元器件不受损坏。

储存条件应符合产品规格要求,避免受潮、受热、受振等情况。

总的来说,电子元器件的检验标准涉及到外观、尺寸、性能、可靠性、包装和储存等多个方面,需要全面、严格地进行检验。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满足用户的需求。

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标准精选全文

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标准精选全文
丝印清晰,轻微模糊但能识别规格可接受,用酒精擦拭不脱落
外观
插脚应无严重氧化、断裂现象
插件电容引脚带轻微氧化不直接影响其焊接
电容本体不得有破损、变形、电解电容介质外溢、电解漏液等现象
包装
包装方式为袋装或盘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料标识且与实物相符
盘装或盒装排列方向一致,盘装料不允许有中断少数等现象
电气
量测其容值必须与标识及对应之产品送检单、外贴标识相符
包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品标示且应与实物相符
芯片必须有防静盘隔层放置且须密封
电气
对用拷贝机检读其存读功能应与对型号相符且能拷贝内容或刷新重拷为OK
对IC直接与对应之产品插装进行电脑测试,整体功能OK(参照测试标准)
浸锡
焊端/引脚可焊锡度不低于90%
晶振
尺寸
高度/脚距尺寸不允许超出图面公差范围
表体丝印需清晰可辨且型号、方向标示无误,且经超声波清洗后无掉落,模无法辨别其规格
外观
本体无残缺、生锈、变形,底座与外壳焊接应牢固无缝隙
引脚应无氧化、断裂、松动
包装
必须用胶带密封包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品标示且应与实物相符
电气
量测其各引脚间无开路、断路
与对应之产品插装进行上网测试整体功能OK(参照测试标准)
浸锡
焊端/引脚可焊锡度不低于90%
包装
包装无破损,方式为盒装或盘装
外包装需贴有明显物料标识且与实物相符
盘装或盒装排列方向一致,盘装料不允许有中断少数等现象
电气
量测其阻值必须与标识及对应之产品送检单、外贴标识相符
浸锡
焊端/引脚可焊锡度不低于90%
电容
尺寸
贴片类电容长、宽、高允许公差范围为±0.2mm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一、适用范围及检验方案1、适用范围本检验标准中所指电子元器件仅为 PCBA 上的贴片件或接插件,具体下表清单所示:序号 物料名称 页码 序号 物料名称 页码 序号 物料名称页码1 电阻类13 晶振25 MOS 管2 电容类 P214 端子(排)插/座P426防雷管P6 3 发光LED 类15 软排线/卡扣 27 IGBT 4 电感类 16 变压器28 RJ45插座 / 5 PCB 板 17 电压/电流互感器 29 半/双排插针 / 6 二极管类P318霍尔电流传感器30 支撑柱/隔离柱 / 7 IC 类 19 LCD 显示屏 31 光纤收发模块 / 8 数码管 20 保险片/管 P5 32 电源模块 / 9 蜂鸣器 21 散热片 33 保险座/卡扣 / 10 开关按键22 稳压管 34 插片端子/ 11继电器 P423 温度保险丝35 12三极管24光耦 P6362、检验方案2.1 每批来料的抽检量( n )为5只,接收质量限( AQL )为:CR 与MA=0,MI=(1,2),当来料少于 5只时则全检,且接收质量限CR 、MA 与MI=0。

2.2 来料检验项目=通用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清单中未列出部件,按通用检验项目执行。

二、通用检验项目 序号 检验项目标准要求检验方法判定水准1 规格型号 检查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要求(送货单、实物、BOM 表三者上的信息 目视 MI 必须一致)2 检查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有防静电要求的必须有防静电袋/盒等包 目视 MI 装,易碎易损的必须用专用包装或气泡棉包装等)3 包装外包装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明确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 目视 MI 数量等。

或内有分包装则其上必须有型号与数量等标识。

4 盘料或带盘包装时,不应有少料、翻面、反向等。

目视MI 5 外观 产品表面应该完好;产品引脚无氧化、锈蚀、变形;本体应无破损、目视 MI 无裂纹;6贴片件 其长/宽/高/直径等应符合部品技术规格书要求,若没有标明的公 卡尺MA差的按±0.2mm 控制,但不可影响贴装。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对电子元器件进行严格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子元器件检验的标准和方法,以期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首先,电子元器件的外观检验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在外观检验中,需要检查元器件的外观是否完整,表面是否有损坏、变形或者污垢等情况。

同时,还需要检查元器件的标识是否清晰可见,以及是否与相关文件中的描述一致。

外观检验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元器件是否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是最基本的检验环节。

其次,电子元器件的尺寸检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尺寸检验需要使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对元器件的各项尺寸进行精确的测量。

这些尺寸包括元器件的长度、宽度、厚度等,需要与相关的标准进行比对,以确保元器件的尺寸符合要求。

尺寸检验可以有效地排除因尺寸偏差引起的安装和连接问题,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除此之外,电子元器件的材料和结构检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材料和结构检验需要对元器件的材料进行分析,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

同时,还需要对元器件的结构进行检查,以确保元器件的内部结构完整,不会因材料或结构问题导致性能下降或损坏。

最后,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检验是电子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

性能检验需要使用专门的测试设备,对元器件的各项性能进行测试。

这些性能包括元器件的电气特性、工作温度范围、耐压和耐热能力等。

通过性能检验,可以确保元器件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达到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综上所述,电子元器件的检验标准涵盖了外观、尺寸、材料、结构和性能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保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从而提高整个电子产品的质量水平。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和方法能够对相关行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促进电子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因此,制定和遵守电子元器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规范元器件的生产和测试流程,确保产品在不同厂家生产的元器件之间具有一致的性能和质量。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稳定性,还可以降低产品制造和维护的成本,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其次,电子元器件标准的遵守是保证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电子产品中,元器件往往承担着传输信号、控制电路等重要功能,如果元器件的质量不达标,将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制定和遵守严格的元器件标准,可以有效地降低产品出现故障的风险,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电子产品贸易日益频繁,而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标准往往是贸易的重要壁垒。

如果一个国家的元器件无法达到其他国家的标准,将会限制该国产品的出口,影响整个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

因此,制定和遵守统一的电子元器件标准,有利于促进全球电子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对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电子产品制造商和使用者,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遵守,不断提高自身的标准意识,为整个电子产品行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
响着整个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为了规范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应用,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

首先,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
电感、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

这些标准从材料、尺寸、性能参数等方面对电子元器件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够稳定可靠地工作。

其次,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方法。

在生
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规定。

同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电子元器件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以确保产品在出厂前能够通过严格的检测,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还对电子元器件的包装、运输和存储进行了规定。

在电子元器件的包装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包装,以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不受损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国家标准还规定了电子元器件的存储条件和期限,以确保产品在存储过程中不会受到湿气、腐蚀等因素的影响,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可
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检测、包装、运输和存储,才能够确保电子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子产品。

因此,我们在生产和使用电子元器件时,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要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为电子产品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完整word版)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完整word版)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完整word版)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目测、量测、比对、实物装配验证等。

三、差异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清单中列出的部件,需按照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

未列出的部件,按照通用检验项目执行。

四、不合格品处理4.1不合格品分类不合格品分为三类:重要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和提示不合格品。

4.2不合格品处理措施4.2.1重要不合格品重要不合格品指会影响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的不合格品,必须全部退回或报废。

4.2.2一般不合格品一般不合格品指不会影响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的不合格品,可由供应商改正后再次送检,或由本公司处理后再使用。

4.2.3提示不合格品提示不合格品指不符合技术规范或标准要求,但不影响产品的功能、可靠性、安全性的不合格品,可由供应商改正后再次送检,或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使用。

改写:电子元器件来料检验标准文件编号:SW/QC-2015-2015-11-30A/0生效日期:2015年11月30日版本/版次:0页码/页数:第1页/共6页一、适用范围及检验方案1、适用范围本检验标准适用于PCBA上的贴片件或接插件。

具体下表清单列出了电子元器件的名称和序号。

2、检验方案2.1每批来料的抽检量(n)为5只,接收质量限(AQL)为:CR与MA=0,MI=(1,2)。

当来料少于5只时,则全检,且接收质量限CR、MA与MI=0.2.2来料检验项目=通用检验项目+差异检验项目。

差异检验项目清单中未列出的部件,按通用检验项目执行。

二、通用检验项目序号检验项目规格型号标准要求1 检查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要求(送货单、实物、BOM表三者上的信息必须一致)2 包装检查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有防静电要求的必须有防静电袋/盒等包装,易碎易损的必须用专用包装或气泡棉包装等)3 外观外包装必须有清晰、准确的标识,明确标明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等。

或内有分包装则其上必须有型号与数量等标识。

4 贴片件盘料或带盘包装时,不应有少料、翻面、反向等。

电子行业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行业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行业电子元器件标准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

电子元器件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对于电子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安全和可靠性,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对电子行业中的电子元器件标准进行论述和阐述。

一、电子元器件标准的重要性电子元器件标准是电子行业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对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测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电子元器件标准体系可以确保电子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同时也对于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

二、电子元器件分类与标准电子元器件可以分为有源元器件和无源元器件两大类。

其中有源元器件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无源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

针对不同的元器件,有不同的标准制定和规范。

1. 有源元器件标准有源元器件标准主要包括电流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的参数规范和性能要求。

例如,对于晶体管,标准可以规定其最大工作电压、最大功耗、最大工作频率等参数。

而对于集成电路,标准可以规定其逻辑功能、输入输出特性、工作电压范围等要求。

2. 无源元器件标准无源元器件标准主要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等元器件的参数规范和性能要求。

例如,对于电阻器,标准可以规定其阻值范围、温度系数、功率耗散等要求。

而对于电容器,标准可以规定其电容值范围、介质材料、耐压能力等要求。

三、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电子行业中的标准制定往往由相关的行业组织、标准化委员会或者国家机构负责。

他们利用先进的设计工具、测量仪器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和验证。

制定标准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和评审,以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标准的执行是保障标准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执行标准需要通过合适的检验手段来验证产品的符合程度,并将检验结果纳入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中。

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例,通过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可以确保产品在设计、制造和测试过程中符合标准要求。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标准

电子元器件标准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元器件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并且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确保电子元器件能够正常、高效运行,以及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电子元器件标准。

本文将从电子元器件的分类、标准制定的流程和一些常见的电子元器件标准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电子元器件的分类电子元器件是指在电子设备中起到特定功能的基本零件和装置。

根据其功能和特性的不同,电子元器件可分为被动元器件和主动元器件两大类。

1. 被动元器件被动元器件是指没有放大和控制电流的功能,只起到导电、隔离和储存等被动作用的元器件。

常见的被动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和电感等。

2. 主动元器件主动元器件是指能够增加电能的元器件,具有放大、控制电流和工作(开关)等主动功能。

常见的主动元器件有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功率开关等。

二、电子元器件标准制定的流程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市场需求调研电子元器件标准的制定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了解各行业对电子元器件的需求和要求,以及当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技术研究与评估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需要对电子元器件的相关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这包括对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可靠性和耐久性等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

3. 标准制定草案在技术研究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标准草案。

标准草案应该包括电子元器件的规格、性能指标、测试方法和标志等内容,以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4. 专家评审与修订制定完成的标准草案需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和修订。

专家组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标准草案进行详细的评审和修订,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发布与实施经过专家的评审和修订后,标准草案将被正式发布,并开始实施。

标准的实施需要得到行业内各方的广泛认可和遵守,以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

三、常见的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是一种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1、所有元件引脚要光亮。

2、各元件其它检验要求:序号元件名称元件型号/规格元件检验要求备注1 电阻色环/插装1、色环清晰、正确,误差小于10%2 电阻表面贴装1、标称数字清晰、正确,误差小于10%3 二极管1N4148/插装LL4148/贴片1、表面印字清晰,负极标记清晰正确。

2、采用指针万用表测量正向电阻小于20欧,反向大于100兆欧。

3、正向导通压降小于0.8V。

ST 品牌4 二极管1N400X/插装M7/贴片1、表面印字清晰,负极标记清晰正确。

2、采用指针万用表测量正向电阻小于20欧,反向大于100兆欧。

3、正向导通压降小于0.8V。

5 二极管1N5817/插装1、表面印字清晰,负极标记清晰正确。

2、采用指针万用表测量正向电阻小于20欧。

3、正向导通压降小于0.5V。

6 稳压二极管 6.8V/插装1、表面印字清晰,负极标记清晰正确。

2、稳压值误差小于±5%(6.46V—7.14V)。

3、用6.5V测试漏电流小于3 μA。

ST 品牌7 二极管 3.6V/插装1、表面印字清晰,负极标记清晰正确。

2、稳压值误差小于±5%(3.42V—3.78V)。

3、用3.6V测试漏电流在2 mA --10mA之间。

ST 品牌8 三极管S8050 1、表面印字清晰,管脚排列正确。

2、Vceo≥40V,250<HFE<350。

9 三极管S9012 1、表面印字清晰,管脚排列正确。

2、Vceo≥40V,100<HFE<300。

10 三极管S9013 1、表面印字清晰,管脚排列正确。

2、Vceo≥30V,100<HFE<300。

11 三极管S9014 1、表面印字清晰,管脚排列正确。

2、Vceo≥80V,150<HFE<1000。

12 三极管S9015 1、表面印字清晰,管脚排列正确。

2、Vceo≥40V,100<HFE<400。

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

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

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G4210《GB/T4210-2001 电工术语: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G5597《GB/T5597-1999 固体电介质微波复介电常数的测试方法》G16523《GB/T16523-1996 圆形石英玻璃光掩模基板规范》G16524《GB/T16524-1996 光掩对准标记规范》G16525《GB/T16525-1996 塑料有引线片式载体封装引线框架规范》G16526《GB/T16526-1996 封装引线间电容和引线负载电容测试方法》G16527《GB/T16527-1996 硬面感光板中光致抗蚀剂和电子束抗蚀剂规范》G16595《GB/T16595-1996 晶片通用网格规范》G16596《GB/T16596-1996 确定晶片坐标系规范》G16879《GB/T16879-1997 掩模嚗光系统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表示准则》G16880《GB/T16880-1997 光掩模缺陷分类和尺寸定义的准则》G17564.1《GB/T 17564.1-2005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定义-原则和方法》G17564.2《GB/T 17564.2-2005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EXPRESS 字典模式》G17564.3《GB/T 17564.3-1999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维护和确认的程序》G17564.4《GB/T 17564.4-2001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IEC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元器件类别和项的基准集》G17564.5《GB/T 17564.5-2007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EXPRESS字典模式扩展》G17866《GB/T17866-1999 掩摸缺陷检查灵敏度分析所用的特制缺陷掩摸和评估》G18501.1《GB/T18501.1-2001 有质量评定的直流和低频模拟及处理用连接器:总规范》G18501.2《GB/T18501.2-2001 有质量评定的圆形连接器分规范》G19405.1《GB/T19405.1-2003 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规范的标准方法》G19405.2《GB/T19405.2-2003 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运输和贮存条件-应用指南》G19921《GB/T 19921-2005 硅抛光片表面颗粒测试方法》G19922《GB/T 19922-2005 硅片局部平整度非接触式标准测试方法》G21194《GB/T 21194-2007 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G22586《GB/T 22586-2008 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测试》G22587《GB/T 22587-2008 基体与超导体体积比测量 Cu/Nb-Ti复合超导体铜-超[体积]比的测量》GJ35《GJB/Z35-1993 元器件降额准则》GJ221《GJB/Z 221-2005 军用密封元器件检漏方法实施指南》GJ360B《GJB360B-2009 电子及电气元件试验方法》GJ546B《GJB546B-2011 Z 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GJ548B《GJB 548B-2005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GJ978《GJB978A-1997 单列、双列插入式电子元器件插座总规范》GJ2649《GJB2649-1996 军用电子元件失效率抽样方案和程序》GJ2650《GJB2650-1996 微波元器件性能测试方法》GJ2823《GJB2823-1997 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厂平均质量水平评定方法》GJ3014《GJB 3014-1997 电子元器件统计过程控制体系》GJ3243《GJB/Z3243-1998 电子元器件表面安装要求》GJ3404《GJB3404-1998 电子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GJ4027A《GJB4027A-2006 Z 军用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GJ4041《GJB 4041-2000 航天用电子元器件质量控制要求》GJ5397《GJB 5397-2005 高牢固度吸气热子元件规范》GJ5422Z《GJB5422-2005 Z 军用电子元器件γ射线累积剂量效应测量方法》GJ5438Z《GJB5438-2005 Z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外壳通用规范》GJ5914K《GJB 5914-2006 K 各种质量等级军用半导体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GJ7243Z《GJB7243-2011 Z 军用电子元器件筛选技术要求》QJ1317《QJ 1317A-2005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类及代码》QJ1556B《QJ1556B-2008 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信息采集卡填写规定》QJ2227A《QJ 2227A-2005 航天元器件有效贮存期和超期复验要求》QJ2671《QJ2671-1994 进口电子元器件质量管理要求》QJ3058《QJ3058-1998元器件评审管理要求》QJ3065.1《QJ3065.1-1998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QJ3065.2《QJ3065.2-1998电子元器件采购管理要求》QJ3065.3《QJ3065.3-1998元器件监制与验收管理要求》QJ3065.4《QJ3065.4-1998元器件筛选与复验管理要求》QJ3065.5《QJ3065.5-1998元器件失效分析管理要求》QJ3152《QJ 3152-2002 航天新型电子元器件管理要求》QJ3172《QJ 3172-2003 微波元器件安装技术要求》QJ3179《QJ 3179-2003 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管理要求》QJ10002《QJ10002-2008 宇航用元器件筛选指南》QJ10003《QJ10003-2008 进口元器件筛选指南》SJ10494《SJ/T10494-1994CS(CK)635型同心插塞插口》SJ10495《SJ/T10495-1994CS(CK)25型、CS(CK)35型同心插塞插口》SJ10496《SJ/T10496-1994P型插头座》SJ10497《SJ/T10497-1994卡口小圆形插头座》SJ10498《SJ/T10498-1994FX16-7型防水圆形插头座》SJ11126《SJ/T11126-1997 电子元器件用酚醛系包封材料》SJ11153《SJ/T11153-1999 磁性氧化物制成的PQ磁芯尺寸系列》SJ11165《SJ/T11165-1998 用于光纤系统的PIN-FI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SJ11215《SJ/T11215-1999电子元件自动编带机通用规范》SJ11275《SJ/T11275-2002 卧式液相外延系统通用规范》。

电子元器件 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 国家标准

电子元器件国家标准电子元器件是电子设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了保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性能,国家对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进行了严格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确保电子元器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首先,国家对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涵盖了电子元器件的材料选用、生产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求等方面。

比如,对于电子元器件的材料选用,国家标准规定了材料的种类、性能要求、生产厂家资质要求等,以确保所选用的材料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对于生产工艺流程,国家标准规定了各个工艺环节的操作要求、工艺参数、工艺流程控制等,以确保生产过程中能够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

此外,国家标准还对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控制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产品质量检验、质量控制流程、不合格品处理等,以确保生产出的电子元器件能够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

其次,国家对电子元器件的性能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些性能指标包括了电子元器件的电学性能、机械性能、环境适应性能等方面。

比如,对于电子元器件的电学性能,国家标准规定了各种电子元器件的电气参数、电气性能要求、电气测试方法等,以确保电子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相关的电气性能要求。

对于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能,国家标准也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电子元器件在各种使用环境下能够达到一定的机械性能和环境适应性能要求。

最后,国家对电子元器件的标志和包装进行了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包括了电子元器件的标志标识、包装要求、运输和储存要求等方面。

比如,国家标准规定了电子元器件在产品上应当标注的相关信息,包括产品型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质量等级等,以确保用户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

对于包装要求,国家标准也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了包装材料的选用、包装方式、包装标识等,以确保电子元器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够达到一定的包装要求。

综上所述,国家标准对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质量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了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性能指标、标志和包装等方面。

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

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

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引言:电子元器件是现代电子设备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子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为保障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各行业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从材料选用、生产工艺、检验测试等方面进行规范。

本文将介绍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为读者深入了解电子元器件行业提供指导和参考。

1. 材料选用标准1.1 元件封装材料标准在电子元器件封装过程中,选用合适的材料非常重要。

标准规定了封装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如绝缘性、耐高温性、防腐蚀性等。

根据不同封装材料的功能和用途,标准还规定了对应的特殊性能要求,如导电性、电磁屏蔽性能等。

1.2 元件接触材料标准在电子元器件的接触部分,如插座、连接器等,接触材料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接触的可靠性。

标准规定了接触材料的导电性、耐磨性、耐氧化性等性能要求,以确保接触的稳定性和长期可靠性。

2. 生产工艺标准2.1 组装工艺标准电子元器件的组装工艺对产品的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

标准规定了组装工艺的各个环节,如自动贴片、焊接、检测等。

其中,自动贴片工艺要求准确、高效、稳定,焊接工艺要求焊点牢固、均匀,检测工艺要求精准、全面。

2.2 封装工艺标准封装是将电子元器件封装在外壳中,起到保护元器件和提供稳定环境的作用。

标准规定了封装工艺的要求,如固化剂的选用、封装材料的配比、封装过程的温度、压力等。

标准还要求对封装工艺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封装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 检验测试标准3.1 外观检验标准电子元器件的外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美观度。

标准规定了元器件外观的各项指标,如尺寸、形状、颜色等,以确保外观符合产品设计要求。

3.2 电性能测试标准电子元器件的电性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之一。

标准规定了元器件电性能测试的方法和指标,如工作电流、电流损耗、电压波动等,以确保元器件的工作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3.3 可靠性测试标准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是保证系统长期正常运行的关键。

标准规定了元器件可靠性测试的方法和指标,如温度循环测试、湿热试验、振动测试等,以验证元器件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

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电子元器件作为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

因此,对电子元器件的检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电子元器件检验的必要性、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常见的电子元器件检验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电子元器件检验的必要性。

电子元器件作为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很可能导致整个产品的故障甚至危险。

因此,对电子元器件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元器件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各种安全隐患,保障产品的质量和用户的安全。

其次,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至关重要。

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并严格执行,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制定检验标准时,需要考虑元器件的特性、用途、环境要求等因素,确保标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

同时,在执行检验标准时,需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电子元器件检验方法。

首先是外观检验,通过肉眼或显微镜等工具对元器件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外形、颜色、表面是否有损伤等。

其次是尺寸检验,通过测量工具对元器件的尺寸进行检测,确保尺寸符合要求。

再次是功能检验,通过连接测试设备对元器件的功能进行测试,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最后是环境适应性检验,将元器件置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试,以评估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和用户安全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并采用适当的检验方法,才能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于电子元器件检验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

GJ3157《GJB3157-1998半导体分立器件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36.00 GJ3519《GJB3519-99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总规范》18.00 SJ10585《SJ/T10584—94半导体分立器件表面安装器件外形尺寸》18.00 SJ11225《SJ/T11225-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504型S波段硅脉冲功 率晶体管》12.00 SJ11226《SJ/T11226-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505型L波段硅脉冲功 率晶体管》12.00 SJ11227《SJ/T11227-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98型NPN硅高频大功率 晶体管》14.40 SJ20756《SJ20756-1999半导体分立器件结构相似性应用指南》16.80 SJ20757《SJ20757-1999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开关系列的品种》19.20 SJ20744《SJ20744-1999半导体材料杂质含量红外吸收光谱分析通用导 则》7.20 SJ20782《SJ20782-2000充气整流管总规范》12.00 SJ20784《SJ20784-2000微型杜瓦总规范》9.60 SJ20785《SJ20785-2000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组件测试方法》24.00 SJ20786《SJ20786-2000半导体光电组件总规范》15.60 SJ20787《SJ20787-2000半导体桥式整流器热阻测试方法》9.60 SJ20788《SJ20788-2000半导体二极管热阻测试方法》16.80 SJ20789《SJ20789-2000MOS场效应晶体管热敏参数快速筛选试验方法》 6.00 J9684《JB/T9684-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散热器选用导则》26.40 J10096《JB/T10096-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选用导则》16.80 J10097《JB/T10097-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26.40 DB723〈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变流器标准〉(93电工版)103.50.00 DB735〈电力半导体器件标准〉(93电工版)92.00 DB795〈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1)〉(94电工版)50.00 DB82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2)〉(95电工版)84.00 DB82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3)〉(96电工版)48.00 DB88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4)〉(97电工版)60.00 DB930〈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5)〉(98电工版)48.00 DB982〈电力半导体器件专业卷(1)〉(2000电工版)126.50 3.集成电路标准 G4377〈GB/T4377-96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调整器测试方法和基本原理〉 18.00 G5965〈GB/T5965-2000集成电路:双极型单片数字集成电路门电路空白详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收集了以下类别的标准:1.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2.半导体器件标准3.集成电路标准4.集成电路卡标准5.电容器与电感器标准6.电阻器与电位器标准7.液晶与电真空器件标准8.压电陶瓷与石英晶体器件标准9.印制电路板与电连接器标准代号标准名称邮价1.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G4210《GB/T4210-2001电工术语: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G5597《GB/T5597-99固体电介质微波复介电常数的测试方法》G16523《GB/T16523-96圆形石英玻璃光掩模基板规范》G16524《GB/T16524-96光掩对准标记规范》G16525《GB/T16525-96塑料有引线片式载体封装引线框架规范》G16526《GB/T16526-96封装引线间电容和引线负载电容测试方法》G16527《GB/T16527-96硬面感光板中光致抗蚀剂和电子束抗蚀剂规范》G16595《GB/T16595-96晶片通用网格规范》G16596《GB/T16596-96确定晶片坐标系规范》G16879《GB/T16879-97掩模嚗光系统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表示准则》G16880《GB/T16880-97光掩模缺陷分类和尺寸定义的准则》G17564.1〈GB/T17564.1-98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定义-原则和方法〉G17564.2〈GB/T17564.2-2000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EXPRESS 字典模式〉G17564.3〈GB/T17564.3-99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维护和确认的程序〉G17564.4《GB/T17564.3-99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IEC标准数据元素》GJ360A《GJB360A-96电子及电子器件试验方法》GJ546A《GJB546A-96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GJ548《GJB548-96微电字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GJ2823《GJB2823-97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厂平均质量水平评定方法》GJ3404《GJB3404-98电子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GJ4027〈GJB4027-2000军用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SJ11126《SJ/T11126-97电子元器件用酚醛系包封材料》SJ11153《SJ/T11153—99磁性氧化物制成的PQ磁芯尺寸系列》SJ11165《SJ/T11165—98用于光纤系统的PIN-FI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SJ11215《SJ/T11215-1999电子元件自动编带机通用规范》2.半导体器件标准G1553〈GB/T1553-97硅和锗体内少数载流子寿命测定〉G1555〈GB/T1555-97半导体单晶晶向测定方法〉G1558〈GB/T1558-97硅中代位碳原子含量红外吸收测量方法〉G4023《GB/T4023-97半导体分立器件:整流二极管》G6217〈GB/T6217-98高低频放大环境额定的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218〈GB/T6218-98开关用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219〈GB/T6219-981GHz、5W以下的单栅场效应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351〈GB/T6351-98100A以下环境或管壳额定整流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6352〈GB/T6352-98100A以下环境或管壳额定反向阻断三极闸流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495.1〈GB/T6495.1-96光伏器件:光伏电流—电压特性的测量〉G6495.2〈GB/T6495.2-96光伏器件: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G6495.3〈GB/T6495.3-96光伏器件:地面用光伏器件的测量原理〉G6495.4〈GB/T6495.4-96晶体硅光伏器件的I-V实测特性的修正方法〉G6495.5〈GB/T6495.5-97光伏器件:用开路电压法确定光伏器件的等效电池温度〉G6588 G6589《GB/T6589-2002半导体器件:调整二极管和电压基准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6590 G8646《GB/T8646-98半导体键合铝合金%硅细丝》G8750《GB/T8750-97半导体器件键合金丝》G7149〈GB7149~7150-87开关用双极型晶体管〉G7153《GB/T7153-2002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总规范》G7576《GB/T7576-98高频放大管壳额定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7577《GB/T7577-96低频放大管壳额定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9535《GB/T9535-98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G11499《GB/T11499-2001半导体分立元件文字符号》G12560《GB/T12560-99半导体器件分立元件分规范》G12962《GB/T12962-96硅单晶》G12963《GB/T12963-96硅多晶》G12964《GB/T12964-96硅单晶抛光片》G12965《GB/T12965-96硅单晶切割片和研磨片》G16468《GB/T16468-96静电感应晶体管系列型谱》G16822《GB/T16822-97介电晶体介电性能的试验方法》G16894《GB/T16894-97大于100A,环境和管壳额定的整流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17007《GB/T17007-97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测试方法》G17008《GB/T17008-97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词汇及文字符号》G17169《GB/T17169-97硅抛光片和外延片表面质量光反射测试方法》G17170《GB/T17170-97非掺杂半绝缘砷化镓单晶红外吸收测试方法》G18904.1《GB/T18904.1-2002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或子系统用带/不带尾纤的光发射或红外发射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18904.2《GB/T18904.2-2002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或子系统用带尾纤的激光二极管模块空白详细规范》G18904.3《GB/T18904.3-2002光电子器件显示用发光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18904.4《GB/T18904.4-2002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用带/不带尾纤的Pin-FE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G18904.5《GB/T18904.5-2003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或子系统用带/不带尾纤的pin光电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J33A《GJB33A-97半导体分立元件总规范》GJ128A《GJB128A-97半导体分立元件试验方法》GJ3157《GJB3157-1998半导体分立器件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GJ3519《GJB3519-99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总规范》SJ10585《SJ/T10584—94半导体分立器件表面安装器件外形尺寸》SJ11225《SJ/T11225-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504型S波段硅脉冲功率晶体管》SJ11226《SJ/T11226-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505型L波段硅脉冲功率晶体管》SJ11227《SJ/T11227-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98型NPN硅高频大功率晶体管》SJ20756《SJ20756-1999半导体分立器件结构相似性应用指南》SJ20757《SJ20757-1999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开关系列的品种》SJ20744《SJ20744-1999半导体材料杂质含量红外吸收光谱分析通用导则》SJ20782《SJ20782-2000充气整流管总规范》SJ20784《SJ20784-2000微型杜瓦总规范》SJ20785《SJ20785-2000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组件测试方法》SJ20786《SJ20786-2000半导体光电组件总规范》SJ20787《SJ20787-2000半导体桥式整流器热阻测试方法》SJ20788《SJ20788-2000半导体二极管热阻测试方法》SJ20789《SJ20789-2000MOS场效应晶体管热敏参数快速筛选试验方法》J9684《JB/T9684-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散热器选用导则》J10096《JB/T10096-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选用导则》J10097《JB/T10097-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DB723〈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变流器标准〉(93电工版)103.50.00DB735〈电力半导体器件标准〉(93电工版)DB795〈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1)〉(94电工版) DB82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2)〉(95电工版) DB82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3)〉(96电工版) DB88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4)〉(97电工版) DB930〈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5)〉(98电工版) DB982〈电力半导体器件专业卷(1)〉(2000电工版)3.集成电路标准G4377〈GB/T4377-96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调整器测试方法和基本原理〉G5965〈GB/T5965-2000集成电路:双极型单片数字集成电路门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6798《GB/T6798-1996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比较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G8976《GB/T8976-96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总规范》G9424《GB/T9424-98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CMOS数字集成电路4000B和4000UB》G16464《GB/T16464-96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总则》G16465《GB/T16465-96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分规范》G16466《GB/T16466-96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16878《GB/T16878-97用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检测图形单元规范》G17023《GB/T17023-97HCOMS数字集成电路系列族规范》G17024《GB/T17024-97HCOMS数字集成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17572〈GB/T17572-99半导体CMOS集成电路:4000B和4000UB系列族规范〉G17573〈GB/T17573-99半导体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总则〉G17574〈GB/T17574-99半导体分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G17940《GB/T17940-2000半导体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G18500.1《GB/T18500.1-2001半导体集成电路:线性数字/模拟转换器(DAG)》G18500.2《GB/T18500.2-2001半导体集成电路:线性模拟/数字转换器(ADC)》GJ597A《GJB597A-96半导体集成电路总规范》GJ3203《GJB3233-1998半导体集成电路失效分析程序和方法》SJ10741《SJ/T10741-2000半成品集成电路CMOS电路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0804《SJ/T10804-2000半成品集成电路电平转换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0805《SJ/T10805-2000半成品集成电路电压比较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20674《SJ20674-1998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信号检波器系列的品种》SJ20675《SJ20675-1998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固态噪声源系列的品种》SJ20676《SJ20676-1998通信对抗固态宽频带功率放大模块通用规范》SJ20677《SJ20677-1998微波集成PIN单刀开关模块通用规范》SJ20678《SJ20678-1998交换网络模块通用规范》SJ20679《SJ20679-1998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680《SJ20680-1998通信群路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711《SJ20711-1998分步投影曝光机通用规范》SJ20750《SJ20750-1999军用CMOS电路用抗辐射硅单晶片规范》SJ20758《SJ20758-1999半导体集成电路CMOS门阵列器件规范》SJ20759《SJ20759-1999混合集成电路系列与品种DC/DC变换器系列的品种》SJ20802《SJ20802-2001集成电路金属外壳目检标准》SJ20804《SJ20804-2001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衰减器系列的品种》4.集成电路卡标准G15694.2《GB/T15694.2-2002识别卡发卡者标识:申请和注册规程》G16649.1〈GB/T16649.1-9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物理特性〉G16649.2〈GB/T16649.2-9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触点尺寸和位置〉G16649.3〈GB/T16649.3-9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电信号和传输协议〉G16649.5《GB/T16649.5-200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应用标识符的编号体系》G16649.6〈GB/T16649.6-2001识别卡:行业间数据元〉G16649.8《GB/T16649.8-200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与安全相关的行业间命令》G16649.10《GB/T16649.10-200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同步卡的电信号和复位应答》G16790.1《GB/T16790.1-97金融交易卡:卡的生命周期》G16791.1《GB/T16791.1-97金融交易卡:概念与结构》G17550.1〈GB/T17550.1-98识别卡光记忆卡:物理特性〉G17550.2〈GB/T17550.2-98识别卡光记忆卡:可访问光区域的尺寸和位置〉G17550.3《GB/T17550.3-98识别卡光记忆卡:光属性和特性》G17550.4《GB/T17550.4-2000识别卡光记忆卡:逻辑数据结构》G17551《GB/T17551-98识别卡光记忆卡一般特性》G17552《GB/T17552-98识别卡金融交易卡》G17553.1《GB/T17553.1-98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物理特性》G17553.2《GB/T17553.2-2000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耦合区域的尺寸和位置》G17553.3《GB/T17553.3-2000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电信号和复位规程》G17554《GB/T17554-98识别卡测试方法》G18239《GB/T18239-2000集成电路(IC)卡读写机通用规范》SJ11166《SJ/T11166—98集成电路卡(IC卡)插座总规范》SJ11220《SJ/T11220-2000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卡片基本规范》SJ11221《SJ/T11221-2000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行业间交换用命令》SJ11222《SJ/T11222-2000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测试方法》SJ11230《SJ/T11230-2001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接口电路基本应用编程接口规范》SJ11231《SJ/T11231-2001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带触点的IC卡模块》SJ11232《SJ/T11232-2001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安全规范》CJ166〈CJ/T166-2002建设事业IC卡应用技术〉5.电容器与电感器标准G2693〈GB/T2693-2001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总规范〉G2900.16《GB/T2900.16-96电工术语:电力电容器》G3615《GB/T3615-99电解电容器用铝箔》G3616《GB/T3616-99电力电容器用铝箔》G5596〈GB/T5596-96电容器用陶瓷介质材料〉G5966〈GB/T5966-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1类瓷介固定电容器〉G5967〈GB/T5967-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1类瓷介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5968〈GB/T5968-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2类瓷介固定电容器〉G5969〈GB/T5969-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2类瓷介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6115.1《GB/T6115.1-98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总则》G6115.2《GB/T6115.2-2002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组用保护设备》G6115.3《GB/T6115.3-2002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内部熔丝》G6261〈GB/T6261-9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额定电压不超过3000V的直流电容器〉G6262〈GB/T6262-98额定电压不超过3000V的直流云母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6916〈GB/T6916-97湿热带电力电容器〉G7209《GB7209-87CD15型固定铝电解电容器》G7332〈GB/T7332-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2部分:分规范〉G7333〈GB/T7333-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2部分:空白详细规范:〉G7338〈GB/T7338-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6部分:分规范〉G9324《GB/T9324-96多片式瓷介电容器》G9325《GB/T9325-96多层片式瓷介电容器:评定水平E》G11024.1《GB/T11024.1-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总则》G11024.2《GB/T11024.2-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耐久性》G11024.3《GB/T11024.3-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保护》G11024.4《GB/T11024.4-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内部熔丝》G14472《GB/T14472-98抑制电源电磁干扰用固定电容器:分规范》G14473《GB/T14473-98抑制电源电磁干扰用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D》G16467《GB/T16467-96金属化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膜介质直流片式固定电容器》G16512《GB/T16512-96抑制射频干扰固定电容器:总规范》G16513《GB/T16513-96抑制射频干扰固定电容器:分规范》G17206《GB/T17206-98固体与非固体电解质片式铝固定电容器》G17207《GB/T17207-98固体(MnO2电解质片式铝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17208《GB/T17208-98非固体电解质片式铝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17702.1〈GB/T17702.1-99电力电子电容器:总则〉G17702.2〈GB/T17702.2-99电力电子电容器:熔丝〉G17886.1《GB/T17886.1-99标称电压1KV及以下交流电力并联电容器:总则》G17886.2《GB/T17886.2-99标称电压1KV及以下交流电力并联电容器:试验》G17886.3《GB/T17886.3-99标称电压1KV及以下交流电力并联电容器:内部熔丝》G18504〈GB/T18504-2001管形荧光灯和其他放电灯线路用电容器:性能要求〉G18939.1《GB/T18939.1-2003微波炉电容器第1部分:总则》GJ63B《GJB63B-2001有可靠性指标的固定电解质钽电容器:总规范》GJ3516《GJB3516-99铝电解电容器:总规范》J1811《JB18911-92压缩气体标准电容器》DL840《DL/T840-2003高压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DL842《DL/T842-2003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DB802〈电力电容器标准(1)〉(94电工版)DB980〈电力电容器专业卷(1)〉(2000电工版)6.电阻器与电位器标准G7154.1《GB/T7154.1-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限流用》G7154.2《GB/T7154.2-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加热元件用》G7154.3《GB/T7154.3-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浪涌电流用》G7154.4《GB/T7154.4-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敏感用》G10193《GB/T10193-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总规范》G10194《GB/T10194-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浪涌抑制型压敏电阻器》G10195《GB/T10195-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碳化硅浪涌抑制型压敏电阻器》G10196《GB/T10196-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氧化锌浪涌抑制型压敏电阻器》G15883《GB/T15883-95电子设备用膜固定电阻网络空白详细规范::评定水平E》G16515〈GB/T16515-96电子设备用电位器:分规范〉G17025《GB/T17025-97单圈旋转功率电位器分规范》G17026《GB/T17026-97单圈旋转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E》G17027《GB/T17027-97单圈旋转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F》G17028《GB/T17028-97单圈旋转低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E》G17029《GB/T17029-97单圈旋转低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F》G17034《GB/T17034-97低功率非线绕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F》G17035《GB/T17035-97带散热器的功率型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H》GJ601A《GJB601A-98热敏电阻器总规范》SJ10774《SJ/T10774-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T14型碳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0775《SJ/T10775-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T14型金属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0798《SJ/T10798-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MF11型直热式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评定水平》SJ10799《SJ/T10799-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MF53-1型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0872《SJ/T10872-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J15型金属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1113《SJ/T11113-1999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J型金属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1267《SJ/T11267-2002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安全要求》SJ11255《SJ/T11255-2001叠层型片式电感器详细规范》SJ11267《SJ/T11267-2002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安全要求》SJ20647《SJ20647-97铂热敏电阻器总规范》SJ20765《SJ20765-1999实验室用28Vd.c电感器总规范》7.液晶与电真空器件标准G4619《GB/T4619-96液晶显示器件测试方法》G2987〈GB/T2987-96电子管参数符号〉G3306《GB/T3306-2001小功率电子管电性能测试方法》G4597《GB/T4597-96电子管词汇》G6255〈GB/T6255-2001空间电荷控制电子管总规范〉G12852〈GB/T12852-2001磁控管总规范〉G12853〈GB/T12853-2001连续波磁控管空白详细规范:〉G18680《GB/T18680-2002液晶显示器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玻璃》GJ616A《GJB616A-2001电子管试验方法》SJ198《SJ/T198-2001计数管总规范》SJ10157〈SJ/T10157-2001脉冲磁控管空白详细规范:〉SJ10732《SJ/T10732-2000电子管型号命名方法》SJ11082《SJ/T11082-2000电子管热丝或灯丝电流和电压的测试方法》SJ11152《SJ/T11152—99交流粉末致光显示器件空白详细规范:》SJ11246《SJ/T11246-2001真空开关用陶瓷管壳》SJ11248《SJ/T11248-2001液晶和固态显示器件:液晶显示(LCD)屏空白详细规范》SJ11260《SJ/T11260-2001真空开关管系列》SJ11261《SJ/T11261-2001真空开关管型号命名方法》SJ11249《SJ/T11249-2001计数管空白详细规范》SJ20023《SJ20023-2000行波管总规范》SJ20746《SJ20746-1999液晶材料性能测试方法》SJ20783《SJ20783-2000小型白炽灯泡总规范》8.压电陶瓷与石英晶体器件标准G2414.1《GB/T2414.1-98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试验方法:圆片径向伸缩振动》G2414.2《GB/T2414.2-98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试验方法:长条横向伸缩振动》G3241《GB/T3241—98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G3353《GB/T3353-95人造石英晶体使用指南》G3388《GB/T3388-2002压电陶瓷材料型号命名方法》G3389.1《GB/T3389.1-96铁电压电陶瓷词汇》G3389.2《GB/T3389.2-99压电陶瓷纵向压电应变常数的静态测试》G3389.3《GB/T3389.3-99压电陶瓷居里温度TC的测试》G3389.6《GB/T3389.6-97压电陶瓷长方片厚度切变振动模式》G5593〈GB/T5593-96电子元器件结构陶瓷材料〉G6426〈GB/T6426-99铁电陶瓷材料电滞回线的准静态测试方法〉G6427〈GB/T6427-99压电陶瓷振子频率温度稳定性的测试方法〉G6628〈GB/T6628-96人造石英晶体制材〉G12273《GB/T12273-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总规范》G12864《GB/T12864-97电子设备用压电陶瓷滤波器质量评定:鉴定批准》G12865《GB/T12865-97电子设备用压电陶瓷滤波器质量评定:评定水平E》G16304《GB/T16304-96压电陶瓷电场应变特性测试方法》G16516《GB/T16516-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能力批准》G16517《GB/T16517-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鉴定批准》G16528《GB/T16528-96压敏电阻器用氧化锌陶瓷材料》G17190《GB/T17190-97电子设备用压电陶瓷滤玻器:总规范鉴定批准》SJ10707《SJ/T10707—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第二部分》SJ10708《SJ/T10708—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第三部分》SJ10709《SJ/T10709-96压电陶瓷蜂鸣片总规范》SJ11136《SJ/T11136-97电子陶瓷二氧化锆材料》SJ11199《SJ/T11199—99压电石英晶体片》SJ11210《SJ/T11210-1999频率达30MHz石英晶体元件负载谐振频率fL和RL的测量方法》SJ11212《SJ/T11212-1999石英晶体元件参数的测量:激励电平相关性(DLD)的测量》SJ11224《SJ/T11224-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WIW141型螺杆驱动预调电位器评定水平E》SJ11256《SJ/T11256-2001有质量评定的石英晶体振荡器:总规范》SJ11257《SJ/T11257-2001有质量评定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分规范》SJ11258《SJ/T11258-2001有质量评定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空白详细规范》SJ20764《SJ20764-1999介电滤波器总规范》9.印制电路板与电连接器标准G1303.1《GB/T1303.1-98环氧玻璃布层压板》G1303.2《GB/T1303.2-2002对三聚氰胺树脂硬质层压板的要求》G1360〈GB/T1360-98印刷电路网格体系〉G4588.1〈GB/T4588.1-96无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G4588.2〈GB/T4588.2-96有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分规范〉G4588.12《GB/T4588.12-2000预制内层层压板规范》G5130〈GB/T5130-97电气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硬质层压板试验方法〉G10244《GB10244-88电视广播接收机用印制板规范》G15157.2《GB/T15157.2-98基本网格2.54mm(0.1in)的印制板用两件式连接器》G16261《GB/T16261-96印制板总规范》G16315《GB/T16315-96印制电路用限定燃烧性的覆铜箔玻璃布层压板》G16317《GB/T16317-96多层印制电路用限定燃烧性的薄覆铜箔玻璃布层压板》G17562.1《GB/T17562.1-98频率低于3MHz的矩形连接器:有质量评定要求的连接器》G18334《GB/T18334-2001有贯穿连接的挠性多层印制板规范》G18335《GB/T18335-2001有贯穿连接的刚性多层印制板规范》G18381《GB/T18381-2001电工用热固性树脂硬质层压板规范:一般要求》G18501.1《GB/T18501.1-2001有质量评定的直流和低频模拟及处理用连接器:总规范》G18501.2《GB/T18501.2-2001有质量评定的圆形连接器分规范》GJ362A《GJB362A-96钢性印制板总规范》GJ2830《GJB2830-1997 挠性和刚性印制板设计要求》GJ2895《GJB2895-97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和层合件通用规范》J8149.1〈JB/T8149.1-2000酚醛纸层压板〉J8149.2〈JB/T8149.2-2000酚醛棉布层压板〉SJ10715《SJ/T10715-96无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能力详细规范》SJ10716《SJ/T10716-96有金属化孔单双面印制板能力详细规范》SJ10717《SJ/T10717-96多层印制板能力详细规范》SJ10723《SJ/T10723-96印制电路辅助文件照相底版指南》SJ11171《SJ/T11171-98无金属化孔单双面碳膜印制板规范》SJ20439《SJ20439-94印制板组装设计要求》SJ20604《SJ20604-96挠性和刚挠印制板总规范》SJ20747《SJ20747-1999热固性绝缘塑料层压板总规范》SJ20748《SJ20748-1999刚性印制板及刚性印制板组件设计标准》SJ20749《SJ20749-1999阻燃性覆铜箔聚四氟乙烯玻璃布层压板详细规范》SJ20766《SJ20766-99面板型和印制线路型检测插口总规范》SJ20779《SJ20779-2000热固性绝缘塑料层压板试验方法》SJ20780《SJ20780-2000阻燃型铝基覆铜层压板规范》SJ20781《SJ20781-2000热固性绝缘塑料层压管、棒总规范》SJ20810《SJ20810-2002印制板尺寸与公差》LY1278〈LY/T1278-98电工层压木板〉。

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要求

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要求

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要求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子元器件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是通信、医疗、能源还是交通等行业,电子元器件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为了保障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制定和遵守一系列的质量标准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质量控制、可靠性评估、标准符合性等方面探讨电子元器件质量标准的要求。

1. 质量控制无论是元器件的生产、测试、运输还是使用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电子元器件质量稳定的基础。

在元器件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制定的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材料采购、工艺控制、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等方面。

此外,还需要制定检验和测试方法,进行原材料的检验,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确保产品的质量可靠性。

2. 可靠性评估电子元器件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和持续不断的电磁干扰等因素,因此对其可靠性评估显得极为重要。

可靠性评估需要考虑元器件的寿命、故障率、温度特性等方面的因素。

为了保证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需要制定严格的测试方法和环境条件,并进行长时间的寿命测试、温度和湿度循环测试、电磁干扰测试等,确保元器件在各种工作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

3. 标准符合性为确保电子元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行业内普遍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元器件制造商需要遵守这些标准和规范,检验产品是否符合规定的参数要求。

常见的标准包括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IEC 60063电阻器和IEC 61784工业通信网络的相关标准等。

此外,还有一些制造商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制定特定的标准要求,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4. 追踪能力电子元器件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多个环节和流程。

为了确保元器件的可追溯性,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记录和管理。

制造商需要对采购的材料和零部件进行追溯,记录每个环节的处理过程和质量测试结果,以及产品的出厂日期和批次等信息。

这样,在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迅速追溯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合理的纠正措施,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

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电子元器件标准精选收集了以下类别的标准:1.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2.半导体器件标准3.集成电路标准4.集成电路卡标准5.电容器与电感器标准6.电阻器与电位器标准7.液晶与电真空器件标准8.压电陶瓷与石英晶体器件标准9.印制电路板与电连接器标准代号标准名称邮价1.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G4210《GB/T4210-2001电工术语: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G5597《GB/T5597-99固体电介质微波复介电常数的测试方法》G16523《GB/T16523-96圆形石英玻璃光掩模基板规范》G16524《GB/T16524-96光掩对准标记规范》G16525《GB/T16525-96塑料有引线片式载体封装引线框架规范》G16526《GB/T16526-96封装引线间电容和引线负载电容测试方法》G16527《GB/T16527-96硬面感光板中光致抗蚀剂和电子束抗蚀剂规范》G16595《GB/T16595-96晶片通用网格规范》G16596《GB/T16596-96确定晶片坐标系规范》G16879《GB/T16879-97掩模嚗光系统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表示准则》G16880《GB/T16880-97光掩模缺陷分类和尺寸定义的准则》G17564.1〈GB/T17564.1-98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定义-原则和方法〉G17564.2〈GB/T17564.2-2000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EXPRESS 字典模式〉G17564.3〈GB/T17564.3-99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维护和确认的程序〉G17564.4《GB/T17564.3-99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IEC 标准数据元素》GJ360A《GJB360A-96电子及电子器件试验方法》GJ546A《GJB546A-96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GJ548《GJB548-96微电字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GJ2823《GJB2823-97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厂平均质量水平评定方法》GJ3404《GJB3404-98电子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GJ4027〈GJB4027-2000军用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SJ11126《SJ/T11126-97电子元器件用酚醛系包封材料》SJ11153《SJ/T11153—99磁性氧化物制成的PQ磁芯尺寸系列》SJ11165《SJ/T11165—98用于光纤系统的PIN-FI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SJ11215《SJ/T11215-1999电子元件自动编带机通用规范》2.半导体器件标准G1553〈GB/T1553-97硅和锗体内少数载流子寿命测定〉G1555〈GB/T1555-97半导体单晶晶向测定方法〉G1558〈GB/T1558-97硅中代位碳原子含量红外吸收测量方法〉G4023《GB/T4023-97半导体分立器件:整流二极管》G6217〈GB/T6217-98高低频放大环境额定的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218〈GB/T6218-98开关用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219〈GB/T6219-981GHz、5W以下的单栅场效应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351〈GB/T6351-98100A以下环境或管壳额定整流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6352〈GB/T6352-98100A以下环境或管壳额定反向阻断三极闸流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6495.1〈GB/T6495.1-96光伏器件:光伏电流—电压特性的测量〉G6495.2〈GB/T6495.2-96光伏器件:标准太阳电池的要求〉G6495.3〈GB/T6495.3-96光伏器件:地面用光伏器件的测量原理〉G6495.4〈GB/T6495.4-96晶体硅光伏器件的I-V实测特性的修正方法〉G6495.5〈GB/T6495.5-97光伏器件:用开路电压法确定光伏器件的等效电池温度〉G6588 G6589《GB/T6589-2002半导体器件:调整二极管和电压基准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6590 G8646《GB/T8646-98半导体键合铝合金%硅细丝》G8750《GB/T8750-97半导体器件键合金丝》G7149〈GB7149~7150-87开关用双极型晶体管〉G7153《GB/T7153-2002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总规范》G7576《GB/T7576-98高频放大管壳额定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7577《GB/T7577-96低频放大管壳额定双极型晶体管:空白详细规范:》G9535《GB/T9535-98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G11499《GB/T11499-2001半导体分立元件文字符号》G12560《GB/T12560-99半导体器件分立元件分规范》G12962《GB/T12962-96硅单晶》G12963《GB/T12963-96硅多晶》G12964《GB/T12964-96硅单晶抛光片》G12965《GB/T12965-96硅单晶切割片和研磨片》G16468《GB/T16468-96静电感应晶体管系列型谱》G16822《GB/T16822-97介电晶体介电性能的试验方法》G16894《GB/T16894-97大于100A,环境和管壳额定的整流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17007《GB/T17007-97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测试方法》G17008《GB/T17008-97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词汇及文字符号》G17169《GB/T17169-97硅抛光片和外延片表面质量光反射测试方法》G17170《GB/T17170-97非掺杂半绝缘砷化镓单晶红外吸收测试方法》G18904.1《GB/T18904.1-2002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或子系统用带/不带尾纤的光发射或红外发射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18904.2《GB/T18904.2-2002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或子系统用带尾纤的激光二极管模块空白详细规范》G18904.3《GB/T18904.3-2002光电子器件显示用发光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18904.4《GB/T18904.4-2002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用带/不带尾纤的Pin-FE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G18904.5《GB/T18904.5-2003光电子器件纤维光学系统或子系统用带/不带尾纤的pin光电二极管空白详细规范》GJ33A《GJB33A-97半导体分立元件总规范》GJ128A《GJB128A-97半导体分立元件试验方法》GJ3157《GJB3157-1998半导体分立器件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GJ3519《GJB3519-99半导体激光二极管总规范》SJ10585《SJ/T10584—94半导体分立器件表面安装器件外形尺寸》SJ11225《SJ/T11225-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504型S 波段硅脉冲功率晶体管》SJ11226《SJ/T11226-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505型L波段硅脉冲功率晶体管》SJ11227《SJ/T11227-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3DA98型NPN 硅高频大功率晶体管》SJ20756《SJ20756-1999半导体分立器件结构相似性应用指南》SJ20757《SJ20757-1999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开关系列的品种》SJ20744《SJ20744-1999半导体材料杂质含量红外吸收光谱分析通用导则》SJ20782《SJ20782-2000充气整流管总规范》SJ20784《SJ20784-2000微型杜瓦总规范》SJ20785《SJ20785-2000超辐射发光二极管组件测试方法》SJ20786《SJ20786-2000半导体光电组件总规范》SJ20787《SJ20787-2000半导体桥式整流器热阻测试方法》SJ20788《SJ20788-2000半导体二极管热阻测试方法》SJ20789《SJ20789-2000MOS场效应晶体管热敏参数快速筛选试验方法》J9684《JB/T9684-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散热器选用导则》J10096《JB/T10096-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选用导则》J10097《JB/T10097-2000电力半导体器件用管壳》DB723〈电力半导体器件和半导体变流器标准〉(93电工版)103.50.00DB735〈电力半导体器件标准〉(93电工版)DB795〈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1)〉(94电工版) DB82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2)〉(95电工版) DB82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3)〉(96电工版) DB887〈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4)〉(97电工版) DB930〈电力半导体器件和整流设备标准(5)〉(98电工版) DB982〈电力半导体器件专业卷(1)〉(2000电工版)3.集成电路标准G4377〈GB/T4377-96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调整器测试方法和基本原理〉G5965〈GB/T5965-2000集成电路:双极型单片数字集成电路门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6798《GB/T6798-1996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压比较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G8976《GB/T8976-96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总规范》G9424《GB/T9424-98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CMOS数字集成电路4000B和4000UB》G16464《GB/T16464-96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总则》G16465《GB/T16465-96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分规范》G16466《GB/T16466-96膜集成电路和混合膜集成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16878《GB/T16878-97用于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检测图形单元规范》G17023《GB/T17023-97HCOMS数字集成电路系列族规范》G17024《GB/T17024-97HCOMS数字集成电路空白详细规范》G17572〈GB/T17572-99半导体CMOS集成电路:4000B和4000UB系列族规范〉G17573〈GB/T17573-99半导体分立元件和集成电路:总则〉G17574〈GB/T17574-99半导体分集成电路:数字集成电路〉G17940《GB/T17940-2000半导体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G18500.1《GB/T18500.1-2001半导体集成电路:线性数字/模拟转换器(DAG)》G18500.2《GB/T18500.2-2001半导体集成电路:线性模拟/数字转换器(ADC)》GJ597A《GJB597A-96半导体集成电路总规范》GJ3203《GJB3233-1998半导体集成电路失效分析程序和方法》SJ10741《SJ/T10741-2000半成品集成电路CMOS电路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0804《SJ/T10804-2000半成品集成电路电平转换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10805《SJ/T10805-2000半成品集成电路电压比较器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SJ20674《SJ20674-1998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信号检波器系列的品种》SJ20675《SJ20675-1998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固态噪声源系列的品种》SJ20676《SJ20676-1998通信对抗固态宽频带功率放大模块通用规范》SJ20677《SJ20677-1998微波集成PIN单刀开关模块通用规范》SJ20678《SJ20678-1998交换网络模块通用规范》SJ20679《SJ20679-1998通信用户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680《SJ20680-1998通信群路接口模块通用规范》SJ20711《SJ20711-1998分步投影曝光机通用规范》SJ20750《SJ20750-1999军用CMOS电路用抗辐射硅单晶片规范》SJ20758《SJ20758-1999半导体集成电路CMOS门阵列器件规范》SJ20759《SJ20759-1999混合集成电路系列与品种DC/DC变换器系列的品种》SJ20802《SJ20802-2001集成电路金属外壳目检标准》SJ20804《SJ20804-2001微波电路系列和品种微波衰减器系列的品种》4.集成电路卡标准G15694.2《GB/T15694.2-2002识别卡发卡者标识:申请和注册规程》G16649.1〈GB/T16649.1-9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物理特性〉G16649.2〈GB/T16649.2-9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触点尺寸和位置〉G16649.3〈GB/T16649.3-96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电信号和传输协议〉G16649.5《GB/T16649.5-200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应用标识符的编号体系》G16649.6〈GB/T16649.6-2001识别卡:行业间数据元〉G16649.8《GB/T16649.8-200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与安全相关的行业间命令》G16649.10《GB/T16649.10-2002识别卡带触点的集成电路卡:同步卡的电信号和复位应答》G16790.1《GB/T16790.1-97金融交易卡:卡的生命周期》G16791.1《GB/T16791.1-97金融交易卡:概念与结构》G17550.1〈GB/T17550.1-98识别卡光记忆卡:物理特性〉G17550.2〈GB/T17550.2-98识别卡光记忆卡:可访问光区域的尺寸和位置〉G17550.3《GB/T17550.3-98识别卡光记忆卡:光属性和特性》G17550.4《GB/T17550.4-2000识别卡光记忆卡:逻辑数据结构》G17551《GB/T17551-98识别卡光记忆卡一般特性》G17552《GB/T17552-98识别卡金融交易卡》G17553.1《GB/T17553.1-98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物理特性》G17553.2《GB/T17553.2-2000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耦合区域的尺寸和位置》G17553.3《GB/T17553.3-2000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电信号和复位规程》G17554《GB/T17554-98识别卡测试方法》G18239《GB/T18239-2000集成电路(IC)卡读写机通用规范》SJ11166《SJ/T11166—98集成电路卡(IC卡)插座总规范》SJ11220《SJ/T11220-2000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卡片基本规范》SJ11221《SJ/T11221-2000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行业间交换用命令》SJ11222《SJ/T11222-2000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测试方法》SJ11230《SJ/T11230-2001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接口电路基本应用编程接口规范》SJ11231《SJ/T11231-2001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带触点的IC 卡模块》SJ11232《SJ/T11232-2001集成电路卡通用规范:安全规范》CJ166〈CJ/T166-2002建设事业IC卡应用技术〉5.电容器与电感器标准G2693〈GB/T2693-2001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总规范〉G2900.16《GB/T2900.16-96电工术语:电力电容器》G3615《GB/T3615-99电解电容器用铝箔》G3616《GB/T3616-99电力电容器用铝箔》G5596〈GB/T5596-96电容器用陶瓷介质材料〉G5966〈GB/T5966-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1类瓷介固定电容器〉G5967〈GB/T5967-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1类瓷介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5968〈GB/T5968-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2类瓷介固定电容器〉G5969〈GB/T5969-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2类瓷介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6115.1《GB/T6115.1-98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总则》G6115.2《GB/T6115.2-2002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组用保护设备》G6115.3《GB/T6115.3-2002电力系统用串联电容器:内部熔丝》G6261〈GB/T6261-98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额定电压不超过3000V的直流电容器〉G6262〈GB/T6262-98额定电压不超过3000V的直流云母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6916〈GB/T6916-97湿热带电力电容器〉G7209《GB7209-87CD15型固定铝电解电容器》G7332〈GB/T7332-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2部分:分规范〉G7333〈GB/T7333-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2部分:空白详细规范:〉G7338〈GB/T7338-96电子设备用固定电容器第6部分:分规范〉G9324《GB/T9324-96多片式瓷介电容器》G9325《GB/T9325-96多层片式瓷介电容器:评定水平E》G11024.1《GB/T11024.1-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总则》G11024.2《GB/T11024.2-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耐久性》G11024.3《GB/T11024.3-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保护》G11024.4《GB/T11024.4-2001标称电压1KV以上交流电力系统并联电容器:内部熔丝》G14472《GB/T14472-98抑制电源电磁干扰用固定电容器:分规范》G14473《GB/T14473-98抑制电源电磁干扰用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D》G16467《GB/T16467-96金属化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膜介质直流片式固定电容器》G16512《GB/T16512-96抑制射频干扰固定电容器:总规范》G16513《GB/T16513-96抑制射频干扰固定电容器:分规范》G17206《GB/T17206-98固体与非固体电解质片式铝固定电容器》G17207《GB/T17207-98固体(MnO2电解质片式铝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17208《GB/T17208-98非固体电解质片式铝固定电容器:评定水平E》G17702.1〈GB/T17702.1-99电力电子电容器:总则〉G17702.2〈GB/T17702.2-99电力电子电容器:熔丝〉G17886.1《GB/T17886.1-99标称电压1KV及以下交流电力并联电容器:总则》G17886.2《GB/T17886.2-99标称电压1KV及以下交流电力并联电容器:试验》G17886.3《GB/T17886.3-99标称电压1KV及以下交流电力并联电容器:内部熔丝》G18504〈GB/T18504-2001管形荧光灯和其他放电灯线路用电容器:性能要求〉G18939.1《GB/T18939.1-2003微波炉电容器第1部分:总则》GJ63B《GJB63B-2001有可靠性指标的固定电解质钽电容器:总规范》GJ3516《GJB3516-99铝电解电容器:总规范》J1811《JB18911-92压缩气体标准电容器》DL840《DL/T840-2003高压并联电容器使用技术条件》DL842《DL/T842-2003低压并联电容器装置使用技术条件》DB802〈电力电容器标准(1)〉(94电工版)DB980〈电力电容器专业卷(1)〉(2000电工版)6.电阻器与电位器标准G7154.1《GB/T7154.1-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限流用》G7154.2《GB/T7154.2-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 加热元件用》G7154.3《GB/T7154.3-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浪涌电流用》G7154.4《GB/T7154.4-2003直热式阶跃型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敏感用》G10193《GB/T10193-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总规范》G10194《GB/T10194-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浪涌抑制型压敏电阻器》G10195《GB/T10195-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碳化硅浪涌抑制型压敏电阻器》G10196《GB/T10196-97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氧化锌浪涌抑制型压敏电阻器》G15883《GB/T15883-95电子设备用膜固定电阻网络空白详细规范::评定水平E》G16515〈GB/T16515-96电子设备用电位器:分规范〉G17025《GB/T17025-97单圈旋转功率电位器分规范》G17026《GB/T17026-97单圈旋转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E》G17027《GB/T17027-97单圈旋转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F》G17028《GB/T17028-97单圈旋转低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E》G17029《GB/T17029-97单圈旋转低功率电位器评定水平F》G17034《GB/T17034-97低功率非线绕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F》G17035《GB/T17035-97带散热器的功率型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H》GJ601A《GJB601A-98热敏电阻器总规范》SJ10774《SJ/T10774-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T14型碳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0775《SJ/T10775-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T14型金属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0798《SJ/T10798-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MF11型直热式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评定水平》SJ10799《SJ/T10799-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MF53-1型直热式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0872《SJ/T10872-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J15型金属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1113《SJ/T11113-1999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RJ型金属膜固定电阻器评定水平E》SJ11267《SJ/T11267-2002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安全要求》SJ11255《SJ/T11255-2001叠层型片式电感器详细规范》SJ11267《SJ/T11267-2002电子设备用压敏电阻器安全要求》SJ20647《SJ20647-97铂热敏电阻器总规范》SJ20765《SJ20765-1999实验室用28Vd.c电感器总规范》7.液晶与电真空器件标准G4619《GB/T4619-96液晶显示器件测试方法》G2987〈GB/T2987-96电子管参数符号〉G3306《GB/T3306-2001小功率电子管电性能测试方法》G4597《GB/T4597-96电子管词汇》G6255〈GB/T6255-2001空间电荷控制电子管总规范〉G12852〈GB/T12852-2001磁控管总规范〉G12853〈GB/T12853-2001连续波磁控管空白详细规范:〉G18680《GB/T18680-2002液晶显示器用氧化铟锡透明导电玻璃》GJ616A《GJB616A-2001电子管试验方法》SJ198《SJ/T198-2001计数管总规范》SJ10157〈SJ/T10157-2001脉冲磁控管空白详细规范:〉SJ10732《SJ/T10732-2000电子管型号命名方法》SJ11082《SJ/T11082-2000电子管热丝或灯丝电流和电压的测试方法》SJ11152《SJ/T11152—99交流粉末致光显示器件空白详细规范:》SJ11246《SJ/T11246-2001真空开关用陶瓷管壳》SJ11248《SJ/T11248-2001液晶和固态显示器件:液晶显示(LCD)屏空白详细规范》SJ11260《SJ/T11260-2001真空开关管系列》SJ11261《SJ/T11261-2001真空开关管型号命名方法》SJ11249《SJ/T11249-2001计数管空白详细规范》SJ20023《SJ20023-2000行波管总规范》SJ20746《SJ20746-1999液晶材料性能测试方法》SJ20783《SJ20783-2000小型白炽灯泡总规范》8.压电陶瓷与石英晶体器件标准G2414.1《GB/T2414.1-98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试验方法:圆片径向伸缩振动》G2414.2《GB/T2414.2-98压电陶瓷材料性能试验方法:长条横向伸缩振动》G3241《GB/T3241—98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G3353《GB/T3353-95人造石英晶体使用指南》G3388《GB/T3388-2002压电陶瓷材料型号命名方法》G3389.1《GB/T3389.1-96铁电压电陶瓷词汇》G3389.2《GB/T3389.2-99压电陶瓷纵向压电应变常数的静态测试》G3389.3《GB/T3389.3-99压电陶瓷居里温度TC的测试》G3389.6《GB/T3389.6-97压电陶瓷长方片厚度切变振动模式》G5593〈GB/T5593-96电子元器件结构陶瓷材料〉G6426〈GB/T6426-99铁电陶瓷材料电滞回线的准静态测试方法〉G6427〈GB/T6427-99压电陶瓷振子频率温度稳定性的测试方法〉G6628〈GB/T6628-96人造石英晶体制材〉G12273《GB/T12273-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总规范》G12864《GB/T12864-97电子设备用压电陶瓷滤波器质量评定:鉴定批准》G12865《GB/T12865-97电子设备用压电陶瓷滤波器质量评定:评定水平E》G16304《GB/T16304-96压电陶瓷电场应变特性测试方法》G16516《GB/T16516-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能力批准》G16517《GB/T16517-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鉴定批准》G16528《GB/T16528-96压敏电阻器用氧化锌陶瓷材料》G17190《GB/T17190-97电子设备用压电陶瓷滤玻器:总规范鉴定批准》SJ10707《SJ/T10707—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第二部分》SJ10708《SJ/T10708—96石英晶体元件—质量评定体系规范第三部分》SJ10709《SJ/T10709-96压电陶瓷蜂鸣片总规范》SJ11136《SJ/T11136-97电子陶瓷二氧化锆材料》SJ11199《SJ/T11199—99压电石英晶体片》SJ11210《SJ/T11210-1999频率达30MHz石英晶体元件负载谐振频率fL和RL的测量方法》SJ11212《SJ/T11212-1999石英晶体元件参数的测量:激励电平相关性(DLD)的测量》SJ11224《SJ/T11224-2000电子元器件详细规范WIW141型螺杆驱动预调电位器评定水平E》SJ11256《SJ/T11256-2001有质量评定的石英晶体振荡器:总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元器件综合标准(最新)
G4210《GB/T4210-2001 电工术语: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
G5597《GB/T5597-1999 固体电介质微波复介电常数的测试方法》
G16523《GB/T16523-1996 圆形石英玻璃光掩模基板规范》
G16524《GB/T16524-1996 光掩对准标记规范》
G16525《GB/T16525-1996 塑料有引线片式载体封装引线框架规范》
G16526《GB/T16526-1996 封装引线间电容和引线负载电容测试方法》
G16527《GB/T16527-1996 硬面感光板中光致抗蚀剂和电子束抗蚀剂规范》
G16595《GB/T16595-1996 晶片通用网格规范》
G16596《GB/T16596-1996 确定晶片坐标系规范》
G16879《GB/T16879-1997 掩模嚗光系统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表示准则》
G16880《GB/T16880-1997 光掩模缺陷分类和尺寸定义的准则》
G17564.1《GB/T 17564.1-2005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定义-原则和方法》
G17564.2《GB/T 17564.2-2005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EXPRESS 字典模式》
G17564.3《GB/T 17564.3-1999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维护和确认的程序》G17564.4《GB/T 17564.4-2001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IEC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元器件类别和项的基准集》
G17564.5《GB/T 17564.5-2007 电气元器件的标准数据元素类型和相关分类模式:EXPRESS字典模式扩展》
G17866《GB/T17866-1999 掩摸缺陷检查灵敏度分析所用的特制缺陷掩摸和评估》G18501.1《GB/T18501.1-2001 有质量评定的直流和低频模拟及处理用连接器:总规范》
G18501.2《GB/T18501.2-2001 有质量评定的圆形连接器分规范》
G19405.1《GB/T19405.1-2003 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规范的标准方法》G19405.2《GB/T19405.2-2003 表面安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运输和贮存条件-应用指南》
G19921《GB/T 19921-2005 硅抛光片表面颗粒测试方法》
G19922《GB/T 19922-2005 硅片局部平整度非接触式标准测试方法》
G21194《GB/T 21194-2007 通信设备用的光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通用要求》
G22586《GB/T 22586-2008 高温超导薄膜微波表面电阻测试》
G22587《GB/T 22587-2008 基体与超导体体积比测量 Cu/Nb-Ti复合超导体铜-超[体积]比的测量》
GJ35《GJB/Z35-1993 元器件降额准则》
GJ221《GJB/Z 221-2005 军用密封元器件检漏方法实施指南》
GJ360B《GJB360B-2009 电子及电气元件试验方法》
GJ546B《GJB546B-2011 Z 电子元器件质量保证大纲》
GJ548B《GJB 548B-2005 微电子器件试验方法和程序》
GJ978《GJB978A-1997 单列、双列插入式电子元器件插座总规范》
GJ2649《GJB2649-1996 军用电子元件失效率抽样方案和程序》
GJ2650《GJB2650-1996 微波元器件性能测试方法》
GJ2823《GJB2823-1997 电子元器件产品出厂平均质量水平评定方法》
GJ3014《GJB 3014-1997 电子元器件统计过程控制体系》
GJ3243《GJB/Z3243-1998 电子元器件表面安装要求》
GJ3404《GJB3404-1998 电子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
GJ4027A《GJB4027A-2006 Z 军用电子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
GJ4041《GJB 4041-2000 航天用电子元器件质量控制要求》
GJ5397《GJB 5397-2005 高牢固度吸气热子元件规范》
GJ5422Z《GJB5422-2005 Z 军用电子元器件γ射线累积剂量效应测量方法》
GJ5438Z《GJB5438-2005 Z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外壳通用规范》
GJ5914K《GJB 5914-2006 K 各种质量等级军用半导体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方法》GJ7243Z《GJB7243-2011 Z 军用电子元器件筛选技术要求》
QJ1317《QJ 1317A-2005 电子元器件失效分类及代码》
QJ1556B《QJ1556B-2008 元器件质量可靠性信息采集卡填写规定》
QJ2227A《QJ 2227A-2005 航天元器件有效贮存期和超期复验要求》
QJ2671《QJ2671-1994 进口电子元器件质量管理要求》
QJ3058《QJ3058-1998元器件评审管理要求》
QJ3065.1《QJ3065.1-1998元器件选用管理要求》
QJ3065.2《QJ3065.2-1998电子元器件采购管理要求》
QJ3065.3《QJ3065.3-1998元器件监制与验收管理要求》
QJ3065.4《QJ3065.4-1998元器件筛选与复验管理要求》
QJ3065.5《QJ3065.5-1998元器件失效分析管理要求》
QJ3152《QJ 3152-2002 航天新型电子元器件管理要求》
QJ3172《QJ 3172-2003 微波元器件安装技术要求》
QJ3179《QJ 3179-2003 元器件破坏性物理分析管理要求》
QJ10002《QJ10002-2008 宇航用元器件筛选指南》
QJ10003《QJ10003-2008 进口元器件筛选指南》
SJ10494《SJ/T10494-1994CS(CK)635型同心插塞插口》
SJ10495《SJ/T10495-1994CS(CK)25型、CS(CK)35型同心插塞插口》
SJ10496《SJ/T10496-1994P型插头座》
SJ10497《SJ/T10497-1994卡口小圆形插头座》
SJ10498《SJ/T10498-1994FX16-7型防水圆形插头座》
SJ11126《SJ/T11126-1997 电子元器件用酚醛系包封材料》
SJ11153《SJ/T11153-1999 磁性氧化物制成的PQ磁芯尺寸系列》
SJ11165《SJ/T11165-1998 用于光纤系统的PIN-FIT模块空白详细规范:》
SJ11215《SJ/T11215-1999电子元件自动编带机通用规范》
SJ11275《SJ/T11275-2002 卧式液相外延系统通用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