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中医古籍《伤寒论》序全解
演:《说文》“长流也。‛
长流 长远 推衍;扩大 引申义 本义
终始:即始终。
一说,指诊病方法,古人以诊视十 二经脉之所终始,为诊病要务。《灵枢· 终 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 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诊脉法的发展 三部九候遍身诊脉法
三部诊脉法 三部九候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 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 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 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 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 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 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 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 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 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 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 词:秀、曾、企踵、孜孜汲汲、婴、钦、赍、进、 退、游魂、徇、冰谷。 • 词类活用: 华其外而悴其内。使……华丽,使……憔悴。 • 特殊语序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宾语前置。宾语:安。) 唯名利是务。(宾语前置。宾语:名利。) 彼何荣势之云哉!(宾语前置。宾语:何荣势。)
第二段
• 游魂:游荡的鬼魂。喻苟延残喘的无用之人
华、悴:使其 外表华丽却使 其身体衰败。 注释: • 孜孜汲汲:急急忙忙迫不及待的样子。 ‚华‛、‚悴‛ • 崇饰:修饰。末,枝节。此指名利荣势。均为使动义。 • 忽弃:轻弃。本,根本。此指身体。
附焉?
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 而方震栗。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
《伤寒论》11条原文
《伤寒论》11条原文《伤寒论》是由明朝黄檗禅宗弟子冯清正及其子和仁共同编撰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对西晋的黄帝所创的伤寒之病的诊治方法。
下面是《伤寒论》的11条原文:1、伤寒论曰:“伤寒者,本也出於气也,治之必先知其源,诊其病因也。
”2、伤寒论曰:“夫诊病,有三问,一曰:其病何也?二曰:其病邪何从而起?三曰:其病何以治之?”3、伤寒论曰:“其病若为气所胜,以寒散之,以温熏之;若为热所胜,以温补之,以寒散之。
”4、伤寒论曰:“治病,要观其脉,若其脉右虚,久当调以补;如脉左虚,复当调以散。
”5、伤寒论曰:“治伤寒,要按病理,应以温阴补脱,以勉励补元,以寒散毒热,以开通表里。
”6、伤寒论曰:“治伤寒,要观其机,以益气补虚,以温补阳,以清利散热,以除痹为调。
”7、伤寒论曰:“治伤寒,要观其脉,以温补病,以清积血,以苦散痹,以清洁腑脏。
”8、伤寒论曰:“治病,寒则用寒散之法,热则用温补之法,郁则用饮食之调,血则用血泻之法。
”9、伤寒论曰:“治病,要观其病,循病病也,不视五行,以药分两也。
”10、伤寒论曰:“治病,要知其时,及其体质,积培之,当以补充血气,以疏调津液。
”11、伤寒论曰:“治病,以温散寒,以滋补生,以調调气血,以舒缓痹瘤,以涤洁腑脏。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中重要的一部著作,从古至今,它一直被人们所尊崇。
它传承了中医理论,总结了西晋黄帝传统的治病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医疗护理理念,并对世界上的医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寒论》提出的11条原文是它最重要的内容。
首先,“伤寒论”强调了“先知其源,诊其病因”。
其次,“三问”:其病何也?其病邪何从而起?其病何以治之?是古人诊断病因的重要依据。
此外,它建议应“以寒散之,以温熏之;以温补之,以寒散之”的方法调理“气所胜”或者“热所胜”的病情,“按病理,应以温阴补脱,以勉励补元,以寒散毒热,以开通表里”,“以益气补虚,以温补阳,以清利散热,以除痹为调”,“以温补病,以清积血,以苦散痹,以清洁腑脏”,以及“寒则用寒散之法,热则用温补之法,郁则用饮食之调,血则用血泻之法”,“循病病也,不视五行,以药分两也”,“及其体质,积培之,当以补充血气,以疏调津液”,“以温散寒,以滋补生,以調调气血,以舒缓痹瘤,以涤洁腑脏”等方法治病。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伤寒论》398条原文
《伤寒论》398条原文【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
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六)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九)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一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一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一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一五)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二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伤寒论96条原文
伤寒论96条原文《伤寒论》是唐朝医学大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著作,它于六七世纪末期开始流传,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伤寒论》以伤寒症的解剖、病因、症状、诊断、治疗为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伤寒症的学说,在东方医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原文共有96条,论述的课题涵盖伤寒症的病因、诊断、其他病症分类与实用鉴别、治疗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古代先生对于伤寒症认识的总结、思想和实践结果,深受当时临床医生和学者的认可,更受到当今社会不断的肯定与回顾。
第一条:伤寒者,多为热毒引起,以邪在寒,其症以寒汗出及恶寒为主,可久不愈,可致死。
经过张仲景多年的深入研究和观察,他认为:伤寒症的病因多为热毒,是由邪气侵入体内,诱发身体经过新的一轮免疫反应后,产生异常的病理改变。
病人经常出现寒汗和恶寒等症状,如果没有及早和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持续加重,甚至死亡。
第二条:伤寒者,以厥、贲、淋、痢、消渴、热病为主。
张仲景将伤寒症的症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主要包括厥、贲、淋、痢、消渴以及热病等症状。
厥指的是微弱的发冷,有些病人在发热时会有发冷的感觉,贲症指的是身热口渴,淋则指的是便血出现,痢则指的是痢疾症状,消渴是指身体出现渴而喝水而不消,还有热病指的是发热不下,中暑等。
第三条:伤寒者,可治以清利为主,以温复与温源为辅。
伤寒症的治疗以清利为主,所谓清利是指药物的清热止寒等药效作用,以温复与温源为辅,这是指温热性药物和阳虚型药物的使用,以及贴敷温源技术。
张仲景在治疗伤寒症上都采用了非常有效的方法,其中包括外用药物、饮食调养、就寝安排、服药护理等多项措施。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经过张仲景先生对伤寒症的认识,对于伤寒症的论述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他所提出的治疗方法更是被大力推介,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伤寒论》原文的96条包含了伤寒症的认识、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等宝贵信息,其中提出的“清利为主,以温复与温源为辅”之理念,仍然是我们现代医学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思想。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第六章 《伤寒论》
第六章《伤寒论》一、《伤寒论》问答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统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它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不同阶段,也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六经辨证则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
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并以此为前提决定立法处方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2.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
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
其他经络亦是如此。
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原文-必背条文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作者:————————————————————————————————日期: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日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日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卜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5、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6、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8、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9、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0、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12、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3、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14、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5、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7、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8、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9、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0、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1、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
22、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3、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
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和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对于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的病理机转加何进行辩证施治,他作了具体论述。
这就是,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它的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对于病在表,或正盛邪衰的三阳证(太阳、阳阴、少阳),治疗时应以祛邪为主,对于三阴证(太阴、骄阴、少阴),因为是寒邪入里,正虚阳衰,抗病力弱,所以治疗时就应以扶正为主。
在《伤寒论》的各篇中,六经病的不同症候,又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所谓八纲)的基本内容。
伤寒杂病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导语】:《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序文部分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
以下是《伤寒论》序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原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循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我每次读到越人入虢的诊病经历和望齐侯的眼神变化等记载时,都不禁感慨这些医家的才华出众。
然而奇怪的是当今世上的人士却并不重视医药和医术的精进研究。
他们只追求追逐权势和名利,崇尚浮华的外在成就而忽视内在的根本。
一旦遭遇邪风之气或患上严重的疾病时,他们只能惊恐无助地求助于巫祝或凡医。
他们无法珍惜自己的生命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
他们不懂得爱人知人、爱身知己的道理。
当遇到灾难和疾病时,他们只能盲目地处于危险之中而不知所措。
世上的名利之徒只是追求表面的荣耀和虚浮的荣华富贵。
他们不注重稳固基础和内在的修养,只知道追求浮华的外在成就。
他们的生命就像漂浮在冰谷之中一样危险。
注释:1. “论曰”是《伤寒论》序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表示作者开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越人入虢”和“望齐侯之色”是两个典故。
越人指的是扁鹊的弟子越人公。
扁鹊入虢的故事是说扁鹊通过观察病人的气色变化来诊断病情。
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来强调医家应该具备高超的医术和敏锐的观察力。
伤寒论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
《伤寒论》是中医名医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
它系统地总结了张仲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被誉为“伤寒论”的经典,成为了中医界的传世经典之一。
本文将结合《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对这部经典医学著作进行全面的解读。
一、第一条原文:“伤寒,发热,汗出,恶风。
”(1)译文:伤寒,指发热,出汗,对风寒的怨恨。
(2)注释:张仲景在该条中首先提出了伤寒的症状特点,包括发热、汗出、对风的厌恶。
这是对伤寒病的首要认识,为后续内容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二、第二条原文:“脉浮,弦,疼痛,拘急。
”(1)译文:脉搏高涨,有弦力,伴随着疼痛和拘急感。
(2)注释:伤寒病患者脉搏的浮、弦等特点,以及伴随的疼痛和拘急感,是病情的重要体征,也需要在治疗中及时予以关注。
三、第三条原文:“胸满,胁痛,呕吐,苦谷。
”(1)译文:患者感到胸部满闷,胁部疼痛,伴有呕吐,对口中食物有苦涩味。
(2)注释:本条中描述了患者的症状,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苦谷的感觉是伤寒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
四、第四条原文:“心烦,梦多。
”(1)译文:心情烦躁,多梦。
(2)注释:这一条中提到的心烦和多梦,也是伤寒病的常见表现,说明患者身心疲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五、第五条原文:“小便不利。
”(1)译文:小便不通畅。
(2)注释:小便不利是伤寒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也是判断疾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中需要给予重视。
......(持续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通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的全面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伤寒病的各种症状和表现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为后世医生和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参考。
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110条原文及译文及注释进行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解读,希望能够为对中医药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和研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医药的传统精华,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1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2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3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8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2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5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8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第18篇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第19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第20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第21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第22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通常我们学习的是《伤寒论》节本――中十篇。
以阴阳辨脉、辨病,辨预后。
二、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一)学内容(二)学思路和方法思路:鉴别诊断的思路例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除外了少阳-呕阳明-渴太阳-见表证。
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一、辨病识证用方太阳中风方:桂枝汤古病证结胸热实今胃痛寒凝气滞二、抓主症,对证用方。
注意:症非证例1: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不必辨其为太阳伤寒或太阳中风。
例2:刘渡舟柴陷合剂治疗症见“呕而发热”,“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并见的某军工厂中毒事故伤员,其中许多为肺水肿,无特效西药。
三、识病机、扩大应用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病机:气血两虚,心脏失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理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病机:少阳有邪,兼气血不足。
涩:气血虚弦:少阳气郁。
例2:乌梅丸治蛔厥又主久痢病机:寒热错杂例3:宋孝志应用栀子豉汤治过敏性哮喘例4:白头翁汤:里急后重便脓血,渴欲饮水,腹中痛。
近年:结膜炎,暴发火眼,淋巴结炎,肝炎,乳腺炎,带状疱疹,急性盆腔炎,急性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
――肝经循行部位-抓病机四、抓主症,兼识病机例:真武汤证:心下悸……水邪凌心,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洋地黄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四肢沉重疼痛(水肿)咳……水邪犯肺吐、利……水邪浸渍胃肠头眩……水邪上冒清阳美尼尔综合征(内耳水肿)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小便不利或小便利(小便清长)五、抓副症,兼求病本副症:或见症状例1: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口渴,消渴,渴而欲饮水、烦渴………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敷布五苓散主证小便不利,小便少…………膀胱气化失司,废水排泄障碍少腹苦里急…………气化不利,气机不畅水邪上逆使胃气上逆,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水逆水邪上逆,阻滞中焦气机…………心下痞例2:猪苓汤……阴虚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仅量少,有尿涩痛短赤)…………水热互结主症渴欲饮水…………水热互结,津液不化,阴虚津液不足。
心烦不得眠…………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副症――咳、呕、利…………水邪变动不拘浸渍胃肠,上犯肺藏六、用合方,救治疑难例: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治膀胱蓄水、蓄血共见症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一.方法a.查史书;b.看文物重量:班固《汉书律历制》:千二百黍米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前读shí)晋后:6铢=1分4分=1两文物:汉光和司农铜权,重12斤,汉1斤=250克1两=15.62克;容量:《汉书》千二百黍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文物:1合=20ml1升=200ml温取一升,本云黄耳杯(1黄耳杯=200ml)1斗=2000ml1斛=20000ml度量:《汉书》(一黍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10尺为丈,10丈为引.文物:汉1寸=2.3cm1尺=23cm晋→宋:1斤由250克→600克;1升200ml→1000ml1尺23cm→33cm但医药人命关天,天文涉及国运,仅此二条未改,一律追随古制、汉制。
宋→清度量衡未变,清代实行库平制宋代煮散,连渣服.用量少.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用两、钱、分、厘。
台湾、东北仍循库平制1钱=5克。
宋代后开一次药即一次治疗量,以前为多次治疗量。
例:麻黄汤:麻黄3钱(45克)桂枝2钱(30克)甘草1钱(15克)杏仁70枚(28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
一次治疗量相当于1/3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煮药:一次提取生药药效45%;第二次提取生药药效30%~35%-仲景弃之所以,换算长沙方应:a.换算成今量b.看药吃几次,以了解一次治疗量。
例如:干姜附子汤(救急)干姜1两(15g)附子一枚(20g)且顿服临床用应记住经方剂量比例,并因时因地因人变化剂量。
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共七个方子,伤寒论方中应用最广一、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少阳病的特点:1.病位:手足少阳经脉2.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厥阴→少阴无阳明传少阳。
∵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3.生理(三个角度)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里气调和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全身气机的调畅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
焦:燔之近炭也。
《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
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4.少阳病的证候特点: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二)小柴胡汤的方义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黄芩:清胆热清火辛散助柴胡以解郁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
如:麻黄升麻汤作分。
铢(分)两钱厘。
6铢=1分,4分=1两。
但在散中,如四逆散、三物白散,用分=份,作为剂量比例,非衡重单位。
熬:火干也,《方言》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不同字词一意义。
如:杏仁熬黑,巴豆熬去油(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猪肤汤:白粉熬香。
稻曰白。
《伤寒论》龙牡都写熬,故龙牡均为生品,非煅制。
渍:浸泡。
如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取大黄苦泻,防止直下肠胃,非煮泡5~10分钟,10~15分钟优。
烊:把胶质药物在热药液中熔化的过程。
(一般可压碎,放入热水中,不化者应为伪品。
)考《伤寒论》煮后再煎者七方,均为和解剂。
调整半表半里之枢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桂干姜汤三方。
调整中焦半上半下之枢: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四方。
煮后再煎有利于方剂寒热并行、攻补同施。
傅延龄实验:小柴胡汤中柴胡去滓再煎,提高解热作用。
(三)仲景用小柴胡汤:1.少阳受邪,经腑不和(第96、97、263、264、265、266、379条)a.经邪:目赤,耳聋(两耳无所闻),头痛(侧),胸中满而烦。
满:水满谓之满(mǎn);气满谓之懑(mèn)《史记》通用“满”。
汉后作懑,再后悶,简化为闷烦:胆火扰心,足少阳胆经经别贯心→烦;足太阳经别当心入散→下焦蓄血见其人如狂举例:协和医院,部分心脏病兼见肝胆系统病,治愈肝胆病,则心脏病缓解。
名之“胆心病”。
胁下硬满(自觉),往来寒热(自觉)--寒邪在经,少阳阳气抗邪之力差,正邪交争互有进退,邪胜则寒,正胜则热∴重点是解经邪。
柴胡半斤(125g)黄芩三两(45g)生姜三两(45g)半夏半升(45g)人参三两(45g)甘草三两(45g)大枣十二枚三服1/3为一次量:如下:柴40g芩15g姜15g夏15g参15g草15g枣4枚对于“柴胡伤肝阴”:从临床看病人无肺肾,肝阴不足又得少阳病,必用柴胡大量。
柴胡解热用20~30g解郁10g升阳3~5g(例:补中益气汤);如病人伴有肝阴不足:如一贯煎解郁疏肝用川楝子代之;林黛玉肺肝肾阴虚(肺结核,盆腔结核),王太医用鳖血拌柴胡――因人而异。
黑龙江解热用上量开;北京,柴胡20~30g余10g――因地而异。
b.腑热:口苦(干苦):少阳郁火上炎,清晨重主症咽干:少阳郁火伤津(轻于阳明热症)目眩:少阳风火循经上扰。
(目赤是经症,而目眩是自觉头晕目眩的腑症)嘿嘿不欲饮食(心中不爽快的感觉):胆气内郁,胃气失和。
精神抑郁症。
心烦喜呕: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少阳病指标)呕而发热:少阳胆腑郁热,胃气不和。
邪入胆腑,少阳内寄相火,故为持续发热,伴呕吐,在经时为寒热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