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七、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 丁银
• 1、原因:①、旧的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 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 入; 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 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 2、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 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 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 3、影响: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 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 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 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 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 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蒋晔
一、春秋:初税亩
•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i征”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地好坏征税)。鲁国 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 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 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 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 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二、秦汉:编户齐民
三、隋唐:租庸调制
• • • •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3、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 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 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 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 4、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 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 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 也促使荒地开垦;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D、由租调制到 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 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土地赋税为主,即以田地为单位征收赋税。
夏代实行“皇帝土地”的制度,由各地的贵族占有土地并进行耕种,然后向中央政府上交一部分产出。
商代则逐渐形成以众贵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贵族们作为土地的占有者,组织百姓耕种,向国家交纳丰产款。
周代采用了地主制度,国家封建地主贵族,贵族们耕种土地,并向国家进贡一部分收获。
2.秦汉时期:秦朝在征服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实行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根据户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此为依据征收赋税,确保了赋税的公平性。
赋税制度的在秦朝得以深入,这对于统一制度、整合资源、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的发展。
汉朝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同时还增设了其他税种如奴婢赋、财物赋等。
3.隋唐时期:隋朝实行了均田制,但这一制度不久便废除。
唐朝随即推行了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制度以土地为基础,对地方上的田地进行测量和评估,依据田地的质量和产量,收取租税。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提倡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的控制。
4.宋元时期:宋代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粮税、商税、义税等。
粮税是主要的税种,按照土地质量、产量等因素征收,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给。
商税是对商品征收的税种,按照商品的种类和规模进行征收。
义税是对富有者的附加税,用于补充国家特殊支出。
元代对宋代的税收制度基本沿袭,同样也实行了粮税、商税和义税等税种,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实行了两税法,即户口税和田产税。
户口税主要以人头数为依据,按照户口数量征收的税种,对百姓而言较为公平。
田产税是以土地面积为计算依据的税种,按照田地的质量和产量进行征收。
明朝时期的税收制度比较简明,并设置了多种特殊税种,如草料税、良田税等。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加大了商业税收的力度,同时减轻了农业税收的压力。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在对农业赋税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对商业和精细加工业的税收。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 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是中国 历代王朝为巩固国家政权而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制度。赋,指对土 地的课税,即田赋,有时还包括人头税和资产税。役,亦称徭役,即在统治者 强迫下,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包括力役、杂役和军役。
户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田赋:也叫田租,历代封建政府以田亩为征
赋
收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也叫人头税,历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
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
杂税
徭役:以成年男子为 依据,为封建国家无
役 偿从事劳动的劳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杂 役;
●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租庸调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两税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人丁
土地、资产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固定了税收时间
● 魏晋到隋唐赋役制度的变化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唐初天下初定,继续推 行均田制,并将原来的 租调制改为租庸调制。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均田制走向瓦解 与之配套的租庸调制也 走向瓦解,改行两税法
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 ,所在赋敛,迫趣[ cù ] 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 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 纪极。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 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分为田赋、商业税和工商税三大类。
首先是田赋。
田赋是古代中国最主要的赋税形式,也是政府维持途径最重要的一种。
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政府必须依靠农民的纳税来满足财政需求。
田赋主要是根据田地的面积和产量进行征收,税额通常是农产品的一部分。
具体的征收办法和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朝代都有所不同。
在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土地,征收田赋对于掌握农业生产的信息和了解人口状况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是商业税。
商业税主要指对商业和商品流通环节的征税。
古代中国商业税主要有市场税、船运税和关税等。
市场税是对商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征收的一种税收。
船运税是对船只运输货物所征收的税收。
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的税收。
商业税通常是以货物或货币形式来征收的。
商业税对于政府调整市场和促进商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是工商税。
工商税是对工商企业所征收的税收,主要包括工业税和商业税。
工业税包括对工厂、工场和手工业者所征收的税收。
而商业税则是对商人的收入或交易行为所征收的税收。
工商税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工业制造业和商业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由于农业为主导,工商业相对较弱,因此工商税并不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赋税形式。
除了以上的主要税种外,中国古代还有些其他的税种,如兵费、水利费等。
兵费是指古代中国政府征收以维持军队的开支。
水利费则是指对公共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征收的费用。
这些税种的征收与政府的职能和民生有关。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直接赋税主要包括地租、徭役和贡赋。
地租是农民根据自己种植的土地面积和产量交纳的税金,同时还需要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务。
徭役是农民被强制征召为官府或地主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通常是在耕种季节。
贡赋是农民每年向官府或地主交纳的各种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和养殖产品,主要用于官府和地主的消费。
中国古代的间接赋税主要包括关税、商税和市舶税。
关税是对外贸易征收的税费,通常根据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征税。
商税是对商业活动征收的税费,主要包括进货税、销售税和营业税等。
市舶税是对沿海城市的进出口贸易征收的税费,其税率与货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除了以上的直接赋税和间接赋税,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的赋税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政府和地主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而农民根据自己的地块面积进行赋税。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官田制度,即官府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并由官员和士兵进行耕种和管理,农民需要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另外,中国古代还实行过一些特殊的赋税制度,如预赋制度和庸调制度。
预赋制度是指政府提前预收赋税,农民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力和农产品,并预交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赋税。
庸调制度是指政府根据灾情和兵员需求等因素,对农民进行物资调拨和服役调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以直接赋税为主,通过对农民征收地租、徭役和贡赋等方式,向官府和地主收取税金和劳务。
与此同时,间接赋税如关税、商税和市舶税等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部分。
这些赋税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的国家财政和农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赋税制度
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赋税制度
1、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井田制瓦解)
2、汉代:编户齐民制度,
(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缴纳人口税、田租、徭役、兵役)
3、隋唐:租庸调制。
租--土地税、调--户税、庸--纳绢代役
4、唐:两税法
(按土地和资产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改变以人丁为主的纳税标准)
5、明:一条鞭法。
将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按田亩多寡纳税
----------纳银代役
6、清:摊丁入亩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地租形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④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唐征收茶税)。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变化趋势
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
(1)以人丁为主变为以土地为主,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逐渐松弛
(2)以实物为主变为以货币为主,说明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
1、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2、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
3、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
4、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定义以及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定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指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为满足国家财政需求,根据土地、人口、商业活动等社会经济活动而征收赋税的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类型
1. 田赋:田赋是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赋税形式,它是按照土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征收的税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农业收入。
田赋的征收通常以粮食或者货币形式进行。
2. 户赋:户赋是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人口流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3. 丁税:丁税是按照成年男性的数量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人口数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4. 市赋:市赋是针对商业活动和手工业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商业活动,保护地方经济,同时为国家财政提供收入。
5. 盐铁税:盐铁税是对盐、铁等重要物资征收的税收,通常以货
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控制重要物资的流通,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为国家财政提供收入。
6. 官俸:官俸是为政府官员支付的薪水,通常以货币形式进行。
这种赋税制度的目的在于激励政府官员尽职尽责,为国家服务。
7. 其他杂税: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类型,古代中国还有许多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如关税、牙行税、茶税、矿税、契税等。
这些税收名目繁多,征收范围广泛,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国家财政需求,调节社会经济活动。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春秋后期,鲁国的“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此后,封建剥削方式出现:一些奴隶主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采取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就是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
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
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③租调制: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
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④租庸调制: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
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3、主要内容:
赋役合并;役入田亩;纳银代役
第一、把田赋、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征收,原来按户丁征役的办法一并改为摊入田亩(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全部摊入,而是把力役按照人丁和田亩规定一定比例,部分并入田亩摊派)。
M
马达加斯加 .mg
马恩岛 .im
(6)对不定居的商贾依照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均等。
意义: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征税原则: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转变为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先秦时期(夏商西周):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
先秦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意义
摊丁入亩赋役新政是明朝一条鞭法的继续和发展,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按土地多少单一标准收税,从此取消了头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状况,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是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
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均田制是古代中国的基本土地制度,也是古代中国主要的赋税制度之一、它的核心是按照土地面积和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划分土地,并实行定期的土地重新分配。
在均田制下,每个农户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被分配一定面积的土地,而不是按照财富或社会地位来划分。
这种分配方式确保了土地的公平分配,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均田制也对土地的使用和耕种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土地被有效地利用。
在收取赋税方面,均田制采用的是直接赋税制度,即每个农户根据拥有土地的面积进行赋税。
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另一个主要的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受到儒家经济思想的影响,强调各个社会阶层的责任和义务。
在租庸调制下,土地被分为三类,分别是朝廷所有、官员的私有以及农民的私有土地。
每种土地都有不同的赋税方式。
朝廷所有的土地由农民负责耕种,并向朝廷缴纳赋税。
官员的私有土地要缴纳土地调赋和租赋,其中土地调赋是按照土地面积征税的,租赋则是按照土地产出的一定比例征税的。
农民的私有土地则不受赋税限制。
此外,租庸调制还规定了劳役制度,各个地方的农民需要定期为朝廷和官员提供劳力。
这两种赋税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实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均田制确保了土地的公平分配,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租庸调制则通过不同形式的赋税和劳役来维持朝廷和官员的权力,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两种赋税制度相互补充,既保证了农民的权益,也维护了朝廷和官员的利益。
然而,这两种赋税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均田制的土地重新分配会带来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同时也限制了农民的流动性和自由度。
租庸调制中的赋税和劳役制度对农民来说可能是负担过重,导致农民劳动力减少,甚至造成人口流失。
这些问题在一些时期和地区造成了社会动荡和经济衰退。
总体来说,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它们在古代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力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这两种赋税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为后来的税制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二.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等于承认土地私有。
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三.两汉实行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
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按人头征收徭役、赋役、兵役特征:田租轻而人头税重影响:标志我国完整的赋税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赋税沉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四.隋唐时期:(一)租庸调制1.指导思想:轻徭薄赋2.原因:(1)吸取秦亡教训(2)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退,财政困难(3)轻人民负担,轻徭薄赋3.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4.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5.作用:(1)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作时间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唐太宗说:“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则其富有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3)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4)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二)、两税法1.产生: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
2.原因: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赋税的对象和赋税的形式。
赋税的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土地所有者,即贵族和富商;二是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
赋税的形式则包括货币税、物品税和劳役(徭役)三种。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中,土地是权力与经济的核心。
贵族与富商常常拥有大量土地,他们是国家赋税的主要对象。
在西周时期,贵族们被要求向朝廷进贡物品和军事力量。
这些进贡物主要包括马匹、黄金、玉石等贵重物品。
而在东周时期,赋税的形式逐渐转变为货币税。
贵族们需要向朝廷上缴一定数量的货币。
与贵族不同,农民和劳动人民往往没有土地。
他们的赋税主要是以农产品和劳役的形式存在。
在西周时期,农民需要向朝廷交纳一部分粮食和手工制品。
这些资源既用来供养朝廷的官员和军队,也用于政府的宫殿和庙宇建设。
而在秦朝,赋税的形式逐渐变为货币税,农民需要在一年的固定时间内向地方政府缴纳税金。
除了货币税和农产品税,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还存在劳役(徭役)的形式。
劳役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对劳动人民的强制劳动。
这种劳役主要包括修筑水利工程、修建宫殿和军事活动等。
劳役制度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产生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也使得经济和军事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不仅有贵族、农民和劳动人民的差异,还存在着地域上的不平等。
中央政府往往对富庶地区征收更多的赋税,而对贫瘠地区征收较少的赋税。
这种区域差异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并且在一些时期还被放大。
总之,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之一、通过征收赋税,政府能够确保国家的盈余和财政稳定,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然而,赋税制度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和批评。
有些赋税制度过于重压百姓,导致农民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社会不稳定。
这也促使了后来政治和经济的出现,以期望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
xx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xxxx中学xx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土地税的开始。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
“初税亩”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③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2、汉朝:编户制度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③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3、隋唐:租庸调制①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②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③指导思想:轻徭薄赋④内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⑤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4、xx中后期两税法①原因:A、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B、为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
②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③内容: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作用: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C、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D、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⑤局限:A、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1.地租地租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赋税形式。
它是以土地为依托,征收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一种租金。
地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晚期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成为封建经济基础上主要的赋税方式,在秦汉之间的历代王朝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地租的征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土地面积和质量为基础,征收一定比例的租税;另一种是以收获为依据,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
2.劳役劳役是指由农民直接提供劳动力的一种赋税形式。
在古代中国,劳役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赋税方式,征收对象通常是农民。
征收劳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即政府强制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另一种是自愿的,即农民可以选择提供劳动力以代替纳税。
劳役通常用于国家的基本建设、官府工程、战争征兵等方面。
3.田赋4.商税商税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征收商业活动中产生的利润或消费行为中产生的利润。
商税的征收方式有多种,包括按货物交易的金额征收一定比率的税金、按商品贸易的利润征收税金等。
商税征收的对象通常是商人、商贾、商业机构等。
5.杂税杂税是古代中国赋税制度中的一种综合性税种,包括了其他各种不属于主要赋税形式的税种。
杂税通常由政府根据需要征收,征收对象和方法多样,如工匠税、房产税、船舶税、车辆税、酒税、烟草税等。
这些杂税征收形式多样,征收方法和税率也有所不同。
以上是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这些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财政和经济调控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在不同朝代和历史阶段都有所调整和,但总体来说,地租、劳役、田赋、商税和杂税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赋税方式,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研究及对当今积极意义摘要:古代中国,赋税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赋税,因为它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关乎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
综观中国朝代兴替,大多数朝代以赋税兴,又因赋税亡。
励精图治,改革赋税制度,国力强盛起来,横征暴敛,赋税加重,国家走向灭亡,秦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赋税制度,是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的反应,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研究古代赋税制度,能让我们对古代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虽说古代赋税已成历史,但对于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古达的赋税制度不断完善,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是从其内部结构还是外部框架来看,对现在的我们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我希望能在总结各朝代赋税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规律,帮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赋税制度。
关键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税制改革引言:由于中国独特的国情,赋税制度比较独特,因此,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研究多以国内研究为主,当然也有不乏国外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
当然对其的研究,对于当今社会的很多方面有借鉴意义,例如税制改革方面,应充分考虑国内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背景,改革方向必须坚持公平、简化的主导思想等等。
正文:研究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就必须了解“赋税”一词的含义,中国赋税指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
中国赋税制度的形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密切相关,例如国土集中等独特的自然环境、“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文化认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等等。
这也或许是中国古代能形成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先进的赋税制度原因。
商周起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雏形多认为渐成于商周时期,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各诸侯国,诸侯国必须为周王履行的义务中就有缴纳贡赋,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内再分封,当时,赋税多以人丁为计算标准。
①周朝的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了赋税制度的形成,这一时期,不仅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中国的经济制度有气势就包括赋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春秋时期的发展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土崩瓦解,井田制也随之消亡,自周朝形成的赋税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后期的鲁国实行初税亩,私田合法,大量的土地得到开垦,但国家掌控的土地却没有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财政收入也没有提高,于是统治者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以免土地资源和国家财富的流失。
这个决策不仅使统治者集权水平得到提高,还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初税亩中还以土地好坏为征税的又一标准,为后世差别收税提供了蓝本,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
赋税制度在这一阶段得到发展②。
战国时期的起伏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烽烟四起,征战频繁,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力支撑,赋税在这一时期空前繁重,“轻赋税而肥籍籍敛”在此时尤为突出,赋税的弊端也在此处凸显。
为了增强自己的国力,横征暴敛,农民苦不堪言,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秦国的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③,土地私有制度得到确立,是税收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标志。
正是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了赋税对一个国家的负面影响,没有重蹈其他国家的覆辙,而使秦国国力逐步超过其他国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在此正式形成。
这一阶段的赋税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这并不表明这一时期农民的负担的减轻,除田租外还有口税、杂税等,其中人口税及各种杂税远比田赋重得多,是这一时期的赋税的特点。
沉重的赋税又加剧了朝代的短命。
这一阶段的赋税制度的跌宕起伏,并没有影响赋税制度的继续向前发展。
魏晋南北朝的平稳发展曹魏的赋税制度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④这一阶段的赋税制度有两个特点,一是土地税按亩计算,二是户口税由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实物。
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就恰恰证明了,赋税制度是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反应。
隋唐时期的一次飞跃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不同于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租庸调制是对唐以前我国两千多年来各朝代所实行的实物税的总结,并有一定的创新。
“丁男一床,租粟三石,桑土调以绢、絁,麻土以布绢。
絁以疋,加绵三两。
布以端,加麻三斤。
单丁及仆隶各半之。
未受地者皆不课。
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役。
”⑤这是隋朝时典型的赋税制度。
唐朝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实行了“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扩大了纳税的对象,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它开始改变自周朝开始的以人丁为住的征税标准,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对为唐朝实现国力前所未有提高,出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等局面。
促使唐朝的商品贸易、自然经济的快速发展⑥,还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生产关系不能甚至是阻碍生产力发展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就像此次的赋税改革一样。
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对巩固政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两税法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北宋时期的又一次飞跃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其推行的“募役法”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赋税改革是以公平、简化为主线,彰显了赋税这一国家主要财政来源对于主题的公正性;“方田均税法”,主张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亩纳税⑦,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使国家掌控的土地增加,大量无主荒地得到开垦,农民的收入增加,国库收入大大提高。
明朝赋税制度初现近代身影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一方面,大量土地迅速向地主手中集中;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明初的赋税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由于触犯了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折抵税收的办法保留了下来⑧。
“一条鞭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如果赋税改革充分考虑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一定会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很大的促进作用。
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这为后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瓦解、资本主义出现和发展阶段提供了很好的赋税征收蓝本,促进了我国由小农经济到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平稳过渡。
古代最后一次赋税制度的发展雍正帝时实行的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⑨“摊丁入亩”简化和税种的稽征的手续,是清代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
顺治十一年(1654)颁布的《赋役全书》,详列了田赋和丁银的缴纳规定和办法。
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程度不断降低,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发展商品经济;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商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对商品收重税并没有抑制住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使从事商品生产的人为了既能够满足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能够缴纳政府不断增加的赋税,生产者不断改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⑩。
至清朝的最后一次赋税改革结束后,中国古代赋税改革制度已经宣告结束。
综观中国古代这八次比较重大的赋税改革不难得出,每一次重大的赋税制度的变革都是对之前的赋税制度的修正,使之趋于合理,行之简便。
赋税改革的原因和动力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张,二是农民的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
赋税演变的主要趋势可以概括为,收税标准由人丁逐步向田地转变;赋税由实物向货币转变;征税种类由冗杂变得简化;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变得定时。
由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赋税一直是统治者进行阶级统治的财政来源,并未能实际上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些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也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以寻求未来能加强剥削。
尽管这样,在历代王朝的不断改革下形成的一套适合封建国家的赋税制度,对促进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其中某些合理有用的部分对我们今天的税收制度改革也让具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税收改革主观上看似是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
但在客观上实际是取决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赋税制度,对于今天的我们当然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那些不足之处,我们的确应该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但是,那些好的地方,尤其对于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符合当今社会税制健全完善的有效途径,实现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赋税是一把双刃剑。
赋税取之于民,如果赋税过重,会造成人民缺乏应有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生产力的浪费,生产效率降低,最终会造成赋税收入的降低,最终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下降,政府不能有力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
如果赋税过少,会造成国家的赋税收入财政收入过低,这在古代中国这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很可怕的,对当代的中国亦是如此。
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一个突出优点就是能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等方面的建设,但赋税过少,国家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各类建设,自然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因此,每个决策者都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各种因素,听取各种建议,力求在赋税征收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证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秩序的稳定,又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赋税制度自周朝初步形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朝代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一些改革。
因为社会发展的道路的前进的上升的,有发展,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朝代兴替告诉我们,如果不改革,抱残守缺,注定走向末路。
对于发展到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也存在问题,税收亦是如此。
自古以来,税费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
认真分析历朝赋税制度,不难得出,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做出一系列的改革,以不断适应社会良好、快速,健康发展。
改革中,既要有果断去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魄力,又要有权衡各方面利益的谨慎态度。
必须考虑财政状况的变革,根据总量以及结构上面的变化适当调整各项税收的税率、起征点等相应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