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望舒诗歌雨港的艺术成就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雨巷》赏析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
“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
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巷赏析戴望舒《⾬巷》赏析及评论⼀、⾳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开篇,诗⼈就给我们描绘了⼀幅梅⾬季节江南⼩巷的图景:⽩墙⿊⽡的建筑物之间,⼩巷曲折⽽悠长;正是梅⾬季节,天空阴沉沉的,⼩⾬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在⾬巷中独⾏;⽽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巷、细⾬、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诗的开头⼏句所展⽰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段诗⼈的内⼼独⽩。
这个“丁⾹⼀样的姑娘”并⾮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是诗⼈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个虚拟⼈物。
丁⾹花开在仲春时节,花⾊或⽩或紫,给⼈柔弱、娇美⽽⼜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个宛如丁⾹魂魄所花的“姑娘”,⼀经诗⼈的想象⽽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的⽣命。
在诗中,她也象⼀个现实⼈物⼀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巷⾥,本来只有诗⼈⼀个⼈独⾏;⾃“丁⾹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在其中⾏⾛了;⽽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上的油纸伞都与诗⼈⼀样。
这样⼀个⼈的出现,显然使诗⼈的⼼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寂寥的⾬巷”中,现在有两个各⾃孤独的青年男⼥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打招呼,⽽只是向诗⼈投出了⼀道叹息的⽬光,然后,像梦⼀般轻盈⽽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边飘过去的时候,诗⼈看到她的表情是⼀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难得⼀知⼰!这两位⼼灵相通的青年男⼥在⾬巷中不期⽽遇后,竟然⼜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是何等的痛⼼!在恋恋不舍⽽⼜深感⽆奈的情绪状态中,诗⼈⽬送着"丁⾹姑娘"在⾬巷中渐⾏渐远。
戴望舒《雨巷》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雨巷》的艺术魅力戴望舒《雨巷》的艺术魅力《雨巷》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这是一则优美的诗篇。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戴望舒《雨巷》的艺术魅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戴望舒《雨巷》的艺术魅力《雨巷》通篇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风景画,借此营造出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本诗有“四美”:一是诗的意境很美。
以“雨巷”为题,设计了一个独具匠心的环境。
全诗以“我”在雨巷中彷徨为主线,在彷徨中,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整首诗渗透着哀怨、彷徨的情感,“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诗人好像积蓄了满肚子的忧愁,一开笔就倾泻出来,营造了忧愁的凄美的意境。
而诗中的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篱墙等,也都渲染着淡淡的哀愁。
二是诗的语言很美。
语言是诗的眼睛,也就是音乐美,有音乐一样的感觉。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
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
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
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巷戴望舒评析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雨巷》评析与赏析这首《雨巷》创作于1927年,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1905-1950)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1932年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41年底被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一样,文章并不完全是写景,1927年是中国最混乱的时期,每个人都不能逃避政治上的选择,经历过“五四”运动又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尤其苦恼,像朱自清、戴望舒等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敢和当时的政府抗争,只能将自己的苦恼寄托于作品中;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行走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1927年中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心态。
《雨巷》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
戴望舒《雨巷》赏析及评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我们可以推想,这)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诗中接着写道: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这时的心跳),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我们在心底里叫:为什么只是这样啊?)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说不清楚的)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人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位心灵相通(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那么一致)的青年男女在雨巷中不期而遇后,竟然又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是何等的痛心!在恋恋不舍而又深感无奈的情绪状态中,诗人目送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
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雨巷》鉴赏二《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
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诗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我们知道,越是经典的也越是开放的,这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提供了可能。
本文试着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希望可以为读者更好地进入并理解这首诗提供可能。
一、诗作联想:伤春与悲梦主题《雨巷》描绘了一幅烟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图。
诗人似乎对春具有独特的偏爱,在诗《偶成》里写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由此可见,在诗人看来春是与美好的梦相连的。
当春已走到尽头,年轻诗人的梦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伤感之中诗人把自己化身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细雨笼罩着的小巷当中他怀揣着一个朦胧而执着的“梦”,“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根据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的“三因素”说,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
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
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势,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
诗人自小生长在烟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氲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加之现实生活的残酷,致使在戴望舒创作的诗中频繁出现“春”、“忧郁”、“梦”、“孤独”的字眼。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戴望舒雨巷读后感
《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诗歌以细腻而深沉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思绪缠绕的雨巷,使读者沉浸在一种幽静而寂寞的氛围中。
在诗中,戴望舒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雨巷的细节,通过写实的手法以及意象和比喻的运用,使得诗中的雨巷充满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例如,他用“挨户”来描述下雨时的流水,形容了雨水溅在巷子的屋檐下,落入屋子的水井里的情景。
这种写实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感和真实感。
与此同时,戴望舒通过细腻的描绘,使雨巷也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情感。
他用“一个穿着黑色衣裙”来描绘雨巷中的女子,将其形容为温柔、悲伤的形象。
这种细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中雨巷的寂寞和凄凉,进而引发对生活的思考。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审视。
诗人用雨巷中的景象投射了现实人生的无奈与苦闷,以及对于理想和希望的追求。
通过描绘雨巷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痛苦,戴望舒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疑问和反思。
总而言之,戴望舒的《雨巷》是一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巷的诗。
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写实手法的运用,戴望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寂寥的雨巷。
而这种雨巷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苦闷,使读者对于真实生活产生了思考和反思。
这使得《雨巷》成为一首具有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的优秀诗作。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作者: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
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因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作品赏析内容鉴赏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试析戴望舒《雨巷》的音乐美
凄清 又惆怅 ” “ 默默 地走 近” ,她 ,
然而 又终 于从身 边飘 然而过 , 令 我 失 望 ,投 出 叹 息 一 般 的 眼 光 。 “ ” 远 地 目送 “ ” 到 了 颓 圮 我 远 姬 “ 的篱 墙 ,走 尽 这 雨 巷 ” 。最 后 , 在 “ 的哀 曲里 ” “ ” 雨 ,她 的一 切 , 统 统 像 轻 烟 薄 雾 似 的 消 失 在 朦 胧 之 中 , 去 不 返 。只 留下 “ ” 一 我 的追 求
多与 韵 脚 呼应 的 音 组 。每 节 中音 组 的停 顿 和 断 续 的 反 复 ,衍 为 诗 的 弦律 的悠 长 ,似 乎 雨 巷 也 就 显 得 更 加 悠 长 ,喻示 着 一 种 饱 含 着 美 的渴 求 , 喻 示 着 无 望 的 、 长 也 长
我 们先 来 看 一 下 《 巷 》 描 雨 所
义音 节 的跨 行 法 ,使 音 节 的停 顿 若 断 若 续 ,使 诗 义 的 连 绵 与 音 节 的 回环 相 应 相 合 ,诗 中几 组 排 比 句 的使 用 ,更 是 增 加 了诗 的音 乐
感。
姿 的情 态 。从 另 一 个 角 度 讲 , 雨 《 巷 》 的音 乐 性 更 符 合 当代 新 诗 传 达 当代 人 丰 富 多 蕴 、 曲折 多 变 的
学 教 育
诗 中 双 声 叠 韵 词 的 频 繁 使
用 , 有 语 音 上 的 粘 着 性 , 大 了 具 扩 感 情 力 度 。“ 是 有 /丁 香 一 样 的 她 颜 色 /丁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丁 香 一 样 的 忧 愁 /在 雨 中 哀 怨 /哀 怨 又
浅谈《雨巷》艺术手法
浅谈《雨巷》艺术手法浅谈《雨巷》艺术手法引言:《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戴望舒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法与东方的审美气质充分融合,从而创造出了不乏东方艺术的审美传统又蛮现代派的中国新诗艺术。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浅谈《雨巷》的艺术特色。
《雨巷》整体上传达出的是诗人的一种对于人生的感悟与人生的体验。
能够唤起隐藏于我们心灵深处的悠远的人类情怀,它能够使老人们缅想逝去的美好时光和种种未曾实现的理想与渴望,又煽起了处于青春期的男女们情感的躁动与种种囿于现实还无法实现的爱情理想与人生憧憬。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的苦闷与彷徨,这有其时代的印痕;有人说它写的是诗人在爱情生活中的感伤,是有其忧郁情感的郁积,这也有其根据。
总之,正是他的这首诗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才给予读者们无穷无尽的有关爱情、人生、社会、以至宇宙的奇妙的遐想。
《雨巷》传染给读者的是一种无可名状的渴望与惆怅。
首先,是《雨巷》优美的音乐性。
叶圣陶先生曾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由于《雨巷》的优美的音乐性,才使它在各个文化层次的读者中传播甚广,从而引起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读者的强烈的情感共鸣的。
这种音乐性也是双重的:外在的是《雨巷》的和谐的音律,由于中国传统的音节押韵的运用,及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的融会,使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与音乐感,从而在吟诵中使读者对诗的内容与情绪有所感悟,加强了诗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心中的内在的音乐性,整首诗都可视为诗人是在用心吟唱,所以这首诗外在音乐的旋律正是其内在的音乐旋律的自然流淌。
《雨巷》经由其优美的音乐性,成功地获得了读者群的认同,为读者更好地接受其美感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雨巷》成功地使用了来源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象征手法。
《雨巷》里的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特别是这位“陌路丽人”,走进而又遥远,似乎永远消失,似乎又留下了什么,身份和寓意始终难以确定。
戴望舒的诗歌浅谈
戴望舒的诗歌浅谈戴望舒的诗歌浅谈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的诗歌浅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戴望舒以《雨巷》的问世而闻名于中国诗坛,他早期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较深,他对法国象征派独特的音节有很大兴味,《雨巷》被叶圣陶誉为开辟了新诗音节的新纪元,这首诗表现了象征主义轻蔑格律而追求旋律的美学特色,它以浮动朦胧的音乐暗示诗人迷茫的心境。
可是《雨巷》刚写成不久,戴望舒又开始对新诗的“音乐成分”勇敢地反叛了。
这种反叛主要是对新月派所倡导的诗歌格律的挑战。
戴望舒针对新月派的“三美”要求,指出“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诗不能借重绘画的长处”,“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
他主张以情绪的消涨为内在韵律的无韵诗的写法。
戴望舒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从实践上找到了代替格律的诗形,及时地写出了《我的记忆》那样以散文美为特点的自由体诗歌,找到了“适合自己脚的鞋子”。
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戴望舒所起的作用,中国新诗从“白话入诗”的白话诗时代进到了“散文入诗”的现代诗时代。
在诗歌创作方面,戴望舒经由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到成为现代派代表诗人。
他的诗作内容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如《我的素描》:“我是青春和衰老的结合体,/我有健康的身体和病的心”),也有抑愤之音,如《忧郁》、《古神祠前》。
他的诗中所表现的抒情形象可分为两类:苦闷的孤独者;飘忽愁怨的少女。
代表作有《我底记忆》、《断指》、《寻梦者》、《乐园鸟》等。
这些诗作显示出戴望舒的个人特点:脱尽格律体的外壳;在日常生活中寻觅抒情意象;介乎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间的艺术传达方式;现代自然口语的运用。
比如在诗《我的记忆》中,就选取了大量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烟卷、笔杆、酒瓶等等,从而形成亲切感;全诗的语调也是平静的,不动声色,确实是一种“有节制的潇洒”。
诗歌《雨巷》
诗歌《雨巷》摘要: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1.作者戴望舒2.创作时间3.时代背景二、诗歌内容概述1.雨巷的描绘2.丁香姑娘的形象3.诗歌情感表达三、诗歌的艺术特点1.象征手法2.音乐性3.留白艺术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示2.文学价值3.社会评价正文:《雨巷》是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象征手法,通过描绘雨巷中丁香姑娘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期待和憧憬。
一、诗歌《雨巷》的创作背景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我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
他生于1905年,于1948年去世,正值我国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
《雨巷》创作于这个动荡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诗歌内容概述《雨巷》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描述了一个雨夜里静谧而又神秘的巷子。
在这条雨巷中,诗人邂逅了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她如同巷子里的丁香花一样,给人以美好的憧憬。
然而,姑娘如同梦幻般地消失在雨巷的深处,留给诗人无尽的遐想和期待。
三、诗歌的艺术特点《雨巷》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雨巷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丁香姑娘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在音乐性方面,诗歌通过押韵、节奏等手法,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诗歌还采用了留白艺术,使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感悟。
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雨巷》作为戴望舒的代表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独特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为许多诗人所借鉴,推动了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
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下面是由店铺分享的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希望对你有用。
雨巷的艺术特点分析一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我国诗坛的“现代派”诗歌的首席人物。
这一路诗风虽然与李金发式的象征派有连带关系,但从艺术上说,戴望舒以及后起的一批诗人较前者有了更大的发展。
这种发展表现在诗歌形式和意味上就是更纯粹,也更具有透明性。
某些诗人不满于象征派食洋不化的状况,有意将东方审美性格与西方现代主义融会贯通,在东西方诗风的交汇点上写出中国式的“现代派诗歌”。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这首诗使我们想起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种淡淡的惆怅和甜蜜的感伤显然是属于东方型的,但戴望舒只是取来了这一古典意象,他为这一意象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风神,使之超越了直观性质,成为现代人寂寞彷徨心态的象征,整条雨巷就是迷惘孤寂的人生之路。
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是有深入研究的,魏尔伦对诗歌音乐性的强调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对音乐性的追求几乎成了他使诗达到纯粹的重要手段。
这种唯音乐的追求,教我们在一种迷蒙悦耳的旋律中摆脱了诗歌字面的纠缠,而进入一种音乐的幻觉状态;“雨巷”里流出了纯粹的音乐,它清澈而柔软地荡开来、荡开来。
直到把我们轻轻地“收”了进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实指,一是一种不可即的纯洁理想的象征。
诗人的用意是在后者,但不妨碍我们执着于前者,这就使此诗对更多的读者具有了可感性。
这里的象征是“音乐化的象征”。
这首诗的音乐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诗歌的情调是音乐性的,抽象、纯净、理想化。
它恍惚、朦胧,犹如一段难以言表的旋律。
这是抽象的诗人心率的运动,是无具体内容的纯粹形式。
它的情绪仅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之中,如此诗的象征性内容不过是我们从旋律中体验到一种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惆怅而已。
其次,此诗运用了回旋式的旋律和和声。
诗歌《雨巷》
诗歌《雨巷》
摘要:
一、概述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二、分析诗歌主题及意境
三、解读诗歌中的象征意象
四、探讨诗歌的结构及语言特点
五、总结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正文:
《雨巷》是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其深邃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得这首诗歌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一、诗人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字望舒,是我国近现代著名诗人。
生于浙江杭州,成长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与徐志摩、郭沫若等诗人并称为现代诗坛的佼佼者。
《雨巷》创作于1928年,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雨巷》主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彷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诉说着心中的忧伤与期待。
三、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分析
诗歌中的雨、巷、丁香、姑娘等意象充满象征意味。
雨代表着忧愁与哀
思,巷子象征着诗人的迷茫与无助,丁香寓意着美好的生活与希望,姑娘则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化身。
这些象征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丰富而深邃的意境。
四、诗歌结构与语言特点
《雨巷》采用自由诗体,结构紧凑,富有节奏感。
诗歌中的词语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寓意深刻。
同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诗歌的艺术价值及历史地位评价
《雨巷》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代表了当时诗歌创作的新方向。
诗歌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浅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浅谈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
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
《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
我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诗人不满反动派恐怖统治,想通过《雨巷》排遣郁闷、孤独的情绪。
作者创作《雨巷》的一九二七年,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诗人不满反动统治,又不甘于沉沦,他没有放弃追求,等待着希望,但希望又是那样的渺茫,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深感孤独和寂寞。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里自己那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苦闷惶惑的心理。
在《雨巷》里,诗人接触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凄惨迷茫”的现实,这个现实要把诗人年轻的心封闭在阴暗狭窄的“雨巷”里,而孤独的心境又迫使他去寻找安慰,这是现实与内心的矛盾,诗人生活在这种矛盾中,最终结果只能是剩下诗人自己在独自徘徊。
论戴望舒《雨巷》 四美
论戴望舒《雨巷》四美《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这首诗之所以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心,在于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四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形式的音乐美和新颖的象征美。
一、意境的朦胧美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
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以下意象。
第一是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而是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蒙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和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第二是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这里的雨巷,既可实指雨巷,江南阴沉的梅雨季节里湿漉漉的小巷子,两边是寂寞的人家,偶尔有人声和鸡鸣狗吠,间或有人匆匆而过,总之,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天地。
我们也可以把雨巷虚化,这是一条追求之路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康庄大道还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这样?第三是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
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
为什么要选用丁香?因为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在李璟和李商隐的诗中都有丁香这种意象,全词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 摊破浣溪沙》)李商隐诗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雨巷》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有特色的抒情诗人,早期代表作《雨巷》是一首既有新月派音乐美,又有现代派朦胧美的象征诗,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哀怨和惆怅的典型情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
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雨巷》起结复见,诗行蝉联、复沓,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艺术美的结晶《雨巷》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艺术成就象征丁香结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
《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
—之雨巷评述
—之雨巷评述
—之雨巷评述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戴望舒这种对新诗音乐性对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结束。
此后,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语)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
他的'另一首著名诗篇《我的记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戴望舒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追求,但这决不能否认《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
偏爱是艺术欣赏的伴侣。
这首《雨巷》,是新诗中一颗发光的明珠,值得我们珍读!
总结: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成就
摘要: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有特色的抒情诗人,早期代表作《雨巷》是一首既有新月派音乐美,又有现代派朦胧美的象征诗。
诗歌抒发了诗人孤独、哀怨和惆怅的典型情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艺术成就归纳为三方面:第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
第二、诗人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各种艺术技巧,又运用了新的手法,赋予新时代的气息,形成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雨巷》起结复见,诗行蝉联、复沓,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
艺术美的结晶《雨巷》使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戴望舒、雨巷、艺术成就、象征、丁香结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
的抒情诗人。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始于二十年代初期,他是带着中国古典诗歌温庭筠、李商隐那一派诗风的影响进入诗坛的,三十年代则成为“现代派”的中心人物。
作为现代派的代表,他主要有三部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其中一九二八年八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作《雨巷》出自诗集《我的记忆》,《雨巷》称为“现代诗派诞生的先声”。
《雨巷》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杰作,也是代表戴望舒前期诗风并名震诗坛的作品,作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桂冠。
打开诗篇《雨巷》,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作品展示出“梦一样的凄婉迷茫”的意境,描绘了一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形象,通过细腻地描绘,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哀怨惆怅的典型情绪,此诗深受读者的青睐。
《雨巷》作为戴望舒早期的代表作品风靡一时,必然有其独特地艺术魅力和极高的艺术价值,那么,在我看来,它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诗人采用了象征派重意象,重暗示的手法,抒发了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
我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第一、诗人不满反动派恐怖统治,想通过《雨巷》排遣郁闷、孤独的情绪。
作者创作《雨巷》的一九二七年,正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期,诗人不满反动统治,又不甘于沉沦,他没有放弃追求,等待着希望,但希望又是那样的渺茫,他的内心充满矛盾,深感孤独和寂寞。
在诗中,诗人抒发了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日子里自己那浓重的失望、愁怨和彷徨的情绪,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典型地反映出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苦闷惶惑的心理。
在《雨巷》里,诗人接触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凄惨迷茫”的现实,这个现实要把诗人年轻的心封闭在阴暗狭窄的“雨巷”里,而孤独的心境又迫使他去寻找安慰,这是现实与内心的矛盾,诗人生活在这种矛盾中,最终结果只能是剩下诗人自己在独自徘徊。
因为作品的意境正好符合在斗争中找不到出路的彷徨中的青年们,能使他们产生共鸣,排解现实的烦恼,所以此诗风靡一时。
第二、戴望舒深受法国魏尔仑、波特莱尔等象征诗人表现主观感觉与追求朦胧飘忽诗风的影响,把法国象征派诗艺引进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在当时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外国诗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英美浪漫主义诗歌;二是法国象征派诗歌;三是苏联革命诗歌,其中法国的象征派诗歌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追求一种含蓄美和暗示性。
如:魏尔仑、波特莱尔都是法国象征诗人的代表。
当时,戴望舒正在震旦大学学习,他通过法文直接阅读了魏尔仑、波特莱尔、果尔蒙、耶麦等人的作品,对其诗艺产生重大影响。
诗人对象征派也由最初的好奇,到产生了终久不衰的爱好。
比如《雨巷》这首诗艺术上显著的特点,是以流动的音韵和朦胧的意象表现诗人的特殊情绪。
对于流动的音韵这一点,近似于魏尔仑的《秋》,在《秋》这首诗中,鼻音“on”在诗中频繁出现,传达出诗人在秋日中的哀愁情绪。
《雨巷》的用韵与此相类似。
同时,戴望舒也是深得以波特莱尔为代表的法国象征主义精髓的诗人,成名作《雨巷》实际上是对波特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继承和发展。
戴望舒可以说是一位把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和中国传统诗歌艺术创造性地熔于一炉的优秀诗人。
诗作《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确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
的幽微精妙之处。
(二)戴望舒有着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广泛地吸收了各种艺术技巧,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表现为三方面:第一、《雨巷》的构思源于南唐李景的的诗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其中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在中国旧诗词中,常常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作愁心不展的喻体,象征人们的愁心。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唐朝的李景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系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词叫《摊破浣溪沙》,其中的诗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首词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借丁香枝条的柔弱纠结形容心绪郁结难舒的状态。
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第二、《雨巷》中的丁香从古典诗词生发但并非沿袭,运用了新的手法,表达新的诗情,具有更多新时代的气息。
1、以丁香结象征诗人的愁心,本是传统诗歌的常用手法,在《雨巷》中却成为现代人苦闷惆怅的情思抒发的机缘点,当然它也有超越传统的创造。
古人在诗中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
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及对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2、诗人以丁香作喻,以通感的手法把姑娘的颜色(视觉)、芬芳(嗅觉)、忧愁(感觉)、梦中飘过的丁香一般的形态(幻觉)表现出来。
与古典诗词中丁香形象相比,《雨巷》中的丁香已经大大开拓了艺术的容量。
另外,丁香在这里不仅是喻体,而且同喻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叠加的一个意象。
在姑娘的意象上投影着丁香的意象,彼此渗透交融,以致形成姑娘的意象中有丁香意象的特点,丁香的意象中有姑娘意象的神态。
这是同古曲典诗词中自然景物模拟的丁香形象有了明显差异它是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方法对传统形象的改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