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教案

合集下载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案: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描述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讲、讨论、实验等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直观感受气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3)通过讨论和实验观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力。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 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 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4. 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感受气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2)教师引发学生的思考:“你们有没有对气温的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产生疑惑呢?”2. 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0分钟)(1)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气温测量方法的理解和经验。

3. 气温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0分钟)(1)教师讲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和地球的特性等。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探讨气温变化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洋和陆地等。

4. 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2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2)学生在小组中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和总结气温的周期变化和地理分布规律。

5. 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0分钟)(1)教师讲解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冰川融化等。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温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具体影响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 总结与展望(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气温的变化原因、周期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4.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3.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表状况、大气环流等。

4. 实验探究:气温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重点: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气温的变化规律。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

2. 投影仪及PPT课件。

3. 实验工具:水银温度计、数据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等基础知识。

2. 直观演示法: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

3. 实验探究法: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气温吗?”引导学生回答,进入主题。

2. 讲授新课:先讲授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然后讲解一天中、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变化的多种因素。

通过投影仪展示气温数据和变化曲线,帮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测量并记录气温,分析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气温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以及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气温以及气温的重要性;2. 理解气温会随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改变;3. 能够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记录和比较气温的变化;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世界地图和气象图;3. 温度计;4. 气象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使用世界地图和气象图,向学生介绍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下的气温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可能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影响。

2. 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温度计和气象记录表。

-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点,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记录温度,并将数据填入气象记录表。

- 鼓励学生彼此合作,观察和分析数据。

3. 小组呈现(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收集到的数据,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分析结果。

- 整理数据,让学生一起比较不同地点、季节和时间的气温变化。

4. 教师解释(10分钟):- 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教师对气温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气候变化。

- 强调气温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际例子。

5. 活动延伸(10分钟):-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影响,例如穿衣、户外活动等。

- 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如何适应不同的气温变化。

6. 总结(5分钟):- 简要回顾课堂内容,并强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记录气温的变化。

四、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气温的变化,并在气象记录表上记录数据。

并写一篇短文,描述所观察到的气温变化以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小组活动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课后作业可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气温的理解,并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课程名称:气温和气温的变化适用年级:小学二年级课时数量: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观察和记录气温的变化。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气温?2. 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3. 观察和记录气温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天气预报中常见的词汇,如晴、阴、雨等。

2.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新课展示(10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气温是指空气的热度。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天很冷,有时候天很热?气温是如何变化的?3. 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如季节、时间、地理位置等。

三、实践探究(1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观察点(如教室内、校园内、户外等)。

2. 每个小组拿着温度计观察气温,并记录下来。

3.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变化情况。

4.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地点的气温有什么区别?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气温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回顾气温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观察和记录气温变化。

五、拓展延伸(5分钟)1. 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气象预报等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变化的知识。

2. 让学生尝试制作简易的气温计,用来观察和记录气温的变化。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于气温和气温变化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继续观察和记录自己所在地的气温变化,并画出相应的气温曲线。

2. 让学生写下自己对于气温变化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资源:1. 图片或实物:温度计、气象预报图片等。

2. 学生所需的温度计。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观察记录和课堂讨论等。

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的优秀教案

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的优秀教案

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的优秀教案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的优秀教案【设计思路】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

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

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

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

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1、导入(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校科学四班级上册《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气温的变化》一课,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对气温的测量与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活动:测量气温、观看百叶箱、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并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依据教材的支配,以让同学争论"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为题引入,再观看百叶箱的构造,然后争论如何测量教室内气温,如下表:日期课前的气温其次节课间休息时的气温中午休息时的气温下午放学时的气温再用本书供应的某学校20xx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作为原始资料来学习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而把记录气温这个活动放到了课后延长。

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支配不尽合理,我们要讨论气温的变化,首先应从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入手,再延长到一周、一月、一年、几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气温的变化,前提就是同学必需亲自经受一次测量和记录气温的活动,用同学自己记录的气温数据来制作变化折线图,同学才能发觉真正的问题,才有自己对气温变化的亲身体验。

所以我认为测量气温的活动应在课前完成,课内主要围绕后两个活动绽开教学。

对气温的测量记录表的详细时间精确化,记录时间改为两天:日期﹨时间8:0010:0012:0014:0016:00本课引领同学亲历三个活动:1.课前的实地测量活动,包括引导同学争论"将温度计挂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比较合适',学会如何看温度计,记录两天的气温变化状况等等。

而且这第一手的资料获得也为课堂教学上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2.在课堂内,引领同学利用所记录的数据,在生生、师生相互沟通中进行分析,推想关于气温变化的简洁的结论,并重点学习以折线图表达的方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观看讨论如何用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从原始数据到用图表方法讨论的过程,是科学讨论中一个常用的方法。

在学校科学五班级教材中,这一类分析相互沟通式的课文就比较多了。

3.在课后延长时,提出一些适合同学探究的"课外自助餐',引领同学进行后续探究活动。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气温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和变化原因;2. 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3. 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入(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原因。

教学环节二:概念和测量方法(10分钟)1. 介绍气温的定义:指大气中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的平均大小。

2. 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 说明气温的单位:摄氏度(℃)和华氏度(℉)。

教学环节三:日变化规律(15分钟)1. 图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曲线图,解释曲线的起伏。

2. 让学生理解太阳的角度和照射强度对气温的影响。

3. 分析早晨和傍晚气温较低的原因。

教学环节四:季节变化规律(15分钟)1. 图示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曲线图,解释曲线的趋势。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和倾斜度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3. 分析不同季节气温的特点和原因。

教学环节五:总结与应用(10分钟)1. 学生小组讨论气温的变化规律,总结一下。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气温的变化规律为生活和农业生产做出调整。

教学环节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其他影响气温变化的因素。

2. 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实验中的表现;2. 评估学生对气温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评分学生在阅读材料中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气温观察实验,探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气温的影响;2. 带领学生制作气温变化图表,分析并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规律;3. 组织学生进行气象站参观和气象仪器使用体验活动。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气温的变化教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气温的变化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气温的变化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也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育孩子们关于气温变化的知识和意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教案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有关气温变化的知识。

第一部分:认识气温变化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温度。

气温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地表的反射和吸收等。

气温的变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也在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季节中表现出差异。

第二部分:气温变化的影响气温的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气温的升高导致了全球变暖的现象,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气温的变化也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影响。

一些物种可能因为气温的升高而失去合适的栖息地,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同时,气温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开花时间,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

第三部分:应对气温变化的方法面对气温变化带来的挑战,人类需要采取行动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减少气温的上升。

这包括降低能源消耗、提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改善工业和交通部门的环保措施。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提供栖息地给动物,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培养孩子们的气候意识教育孩子们关于气温变化的知识和培养他们的气候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提供科学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包括气候系统、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原因等。

可以利用图书、视频和互动教育软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2. 实践与行动:通过组织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和气候的变化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一、引言天气和气候是我们周围自然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需要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变化和影响。

这份科学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天气和气候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观察和理解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条件,如晴天、雨天、多云、阴天等。

3. 理解气候是长期的天气模式,并能够区分不同地区的气候。

4. 掌握如何使用温度计、风向标等工具来观测天气。

三、教学材料1. 大型世界地图2. 天气图表3. 温度计4. 风向标5. 图书和互联网资源四、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今天的天气。

问他们今天是什么天气,是晴天还是多云,温度如何?这是一个简单的讨论,引出天气的概念。

**活动二: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展示大型世界地图,让学生注意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有所不同。

解释天气是短期的气象状况,而气候是长期的天气模式。

**活动三:观察天气**- 给学生提供温度计和风向标,带领他们到户外,观测当天的温度和风向。

鼓励他们记录观测结果。

**活动四:不同类型的天气**- 展示天气图表,讨论不同类型的天气,如晴天、雨天、多云、阴天。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天气条件,并询问他们对这些天气的感受。

**活动五:不同地区的气候**- 让学生参考世界地图,探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例如,北极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气候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引导他们理解气候是长期的气象模式。

**活动六:总结与讨论**- 通过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强调气象工具的作用,如温度计和风向标。

五、评估- 分发一份简短的问卷,测试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程度。

问卷中包括识别天气条件、解释天气与气候之间的区别等问题。

六、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使用图书和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有关天气和气候的信息。

气温的变化教案与反思

气温的变化教案与反思

教案与反思气温的变化一、教学目标(难、重点)1、知识与技能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描述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并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该地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通过绘图和读图的训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采用多媒体教学、口诀记忆和课外实践,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习惯,小组合作的意识,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绘制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气温分布规律。

4.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学习兴趣的持久能力都略显不足。

但是正因为年龄小,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吸引他们;用小组合作来调动他们;用口诀记忆法来吸引他们;用读图绘图来引导他们,从而克服了困难,取得了满意效果。

5.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口诀记忆法。

二、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现在已是初冬,早晨和下午来学校的时候,虽然穿同样多的衣服,感觉有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早晨很冷,而下午又较热。

老师总结:可见,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的,其实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气温差异也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中国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2.新课讲授框题一:气温的变化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问:1、定义: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2、如何表示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

转承:那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判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

活动2:引导学生判读图4.5“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提示:图中的纵坐标代表什么?横坐标代表什么?然后抢答三个问题。

小结: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最低气温则在日出前后。

提醒学生注意:虽然图中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但因日出时间不同,并不代表每天都是4时气温最低。

小学自然科学教案:探究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小学自然科学教案:探究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小学自然科学教案:探究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探究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天气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之一。

当我们说“天气热了”、“天气冷了”时,其实是在描述气温的变化。

气温是指空气中的温度,它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近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这导致了气候变化,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那么,气温的变化对天气有什么影响呢?本教案将带领学生探究这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认识气温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3.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

2.探究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的实验设计。

四、教学过程1.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的介绍。

(1)通过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包括用温度计测量和用红外线测量仪等方法。

2.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的探究。

(1)通过观察天气预报图和气象站的气象数据等,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2)探究气温的变化对天气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如用不同温度的水在不同天气下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不同气温对天气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的了解和思考。

(1)通过多媒体资料和相关新闻报道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繁等。

(2)就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针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观察和评估学生对气温概念、变化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了解程度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体会本教案主要是通过探究气温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的实验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并通过观察和分析结果,加深学生对气温变化与天气的关系的认识。

此外,本教案还加入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思考应对之策。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

气温的变化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掌握气温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保护环境、预防气象灾害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

2.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

3.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1.气温变化的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近期气温变化的视频,引入气温的变化话题。

学生观看视频并记录自己对气温变化的观察和感受。

Step 2 探究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展开讨论。

学生可以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包括:季节变化、日照、地理位置、海洋影响等。

Step 3 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教师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例如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为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温度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Step 4 分组讨论气温变化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他们总结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问题,如季节变化、日夜变化、纬度变化等。

Step 5 小组报告和分享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互动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

Step 6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气温变化案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气温变化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案例中的气温变化原因和规律。

案例可以涉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的气温变化。

Step 7 总结归纳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与学生一起整理成知识框架。

Step 8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气温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事物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气温变化对生活和农业产生的影响。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2.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3.理解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气温是指空气中分子的热运动引起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表示。

气温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太阳辐射等。

气温的变化规律包括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等。

2. 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气温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气温的单位有摄氏度(℃)、华氏度(℉)、开尔文(K)等。

其中,摄氏度是国际通用的温度单位,华氏度主要用于英美国家,开尔文是热力学温度单位。

3. 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气温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气温升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极地冰盖融化、气候变化等问题,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威胁。

而气温下降则会导致冰川扩张、干旱、饥荒等问题,同样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影响。

4. 观察气温变化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观察气温变化,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地气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等,并让学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和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气温的概念、变化规律、测量方法和单位等,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气温,加深对气温测量方法和单位的理解;3.观察法:通过观察当地气温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4.讨论法:通过讨论气温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思考气温变化的重要性和应对措施。

教学过程1. 讲解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教师通过讲解PPT等方式,介绍气温的概念和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气温的基本知识。

2. 实验测量气温教师向学生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和单位,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水银温度计或电子温度计等测量气温。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 温度与气温-气温的变化|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 温度与气温-气温的变化|教科版

《气温的变化》科学与数学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折线统计图是呈现数据的方式之一。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会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2、知道在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气温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理解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的读图分析。

★科学与数学跨学科整合设计思路:PISA阅读能力评估立足在“为学习而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推断、思考、评价文章的意义。

我们也不难发现,用图表呈现的题目占绝大部分,无论是阅读、科学还是数学本身,都离不开这种最自然、直接又有效的表达方式。

这是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数学的气息,人们开始习惯于结合数据用表格、图象和图形等方式表词达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学图表信息。

如何阅读这些数学图表信息,成为孩子们日后生活的很重要的能力。

四年级的同学只学习过单式的条形统计图,要到五年级下学期才学习折线统计图的读图与作图,故教科版的科学教材在《天气》一单元也只是使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但对于气温的变化来说,其实使用折线统计图更直观,所以我们设计了《气温的变化》一课,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为核心目标,先教会学生读折线图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发现气温变化规律。

通过研究气温的变化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实验得出许多数据,并且通过分析无数的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数据的收集。

1、出示同学们收集的两周天气情况数据表,并表扬那些每天都坚持收集的同学。

2、通过故事说明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的重要性。

简单介绍澳大利亚一位农场主贝尔菲尔德先生坚持了45年,记录每一天的气象资料。

这些数据为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使气候变化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科学家们收集数据后还要将数据整理成图表,才能进行分析,有所发现。

二、数据整理的方法——绘制图表。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变化的观察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变化的观察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天气变化的观察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变化的概念。

2. 掌握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天气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 如何准确观察和描述天气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黑板。

2. 天气观察记录表。

3. 天气相关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打开书本或观看PPT上展示的天气图片,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觉得天气有时候是如何变化的?有没有观察到不同的天气现象?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阐述天气变化的定义:天气是指一天之内气温、湿度、风力、降水等方面的变化。

2. 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主要受大气运动和地球自转影响。

三、天气观察方法(15分钟)1. 介绍观察天气的方法:观察气温变化、云的形态、风向风力和是否有降水等。

2. 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气压计等观测仪器。

3. 给学生展示不同云的形态图片,帮助他们认识和记忆云朵的特征。

四、天气观察活动(20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并记录在天气观察记录表上。

2. 每天的观察包括气温、云朵形态、风向风力和是否有降水等内容。

3.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描述天气变化。

五、观察结果整理和展示(15分钟)1. 让学生带着观察记录表回到教室,整理自己观察到的数据。

2. 引导学生以图表、文字等形式将观察结果进行整理,可以使用PPT或黑板展示。

3. 每组学生派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并与其他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六、归纳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天气变化?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或联系?2. 结合学生的总结,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强化学生对天气变化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更多的天气变化现象,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观察成果。

2.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当天的天气状况。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一课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

2.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观察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变化原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气温的概念、测量工具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吗?它有什么规律呢?”2.讲解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1)介绍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大气中热量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2)讲解气温的测量工具:常用的气温测量工具有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3)演示气温的测量方法:将温度计放置在阳光直射不到的地方,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3.讲解气温的日变化规律(1)介绍气温的日变化:气温在一天之中会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为早晨气温较低,下午气温较高。

(2)分析气温日变化的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

4.讲解气温的年变化规律(1)介绍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之中也会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为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较高。

(2)分析气温年变化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等。

5.案例分析(1)展示气温变化的实例,如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曲线图。

(2)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如地理位置、季节、天气状况等。

6.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根据气温变化来安排日常生活吗?比如穿衣、出行等。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复习气温的定义、测量工具及测量方法,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观察并记录一周内家中的气温变化,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

3.查阅资料,了解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方案的完成,我长舒了一口气,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仿佛看到了课堂上同学们专注的眼神、热烈的讨论。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掌握测量温度的方法和工具。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敏感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心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气温的变化规律。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温度计、温度计读数表格、气象图表、实物或图片等。

2. 材料准备:相关的气温变化资料、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呈现气温变化的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了解气温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气温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气温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介绍(10分钟)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如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并讲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观察气温变化并记录数据(20分钟)安排学生自行观察气温的变化,并使用温度计记录数据。

老师可以设定一段时间,比如每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要求学生测量并记录气温。

学生可以使用提前准备的温度计读数表格进行记录。

4. 数据分析与讨论(20分钟)学生用记录下来的数据制作气温变化图表,并与同学一起讨论图表中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气温变化的兴趣。

5. 学习气象预报(15分钟)向学生介绍气象预报的基本概念和工具,并准备一些实际的天气预报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读懂天气预报中的气温信息。

6. 小结与展望(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更多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数据,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2. 可以邀请一位气象工作者或气象爱好者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气象工作和气象预报的更多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当地气温的变化,并与预报进行对比,验证预报的准确性。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一 天气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_4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一 天气  温度与气温》教学设计_4

四上科学:《温度与气温》教案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四年级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温度与气温一、教学背景分析: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

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观测气温。

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观测气温,并将观测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观测气温。

3、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4、会用温度计等实行简单的观测,搜集相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观测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选择每天观测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难点:准确测量,能坚持观测和记录。

四、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分小组观测并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2、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3、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4、多媒体资料:动画:气温计与实验用的温度计有何不同。

视频:气温的定义。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设计: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出示冬天和夏天两张不同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温度的不同对我们的影响,说明温度对天气的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研究内容:今天我们就要共同来研究如何观察和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

(二)探究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1.请学生说说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教师实行补充说明。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并读出书本中温度计的各个温度。

3.学生猜测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并小组讨论验证方法?以及验证所需的工具和注意点。

天气温度的变化教案

天气温度的变化教案

天气温度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天气温度的变化教案目标:1. 了解天气温度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2. 学习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 掌握描述天气温度变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温度计2. 天气图表3. 录音设备(可选)4. 学生练习册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天气的变化?”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和经验。

知识探究:2. 介绍天气温度的变化原因,如季节变化、地理位置、海洋气流等。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因素对温度的影响。

3. 演示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并与实际天气温度进行比较。

4. 引导学生讨论温度计的读数如何表示温度变化。

提醒学生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或华氏度,并解释两者之间的转换关系。

词汇和表达:5. 呈现一些描述天气温度变化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寒冷”、“炎热”、“温暖”、“急剧下降”、“缓慢上升”等。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意义和用法。

6. 练习使用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描述不同天气温度变化的场景。

可以进行小组活动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对话或描述。

观察和记录:7. 分发天气图表和学生练习册。

要求学生观察每天的天气变化,并记录当天的温度。

鼓励学生使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天气变化。

8. 学生可以选择口头或书面方式记录天气变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录制天气变化的描述,并在课堂上分享。

总结和评估:9. 回顾学生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总结天气温度变化的原因、词汇和表达方式。

10. 进行个人或小组评估,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几种不同的天气温度变化场景。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更长时间的天气变化,比如一周或一个月的变化。

学生可以创建自己的天气日记,并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案扩展:1.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简化教案,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天气温度变化的原因和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天气-气温的变化》教案
【设计思路】
1、学生在认识了温度计的使用后提出要测定气温。

因此在教学中将使用温度计的技能训练,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保证学生较顺利地获取我们生活中的环境与气象台预报气温的环境下的各种温度数据。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

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

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

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