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的形成
石林景区概况介绍
石林景区概况介绍
石林是云南昆明地区的旅游胜地,位于昆明东南部,距昆明
市有60公里,是一个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
石林属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亿万年前地壳运动而形成的。
石林以“奇”而闻名天下,因其形态万千、千姿百态,被誉
为“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分布在滇中高原,海拔200~1800米之间,面积约4平方公里。
石林由众多峰丛组成,其中以石峰、石
柱为主。
石林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滇中高原的许多山麓到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的广大地区都能看到石林。
它是一个由石灰岩组成
的巨大峰林,有石峰、石柱、石笋、石芽等象形怪石。
它在西南
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其中最高的是云南石林海拔为2810米的阿诗玛峰顶。
它是由一
系列石柱、石芽、石芽组成的石峰森林景观。
石林是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由许多石峰和石柱组成的典型
喀斯特地貌景观。
其中石峰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山峰和石柱构成了
云南石林景区内主要景观——石林景区。
—— 1 —1 —。
石林形成的原因
石林形成的原因
路南石林是一处有着坚硬石灰岩床的区域。
它经地壳运动抬升,断裂后,部分岩石被水溶解、冲刷而形成。
所谓岩溶地貌,也叫喀斯特地貌,是指地表可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而形成各种特殊的地貌——石林、石峰、石芽、溶斗、落水洞、地下河,以及奇异的龙潭,众多的湖泊等,这些现象总称喀斯特(因南斯拉夫西北部喀斯特高原最典型,故名)。
在距今约三亿六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时期,路南一带还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
大约二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石林才开始形成。
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流动时不断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
后来,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和长时间的积淀,才逐渐变沧海为陆地。
海水退去后,又历经了亿万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就留下了这一童话世界般的壮丽奇景。
远远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故名“石林”。
昆明石林奇峰异石
昆明石林奇峰异石昆明石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奇峰异石地质景观。
石林是由石灰岩经过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的,拥有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被誉为“石之花园”。
一、石林的起源和形成石林的形成始于大约2.7亿年前的地质时期,当时这里是一个浅海的海底,石灰岩在海底沉积堆积而成。
经过漫长的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这些石灰岩逐渐升起并暴露在地表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雨水和风水的侵蚀,石灰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成为昆明石林的鲜明特征。
二、石林的特色景点1. 石林奇观:石林内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形态各异,如锥子、蘑菇、巨龟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想象空间。
在仰望这些石头时,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石之世界。
2. 麒麟奇石:麒麟石是石林最著名的奇石之一,它形似一只端庄悠然的麒麟。
据传,每年夏至时,麒麟石上的阳光会投射出神奇的光芒,给人一种与神灵对话的感觉。
3. 地磅石:地磅石是石林内最大的一块石头,其形状宛如一块超大号的石秤。
传说每当有人体重超过一定限制时,站在地磅石上就会像秤盘一样倾斜,使人惊叹不已。
4. 千层石:千层石是石林内的一块鳞片状石头,外观呈淡黄色,上面有无数层次的纹理,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千层蛋糕之中。
三、石林的文化意义除了自然景观之外,石林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石林被誉为“石之花园”,成为了研究地质学、地貌学的宝贵资源。
同时,石林也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彝族人民将石林视为神圣的地方,对其怀有敬畏之情,举行祭祀仪式和传统节日,弘扬着彝族的优秀文化。
四、游览经验和注意事项1. 游览时间:石林内景点众多,游览时间至少需要半天以上。
2. 注意安全:由于地貌陡峭复杂,游客在游览时需注意安全,不得随意攀爬、脱离指定路线。
3. 防晒和防蚊虫:石林夏季阳光强烈,游客应做好防晒措施。
同时,石林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蚊虫较多,建议携带防蚊虫用品。
4. 尊重当地文化:作为彝族的发祥地,石林有着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
白银黄河石林的成因地理题
白银黄河石林位于中国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是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这里的石林主要由砂岩、砾岩和泥质岩组成,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地貌形态。
黄河石林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壳运动:在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区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使得地层发生褶皱、断裂等变形。
这些变形使得岩石层发生错动、抬升,形成了不同的地貌形态。
2. 河流侵蚀:黄河在流经该地区时,对岩石进行了长时间的侵蚀作用。
河水冲刷岩石表面,使得岩石表面受到磨损,形成各种奇特的地貌形态。
同时,河水还带走了岩石中的细颗粒物质,使得岩石更加坚硬,有利于石林的形成。
3. 风化作用: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下,岩石表面受到风化剥蚀,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地貌形态。
风化作用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主要是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内部应力的变化,使岩石发生破裂;化学风化主要是水、氧气等化学物质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分解;生物风化主要是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动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
4. 重力崩塌:在地壳运动、河流侵蚀和风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内部的应力逐渐积累,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岩石会发生崩塌,形成石林地貌。
总之,白银黄河石林的成因是多种自然地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壳运动、河流侵蚀、风化作用和重力崩塌等。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黄河石林独特的地貌景观。
昆明石林的形成原理
昆明石林的形成原理
昆明石林是由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2.7亿年前的二叠纪晚期,那时昆明地区还是一个浅海的区域。
当时,这片海域中含有大量的石灰质生物遗体,如海藻和珊瑚。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遗体逐渐沉积在海床上,并与海水中的碳酸钙反应,形成了一层层的石灰石。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这些石灰石层逐渐抬升,并与其他的地层共同形成了现在的地貌。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石灰石层逐渐剥蚀,形成了众多的岩石柱。
这些岩石柱高大笔直,形状各异,像是一片石林。
其中一些岩石柱因为外部侵蚀较多,顶部变得尖锐,看起来十分奇特。
石林内部的景观也是多样的,有岩洞、岩溶洞、天坑、地下河流等地貌特点。
这些地貌特点是在地质作用和水溶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总之,昆明石林是由古代海床上的石灰石沉积经过长期的风化和侵蚀形成的,其形成原理依托于地壳运动和自然风化侵蚀力量的相互作用。
石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石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石林是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处自然地质景观,被誉为“世界奇迹”,其独特而壮观的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除了其惊人的自然景观,石林还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探讨有关石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对当地人民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石林地貌的形成可追溯到约2亿多年前的二叠纪时期,当时这片地区是一片海底,由于各种地质运动和海水侵蚀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壮丽奇景。
石林被列为地质公园,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石林在历史上也曾是滇池文明和滇池王国的发源地之一。
滇池是中国大陆第八大淡水湖,它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石林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这一地域是古滇文化的核心地带,人们在这里建造了村庄,开垦土地,并建立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制度。
二、文化内涵石林集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于一体,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里主要居住着彝族、哈尼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各自保留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
在石林的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跳花龙”和“唱花鼓”。
跳花龙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舞蹈,通常在春节和其他重要节日进行表演,舞者身着炫目的服装,手持龙头,舞动身姿,展示着生动而富有韵律的舞蹈。
唱花鼓则是彝族传统的节日活动,一群人手持花鼓,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击打花鼓,既能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能祈求丰收和好运。
此外,石林周边的农耕文化也十分独特。
这里的人们依靠农业为生,他们熟练地运用古老的耕种技术,保留并传承着传统的农耕文化。
例如,种植稻米的哈尼族农民,他们以不开墾新田,不烧荒演化而成的田园景观,形成了独特的梯田文化。
每年丰收时节,人们会举办丰收节,庆祝农作物的丰产。
三、对当地人民的影响石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当地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石林成为了游客们热衷探险的目的地,旅游业的兴起给当地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石林参观旅游,带来了商机,当地人可以通过提供导游服务、售卖纪念品等途径获得财富。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2007年6月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石林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变质作用【答案】C【解析】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的。
【2】下列有关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②气候越湿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就越好③气温愈高,愈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发育④喀斯特地貌与生物活动没有关系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生物有一定的关系。
【考点】该题考查喀斯特地貌。
2.下图中,图甲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图,丙图是河流上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段河流()A.由东南流向西北B.由西北流向东南C.A处水流较B处平稳D.不能确定【答案】B【解析】图中A水文站测得水位变化比B站大,所以B水文站应经过了图中湖泊的调节作用,其河流的水应是从A流向B,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其方向应为从西北流向东南。
故选B。
【2】造成该河最高水位出现的原因是()A.气旋活动B.春雨霏霏C.“梅雨”连绵D.冰雪融化【答案】C【解析】图中最高水位出现在6月,是受准静止锋影响,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降水多。
故选C。
【3】关于乙图EF河段河床剖面的描述及形成理由,正确的是()①E岸河床较缓, F岸河床较陡②E岸河床较陡,F岸河床较缓③由于地球的自转使河水发生偏转,F岸遭受冲蚀力大④由于该处河流是弯道,E岸遭受冲蚀力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E岸位于河流弯曲处的凹岸,河水流经此处时,E岸遭受流水的冲蚀力大,受流水的侵蚀,E岸河床较陡;F岸位于河流弯曲处的凸岸,表现为流水沉积,所以河床较缓。
石林简介介绍
文学、艺术与传说
文学
石林地区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诗歌等。其中,《阿诗玛》是 石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讲述了阿诗玛与强权势力的斗争故事,具有深刻 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艺术
石林地区的艺术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为题材,如刺绣、绘画、雕塑等。这些作品 展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是石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3
石林文化
民族风情与习俗
彝族风情
石林地区的彝族人民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包括服饰、饮食、婚嫁、节 庆等。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农家乐和民俗村体验到地道的彝族生活。
哈尼族风情
石林地区也有哈尼族聚居,他们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如梯田文化、 长街宴等。游客可以在哈尼族村落了解更多关于梯田文化和哈尼族传统的生活方 式。
住宿
石林景区内有多家酒店和客栈供游客选择, 其中一些酒店和客栈提供观景阳台,可以欣 赏到石林的美景。此外,昆明市区也有许多 酒店和客栈供游客选择,可以根据个人需求 和预算进行选择。
餐饮与购物
餐饮
石林景区的餐饮选择较多,包括云南特色小 吃、当地美食和各种国际美食。在景区内可 以找到许多餐馆和小吃摊,可以品尝到地道 的云南菜和其他地方美食。此外,昆明市区 也有许多餐厅和咖啡馆,提供各种美食和饮 品。
石林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石林概述 • 石林景观 • 石林文化 • 石林保护与开发 • 石林旅游贴士 • 总结与展望
01
石林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石林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由石灰 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溶蚀作用 形成。
特点
石林形态各异,有的高大挺拔, 有的低矮粗犷,具有独特的审美 价值。此外,石林还具有丰富的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石林的形成原因
石林的形成原因石林,作为一种自然地理奇观,其形成原因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石林由石头组成的突出地形,以其奇特的形态和壮丽的景色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石林的形成原因。
一、地质作用石林的形成主要是由地质作用引起的。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地壳运动、岩浆喷发、风化侵蚀等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才使得石林得以形成。
其中,最主要的地质过程是岩石的风化和侵蚀。
首先,石林的形成始于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球地壳在长期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发生断层、抬升、下沉等现象。
地壳的变动导致了地表的隆起和下陷,从而导致了岩石形态的不同。
接下来,地壳运动会引起岩石的断裂和变形,形成断层和岩层的起伏变化。
这种变化会导致石头的不同部分受到不同的侵蚀和风化作用。
最后,岩石的风化和侵蚀是石林形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风化和侵蚀可以通过水力、风力、化学作用等多种方式进行。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质条件不同,风化和侵蚀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石林形态的差异。
二、水流冲刷水流冲刷也是石林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石林一般都位于山区、峡谷或河流附近,这些地方有丰富的水源和复杂的水流系统。
水流冲刷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溶蚀作用改变岩石的形态和结构。
当水流穿过岩石并溶解其中的矿物质时,会造成石头的表面渐渐平坦,并形成石柱状的石林景观。
此外,水流的冲击还会导致岩石的剥落和崩塌,使得石林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三、地貌演化地貌演化是石林形成的长期过程。
地球地表的结构和形态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岩石风化、生物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地质年代漫长的过程中,地表的演变导致了石林的形成。
由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例如冰河时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地区的降水量以及温度也会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极大地影响了石林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此外,生物活动也会对地表的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树根的侵蚀作用和动物的活动,都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形态。
综上所述,石林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地质作用、水流冲刷和地貌演化是主要的原因。
云南的石林风景区的介绍
云南的石林风景区的介绍
云南的石林风景区是一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自然景观,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离昆明市中心约120公里。
这里的石林是由石灰岩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水侵蚀、地壳运动等自然力量作用形成的,石林内有许多奇特的石柱、石峰、石洞等自然景观,被誉为“世界奇观”。
该景区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主要有大石林、小石林、红色地貌景观、长湖、琵琶峰等。
其中,大石林是石林景区的主要景点,有着数量众多、形态各异的石柱和石峰,其中最有名的是“阿诗玛”石柱,被誉为石林的“镇山之宝”。
而小石林则更为细致、柔和,石柱和石峰之间的间隔更小,游客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石林的细节。
红色地貌景观区是一处由赤红色的土地和石头组成的石林景观,非常罕见,也是石林景区中比较独特的景点之一。
长湖则是石林景区中唯一的湖泊,湖面较大,周围绿树环绕,非常优美。
而琵琶峰则是一组造型独特的石峰,形似琵琶,十分惹人注目。
除了自然景观,石林景区还有一些人文景观,如彝族村寨、手工艺品展示等,让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总体来说,云南的石林风景区以其奇特的地貌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 1 -。
云南石林的成因和景观特点
云南石林的成因和景观特点云南石林,一座神奇而壮美的大自然奇观,是云南旅游的一大名片。
石林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南部,西距昆明市87公里,有着4.5亿年的历史,是一座集石林、风景、洞穴、水瀑和民族风情于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云南石林是一处重要的地质遗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和游览。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云南石林的成因和景观特点。
**一.成因**云南石林的成因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由于地质活动、领测侵蚀和地貌演化的地质过程影响所形成的,其形成历时超过2亿年的长期演化过程才创造了今日的瑰丽景色。
早在5亿年前,云南石林曾沧海一片,原是一片浅海的沉积地带,后经地质活动,地壳运动后,出现古生代地层的抬升、下降,形成了如支路泉、旸月泉、古奇泉、慈依泉等大大小小的喷泉群,银线飞泄,白玉飞散,形成了雕刻、磨蚀、溶蚀相结合的石灰岩地貌。
在冰河期和海侵、海退的相互作用中,经长期风化、侵蚀和水的冲刷,形成了石桥、石架、石塔、石柱、石笋等各种石林景象,以及灵动的山水画卷和鬼斧神工的地下宫殿,构成了云南石林独特、绝美的景观。
**二.景观特点**云南石林是位于云南高原中部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在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方面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大规模、最为完整、保存最为完好的喀斯特石林型地貌。
石林景色奇特,形态万千,风光绝美,共有12个景点,包含“溶洞景区、肖凤云湖、红花、奇石林、红盖山、四马轮、一品峰、九代池、塔舍、莲花山、大藏壁、钟乳岩”等众多不同的景点,每一处景点都是独一无二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云南石林的几处典型景点。
*1.奇石林*奇石林是云南石林最为壮观的景点之一,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岩洞、石架、石塔、石柱、石笋等众多形态各异的石头。
这些石头真的十分奇妙,每一块石头都仿佛被神奇的力量所打造,显示着浑然天成的神奇魅力。
其中最知名的是一块像鹰头的石头,它竟是由三块石头拼接而成的,真是奇妙至极。
*2.四马轮*四马轮是云南石林中的重要景点,它是由四根巨大的石柱组成,这些石柱宛如四匹腾空的骏马,构成了一幅腾飞破云的画面。
石林的地质特征
石林的地质特征石林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一个自然奇观,被誉为“石林天下奇观”。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石林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吸引了众多游客。
一、介绍石林石林位于云南高原的丘陵地区,总面积达到了400多平方公里。
它的主要特征是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和风化侵蚀形成的巨大石灰岩柱。
这些建筑物状的石灰岩柱达到了数十米高,有些看起来像是树林,因此得名“石林”。
二、地质形成过程石林的地质形成主要经历了两个过程:海洋沉积和地壳运动。
1. 海洋沉积:数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茂盛的海洋。
在长时间的海底沉积作用下,海洋底部的石灰质生物遗骸逐渐形成了石灰岩床。
这是石林形成的第一步。
2. 地壳运动:在地质演化的长河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得这个地区的地壳开始抬升。
同时,随着地壳的抬升,石灰岩床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发生了弯曲和断裂。
同时,大规模的风化作用也在地表展开。
这些自然力量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如今的石林景观。
三、石林的地貌特征石林以其特殊的地貌特征而闻名于世。
其一是形态各异的石灰岩柱,有些呈现出花瓶、蘑菇等奇特的形状,令人叹为观止。
其二是各种石灰岩洞穴:从小洞口到宽敞的洞窟,石灰岩洞穴形态多样,探险者们可以在其中探索和冒险。
其三是斑驳的石头纹理:石林的岩石上,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纹理各异的石头图案,每一块石头都仿佛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四、石林的地质意义石林不仅是一道自然风景,还具有重要的地质学意义。
首先,石林提供了研究地质演化历史的宝贵资料,能帮助地质学家们了解和研究地球的变迁。
其次,石林是石灰岩地貌的代表,对于研究长期风化和侵蚀的过程,以及岩石地貌形成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石林还是一个极好的地质博物馆,让游客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地球演化的魅力。
总结:石林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通过介绍石林的地质特征、地质形成过程以及地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石林的魅力所在。
关于石林的介绍
关于石林的介绍
石林是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一座自然地质公园,被誉为“石林奇观”。
这个地方以其独特的石灰岩地貌而闻名于世。
石林是一个巨大的石灰岩森林,其形成始于2.7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
在这个时期,当地海底发生了一系列的地壳运动,使得底部的地层隆起,形成了著名的喀斯特地形。
经过数百万年的侵蚀作用,石灰岩逐渐被侵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奇特地貌,如石柱、峰丛、洞穴和天坑等。
整个石林占地面积超过350平方公里,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是“大石林”和“小石林”。
大石林是最大的石林群,拥有成千上万的石柱,有些
高达30米。
这里的石柱形状各异,如同一个个石头森林,让人感觉
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仙境。
小石林则是相对较小的石林群,但同样壮观,有许多突出的石柱和幽深的峡谷。
除了石林本身的壮观景色,这里还是少数民族彝族的聚居地。
游客可以欣赏到当地彝族人的传统服饰、音乐和舞蹈表演。
他们还可以品尝到当地的传统美食,如酸汤鱼和彝族烤全羊。
石林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这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相结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自然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都能在石林找到自己的乐
趣。
这里不仅是一个纯粹的旅游胜地,还是一个让人感受大自然力量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石林的形成
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石林是如何形成的?
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石灰岩的主要矿物是方解石,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
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解,因此石灰岩称为可溶性盐。
这是石林形成的化学条件。
另外,从地质的角度讲,石林的形成还需具备区域大地构造条件,即地壳的抬升作用。
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
这其中经历了间歇性的持续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
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削高填低,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
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
或者有过倾斜,但随后又恢复水平。
这对石林的发育和保存至关重要,否则那竹节状高大的石柱就会战立不稳,顺“节”(层理面)滑塌。
并且,在地壳抬升作用的过程中,岩石不断受到力挤压的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成了网格
状,然后水和生物
沿这些裂缝向下溶
蚀岩石。
随着裂缝
的加深加宽,一个
个石柱分离出来,再经构造抬升,石柱露出地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
(参考网络资料)。
石林形成的地质条件
问:石林形成的地质条件?
答:一、石林的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
石灰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是碳酸钙。
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石灰岩容易被水溶解,因此石灰岩称为可溶性岩。
并且在地壳抬升作用的过程中,岩石不断受到挤压作用,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形成了网格状,然后水和生物沿这些裂隙溶蚀岩石。
随着裂隙的加深加宽,石柱被分离出来,经地面抬升后露出地表,形成了石林。
二、花岗岩石林,是岩浆侵入上部以可溶性岩为主要构成的沉积岩后冷凝,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之后地壳抬升,露出地表,花岗岩比沉积岩致密且强度高,在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
形成石林景观。
石林形成原因
石林形成原因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石林形成原因摘要: 石林特指中国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
石林是一种林状喀斯特景观。
石林是在地壳运动、构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蚀作用配合下,石灰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各种石柱组合体。
关键词:石林、侵蚀、地壳运动一、石灰岩的形成及特点在中二叠世的2.7亿年前。
石林地区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贝壳、珊瑚等生物。
各种生物遗体或遗迹埋藏于沉积物中。
后经石化保存于岩石中,成为化石。
在海水的压力化石和其他碎屑形成了石灰岩。
石灰岩是以方解石为主要成分的碳酸盐岩。
其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在水体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
二、地壳抬升石林是由高大的石灰岩柱构成的,那么这些石柱是怎么样从完整的石灰岩分离出来的呢?2.6亿年前,地壳运动使得石林地区抬升,成为陆地,同时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有的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将岩石分割成了网格状,以后水和生物等沿着这些裂隙往下溶蚀,随着裂隙的加深加宽,一个个石柱逐渐分离出来,再经构造抬升,将石柱出露于地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牙,在边长就成为石林。
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
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
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能形成一些石丘。
另一方面,抬升必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
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
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
否则高大的石柱就会站立不稳,顺着岩层的分界面(层理面)滑落倒塌。
三、雨水的侵蚀作用研究表明石林地区两亿多年来,古气候几经变化,曾长期为低海拔、低纬度的温暖潮湿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气温较高,为石林的发育提供了很好条件。
阐述天山石林的形成过程
阐述天山石林的形成过程天山石林的形成过程其实是个很神奇的故事,咱们先从远古时代说起。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地球就像一块正在发育的拼图,天地间的一切都在变动。
经过亿万年的沉积、变迁和自然的雕刻,天山地区慢慢地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大家都知道,石头是大自然的艺术家,风、雨、阳光这些元素都是它的助手。
它们把山石磨得光滑、尖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奇妙造型,真是不可思议啊。
1. 形成过程概述1.1 地质运动先来聊聊地质运动。
这可是一场大戏,地壳的运动就像是大自然的交响乐,时而轰鸣,时而低语。
早期的天山地区,经过不断的碰撞和挤压,形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这个过程就像是摔跤一样,先是摔得一片狼藉,但最后却能磨砺出坚强的个性。
咱们的天山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无数次的“摔跤”,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1.2 风化与侵蚀接下来,咱们来看看风化和侵蚀。
风就像一位调皮的孩子,整天对着岩石哈气,慢慢地把它们的表面搞得粗糙。
雨水呢,则像是温柔的母亲,给岩石洒水,帮它们洗澡。
这些过程持续了几千年,岩石开始慢慢崩解,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奇石,有的像老虎,有的像仙女,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要说这自然界的雕刻师,真是一个个才华横溢的家伙,绝对不比人类差。
2. 自然因素的影响2.1 气候变化说到气候变化,那可是影响石林形成的重要因素。
天山地区的气候变化犹如翻书,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表现。
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让岩石们的“心情”也跟着波动。
比如,冬天的寒冷会让岩石的裂缝加大,而春天的融雪又会把泥土带走,进一步加速石头的暴露。
这就好比人们在春天里换衣服,石头们也在不停地换形象呢。
2.2 水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天山石林形成的一个重要角色。
雨水、溪水在山间流淌,把岩石的表面冲刷得光滑而有形状,慢慢地,把原本普通的石头变得神奇。
就像是石头们在水的滋润下,开始了一场华丽的变身,变得更加惹人喜爱。
有些地方,水还会形成小小的湖泊,映照着周围的石林,简直就是人间仙境,谁不想去走一遭?3. 人类的探索与保护3.1 文化意义天山石林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云南石林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
云南石林形成过程高中地理
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石林地貌奠定了基础。
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
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纪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
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
在独特的地质、气候、水文条件下,多期石林继承发展,相互叠置,层次分明。
石林科学教案
石林科学教案一、引言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都存在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
其中,石林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其形成过程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本教案将以石林为主题,探讨石林的形成原因、地质特征以及相关科学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二、石林的定义石林,是指地表上由巨大石块组成的景观,石块通常具有奇特的形状和排列模式。
石林以其独特的美感和奇异的地貌结构而闻名,吸引着众多游客和科学家的目光。
下面我们将从地质学的角度,解析石林的形成原因。
2.1 石林形成原因1.地壳运动:石林的形成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地壳板块的运动可能导致原本层状的地质体发生变形,形成错综复杂的岩层。
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层产生断层、裂缝等破碎结构,为石林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风化侵蚀:风化是指岩石在风的侵蚀作用下破碎、溶解、变质的过程。
在石林形成地区,风化侵蚀是主要的地貌形成因素之一。
风化作用会使石块表面变得光滑,产生流线型或球状的形态,使石块具备奇特的外形。
3.溶蚀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地质环境下,溶蚀作用也是石林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溶蚀作用是指由水或其他溶剂溶解岩石表面产生的地质过程。
在石林形成地区,地下水流经含有溶蚀性溶质的岩层时,会将溶质溶解并带走,导致岩层表面发生溶蚀变化。
2.2 石林的地质特征1.形态多样性:石林的形态多样,有的石块如树木般笔直挺立,有的石块呈现奇异的动物形状,形态之间彼此独立而又连接。
这种多样性是石林景观的魅力所在。
2.密集排列:石林中石块密集排列,使得整个地域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石块之间的几何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了奇特的石林地貌。
3.纵横交错:石林中的石块通常呈现纵横交错的排列,形成了复杂的通道和甬道。
这种石块的排列方式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
三、石林科学知识了解了石林的形成原因和地质特征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石林相关的科学知识。
3.1 地质学石林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景观,具备了许多地质学的知识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石林石林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在丘陵起伏的数百平方公里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石林成簇成片分布于山坡、岭脊、沟谷和洼地中。
辟为游览区的大(小)石林和乃古石林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片。
实际上,石林的面积远比人们想象的大的多。
石林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似乎永远让人看不透,永远让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因此,要想领略石林,只能是身临其境,用心灵去感悟。
因为“大美者不能言啊!”自古以来,石林吸引人们的,首先是石林奇特的自然景观。
到石林之前,无论人们对它如何想像,一旦真正置身其中,还是免不了要被它特有的自然美所震撼,进而是对大自然鬼斧神工和神奇力量由衷的赞置身石林,宛如进入石峰石柱的海洋。
举目四望,比比皆是美妙造型,稍换角度,景象又迥然不同,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
沿石缝间的曲折小径,忽而可达峰顶望远,忽而又至深谷探幽,让人美不胜收,赏心悦目。
但见嶙峋的奇峰怪石与奇花异草相映成趣,既有雄奇阳刚之美,又有阴柔妩媚之幽。
石林如此多娇,难怪神话世界《西游记》的电视剧要在这里拍摄。
不仅高大的石柱形态多样,石柱表面上的各种溶蚀纹理也很奇妙,大大小小的沟纹如精美雕刻装点石柱表面,有的齐整密集、细腻平滑,如刀削斧劈;有的粗糙散乱,凸凹不平,粗看杂乱无章,细看却排列有致,似象形文字,又似天然浮雕。
石林的石峰石柱还会随天气改变颜色,阵雨之时,灰白色的石林须臾之间竟成了浓黑色,凝重端庄,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雨过天睛,数十分钟内,无数石峰又魔幻般由黑色变成斑驳的杂色,最后又变成灰白色,还其本来面目,让人叹为观止。
石林的美不仅限于奇峰异石,而且还体现在石林与其他地貌和不同背景多种组合所呈现的整体美。
成片的石林或突兀于广阔原野、或残留山脊,或藏于林间,或立于湖泊,在红土大地上,映衬着蓝天白云,如诗如画。
云南石林可谓是大自然不朽的杰作。
石林的魅力在于它的美似乎永远让人看不透,永远让人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
同一座石峰,同一处场景,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甚至一天里的不同时间去看,都会是不同的景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因此,要想领略石林,只能是身临其境,用心灵去感悟。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石林不知迷住了多少人。
摄影家杨春洲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就拍摄石林,一拍就是五十多年,可还是觉得没有拍够。
多少诗人、作家用文字去赞美石林,多少画家用绘画去表现石林,但都不能尽现石林的神韵。
作家贾平凹游览石林后感慨道:“对于石林,一个字也不写,也无法写出来。
”因为“大美者不能言啊!”。
的确,像石林这样的“大美者”,最好的办法是去亲身体验,“说”是说不清的!形成于水,考验于火;两次被覆盖,两次再出露;几“世”同堂,演绎地球故事。
从地质科学的角度看,石林的形成不仅跨越了近三亿年的漫长历史,而且过程复杂,极具传奇色彩。
可以说,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碳酸盐岩),属于沉积岩,即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
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
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观了。
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在中国南方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
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
石灰岩受到挤压,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将岩石分割成了网格状,以后水和生物等沿着这些裂隙往下溶蚀,随着溶沟的加深加宽,一个个石在地质方面,首先是区域大地构造条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
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海拔两千米的高原之上。
这其中经历了持续的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
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
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
否则高大的石柱就会站立不稳,顺着岩层的分界面(层理面)滑落倒塌。
石林是由众多高大的石灰岩溶柱构成的。
那么这些石柱又是怎样从最初完整的石灰岩中分离出来的呢?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石灰岩受到力的挤压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以上的裂隙,在平面上将岩石分割成了网格状,以后水和生物等沿着这些裂隙往下溶蚀,随着裂隙的加深加宽,一个个石柱逐渐分离出来,再经构造抬升,将石柱出露于地表,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石林。
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
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
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能形成一些石丘。
发育石林地貌,往往还要有盖层条件的配合,就是石灰岩顶部要有一层其它岩石的覆盖。
此盖层的存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盖层可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水的集中,有利于盖层下面石林的发育。
二是盖层的存在可以保护早期形成的石林。
石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就曾被厚厚的火山岩覆盖,历经了上亿年的剥蚀,如今火山岩已大部分消失,只剩下零星残余。
如果没有这层火山岩的存在,不要说古老部分的石林保存不下来,恐怕连发育石林的石灰岩都已不复存在了。
气候条件对石林的发育也很重要,气候主要是通过降水量和气温来影响喀斯特发育过程。
降水多、气温高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解和石林地貌的形成。
研究表明石林地区两亿多年来,古气候几经变化,曾长期为低海拔、低纬度的温暖潮湿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气温较高,为石林的发育提供了很好条件。
如今石林地区已处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对石林的发育来说已非最佳时期。
水文条件主要是指水的类型及活动方式对喀斯特的影响。
石灰岩溶隙与溶洞中的地下水,都称为喀斯特水,它们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和地表河水。
进入岩石后便无孔不入,神出鬼没,到处流动。
最终又以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
在此过程中,水就像一把神奇的雕刻刀,将岩石塑造成千奇百怪的喀斯特形态。
石林的历史有多长?简言之,形成石林的石灰岩的年龄是2.7亿年。
而从这些岩石中发育石林地貌则是从2.6亿年前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
地质上称为中二叠世的2.7亿年前,石林地区是一片广阔的海洋,阳光充足,温度适宜,海水中生活着大量的贝壳、珊瑚类生物。
海底则慢慢沉积形成了几百米厚的石灰岩。
生物死亡之后,它们的躯壳会被保留在岩石中,成为化石。
在石林的一些地方,仍可以看到有些岩石几乎全部由这些生物躯壳和残片组成,即所谓的“生物碎屑灰岩”,可见当时石林地区是个多么热闹和充满生机的海底世界。
2.6亿年前,地壳运动使石林地区脱离海洋环境,上升成为陆地,同时石灰岩受到挤压,产生破裂,在海洋边缘湿热气候条件下,雨水等沿裂隙溶蚀,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
随后的晚二叠世时期(2.6-2.5亿年前),石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滚滚岩浆从地下深处沿断裂喷溢而出。
炽热的岩浆流进石林,使早期形成的石芽、石柱被烘烤和掩埋。
这些来自水中的岩石经受了地狱之火的考验。
岩浆冷却后成为玄武岩,厚度可达四、五百米,就象一层厚厚的棉被覆盖在早期石林之上。
2.5亿年前,二叠纪结束,进入中生代时期(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在持续近两亿年的整个中生代时期,石林地区一直处于被玄武岩覆盖和缓慢的抬升状态。
由于剥蚀作用,玄武岩盖层变得越来越薄。
至6千多万年前,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石林地区局部玄武岩盖层全部被剥蚀,石灰岩和早期的石林重新出露地表,并开始新一轮石林的发育。
这一轮石林发育持续了约一千多万年,一直到早第三纪古新世末期。
至5千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时,石林地区的地貌格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于受到早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石林地区掀斜抬升,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内陆湖泊,称为“路南古湖”。
由于地表水不断从湖周向古湖汇集,同时也将剥蚀下来的物质带入湖中,在湖底形成了厚厚的碎屑沉积,因颜色呈红色,又称红层沉积。
路南古湖存在了约3千万年(始新世—渐新世)。
这一时期,石林的发育又分两种情况,一是在湖水淹没范围,早期石林又被湖泊碎屑沉积物所覆盖。
二是湖周地区,因为有较强的水动条件,在早期喀斯特地貌的基础上,延续石林的发育演化。
很有可能这一时期路南古湖周围的山坡上有一片片不亚于现今所见的高大雄伟的石林。
到2千3百万年前的渐新世末期,石林地区由于地壳抬升,古湖中心南移,湖水面积也逐渐缩小,最后在南部大叠水一带出现悬崖,湖水泄出,古湖消亡。
从两千万年前(晚第三纪)至今,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石林地区处在持续的抬升过程,这期间形成了以巴江为侵蚀基准面的地貌格局并沿续至今。
由于剥蚀作用,一些曾被湖泊沉积物覆盖的石林再次出露地表,继续发育。
在2.6亿多年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石林地貌的发育新老交替,老的石林逐渐消失,新的石林不断形成。
如今见到的石林可谓“辈份”齐全:那些刚从玄武岩中露出脑袋的石芽,是形成于2.5亿年前的最早期的石林,它们黑乎乎的身躯,似乎在诉说着被炽热岩浆烘烤和被埋藏了2亿多年的经历;那些刚从红层中冒出的石林,是6千多万年前形成的,它们曾被湖水淹没和被湖底沉积物所覆盖,如今也重见天日;那些位于山顶、岭脊之上的稀疏石柱,也有几千万年的历史,只是由于不曾被湖水淹没,历经风雨侵蚀,如今已稀稀落落,歪歪倒倒,呈垂暮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