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爱》
[体裁作文]张爱玲散文《爱》
[体裁作文]张爱玲散文《爱》
张爱玲散文《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
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
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
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
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
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
里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我看张爱玲《爱》的主题思想
我看张爱玲散文《爱》的主题思想看张爱玲的文章,总觉得那是一种超脱世俗的高贵,仿佛是那冰山上盛开的雪莲,不敢触碰,怕扰乱了那份宁静的美。
总喜欢用“酸酸的”、“淡淡的”来形容她的文章的笔调,文字中透出的美是酸酸的惊艳之美,淡淡的苍凉之美,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承认她把人生看得那么通透。
张爱玲的散文《爱》,亦是如此。
寥寥数百字,读后心中没有大悲大喜,只留下一抹微凉,半丝欣喜。
遗憾的是那个女孩没能跟那个邻家男孩在一起,微微欣喜的是,辗转一生,当女孩老去,心中仍有最初的那份美好。
时间带走了一切,唯独没带走的,就是那份如初的记忆。
最美的际遇莫过于如此。
女孩如花的年纪,邻家的男孩,两人虽未相知,却似曾相识;虽未有千言万语,而此刻一语胜过千万言。
“噢,你也在这里吗?”简单的话语,没有了下句。
或许,之后是两个人的相视,女孩羞涩的低下头,莞尔一笑,然后跑开。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
再后来,女孩被拐,卖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转卖,这一生的悲凉,这如烟花散落后的寂寞的感情世界。
还好,那个女孩心中却无法忘记年少时,那个春天的晚上,那个年轻人,那份美好的爱恋。
她一直刻骨铭心,哪怕岁月更迭。
张爱玲以《爱》为标题,而文章却没有没写过一个爱字。
在她眼里什么才是爱。
说到爱,当然不能不说对张爱玲来说最重要的男人——胡兰成。
张爱玲的散文《爱》是1944年4月在《杂志》月刊上发表的,而张爱玲与胡兰成在当年2月相识,因为《封锁》,胡兰成走进张爱玲的世界,走进了这个寂寞女子的心。
也就是说,散文是张爱玲在热恋的时候写下的。
张爱想表达的或许是,人生中有太多的遗憾,有太多的阴差阳错,可是最美好的东西,最美的感情却不会因为生命中的坎坷而改变,依然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搁置着,用来支撑生命中的不快与苦难,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爱吧。
热恋中的她怎么会写下这么悲凉的故事呢?或许,张爱玲是有远见的,她知道没有什么是长久的,她在乎的只是当下的感情,当下的爱,这才是一个真性情的张爱玲。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原来你也在这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原来你也在这里“原来你也在这里”这句话不是出自席慕容,而是出自张爱玲的《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文。
该散文讲述了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这个故事是真的,是张爱玲在与胡兰成新婚时,听对方讲起的。
扩展资料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
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
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一篇成功的读后感需要通过实际的故事情节来引导读者感受书中的深层主题,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一种方式,能够促进交流与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张爱玲的《爱》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1读了许多年的张爱玲,也自卑了许多年。
在她强大的文字之下,在她蛊惑的气氛之围,我甘愿自己是个卑微的崇拜者。
我绞尽脑汁想搞明白一件事,便是她笔下那些精妙句子是如何锻炼组成的。
在我看来,那些睿智而尖刻的文字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最佳证明,在遣词这件事上,她似乎并未窘迫或者苦恼过,她是天生的作者、天才的讲述者。
我爱她的才情,崇敬她的倔强,同时也为她抒发的关于咬啮性的小烦恼而困惑不已。
她说自己一直在写那些男女间的小事情,她写得不隐晦、写得戏谑、写得乐此不疲,或许她的志愿便是能够看清世间情爱的真正风貌吧。
她用文字和小小的情爱世界谈着恋爱,同时也身体力行地体验着情的伤、爱的深沉。
她是那种很执拗的女人,仿佛她看上的,都是上帝事前就为她准备了好久的。
她与胡兰成的情事,轰轰烈烈、不卑不亢;她同赖雅的相遇,历经风雨、甘苦自知。
她似乎从来没有抱怨过,对于。
她酷爱描写月亮,似乎只有那清冷的月光才能温暖她日渐冷静的心;她朋友不多,但知己却有两三个;她一生传奇,如今更是声名显赫,可在世时她仿佛更爱深居简出,对繁华不甚感冒;她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可我们永远不懂她心中的神又是谁。
她是张爱玲,她是一抹勾魂至魅的月华,亦是一段拂尘而去的传奇。
张爱玲的《爱》读后感篇2也许每一个男人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粒朱砂痣。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
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这一句并非原文,是我记忆印象,然保有原意。
张爱玲的小说《爱》及详细解读
爱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很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小说全文不过300字,被称为二十世纪最短的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美丽女孩,在她十五六岁的一个春天的晚上,就在她家后门口,手扶桃树站着,看到了对门住的一个年轻人。
年轻人轻轻地说了声“奥,你也在这里吗?”他们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后来,这女孩被亲眷拐卖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
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那个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年轻人。
赏析1小说十分简洁、凝练,耐人寻味,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一、以独特的视角发掘人性的丑恶。
谈张爱玲小说而不谈其身世,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爱玲出身于清末豪门世家,但因父母离异,从小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和母爱,在高门巨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
父亲的粗暴、母亲的冷落和继母的虐待,使敏感早慧的张爱玲受到极大的心灵创伤,过早地积累了对世界的敌意和恐怖,产生了对人性的怀疑与否定,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视角。
小说《爱》中的这个女孩,生于小康之家,“生得美”,于是,就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说成”,后来她“被亲眷拐了,卖他乡外县去作妾”,从此开始了她“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的屈辱悲惨的一生。
张爱玲《爱》、《天才梦》原文欣赏
张爱玲《爱》、《天才梦》原文欣赏张爱玲《爱》、《天才梦》原文欣赏【张爱玲《爱》原文】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爱玲《天才梦》原文】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
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
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
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
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
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
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
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
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
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
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
快乐村人是一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
张爱玲爱的赏析
张爱玲作品“爱”的赏析作者简介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作品赏析张爱玲作品《爱》全文仅有三百多字但它却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就是这短短一篇三百多字的故事却能够概括出“爱”这个抽象的事物来。
真可谓是言简意赅,让人赞叹。
下面就我个人对《爱》这篇文章的认识做一浅谈。
文章开始第一段仅有四个字“这是真的”,为什么作者在讲述故事之前要说“这是真的”呢?难道是作者害怕别人不相信这件事所以用了“这是真的”意在让读者相信她所讲述的事情。
但我们仔细来想想当我们看这篇文章时看完题目和作者名字之后看第一段时这四个字首先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的兴趣这时已经被作者仅仅四个字所吸引,我们此时有着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真的,而此时我们已经在什么是真的的兴趣催促下将这简短的故事读完了。
当我们读完这件事后这时满足了我们第一次兴趣需求,我们这时如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凉水心里特别的舒服,甚至产生一种兴趣需求的满足感。
但要是这时候我们称妙恐怕还过早,因为作者还有更妙的用笔之处。
难道作者仅仅是为了讲述这一个故事吗?如果说有但明明作者讲完故事后的第三段有六个字“就这样就完了”来说明故事已经完了,可要是说没了恐怕读者此时已经不能满足于此。
因为读者的第二次兴趣需求以被作者的“就这样就完了”所引起,要是真的没有了下文读者恐怕一天的思绪都会得不到安静,就是晚上做梦也要把故事的后文梦出来。
这就是作者第二次妙笔之处与第一次相比多了两个字用六个字又将读者的第二次兴趣需求引起。
大学语文张爱玲爱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爱》一文的主题思想,把握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2. 通过对文章的赏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命运等人生主题,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1. 理解《爱》一文的主题思想。
2. 把握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张爱玲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赏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简要介绍张爱玲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爱》。
二、课文阅读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主题思想分析1. 分析《爱》一文的主题思想,即命运的无常和爱情的无奈。
2. 讨论文章中“这是真的”这句话的内涵,以及它在文中的作用。
四、写作风格分析1. 分析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如简洁的语言、含蓄的情感、深刻的哲理等。
2. 比较张爱玲与其它作家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认识张爱玲的独特之处。
五、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 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文章中的爱情有何特点?- 你如何看待张爱玲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第二课时一、课堂回顾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回顾《爱》一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二、深入赏析1. 教师引导学生对《爱》一文进行深入赏析,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方面。
2. 比较不同版本《爱》的异同,探讨张爱玲在不同时期对爱情、命运等主题的表达。
三、拓展阅读1. 引导学生阅读张爱玲的其他作品,如《金锁记》、《色,戒》等,进一步了解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和人生观。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张爱玲作品的读书笔记。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一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风格。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爱情、命运等人生主题,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张爱玲的《爱》及《天才梦》欣赏
故事里以女主角坎坷飘零的一生作为对照,强调了初恋对于她人生的意义。她因为生在旧社会,被亲眷拐卖他人作妾,后来又三番五次的被转卖了,一生不断的遭遇着被欺凌被侮辱的悲惨命运,没有尊严和地位,更加没有作为一个女人而言向往的精神自由,追求的美满爱情生活。因此她老了的时候永远无法忘却初恋的夜晚,这是她的一生之中唯一爱和被爱的记忆,她不仅仅记取了而且常常的向别人说起,相见短暂却是她苍凉灰暗的人生之中美丽温馨的瞬间,因此,是爱和被爱的刻骨铭心而永久的记忆。
4、夸张的快镜头的切换
在倒数二、三两段,为突出天才的“乖癖”,作者不惜用夸张的快镜头切换的方式来展示“乖癖”:“我不会……才学会……怕……怕……怕……许多人……没有一个……茫然……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废物”一连串否定的甚至带有弱智性质的词语,使得自己的弱点如闪光灯的跳跃般“咔嚓咔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我”的“废物”尽展无遗,使人为之瞠目结舌!
张爱玲简介1920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原名张煐1922迁居天津1928由天津搬回上海,读《红楼梦》和《三国演义》1930改名张爱玲1939考进香港大学1941太平洋战争爆发,投入文学创作。两年后,发表《倾城之恋》和《金锁记》等作品,并结识周瘦鹃、柯灵、苏青和胡兰成1944与胡兰成结婚1945自编《倾城之恋》在上海公演;同年,抗战胜利1947与胡兰成离婚1952移居香港1955离港赴美,并拜访胡适1956结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1967赖雅去世1973定居洛杉矶;两年后,完成英译清代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95九月逝於洛杉矶公寓,享年七十四岁
【新授】
一、作者简介: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402021.04美之为美,不在于用了多少笔墨去描写和叙述,而是在于打通每一个字句的关联,让每一个字词都能够给人一种时空观,形成文字背景下的作者与读者互动,以不自觉的方式为读者营造一个具有思想融通、心灵共应、变换自如的环境。
《爱》这篇散文以简单的三百四十字,为读者呈现出了巨大的时空环境,从含苞待放的少女到苍苍耄耋的妇人,从难以言喻的心动到身份跌宕的被迫,吸引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到散文背后的环境中。
有很多学者认为,《爱》这一作品融入了张爱玲太多的情感和秘辛,于是便有人从《爱》这一作品中去探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
但是,笔者认为,《爱》这一作品只是和张爱玲的经历有一定的类似之处,其本身并非张爱玲的凝练自传,而是时代背景和个人因素结合过程中的文学爆发。
并且,在这种爆发中为万千读者呈现出一段略带惆怅和蕴含巨大“私享空间”的爱情故事。
爱之不得最动人、爱之为情方唯美,《爱》这篇文章中用最唯美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跨越时空、略带疲惫的情感初心的故事,有人守着初心,有人在前行中忘了初心,淡化了那个不早不晚的相遇,只不过在某一个闭目辗转的夜晚,或者酒肆飨食交纵的余味中,仍留着淡淡的忧伤和不自觉的回望。
一、《爱》的创作背景20世纪40年代,初登文坛的张爱玲,以波澜不惊之文笔,道出了两性情爱的晦涩与真谛。
时年,二十四岁的张爱玲与三十多岁的胡兰成陷入爱恋,一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正式向文坛宣布了两人的喜讯。
但是,于战火频仍的年代中,岁月静好只是一种美妙的向往,现世安稳更是在遇人不淑中被打破。
多年以后,张爱玲也终于体会到了现实破碎、爱情流离失所的苦楚。
《爱》这一名篇正是张爱玲在文坛初露锋芒,又恰值与胡兰成陷入热恋的过程中出世。
对于这一散文,张爱玲可能没有倾注太多,但是美好的结果总是在不经意间成型,散文浅淡忧郁的格调像极了张爱玲本人的后续经历,匆匆的“剧情”,又仿佛在向世间控诉与阐述着什么。
长期生活在豪华都市的张爱玲,能够写出充满乡间气息的《爱》,也并非不可思议,在与胡兰成的交往过程中,不自觉地沾染到了胡兰成身上所带来的故事与经历,再加上张爱玲本身的愁绪与感情,一篇充满了悲剧性的百字小说落笔而成。
张爱玲的小说《爱》及详细解读
张爱玲的小说《爱》及详细解读
《爱》是张爱玲最值得珍视的长篇小说,于1965年出版。
故事的舞台设置在整部小说的背景下,书中除了几座典型的东洋城市,还有一些古老的建筑和被遗忘的故事,让读者从古老的地中海与现代帝国文明之间体验一种异域风情,这种异域风情令读者如同置身于一个神秘的世界,仿佛时光倒流,古老的神秘感极大地感染着读者。
书中的主人公索菲,生而有优越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热爱流浪,偏爱越过山丘来寻求全新的世界,即使看到了悲剧的一面。
书中的场景和情节让大家联想起张爱玲自身的故事,索菲在书中就像张爱玲本人,当失去爱时,毫无关联。
正是这种挣扎,让自己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这种不满与激情交织在一起,也使整部小说变得生动脱俗。
书中表现出的轻熟悉的感觉,不仅靠她的情节,也是依靠张爱玲拿捏得正好的文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品出生活中关于爱恨情仇等东西的真实感觉。
正是这样,才使得现代都市小说从此大不相同,开辟出一条新路。
《爱》是张爱玲借助宏大的背景,以及运用幻想畅快的文字,构筑出一个完美且充满矛盾的世界,追求自由,书说出来的是一种活出生命的理念,不管一个人面临多少困难,都要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张爱玲爱读后感
张爱玲爱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张爱玲爱读后感(一)很早以前就听过看过张爱玲的这段关于爱情的经典描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之前一直把这段话理解为缘分是个奇迹,“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遇到你所要遇见的人,这需要多少巧合,需要多少冥冥之中的注定,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那个人,两人心照不宣,轻轻问一声:“你也在这里吗?”多唯美的画面!今天心血来潮阅读了全文,才发现自己的理解大错特错。
爱情需要缘分,更需要争取。
时间对了,在春天的晚上,人也对了,十六七岁的美丽女子,住对门的年轻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轻轻地问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奈何女子没有回应,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后来女子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
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个青年。
我想她是后悔的吧,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接年青人的话,就算是回一句“是呀,我也在这里”也好。
如果她当时回应了年青人,可能结果就会不一样吧,也许她现在过着含饴弄孙的幸福生活。
就算是于千万人中,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但那又怎么样呢?照样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鼓起勇气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然后静静等着那个人的回应。
我想张爱玲的这段话的重点不是前半段,不是为了感叹缘分的难得,而是想表达她对这对年青的男女有缘无分的惋惜,更想告诉俗世中的男女,如果在对的时间遇上了对的人,一定要抓住机会,别让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阻挡住爱情敲门的手!张爱玲爱读后感(二)读张爱玲的《爱》,不仅读出了那种情窦初开的悸动,更是读出了人生的遗憾和凄美。
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
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爱》是张爱玲创作的散文。
该散文讲述了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散文《爱》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原文: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
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凉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说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爱》教案
张爱玲《爱》教案一、教学安排:[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启迪学生在物化世界和忙碌生活中去静心思索什么是真爱,用心的触角去抚摸爱的幻羽。
[重点和难点]张爱玲的情感历程及其在文中表达的爱情观;讨论: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二、教学内容:1、导入:爱是什么?2、作者简介:张爱玲:本名张瑛,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生于上海。
祖父为清末“清流党”核心人物张佩纶,祖母为李鸿章之女李菊耦,外祖父为清末水师名将黄翼升。
父张志沂(廷众),母黄素琼(逸梵)。
8岁时(1928年)读《红楼梦》、《西游记》等古典名著。
9岁时进黄氏小学插班就读,改名张爱玲,创作三角恋爱悲剧的小说,在同学中传阅,同年父母离异。
10岁时就读上海著名的教会女子中学圣玛利亚女校(St.Mary′s Hall)。
11岁时在圣玛利亚女校校刊《凤藻》上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此为目前所知她第一篇印成铅字的文学作品。
18岁(1938年8月)参加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获第一名,并于翌年9月持伦敦大学考试成绩单转入香港大学文科。
同年发表散文《天才梦》,此文为张爱玲本人认可的中文创作“处女作”。
1943年4月,结识著名作家周瘦鹃,并于次月开始在周氏主编的《紫罗兰》月刊上连载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
同年陆续发表《茉莉香片》、《倾城之恋》、《封锁》、《金锁记》等著名作品。
本年成为引人注目的“张爱玲年”。
1955年起移居美国,1995年9月8日逝世,享年76岁,骨灰撒于太平洋。
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第二炉香》、《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秧歌》、《赤地之恋》、《半生缘》等。
3、作者情感历程:1930年(10岁),父母离异。
1934年(14岁),父再婚,娶前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
1937年(17岁),与后母发生口角,遭父责打,被拘禁半年。
张爱玲爱及赏析
张爱玲爱及赏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不仅充满了爱情的魅力,还同时涉及了丰富的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元素,使得她的作品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以下将从张爱玲的爱情观入手,对其作品的风格和思想进行探讨。
首先,张爱玲所写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具备一些相通的情节,例如不同阶层和背景的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缠、阳光下和阴影下的爱情等等,这些意象不断出现,传达了作家对现实各种矛盾的态度及审美追求。
从“巴黎寻梦记”中的驻足等待到“麦琪的礼物”中柔情似水的纠葛,张爱玲注重情感的深度和巨大的感染力,展示了她对于爱情所持有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其次,张爱玲以深刻的洞见和独特的文学审美,成就了一批故事鲜明、情感深沉的经典名篇,例如小说《倾城之恋》中“我爱的人最好人面首先听到那声‘嘟’”的感动,或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没有了她,人世间叫人羡慕的事物,我就再也意识不到了”等,这些用文字细腻描绘的情感深处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张爱玲的怜悯之心和爱的奉献。
此外,张爱玲的作品中经常强调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价值,比如《妹妹》中的“我是个人,我有我的快乐”和《半生缘》中“多年的辛苦成了人肉模子,从此就是一个名茶的地位。
”这种女性主义的呼声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表达了她对于女性宣言的重要性所持有的观点和认知。
最后,可以看到,张爱玲的文学风格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她极具个性的文化意识深深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和写作方式。
例如在《红楼梦谈》中,她以自己的观点展现了诗、书、画的美学观念,再如《色戒》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进行的多角度探讨等等。
细微而富有内涵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带给了张爱玲以创作的惊艳动力和深刻启示。
综上所述,张爱玲所作品所传递的事关女性主义、爱情、人际关系等重要課題,是一种充满文化自信的表现,展现了她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姿态。
她敏感的感知性和卓越的文学审美不断激励着读者思考,成为现代文学历史中值得纪念、值得研究的文学之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 1950年,上海召开第一次文学艺 术界代表大会,张爱玲也应邀出 席。不过,在新的社会,张爱玲 并不受重视。而张爱玲与新的社 会也是不协调的。
• 1952年,张爱玲写信到香港大 学,问是否可以继续读完因战 争中断的大学,香港大学回复 说可以。于是张爱玲离开上海 到香港。从此,在她的人生旅 途上,结束了大陆生涯。
• 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 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 不管他汉奸的身份。
• 1944年8月,胡兰成的第二任妻 子提出与他离婚。张爱玲与胡兰 成结婚了。
• 没有法律程序,没有任何仪式, 只有张爱玲的好友炎樱为证。 “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 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 稳。”前两句是胡兰成所撰,后 两句出自张爱玲之手。
• 一时间,《传奇》《流言》 成为上海文化界最畅销书, 出版发行后第四天便脱销。 《流言》也是一版再版,一 时成为洛阳纸贵。
张爱玲的爱情
• 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 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 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 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化部服务的胡兰成。
胡兰成《今生今世》中对张的描绘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 移居香港后,写作了小说《秧 歌》、《赤地之恋》,表现土 改运动的残暴与黑暗。1955 年离港赴美定居。
• 1956年认识美国著名剧 作家赖雅,赖雅比张爱玲 大30岁。是年后 结婚。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凄美而无奈的爱——张爱玲散文《爱》赏析“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
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
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相信一见钟情吗,或者你相信瞬间即成永恒的时刻吗?亦或者你相信你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永远留存在一个人的记忆之中,永生不会忘记。
最离奇的故事不见的是假的,而假的故事一定要编的不那么的离奇。
但张爱玲说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
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
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噢,你也在这里吗?”这是一句绝美的问候。
暂不谈论作者那哀凉的文字本身,单文中故事就足以“在千万年之中,打动千万人的心。
”张爱玲只是艺术的发现者或创造者。
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
然而一
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作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
这是,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
那个曾经如桃花般春华妙龄的女子,在成为历史沧桑的老妇人之时,还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那刚要开始就已结束的了无痕迹的爱,是何等的虚无,又是何等的强大!一个女人的不幸的一生,一个女人可以凭藉那虚无缥缈的爱去承受一切苦难的一生。
也许那年轻人的一声问候并没有什么深意,而她却赋予了它无比巨大的想象和希望,那一晚,那一刻,竟化为了生命中的永恒,成为无情岁月里、悲凉人生中可以时时怀想的一段闪亮时光。
无奈和凄美的爱情不是我们所求的,但那却是最真实的,不管你接受与否。
生命原本就不是完满的,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那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
文字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是自我表现,是赤裸表现个人情感与意识的符号。
《爱》是张爱玲为自己而写的一首短小精美的散文诗,在那个沉没的时代和为殖民地文化所浸染的上海滩,她也只有在无奈中选择苍凉世俗的生活与苍凉世俗化的婚恋。
故事明明是以“爱”为主题,但作者很“吝啬”的不着墨于一处“爱”字。
使文章处于朦胧基调。
所以与其说故事是“残缺”的,不
如说是“朦胧”的。
因为“残缺”是相对于“完美”而言的,而“朦胧”是相对于“清晰”而言。
因为文中故事只有开始,没能发展,没有结果,所以没有一个完整的结局,一个既定的结局。
“完整”必须是具体的,我们只能假想当时故事如何发展,但结局又是未知的,而完整是可知的,是共知的。
所以说是“朦胧”的,而具有不可知性。
其答案是众多的,但每一个答案又可以说都是正确的。
而“残缺”不同,“残缺”的“完整”答案虽然也是是众多的,但实际答案却是唯一的,就如断臂的维纳斯,她的“完整”就是只有一个,因为她的原象本来就是唯一的。
所以说她是“残缺美”,而不是“朦胧美”。
“朦胧”和“残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不可知性”,后者具有“未知性”。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里阐述她的创作理念: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
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
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是一种启示。
可以说苍凉是张爱玲作品的底子――无论是她的散文或是小说,无论她以素朴或是华艳的风格呈现。
此篇作者对于似水流年的敏感,对于美和爱稍纵即逝的无奈,对于女人无以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哀,也无不深透着一种苍茫感、悲凉感。
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一切都浓缩在仅仅三百多字的篇幅里,正是妙在短――才抬头,已经完了,更使人低徊不已。
一位回忆往事的老妇,在整理着昔日那些美丽的片段:那一棵桃
树,那一件月白的衫子,还有那样一个年轻人……残酷的张爱玲,让一个饱经风霜的人来回想自己的往事,难免会有些扫兴,转念一想,却又在意料之中。
一个女人一波三折的坎坷命运,张爱玲仅有简洁的几笔,看似淡淡的,却又令人触目惊心、悲从中来的感染力。
通常,张爱玲在她有散文里言及的都是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身边感受。
她有滋有味地品尝着世俗人生的种种乐趣,但又能超越庸常和浅薄。
她的灵智和深刻是在娓娓道来中的不经意的流露,往往举重若轻。
张爱玲正如一朵凄美的花静静的绽放,寂寞的开在在旧上海的繁华里,艰难的跋涉人生,人生便是寂寞,美丽和苍凉。
在那泛着桃花的黄昏,我朦胧看到了张爱玲那苍凉的手势,像极了故事中手扶桃花的姑娘,为我们做了世纪性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