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一览

合集下载

土木类国家教学名师

土木类国家教学名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亚英,王强,甄进平,韩宇峰,赵春荣
111
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水工建筑物》(教材)
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林继镛,张社荣,林皋,练继建,苗隆德,彭新民,杨敏,迟世春
240
开放•交叉•融合—以设计创新为核心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学新体系
东南大学
王建国,钱强,龚恺,韩冬青,陈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名单(2014年):
一等奖:
序号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完成人
24
20年磨一剑——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国强、沈祖炎、赵琦、邱洪兴、何若全、陈以一、孙伟民、何志方、何敏娟、赵宪忠、邹超英
哈尔滨工业大学
梅洪元、孙澄、周立军、邵郁、徐洪澎、李玲玲、邢凯、陆诗亮、史立刚
186
建筑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
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庄少庞、苏平
214
面向转型期我国城乡建设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克成、陈晓键、段德罡、周庆华、李昊、任云英、惠劼、白宁、王侠、李小龙
大土木类(土木、建筑、水利)的国家教学名师名单(学校排名前30位的高校查询):
姓名
单位
获得年份
袁驷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2003
王其亨
天津大学建筑系
2003
洪嘉振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2003
赵振兴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3
易思蓉

岩土工程大师

岩土工程大师
48
刘金砺
现任地基基础研究所顾问总工程师、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会员、北京市建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建科技促进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土木工程学报和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该同志先后从事湿陷性黄土、软土、山区地基、灌注桩、桩基设计与计算、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高层建筑变刚度调平设计等方面的研究
10
黄克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
11
葛修润
岩石力学专家
12
徐学燕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方向:土体在大气环境的冻结、融化过程中,冻土力学、热力学问题研究。季节冻土区、多年冻土区内工程建筑与冻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冻土退化对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工程措施研究。
13
刘宝琛
中国工程院院士、采矿工程专家
46
程良奎
教授、教授级高工著名岩土锚固专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47
王吉望
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从事地基工程的研究、施工和设计.先后担任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地基室主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京冶公司、北京京冶公司、厦门岩土公司的副总经理和经理,中国新加坡合资基础工程公司董事长.
22著名岩土工程专家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公司专家顾问23土木工程界知名的学科带头人24著名结构与岩土工程专家高层建筑专家同济大学25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利和岩土工程专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6张在明已死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建设部全国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理事长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tc6委员会委员

土木及水利学部院士名单及单位

土木及水利学部院士名单及单位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资深院士名单(33人,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建筑学(4人):戴复东关肇邺李道增钟训正城乡规划与风景园林(3人):李圭白吴良镛周干峙土木工程(15人):陈肇元方秦汉冯叔瑜黄熙龄李玶刘建航龙驭球卢耀如容柏生沙庆林王光远曾庆元赵国藩郑哲敏周镜水利工程(11人):曹楚生陈吉余陈志恺梁应辰潘家铮钱正英谭靖夷文伏波张蔚榛周君亮朱伯芳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已故院士名单(15人,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陈明致陈新胡海涛李鄂鼎李国豪刘济舟莫伯治佘畯南汪菊渊王三一谢鉴衡徐乾清严恺张维张在明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名单姓名性别工作单位曹楚生男天津大学陈厚群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吉余男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陈明致男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陈新男铁道部大桥工程局陈肇元男清华大学陈志恺男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程泰宁男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崔俊芝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戴复东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董石麟男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范立础男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方秦汉男中铁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冯叔瑜男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傅熹年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葛修润男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关肇邺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何华武男铁道部何镜堂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黄卫男建设部副部长、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黄熙龄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江亿男清华大学江欢成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雷志栋男清华大学李道增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圭白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李玶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李猷嘉男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梁文灏男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梁应辰男交通部廖振鹏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林俊德男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林元培男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刘济舟男交通部刘建航男上海市地铁专家委员会刘经南男武汉大学刘先林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龙驭球男清华大学卢耀如男中国地质科学院吕志涛男东南大学罗绍基男广东蓄能发电有限公司马国馨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马洪琪男云南澜沧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马克俭男中国钢协预应力结构分会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空间结构委员会资深委员茆智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孟兆祯男北京林业大学宁津生男武汉大学欧进萍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潘家铮男国家电网公司钱七虎男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总参谋部军事科学技术委员会钱正英女全国政协秦顺全男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任南琪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容柏生男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沙庆林男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沈世钊男哈尔滨工业大学沈祖炎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研究中心施仲衡男中国地铁工程咨询公司孙伟女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谭靖夷男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王光远男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浩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王家耀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王景全男解放军理工大学王梦恕男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瑞珠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小东男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魏敦山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文伏波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吴良镛男清华大学吴中如男河海大学项海帆男同济大学谢鉴衡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谢礼立男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谢世楞男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徐乾清男水利部许其凤男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量与导航工程系杨秀敏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四研究设计所杨永斌男云林科技大学叶可明男上海建工集团曾庆元男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张超然男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张建云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张杰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张锦秋女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蔚榛男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张在明男北京市勘察设计院张祖勋男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赵国藩男大连理工大学郑皆连男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郑守仁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郑颖人男后勤工程学院郑哲敏男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钟登华男天津大学钟训正男东南大学周丰峻男总参工程兵第三研究所周福霖男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周干峙男建设部周君亮男江苏省水利厅朱伯芳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邹德慈男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镜男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隧道系。

1960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以来,土木建筑学院几经更名,1964年铁道建筑系更名为铁道工程系,1970年铁道工程系和桥梁隧道系合并称工程系,1984年更名为土木工程系,1994年建筑工程专业(即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分出,成立建筑工程系,1997年土木工程系与建筑工程系合并成立土木建筑学院。

中南大学成立后,2002年5月,以原长沙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为主体、机电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数理力学系基础力学教研室及实验室、原中南工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所及力学中心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2005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调出,并入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领导2010年院长由余志武教授担任,党委书记由黄建陵同志担任。

学科建设学院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学科学位建设成绩卓著、科研水平一流、学术成果突出的教学与科研实体。

学院设有桥梁工程系、隧道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岩土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力学系、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工程制图教研室、工程测量教研室11个系(或教研室);拥有桥梁工程研究所、隧道工程研究所、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所、建筑工程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城市设计研究所、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及地下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与市政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拥有高速铁路建造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湖南省土木工程与安全重点实验室,设有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力学教学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室、防灾减灾实验室、计算中心等10多个实验室,其中土木工程中心实验室是湖南省建筑企业一级实验室。

重点学科学院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是我国拥有土木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六所院校之一(其余五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13所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的土木类院校之一。

哈工大土木院师资信息

哈工大土木院师资信息

学院简介创建者:创建时间: 2009-12-03 更新时间: 2011-04-15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创立的中俄工业铁道建筑专业及1950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1952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和研究生班,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是全国首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1995年土木工程专业以优异成绩首批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2000年6月和2005年6月分别以优异成绩通过5年一次的国家专业复评。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工程力学被评为国防重点学科,2003年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专业和力学专业均位居全国第三,2007年土木工程专业被教育部门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和理论与应用力学两个本科专业,按土木工程大类招生。

设有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三个专业方向和一个土木工程力学精英班(按4+2目标培养),在入学第四学期选择专业方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程力学为博士点学科,固体力学为硕士点学科。

拥有土木工程和力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学院拥有“结构与抗震减震”、“寒冷地区混凝土工程病害与防治”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寒区低碳建筑”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

拥有风洞与浪槽联合实验室、岩土与地下工程实验室、国防抗爆与防护工程实验室、结构智能监测实验室、土木工程低温实验室5个特色实验室及土木工程高性能计算中心,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院还拥有土木工程大学生实验创新中心。

土木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40人,其中专职教师109人。

拥有王光远、沈世钊、谢礼立、欧进萍等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国家教学名师王焕定教授,拥有长江学者李惠教授和郑文忠教授,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39人,副教授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2人。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岩土工程有关院士
卢耀如在岩溶(喀斯特)研究方面的成就显著,被国内外学者赞称为“喀斯特卢”。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从事水文、工程与环境地质工作40多年来,建立了岩溶发育系统理论,参与实践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许多大工程勘测研究;负责查明官厅水库渗漏塌陷,为大坝及京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参加南津关坝区勘测研究;指导乌江渡水电站等大工程的勘测与基础处理;负责西南岩溶地质—生态环境研究,为国家民委向中央汇报石山脱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指导解决阿尔巴尼亚“费尔泽”和“毛泽东”两大水电站工程地质问题;应邀在英、加、美等国讲学,并在我港台地区讲学与指导研究大工程的地质问题。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4部,论文50多篇。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王梦恕
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院院士。
1931年5月生于福州。
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现任国土资源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卢耀如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了一系列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的勘测研究。
汪闻韶,1919年3月5日生于苏州市。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学系。留美后获衣阿华大学力学和水力学硕士和伊利诺斯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博士学位。现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抗震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他不忘祖国人民对他的培育之恩,毅然于1954年冲破美国阻挠而回国。他重点研究饱和沙土的液化机理及其在振动作用下的孔隙水压力产生、扩散和消散的基本规律,建立了计算机模式的雏形。主要成就有探索和澄清了国外对土液化概念和机理中的一些较模糊的问题,以及土液化与极限平衡状态和破坏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了土坝和地基地震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震变形分析比地震稳定分析更为重要和抗震工程措施比计算分析更为有效的见解。著有《饱和沙土振动孔隙水压力扩散和消散问题》等论文,参加编写《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唐山大地震震害》等著作,主编了《中国水利工程震害资料汇编1961—1985》,保存了我国1961—1985年间15次地震中水利工程震害情况历史性第一手调查资料。1997年专著《土的动力强度和液化特性》出版。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信息一览表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信息一览表
16
袁洪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咨询审核部主任、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5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公路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桥梁的设计与技术咨询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7
周山水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
公司副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的设计、管理与咨询工作,先后担任过桥梁室主任工程师、桥梁室副主任、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22
郑明珠
1959年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后在甘肃兰州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工作。1978年底调至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获“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交通建设标兵”称号。现任江苏润扬长江公路大桥总工程师,为北京市中交公路规划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3
凤懋润
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
出生于1942年8月的凤懋润,是江苏苏州人,曾任交通部总工程师,现任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是第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8年6月,凤懋润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之后,从事铁路和桥梁工程的勘察设计与研究工作30余年。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主持了国家级重点科研公关项目——高等级公路路线和综合优化大型CAD软件系统的开发。20世纪90年代,作为项目和技术总负责人主持设计了当时的“中国第一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该桥于1999年建成通车。
12
徐国平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公司
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教高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设计、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结构或桥梁方向院士

结构或桥梁方向院士

李国豪(已故)李国豪(1913.4.13--2005.2.23)著名桥梁力学家。

广东省梅县人。

193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系。

1940年和1942年先后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和特许任教博士学位。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

发表重要论文有:《悬索桥二阶理论实用分析方法》、《弹性平衡分支充分判别准则》和《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分析新方法》等。

研究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振动问题,撰写出专著《桁梁扭转理论-桁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公路桥梁荷载横向分布计算》、《桥梁与结构理论研究》和英文版《箱梁和桁梁桥分析》等。

领导和进行工程抗震及抗爆方面的研究,主编了《工程结构抗震动力学》和《工程结构抗爆动力学》及《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

《关于桩的水平位移、内力和承载力分析》研究成果解决了宝山钢铁总厂同类问题。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光远王光远(1924.03.25--)结构力学和工程设计理论专家。

河南省温县人。

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

哈尔滨建筑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50年代从事地震工程理论研究,将地面运动模拟为非平稳高斯型连续随机过程,并提出了竖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反应计算方法。

60年代提出建筑物空间整体计算理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年开始创建工程软设计理论,包括“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理论”、“工程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理论”、“结构的控制和维修理论”和“结构的模糊随机分析理论”,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在工程大系统的全局性优化技术和结构的不确定性优化设计中取得重大突破,还提出了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理论。

共发表论文180多篇,专著9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龙驭球龙驭球(1926.1.15--)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

湖南省安化县人。

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

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工程力学报主编(1990-2000),结构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主席(1999),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沈祖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 沈祖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沈祖炎(主要成就是在土建领域中的钢结构方面)个人履历男,1934年6月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教授、国家级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理论和工程结构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结构稳定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在国际钢结构工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研究成果被我国多本国家规范所采用,为我国自己的钢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填补我国在高层钢结构工程领域的空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专长是结构非线性稳定理论问题和高层钢结构抗震。

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建设部、冶金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1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9项,上海市重点工程项目一等奖2项。

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

多部著作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一、二等奖。

1987年被授予上海市普通高校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8年获国家全部颁发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5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2000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炎教授,1934年6月生于浙江杭州。

1951年从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

1955年同济大学结构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专业本科毕业,1966年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层次研究生毕业。

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

现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专家,并被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薄壁型钢轻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副理事长、上海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副会长等。

岩土工程界的大师们

岩土工程界的大师们

岩土工程界的大师们从太沙基于1925年发表《土力学》一书奠基至今,岩土工程学科已诞生近百年,我们特别整理了十位对岩土学科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大师们,简要介绍诸位大师的生平和学术风采,以飨东南岩土的读者们。

1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库仑1736年6月14日生于法国Angoul,1806年8月23日卒于法国巴黎。

Coulomb对土木工程(结构、水力学、岩土工程)以及自然科学(包括力学、电学和磁学)等都有重要的贡献,如物理学中著名的库仑定律就是他提出的。

他于1774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在巴黎期间,Coulomb为许多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帮助,而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促使了他对土的研究。

1773年,Coulomb向法兰西科学院提交了论文“最大最小原理在某些与建筑有关的静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文中研究了土的抗剪强度,并提出了土的抗剪强度准则(即库仑定律),还对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的确定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即库仑土压理论)。

该文在3年后的1776年由科学院刊出,被认为是古典土力学的基础,他因此也称为“土力学之始祖”。

2Karl von Terzaghi太沙基Terzaghi于1883年10月2日出生于捷克的首都布拉格,1904年毕业于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技术大学,之后成为土木工程领域的一名地质工程师。

1916~1925年期间,他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和Bogazici大学任教,并从事土的特性方面的研究课题,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举世闻名的《Erdbaumechanik》(土力学)于1925年在维也纳的问世,该书介绍了他所提出的固结理论以及土压力、承载力、稳定性分析等理论,标志着土力学这门学科的诞生。

1925年,他被派往麻省理工学院担任访问教授,四年后回到维也纳技术大学任教授。

1938年德国占领奥地利后,Terzaghi前往美国,并在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56年退休。

搞岩土的院士

搞岩土的院士
回国后在铁道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并创建土工研究室,长期从事土力效及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并对我特殊土地区的筑路技术作出了突出┍献。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研究解决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和东南沿海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并制定有关的设计原则。在挡土结构方面发展了新型锚定板结构的设计理论。七十年代以后对我国中南和西南各省膨胀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国内外主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数十篇,并主持编写了我国《土木工程指南》和《地基处理手册》中的地基基础部分。在1979至1990年的11年间连续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出版了各届会议的论文选集,并组织中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为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和1999年发表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新概念,同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
在防护工程、系统工程及岩土工程等领域里,他出版了《民防学》等专著4部,论文50多篇。7项成果获国家或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工程兵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王梦恕
出生日期: 1938-12-24 00:00:00
学 科: 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
工作单位: 北方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葛修润
葛修润院士 男 1934年7月出于上海市。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杂志编委。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水利系,1954年被选派到原苏联敖德萨建筑工学院留学,1959年回国。主要从事岩石力学数值方法、测试设备和实验技术以及重大岩土工程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是我国在岩土工程方面最早引入有限元法的学者之一,1973年完成的511工程地下洞室群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工作,是我国将有限元方法用于大型地下洞室群分析的首例。领导科研人员开展了离散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流形元法、无网格迦疗金法和静态FLAC方法等新型数值分析方法的研究,并开发了功能完备的计算软件。主持的几个著名露天矿(如海南铁矿、大冶铁矿、铜绿山铜矿、永平铜矿等)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监测和治理工作,在国内同类型工作中处于领先水平。主持研制的RMT伺服控制岩石力学多功能试验机系统 “在总体性能上达国际领先”(1993年中科院院级鉴定意见)。主持研制的钻孔全景数字摄像系统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主持了用于探索岩石细观损伤扩展规律的CT试验专用加载器的设计工作和CT实时试验工作,试验成果已在《中国科学》发表,在国外尚未见同类成果报导。他曾于(1981 -1983)年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与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创始人、岩石力学权威学者米勒教授从事合作研究,并多次赴德国、奥地利、美国、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1985年以来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18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多篇。1978年被全国科学大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勇
副教授、博士
结构工程(湿陷性黄土支挡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彦鹏教授
李慧莉
副教授、博士
市政工程(水污染生物治理、面源污染的生物修复、饮用水的供水安全及微污染治理)
杨鹏源
副教授
防灾减灾工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防灾、结构健康监测)
姓名
职称
从事专业及研究方向
备注
朱彦鹏
教授、博导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湿陷性黄土支挡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学科责任教授,结构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
李慧
教授、博导(兼职)
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工程结构抗震、基础工程)
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前兰州理工大学校长
杜永峰
教授、博导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结构抗火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防火与防腐分会理事网站
党星海
教授
防灾减灾工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程防灾、结构健康监测)
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甘肃省测绘学会理事,科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周茗如
教授
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材料)
土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殷占忠
副教授、博士
结构工程(钢结构与空间结构、轻钢结构)
李绍勇
副教授、博士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设备节能技术)
罗维刚
副教授
结构工程(工程结构抗震与抗连续倒塌、结构试验技术、结构监测检测与鉴定、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土木工程学院实验室副主任
滕文川
教授级高工(兼职)
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桩基础检测与加固)

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一览

土木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博士生导师一览
李兆霞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郭正兴1956年8月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01)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科学先驱,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特设“吴有训物理学奖”。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2)余瑞璜(1906-1997)江西宜黄人,物理学家,生前历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教授,吉林大学物理系主任、一级教授和吉林省人大副主任。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3)饶毓泰(1891-1968)江西临川人,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物理学界“四大名旦”之一,中国物理学会特设“饶毓泰物理学奖”。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4)吴学周(1902-1983)江西萍乡人,物理化学家。

1948年当选为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5)杨惟义(1897-1972)生于江西上饶,昆虫学家,生前历任江西农学院院长、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6)吴征镒1916年生于江西九江,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7)陈桢(1894-1957)祖籍江西铅山,被誉为“一代宗师”的动物遗传学家。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8)黄家驷(1906-1984)江西玉山人,享誉中外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胸外科学奠基人,生前长期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09)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兽医学家,生前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级研究员。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0)程孝刚(1892-1977)江西宜黄人,机械专家,解放前夕曾任上海交大校长、教授,解放后任上海交大副校长、教授。

1955年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院士。

(11)蔡方荫(1901-1963)江西南昌人,建筑工程专家,生前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主任、教授。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中国土木各院校的排名、硕士、博士点。

排名基本就是这样:清华大学有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材料学博士点,并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结构工程(联合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授23人,副教授24人,讲师8人,目前在校本科生300多名,研究生200多名。

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55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正高级职称98人、副高级职称135人。

设有10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桥梁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 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三个二级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岩土工程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硕士点学科,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岩土工程博士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所覆盖的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土木水利施工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导师12人。

并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为建设部及重庆市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2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3人,土木工程学院所属的实验室有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实验室,其中结构与抗震实验室为陕西省和原冶金部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天津大学结构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东南大学结构工程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29名,博士生导师17名太原理工大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博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岩土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

岩土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

陈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出生日期: 1932-05-03 00:00:00
学 科: 水工结构专家
工作单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采访录像: 1
简 介: 水工结构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32年5月3日出生。1950年--195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混凝土坝的抗震加固理论研究和解决重大工程的抗震关键问题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解决了新丰江、二滩、小浪底等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主持编制和修编了我国《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等多项规范;负责建置我国第一座大型3向6自由度模拟地震振动台,并为大坝现场振动试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科学测试监测手段。20次获得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百余篇。
孙钧
孙钧,1926年9月17日生于苏州市,原籍绍兴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教授、名誉系主任、校务委员,还担任中国岩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等职。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孙钧开拓并反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地下机构工程力学,并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以及脆弹弹粘性节理岩体的蠕变损伤断裂效应机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北京、上海地铁;江阴跨江悬索桥大锚碇工程的研究等20多项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工程研究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1993年参与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设计施工。在同济大学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并使发展成为中国最好的同类专业之一。
回国后在铁道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并创建土工研究室,长期从事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技术的研究并对我国特殊土地区的筑路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五十至六十年代研究解决了西北地区盐渍土和东南沿海软粘土的工程性质和筑路技术并制定有关的设计原则。在挡土结构方面发展了新型锚定板结构的设计理论。七十年代以后对我国中南和西南各省膨胀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在国内外主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数十篇,并主持编写了我国《土木工程指南》和《地基处理手册》中的地基基础部分。在1979至1990年的11年间连续兼任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的常务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出版了各届会议的论文选集,并组织中国的学术论文和代表团出席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会。为我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科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和1999年发表了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理论的新概念,同年被美利坚科学名人传记学会(AA***)评选为千禧年(2000)世界科学名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桥梁抗风研究室项海帆顾明葛耀君宋锦忠朱乐东陈伟周志勇丁泉顺全涌曹丰产黄鹏徐建英杨詠昕周志勇周暄毅赵林郭震山胡晓红桥梁抗震研究室范立础胡世德李建中王君杰袁万城魏红一叶爱君王志强彭天波管仲国徐艳轨道交通桥梁研究室萍余李奇华顾吴定俊马坤全桥梁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研究室淡丹辉黄洪葳孙利民程纬孙智桥梁施工与信息技术研究室阮李陈德伟吴迅凌知民柯周宗泽欣石雪飞混凝土桥梁研究室郑步全张国泉孙建渊徐李国平栋黄士柏李方元柳惠芬超刘沈殷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研究室刘玉擎陈惟珍曾明根董冰曹劲松苏庆田吴冲大跨度桥梁研究室进程肖汝诚贾丽君薛二乐俊许斌孙桥梁设计方法与过程研究室马如进王达磊吴培峰陈艾荣桥梁结构试验室张启伟海刘剑锋章关永兰桥梁工程系研究生指导导师名单备专业名姓性出生年职时时博导:风工程、桥11992.071957.081993.12风工顾硕导:风工博导:风工22002.061965.062004.11风工硕导:桥1960.0432004.11风工陈桥梁与1990.121933.0619814院道工桥梁与1985.121935.1251981院道工桥梁与1994.1161990.071942.09教道工桥梁与2004.111995.071956.037道工桥梁与2005.111995.041956.128教道工桥梁与2000.062000.0491958.06教道工桥梁与2004.112001.11962.0710吴教道工桥梁与1996.011995.07111962.1道工桥梁与2001.042000.041962.1112教道工桥梁与2000.051998.04131962.12教道工桥梁与2002.051996.09141962.12道工桥梁与2000.051996.09151963.07教道工桥梁与李2001.04 16 1963.07 2000.04 教授男中道工程利孙桥梁与隧1963.112000.04 2000.05 17桥梁与2003.051970.0436道工桥梁与2004.111971.0637究道工桥梁与2005.111971.0738程道工究桥梁与2005.11391972.1道工桥梁与1977.02402005.11孙道工程。

岩土工程大师

岩土工程大师
44
张苏民
首批国家勘察大师,教授级高工。建设部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勘察与岩土工程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高级专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
45
谢定义
著名土力学专家、教授、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地基基础工程分科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学会土动力学会理事、国际土协会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顾问。主要从事土力学特性及土体的动力稳定性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从要事并取得重大成果。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34
高大钊
国际标准化组织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ISO/TC182)通讯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工程建设专业评审委员、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题设计与评分专家组成员、岩土工程学报基金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中国建设标准化协会地基基础可靠度分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资深委员(终身)、上海市力学会理事、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委员地基基础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地基基础委员会委员。
42
李广信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水力发电学会理事及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学会(IG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深基础工程协会理事,清华大学。
43
顾宝和
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研究员,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现从事岩土工程专业。社会兼职有: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考题命题专家组成员、中国土力学基础工程学会桩基委员会委员、全国超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四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勘察技术、岩土测试、地基设计、地基处理、桩基工程、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场地地基抗震、标准规范的编制等领域有显着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通系电1,力过根保管据护线0生高不产中仅工资22艺料22高试可中卷以资配解料置决试技吊卷术顶要是层求指配,机置对组不电在规气进范设行高备继中进电资行保料空护试载高卷与中问带资题负料22荷试,下卷而高总且中体可资配保料置障试时23卷,23调需各控要类试在管验最路;大习对限题设度到备内位进来。行确在调保管整机路使组敷其高设在中过正资程常料1工试中况卷,下安要与全加过,强度并看2工且55作尽22下可2都能护1可地关以缩于正小管常故路工障高作高中;中资对资料于料试继试卷电卷连保破接护坏管进范口行围处整,理核或高对者中定对资值某料,些试审异卷核常弯与高扁校中度对资固图料定纸试盒,卷位编工置写况.复进保杂行护设自层备动防与处腐装理跨置,接高尤地中其线资要弯料避曲试免半卷错径调误标试高方中等案资,,料要编5试求写、卷技重电保术要气护交设设装底备备4置。高调、动管中试电作线资高气,敷料中课并3设试资件且、技卷料中拒管术试试调绝路中验卷试动敷包方技作设含案术,技线以来术槽及避、系免管统不架启必等动要多方高项案中方;资式对料,整试为套卷解启突决动然高过停中程机语中。文高因电中此气资,课料电件试力中卷高管电中壁气资薄设料、备试接进卷口行保不调护严试装等工置问作调题并试,且技合进术理行,利过要用关求管运电线行力敷高保设中护技资装术料置。试做线卷到缆技准敷术确设指灵原导活则。。:对对在于于分调差线试动盒过保处程护,中装当高置不中高同资中电料资压试料回卷试路技卷交术调叉问试时题技,,术应作是采为指用调发金试电属人机隔员一板,变进需压行要器隔在组开事在处前发理掌生;握内同图部一纸故线资障槽料时内、,设需强备要电制进回造行路厂外须家部同出电时具源切高高断中中习资资题料料电试试源卷卷,试切线验除缆报从敷告而设与采完相用毕关高,技中要术资进资料行料试检,卷查并主和且要检了保测解护处现装理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 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 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 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 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 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 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 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 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 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 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 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 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 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 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 “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 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 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 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 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 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 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 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 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生导师一览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
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 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 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 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 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 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 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 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 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 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 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