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合集下载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海岩的作品为例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以海岩的作品为例

填充它 , 它已从事件中移开它们的人性意义 , 而使它们能 意指作用人类的无意义0 【 ” 】 现代传媒作为大众文化传播 的最有效的手段 , 正在利用它的魔力来制造各种神话 , 供 大 众享 用 , 海 岩 的作 品可 以看 作是 我们 这 个 时代 的 “ 而 现 代都市 的传奇神话 ” 。 海岩给我们塑造 了一批偶像 , 并且让这些偶像为我 们 演 绎 了 一个 个 现 代 传 奇故 事 。 家 公 子 的无 限 真 情 以 富 及 美丽女 子的真挚纯情满足 了人们对 新时代 偶像的渴 望。 以陆毅为代 表的男性偶 像无一例外拥 有有钱人的大 气, 却为感情而奋不顾身 , 实在是标准的“ 白马王子” 以 ;
不过 , 随着 社 会 的发展 , 种 游 戏越 来 越 复 杂而 已 。 海 这 而
论消费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产品
以海岩的作品为例
李 书 萍
( 北 电 力 大 学 人 文 与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 北 保 定 0 10 ) 华 河 7 0 3
摘 要: 海岩的作品制造 了一系列“ 现代都 市的传奇神话” 并成 为一种流行时尚。 , 这些作品满足 了大众 浅层 次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 , 但作品本身“ 深层 意义的虚无” 却是它的致命缺陷。 从文化发展 角度来看, 海 岩以其作品实现了大众文化与主导文化 的交融, 这对于多元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孙 俪 为代 表 的 女 性形 象 则 是 美 丽 与纯 情 的 象征 , 们 共 他 同编织 着 “ 的 神话 ”来 满 足现 代人 对 真情 的渴 望 。 岩 爱 , 海 笔 下 的爱情 双 方往 往 是处 于法 律 规定 的正义 和非 正 义 的
收 稿 日期 :0 6— 4— 0 20 0 2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以故宫博物院

浅析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 ——以故宫博物院

·167·艺术研究摘 要:马克思在书中说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

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

”“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的。

”伴随着社会发展,商品经济的发达,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

艺术生产不再是简单的艺术作品创作与欣赏,更多需要走向市场,与经济相结合,艺术生产有了目的性。

艺术消费也反向刺激着艺术生产,产生艺术消费的社会因素逐渐成为艺术生产的核心要点,如何更好地消费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成为艺术家们首要思考的问题。

大众文化来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是长期从市场、大众审美等方面总结出的一种日常文化形态,代表了所在时代及社会的整体文化氛围和人民喜好。

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化相结合,来源于大众,再服务于大众,可以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从而刺激消费,达到艺术生产的目的。

本文结合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来论述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关系,故宫文创产品结合大众文化后,艺术消费的成功反映出艺术生产的成功,基于大众文化的艺术生产产生的艺术消费除了具有商品本身的价值以外,对大众还有教育、认知、宣传等功能,同时也影响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升华。

关键词:大众文化;艺术生产;艺术消费1 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背景关系1.1 艺术生产规定着艺术消费以往我们的艺术生产只注重创作者个人情感想法的表达,处在一种精神层面营造的状态中,只注重艺术本身,大众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也是从作品本身的艺术角度去赏析,忽略了艺术消费这一重要环节,而当我们的艺术设计产品进入消费阶段的时候,它便具有了社会价值。

艺术生产为艺术消费提供了产品,从而产生了艺术消费环节,艺术生产的水平也直接影响到艺术消费的水平。

例如,以前故宫的文创产品主要是文物的复制品摆件等,大众的需求相对较低,导致艺术消费的水平也相对较低。

大众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大众 大众社会与大众文化
4、大众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文化。
5、大众文化是社会中从属群体的抵抗力与统治 群体整合力之间相互斗争的场所。
6、大众文化是后现代意义上的消融了高雅文化 和大众文化之间界限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含义
❖ 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在现代 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 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的市 民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 中产生的,以都市大众为消 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 传媒 传播的,按照市场规 律批量生产的,集中满足人 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 态。
文化四层面
➢主流文化 以群体整合、秩序安定和伦理和睦等为核心,
代表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
➢ 高雅文化 (精英文化) 满足占人口少数的知识界的
理性沉思、社会关怀和个性探索旨趣的文化。
➢大众文化 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化。 ➢民间文化 这是由乡村普通民众自发的、主要由口头传
承的自娱性通俗文化。
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权力精英的扩张、垄断,公众失去独立,向
大众转变,之间缺乏联系,直接面对国家和 精英,变成受操纵的群氓。
总结:两种对立的大众社会观 1、把大众社会看作是极权主义的一种形式。 2、把大众社会看作是多元民主的一种形式。
❖ 大众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是工业革命一 来,随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 突出特点是出现了大量异质的、分散的、原 子化的个体,个体间缺少联系,直接面对国 家或权力精英,从而易被操控;但大众社会 高度的个体化,使之有很强的民主性和平民 化,体现了大众社会的两面性。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打开抽屉、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要向她举起这本书, 作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消费时代的审美价值论——在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中重塑文艺的价值功能

消费时代的审美价值论——在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中重塑文艺的价值功能

自9 0年 代后 期 以来 , 随着西方 学术 界 大量研 究 现代 性与后 现代 性 的 著 作被 译 介 到 中 国 , 些 相 关 一 的学 术话题 也 随 之 被 “ 植 ” 了 中 国 学术 界 , 消 移 到 “ 费时代 与 消 费 文 化 ” 是其 中之 一 。在 消 费 时 代 , 便 曾经作 为文化 重要 领域 的文学 与美学 学科 毫无 疑 问 遭 到 了前 所 未有 的 冲击 , 它们 失 去 了 曾经 有 过 的 尊
传统 的精英 文化 与 高 雅 的 审美 活 动 , 被 大众 文 化 都
与 日常生 活 的审美化 挤 压到 了边缘 地位 。
如果 说 大众 的文化 消费 是牵 引大众 文 化与 日常 生 活审美 化 的动力 , 大众 的 消费 兴 趣 则 是可 以改 而 变和塑 造 的 , 么在 这 种 大众 文化 与 日常 生 活 审美 那 泛化 的语境 下 , 文艺 学 和 美 学 的价 值 介 入 也 就 会通 过 各 种渠道 渗透 到 大众 文 化 的制 作 与 消 费 过程 中 , 从而 产生其 间 接 的影 响 。 在这 种 文 化 现 状 下 , 们 我
于外在 于知识 阶层 的社 会 力 量 , 它不 但 依 托 市 场 诉
是 人们对 待 满 足他 们 需 要 的 外 界 物 的 关 系 中产 生 的” 。“ … 是人 们 所 利 用 的并 表 现 了对 人 的需 要 的
[ 稿 日期 】20 - . 收 06 71 0 6 【 作者简介 】陈叻( 97 ) 女 。 17 一 。 黑龙 江佳木斯人 。 中国传媒 大学影视 艺术 学院讲师 , 博士生。
显地位 , 学 科 “ 界 ” 得 日益 难 以 确 定 , “ 其 边 变 其 地

大众文化定义

大众文化定义

大众文化定义: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主要特点属性的商品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 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普遍需要, 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而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因此,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 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 不承认其商品特性, 或者有意淡化它, 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 就浑身沾满了铜臭, 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

反之, 作为文化商品, 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 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这样一来, 文化产品不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个体创造的产物, 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从创意策划、筹措资金、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和实际消费,文化产品都是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进入市场的。

因此, 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 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

如果文化企业盈利的目标不能实现, 那么其运行过程势必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文化企业的亏损、停业或破产。

因此, 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照生产经营规则, 把握文化市场脉搏, 顺应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 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最终达到把文化产品销售出去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大众文化在技术世界中已经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 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 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什么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问题提出与解析思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由人民大众建设的、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化。

也就是说,人民大众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客体,通俗地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人民大众自己的事情。

于是,“文化”与“大众”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它们之间的互动有什么特点,就成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给与高度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是构成“人民大众”最大比例的群体,也是对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最为敏感最为积极的群体,同时也是在文化上较为幼稚的群体。

教材把这个问题列为文化生活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引导青少年在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面前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从而能够正确地辨别和取舍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问题解析】大众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里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它一方面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另一方面也同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于率先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西方社会。

现代大都市的形成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大众文化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同步,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又为其日益壮大提供了温床和养料。

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走进家庭的技术背景,更使这支文化新军的发展如虎添翼。

大众文化平民化的风格、精神抚慰的温情和势不可挡的娱乐功能迅速获得庞大的受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影响。

它的崛起为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缓解紧张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开拓人们的视野,张扬个体价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众文化面向庞大的消费群体。

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它的第一要旨。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By Antlin~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大众政治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XXX: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XXX: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XXX: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群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群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5.“葛兰西派”学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的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何谓大众文化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

‘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

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

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考试要点第一讲传媒与文化1、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2、大众文化: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大众文化是普通民众所创造并欣赏的一种普及文化。

精英: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

精英文化却是代表正统的、由主导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那一部分精英所创造并欣赏的文化。

3、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指(代表个人、团体等,尤指形成一经济或政治制度基础的)思想方式。

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概念、观点、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从广义讲,它源自特定的阶级或群体。

每一种类的意识形态指适合那种阶级的观念体系。

4、霸权:指各种各类的支配,不局限于政治方面。

它不但指涉政治、经济因素,而且包含了文化因素。

(1)媒介霸权的观点认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

大众媒介被视为受社会统治阶级控制、帮助那个阶级控制社会其他人的工具。

(2)媒介霸权的三个命题:新闻记者的社会化包括充满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报道指南、例行工作规则和导向;新闻记者倾向于报道保守的和维持现状的话题和消息;新闻记者倾向于表现亲美国的报道和对他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面报道。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也就是统治阶级掌握着“文化霸权”;政治发展状况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政治秩序的良好可以带动大众传媒的繁荣,反之则传媒业也会受到反面影响。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正面作用:传递政治信息。

监督政治环境、统一政治规范、塑造政治形象、传承政治文化。

大众传媒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力量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的政治发展阶段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一、概述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形态与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变与更新。

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精英文化,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大众文化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主流。

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学术化的文化形态,曾长期被视为社会文化的精英与典范。

它强调文化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是知识分子、艺术家等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神寄托与追求。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下,精英文化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如门槛过高、受众面窄、传播渠道有限等,导致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与此大众文化以其通俗易懂、轻松愉悦的特点,迅速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众文化涵盖了影视、音乐、网络文学、综艺节目等多种形式,以其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强大的吸引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大众文化的兴起,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也体现了社会文化的民主化、多元化趋势。

精英文化的衰落与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并不意味着精英文化将完全消失或被取代,而是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大众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我们也需要警惕大众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倾向,保持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1.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顾名思义,是指由社会精英阶层所创造、传承和享受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通常具有高度的专业性、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旨在满足精英阶层对于知识、艺术和精神层面的追求。

精英文化往往承载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文化则是一种以广大民众为主要受众的文化形态。

它强调通俗性、娱乐性和消费性,旨在满足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

大众文化通常具有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网络小说等,这些文化产品以其通俗易懂、轻松愉悦的特点深受大众喜爱。

精英文化注重深度与内涵,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而大众文化则更注重广度与普及,追求流行性和商业性。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浅析后现代主义的消费时代下的大众文化论文【摘要】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从商品社会到影像社会的过程,从日益增长的商品化和产品化到被后现代理论所描述的关键现象——内爆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新形式的思想、文化、技术与生活的出现,后现代文化开始初现,后现代话语已在全世界流行,与后现代有关的争议到处皆是,后现代转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关键词】后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一、初识后现代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因与工业文明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表现出与大众文化较多的亲缘性,与当代社会的高度商品化和高度媒介化相互联系。

“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是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或是文化生活都渗透着资本和资本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等领域无处不在。

于是文化作为一种消费品从文化圈里走出来,雅俗文化的界限被打破,艺术品成为供大众消遣的一种手段,甚至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商品。

商品的逻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而这正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特征。

对于后工业社会大众文化的特点,杰姆逊的概括是五种差异的消失:一是内部和外部的差异;二是本质和形象的差异;三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和显意识的差异;四是存在主义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差异;五是能指和所指的差异。

二、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的特征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的理解与研究,必须置于消费文化的发展之中,后现代大众文化从消费文化中吸收了生活的审美呈现方面的许多特征。

1 .消费的符号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品生产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是人们的唯一选择,人们开始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意义,即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达消费者的个性特征。

大众文化:城乡消费现状透视

大众文化:城乡消费现状透视


大 众 文化 消 费行 为
1 电视
较长一段时 间以来 ,无论是
城 市 还 是 农 村 ,观 看 电 视 几 乎 是
所有年 龄段居 民最主要休闲娱乐
内容 ,参与 比例和花费时间均高 居榜首 。 统计表 明, 中国市场 近年
来 ,年 销 售 电 视 机 4 5 0 0万 台 左
每天看 电视 1 . 5小时 ; 3 0岁至 5 9


黛 黛
调查和分析 。


城市 家庭 已几乎 普及 ,农 村也达 到了 8 0 %以上 , 许 多的电影 、 电视
连 续 剧 都是 通 过 影 碟 机 的 放 映 观 看 的 ,调 查 发 现 不 少 用 户 通 过 电 脑 上 网来 收看 电 视 节 目 。调 查 表 明: 1 5岁 至 2 9岁 的 青 年 人 平 均
7 0套 节 目。 目前 用 户达 3 0 0多
万 ,收 视人 群 在 1 0 0 0万人 以 上 , 此 外 ,用 户 还 可 以 通 过 缴 费 的方
岁 人 群 平 均 每 天 看 电 视 2小 时 左 右; 6 0岁 至 7 5岁 的 老 年 人 平 均
右, 占全球彩电销量 的 2 0 %。 截止
2 0 1 1 年末 , 我省城 乡居 民平均每
每 天看将 近 3小时 的 电视节 目。 年龄与 看 电视 的时间成 正 比 , 电 视屏幕 前的文化消费 占去 了闲暇 时间的大部分 。 电视作 为 目前 影响力最大 的 传媒, 除 了观看 和了解 资讯 、 新 闻
外 ,城 乡群 众 多 以观 看 影 视 剧 和
百 户 家 庭 拥 有彩 色 电视 机 已逾 1 1 5台 。绝大部分城镇居 民, 通过 贵州省 广播 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

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通俗化走向

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通俗化走向

长城论坛C H A N G C H E N G /2011/3 (004)大众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通俗化走向陈启权■基金项目:2009年度梧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C032)。

一般而言,文学经典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知识分子通过个性化创作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它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普遍性、永恒性、典范性与理想性。

”[1]但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基于市场效应和大众的感性欲望需求,文学经典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消费且有明显的通俗化、娱乐化倾向。

当前盛行的文学经典消费方式有经典改编、戏仿创作、百家讲坛以及视频恶搞等,它们已迥异于传统的经典阐述和学术研究的深度追问。

深入了解经典的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在普及经典的同时尽量减少经典人文精神的流失,避免滑向通俗化的极端,避免当代文化进一步走向浮华和浅薄。

一、影视改编,经典的欲望化、人性化演绎当前的文学经典改编,包括了古典名著改编和所谓的红色经典改编。

而这些改编还涉及第一次编剧和二度改编即重拍等。

由于现代意识的注入以及为了更大程度上满足受众的感性娱乐需求,因此无论哪一种改编都更钟情于欲望化、人性化的书写。

(一)欲望化的情节有论者指出,“情感(欲望)的无根性、碎片性、随意性与对情感(欲望)的信仰与无限追逐,构成了欲望时代的本质焦虑;在一个根本无情的时代却泛滥着无穷的情感需求与欲望。

”[2]是的,在我们这个欲望泛滥的年代,为了商业效益,为了大众的欲望需求,很多文学艺术创作都不约而同地加上了欲望化的书写,经典改编自然也不例外。

在所有的欲望化书写中,情爱欲望的呈现几乎是不可缺少的。

于是我们看到,在电影《赤壁》中有激情床戏,在新版《红楼梦》中有黛玉裸死的特写镜头,而电影《画皮》中则有梦中幽会的情爱植入,等等。

这些可以称为情欲或性欲叙事。

与莫言的《丰乳肥臀》等文学叙事不同的是,这类影视欲望性书写,除了继承了传统的铺垫、悬念、插叙以及抑扬手法以外,更得益于现代科技的辅助,如特写、闪回镜头、音乐背景、动漫科技以及维美画面等,这使观众不必费力去想象就能获得直观、形象的视听快感。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

大众消费时代的文学经典汉语中的“经”最初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后引申为道路、规范、原则等。

[1](P511)“典”,本义即简册,后多指记载被尊为准则或规范的古人训诰及规章制度方面的书籍。

[1](P182)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说:“三极彝训,其书言经。

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论。

”意思即说天、地、人的常理的这种书叫做“经”。

所谓“经”,就是永恒不变的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

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

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典应是对后世具有典范作用的、内涵丰富的、超越时空的权威文本。

消费社会,是让?博德里亚在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变化的三个阶段:前商品化阶段、商品阶段和商品化阶段的基础上提出的第四个社会阶段,消费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马克思的研究不同,交换价值大大超过使用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

20世纪80年代以降,伴随着逐渐成熟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丰裕而多样化的商品生产、旺盛的消费需求和不断提高的消费水准、新的消费观念和模式的兴起,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西方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

最大限度的攫取财富,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求,超前消费和一掷万金成为其时代精神的表征。

在以消费同时作为起点和终点的消费社会,商业化的生产方式几乎左右了中国社会所有行业的运营,一切的文化、文学行为也被推入商品的洪流,呈现文化文本商品化和商品文化化、审美化的特征。

当进入商品序列的文学生产一旦无法满足那些被消费文化所驱使甚至异化了的消费者的欲望时,便不可避免受到残酷的市场法则的规约――被冷漠或边缘化。

消费社会是个抵抗思想的时代,文化工业在商业利润法则的驱使与控制下,迎合大众消费与叛逆欲望,利用现代的声像技术等手段对文学经典进行了解构,打破了人们关于经典的种种幻想。

什么是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流传、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和内容。

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普遍文化现象,包括音乐、电影、电视、娱乐等方面。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大众文化。

1.大众文化发展的历史大众文化的出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娱乐业蓬勃发展等原因,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文化娱乐。

随着技术进步和媒体广泛使用,大众文化开始普及,成为娱乐和文化消费的主要形式。

20世纪50年代,电视媒体变得更加普及,可以同时传递音乐、新闻、体育等多种信息。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在不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

2.大众文化的特点大众文化是针对大众群体的文化形式和内容,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娱乐性强:大众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娱乐为主,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 流行性强:大众文化具有广泛流行性,因为它符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和审美需求。

- 可塑性强:大众文化可以不断地变化和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更新换代比较快。

- 财富效应强:大众文化是创造财富和经济收益的重要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3.大众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大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还可以弥合社会的差距,促进文化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

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面临着负面影响。

一些大众媒体和文化内容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4.在大众文化中如何保持自我意识?当我们接触大众文化时,我们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

我们需要学会审视文化内容的积极和消极方面,不断提升自我意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文化消费方式来拓展视野,接触更多有益的文化信息。

比如,可以选择阅读专业书籍、赏析高艺术、参与志愿活动等,让自己的文化层次得到提升。

总之,大众文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式,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不仅需要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更要对文化内容和形式保持批判性思维,提升自我意识,追求真正的文化精神。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以奔跑吧兄弟为例综艺节目是大家普遍比较喜欢的节目,轻松有趣,近年来《奔跑吧兄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很多人休闲时间必看的节目。

这些积极的娱乐节目也是一种文化,个人认为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所谓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下面,我就以《奔跑吧兄弟》为例介绍大众文化的特点。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

在明星阵容上,七位常驻选手中,邓超、王祖蓝的综艺属性最强,Angela baby 的知名度和美貌值为节目加分不少,王宝强的“傻根”精神和陈赫“曾小贤”的贱劲也为节目贡献了不少笑点。

而其中最大的亮点则是明星们“洋相百出”的真实反映,跑过指压板时的各种狰狞怪叫,反复落水湿身的狼狈,以及最后一个撕名牌环节不顾形象的贴身肉搏都让观众十分受用。

大众文化的特点其一是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为了宣传这档新节目,浙江卫视干脆来了个“无缝对接”——让《奔跑吧兄弟》中的队长邓超登上 10 月 7 日《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决赛现场颁奖,还唱了首主题曲。

据昌荣传播透露,《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决赛当晚收视率高达 6.13%。

3 天后,《奔跑吧兄弟》首播,取得 1.18% 的收视率,跻身全国前三。

它的网络播放版权则卖给了腾讯、优酷、土豆、乐视、爱奇艺、搜狐、PPTV 等几乎全网的视频网站,21 小时播放量就突破了 4000 万。

特点之二: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当明星们已经开始在电视节目里“表演”体育项目、过集体生活,甚至相亲、带娃,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样的真人秀节目能够再度取悦观众。

大众文化批评PPT课件

大众文化批评PPT课件
第15页/共17页
END
第16页/共17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7页/共17页
第8页/共17页
• 金庸小说主要是指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共十五部。它们可以由这 两句话概括:“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即:
《飞狐外传》》 《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
侣》 《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这十四本,外加 《越女剑》。
大众文化的定义
•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 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 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 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 化消费形态。
第1页/共17页
大众文化的特点
•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 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
第12页/共17页
• 第一, 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生命本真状态。随着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在得到更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逐渐地失去了精神的自由。每天都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人 的生命活力受到空前的压抑。正是出于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不满,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回归生命本真状态 的内在渴求。金庸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其极富理想化的艺术创造正好使读者获得了这种满 足。金庸笔下的江湖乌托邦给人们构画了这样一种幻境:英雄人物闯荡天下,仗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 锄强扶弱,救国救民;什么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均不能阻我笑傲江湖;钟情儿女间的缠绵悱恻,携手 闯荡江湖。侠骨与柔情共舞,使得小说充盈着一种原始野性得到张扬的满足,生命活力得到肆意挥洒 的喜悦。能够悠游于如此美好的幻境,对在现实生活中疲于奔命的大众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露”。

浅议大众文化

浅议大众文化

浅议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其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观点源于对启蒙问题的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

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

大众文化研究关注的是种种被主流文化所遮蔽了的边缘文化,关注的是“原意”上的另类文化和边缘人的文化,比如青少年文化,比如说某一种小的族群的文化,是一种可以被大众普遍所接受且理解的文化。

而所谓的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即,不适应嘈杂的物质社会,它是人们内心渴求却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驱逐时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们静心思索或遭遇物质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时才冉冉上升。

也许人们常常会以为大众文化是媚俗的,而精英文化是高雅的,或用另一个词来说,它是“媚雅”的。

其实不然,这是不能武断去评判一种文化的高雅与否。

我们现今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是不能简单地评判它的高雅与否,它是当代大众大规模地共同参与的当代社会文化公共空间或公共领域,是有史以来人类广泛参与的,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它影响且参与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是社会的变迁,它创造且更新了文化,并寻找、生产活着的知识或活的文化,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大众文化答: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0 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面化、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2、全球化答: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

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

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

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对于“全球化”的观感是好是坏,目前仍是见仁见智。

3、文化产业答: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

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4、文化转型答:文化转型是指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替代旧的文化形态,表现为文化的变革、进步过程。

文化转型的实质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社会群体中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新旧转换过程。

文化转型一般是指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的根本转变。

研究文化转型的一般规律、特点,对于创新文化建设,构建优良文化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将有积极的启迪与借鉴作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通俗讲史
10历史郑亮才其实此题是中南大学文学院杨雨博士在赣南师院明湖讲坛的演讲题目,她所著的《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里清照》将李清照从历史的高堂拉回了世俗,好赌、好酒、好色,着实让我们震惊了。

她是从电视中走出来的,这与易中天等百家讲坛教授相似。

在易中天热之后,谁还在想考这个问题,葛红兵以被“乙醚”逼得声明不对此事件作任何看法,《百家讲坛》依旧兴盛,在书屋里的教授学者依然埋头,广大读者和观众以旧在追逐和寻找。

杨雨博士讲李清照的名目是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李清照,将单一脸谱化的李清照复活使其真实而可爱。

易中天是想通过通俗的方式将模糊的三国历史说给观众,让观众看到人性的真实。

其实很多通俗讲史的学者教授都是打着还原历史人物,剖析人物人性而服务现实的旗号的,也有很多学者专家对此现象作了看法,有些也确实有理很深刻,我也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现象,来表达所思所感。

我认为通俗讲史者们所谓的还原历史人物,剖析人物性格都只是过程,那结果是什么呢,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方面是积极的。

其一,易中天讲三国火爆的浅层次原因是其讲述方法(虽然这也是他被批的主要原因,但也还有其积极意义)。

把枯燥的历史以现代的通俗的方式来讲述,不失为普及历史知识的良好方法,对于广大中小学老师来说也不失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式,对于人事交际来说更不失为活跃气氛彰显实力的好策略;其二,
对于广大中等知识阶层想了解历史有无力无心阅读原著的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学习了解历史的机会,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

再者也有普通节目的普遍价值即娱乐大众,特别是易中天的幽默语言不时引起观众的笑声。

另一方面是消极的。

首先在学术界,一个接一个的学者挤进作家富豪排行榜,让埋头书屋的学者也不时的向他们看了看(当然并不否认有文化操守的存在),也许也会走出象牙塔到荧光灯下晒晒研究成果,渐渐地还有谁来继承在书屋中耐住寂寞抵住诱惑专心研究的学者传统,一个民族的崛起发展有怎能仅仅依靠那些明星化世俗化了的的学者,这是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问题。

第二,针对科研普及方式来说,类似戏说的传播方式将会颠覆严谨专业以及严肃的传播方式,方式可以创新,但不是言语低俗现实、思维浅显,为迎合低俗市场而改变的现象。

第三是在社会消费大众,对于中端的知识学者来说有点利,但对于大学等精英教育阶层来说是无益的,专业的学者教授也应是对此忽视的。

但是《百家讲坛》引以自豪的“100所名校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类的荣誉却是当代大学生的悲哀。

易中天品三国很多只是个人视角、个人思维、个人偏向,而杨雨博士只是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死钻字眼,从中臆想,很是牵强。

第四,对于社会风气也是不利的,官场上暗,商场奸,他们就讲权术、讲利益。

社会上赌酒色流行,他们就讲赌酒色,在迎合之后又推广了这种思想。

最后是对出版业和电视等媒体,当易中天的品三国版权被一出版社以天价买断之后,其他出版社又该怎么思索出路,而百家讲坛不也是因阎崇年、易中天等教
授而被拯救的(原先的讲师是杨振宁、叶嘉莹等),杨雨火爆的几期《世说新语》更是让几位本毫无竞争力的编导名利双收。

常此以往那些名著古典谁去出版?那些科学谁去传播?那些正气谁去坚持?
易中天说:“该不该走是一个问题,走得好不好又是另一个问题,但总有人先走。

当时我觉得一部分人走就先走了吧,比如我”。

不反对学术走出象牙塔,但反对学者低俗化,做一些如当年明月等非专业人士所做的事;不反对传媒根据市场而定位,但反对传媒放弃引导民众舆论方向的历史重任;不反对观众对阴谋权术的崇拜,但叹息观众失去作为各种身份所应有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

不否认当下计划经济打破之后混乱的局面,也知道社会转型需要时间和理解宽容,但真的希望社会能尽快形成更高层次的有序而不是长期如此的混乱或是更低级的有序。

结合两方面思考,我们发现这种行为真的须慎重,也许它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或是有更好的方式。

总之,史学传播是一项系统而长久的工程,每个人都应对此提出意见并为此作出自己的行动。

而作为历史专业的我们更是应以此为己任,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探索、奋斗、奉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