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一、二单元的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最新部编版七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资料

最新部编版七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梳理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 幻想 (shùn) 瞬间 (níng)凝成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 峭qìao壁目眩xuàn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 诫瘦骨(lín xún) 嶙峋小心(yìyì) 翼翼 (sǒng) 耸立3.解词。

(1) 纳罕:惊奇,诧异。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糟蹋zāo tà庸碌lù小憩qì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 骚扰 (gū) 辜负3.解词。

(1)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3)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在初一上册语文教材的1到3单元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

本文将以适当的格式和排版,分小节论述这些文学常识,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第一节:文学常识介绍文学常识是指关于文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概念。

学习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第二节:文学体裁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多种体裁,常见的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每种体裁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各种体裁,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文学的多样性。

第三节:诗歌的特点和形式诗歌是一种运用特殊的语言和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它通常具有韵律、押韵和节奏感,可以通过作者独特的语言运用传递深层次的情感。

第四节:散文的特点和分类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较为接近日常用语,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感情。

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游记散文、随笔散文等,每种分类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第五节: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是一种虚构的叙事作品,它由情节、人物、环境和风格等多个要素构成。

通过学习小说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小说,提升我们的阅读体验。

第六节:戏剧的结构和表演形式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剧本的结构、角色的设定以及舞台表演的形式等。

了解戏剧的基本结构和表演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剧作品。

第七节:文学名著的欣赏文学名著是指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通过欣赏经典文学名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智慧和情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八节:文学常识的应用学习文学常识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写作和表达中。

通过运用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总结:通过学习初一上册语文教材的1到3单元中的文学常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文学的多样性和美妙之处。

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大块小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第二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是该抖抖精神,抖去冬日的慵懒;也得活动活动筋骨,用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4、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

例如: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5、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大词小用确有好几处。

一处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

一处说,面对“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一处把自己的话,说成“决定”。

一处在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二)《秋天的怀念》1、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文学常识

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的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他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作品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2.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是著名的作家。

他的作品还有《茶馆》、《骆驼祥子》等。

3. 《雨的四季》的作者是刘湛秋,他是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第二单元:
1.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他是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等。

2.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第三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作
品还有《呐喊》、《彷徨》等。

2. 《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3. 《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原名林含英,作家,著有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以上是关于初一上册语文1到3单元的文学常识信息。

七上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上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字词积累。

1. 易错字音。

2. 易错字形。

3. 词语理解。

- 朗润:明朗润泽。

-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 响晴:晴朗无云。

- 温晴:温暖晴朗。

-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 静谧:安静。

- 高邈:高而远。

- 莅临: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二、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 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2. 文体知识。

-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特点是形散神聚,即文章的题材广泛,结构自由,但主题明确集中。

三、课文内容理解。

- 主题思想: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赞美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情怀。

- 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绘春部分又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画面。

- 写作特色:-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例如写春花图,从花的颜色、味道、种类等方面进行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春花的艳丽。

-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鸟儿人的情感和行为,生动地写出了鸟儿的活泼。

- 主题思想: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结构层次:文章先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进行描写,写山包括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写水主要描写了济南冬天的水绿、清、亮的特点。

-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

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在描写雪景的同时,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二单元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的一二单元主要涵盖了“诗歌鉴赏”和“散文鉴赏”两个篇章。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一、诗歌鉴赏1. 诗歌的分类诗歌可以分为诗、词、曲、赋、律诗等多个种类。

具体来说,诗具有格律、韵律、押韵等特点,而且主要描写景物、情感、哲理等内容;词则是一种音乐性较高的文学体裁,主要表现人的内心感受;曲是由词演变而来,融合了音乐和文学的特点;赋是一种形式自由的文学作品,无固定的韵律和格式,主要描写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律诗则是一种笫刻格律严谨的诗歌。

2. 诗歌的鉴赏手法诗歌的鉴赏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鉴赏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表达,诗人通过语言的组合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次是鉴赏诗歌的艺术性。

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具有美学的内涵和价值。

我们需要通过诗歌来领略美学的魅力。

最后是鉴赏诗歌的技巧。

我们需要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了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3. 诗歌鉴赏的实例在学习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实例来进行分析和鉴赏。

比如,在学习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来领略诗歌的美感。

二、散文鉴赏1. 散文的分类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写作形式,主要是叙述和描写实事、人物、场景等。

散文根据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等多个种类。

2. 散文的鉴赏手法散文鉴赏的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鉴赏散文的主题。

散文是一种表现思想、贯穿内涵的文学作品,我们需要通过了解其主题来掌握其内涵。

其次是鉴赏散文的结构。

散文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布局,我们需要通过对文章结构的了解来把握其对思想表达的影响。

最后是鉴赏散文的语言技巧。

散文的语言技巧丰富多彩,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句式、修辞等方面来理解和欣赏文章。

3. 散文鉴赏的实例在学习散文鉴赏时,我们需要结合实例来进行分析和鉴赏。

比如,在学习鲁迅的《阿Q正传》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和语言的运用来理解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 词语解释
- 文言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

- 白话文:现代汉语口语化的一种语体,与文言文相对。

- 方言:在特定地区或特定人群中使用的语言变体。

- 语:表示某种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或句子。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使之形象生动。

- 拟人:将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格、行为和动作。

-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引起注意。

3. 作文要点
- 标题:简明扼要地表达文章主题。

- 开头:引起读者兴趣,点明文章中心。

- 内容:围绕主题展开,用事例或观点加以论证。

- 结尾:简明扼要地总结,表达观点或感受。

第二单元
1. 阅读技巧
- 理解课文:通过仔细阅读,理解课文的主题、情节和人物特点。

- 找寻关键词:注意课文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文章的意思。

- 掌握词汇:研究并记忆生词的意思,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文字写作
- 书写规范:注意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使文字清晰易读。

- 段落结构:分段书写,每段只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 用词准确:仔细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歧义和误解。

3. 课外拓展
- 阅读理解:多读一些与课文相似主题的文章,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

- 写作实践:通过写作练,培养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以上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语文一二三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一二三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语文一二三四单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有很大帮助。

阅读文言文需要掌握字词的意义、句型结构、上下文语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文言文阅读理解的一些知识点。

1.字词辨析文言文中有很多异于现代汉语的用词,需要掌握这些字词的意义。

例如,“之”可表示“的”、“把”的意思,“然”可表示“但是”的意思,“乃”可表示“就是”、“即使”的意思。

2.规则熟记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有的语法规则,需要仔细熟记。

例如,“之所以……者,以”表示“……的原因是因为……”的意思,是一个常用句型。

3.上下文语境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并不能单独理解,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明白意思。

要注意理解前后文的关系。

二、第二单元知识点——现代文阅读理解现代文是指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阅读现代文需要掌握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多种技巧。

以下是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一些知识点。

1.词汇理解现代文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固定搭配,需要掌握这些词汇的含义。

同时,还需要注意词语的多义性和近义词的区别。

2.语法分析现代文中的语法规则比文言文简单,但依然需要掌握。

特别是句子的结构、连接词的使用等方面需要注意。

3.篇章结构现代文阅读需要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要注意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连接,以及段落内的组织方式。

三、第三单元知识点——写作技巧写作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除了掌握语法知识和词汇积累外,还需要了解写作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

1.思路明确写作前先要明确写作目的和要表达的内容,避免离题或冗长。

2.语言精炼写作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意义清晰。

避免使用冗长的句子和难懂的词汇。

3.结构合理文章要有清晰的结构,开头和结尾要有连接,段落之间的内容要有过渡。

4.修辞运用适度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比喻、夸张等手法。

四、第四单元知识点——古代诗词鉴赏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统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重难点、必考点汇总第1课春《春》的作者是朱自清,现代著名作家,诗人。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荷塘月色》《背影》等。

【读读写写】1.朗润lǎng rùn2.酝酿yùn niàng3.卖弄mài nòng4.喉咙hóu long5.应和yìng hè6.嗡wēng7.嘹亮liáo liàng8.烘托hōng tuō9.静默jìng mò10.风筝fēng·zheng11.抖擞dǒu sǒu12.健壮jiàn zhuàng13.黄晕huáng yùn:昏黄,不明亮。

14.窠kē巢:鸟兽昆虫的窝。

15.呼朋引伴hū péng yǐn bàn: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引:牵引,招引。

常用于鸟类招呼同伴。

16.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2课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的称号。

【读读写写】1.镶xiāng2.发髻jì3.单单dān dān4.安适ān shì5.着落zhuó luò6.慈善cí shàn7.肌肤jī fū8.秀气xiù·qi9.宽敞kuān ·chang10.贮蓄zhù xù11.澄清chéng qīng12.空灵kōng líng13.地毯dì tǎn【中心思想】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七年级上次语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次语文知识点

七年级上次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七年级上册语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阅读、写作和文化常识。

本篇文章将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为您概括七年级上册语文的重点知识点。

第一部分阅读篇第一单元阅读中的信息1. 信息的读取信息的读取需要掌握以下技巧:顺序阅读,跳读(找关键词),略读(查找重点信息)等。

2. 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推理、细节理解和归纳总结等方式实现。

第二单元阅读中的表达1. 语言的表达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是理解文章意义和语言魅力的关键。

2. 文句的组合理解长句、短句、简单句、复合句等文句方式的常见表达方式,有助于看懂文章内在逻辑和语法结构。

第三单元阅读中的思考1. 阅读的态度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阅读细节和处理信息,能够更好地拓展知识和锻炼思考。

2. 阅读的意义阅读是人类开拓智慧和培养品德的重要渠道,也是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宝库。

第二部分写作篇第四单元写作中的信息1. 话题选择选择合适的话题,对于写作的内容和主题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2. 信息整理整理思路和信息,进行分析、润色是写作的重要步骤。

第五单元表达中的语言1. 语言表达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和表达信息。

2. 语法表达探究常见的主谓宾结构、定状结构和并列复合句等语言结构,能够更好地透彻思想和表达思维。

第六单元写作中的思维1. 思维方式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例如列举、归纳、分析等,能够为写作提供更多思维范式和解决方案。

2. 语言态度掌握适当的语言态度,例如客观、主观、抒情、议论等,有助于准确表达思想和感情。

第三部分文化常识篇第七单元诗歌赏析1. 诗歌基本韵律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韵律和语言特点,对于赏析、写作和欣赏诗歌都有很大的帮助。

2. 诗歌背景与文化内涵了解诗人及其时代背景,掌握需要反思、传达和表达的文化内涵,是诗歌鉴赏的关键。

第八单元文化常识1. 文化传承了解文化常识,包括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是对人类智慧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基本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中心思想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雨的四季》刘湛秋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

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

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刘湛秋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

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1)更有韵律美(2)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雨” ,显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春雨:柔情而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5.“春雨图”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间接描写。

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

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

作者的笔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①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

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必须掌握的内容:(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

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词义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5.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赏析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三、《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