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知识提要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儿童(0-6岁)心理发展、教育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施幼儿教育。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1. 儿童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婴儿期:触觉和听觉是初级感觉,视觉和嗅觉逐渐发展;幼儿期: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增强,动作逐渐精细;学龄前期:感觉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手眼协调进一步发展。
2. 儿童的认知发展幼儿期:能进行简单的类比思维,但思维仍受限于具体情境;学龄前期:操作思维逐渐发展,开始具备逆向思维能力;早期学龄期:逐渐具备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
3. 儿童的情感发展婴儿期:主要表现为依恋行为和情感反应;幼儿期:开始形成自我概念和情感调节能力;学龄前期:情感表达更加成熟,开始体验到社会情感。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重点关注儿童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以刺激和反应的连续性为基础,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塑造形成习惯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关注儿童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倡启发式教学和发现式学习。
3.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注重社会情境对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影响。
4. 生态系统理论关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等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实践1.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情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学习效果。
2. 游戏教学法以幼儿喜欢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供引导性问题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亲子共读通过和家长一起阅读、讨论和互动,促进幼儿的语言、认知和情感发展,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案例1. 游戏中的认知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堆积积木、穿珠子等,促进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
幼儿心理学基本知识目录一、幼儿心理学概述 (2)二、幼儿心理发展 (3)1.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4)1.1 连续性与阶段性 (5)1.2 普遍性与差异性 (6)1.3 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 (7)2.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8)2.1 遗传因素 (9)2.2 环境因素 (10)2.3 教育因素 (12)三、幼儿认知发展 (13)1. 感知觉发展 (14)1.1 视觉发展 (15)1.2 听觉发展 (16)1.3 味觉、触觉和嗅觉发展 (17)1.4 空间知觉发展 (18)2. 思维与智力发展 (20)2.1 直觉行动思维发展 (21)2.2 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22)2.3 抽象逻辑思维萌芽 (23)2.4 多元智力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23)四、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24)1. 情绪情感发展 (25)1.1 情绪的分化与情感的发展过程 (26)1.2 情绪的表达与控制能力的发展 (27)1.3 道德情感的培养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28)2. 社会性发展 (29)一、幼儿心理学概述定义与重要性:幼儿心理学关注幼儿阶段儿童的心理现象和过程,研究他们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的规律。
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为孩子们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培养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究范围: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感知觉的发展(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语言与沟通的发展、思维与智力的发展、情感与社交技能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
发展阶段:幼儿心理学将幼儿阶段大致分为婴儿期(03岁)、学前期(或称幼儿期,大约从三岁到六岁)和学龄前期(即将进入学校前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里程碑。
心理过程:在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过程包括感知觉的形成和发展、记忆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的转变(从直观行动思维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情感的社会化以及语言的学习和沟通技能的发展等。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
幼儿的心理知识点总结一、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1.个体差异明显幼儿的性格和才能的集成程度不同,差异明显。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活跃度、适应性、注意力、情绪、维持注意能力和食欲等各方面。
因此,幼儿的个体差异显得特别明显。
2.形成特点幼儿在生理、智力、性情、良好习惯、社交、情感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征。
这种特征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幼儿的各种特征是互相联系和重要地影响的,所以要真正了解幼儿的特点,必须全面客观地对他们进行研究。
3.发展需要幼儿的体格、智力和社会环境都不断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思维、道德和性格等方面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由于这一发展的动态变化,使得他们需要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角色和适应环境等。
4.动机和需要动机和需要是影响幼儿行为的基本因素。
幼儿的动机和需要,是指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某些社会、生理、心理等要求。
这些要求通常通过思想、情感和行为来表现出来。
其中,动机是孩子发生行为的内在要求,而需要是一个孩子由于缺乏某种条件而感到不舒服。
5.善于模仿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能够模仿大人的动作、言语和行为。
而且,在模仿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和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要。
所以,幼儿的模仿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6.知觉和认知发展在幼儿身上,知觉和认知是一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基本手段。
而认知是个体对已知经验的再认识、重构和新的认知,是人的思维和智力手段。
二、幼儿心理的主要知识点1.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情感的发展是在学习、适应过程中,通过经验的积累、对他人情感的学习和经验所形成。
这种学习一方面说明是大量的情感产生和情感经验的积累。
另一方面,经验是形成情感的重要条件。
因此,心得和经验是一个人形成情感的基本手段。
2.幼儿的社会发展幼儿的社会发展是在他们处于一定的年龄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外界社会事件和社会角色的适应和理解是基本社会活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
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大全幼儿心理学是对0-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成长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在高考中,幼儿心理学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将总结幼儿心理学高考知识点。
一、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一系列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等。
2.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3.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提出语言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婴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发展1. 感觉:婴幼儿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等感觉逐渐成熟。
2. 知觉:婴幼儿通过感觉机制对外界刺激进行感知和理解。
三、儿童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发展1. 智力:儿童的智力可通过智力测验进行评估,包括智商和智力年龄等概念。
2. 天赋:儿童的天赋包括智力天赋、艺术天赋、运动天赋等,需要正确引导和培养。
四、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发展1. 儿童性格: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儿童性格分类方法,比如乐观型、内向型、外向型、敏感型等。
2. 儿童行为:儿童行为包括大运动、粗运动和细运动等方面的发展。
五、儿童社会情感发展1. 亲子关系: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对其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2. 同伴关系: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建立起友谊和社交技能。
六、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1.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各种交流方式逐渐掌握语言和沟通能力。
2. 认知发展:儿童在语言环境的引导下逐渐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
七、儿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1. 情绪:儿童有各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如喜怒哀乐等。
2. 社会行为:儿童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社会行为和规范。
综上所述,幼儿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中的幼儿心理学考点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婴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发展、儿童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发展、儿童的性格和行为发展、儿童社会情感发展、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以及儿童的情绪与社会行为发展等。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一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行为特征和教育问题的一门学科。
在大一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整理。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归纳概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
一、儿童认知发展1. 感知和注意力发展:婴儿期主要依赖感觉器官进行感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出选择性注意力。
2. 认知结构的形成:在幼儿期,儿童逐渐建立起对外界事物的分类和关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3. 语言发展:儿童通过学习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能力在幼儿期不断增长。
二、情感与社会发展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幼儿在情绪表达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2. 自我意识的建立:幼儿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与他人进行区分。
3. 进入群体和人际交往:幼儿开始进入幼儿园、幼儿社交环境,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懂得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
三、性格与个体差异1.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的性格与基因和环境密切相关,基因决定了个体的潜能,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幼儿特质发展:不同儿童在个性特质上存在差异,一些孩子活泼外向,而另一些孩子则较为内向害羞。
四、儿童游戏与玩具1. 游戏的意义:游戏是儿童学习、发展的常见活动,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交能力的综合发展。
2. 玩具的选择与设计:合适的玩具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兴趣进行选择。
五、教育与家庭环境1. 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温暖、支持和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幼儿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教育可能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合理规划。
总结: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到儿童认知、情感与社会发展、个体差异、游戏与玩具以及教育与家庭环境等方面的重要内容。
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幼儿相处和教育,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关怀。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详细全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核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1、唐氏综合征:第21号常染色体的分离变异。
2、笨丙酮尿征:先天性代谢缺陷,早期检查和饮食干预可防止。
3、胎儿的发育过程:胚种期(0-2周)、胚胎期(2-8周、胚胎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阶段、胚胎期的发育展示了一个从内向外,从头到脚的发展模式。
)胎儿期4、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1)、关于畸胎形成的研究:畸胎形成物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伤害胎儿;(2)、母亲的自身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酒精综合征(四)激素(五)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5、儿童生理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尾原则、近远原则6、身体的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呈波浪式,发展不等速,快慢交替进行。
7、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脑的发育是最优先的,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神经冲动沿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确地传导。
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按一定顺序(“O-T-P-F”)进行。
枕叶成熟最早,其次是颞叶、顶叶,额叶成熟最晚。
脑发育的加速度现象是间隔出现的。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幼年儿童皮层主动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弱。
两个加速期:5-6岁、13-14岁。
8、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至下,由近及远,由大到小。
9、环境对大脑发展的影响:可塑性、修复性。
10、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生存反射:眨眼、呼吸、吞咽,原始反射: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莫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11、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12、够摸动作:最先发展的精细动作。
1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重要意义:(1)主动性: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逻辑思维: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经验丰富: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
幼儿心理学知识梳理幼儿心理学(王振宇主编)第一章绪论一、幼儿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什么是心理过程,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或心理现象: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以历发生、发展和消失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P2-6)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整个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个过程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心理学把认识过程、情感、意志过程合称为心理过程,把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个别性合称为个性心理,把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合称为心理现象。
2、人的心理的基本特征大脑是人的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3、什么是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4、幼儿心理学的任务第一,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5、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11-18页)(把这个地方的研究方法自己看仔细点)可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其中实证研究法又可具体表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6、什么是实证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其主要特点就是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7、什么是观察法,观察法有哪些分类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细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和方法。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成长,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在幼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几个重点知识点值得关注。
1. 儿童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儿童在0-6岁期间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认知里程碑。
例如,在2-4岁时,儿童开始发展逆操作思维,可以理解两个物体在空间位置上互换;在4-6岁时,儿童开始发展概念形成和分类思维能力,可以将物体分为不同的类别。
此外,语言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幼儿认知的促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情绪发展幼儿时期的情绪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
在儿童的情绪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包括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能力的建立。
从出生到6岁,儿童逐渐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表情,并能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他们的情绪。
同时,儿童也开始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调节策略来应对情绪问题。
3. 社交发展社交发展是幼儿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交流和合作。
例如,从6个月开始,婴儿会出现对社交参与的兴趣,他们会注视并回应他人的笑容和声音。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这些都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父母与儿童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早期的亲子关系可以影响婴儿的安全感和情绪调节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在逐渐增加。
积极的亲子关系可以促进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而冷漠或不支持的亲子关系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5. 玩耍的重要性幼儿时期的玩耍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玩耍,幼儿可以探索和发现环境,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还可以学习规则、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自信心。
因此,在幼儿心理学中,玩耍常常被视为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1. 幼儿发展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以直观和非逻辑为特点。
-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将幼儿期归为性心理发展的第二阶段,即肛门期,强调控制与服从的训练。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期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的阶段。
2. 认知发展- 直观思维:幼儿依赖感官和直观来理解世界,缺乏逻辑运算能力。
- 符号功能:幼儿开始使用语言、图像和符号来代表现实世界。
- 集中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3. 语言发展- 语言习得:幼儿期是语言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通过模仿和社交互动学习语言。
- 词汇增长: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长,他们开始理解和使用更复杂的句子结构。
- 语言理解:幼儿对语言的理解逐渐从字面意义转向能够理解隐喻和非字面意义。
4. 社会和情感发展- 自我意识:幼儿开始形成自我概念,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情感表达: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快乐、悲伤、愤怒等。
- 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学习分享、轮流和合作。
5. 道德和价值观发展- 道德认知:幼儿开始理解规则和公平的概念,但对道德判断的理解尚不成熟。
- 价值观形成: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幼儿开始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6. 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是幼儿学习和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 通过游戏,幼儿发展认知技能、社交技能和情感调节能力。
- 游戏也有助于幼儿理解社会角色和规则。
7. 教育干预- 早期教育: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和适当的教育干预,有助于幼儿的认知和社会发展。
-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包括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 教育策略:使用适合幼儿发展阶段的教育策略,如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8. 幼儿心理健康- 早期干预:对幼儿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有助于预防长期的心理障碍。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2.儿童:0~18岁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4.心理现象的分类: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二、大事件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三、综合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四、补充知识1.人脑分为三部分2.洛克“白板说”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一、认知1.概念:是指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2.认知的作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3.认知过程是基础作用,情感过程是动力作用,意志过程是调控作用;4.认知的分类: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二、感觉感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认识活动的开端;1.概念:单一感觉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2.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个别属性3.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敏感;①触觉:机械刺激手心、脚心最敏感巴宾斯基反射②痛觉:对人体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伤害性刺激③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胎儿在母亲腹中属于恒温4.前庭觉嘴——认识手——探索1主要管理平衡和运动的感觉2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3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第3周胚胎发育5.嗅觉1六个月的胎儿,其嗅觉细胞就能接受嗅觉刺激;2嗅觉具有“嗅觉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6.味觉通过味觉可以找到母亲14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接受味觉刺激;2新生儿偏好甜味;3四个基本味道:酸甜苦咸7.听觉1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2婴儿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尤其是母亲的声音;320周的胎儿具备听觉能力,14~19岁才达到最佳水平;46个月~3岁,婴儿易患中耳炎;8.视觉12岁左右,视敏度接近成人;2婴儿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比如“红、橙、黄”红黄蓝绿常见颜色;3儿童一般先认识颜色,再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5~7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3到4个月分辨彩色和非彩色; 4颜色视觉有性别差异,女孩的颜色视觉比男孩强;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6视知觉的功能:空间知觉、差异辨别、背景辨别、视觉填充、对象再认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是眼睛,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三、知觉1.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2.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1婴儿喜欢圆形2偏好正常的人脸3偏好运动的物体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的圆形3.深度知觉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由吉布森提出;26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于中枢神经发展;4.方位知觉1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我为中心辨别左右,7~9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右,6~7岁是发展左右概念最快的阶段;5.可知度由吉布森提出,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6.自我效能感2个月与9个月,是自我效能感发展的高峰时期7.多通道感知最常见的感觉联合视觉和动觉,视觉和听觉;8.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1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抵制的不良情形;2常见的感觉轰炸:大量的早教训练、兴趣班、幼儿教育小学化;3感觉剥夺:感觉过少;4常见的感觉剥夺:包办孩子的生活,缺乏玩具、家庭气氛冷漠;四、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一起出现;3.吉布森认为注意和知觉是同一个过程;4.注意分类①有意注意上课②无意注意看电视5.影响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与别人有关:①刺激物的强度②刺激物之间的对③刺激物的运动④新异的刺激物2主观条件:①人的需要和兴趣②人的情绪和状态自己有关③人的知识经验6.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生理运动变化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迅速发展;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3岁注意力集中时间5~7分钟,4岁15分钟,5岁20分钟,6岁25分钟; 4注意力的范围逐步扩大;五、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1.概念: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2.提取有两种水平,回忆和再认,再认记忆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困难的多;高级水平3.艾宾浩斯提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索,遗忘规律为先快后慢,20分钟达到41.8%,一天后66.3%;4.元记忆和内隐记忆1内隐记忆: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无意识的影响;2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影响;二记忆的分类内容:形象识记主导和语词识记态度:无意识记主导和有意识记方式:机械识记主导和意义识记时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婴儿记忆的发展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3.直到4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4.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5.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记忆;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形象识记占主导,语词记迅速发展;形象识记的效果好于语词识记;2.从态度上看,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开始发展; 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3.从方式上看,机械识记占主导,意义识记迅速发展;意义识记效果好于机械识记;4.各个识记类型在幼儿期都在发展,它们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五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的识记;2.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通常游戏的方式比学习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4.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1外部因素:材料必须直观、鲜明、生动;2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其中情绪状态是关键因素; 六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为死记硬背,意义识记为理解性记忆;2.为什么幼儿使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答:①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②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地,缺乏联系地保存在头脑中,相对于成人来说,幼儿较多地使用机械识记;七再认和回忆的影响因素1.年龄,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认与回忆的能力都有所提高;2.活动的性质,记忆目标明确的活动,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不明确的要好;3.材料的位置,受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幼儿对位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再认与回忆的效果比中间的部位的好;八记忆恢复现象1.概念: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2.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明显,在智力落后的儿童身上,并没有发现; 九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方法1.概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2.1视觉复述策略盯着目标反复的看位置;2特征定位策略标签附加一个,典型特征3复述策略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4组织性策略分别组成不同的类别5提取策略找出线索3.婴幼儿通常采用“视觉复述策略”出是最简单,最常的策略;4.复述策略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素有效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贮存和按层次提取5.组织性策略是最好的策略6.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六、幼儿想象的发展——2岁最初表现一想象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类型1. 目的①无意想象无目的②有意想象有目的2.新颖性、独立性、创造性①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有依据②创造想象:根据已有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没有依据的3.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①积极幻想:符合实际,有积极作用②消极幻想:不符合实际,有消极作用三与童年期相比,幼儿想象的特点1.幼儿想象的特点是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开始发展;2.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3.不易分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线最典型的特点4.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5.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语词的水平上进行创造性想象;七、幼儿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脑机能高级成就“在地球上最美花朵”一思维的概述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点:1间接性:不是直接的认识事物2概括性:从大量感性材料中,归纳出本质特性3组织性:打破原有的组别重新进行分组二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直觉行动思维:做1借助动作进行思维2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3直觉行动思维由12~18个月一直延续到幼儿园小班3岁时期2.具体形象思维:看1借助表象进行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3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3.抽象逻辑思维:想1借助语言、概念进行思考总结:思维的发展趋势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的三个水平也有人习惯于称为三个阶段,就发展进程来说是不可逆的,就发展的成果来说,又不是互相排斥的;三表征1.概念:儿童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2.表征是思维发展的理程碑;3.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四概念:1.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最容易表征的为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动物——狗——哈巴狗上位概念——基本概念——下位概念2.幼儿最常掌握的概念为日常具体概念3.幼儿的计数原则1一一对应原则2稳定次序原则3基数原则4抽象原则5次序无关原则五问题解决和推理1.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2.编码水平有直接关系解决问题最根本的策略是进行推理;3.推理分为演绎推进、归纳推进、类此推进;4.幼儿最常使用归纳推理和类比推进;5.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进;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物理世界和社会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他想要,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他认为;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当代的发展心理学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第三章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早期情绪的发生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体验;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联系:①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②情绪要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③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2.区别:①从发生的过程来看,情绪发生的较早,情感发生的较晚,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③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的是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二、情绪和情感的作用1.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2.情绪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3.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人类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体执表情和言语表情4.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三、情绪和情感的发生一情绪的发生1.新生儿有三种原始情绪,即怕、怒、爱;2.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提出的婴儿情绪分化理论八种二婴儿的几种基情绪表现笑是最基本的积极情绪表现,哭和恐惧则是最基本的消极情绪表现;1.哭:啼哭是新生儿与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2.笑1笑是婴儿与成人交往,沟通的基本手段2第3周的新生儿,开始出现清醒时间的诱发笑,是“真正的微笑”3两三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能够区分人与物体4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分辨的微笑,区别熟悉的人和陌生人3.恐惧有明确对象的:六、七个月的婴儿开始怕生4.焦虑没有明确的对象鲍尔华依恋理论1陌生人焦虑2分离焦虑两者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分离焦虑的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第二节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趋势及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一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中班1在3岁前,主要为生理性动因,3~4岁幼儿生理性动因向社会性动因过渡,4岁以后主要为社会性动因2在社会动因中,人际关系为最主要的动因二表情的社会化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2.运用表情的能力观察学习也是幼儿学会运用表情的主要途径3.幼儿理解表情的能力高于运用表情的能力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丰富化与认知发展水平有关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认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两、三岁以后出现扮妖怪,蛇会咬人、黑夜有鬼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幽默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二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1.道德感判断一个事情正确与否并做出相应的行为1婴儿看到别的孩子哭或笑,也会跟着哭或笑,这就是所谓的“情感共鸣”,心理学称为移情;移情有助于幼儿形成亲社会行为22~3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3为什么幼儿喜欢告状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进的;中班幼儿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就是由道德感激发起来的一种行为,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2.理智感好奇心、求知欲有关的都是理智感3.美感对美的追求高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幼儿的情绪调控1.概念: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2.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3.情绪调控的方式:1适应性调控: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功能性调控:自身的存在和发展3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调控的手段①生理放松②重建认知一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小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4.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①建构性策略这种策略的采用在幼儿里最为常见:商量②回避策略标志着幼儿社会化的进步:离开情绪发生的场景③破坏策略:损坏自己或他的利益二幼儿情绪的掩蔽面不由心言不由衷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①规则驱动的掩蔽②情境驱动的掩蔽四、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1.父母的影响①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②父母对儿童讨论情绪③具体情境的作用2.同伴的影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3.教师的影响1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2在幼儿环境中,教师可以用三种策略调整幼儿情绪;①认知策略:对这件事的看法改变来帮助幼儿提商情感能力;②行为策略:对好的进行资历,对坏的进行惩罚强化③情感策略以情动人第四章幼儿的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的概述一、社会化的概述一概念: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二内容1.语言的发展2.亲子关系3.同伴关系4.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三社会化的前提—是认知的发展四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1.完整的自我①角色系统②能力结构2.完整的自我指的是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评价二、语言的发展一前语言时期:准备说话的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0-1岁知觉表达2.对语言的表达分为三个阶段①0-3个月:单音节阶段②4-8个月:多音节阶段③9-12个月:模仿音阶段二语言时期—语音、词汇、语法、语用能力1.语音的发展11岁半到3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24岁以上,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3-6岁增长较快三四倍2词类范围用扩大先实后虚,实词中先名词动形,最后其他实词3积极词汇的增长3.语法结构的发展1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3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4句子长度由短到长大约在1岁到1岁半时单词句1岁到2岁时:双词句儿童早期的语言大约2岁半左右:复合句功能有表达情感、意动和指物三个方面4、语用能力的发展1合适的表达方式4岁2国家法贯的复述能力5岁3行动的调节能力自我中心语言:①重复②独白③集体独白社会化语言:①适应性告知②批评各嘲笑③命令请求和威胁④问题与回答4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①习得的时间②习得的策略A.指物策略常物B. 表现策略三、亲子关系依恋——鲍尔华安思沃斯“陌生情境”一依恋的概念1.指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二依恋形成后的表现1.主动寻求依恋对象2.在与依恋对象分离时会表现出紧张3.对依变对象发出的声音会产生及时的反应4.与依恋对象重逢时会表现出轻松和愉悦三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70%和谐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深刻的情感,而且孩子有很强适应能力留守儿童情绪化父母2.不安全依恋①矛盾型依恋:最爱哭20%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冷漠,当父母离开后又表现出十分思念②回避型依恋:不哭、不怕陌生人10%孩子对父母的存在漠不关心单亲家庭、不负责的父母四依恋类型形成的原因1.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子后天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养育方式决定性因素2.婴儿后天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生物学因素五依恋的作用1.帮助儿童认知世界,提高认知能力2.稳定儿童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3.规范儿童的行为,发展教育能力四、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交往的作用1.发展社会认知看法知识2.满足归属需要助人、夸奖3.培养积极性格二幼儿期同伴交往的特点1.练习社交技能2.强化交往行为3.积极投入游戏4.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2、3岁三同伴交往的策略同伴交往的策略主要有协调、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最常出理的,给予效果最好成人:同伴交往:互惠性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身体特征1婴儿偏好正常的人脸2幼儿出现“以貌取人”的倾向2.行为特征:儿童的社会之间交往的成败不同,与他。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重要)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第一章绪论1.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之父”,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揭示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与规律;研究如何更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 即如何开展适宜的教学, 特别是要关注在教学环境和幼儿学习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 以及研究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
3.幼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三大变量: 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4.卢梭: 自然主义倡导者。
代表作《爱弥儿》被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福禄贝尔: 最早研究幼儿游戏心理的先驱者之一, 是“幼儿园之父”。
设计了恩物, 确立“游戏是儿园教育活动的节本形式”。
6.蒙台梭利: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重视幼儿(3-7岁)的感官教育。
7.认知主义教育方案认为学前阶段儿童习得的基本概念, 必须通过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个过程。
8.凯米和德芙里斯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延伸出三条主要原则:能动性、充实性、结构化原则。
9.对早期教育价值的新认知: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存在着关键期;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又与脑发展的关键期有着密切联系, 在幼儿期, 脑的发展也最为快速而有效。
10.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什么样的学习者,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的方式, 游戏是幼儿学习及发展情绪、认知与社会能力的重要方式;学习的条件, 幼儿处于安全的环境和受重视的群体中, 才能获得最佳的发展与学习;学习的环境, 幼儿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通过体验与主动参与, 学习效果最佳;学习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认知与学习方式。
第二章学习理论1. 华生: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913年作了题为《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斯金纳提出的两种类型的学习: 应答性反应与操作性反应3.强化: 凡是能够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增加的活动就是强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学科。
这门学科对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幼儿的注意力往往短暂且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上。
他们的记忆力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据优势。
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
2、情感发展幼儿的情感丰富而直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的情绪表达较为简单和直接,如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
同时,幼儿开始产生依恋情感,对亲近的人有强烈的依赖。
3、社会性发展幼儿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分享、合作和轮流等社会规则。
但在这个阶段,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幼儿学习的特点1、主动性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会主动地去接触和探索周围的事物。
2、直观性幼儿的学习主要依赖于直观的经验和感知,通过观察、触摸、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3、模仿性幼儿善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语言,教师和家长的示范作用对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4、游戏性游戏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他们在游戏中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三、幼儿教育的原则1、尊重与保护原则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
2、因材施教原则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直观性原则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趣味性原则将教育内容与有趣的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5、启发性原则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幼儿教育的方法1、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反应,了解他们的发展状况和需求。
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特点的科学领域。
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理解,对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介绍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儿童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发展以及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
一、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指他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思维和理解能力的逐步成长。
在早期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获取新的认知经验。
到了3-4岁,幼儿开始进入形象思维的阶段,他们能够使用符号和象征进行思考和表达。
在6岁左右,幼儿开始进入逻辑思维的阶段,能够理解数量和空间关系,并开始形成具体的概念。
二、情感与社会发展情感和社会发展对幼儿的整体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幼儿从出生开始就对父母和主要照顾者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与其他儿童接触和交往,逐渐形成友谊和社交技能。
此外,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表达能力也在这个阶段得到发展。
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和社会关系。
三、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如过度活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可能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一方面,他们可以提供适合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游戏和活动,以促进其身体和情绪的平衡发展。
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可以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幼儿的行为问题进行引导和调整。
总结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家长、教师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发展以及处理儿童行为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照顾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发展水平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幼儿园教师的幼儿心理学知识
幼儿园教师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幼儿园教师是负责教育和引导孩子成长的重要人物。
他们需要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困扰。
一、幼儿心理发展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了解这些阶段的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幼儿的需求和行为表现。
1. 社交情感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注重与他人的互动,开始发展基本的社交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幼儿参与游戏和合作活动,促进他们的社交交往能力。
2. 认知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来建立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3. 语言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发展语言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师可以通过与幼儿的对话和阅读故事书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 情绪调节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需要学会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教师可以教授幼儿简单的情绪调节技巧,例如深呼吸和积极思考等。
二、应对幼儿困扰的建议1. 分享情感:幼儿可能因为家庭变化或者其他原因而感到困扰或不安。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幼儿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担忧,帮助他们缓解内心的困扰。
2. 倾听和理解:教师需要倾听幼儿的需求和困扰,并试图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通过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教师可以更好地为幼儿提供支持和指导。
3. 提供适当的挑战: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一些挑战,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教师可以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活动和任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自信心。
4. 培养自我控制:幼儿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幼儿实践自我控制的技能。
5. 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幼儿园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幼儿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习惯。
6. 与家长合作: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嘿,亲爱的幼教同仁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幼儿心理学那些事儿!作为一名资深幼儿工作者,我发现掌握幼儿心理学对于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大家梳理一下幼儿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成为更专业的幼儿教育者吧!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遵循阶段性原则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又有阶段性。
我们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2.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遵循发展性原则二、幼儿认知发展1.认知发展阶段幼儿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我们要了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认知活动。
2.认知发展任务幼儿期的认知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我们要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帮助幼儿完成任务。
三、幼儿情感发展1.情感类型幼儿情感主要包括愉悦、愤怒、恐惧、焦虑等。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合理表达和调节情感。
2.情感发展任务幼儿期的情感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安全感、自尊心、自信心、同理心等。
我们要通过关爱、鼓励、陪伴等方式,促进幼儿情感健康发展。
四、幼儿社会性发展1.社会交往能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合作、分享、沟通、竞争等。
我们要创造丰富的社交场景,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2.社会规范意识幼儿社会规范意识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关心集体等。
我们要通过教育引导,让幼儿学会遵守社会规范。
五、幼儿个性发展1.个性特点幼儿个性特点包括活泼、内向、胆小、独立等。
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因材施教。
2.个性发展任务六、幼儿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1.心理卫生幼儿心理卫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心理适应、心理素质等方面。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问题。
2.心理辅导幼儿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矫治。
我们要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
幼儿园儿童心理学知识梳理与应用 幼儿园心理学
一、幼儿园儿童心理学知识梳理1. 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究儿童在不同芳龄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行为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
2.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儿童心理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儿童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比如天性好奇、喜欢模仿、善于观察、情感丰富等。
3.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等,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二、幼儿园中的心理学知识应用1. 识别儿童心理问题在幼儿园中,教师需要具备识别儿童心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孤僻、焦虑、过分依赖等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发现并引导。
2. 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亲子互动活动来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3. 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心理教育活动,比如情绪管理培训、自我意识培养、人际交流技巧训练等,帮助儿童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的意义1. 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幼儿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2. 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儿童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行为和情感,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家园合作幼儿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也可以促进家园合作,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和交流,共同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达到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
四、结语幼儿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了解和应用儿童心理学知识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都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明白幼儿园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幼儿园儿童心理学知识梳理与应用的挑战与解决1. 面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挑战幼儿园教师在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时面临着许多挑战。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指通过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心理学知识点。
1. 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儿童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特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情感、言语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特点,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和能力,并为他们的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2. 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幼儿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从感性认识向概念认识转变。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培育方法,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3. 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幼儿的情感和社会发展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领域。
幼儿的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幼儿的生长成长很有帮助。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幼儿在情感、社会交往、自我意识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鼓励幼儿开放、积极的情感表达和积极的社交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4. 幼儿的性格养成幼儿的性格养成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幼儿的性格养成过程与其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者需要通过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环境和体验,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基础,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性格的持续发展。
5. 幼儿教育策略幼儿教育策略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特点以及性格特征,精细地设计教育方案,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方案,从而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以上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最好的教育。
6. 鼓励自主探索和学习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充分的自主探索和学习机会。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笔记1.幼儿期的发展特点-心理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快的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迅速发育,感知、认知、语言和情感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社交发展:幼儿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表达情感和需求,逐渐发展出合作、分享和互助的能力。
-自我意识:幼儿逐渐认识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具备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2.情绪和情感发展-基本情绪:幼儿能够表达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但还需要学会适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情感发展:通过与父母和其他亲近人的关系,幼儿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情感依恋的基础。
3.认知发展-感觉和运动发展:幼儿通过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并通过运动行为进行探索和学习。
-语言发展: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会说话,通过模仿和重复来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认知发展:幼儿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开始理解数量、空间、时间等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推理。
4.社交与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幼儿开始与同龄孩子进行互动,建立起友谊和合作的关系。
-家庭关系:家庭是幼儿社交关系的重要环境,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5.游戏与玩耍-游戏的作用: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培养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
-类型和特点:幼儿的游戏包括自由游戏、角色扮演、建构性游戏等,它们具有自主性、愉悦性和虚构性的特点。
6.幼儿教育的原则-个别差异: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节奏,教育应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个别化的教学。
-情感支持:营造温暖、支持和关爱的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亲子参与: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境,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促进家校合作。
7.儿童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幼儿可能因为年龄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适当的引导和激励方法。
-冲动与焦虑:幼儿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焦虑的行为,需要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
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特点的科学领域。
了解幼儿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以及幼儿教育机构非常重要。
以下是幼儿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幼儿的心理需求。
1. 幼儿认知发展幼儿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认识和思考方面的成长过程。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幼儿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象征功能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发展出感知、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
2. 幼儿社会发展幼儿社会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互动和社会规范方面的成长。
社会化是幼儿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角色的扮演,幼儿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并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3. 幼儿情感发展幼儿情感发展是指儿童情感经历和情感表达的成长过程。
在早期,幼儿主要依赖于亲子关系来满足情感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学会表达情感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4. 幼儿语言发展幼儿语言发展是指儿童在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方面的成长。
幼儿从初生婴儿时期开始接触语言,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逐渐掌握语言规则和表达能力,成为有效的沟通者。
5. 幼儿性格发展幼儿性格发展是指儿童性格特点形成和塑造的过程。
幼儿的性格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如活泼好动、害羞内向、乐观开朗等。
6. 幼儿注意力与集中力发展幼儿的注意力与集中力是指儿童在学习和活动中持续注意的能力。
幼儿的注意力发展需要经过锻炼和培养,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游戏、音乐和绘画等方式促进幼儿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发展。
7. 幼儿情绪管理幼儿情绪管理是指儿童在面对不同情绪和情境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
幼儿在情绪管理方面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指导和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处理冲突、表达情感等。
8. 幼儿自我概念与自尊幼儿自我概念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形成对自己特点和能力的认识,并发展出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知识提要(文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一、名词解释: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
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
(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21、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思维的概念: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种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思维的概念反映借助词而实现,并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通常指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2、直觉行动思维:就是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23、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来进行的。
24、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时而产生的体验。
25、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6、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
)27、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有两种涵义,一是能力指已经发展出或者表现出的实际能力;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
)二、填空:1、一般认为,在幼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其心理发展的动力。
2、对幼儿来说,﹍游戏活动﹍就是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3、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4、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式﹍纵向研究--横向研究。
5、幼儿期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口语表达-能力及语用技能﹍的发展等方面。
能力及语用技能有两种形式: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
6、幼儿的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7、﹍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注意的两种基本形态。
8、在掌握颜色的过程中幼儿先会﹍配对,再会﹍指认,再到会笼统命名﹍。
9、叶绚等曾研究过学前儿童空间定位能力的发展,发现3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出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正确辨别前后前后方位,对于辨别左右方位还感到困难;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
10、幼儿观察的发展,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组织性﹍细致性以及﹍概括性﹍的不断完善。
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过去识记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就是识别和记住事物。
12、记忆量的发展,可以从﹍记忆范围﹍记忆广度和﹍记忆保持时间的长度﹍等方面去衡量。
13、在思维的范围方面它具有﹍狭隘性、﹍表面性、﹍情景性的特点。
14、托马斯等人根据气质的维度,把儿童划分成3种类型,﹍平易型﹍行为缓慢型、﹍难对付型﹍。
15、听觉分为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
三、辨析题:1、在教育过程中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只有那些高于幼儿原有水平,经过教师指导和幼儿主观努力后可以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正确)2、儿童观察的发展,是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发展。
(正确)四、简答:1、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幼儿的智力、特殊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性格的发展)2)、环境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水平)。
3)、教育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2、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第二,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更能充分地发挥遗传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因素,促使幼儿心理更好地发展。
第三,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大部分时间在集体中接受教育。
3、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含义?客观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研究幼儿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在幼儿的活动中进行研究;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5、内部语言的发生发展?幼儿期的内部语言刚开始产生,其特点是出声的自言自语,这是一种介于有声的外部语言的过渡形式。
它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语言的特点——对自己说。
6、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个体本身的状态。
7、为什么幼儿在不同年龄,注意的稳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1)、活动的方式适宜,对象新颖生动,幼儿注意保持的时间久能相对长一些。
2)、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在游戏条件下,幼儿注意稳定的时间可以更长。
3)、知识经验和性格等都影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
8、幼儿记忆在质方面的发展、1)、记忆态度的发展,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都是无意识记的记忆结果。
幼儿有意识记一般发生在幼儿中班,与语言有联系。
对同样熟悉、理解和感兴趣有关的事物,各年龄组幼儿的有意识记效果都比无意识记效果好。
2)、记忆方法的发展,幼儿大量运用机械识记或幼儿较多地运用机械识记。
幼儿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3)、记忆内容的发展,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言逻辑记忆的效果。
4)、记忆正确性的发展9、直觉行动思维的意义?两点:1)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协调起来,为今后思维的发展打下基础。
2)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
10具体形象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1)具体性和形象性。
2)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1、幼儿判断、推理呈现了哪些趋势特点?趋势特点:1)判断的形式从直接判断为主,开始想间接判断发展。
2)判断推理的内容从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开始向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发展。
12、理解的发展趋势特点?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发展到依靠概念来理解。
3)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对于寓言、比喻词、漫画等较深刻的内容,幼儿往往不能理解。
幼儿还往往不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反语”)4)理解的情感性质从强烈的主观化向客观化发展。
5)对于事物相对关系的理解逐步加深。
13、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对幼儿行为的动机作用。
2)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3)情绪对幼儿性格形成的作用。
4)情绪对幼儿生长发育的作用。
14、幼儿情绪丰富和深刻化主要表现为?1)幼儿情绪的丰富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继续分化和引起体验的动因不断增多;2)情绪的深刻化则表现为,情绪从指向事物的表面现象转化为指向事物内在特征。
15、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表现为?首先,表现为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减少。
其次,表现为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再次,幼儿晚期某些相对稳定的社会性情绪的出现。
16、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幼儿情绪的社会化主要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1)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2)情绪中交往内容的增加和表情社会化。
3)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
(①道德感的发展②理智感的发展,包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破坏行为③美感的发展)17、兴趣的早期发展可分为哪三个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1-3个月)2)相似性对象的再认阶段(4-9个月)3)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18、快乐对儿童生活有何重大的意义?首先,因为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是人际关系的一条纽带。
其次,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
第三,快乐使儿童感到轻松自如,有益于身体健康。
第四,快乐和兴趣的相互补充能支持幼儿游戏、操作、学习等各项活动,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
19、幼儿良好情绪如何培养?1)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幼儿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对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作用极大。
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
4)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20、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主要表现为?1)好奇心强,幼儿的好奇心强主要表现在探索行为和提出问题两个方面。
2)独立性不断发展。
3)坚持性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提高。
4)自制力不断发展。
21、家庭环境怎么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1)父母的教养方式。
2)家庭结构3)家庭气氛和父母的榜样。
22、在幼儿园怎么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1)集体要求2)集体生活环境3)集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23、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1)从双生子的研究看遗传对能力发展的作用。
2)家庭经济地位、早期营养对能力发展的影响。
3)知识、性格和能力发展的关系。
24、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重要作用?1)游戏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