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复习材料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材料:政治理论一: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P3)答:马克思主义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P276)答: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把握。
第三,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更为系统。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二,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这样一个基本原理,为我们观察和认识人类社会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
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预见和概括。
四、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中民主和专政之间的关系(P96)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它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对人民内部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实行了广泛的民主。
人民享有言论、结社、集会、选举等各项政治权利。
在人民内部按民主原则办事,实行民主集中制。
对人民内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方法加以解决,而不是强迫的方法。
对于人民的敌人,对于反动阶级,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则实行专政。
2019年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复习提纲.doc
2019年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复习提纲.doc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复习提纲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1、马克思主义,狭义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P1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丽叶、欧广文的空想社会主义。
P23、《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思想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新增)P3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伟大变革: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第二个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第三是科学社会主义,正是由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新增)P5-P75、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垄断。
帝国主义时期,三大基本矛盾达到空前尖锐的程度。
第一,垄断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深了。
第二,殖民地半殖民地于帝国主义的矛盾极其尖锐。
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大激化。
国内环境是,20世纪初俄国变成一个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社会矛盾尖锐,正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
P86、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实践经验特别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科学总结和批判吸收人类思想史积极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笔记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学笔记政治学复习题1.政治的涵义和特点政治的涵义对“政治”涵义的解释分为两大类,即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道德论”、“神权论”、“权力论”、“管理论”、“政策论”。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其基本内容是:(一)政治活动的基础是经济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二)政治是与阶级联系在一起的特定的社会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三)政治是与国家紧密联系的特殊公共权力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四)政治有特定的发展规律,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对政治作如下的理解:政治是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围绕国家权力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和进行的社会活动。
政治的特点(一)政治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为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
(二)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权力。
2.政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政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进步的政治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二、反动的政治对经济的阻碍和破坏三、政治与经济相比占首位政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政治对社会秩序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方面。
社会秩序有好坏之分,政治既可以带来好的政治秩序,又可以带来混乱的社会秩序。
代表先进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可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般可以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反,则可能带来混乱的社会秩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的进步。
二、政治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就是一定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政治关系是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物质利益关系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进而决定了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的不同。
三、政治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进步的政治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动的政治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或阻碍作用。
政治人的定义:政治人是指具有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并且实际参与政治过程的人。
3.如何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现出来:(一)行使权利一是参政权,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
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入学考试复习题
《政治理论》复习参考题一、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哲学被划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思维第二的都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和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哲学有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划分。
凡是予以肯定回答的,都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2.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为了避免失败,确保改造世界活动的成功,唯一的办法是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3.筒述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不同,具有明显的客观实在性。
(2)能动性。
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的标志。
(3)社会历史性。
人们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从事实践活动。
每一历史阶段上的实践都有自身的特点,不同历史阶段上的实践内容、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古代人就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操纵自动化机器生产,用电脑遥控指挥道路交通。
这些都显示了人们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
4.简述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
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的东西。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党校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练习题一、概念解释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3、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4、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5、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6、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8、可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9、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0、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1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12、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13、自觉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4、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15、文化产业: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
二、辨析题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
错,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观截然不同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它要求对任何事物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不能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错误。
3.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他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
错,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复习资料
政治理论部分复习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1、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学科,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思想理论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孕育和准备阶段(2)正式形成阶段(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伟大变革首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其次是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第三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相互联系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于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从而对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与历史使命有了科学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正确道路,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把经济斗争、政治斗争与思想斗争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对杜林主义斗争中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及他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论述0)
1、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区联转意。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尤其共性,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明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任何事物内部即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
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这种区分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下存在的,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特定的场合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
(4)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①这一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性问题的钥匙。
②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③这一原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④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2、论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答:(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回;为①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②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如果不使之回到实践中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
(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
评决实①评价阶段。
确定理性认识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以及这一认识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能否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对理性认识进行认识评价和价值评价。
重庆市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一、简答题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一方面是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3)商品是劳动创造的,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商品生产的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
(1)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3)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
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
3.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银最初只是普通的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物物交换中充当过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最后凭借其特点取得了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独占权。
(2)“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本身也是包含一定价值的商品,具有体积小而价值大,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不易腐烂,便于保存,便于收藏和携带等自然属性,因而便于执行货币的职能。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包括哪些因素。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包括三个因素:①待实现的商品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是:一定时期内的流通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次数)5.影响企业资本积累数量包括哪些因素。
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已定的情况下,由于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积累量和剩余价值量的变化是一致的。
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积累量的因素。
具体来说,包括:①对劳动的剥削程度;②劳动生产率水平;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④预付资本总量。
6.产业资本循环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一)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7.资本主义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不论租种哪一类土地,即使最劣等的土地,也必须缴纳地租。
政治理论考试重点基础知识复习总结.doc
政治理论考试重点基础知识总结第一部分1、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领导干部的正确政绩观来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理解。
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站在时代的前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造政绩。
一是要扬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的政绩观,树立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观;二是要扬弃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的政绩观,树立全局协调发展的政绩观;三是要扬弃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树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
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是要落实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取根本利益上。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变化;既要看当前发展的实绩,又要看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既要看经济总量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党建成效和社会稳定,从而真正建立起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积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切实保障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权利。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
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
依法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犯罪活动和犯罪分子。
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政策,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
2019年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复习材料
2019年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复习材料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分析。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容。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饿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5.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萌芽到开始形成阶段。
第一次国革命战争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思想开始形成。
第二、成熟阶段。
会议以后,思想走向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9 年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大纲--法理学---答案
1.权利的存在形态答:从存在的形态角度看,权利可分为应有权利、习惯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
2.法律权利的特征答:(1)法律性(2)自主性(3)可为性(4)求利性3.法律义务的种类答:法律义务包括作为、不作为两类。
作为的义务也称积极义务,是指义务人必须采取一定的积极行动来履行的义务。
不作为的义务也称消极义务,是指义务主体不做任何可能侵犯权利主体行为自由和合法利益之事的义务。
4.法律的利益调控机制答:表达利益要求、平衡利益冲突、重整利益格局。
5.法律的隐性功能答:是指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后果是看不见的或是出乎立法者预料而产生的,即这种后果超出了立法者的本来意图。
6.法律的非功能答:即该法律存在对社会既无积极影响,也无消极后果,处于一种“具文”状态,因而社会成员对其无动于衷。
7.法律的反功能答:或称法律的消极功能,是指法律实现将引发社会内部的紧张关系,分割社会体系内部的协调、稳定局面,降低社会系统的活力。
8.通过法律实现正义答:1通过立法分配权利以确立正义2通过惩罚非正义行为以维护正义3通过公正地补偿损失以恢复正义9.法律自由答:指一定国家的公民或社会团体在国家权力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活动的能力,是受到法律约束并得到法律保障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
首先,法律自由受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其次,法律对自由的规定是通过公民权利的形式进行的。
最后,法律自由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10.通过法律促进幸福答:1以幸福为价值建构法律的权利系统2以幸福为范畴构建民生法治11.法意解释答:又称历史解释、立法解释、沿革解释,是指解释者通过对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的价值追求和欲实现的目的的探求,来探知立法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法律文本含义的解释方法。
12.法律的局限性答:1、法是社会发展的主观因素,法不能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法自身的各种属性决定了并不是每一种社会关系都适合于法律调整,并且法不能代替其他的社会调整形式,而应当与其他社会调整措施相配合。
2019年政治理论基础知识.doc
2019年政治理论基础知识篇一: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一)1.十八届四中全会(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3)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4)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司法体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
(5)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2.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1)20XX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2)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破解的难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 `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及题型分析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辨析、选择)马克思主义概念: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组成的科学体系(多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多选):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
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总之,大工业的发展,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提出。
工人运动的兴起,迫切要求一个崭新的思想理论的诞生和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面前,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选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把上述优秀成果加以吸收和改造,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选择、判断)①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1845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②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1847年,起草《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1867,发表《资本论1》,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和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爆发,这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③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1875《格达纲领批判》,阐述共产主义发展两阶段。
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
《资本论》第二三卷,1886年又发表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9年建立第二国际。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选择、判断)(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多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篇一: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中共中央党校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孕育和准备阶段(1844-1847年);(2)正式形成阶段(1848-1871年);(3)理论体系完成阶段(1871-1883年);(4)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1883-1895年)。
(P2-P3)(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和伟大变革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P3)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根本变革和唯物史观的创立(一)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的历史观(P6-P7)3、科学的实践观:马恩认为,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并以实践为认识的目的。
4、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观领域,马恩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8-P10)5、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序言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专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6、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类三大社会形成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简答0)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意义?实可多。
答:列宁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是:(1)揭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2、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对立,统一、转化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答:意识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决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2)使语言得以产生,进而与语言一起又推动了人脑和意识的产生及发展。
(3)劳动不断锻炼和提高了人的思维能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扩展,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意识。
4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控制人们的生理活动;指导人们的实践改造世界5..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辨证的否定来实现的。
辨证否定的特点是?答:(1)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不是外力强加的。
(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一方面,否定就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在否定过程中,新事物保留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克服又保留的关系。
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答:内动;贯中;承根;方根。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条中心线索。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本方法。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联、发、全、承、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矛盾,把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外力的作用。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要点多选题
•多选: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1、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2、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P3-4)1、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3、科学社会主义3、社会形态的三个层面(P8)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4、人的发展过程的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形态。
(P9)1、人的依赖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5、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18-19)1、从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
2、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
3、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
6、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基础上,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性变革,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P21)7、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者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P27)8、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P29)9、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1、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为本原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0、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本质(P32-33)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经济根源,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导致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帝国主义的全部经济特征都是垄断这一经济实质的不同表现。
第三,帝国主义作为垄断资本主义,其经济运行的根本目的和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1、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实质?(P52-53)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3、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11、国际资本主义的形式(P54):租让制、租借制、合作制、代销代购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分析。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容。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饿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5.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萌芽到开始形成阶段。
第一次国革命战争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思想开始形成。
第二、成熟阶段。
会议以后,思想走向成熟。
1945年党的七大,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继承发展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思想的活的灵魂。
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思想各理论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
实事,是党的根本思想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是党的根本政治原则。
7.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采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8.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9.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期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共同纲领。
10.南方谈话的主要容。
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第四、提出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五、强调加强党的建设。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前途。
1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鲜明特征。
一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是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是体现结构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四是体现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五是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13.我国宪法的重要地位以及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治邦的总章程。
基本原则包括:人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法治原则、集中制原则。
14.当今国际格局特征的主要表现。
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
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有次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15.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表现。
一是经济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中心容。
二是国际政治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目标。
三是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
四是军事力量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威慑性的手段。
五是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
六是人才和人的素质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容。
16.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概念: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
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作用。
另一方面,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容和多样的形式。
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
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辩证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1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概念及辩证关系。
概念: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19.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及科学涵。
答: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做出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20.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力的条件。
实践表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1.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和市场是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是经济管理和调控主体,市场是配置各类经济资源的基础环节、媒介产权产品和其他要素交换活动的基本场所。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
政府行为往往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往往表现为供求、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以及保障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等。
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围、力度超过了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其结果就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
要特别警惕权力崇拜、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要弄清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与市场的关系上,不能取代市场,不能利用公权揽买卖。
我们需要的是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
强化政府作用,是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市场所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以便提升市场,而不是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去驾驭市场、压抑市场和取代市场。
要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