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一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单文精练五城市文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指出:“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人类对于城市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目前为止,要给城市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仍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城市既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和空间的概念,又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概念,因而对城市及其历史发展的研究就涉及了多种学科,因此要对城市作出较为科学的定义,就必须超越已有的各种学科对城市的定义的局限,抽象出城市所具有的最为一般的特征。
(摘编自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 材料二:城市功能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城市的文脉上。
所谓“城市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传统——不仅仅是指当时存在的文化,还包括过去的文化。
因此与城市的功能是否延续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两者是延续的,那就形成了一种传统;如果两者是不同的,或者以往有过这样的不同,这种传统就中断了,难以形成文脉。
一座城市,尽管现在的文化很发达,如果过去的文化已不复存在,或者从来没有这样的文化,要形成文化传统必定要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文脉则更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绵延。
另一方面,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有可能推到极致。
文脉不仅是城市的基本设施、名胜古迹、文物遗址的积累,更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足以保持城市的记忆,提供调节人地关系和适应变化发展的经验。
(摘编自葛剑雄《城市应该有延续文脉的自觉性》) 材料三: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保持不变的功能,特别是在变革的时代,受到天灾人祸的摧残,一些城市的功能被强制改变,城市被破坏殆尽,延续数百上千年的文脉就此中断,幸而不绝如线,也已岌岌可危。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都要具有经济功能,要以生产为主;都要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立新却缺乏创新。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市”的本义为市场,与“城”不同。
早期的“市”多在野外或井边,故有“市井”之称.而我国的“城”约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最早只是政治性质的城堡,与“市”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由于城市人口的集中,居民生活的需要,城内便有“市”的设立.“城”的存在,为“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城的发达。
“市”在我国“城”中出现,长期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实行的是“坊市制".在先秦文献中并无“坊”名,当时城市居民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里"。
“里”原是农村的一种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
当时为了防止盗贼的攻击,采用这种四面筑院墙的封闭聚居形式.从先秦起,这种称“里"的组织形式在城市中长期存在,有时称作“闾里”或“闾”,秦汉仍因之。
从晋代开始,城市居民住区正称仍为“里”,但有时又称作“坊”.《元河南志》卷二《晋城阙宫殿古迹》所引《晋宫阙名》中,有“诸里"和“诸坊"的名称。
到北魏时的洛阳,全城有二百二十“里”,也作二百二十“坊”。
这“坊”字,即源于“防"的别体。
从隋开始,“里”改称为“坊”。
所谓“坊市制”,即城中之“市”集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之内,“市”与“坊里”一样,都是方形,四面筑有围墙,并开有市门。
如唐长安皇城前东、西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平面近正方形,每面各开二门,有道路相通,形成“井”字形相交。
唐代的市场交易限定在市内进行,并限定交易时间。
在“坊市制”下,一般居民出入坊里,必须经由里门,不许直接临街开门。
如汉代规定只有“甲第"——统治阶级中显要人员的宅第,才能“当道直启”。
唐代则明确规定:“非三品以上及坊内三绝,不合辕向街开门.”当时街上设有“街鼓",天明和落日,坊门随街鼓声而开闭。
在市民居住的坊中,一般是不允许开设商业店铺和手工作坊的。
【高中现代文阅读】《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阅读答案

【高中现代文阅读】《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阅读答案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蔡铭燕城市是人类的居所,城市的主角是人,也只能是人。
很显然,对于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指引首先应当是社会学。
就拿北京城市改造中最小的构体??住宅(四合院)来说,多元的文化包含多元的家庭结构、多元的邻里关系,这些都需要通过造街巷的多元性、空间的多元性来满足,城市的活力正是通过这种人性化的多元得以张扬。
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四合院也不仅仅是居住的容器。
任何历史街区保护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文。
北京的“四合院 ??胡同”作为居住建筑,不仅由于它的历史悠久,构成具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由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闻名于世。
中国人居住的特征之一,就是群居形式中仍然能够通过院落处理达到高私密性的空间。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
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大街和胡同构成的街区网络。
如蛛丝般遍布全北京的胡同,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
不能将它仅仅看成是居民穿行的通道,老北京人的院子一般没有自来、没有化粪池,因而胡同要走马车、骡车、水车、粪车,靠这些运输工具和行业人员提供用水和清除污物;许多胡同里还有买油盐酱醋的小店,也有一些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各种物品。
这种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它是一种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结构。
一个院一个院地紧挨着,密度很高,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它的另一个公共空间。
北京老城由一间房子到一座院落,到一条胡同,到一个街区,到整个城市,构成了居民生活多元的公共空间。
提到“街坊”,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清,甚至更早时期,国人居住的街区。
2019年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高考全国I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2017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3,参考解析)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4年自贡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自贡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考试时间:2024年6月11日9:00—11:30】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呐喊(nà)荣膺(yīn)哗众取宠(huá)B. 憋闷(biē)惆怅(chàng)不屑置辩(xuè)C 侍候(sì)夹袄(jiá)栩栩如生(xǔ)D. 驾驭(yù)诡谲(jué)两肋插刀(lèi)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哄笑旷远异想天开取义成仁B. 捷报惋惜心旷神怡人情事故C. 涉猎寂寥无精打彩吹毛求疵D. 谚语苍芒味同嚼蜡喃喃自语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无论是对自然、社会的赞颂,还是对理想的追求、信念的坚守,都可用诗歌表达。
B.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青少年应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而不是拘泥于自我的认知。
C. 不求甚解的态度在工作中会导致失误,只有深入地了解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D. 城里新建了多个“口袋公园”,即使浮光掠影,也给广大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32次飞行任务,计划于2024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B. 十五年后,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获救的“敬礼娃娃”郎铮,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收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
C. 2024年春节黄金周,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共接待游客近45万余人次,成为全省门票收入排名第一的景区。
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测试(二)语文试题

天一大联考2024—2024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考生留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自源文字体系,但唯有汉字沿用至今。
这不应当是侥幸,而是源自于汉字的特质。
早期文字大都是象形、表意的,追根溯源,现在绝大多数仍在运用的拼音文字,其表音符号很多都是衍生自象形表意符号。
即便是汉字,占绝大比例的形声字的声符,也大多来自表意成分。
在长期发展中,汉字表音的因素在汉字体系中大大增加,表现出明显的表音化倾向,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把汉字认定为“意音文字”,而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汉字中的“表音”要素,原本也是表意字,所以归根究竟,汉字还是“表意”的。
那么,汉字的生命力何在?若在汉字和汉语的关联中找寻缘由,这首先是因为汉字的适用性。
汉字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这是汉字不废的重要缘由之一。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在语音上没有什么变动,汉字和汉语匹配特别得当。
其次是汉字具有包涵性。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我们一看就懂,但假如当年有录音机录下老夫子的话,我们可能难以听懂。
因为语音是不断变更的,春秋时代的语音系统和现代一般话的语音系统大不一样。
然而,不管语音发生了何种变更,字仍旧是这些字,意思始终不会变更,这就是时间的包涵性。
假如当年《论语》和《史记》是用拼音文宇书写的,那么现在我们根本无法阅读,这一点对中华典籍的传承特别重要。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四单元测评(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精神资源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再阐发、再挖掘和再转化,释放隐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让文化遗产从典籍、考古、博物馆,从民间、大众以及历史中走出来,续写传统文化复兴的煌赫篇章。
文化生态是文化遗产活起来的关键要素。
文化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须要从长远着眼,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重视文化的区域特征、民族差异、风俗信仰、地方传统等因素,同时不忽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构建,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运行机制,这对文化遗产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
加强传统熏染。
文化生态建设倚重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农事节气到生态伦理,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不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基因,蕴含着朴实的生活哲理与伦理观念。
要让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
留意经典滋养。
文化遗产在不同时代都被传承弘扬,并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形态。
当下要加强精神产品与社会生产的对接,引导传统文化经典主动而有序、主动而稳妥地走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特殊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农村文化站、农家书屋等,透过物化载体窥见智者的思想、技艺和文化,通过展览观赏文物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还原一段历史、一个事务甚或一种文化形态,让文化经典从文物中走出来,滋养心灵。
构建特色引领的机制。
区域文化生态建设突出区域文化特色,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设置规范试验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爱护。
我们国家疆域宽阔,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加强区域文化生态建设,既符合国情,也是激活跨地域、多民族文化遗产内朝气制的有效措施。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区域文化生态建设在原有文化圈带链的基础上,深化挖掘原生态文化,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引入现代元素文化,如设立闽南、徽州、晋中、潍水等文化生态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如设立热贡、羌族、客家等文化生态区;还有为突出艺术门类文化特色设立的宝丰说唱、果洛格萨尔等文化生态区,贯穿整体性爱护理念。
2017年新课标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宁夏银川市银川唐徕回民中学等三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

宁夏银川市银川唐徕回民中学等三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下册银川地区三校联考(银川唐中、银川24中、灵武回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答题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
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让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有了可乘之机互联网上向来不乏怪事。
一些网播剧播放量过百亿却讨论者寥寥,一些网购平台上的“销量第一”却差评不断,一些所谓“今日热门”的文章却完全不知所云。
问题何在?互联网时代,网民选择相信数据背后代表的“公众眼睛”。
然而近年来,这些本应成为用户选择时重要参考的数据,却屡屡成为一些平台掺水造假的对象。
去年9月,不少平日里阅读量动辄“10万+”的微信大号迅速缩水,而起因竟是源于某些通过刷单来拉高阅读量的工具失效。
有监测数据显示,当晚有六成微信“大号”的阅读数下降,其中阅读量暴跌80%以上的公众号超过100个;同样在去年,国内某直播平台曾显示某热门直播间观看人数超过13亿,令人匪夷所思。
无据之数,难称数据。
那些基于个体选择而累计得来的数字,衡量着品质优劣,透露着市场反馈,反映着用户认可。
然而造假掺水却令数据应有的标尺作用打了折扣,用户“用脚投票”的权利成为摆设,造假者不仅令优质内容沉匿网海,更给了烂俗内容和劣质产品服务以次充好的可乘之机。
数据造假,受伤的不仅是手握“投票权”的网友和真正优质的内容,还可能在更广范围内威胁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
”世界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的这句论断产生于纸质媒体时代,而在如今新闻门户、视频网站、手机应用成为广告主眼中香饽饽的时代,却更多了几分无奈和讽刺。
【苏教版】2020高中语文必修二试题:专题3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单元质量综合检测(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四川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四川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南充高中2020级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一般论述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原书风”是理论界对发生在1980年代中原地区的书法现象的概括与总结。
其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气质,也是一种审美再现,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
②“中原书风”来自中原文化。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诞生地,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
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发生在黄河流域……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夏文化则发生在现在河南之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两岸,及其流入黄河的桠杈地带。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物化,文化的基因一直在规范制约着书法艺术的历史传承。
③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原地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如礼乐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理学等,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书法的灵魂寓所。
书法艺术始终放射着中原文化的光芒,笔锋墨韵中始终体现着传统的文化要素,点画结构间始终映射着源远流长的哲学思辨。
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和”之美、“中庸”之道,正是中国书法始终追求和实践的标准。
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说和宇宙观运用于书法,就是形式与内涵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文化观,“以和为贵”的社会观,等等,“从社会伦理,审美心理,到民族道统,构筑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言恭达)。
④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后世书家演绎了丰富的书法理论。
东汉崔瑗是擅长草书和篆书的书家,其《草书势》是最早的专门谈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在谈到草书的艺术魅力时他用“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来形容。
东汉书法家、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蔡邕,留下了传世书论名篇《篆势》《笔赋》,假托其名者另有《笔论》《九势》等。
【语文高一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11)

下学期期末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现代文阅读(2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19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一(含解析)必修3

单元质量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表演传统曲艺,演唱流行金曲,展示手工技艺……如今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也许你就能邂逅这些热闹的街头艺术表演。
快意拨弦,随性而歌,律动翩舞,生动、热烈、洒脱的街头艺术,为蓉城街头增添了别样色彩。
除了剧院、荧屏,城市露天公共场所也是孕育文化、成就梦想的地方。
我们所熟悉的西单女孩、旭日阳刚等,都是从街头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更广阔的天地。
但要处理好街头表演和城市秩序的关系,有不少现实矛盾需要妥善处理。
此次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了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
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
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
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确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虽然街头表演对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
给街头表演一席之地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
街头艺人的表演内容理当健康向上、传播正能量.除此之外,街头表演的管理还涉及多方面问题。
《城市的品味》阅读答案

《城市的品味》阅读答案《城市的品味》阅读答案小编整理了关于《城市的品味》原文及《城市的品味》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阅读和练习理解,希望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同学们能够有着更多的收获,关于《城市的品味》阅读答案我们一起来分享吧!城市的品味城市的品味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的品牌。
没有品味的城市只能算是建筑物的堆积,无法产生品牌效应。
城市的品味应当包括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个性。
历史是城市的血脉。
城市的历史往往是通过城市的建筑物和历史名人来体现的。
英国伦敦有好多保持着古老特色的短街小巷,走在这些街巷里,你除了能找到那些极具特色的房子和店铺外,还会发现许多店铺和住宅的门口都悬挂着有特色的小匾牌,告诉你哪一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或对历史有杰出贡献的人曾经在这所房子里居住过。
法国巴黎也是这样。
走到这样的城市里,你就会感觉走进了历史,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历史深厚底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走在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道路上,会令人感到乏味,如果在景点建设上赋予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则将相映成趣。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这是清代学者袁枚为了说明山水也须文化扶的道理的诗句。
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和“白娘子”的传说,蕴含着丰富的吴越文化和佛教文化。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楼三百九十桥。
”美丽的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中俯皆是的黛瓦粉墙、纵横流淌的河水、古朴动人的石桥,错落相辉映,画意更悠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她们不仅体现了江南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江南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个性是城市的眼睛。
法国一位地理学家对城市的看法别出心裁,他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有个性的城市看一眼就会让你刻骨铭心;没有个性的城市是无法让人留下记忆的。
北京的大气、上海的奢华、成都的悠闲、西安的古朴、厦门的温,说的就是各个城市的气氛和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阅读答案论述类文本阅读《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城市最重要的品质是人文蔡铭燕
城市是人类的居所,城市的主角是人,也只能是人。
很显然,对于城市的未来,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指引首先应当是社会学。
就拿北京城市改造中最小的构体——住宅来说,多元的文化包含多元的家庭结构、多元的邻里关系,这些都需要通过造街巷的多元性、空间的多元性来满足,城市的活力正是通过这种人性化的多元得以张扬。
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四合院也不仅仅是居住的容器。
任何历史街区保护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文。
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作为居住建筑,不仅由于它的历史悠久,构成具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更由于它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而闻名于世。
中国人居住的特征之一,就是群居形式中仍然能够通过院落处理达到高私密性的空间。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
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大街和胡同构成的街区网络。
如蛛丝般遍布全北京的胡同,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居民生活的公共空间。
不能将它仅仅看成是居民穿行的通道,老北京人的院子一般没有自来、没有化粪池,因而胡同要走马车、骡车、水车、粪车,靠这些运输工具和行业人员提供用水和清除污物;许多胡同里还有买油盐酱醋的小店,也有一些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各种物品。
这种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它是一种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结构。
一个院一个院地紧挨着,密度很高,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它的另一个公共空间。
北京老城由一间房子到一座院落,到一条胡同,到一个街区,到整个城市,构成了居民生活多元的公共空间。
提到“街坊”,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明清,甚至更早时期,国人居住的街区。
老北京街区因具有这样丰富的多样性而充满活力。
这正是许多老北京人和众多学者留恋“四合院——胡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被誉为彻底颠覆了传统城市规划理论的简·雅各布斯,她在关于城市发展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有段对理想社区的阐述: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一个活力无限的社区,一个具备价值内生的社区,在建筑形态上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要点:用途混杂、街区的小路网多、建筑形态有连续性、有适当的密度。
如果以这几个重要特点界定城市综合体的构成,老北京街区恰是这样的建筑群。
北京城区现存的四合院大多建于明清时期,缺少维修,同时由于人口的膨胀和社会的发展,北京的“四合院——胡同”的缺陷显得越来越突出,社会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生存条件也今非昔比,没有现代城市基本设施的老宅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实际使用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取向。
对于北京这样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传统四合院再作为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不现实的。
但是作为建筑本身,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典型独特的地方民居,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有价值的,应当有计划地保留。
北京旧城街区改造和保护问题,无论是从城市风貌还是民生需求上来说,都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了。
最佳的整治当然是,既能完整地保留四合院住宅建筑的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能解决人性化居住的问题。
从“以人为本”出发,我们首先要突出的是“人”,保留民族风格并不是古建筑的翻版,不必如南池子大街的仿古四合院那样,过于强调传统的表象元素和传统材质,在四合院建造时使用了北京传统民居的构建方式,一些院落竟然是全部木结构。
要知道,这是民居改造而不是古建筑修复我们不能落入文化自恋的误区,正如保留国粹不必连小脚也保留一样,需要的是重新发掘、提炼,完整地阐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脉络及其深层结构。
10.下列关于老北京居住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合院是封闭式住宅,它不与外界接触,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B.四合院的居民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胡同、大街和坊间构成的街区网络。
C.胡同是一种居住和商业混合使用的既有很高的私密度又有很高的舒适度的公共空间。
D.胡同外的大街上分布着寺庙、戏楼、会馆,这又是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公共空间。
11.文章引用简·雅各布斯的言论,用以论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保护原则,下列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合院的改造,要在群居形式中通过院落的处理,以达到具有高私密性的空间。
B.“四合院——胡同”的改造,要构成大街和胡同街区网络的居民生活多元的公共空间。
C.四合院的改造要完整地保留四合院住宅建筑民族文化的特点,又要解决人性化居住的问题。
D.由胡同、街道、坊区规划结构形式的街坊的规划布置,满足街坊内居民生活居住的基本要求。
12.文中画线的句子“北京城市街区不是一座座四合院简单相加之和”,引出了选文关于历史街区保护的哪个观点?
参考答案:
12.任何历史街区保护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城市重要的品质就是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