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代赞颂母亲著名诗文歌曲1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历代赞颂母亲著名诗文歌曲18篇
我国历代赞颂母亲著名诗文歌曲18篇
母亲十月怀胎,痛彻心扉;含辛茹苦,拉扯子女。她们是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个人,是世界上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和文章。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今年的母亲节了,在这里介绍我国历代18篇(首)歌颂母亲的著名诗文供大家欣赏,并祝天下所有的母亲们节日愉快,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第一,先秦的《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翻译下来就是:“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小树心。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实在很辛勤。飘飘和风自南来,吹拂酸枣粗枝条。母亲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难回报。寒泉寒泉水清凉,源头就在那浚土。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仍是很劳苦。小小黄雀宛转鸣,声音悠扬真动听。儿子纵然有七个,不能宽慰慈母心。”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作品基本上是来自普通劳动人民的心声。这首诗赞美了母亲的辛勤、劳苦,母亲的明理、美德;而对自己不成器难回报、兄弟纵然有七个也不能宽慰慈母之心表示惭愧不安。它采用了传统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文辞虽然朴实、思想虽然简易,可是生动形象,画面优美,感情真挚,非常动人。
读这首诗,令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动。诗中写梅雨季节,白头倚门,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等景象,朴素真实,直抒胸臆。句句在叙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写景,句句蕴至诚。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是开启心灵的奥秘,这是感人肺腑的奥秘。这是作诗的真谛,这是做人的真谛。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清人倪瑞璿《忆母》中的这两句诗,总算懂得了母亲的心肠,这是对母亲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儿女的,领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强烈,报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
舆恭的《思母》之所以格外动人,更因为诗是出家人写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尘缘和难舍的亲情。其实,母爱的崇尚和感戴,与出家宗旨并不相悖。《楞严经》云:“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也就是说,十方诸佛,怜悯忆念一切众生,好像母亲忆念亲生儿子一样。在佛经中,母亲的爱怜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舆恭的感情之所以美好,正因为在他的诗中,充满了世俗的人情。
第四,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母别子》: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不如林中乌与
鹊,母不失雏雄伴雌。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白居易的这首《母别子》,写出了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争灾难年代,母亲与子女被活活拆散,生离死别的悲苦情景。丈夫是个大将军,从前线掳掠回来新的美女,于是喜新厌旧,对原来的结发妻子,糟糠、黄脸婆,孩子的亲生母亲,就不要了,狠狠其将赶走。可是子女还得要留在身边,于是母子不得不忍痛分手。骨肉分离,这为娘的能不伤心吗?肝肠寸断、娘喊子哭,这场面能不感人肺腑?做母亲的满腔热爱,这种来自本能的情感,又是多么的强烈!
第五,唐朝诗人李商隐的《送母回乡》:“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的诗歌一般写得晦涩、华丽,而这首五言律诗小作品,却写得明白、质朴,但是深情、真挚。母亲病重了,要去名医那看病,现在车子马上就来接她了,要与她分别了。自己虽然舍不得她走,却有什么办法呢?留是留不住的。而自己又公务在身,不能陪她一起去。连母爱都报答不了,这人生还有什么可追求的,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确实如此!第六,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十五》:“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这是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大意是诗人与母亲分别了,母亲单独留在家乡,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地深深牵挂。邗沟是古地名,是联系
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五言绝句,虽短短20个字,语言平白如话,意思也很浅近,但母亲思念孩子的感情是多么真切而美好,令人心动。简洁而丰满,隽永绵绵。第七,元朝诗人王冕的《墨萱图》:“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这是在内容、风格甚至文辞上最接近孟郊《游子吟》的一部作品。萱者,母亲也。以美好的萱草比喻自己母亲。母亲天天倚靠在门边,期盼着在外漂泊的游子归来。母子连心,望眼欲穿,骨肉相系,情景交融。与此作媲美的,还有清朝诗人蒋士铨的《岁末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第八,清朝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仲则幼年丧父,居家贫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一个风雪之夜,诗人强忍离愁别情,看了一眼白发散乱、泪眼干枯的老母,冲出家门。愁情如潮,悲痛难忍,一首催人泪下的七绝《别老母》从心中喷涌而出。这首诗明白如话却感人至深。在儿子眼里老母已是风烛残年、气息奄奄;可是为了生活还要别她而去。无法让年迈老母安享温暖幸福不说,连给老母端汤奉水都做不到,这怎能不使诗人陷入深深的自责?这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难以名状的哀怨和悲怆,也十分真切地抒写出诗人内心无法抑制的内疚。这动人心魄力的诗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一个赤子发自肺腑的呼喊,具有感人至
深的力量。
第九,毛泽东的《祭母文》:“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皑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劈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不染一尘,身心表里。五德荦荦,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赉。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必秉捆忧,则效不违。致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日俱长。尚飨。”此诗作于1919年10月8日。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作者哀悼他的母亲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亲逝世后3天内,毛泽东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有人赞扬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