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渤海中部海域潜山气藏的勘探
辽海滩海中部海月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辽海滩海中部海月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崔玉哲
【期刊名称】《石油仪器》
【年(卷),期】2011(025)006
【摘要】为研究海月潜山的油气成藏条件,探讨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与油气聚集规律,从潜山的油源条件、储层条件、油气运移通道和油藏保存条件等诸多要素入手,开展深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海月潜山东西两侧分别为两大主力生油洼陷,长期持续活动的深大断裂和潜山不整合面构成良好的油源通道,多期次发育的裂缝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储集空间,沙河街期和东营期稳定分布的湖相泥岩披覆潜山之上,为潜山成藏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
其中,位于西侧深大断裂附近,侧向直接与生油岩对接和位于构造转向部位的低潜山是油气成藏的最有利场所。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崔玉哲
【作者单位】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1
【相关文献】
1.埕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与缝洞预测 [J], 刘爱平
2.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 [J], 付广;郭君嗣
3.S地区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研究 [J], 谢睿
4.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与研究——以高升地区元古界潜山为例 [J], 苗哲玮
5.歧口凹陷埕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 [J], 吴昊晟;毛敏;黄小刚;刘娟霞;刘国全;赵宇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海域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渤海海域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薛永安;李慧勇【摘要】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油型盆地,已发现天然气田储量规模较小.近几年渤海油田通过勘探研究思路转变和地质认识创新,在渤中凹陷西南部渤中19-6构造深层太古界变质岩潜山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通过重新认识凹陷生排烃能力,提出渤中凹陷巨大生气潜力是大型凝析气田形成的基础;完善深层优质盖层“被子”封闭模式,提出区域性稳定分布的高压异常泥岩控制大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明确变质岩储层成因机理,提出构造-风化作用主导下的裂缝型储层形成机制,运用地球物理多属性融合技术实现了优质裂缝型储层预测;提出渤中19-6构造区具有“优质烃源岩深埋生气、变质岩潜山多期构造运动控储、厚层超压泥岩‘被子’控制油气汇聚运移和保存”的天然气成藏模式.这些创新成果指导了渤中19-6构造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领域性突破,所取得的理论认识突破和勘探实践经验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18(030)003【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渤海;渤中凹陷;天然气勘探;变质岩潜山;渤中19-6凝析气田;成藏模式;地质认识创新【作者】薛永安;李慧勇【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9;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渤海湾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油型盆地,已探明原油储量约130.5×108t,天然气储量约3 510×108m3,已探明原油储量远远大于已探明天然气储量[1]。
勘探实践表明,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部分与周边陆地油区相似,具有油多气少的特征,经过40多年的勘探,已发现超过35×108t的石油探明储量,而天然气探明储量仅仅伴随着原油勘探偶有发现[2-3]。
前人研究认为,研究区晚期新构造运动活跃,新近系断层发育密度大、活动能力强,强烈的构造活动不利于天然气的保存[4-6]。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界或前古生界潜山油气藏非常发育,到目前为止共探明67个油气田(藏).其油气富集规律①是冀中坳陷富集程度最高,济阳坳陷、辽河坳陷次之,黄骅坳陷、渤中坳陷最低;②是中位序潜山油气田(藏)富集程度最高,低位序次之,高位序、顶位序最低;③是潜山油气田(藏)以断块山圈闭为主,以褶皱山圈闭为辅;最后是潜山油气田(藏)以大、中型为主,以小型为辅.盆地内潜山油气富集原因是"新生古储"的结果,即是古近系多套烃源岩覆盖多位序潜山地层,并经断层、地层不整合通道将极为丰富的烃类运移至不同位序潜山圈闭成藏.指出了多个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的潜山油气勘探提供了建议.
作者:李玉城 LI Yu-chneg 作者单位:辽河石油勘探局工程技术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10 刊名:海洋地质动态PKU英文刊名:MARINE GEOLOGY LETTERS 年,卷(期):2008 24(3) 分类号:P744.4 关键词:油气田分布规律烃源岩断层渤海湾盆地。
基岩潜山是渤海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基岩潜山是渤海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张国良;邓辉;李颖;冯金奎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04(016)004
【摘要】在渤海海域过去几十年的油气勘探中,潜山领域始终处于次要地位,但渤海周边陆区潜山领域的勘探成果相对比较突出,已发现了一些大、中型潜山气田.在总结渤海湾盆地陆、海探区潜山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域潜山油气藏的类型、主要特点及潜山天然气成藏条件.以渤中凹陷为中心的中南部海域具备潜山天然气勘探的优势和潜力;渤中20-22等潜山构造带是可能发现大、中型潜山气藏的有利区带.
【总页数】8页(P222-229)
【作者】张国良;邓辉;李颖;冯金奎
【作者单位】中海石油渤海公司研究院;中海石油渤海公司研究院;中海石油渤海公司研究院;中海石油渤海公司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渤海海域锦州25-1南基岩古潜山油气成藏特征分析 [J], 项华;周心怀;魏刚;王刚
2.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三渤海湾盆地任丘古潜山大油田的发现与勘探 [J], 费宝生;汪建红
3.梨树断陷基岩潜山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与勘探前景 [J], 程建;周卓明;段铁军;杨昊;宋振响
4.渤海湾盆地大型基岩潜山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以渤中19-6凝析气田为例 [J], 叶涛;牛成民;王清斌;代黎明;李飞
5.辽河盆地基岩潜山勘探的新突破 [J], 宋柏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中19-6千亿方气田的发现记

渤中19-6千亿⽅⽓⽥的发现记中国海油2⽉25⽇对外宣布,位于我国渤海海域的渤中19-6⽓⽥,测试获得优质⾼产油⽓流,确定天然⽓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000亿⽴⽅⽶。
渤中19-6圈闭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渤中凹陷西南部,平均⽔深约22⽶。
据相关资料,2014-2016 年,中海油开展渤中凹陷天然⽓勘探攻关研究,通过三维地震资料重新处理,地震资料品质得到明显的改善,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研究,厘定地层层位,经过科研⼈员反复论证,终于发现渤中19-6⼤型太古界低潜⼭圈闭群。
针对深层太古宇潜⼭设计了⼀⼝深井 BZ19-6-1 井,该井于 2016 年 12⽉钻探,在孔店组砂砾岩发现⽓层 242.8⽶、太古宇潜⼭揭⽰⽓层 106⽶。
2017 年 8 ⽉,继续部署评价井BZ19-6-2井,在太古宇潜⼭发现⽓层 270⽶,中途测试获得⽇产⽓18.4万⽴⽅⽶、⽇产油 168⽴⽅⽶,揭开了渤中 19-6 潜⼭天然⽓勘探的序幕。
随后的 BZ19-6-2Sa 井、BZ19-6-3 井、BZ19-6-4井、BZ19-6-7 井在砂砾岩和太古宇潜⼭中分别获得巨厚⽓层,并测试获得⾼产,最⾼⽇产达 600⽴⽅⽶油当量以上(天然⽓超 30万⽴⽅⽶/⽇,凝析油超 300⽴⽅⽶/⽇)。
⽬前,渤中19-6⽓⽥的第12⼝评价井已钻到了4700多⽶。
据中国海油渤中19-6探井项⽬经理刘宝⽣介绍,此前完成的11⼝探井均发现有油⽓,⽓层厚度均超过百⽶。
渤中 19-6⽓⽥测试⽓油⽐介于 951~1658⽅/⽅,凝析油含量⾼达742.8克/⽅,属于特⾼含凝析油凝析⽓藏。
渤中 19-6 ⽓⽥天然⽓以烷烃⽓为主,其中甲烷含量介于 70.85%~78.27%,C1/C1+介于 0.84~0.86,属于湿⽓;⼆氧化碳含量介于6.88%~16.27%,含(9.24~36.63)×10-6不等的硫化氢。
凝析油密度介于0.7914~0.8089(20℃),黏度1.244~3.438m Pa·s,含蜡量 9.70%~18.26%,胶质 + 沥青质0.170%~1.700%,凝固点12~23℃,含硫量低于 0.025%。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谢玉洪1 罗小平2,3 王德英1 徐春强1 徐云龙2,3 侯明才2,4 陈安清2,41.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2.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3.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4.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摘 要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
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中生代 古潜山 油气复式成藏 油源对比 浅层油气藏 配置关系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19.05.002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composite-buried hill reservoirs inthe western subsag of Bozhong Sag, Bohai Bay Basin Xie Yuhong1, Luo Xiaoping2,3, Wang Deying1, Xu Chunqiang1, Xu Yunlong2,3, Hou Mingcai2,4 & Chen Anqing2,4 (1.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Beijing 100010, 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3. College of Energy Resour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4.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059, China)NATUR. GAS IND. VOLUME 39, ISSUE 5, pp.15-24, 5/25/2019.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There are abundant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the western subsag of Bozhong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 where oil–gas 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those shallow Neogene and Paleogene reservoirs and deep Mesozoic buried hill reservoirs, but no better understandings have yet been achieved in terms of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ep buried hill reservoirs and the allocation of shallow reservoirs. Based on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analysis of source rocks and basin modeling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evolu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inclusion and homogeneous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il-source biomarkers,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is study area was resumed based upon the regional tectonic backgroun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obtained. (1) There are 3 sets of source rocks in the third and first mem-bers of Paleogene Shahejie Fm, and the second lower member of Paleogene Dongying Fm; the reservoirs in the peripheral uplift zones include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Archean metamorphic rocks, and Paleogene–Neogene delta–fluvial porous sandstones. Hydrocarbon generated in this sag migrated along the fault unconformity surface to the slope before accumulated in the peripheral tectonic zones, resulting in 3 sets of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emblages form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ormation in compoun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zones. (2) The stratum in the third member of Shahejie Fm is the main source rock. (3) The above three assemblages went through four periods of generating process during the geological time of 11–1 Ma. Vertically hydrocarbon sources first filled in the deep Mesozoic and Archean reservoirs, then migrated and accumulated in the shallow Neogene and Paleogene reservoirs, where multiple shore-term rapid filling of high-temperature fluids led to this typical oil and gas pooling mode.Keywords: Bohai Bay Basin; Western subsag of Bozhong sag; Mesozoic; Buried-hill; Composite hydrocarbon reservoir; Oil source correlation; Shallow oil and gas reservoir; Allocation relationship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潜山成藏综合研究与有利勘探方向”(编号:2016ZX05024-003-010)、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科研项目“渤海海域潜山石油地质特征、典型油气藏成藏机理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编号:CCL2014TJXZSS0870)。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埋古潜山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探讨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深埋古潜山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探讨周心怀;张如才;李慧勇;王保全;郭永华【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7(041)001【摘要】渤中凹陷钻探的两口科学探索井均在古生界潜山发现天然气流,其中科A2井经测试获日产天然气40.2×104m3,揭示了渤海海域目前埋深最大、温度最高的古潜山天然气藏.根据渤中凹陷渤中21 ~22古潜山油气成藏条件和实际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对研究区天然气成藏控制要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古潜山圈闭面积大,且具有完整背斜形态;深层沙四段—东三段发育大量优质高成熟烃源岩,油气源充足;古潜山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储层物性较好;成藏要素匹配关系好,天然气具有明显的晚期持续充注成藏的特点.该古潜山气藏的发现,不仅是渤中凹陷深埋古潜山天然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埋古潜山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识和勘探工程技术进步的重大成果,能够推动渤海海域乃至整个渤海湾盆地凹中深埋古潜山的油气勘探工作.【总页数】9页(P42-50)【作者】周心怀;张如才;李慧勇;王保全;郭永华【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J], 谢玉洪;罗小平;王德英;徐春强;徐云龙;侯明才;陈安清2.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太古界潜山气藏BZ19-6的气源条件与成藏模式 [J], 谢玉洪3.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潜山及上覆砂砾岩显微图像数据集 [J], 刘彦鹏;侯明才;刘晓健;齐哲4.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潜山及上覆砂砾岩显微图像数据集 [J], 刘彦鹏;侯明才;刘晓健;齐哲5.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 [J], 牛成民;于海波;胡安文;叶涛;秦德海;华晓莉;梁舒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

从1995年开始之后的五六年间,伴随着以Q H D 32-6、PL 19-3等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为标志,渤海勘探家通过对渤海地区特殊成藏条件的认识,提出了“晚期成藏”理论,使得渤海进入了新近系勘探时期,并导致了凸起上新近系大油田群的大发现,找到了超过10×108t 的地质储量[1]。
然而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凸起上的披覆构造越来越少,渤海的勘探面临新的困难。
从2002年以来的5年间,渤海的勘探从凸起逐渐转入凹陷或深层。
针对凹陷内油气成藏的复杂情况,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设立了重大攻关课题《渤海海域复杂油气藏勘探》,通过渤海勘探工作者艰苦的探索,取得了多项创新的地质认识和勘探新技术组合,不但发展、完善了“晚期成藏”理论,而且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在凹陷内浅层、混合花岗岩潜山、特稠油藏等3类复杂油气藏勘探上取得突破[2,3],5年累计获得各级地质储量约10×108m 3。
1主要勘探进展1.1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JZ25-1S 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J Z 25-1S 潜山位于辽东湾地区辽西低凸起中段,两侧分别为辽中、辽西富生油凹陷。
2002年完成第一口井的钻探,太古宇潜山裂缝性储层日产原油365.8m3、溶解气19664m 3,测井解释分别在古近系沙二段砂岩和太古宇潜山基岩中发现了16.2m和102.8m 油层。
其后钻探的8口评价井均获得高产,发现了JZ25-1S 大型油气藏(图1)。
至2005年初,JZ25-1S 油气田上报探明含油面积25.5km 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302×104m 3,探明溶解气地质储量35.95×108m 3;探明含气面积21.2km 2,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4.68×108m 3,探明凝析油地质储量84×104m 3;控制石油渤海海域近期油气勘探进展与创新认识*薛永安1,2邓运华3余宏忠1,2(1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北京100027)摘要:近年来,渤海勘探工作者通过转变思路和理论创新,在凹陷内浅层、深层、潜山及稠油油藏等领域发现了一大批大中型油气田:在辽东湾地区发现了全国最大的JZ25-1S 混合花岗岩潜山复合轻质油藏,在黄河口凹陷区发现了一大批凹陷内浅层中型油气藏,使黄河口凹陷内部浅层油气藏联成一片;在渤中凹陷北部成功评价了被外方认为没有商业价值的LD 27-2、LD 32-2大中型稠油油藏,发现了L D 27-1中型油气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渤海中部海域潜山气藏的勘探
摘要: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历经几十年的油气勘探,以“油”的勘探成果最为辉煌,天然气勘探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发现。
渤海海域具有天然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以中部海域即渤中坳陷及其邻区最为优越。
这一地区发育有多个断山构造带。
渤中凹陷是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油气资源潜力大。
根据国内外能源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天然气资源需求量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
因此,加大力度研究和勘探基岩潜山的天然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基岩潜山天然气渤中凹陷渤海海域
1 潜山油气藏类型与主要特点
1.1 潜山油气藏类型
在渤海探区内已发现的100多个潜山构造,几乎都是受断裂控制的潜山圈闭。
潜山气藏(田)在圈闭形态上以断裂背斜构造为主,这和全盆地的各类大、中型气田的圈闭类型是一致的。
目前,海域内已发现的潜山油气藏、气藏,依照其所处构造位置和油气藏形态可大体分为两大类四个亚类。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气藏”系指在同一个圈闭内,完全被凝析油、气所占据,而对于上部有凝析油气,下部为正常油环的,则归入油气藏类型。
(1)潜山山头油气藏。
此大类又可分为山头块状和山头层状油气
藏两个亚类,其中渤中28-1(BZ28-1)山头块状油气藏和秦皇岛30-1(QHD30-1)山头层状油气藏比较典型。
(2)潜山内幕油气藏。
所谓潜山内幕油气藏,本文系指那些发育在潜山腹内,以自身的致密地层(隔层)为盖层的潜山内幕油气藏,又分为潜山内幕块状油气藏和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
这和潜山山头与上覆下第三系泥岩共同形成的储盖组合不同。
至今,在渤海海域的埕北低凸起区东端发现了埕北30潜山块状气藏。
此潜山圈闭中,中生界气藏为山头边水层状气藏,古生界和太古界气藏为内幕底水块状气藏;而紧邻石臼坨凸起的427潜山构造带,于1977年发现的427W古生界潜山油气藏,属于潜山内幕层状油气藏。
1.2 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
截止目前,在渤海探区内,无论是潜山油气藏,还是潜山气藏,与新生代油气藏和气藏对比,总体上反映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油质轻。
因海域探区已钻潜山,一般埋深都超过2000m,所以,绝大多数潜山所产出的是正常油和凝析油。
富含气,气油比高。
潜山油气井平均气油比为大多在1500m3/m3以上。
能量大,单井产量高。
潜山油气藏压力系数偏低,极易遭受污染。
因此,对于潜山钻探和测试,必须采用适应于潜山油气藏自身特点的钻、试技术和保护油气层的具体措施。
2 渤中地区潜山天然气勘探的优势
经过对全海域主要区域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已钻成败潜山圈闭的解剖。
与海域其它地区主要石油地质条件对比,渤中地区有着明显的找气优势。
2.1 优势(有利地质条件)
(1)雄厚的天然气资源,具备发现大、中型气藏的物质基础。
对于渤海湾盆地油气资源来讲,渤海海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优于陆上任何一个坳陷。
在海域内发育有全盆地最大的生烃凹陷-渤中凹陷。
凹陷面积8660km2,新生界厚度超过10000m,经钻井证实,凹陷内下第三系沙三段为一套中-深湖相优质烃源岩,厚度大、分布广。
在凹陷深部位现今R0大于2%,处于干气生成阶段,是探区最主要的烃源岩。
(2)特殊的区域地质背景,利于天然气聚集与成藏。
渤海湾盆地位于华北陆块的东部。
其深部断裂的走滑活动,形成了三条北北东向右行的主干走滑断裂带。
由西向东分别是霸县-邯郸走滑断裂带,黄骅-东明走滑断裂带和穿过海域探区的沈阳-潍坊走滑断裂带(即郯庐断裂带的中北段)。
因走滑而派生的挤压、褶皱、翘倾等构造变形,对盆地沉积中心的迁移,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都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
而且,走滑变形强度不同,其控制作用存在差异。
在渤海探区的渤中地区,所谓区域背景“特殊”是指它受控于大型的郯庐走滑断裂带。
至今海域内发现的两个中型气田,就分布在受此断裂带控制的渤中、辽中两个凹陷区一侧。
而且目前四个潜山气藏(田),都集中分布在渤中凹陷南缘。
可见,渤中地区具备发展潜山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域环境。
(3)多种沉积环境,发育多套储集层。
受大区域构造条件的控制,渤海东西两侧的胶辽隆起区和燕山隆起区大面积分布中、上元古界(包括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系等)最大厚度超过10000m。
而渤海海域及其南侧的鲁西隆起区,大面积缺失中、上元古界。
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超覆不整合于下元古-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之上,成为“渤海隆起区”。
经钻探证实,在海域探区内既有中生界石碳-二迭系的陆相碎屑岩储层,也有中生界火山喷发相的火成岩储层,下古生界的碳酸盐岩储层及元古-太古界的岩浆岩相的变质岩储层。
在上述各类储层中,都有高产油气层发现。
总之,渤海海域前第三系基岩有多种优良储集层。
正确判断和预测优质储集层分布区带,是潜山勘探成败的关键之一。
(4)厚而广布的优良区域盖层,具备大面积封盖天然气的能力。
东营组沉积期及其以后。
海域坳陷期发育程度强于盆地陆上任何一个地区。
所以,东营组和上第三系明化镇组由厚层泥岩组成的区域性盖层最为发育。
其中又以渤中凹陷区为首。
就天然气聚集成藏的条件来讲,东营组的泥岩盖层厚度和质量明显强于明化镇组。
加之海域内沙一段泥岩分布面积也比较广,且和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所以本次将东营组泥岩最集中发育的下“细段”(包括E3d2L-E3d3)和沙一段统称为下第三系的优良区域盖层。
(5)发育有多个断裂潜山构造带。
多年来构造研究和地震解释结
果,都证实,在海域渤中地区,发育有以渤中凹陷为中心的多个断裂潜山构造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
2.2 潜山天然气下步勘探的重点主攻方向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渤中地区的潜山找气优势是海域内其它地区所不可比拟的。
特别是渤中南部,是潜山天然气勘探出现新突破最有希望的地区。
应成为下步潜山天然气勘探的重点。
由于在渤海海域内控制潜山成藏的一些地质条件存在着某些先天不足,加上海域环境条件、勘探技术和研究深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潜山钻探失利。
因而,发展潜山领域的勘探仍存在许多难点,风险条件不可回避。
3 结论
(1)渤海湾盆地大、中型气田主要集中分布在被大型走滑断裂带所控制的富烃凹陷区。
(2)以渤中凹陷为中心的渤中地区具备潜山气藏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广而分布的区域盖层;剩余可观的油气资源量;多套发育的储集岩;现实有效的潜山圈闭,具有海域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成藏优势。
3)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暗色泥岩是本区潜山天然气成藏的两大烃源岩层。
(4)必须针对潜山的特殊性采取科学的钻井工艺和先进测试技术,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地层的损害,以提高潜
山的勘探成效。
参考文献
[1]史占祯,等.渤海湾盆地天然气成藏规律及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前景。
北京:CNPC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廊坊分院,2001.
[2]范泰雍,等.潜山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3]康竹林,等.中国大、中型气田概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谭洪,等.渤中地区潜山含油气评价与勘探目标选择.CNPC华北油田研究院,1998.。